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文化强國之關聯

  【内容提要】《海洋社會學》的出版,是貫徹落實《决定》精神的生動體現,和文化强國戰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的互動性;是海洋社會學學科創立的標誌,體現了文化强國内藴的文化自覺,彰顯了文化强國要求的創新本質,踐行了文化强國提出的方法要求。


  2011年10月,中共十七届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於深化文化體制改革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下稱《决定》),提出了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奮斗目標。僅僅數月之隔,2012年元月,由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出版的《海洋社會學》一書正式面世,可謂風雲際會,適時應運。從某種意義上説,標誌着海洋社會學學科初步創立的《海洋社會學》一書的付梓出版,是貫徹落實《决定》精神的生動體現,和文化强國戰略具有内在的一致性和高度的互動性。

  一、海洋社會學的創立體現文化强國内藴的文化自覺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理念是什麽?《决定》明確要求“培養高度的文化自覺”。可以説,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需要依靠高度的文化自覺,文化自覺是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重要文化理念和文化精神。文化自覺是費孝通先生提出的文化概念,原意爲“只有在認識自己的文化,理解並接觸到多種文化的基礎上,才有條件在這個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裏確立自己的位置,然後經過自主的適應,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長補短,共同建立一個有共同認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種文化都能和平共處、各抒所長、連手發展的共處原則。”〔1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中的文化自覺,突破了費老的既有界定,至少包括兩方面的内在規定性:一是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二是對文化强國責任的自覺擔當。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初步創立,充分體現了文化自覺原有含義以及這兩個方面的内在規定性。

  《海洋社會學》一書建構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尤其洋溢着濃郁的“中式”氣息,體現出對傳統文化的自覺傳承。高度的文化自覺源於高度的文化自信,高度的文化自信則深深植根於博大精深的傳統文化之中。《决定》强調,“要全面認識祖國傳統文化,取其精華、去其糟粕,古爲今用、推陳出新,堅持保護利用、普及弘揚並重,加强對優秀傳統文化思想價值的挖掘和闡發,維護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優秀傳統文化成爲新時代鼓舞人民前進的精神力量。”從根本上説,文化强國是文化傳承中强國,是文化元素縱向積累的强國。土厚才能根深,根深才能葉茂。没有以傳統文化爲基礎的文化强國之路,必然如無源之水、無本之木,難以保证生命力和持久力。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的構建,就是從傳統文化中汲取了豐厚的營養。《海洋社會學》摒棄目前學界普遍“洋化”的做法,從學科體系設計到學科方法規設,從整體行文邏輯到具體遣詞造句,都貫穿着“中式”的學理風格。特别是在學科體系構建的理念層面,該書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爲統領,“把‘以人爲本不動摇’作爲整個海洋社會學體系搆架的最終追求”,〔2 〕無疑站在了中國的時代前沿。此外,每章前分别配予的聯句,高度凝練地概括了該章的主要内容,使全書充盈着獨特的中國元素。

  與此同時,《海洋社會學》一書構建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還充分體現了對文化强國責任的自覺擔當。文化强國不是停留在“文字”或“口號”層面的政治宣言,而是體現在具體工作中的實實在在的行動。文化强國涉及文化發展領域的方方面面,既需要文化事業“强”,也需要文化産業“强”;既需要文化體制機制“强”,也需要文化人才隊伍“强”;既需要文化改革動力“强”,也需要文化産品創作“强”。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决定》要求堅持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並重,傳統學科和新興學科、交叉學科並重,結合我國實際和時代特點,建設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作爲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者,理應在自己“耕耘”的那“一畝三分地”中有所作爲,在文化强國行動中有所擔當。繼1990年推出《精神文明學論綱》〔3 〕、建構起中國精神文明學的學科體系並進行系統研究20餘年之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等骨幹在範英會長的領軍下,歷經3年的潜心研著,貫徹並融入文化强國的精神内涵,於2012年正式出版《海洋社會學》一書,在海洋社會學領域率先建構起比較全面、系統、完整的學科體系架構,無疑是自覺擔當文化强國責任的生動體現。

