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深圳申請聯合國“文學之城”的建議

  改革開放30年來,深圳文學界爲全國奉獻了新都市文學、打工文學、網絡文學、陽光寫作的文學品牌,并且以小説、詩歌創作和報告文學的整體實力,一直延續着在全國的影響力。近年來,深圳青年作家群的异軍突起和深圳打工作家群的風生水起、深圳網絡文學的豪華陣容,更成爲重要文學現象和文學話題,深圳作家隊伍和作品成就也被視爲廣東文學的半壁江山。

  一、深圳申請聯合國“文學之城”集中體現廣東開放改革文化成果和貢獻,也將極大提昇廣東文化的國際形象

  深圳的文學特色顯示它是中國最鮮明的、是中國文學創作最活躍的、擁有中國最多寫作者的、中國底層民衆釋放出最具創造力想象力的文學之地,是廣東開放改革文化和中國夢的集中體現之地。深圳申請聯合國“文學之城”將極大提昇廣東文化的國際形象。

  筆者在今年7月18日接受羊城晚報記者采訪時認爲,深圳如果在文學大家和文學高端雜誌方面有所改觀,完全可建成中國的首個聯合國“文學之城”。《中國青年報》、《北京青年報》、《深圳商報》均就此論題作出强烈的反映。7月22日盛大文學組織旗下網站進行的“尋找中國100座文學之城”評選活動中,深圳位居全國第四位。可見深圳民間藴藏着極大的創作人才和文學熱情,民間創作力量的龐大和勃興是非常突出的。

  二、關於深圳文學龐大寫作群的數字分析

  據深圳作家協會提供的資料,深圳區級以上會員作家:國家級會員80人,省級會員300人,市級會員1000人,區級會員1400人。剔出重復數字,全市區級以上會員不低於1500人。堅持長期持續寫作的作者(打工作者、校園作者、網絡作者):不低於15000人。基本持續寫作的作者:不低於5萬人。非持續寫作的作者數以百萬人計。

  深圳與文學有關的内刊:連續出版的不低於100家(全市有1000多家各類内刊、報紙、内部資料),開設有文學論壇的網絡發佈平臺不少於10家,活躍在此類網站文學類論壇上面的經常發佈作品的作者不低於1萬人。

  深圳從事寫作的作者力量包括:體制内專業作家、體制内業餘作家、非體制内自由撰稿人、打工作家、校園作者、散落在社會各個階層的寫作者。

  三、深圳爲什麽熱愛文學

  深圳是一座熱愛文學的城市。與城市移民性格、人口結構、人口來源、人口知識、人口心態有關;與深圳年輕人爲主體的社會搆成對通過文字形式進行精神宣泄的喜好、文學寫作資源的豐沛、個人生活體驗的“震驚”感覺、文學功能的“靈驗”效應等因素有關。

  深圳文學創作活躍的原因可概括爲:

  (一)城市年輕人爲主體的人口結構、白領階層的龐大規模,新鮮的人物、事物和生活經驗;

  (二)對新技術新媒體手段使用的方便和快捷,以及心理宣泄和個體尋求慰籍、擴大社交的欲求;

