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學術基因之傳神

  【内容提要】範英等主編的《海洋社會學》一書,列爲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第43部。這是對精神文明學學科邏輯内涵的再一次展現,是精神文明學學術研究成果的重大突破,也是精神文明學現實指向價值的集中體現。其里程碑意義就在於:海洋社會學不僅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術基因的轉接與傳承,更是其傳神與超越;既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術研究的重大成果,更是其學科建設的創新之作。


  由範英等主編、洋洋灑灑66萬的《海洋社會學》,近日由世界圖書出版公司隆重出版發行。作爲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第43部,她的面世,必將産生十分重要的學術影響和十分積極的社會影響。因爲,她既是對作爲新興學科的精神文明學的邏輯承接,又是對創立了20多年的精神文明學的一次具有里程碑意義的超越;是創立於廣東、由廣東人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的學術基因的傳承之作品,更是傳神之精品。可喜可賀!

  一、海洋社會學:精神文明學著作系列的第43部

  改革開放以後,隨着社會的發展和世界形勢的變化,中共中央及時提出了“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概念,並多次强調要加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制定了系統性的文件,從而在整體的意義上推進改革開放偉大事業。爲了將全民性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實踐向更深層次推進,很有必要從學術和理性的層面進行系統性的、邏輯性的研究,既總結實踐經驗,又指導社會實踐。

  1988年9月,著名科學家錢學森在中共中央黨校作報告,用了相當長的篇幅來談精神文明問題,其中一個十分引人注目的亮點,就是首次提出了“精神文明學”的概念。他指出:應該用馬克思主義哲學觀點和方法來研究意識的社會形態問題,“應該建立起研究社會意識形態的科學體系。這門科學體系首先是一門宏觀的、綜合的、高層次的學科,全面考察意識社會形態的發展演變,是一門意識社會學,可以稱之爲‘精神文明學’。”“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是人的意識形態、思想文化和整個社會發展變化的關係,研究意識形態、思想文化發展的規律,研究怎樣把社會的科學文化推向一個新的歷史階段。”〔1 〕這一意義深遠的倡議,給理論工作者以深刻的啓迪。於是,以“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建設爲目的的學術論著不斷出現,僅僅廣東,就有幾部以“精神文明學”爲名稱的著作,範英主編、1990年11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出版發行的64萬字的鴻篇大著《精神文明學論綱》就是其中的佼佼者之一。

  但值得注意的是:範英主編的著作出版後中央電視臺在新聞聯播中隆重介紹,並獲得全國性大奬,産生重大社會影響。而讓人遺憾的是,有的以“精神文明學”爲題材的著作,出版後就很少有後續的著作。這樣的著作,其實僅僅是一個專題研究的項目成果,甚至有的作者出版著作的目的是爲了評奬,評職稱。而以範英等爲代表的“精神文明學”研究者們,並没有淺嘗輒止,他們要走得更遠。於是,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應運而生,其中多部都是50萬言以上,《當代中華凝聚力》、《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等更是上下兩卷超過100萬字。現今出版的《海洋社會學》已是其第43部了,也是洋洋灑灑66萬言。

  出版如此衆多的著作,並没有在正式科研基金中獲得立項,但作者們毫無怨言,甘坐冷板凳,孜孜不倦。爲什麽能這樣?因爲他們將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建設當作事業來做,當作自己學術精神追求的價值依託,當作自己奉獻社會的重要途徑。20多年來,他們成果豐碩,著述等身,影響深遠。僅列入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已經出版的著作就有43部。最近廣東省又將精神文明學作爲廣東的特色學科和重點學科,提出要加强建設。範英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被公認爲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的奠基之作,範英被公認爲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的創始人,範英、劉小敏等學者被公認爲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帶頭人。

  二、海洋社會學:精神文明學學科内在邏輯的必然藴涵

  縱觀精神文明學的邏輯發展,就“海洋社會學”與“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關係而言,我們可以認爲,“海洋社會學”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邏輯拓展,或者説,作爲一門學科的“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内在地藴涵了“海洋社會學”。

