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全新體系之特色

  【内容提要】《海洋社會學》的全新體系,具有全面性、系統性、互動性與持續性四個特色:體系的全面性,重在體系之邏輯起點──概念外延的寬泛性,以及由此决定的理論内容的豐富性;體系的系統性,關注結構上的謀局布篇與層次上的歸納分類,使系統結構有序、層次分明;體系的互動性,强調以18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構建體系架構;體系的持續性,重視在研究對象的時空無限性與領域廣袤性的基礎上,不斷衍生次級分支學科。


  美國政治學家亨廷頓在20世紀中葉,曾經提出“21世紀是文明衝突的世紀”之命題,從當今世界現實看,文明之間之所以會發生衝突,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海洋權益的争奪。因此,浩瀚海洋的利益與價值是任何一個現代國家,特别是沿海國家戰略的核心考量。然而,比較陸地來説,人們對於海洋的研究相差太多,尤其是從社會學的學科視域研究海洋社會,更是近幾年才開始的事情。這與我們中國在國際上的大國地位實不相稱。以廣東省社會科學界聯合會顧問、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與社會學學會會長、享受國務院政府津貼的範英研究員爲核心的團隊,以敏鋭眼光、高瞻遠矚地把握機遇,整合學術研究力量,歷時3年編撰了一部60多萬字的體系性專著——《海洋社會學》,並在2012年1月正式出版。該書的出版,填補了國内外學術界在這個領域研究的空白。作爲一名熱心讀者,深感該書在資料甄别、内容方法、體系架構、觀點視野等方面,均具值得稱道的學術特色,尤其是體系架構的特色,更值得欣然動筆濃墨揮之。

  體系之於理論,猶如骨骼之於血肉。没有體系,理論内容難以成形也無以依託,因此任何可稱得上理論的,都離不開知識(認識)的系統化與體系化,《海洋社會學》的編撰也不例外。縱觀全書,就體系而言,可用“全新”二字概括,即在體系上該書不是“新”在哪一方面、哪一層次或哪一部分,而是新在“整體”。不僅如此,這種“全新”體系,可用全面性、系統性、互動性與持續性概述其特色。

  一、全面性

  《海洋社會學》構建自身體系的全面性,不是建立包羅萬象的内容體系,也不是作成芝蔴緑荳、眉毛胡子什麽都可以裝的大籮筐,而是着重理論内容的根本性、概念外延的整體性以及主題範疇的延展性。其中,概念是認識之網的網上紐結,任何理論體系都由諸多相互聯繫的概念所搆成,無論是理論内容的根本性還是主題範疇的延展性,都以概念的内涵與外延爲基礎,特别是概念外延的整體性,更是牽扯着主題範疇的延展性和理論體系的豐富性。僅以“海洋社會建設”的概念爲例,目前很正統、很流行的一個觀念是:在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之外,還有個“社會建設”。而該書作者認爲,這個“社會建設”很難與前面那幾大建設比肩並列;即使硬要這個“社會建設”,也只能專用於民政部門幾十年來慣常流通的範圍,而不能作爲“老五”對待。如果要進一步把握社會的建設全局,不如在社會的物質文明建設、社會的政治文明建設、社會的精神文明建設和社會的生態文明建設上,盡快加進“社會的人種文明建設”和“社會的法制文明建設”,並分别作爲老五、老六更接近真實和科學(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7月號;“2010年中國社會學年會第一届中國海洋社會學論壇”文集)。也就是説,社會建設不能狹義地理解,不能歸結爲“小社會”概念,而應當具有大“社會建設”的寬泛視野,唯有如此才能避免概念的片面性和體系的狹隘性。關於“六大文明”建設的系統觀點,是本書主編範英研究員從20世紀末起就一直研究使用的,在他主編的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的系列著作中均有所論述。這種長期的學術積累和思維鎚煉,爲構建博大精深的《海洋社會學》體系奠定了堅實的理論基礎。