  (三)深圳城市的特區效應和閲讀期待,吸引了全國網民對深圳的好奇,也是深圳文學大有可爲的基礎。

  四、深圳作家的名家方陣

  近年來名家佳作不斷。像深圳擁有中國詩壇的常青樹徐敬亞、王小妮夫婦,王小妮從朦朧詩時代開始,一直站在中國詩歌探索前沿的最優秀的詩人之一,而且是中國最好的女性散文家之一。李蘭妮探討人類靈魂深度的長篇散文《曠野無人》被評價對中國當代文學有開拓之功,被介紹到國外,作爲中國當代文學60年來最具有國際化視野的重要作品之一。楊争光的長篇小説《從兩個蛋開始》等,對中國鄉土結構、倫理、政治、人性的驚人還原、闡釋、反諷和反思,以及非常中國化的民間叙事智慧,使他成爲中國當代文學在海外具有聲譽的重要作家,這一作品及他的鄉土題材中篇小説,與陳忠實的《白鹿原》形成另外一種現代中國話語的補充,他的新作《少年張冲六章》也被視作2010年中國長篇小説的最好的作品。鄧一光的長篇小説《我是我的神》被視作中國罕見的長篇巨製,是具有國際文學對話能力的當代文學作品,它的價值將逐漸顯示出來。曹征路被稱爲當代中國底層寫作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家,他2009年新出的《問蒼茫》被視爲當代《子夜》,也被評論界視爲底層文學目前爲止的高峰。薛憶潙作爲繼譚甫成之後深圳現代派、先鋒派的代表,其對文體形式的探索持久不懈。侯軍在隨筆領域對文人小品傳統的接通和發展,成爲當代中國文學小品的南方一係,他的新作《文革小人物》等,對文人小品有了新的超越,是孫犁、汪曾祺流風餘韵的當代回聲。吴啓泰的歷史言情小説、千夫長的草原長篇系列和手機文學、丁力的商戰金融文學、梅毅的歷史大散文、王樽的電影文學隨筆以及樑二平、胡洪俠、鄧康延、薑威、王紹培、尹昌龍的文化隨筆等等,都在國内獨樹一幟,有着鮮明的個性和文體創造。胡經之、章必功、楊宏海、陳繼會、吴予敏、尹昌龍、李鳳亮、湯奇雲、王素霞、謝曉霞、於愛成等的文學評論和文化研究,也都站在全國學術前沿,持久地發出深圳文化和文學的聲音。

  深圳還擁有中國最爲齊整的青年作家群,比之江蘇、浙江的同齡青年作家,具有更爲獨特的題材優勢和文體風格的多樣性,如央歌、劉虹、吴君、宋唯唯、秦錦萍、弋鏵、涂俏、劉静好、劉利等女作家群,謝宏、厚圃、畢亮、郭海鴻、譙樓、徐東、王順健、謝湘南、阿翔等男性作家群。

  此外,深圳還擁有南翔、陳秉安等實力雄厚、創作水準一直穩定的作家;擁有紅娘子、老家閣樓等數以百計的網絡文學作家;擁有張偉明、林堅、謝湘南、戴斌、徐東、衛鴉、曾楚橋等三代數以千計的打工文學作家;擁有林培源、袁博、趙荔、韓淑嫻等青春文學作家群等等。

  可見,深圳並非没有名家大師,而是因爲深圳作爲經濟過於强勢的城市,作爲長期以來處於弱勢的嶺南文化之中的一座城市,它的文學價值、文學貢獻、文學成就、文學地位被嚴重忽視了、低估了。

  五、深圳政府對文學扶持力度很强

  (一)2006年,深圳啓動了與中國作家協會共同發起、共同策劃、共同組織的改革開放三十週年文學創作工程和深圳重點題材創作扶持項目。近五年來,已經取得了階段性成果。迄今爲止,90位作家申報的選題項目得到政府資助,15部優秀作品得到研討和宣傳推介。

  (二)利用文博會和改革開放文學論壇等重要平臺,成功舉辦了兩次大型文學成果圖片展,向全體市民展示了深圳文學繁榮發展豐富進取的形象。

  (三)邀請50多位名家大師來深爲作家和市民進行講座授課;舉辦了兩期魯迅文學院作家班和一期作家研究生班,180多位作家受到培訓。

  (四)參與連續五届的打工文學論壇活動的農民工作家和文學愛好者總人數近2萬人次,努力實現着廣大外來工的文化權利。

  (五)連續三届的網絡文學大賽給近百萬的網絡作者提供了展示平臺;10多批的采風創作活動,讓500多人次的深圳作家深入生活,開拓視野,近距離瞭解社會生活現場;80多期的文學沙龍、詩文朗誦會、改稿筆會活動,讓3萬多人次的作家不斷得到交流和提高。據不完全統計,2006年底至今,深圳重點題材創作簽約項目已正式出版長篇文學作品39部,在文學期刊發表長篇文學作品12部,工程簽約作家發表的其他各類文學作品500多篇。