  精神文明學“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學”。〔2 〕而“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3 〕 海洋社會是相對獨立於人類社會的客觀存在,我們不能簡單地用人類社會來代替海洋社會;海洋社會是獨立於“人類主體精神”的“客體存在”。但是,隨着人類足迹的遠行,海洋社會越來越成爲了人類社會重要的組成部分,其相對獨立性逐漸被與人類社會的融合性所遮掩。今天,當我們談論人類社會的生存與發展時,再也不能避開海洋社會了。所以,作爲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一般的精神文明學,必然地要涵蓋海洋社會,必然地要研究作爲人類社會活動重要場所的海洋社會,必然地要研究人類在海洋社會裏的重要活動,從而揭示在海洋社會領域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活動規律,爲人類更好地掌握海洋、開發利用保護海洋提供理論和方法的指導。在學科建設的邏輯裏,海洋社會學便邏輯地涵蓋在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裏。

  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研究的人類主體精神,其範圍十分廣泛。在邏輯層面上,我們可以認爲,凡是人類意識到達的地方,能够被意識到的“客體存在”都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凡是人類實踐到達的地方都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研究範圍;凡是人類精神生産實際存在的地方都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研究範圍。海洋是人類生命的源泉,又是當下人類社會活動十分頻繁的領域。在海洋社會中人類精神生産既體現人類社會精神生産的一般特徵,又表現出了許多自己的個性,成爲很有特色的人類精神生産領域。可見,海洋社會當然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十分重要的研究對象,而專門對海洋社會進行社會學研究所形成的海洋社會學,當然是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海洋社會學:精神文明學學術研究領域的重大突破

  《海洋社會學》一書的“後記”中指出:《海洋社會學》是“國内外首部比較全面、比較系統的海洋社會學學科體系性專著,自然地提昇了精神文明學對人類社會(除空中社會外)總體的探索功用,是精神文明學在當今時代具有突破性理論學術創新的嘗試。”〔4 〕我認爲這個評價十分恰當準確。一方面,我們要指出在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學科邏輯層面,海洋社會學並不是獨立於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之外的一門學科,但同時我們又必須鄭重地指出:海洋社會學在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學術研究成果中地位特殊,價值重要,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學術創新之作。

  對於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範英先生曾經説過:“西方的黑格爾能够創立精神現象學,我們中國人也能够創立精神文明學。他用倒立着的辯證法來觀察人世間的精神現象,構建精神現象的學説,我們則用唯物辯證法來認識世界、改造世界,構建精神文明現象的學説。”〔5 〕這充分體現了精神文明學創建和研究者們的學術創新氣概。實際上,正是因爲一直堅持並總是體現了這種創新精神,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才能源源不斷地寫作出版,精神文明學學科建設才能不斷完善。

  對於人類文明的研究,很長時間里人們只是將人類社會文明分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兩類進行較爲籠統的研究。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十分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和研究。但是要深化精神文明建設和研究,就必須因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及時有效地突破原有的研究框架。在精神文明學的奠基之作《精神文明學論綱》中,作者們將人類文明分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五個方面,被稱爲“五大文明説”。這是“一項科學新論”,是“範英深思熟慮”、“獨具特色”的理論創新。〔6 〕這一新的學術研究成果,在學術界産生積極反響。

  範英等研究者並没有長時間沉浸在這種學術研究的喜悦中,而是有着更爲清醒的認識。在《樹立起精神文明建設者的意識——兼介《中國精神文明學大型叢書出版要旨》一文中,範英寫道:“精神文明學是開放的體系,其叢書也是個開放的形式”。“創立一門學科體系,尤其是由各具體學科綜合效應而成的精神文明學這樣的學科體系,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也决非三五年内就可以完善的事情,而是需要經過長期的、反復的、深入的探討,同時還需要發展着的實踐提供新鮮的營養,方能有所收穫。”〔7 〕