  二、系統性

  《海洋社會學》構建自身體系十分注重系統性,即從結構與層次上,處理好整體内容與組成部分之間,以及各組成部分(要素)之間的聯結和功能的發揮。首先,該書作者强調以結構性謀局布篇。結構性是系統的根本特徵,結構不同,即各組成部分或要素之間的排列組合順序不同,系統或體系的功效差异很大。基於此,該書作者將全書22章分成五個部分,把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分爲四大層次,把海洋社會學的主軸劃分成四大維度,並在部分與部分、層次與層次、維度與維度之間有序組合。譬如將第二層次或重心維度視爲第三層次或主體維度的基礎;第四層次或實用維度又是前面三個層次或維度(歷史維度、重心維度與主體維度)的落脚點和歸宿,並認爲四個層次或維度之間的先後順序不能顛倒,否則會導致結構失序體系紊亂。其次,該書作者重視以層次性歸納分類。層次性是系統的顯著特徵,系統的各部分及其要素,在系統中的地位、職責與功能是不同的、有層次的。可以説,系統既需要依託結構,同時更需要層次的維係,如果没有要素之間的層次差异,即地位、功能互補,也就不會有要素之間的合理搭配。因此,該書作者在强調系統結構性的同時,更進一步重視系統的層次性,肯花大力氣深入挖掘系統的各部分、層次和維度自身要素的潜能,如在研究對象的第二層次、研究對象主軸的第二維度下面,就歸納出七個不同層次的“力”,即生力摇籃、物力根基、權力指向、智力聚集、武力後盾、和力橋樑與制力天平,來分别概括海洋環境、經濟、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法規在海洋社會中所處的地位及其具有的功能,從而促進了理論體系1+1>2的系統功效。這種通過結構性與層次性來凸顯理論體系所具有的系統性特色的思維方法,帶給讀者的是一種“輕舟過山”、“登樓望遠”的清新感受。

  三、互動性

  構建《海洋社會學》的體系,首先必須明確海洋社會學的研究對象是什麽?研究對象的確定性是衡量一門學科搆成的重要標準,也决定着一門學科存在的可能性與必要性。該書作者借鑒戴維·波普諾關於社會學的著名定義,並進一步將“互動關係”看作海洋社會學研究的核心對象。“互動關係”是社會學的永恒主題,無論是實证範式、解釋範式還是批判範式都没有離開過這個主題,所不同的只是在互動關係中如何處理主觀與客觀的關係而已。該書作者十分强調互動關係的客觀結構特徵,並在體系構建上具體提出了18種系統的、客觀的互動關係。這些互動關係包括: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和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和海洋法規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和海洋建設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互動關係”就是事物之間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聯繫或狀態。海洋社會正是在互動關係的核心作用下,才使得系統内部各種要素無論是自然的、社會的還是主體的,都能够按照一定的方式(結構)有機組合起來,並在不同層面發揮功能,共同維持着系統的有序運行。該書作者緊緊盯住“互動關係”視角不放鬆,在海洋社會各種要素的互動關係之中,界定研究對象、定義概念範疇、甄别關係層次、梳理主軸維度、明確領域問題、統一邏輯歷史、結合理論實際、構建體系架構,從而爲人們更好地認識海洋社會的奥妙,提供了科學的理論工具。

  四、持續性

  構建《海洋社會學》體系,不是尋求暫時形式的完善之美,也不是象牙之塔的孤芳自賞,而是追求生命譜系的延續之美,以及面對生活之樹的自慚形穢。歌德説:理論是灰色的,生活之樹則是長青的。理論的生命力來自其體系的開放胸懷,封閉的理論體系必然從有序走向無序,理論體系只有向周邊環境開放,才能進行物質、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從無序走向有序,豐富和發展理論自身。《海洋社會學》體系的開放性,集中表現在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總體上。從海洋社會學所有研究對象的集合或整體搆成看,它具有兩個明顯特徵,即時空的無限性和領域的廣袤性。如果説總體時空强調的是立體性,那麽總體領域强調的則是平面性;如果説總體時空强調的是縱向延續,那麽總體領域則强調的則是横向切面。而無論是立體還是平面,無論是縱向還是横向,都表明瞭《海洋社會學》體系的全面開放性。正是這種理論體系的開放,爲海洋社會學的持續發展提供了永不枯竭的動力源泉,昭示着海洋社會學蓬勃發展的生命力和極具拓延的發展空間。我們有充分的理由相信,在《海洋社會學》的根基上必將孕育、生成諸如海洋環境社會學、海洋經濟社會學、海洋政治社會學、海洋文化社會學、海洋軍事社會學、海洋外交社會學、海洋法規社會學,等等,這些次級的分支社會學。因爲在《海洋社會學》的體系中,雖然這些次級的分支社會學尚未展開,但是已經明確了他們的地位,並就最一般要把握的東西尤其是它們各自的界説及基本類型、基本特徵和基本功用進行了精當的勾勒。可以説,《海洋社會學》作爲二級學科的體系性專著,已經率先承擔並已經很好地履行了推動學科發展的重任。

  總之,《海洋社會學》獨具匠心建構的全新體系,具有十分鮮明的特色,令讀者耳目一新。同時,它也向我們全面、系統地展示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不愧爲學科體系性的創新專著。我們爲之鼓與呼,與情與理皆不爲過。但是,由於宏觀背景、中觀環境以及微觀情勢等條件的制約,《海洋社會學》的體系並非白玉無瑕。萬事開頭難,開創性的工作總是不完善的,這大概需要國内外專家學者的真心、恒心、熱心,甚至是苦心來共同經營並爲之奮鬥。

  (李保平:廣東金融學院公共管理係副主任、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