  深圳在建立文學創作扶持的長效機制方面正進行着積極探索,并且富有成效。

  六、深圳申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文學之城”的理由充分

  一座城市没有大作家,不等於没有文學影響力。判斷一個城市是否“文學”,更應該看它的市民對文學的參與熱情,看這個城市文學創作的整體活力,看文學對城市人的影響。

  深圳在“全國文學城市”排名中“名列第四”的報導,曾引起了網民和媒體熱議,許多人對“怎麽才算文學城市”的基本標準,發表不同看法。對深圳文學成就和地位的質疑,主要集中在這座城市歷史短暫,大作家大作品的數量有限,但這却忽視了這個城市達到的整體文學水平,顯然也是不公平的。

  深圳是全國最龐大的外來移民和打工者集聚地,從中涌現出來的文學愛好者和參與文學寫作者蔚爲大觀、聞名全國。深圳擁有全國最龐大的寫作群體,最豐富的文學形態,最活躍的網絡創作,最有影響的底層寫作,最多樣的文學名刊,最飽滿的文學熱情,深圳人對文學的參與熱情,曾讓不少慕名前往參與其間的學者、作家感慨不已。

  上海《文匯報》2010年9月17日發表評論説,“如果只看到一個孤獨的文學天才在城市中突然跳將出來,然後把這個天才的名字與一座城市聯繫起來;而對城市里站穩在地面勞作的芸蕓衆生,對民衆涌現出的文學熱情,對搆成一個城市文學影響力的多數人的文學活動,視而不見,甚至藐視。如果這樣的評價標準得不到校正,城市大衆參與文學的熱情得不到應有的肯定,那麽,即便城市中真有文學天才,也會在貧瘠土壤中迅速凋零;而市民文學素養和城市文明程度的整體提昇,也會多少受些負面影響。”

  考察一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現有的幾個文學之城,愛丁堡是第一個,是因爲愛丁堡提供了豐富的文學活動,並吸引了新企業參與進來,比如爲表彰蘇格蘭文學而設立的布克奬,就被曼氏企業冠名。如今,這個城市正在尋求建造屬於她自己的榮耀,並希望爲蘇格蘭文學提供實際的利益,比如在文學和出版業方面。

  對於墨爾本的成功申請,教科文組織評價道:“墨爾本體現了文學在整個城市發展中的重要作用。從多語言編輯的首創,到相關行業的蓬勃發展,再到面向不同群體的高質量教育方案及公共活動,無不展現出當地社區的文化多樣性”。

  愛荷華城是一個人口不到6萬的極其典型的美國中西部小鎮,如果不算定居在一望無際的玉米地裏的自耕農,僅算點根煙就能走完的鎮區地帶的人口的話,大概只有3萬人,其中絶大部分是愛荷華大學的師生員工,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學城。城中除了幾幢在19世紀留下的稍大一點的樓體之外,其餘幾乎無一例外地全是木質小獨棟。

  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官方網站上公佈了專家評審組對愛荷華城的評價:“作爲一個小型的大學城,愛荷華城與文學有着驚人的淵源,它的獨一無二之處在於,經過漫長的積累,它已成爲了一個原創性寫作和文學閲讀的中心。愛荷華城爲促成文學氛圍、激勵文學寫作與交流等而啓動的一些戰略性機制,譬如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與作家工作坊、愛荷華之夏寫作節等等,非常值得全球其他小型城市借鑒,它可以被看作規劃社區文化生態結構的一個絶佳範例,在通過文化創意産業推動小城市經濟與文化、社會發展方面具有高度的代表性”。

  看來,基本没有一座文學之城靠的是文學大師和文學巨著的多寡,而更多是着眼於城市的文學特色。

  2010年12月23日

  (黄樹森:廣東省人民政府參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