  隨着研究的進一步深入,其後的“五大文明説”則演變爲“六大文明説”,即人類文明分爲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生態文明六個方面,而“生態文明是指人類優化自然生態環境和人與自然生態環境平衡地、協調地發展的積極成果”。〔8 〕不僅如此,隨着網絡科技的飛速發展,特别是對人類社會活動的影響越來越突出,他們又提出了“網絡文明”,指出“只有對網絡進行文明的創造,網絡才會真正成爲文明的載體。網絡文明的綜合性越來越明顯,在社會文明發生發展進程中的作用也就越來越大,越來越深刻。”網絡文明與其他六大文明一起,“組成了人類文明的‘全家福’”。〔9 〕

  海洋社會學並不僅僅探索海洋文明,而是綜合了幾大文明,或者説,在現代社會發展進程中,人類社會的幾大文明在海洋社會文明裏得到充分體現。只有從綜合的高度,從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生態文明和網絡文明的高度統一的高度,才能深刻理解海洋文明,理解其作爲社會學的一個分支、作爲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學術和學科創新發展的深刻内涵。

  在《海洋社會學》的“第二十二章  海洋建設:海洋社會的以人爲本”裏,作者就將“社會建設體系的搆成”以及“海洋社會建設的體系”分爲“物質文明建設子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子系統、政治文明建設子系統、法制文明建設子系統、人種文明建設子系統、生態文明建設子系統”六個方面,並根據這樣的邏輯,分别論述它們在海洋社會建設中的重要作用,分析目前存在的問題及其原因,提出對策意見和建議。作者指出:建設海洋社會以人爲本不動摇,“堅持海洋社會建設以人爲本的全面性要求我們,海洋社會建設是以物質文明建設、精神文明建設、政治文明建設、法制文明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和人種文明建設六個方面全面進步爲目標的。”〔10 〕

  實際上,《海洋社會學》通篇都貫穿了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學科思想。這種繼承性就體現在她自覺地運用了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現有學科成果。而她的創新性,就體現在其是將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的現有學科成果綜合自如地運用於研究海洋社會,形成了具有相對獨立性的“海洋社會學”,從而豐富了社會學的學科體系。我們説《海洋社會學》是精神文明學學術研究的重要突破,其重要理由就在於此。

  四、海洋社會學:精神文明學現實指向價值的集中體現

  僅從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出版進程中我們也可以看出,以範英、劉小敏等爲代表的精神文明學研究者們,一方面在精神文明學的學科建設上深思熟慮,同時也在精神文明學學科知識運用拓展上狠下功夫,從現實中來,到現實中去,積極主動爲現實社會建設服務,體現出强烈的現實價值取向。

  《精神文明學論綱》是奠基之作,《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等是學科自身系列建設之作。“廣東人精神叢書”一套9本,是大叢書中的小叢書,是國内第一套專題研究地方人精神的高水平學術著作。《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當代中華凝聚力》、《精神文明與市場經濟》、《精神文明與社會發展》、《反腐保廉與社會發展》、《社會公德概論》、《廣東先進文化發展論》、《以德治國縱横談》等探討精神文明建設實踐中的重大理論與實踐問題。以《和諧醫患關係建設概論》爲代表和開始的系列著作,從理論與實踐相結合的高度探索新時期的衛生體制改革和衛生系統精神文明建設問題。現在出版的《海洋社會學》,則是他們長期堅持的精神文明學研究現實指向精神的十分重要的提煉,又是一次高潮式的體驗。

  範英先生曾在《論精神文明學的創新實踐》一文中,認爲“精神文明學是創新實踐的産物。主要表現爲學科的創新實踐、思想的創新實踐、方法的創新實踐、隊伍的創新實踐、服務的創新實踐和效應的創新實踐六個方面”,〔11 〕並對其進行了一一的分析。其中寫道:“精神文明學最高的本體層次,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及其内外相關規律的新興學科,是研究世界範圍内各種不同社會制度的精神文明現象及其演化進程的内在聯繫的學科。因此,它要面向世界,密切注視世界,觀察和分析世界。”〔12 〕這種世界性的研究視野,在“廣東人精神叢書”等著作中,已經有較好的體現。