  二、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彰顯文化强國要求的創新本質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動力是什麽?《决定》把文化改革創新擺在突出的位置,在指導思想中明確强調要“以改革創新爲動力……努力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由此可見,文化改革和文化創新是推動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的兩大動力來源。從《决定》的要求來看,文化改革主要是針對文化體制機制發展而言的;對於承擔認識世界、傳承文明、創新理論、咨政育人、服務社會等重要功能的哲學社會科學,更强調的是文化創新。可以説,文化的生命力體現爲文化的創造力,創新是文化發展繁榮的根本特徵。對於作爲文化領域重要組成部分的哲學社會科學,《决定》已經明確要求“推進學科體系、學術觀點、科研方法創新”。復製是没有出路的,創新才是常態;不創新,只會死水一潭、毫無生氣。這决定了它不能固步自封地循舊路、吃老本,而要源源不斷地出新意、産新果。從這一意義上講,創新是哲學社會科學發展的生命。而主體行爲的主動性和科研成果的超越性,是文化强國戰略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創新的本質要求和殷切期待。海洋社會學的初步創立,彰顯了文化强國要求的創新本質。

  廣東初步創立的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是積極主動的學術行爲。創新的主體是人,創新是人們自覺的、有意識的活動過程。無論是技術方法創新、體制機制創新還是學術理論創新,都需要發揮人的主體性和主動性。這意味着創新對於行爲主體具有較高的要求,不僅要具備創新的意識,還要擁有創新的能力。長期以來,廣東社會學界和精神文明學界等堅持學術創新爲導向,致力於對社會熱點、重點和難點問題的研究,成就頗豐,並以創新的形象活躍於當代。除前文所述創立精神文明學學科之外,在人文精神、文化産業、殯葬改革、醫患關係、醫院文化、志願行動和社會建設等方面亦甚有作爲,提出了許多新穎的觀點和主張,引起了社會的廣泛反響。可以説,緊跟理論前沿、洞察社會熱點、推動學術創新已經成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優良傳統。近年來,海洋社會問題成爲社會學研究的一個新熱點。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敏鋭地意識到,建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十分必要和迫切。2009年3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在全國率先成立了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隨後範英會長寫出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結構的初步設想給該專委會負責人參考,並遞交全國社會學會2009年、2010年和2011年年會相關分論壇徵求意見。在收集各方意見對學科體系架構進行完善之後,正式啓動《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寫作,並歷經數易其稿終於付梓。回顧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結構的艱難創立歷程,若非創新意識的導引,若非創新實戰的基礎,若非矢志不渝的堅持,很難有這部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著作之面世。簡言之,廣東社會學界等率先創立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是發揮主觀能動性的積極行爲,是符合文化强國戰略的創新舉動。

  廣東初步創立的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初步填補了國内外該領域的空白,無疑是重大的理論超越。但文化發展是一個不斷積累和不斷創新的過程,文化創新不是憑空産生的,而是在已有文化基礎上的新進步。這意味着學科體系創新需要繼承和發揚前人的創造,並能推動學科發展往前一步。《海洋社會學》建構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架構,沿循了學科體系創新的這一基本邏輯。一方面,綜合借鑒並繼承了已有的海洋社會研究成果。該書用專門的篇幅,綜述了海洋社會學探索的前期準備以及學科結構研究的前期思考。正如該書所述:“近10多年來中國開展的多學科理論和方法的運用、研究成員與研究組織的發育,爲海洋社會學這一社會學應用研究更系統、更深入和更科學的探索作出了應有的貢獻……對於本書關於海洋社會學之體系架構和基本内容的形成和完善等,均有許多可借鑒的地方。”〔4 〕足見該著作對已有相關成果的尊重程度。另一方面,真正意義上建構起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架構。雖然學界關於海洋社會問題的研究已有多年,近年來也有部分學者開始思考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問題,并發表了若干著作和論文。但作爲一部建構學科體系的著作,應具有較强的體系性和架構性,對學科歷史與學科未來應有基本的謀劃,對學科理論與研究方法應有規範的界定,對研究領域和研究重點應有完整的設計。但從此前的成果來看,尚不具備這些條件。《海洋社會學》一書從内容到形式,都力求體系性和架構性,力求按照“教科書”的要求和規範進行設計和撰寫,恰恰是彌補這一缺憾的著作。該書鴻篇22章、洋灑66萬字,但提綱挈領、綱舉目張,既規範了海洋社會學在各個層面的基本界定,又開創了海洋社會問題研究的領域與空間,堪爲海洋社會學學科創立發展的綱領之作。

