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應維護“廣州新電視塔全球征名”活動的成果和聲譽

  2009年9月16月至10月15日,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受有關部門委托,通過大洋網舉辦了“廣州新電視塔全球征名”活動,受到全球熱心人士的熱切關注,在全球産生了强烈反響,最後評出名列前茅的“海心塔”之名,給提名者頒發了奬金,受到普遍贊同。

  但是,最近有媒體透露,在某個會議上有個别人對獲奬之名有异議,因而有重新命名的要求,亦有乾脆用回原申報興建時所擬的暫用名“廣州塔”之議。如果這樣,即意味着這次全球18萬人熱切參與並費了兩個多月時間的勞動成果遭到否定,從而可能造成損害我國舉辦“全球征名”活動的信譽,以至廣東省和廣州市的聲譽,並會影響到廣州正在緊張進行舉辦亞運會聲威的嚴重後果。因爲現已確定亞運會開幕式在“海心塔”所在的海心沙島上舉行,如果本是全球已知的征名活動及其成果“海心塔”之名被否定,豈不是直接影響到在此舉辦亞運會開幕式的聲威嗎?由此,很有維護這次全球征名活動的成果和聲譽的必要。

  筆者作爲這項活動的專家評委之一,從始至終參與活動的全過程,有充分依據證實這次活動是合理合法、卓有水平、影響深廣的,是不應否定的。其理由主要是:

  一、這次活動,從發佈征名活動啓事到截止報名之日,僅一個月時間,即征得有效提名182534個,提名人來自國内31個省、自治區、直轄市及港、澳、臺地區,還有境外8383人參與,共録得1000萬字的文字材料(含文字創意説明)。據稱,這次活動的參與人數及覆蓋面,在同類活動中是破歷史紀録的,可見其群衆基礎廣泛,影響深廣。尤其是通過這次活動,將廣州這座最新最高建築一下提高到世界知名的高度,有效地宣揚了廣州改革開放的新成果,立竿見影地提高了廣東和廣州的知名度和文化軟實力。

  二、按照這次活動的規則,在公衆投票結束後,由各方面代表性的權威專業人士組成的專家評委會,在全部選票中遴選出十個候選名稱,在網上和報上公佈,請網友和讀者再次投票選優。由此又進行新的一輪公衆投票,經過將近一個月時間,獲近3萬張選票。匯總之後,分兩個系列决定這十個候選名稱的排行次序:一是公衆投票按得票數多少排列先後,占權重百分之40計分;二是專家評委會投票也按得票數多少排榜,占權重百分之60計分。筆者所參加的專家評委會投票活動,都是在認真討論後才正式投票的。投票過程中,由於某些名稱得票數相同,經三次反復後才正式决出排列次序;而且,從投票到驗票的全過程,都有廣州市公證處代表監督並簽字作证。可見這次活動是合理合法、循序漸進、慎重穩妥的,是堅實有力並有法律效力的。

  三、參加專家評委會的專家共9人,他們分别是著名的大學漢語言文學教授和建築學教授,著名畫家、作家、民俗學家、文化學家,省巿文史館員和政府參事,以及省市精神文明學會、社會科學聯合會、記者學會、作家協會、珠江文化研究會等學術團體負責人,可見是有代表性、權威性的;各位專家在評審中又是平等討論的,是充分暢所欲言的;而且始終是無記名投票、並嚴格遵循親屬逥避規定,無任何徇私舞弊現象的。

  四、評委會最後一輪投票結果,産生了獲奬的前十名及其排行次序,即:海心塔、碧海心沙、南天柱、百越雲珠、廣州塔、嶺南摩星塔、南國旋塔、廣州明珠塔、暉粤塔、廣州海心塔。這前十名的一、二名和末名,都肯定“海心塔”之名,占十分之三。這不是偶然的,體現了衆望多歸於“海心”的事實;更爲重要的是,這名稱確切地標示了廣州新電視塔的獨特地理人文環境和豐富的廣州文化内涵。因爲新電視塔所在地是珠江中的海心沙島,廣州人“江海一體”,往往稱珠江爲“海”,稱跨越珠江的橋爲“海珠橋”、“海印橋”,由此而名之“海心塔”,既可與相鄰的橋名排列,在地貌龢民俗上又是不折不扣的名正言順;同時,新電視塔建在改革開放新廣州城市建設的新中軸(即“心”)綫上,廣州巿又是以四個“地”(海上絲綢之路發祥地、嶺南和珠江文化中心地、近現代民主革命策源地、改革開放前沿地)所體現的海洋文化和海外貿易中心地,由此以“海心塔”而内藴這些文化元素,可謂具有“天衣無縫”的神釡工力,是卓有水平的;而且,“海心塔”之名,在塔名中獨一無二,又通俗易懂、琅琅上口,很大衆化,也是一個優勢。

  當然,對於“海心塔”這個名稱及其文化内涵,可能有些群衆還要有個熟悉和理解的過程,應當給他們認同和習慣的時間,不應操之過急,更不應因此而否定這次活動的成果和聲譽;其實,對任何新事物都可賦予多種多樣的名稱,所有提名者也都往往因人而异,不一而足,如果因個别人有异議而將本有結果推倒重來,一而再,再而三,没完没了,怎能辦成事?而且,因個别人异議而否定已經多數人共識的稱謂,是不當的;再者,歷來有戲語稱:廣東人“只會生孩子,不會起名字。”這現象,近年稍有改變。如果現在對區區一個新電視塔的取名,在經一番隆重的全球征名活動,並有一定成果和聲譽之後,又出現否定的反復風波,豈不是又一次印证了這個戲語,並意味着舊病重生而貽笑大方麽?誠望三思。

  2010年5月10日

  (黄偉宗: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中山大學教授、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