  隨着中國融入世界的歷史進程越來越快速,中國對世界發展的影響力越來越深刻,海洋社會建設、海洋安全、國家安全等問題日益凸顯。“國家安全是維護主權國家存在和保障其根本利益的各種要素的總和,它是國家生存和發展的基本前提”,包括四個方面:一是民族和國家的生存不受威脅;二是國家領土的完整不受侵犯;三是國家的政治獨立和主權完整不受外國干涉和控制;四是國家經濟等社會秩序的正常運轉。在迅猛發展的全球化時代,國家安全問題已經融入人類活動的每一個角落,國家安全已經帶有越來越明顯的綜合性特點。〔13 〕在當代社會,海洋安全已經成爲國家安全十分重要的方面。維護國家的海洋權益,合理開發利用和保護海洋,已經成爲國家發展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

  正是基於這樣的認識,基於學者的學術良知,範英等人大聲疾呼要實施“海洋强國”戰略,用世界性的眼光、用走出去的行動,維護國家海洋利益,讓浩瀚的海洋成爲國家富强龢民族振興的重要動力和支撑。作爲學者,他們手中的武器就是文字,就是研究,就是作品,就是著作,就是學科建設。  

  範英等在《海洋社會學》的“前言:向海洋進軍的嶄新學科”中講述了這部新著寫作的起因有五個方面,其中包括:一是21世紀的人們,包括中國在内,面臨着陸地社會的密植與擠壓,無疑需要向遼闊而又生疏的海洋進軍,以拓展生存與發展的空間;二是以往的海洋權益,多爲個别霸主所控,這種很不公平的現象,已引起世界海洋國家的覺醒與抗争,並急起改變現有的痼疾;三是人們對於海洋方面的學術理論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狀態,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四是2009年3月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在全國首創了海洋社會學專業委員會,開始有了初步成果;五是已經有了創設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經驗。〔14 〕這就清楚地説明瞭,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中所體現的關注現實、研究現實、奉獻現實的學術創新精神在《海洋社會學》一書中得到了集中的體現。

  在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之25、“廣東人精神叢書之九”的《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裏,作者寫道:“學術精神是文化精神的核心。所謂學術精神,指的是人們在學術活動和學術成果中所體現出來的一種精神動力和精神感召力。在學術活動中,它體現爲人們獻身學術、不懈追求真理的高貴品質;在學術成果中,它體現爲人們改造自然、社會和人自身,努力趨於真善美的價值指向。”〔15 〕廣東學術的最主要特徵,就是它的“世俗精神”,直指現實,直指世俗。

  在《海洋社會學》這部開拓性的著作中,我們再一次强烈地感受到範英、劉小敏等學者們多年來一直堅持並豐富發展的世俗學術精神,再一次真切地認識到他們研究活動及其成果所具有的强大學術價值和實踐意義。同時,我們也理解到,這部著作的意義和價值還在於,它爲更有創新性著作的面世、爲更有創新性研究的開始,又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董玉整:廣東省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辦公室主任、教授)

  注釋:

  〔1〕錢學森:《精神文明學論綱》代序,範英主編:《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代序第1~2頁。

  〔2〕範英主編:《精神文明學論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1990年版,第2頁。

  〔3〕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前言”第2頁。

  〔4〕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97頁。

  〔5〕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6頁。

  〔6〕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51~52頁。 

  〔7〕範英主編:《人的素質與市場經濟》,紅旗出版社1994年版,“序言”第4、3頁。

  〔8〕範英著:《嶺南紅梅報春開——論廣東創立的精神文明學》,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第48頁。

  〔9〕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741~742頁。

  〔10〕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684~685頁。

  〔11〕範英、劉小敏、江立平主編:《珠水雲山育芳菲——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人事出版社2006年版,第694頁。

  〔12〕同上書,第702頁。

  〔13〕曹峻等著:《全球化與中國國家安全》,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8年版,第8~9頁。

  〔14〕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前言”第1頁。

  〔15〕董玉整、程潮、董莉著:《春華秋實:廣東人的學術精神》,廣東人民出版社2005年版,第1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