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爲廣東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獻一策”之三:關於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建議

  胡錦濤總書記在黨的十七大報告中指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國經濟發展規律的基礎上提出來的重要方針,也是從經濟發展實際出發,提出的重大戰略。轉變經濟增長方式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當前緊迫任務和關鍵是節能减排,快速發展緑色GDP。推進節能减排是解决經濟發展中諸多矛盾和問題的必經之路;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是構建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必然選擇;是推進經濟結構高速調整,轉變增長方式的必由之路;是提高人民生活質量的爲政之道和厚民良策,維護國家龢民族長遠利益的必然要求。

  節能减排、發展緑色GDP是政府責任,各地方政府應當是主要推行者、責任人。社會發展至今,在全球一體化進程中,在經濟社會和知識社會交接進程中,形勢和任務是嚴峻的。正如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一些西方發達國家所遇到的資源短缺、人口暴漲、環境污染嚴重。一些國家是靠快速發展電子技術、原子能技術、航空航天技術、信息技術、生物工程等先進技術爲推動力而走出困境的。科學技術不只是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也是人們生活的重要資源。進入信息時代後,社會主宰力量不是金錢而是知識。當今高新技術發展迅速,高新技術産業已成爲經濟發展支柱,知識經濟時代即將迎面而來,這是不争的事實。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政府面對着新的挑戰,迎接着新任務。

  一些隱蔽在空前繁榮下的全球性問題如環境污染、工業經濟的發展是建立在不可再生資源消耗基礎上的,受資源有限性的限制,不可能支持工業持續發展。照目前模式繼續下去,用不了多久,人類社會的發展,因爲資源的枯竭而嘎然停止,經濟社會將出現不可控制的衰退甚至崩潰。由於片面追求GDP的增長,對環境污染、生態破壞認識不足,我們國家環境承載力已經成爲經濟持續發展的“瓶頸”,廣東的情况好些。廢水、廢氣和固體廢物對河流、空氣和土壤的污染;能源消耗的無度等現象還在發展。國務院一次常務會上,分析形勢時,指出一些地方“認識不到位、責任不明確、措施不配套、政策不完善、投資不落實、協調不得力”。這“六個不字”,恰恰指出了一些地方的節能减排工作“頑症”所在。筆者認爲“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未雨綢繆”雖然不全都是聖人所能爲,但驚天動地的大事也不是平頭百姓之舉。改革初期人們處在一種“無遠慮”狀態,真是有酒就醉,不考慮喝凉水的事。孟子主張“舍魚取熊掌”,更多的人還是得魚就很知足了。所以一段時間人們對地方保護主義真不知道是對還是錯,一些地方和企業,對環境和資源保護的政策是“我行爲素”。評價工作時“GDP”説了算,“GDP”論英雄,GDP是硬指標而環境資源保護是軟任務,至少在幹部任期内是一遠一近,遠景規劃是越美越好,GDP增長率是越高越好。至今節能减排工作已經不是應當提倡,而是迫在眉睫了。

  解决經濟方式轉變靠政府的行政力。2007年6月國務院下發《節能减排綜合性工作方案的通知》明確了2010年中國實現節能减排的目標任務和總體要求。廣東及時制定了相應的政策和具體措施。在嚴格控制新建高能耗、高污染項目方面,把住了土地信貸兩個“閘門”,提高了環境市場準入門檻,建立起新開工項目管理部門的聯動機制和項目審批問責制等。

  爲打好節能减排攻堅戰,除政府已做出的重大舉措之外,本人另建議如下:

  一、從唯GDP觀念中走出來,使廣東的經濟和社會的發展同步

  GDP即國内生産總值,一直是經合組織(OECD)國家的標準經濟指標。經濟指標是簡明地描述經濟體系運作情况的方法,發展至今這種傳統的指標已經抓不準經濟運行的基本成份,反而誤導經濟政策。GDP不能全面反映經濟發展的質量和結構,不能反映人們實際享有的社會福利水平,所以不能以GDP爲經濟發展的唯一指標,更不能GDP“叱吒風雲”,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是靠接力完成的,不能拿GDP當接力棒,而是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確立“以人爲本”的理念,做到真正從人民利益出發,以“緑色GDP”和人類發展需求的綜合指標爲基本尺度,轉變方式、優化結構、提高質量、注重效益進而使經濟和社會同步發展。