  三、海洋社會學的創立踐行文化强國提出的方法要求

  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强國,方法是什麽?作爲文化强國戰略的“宣言書”和“規劃書”,《决定》不僅吹響了文化强國的號角,還從宏觀和微觀層面提出了方法論要求。從宏觀層面看,《决定》要求必須全面貫徹黨的十七大精神,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爲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爲文化强國戰略的推進提供了可靠的方法工具。從微觀層面看,《决定》對文化强國重點内容的各個組成部分,也進行了明確的要求。比如對於哲學社會科學,《决定》明確强調“要創作生産更多無愧於歷史、無愧於時代、無愧於人民的優秀作品”,“堅持以重大現實問題爲主攻方向,加强對全局性、戰略性、前瞻性問題研究……更好服務經濟社會發展。”這其中藴含着對哲學社會科學研究的方法論要求:即“問題意識”和“實踐導向”。作爲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理應深入貫徹《决定》精神,圍遶國家大政方針,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加强理論和應用研究,多出質量高、影響大的成果。

  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堅持了學術研究的“問題意識”。“問題意識”是人們對於某一事實或客觀現象産生的懷疑、困惑、焦慮、探索的心理欲望。它在學術研究中具有重要的地位,是學術創新的重要思維來源。强烈的“問題意識”有助於促進研究者着眼問題、發掘問題、分析問題和解决問題,有助於推動學術創新。學術研究的新進步,幾乎都是由“問題”推動的。没有“問題意識”,很難會有學術創新。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就是基於對“海洋問題”日漸凸顯的社會背景而産生的。21世紀是海洋世紀,海洋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空間和資源來源,海洋與國家安全和社會經濟的發展休慼相關。中國是一個海洋大國,根據世界海洋法規定擁有接近300萬平方公里的海洋國土面積。但從目前來看,中國的海洋國土和海洋資源不斷被蠶食和掠奪,海洋權益受到嚴重挑戰,主權安全面臨嚴峻考驗。爲此,近年來中國加大了對海洋主權維護和海洋資源開發的力度,並明確提出了海洋强國戰略,將海洋問題提昇爲經濟社會發展中的重大問題。廣東社會學學者等從社會學的角度主動地介入海洋問題研究,是踐行文化强國戰略藴含的方法論要求的當然之舉。

  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堅持了學術研究的“實踐導向”。理論是抽象的,實踐是具體的。學術研究不能就理論創新而談理論,脱離實踐的理論創新只可謂“空中樓閣”。特别是對於社會學這樣一門實踐性很强的學科而言,更不能離開社會實踐而空談所謂的理論創新。社會學的發展歷史已經證明,所有的社會學理論都因解釋社會實踐的需要而産生、而發展。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的研究團隊,深諳社會學發展的規律和要義,長期以來堅持理論密切聯繫實踐,深入研究社會發展中出現的重點、熱點和難點問題,創造了一系列應用性、實踐性强的學術成果,形成了鮮明的學術風格。新著《海洋社會學》無疑是延續這一學術風格的實证。該書雖説是一部因海洋社會學學科發展而誕生的學科著作,但絶非一部純理論著作。該書重點闡述的海洋社會衆多主體要素,譬如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海洋社區,以及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海洋建設等,都是海洋社會實踐發展中日益凸顯的重大課題。在對這些重大課題的專章闡述中,融入了大量的歷史材料和現實場景,反映出豐厚的實踐背景,充滿着歷史與現實的厚重感,感覺不出一般學科著作所具有的枯燥感。

  總之,《海洋社會學》的出版和文化强國戰略是高度關聯的。表面上來看,它作爲浩瀚如海的文化作品中的一員,在爲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取得“身份证”的同時,也爲文化强國“大厦”添了磚加了瓦。進一步而言,它作爲符合文化强國戰略在文化自覺、創新本質和方法要求等方面精神特質的一種學術舉動,體現着文化强國戰略賦予哲學社會科學工作者的文化責任。

  (劉小敏:廣東省社會科學院副院長、研究員)

  注釋:

  〔1〕費孝通:《費孝通論文化與文化自覺》,群言出版社2007年版,第190頁。

  〔2〕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1日。

  〔3〕 《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被廣東省社科聯評爲50年來10項“優秀理論著作奬”之一。以該著作出版爲標誌而創立的學科精神文明學,被寫進《廣東省建設文化强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成爲廣東省要不斷鞏固的“特色學科”、“重點學科”之一。

  〔4〕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28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