  二、要從政府主導經濟理念走出來,盡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

  經濟增長中的高消耗、重污染、低效率問題與政府主導經濟有着直接的關係。在市場經濟條件下,企業是經濟活動的主角。經濟發展方式,從微觀上看,表現爲一個個企業發展方式。企業發展方式的選擇,受到外部環境和條件制約。在政府主導經濟的條件下,政府直接控制相當多的生産要素和資源性産品的配置權。有些地方曾經利用行政權力低價或者變相低價徵用耕地、民宅。爲了招商引資而以零地價出讓土地。政府控制着資源産品價格,形成背離資源稀缺程度和市場供求的人爲扭曲。深化以市場爲取向的改革,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方面發揮基礎性作用,讓市場釋放出推動經濟發展的應有功能。政府工作是以實現人民的全面需求發展爲目標,從人民的根本利益出發,爲人民謀利益、求發展、促發展,切實保障人民的經濟、政治和文化權益,讓發展的成果惠及全體人民。正如古人所説“爲政之道,以厚民爲本”、“治國之道,必先富民”。

  三、節能减排要抓好源頭,注重科技創新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産力,也是節能降耗、减排的重要手段。只有技術的不斷創新,才能有節能减排的後勁,才能持續。加大節能减排方面的技術引進、集中人力、財力,主攻重點領域、重點行業、重點環節的關鍵技術,實現重點突破、整體推進。努力在主導産業中形成擁有自主知識産權的核心技術,推動節能减排工作實質性跨越。加大先進技術的推廣應用力度,積極采取節能减排、環境保護新技術、新設備。用已經成熟、適用技術改造、提昇傳統産業,提高發展質量,從源頭解决消耗過高、污染排放過大問題。加大對“三廢”再開發利用的力度。大力發展循環經濟、緑色經濟,變“三廢”爲寶。加大再開發利用的投入,加大對落後生産取締、淘汰的力度。拓展節能减排的新空間,增加經濟發展的循環性。

  四、强化道德引導和法制保障

  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與公民的道德和科技水平密切相關,而這取决於市民受教育程度,特别是環保科技水平。很大程度上講,不是對國民進行教育,而是“補課”。强化民衆的環境、資源保護意識和責任心,樹立科學、發展理念,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市民意識是政府制定政策的導向之一。愛護環境,節省資源,節儉過日子的良好風氣是政府所追求的民心主要組成部分。“民心”在政府政策執行上的力度永遠都不能低估。民心的向心力是政府行政力的源泉之一。“民心”不是自然形成的,政府有引導、教育之責,社會的主流道德、意識是在不斷强化中形成的。爲了打好節能减排這一戰,强化環保意識,做好思想準備十分重要。

  一項新的經濟增長方式,必然要求一系列的政策、法律制度保障。當前國内經濟發展離不開與國際市場的信息、技術、資源和産品的交换,世界經濟發展與經濟一體化同步。國際間經濟合作越緊密,競争也就越激烈。政府的管理需要做出適應性的調整,而政府的政策、制度是發展的保障。經濟方式轉變要求急待建立健全的制度:一是逐步推廣政府决策和行政執法的聽证制度,經過近年實踐,普遍認爲“聽证”制度可以廣泛運用和推廣。二是建全公示制度。公示是指具有行政管理職能的政府機關,按照法律、法規、規章的規定,通過向社會公開明示自己的職責範圍、管理内容、行政標準,自覺接受社會監督,以便提高行政運作效率和質量。公民對政府工作有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以上兩種制度就是保证這三權的實施最有效的制度保证。三是建立民情、民意調查和收集制度。環境污染、資源破壞,民衆是最大的直接受害者和第一知情人。他們反映的問題最具體、最有説服力。一旦問題出現群衆反應强烈,處理不好就會造成“意外”或“非常事件”。民情民意調查、收集,會使當局者清。關心群衆,心往一處想,不調查,不收集,怎麽能知民心,又怎麽能想到一塊呢。最後是方法問題,也就是兩手抓,奬懲並用。節能减排涉及千家萬户,事關多方面,影響大,所以處理節能减排問題一靠群衆支持,二靠奬懲機制。奬是揚善,懲是治惡,奬懲分明,執法才有力。總之通過法制,强化在經濟社會活動中的生態約束作用,是打好節能减排這一戰的保障。生活在廣東,確實感受到了高科技時代的曙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快速發展緑色GDP,廣東是有許多優勢條件和無限創造力的。

  2010年6月21日

  (毛宇峨: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