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概念命題之精新

  【内容提要】秉承嚴謹求實的一貫學術風格,範英、江立平先生在主編《海洋社會學》時力求有所創新有所突破。這部著作作爲一項開創新學科領域的探索,獨到創新之處有許多,其中之一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概念和發展了衆多海洋社會學的命題。這些概念和命題是建構本書的基礎,在海洋社會學學科創新和發展中具有突出作用。


  一貫追求“獨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的著名學者範英先生,本着“百花齊放、百家争鳴”的宗旨,最近與江立平先生等主編了一部宏篇巨製《海洋社會學》〔1 〕,這部長達66萬字的新著既是海洋社會學研究方面的一部學術專著,又是一部有頗多創新的海洋社會學實驗性教材。這部著作的創新獨到之處有許多,其中之一的重要成果是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概念和發展了衆多海洋社會學的命題。本文僅就《海洋社會學》一書概念命題之精新略述拙見。

  一

  中國在21世紀實施海洋强國戰略,發展海洋國力,需要與時俱進,促進海洋科學包括海洋人文社會科學創新。衆所周知,海洋社會學是一門新興的學科,它的體系尚未完全建立和健全,從何處奠基和創新呢?萬丈高樓平地起。如果要建設“海洋社會學”這座大厦,首先就要從建構“海洋社會學”的一塊塊“概念基石”做起,綜覽《海洋社會學》全書,可以清楚地看到,本書在界定“概念基石”時可謂下足了功夫,無論是“海洋社會學”這個學科總概念,還是全書各章所涉及的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概念,大都作出了一家之言的重新界定。如本書第二章中對“社會”和“海洋社會學”的界定;本書第二十二章對“社會建設”的界定;本書第三章中對“海洋意識”、“海洋觀念”、“海洋視野”和“海洋理論”等等一系列的基本概念都作了獨特的界定,非常鮮明地突出了本書特色。

  《海洋社會學》首先通過對“海洋社會學”的“社會”這一基礎概念的界定,進一步突破和拓展了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研究視野。海洋社會是一個多元、復雜、綜合的社會存在,拓展海洋社會學的研究視野,研究海洋社會的全局關係,要從“大社會”的視角切入。《海洋社會學》正是基於這樣一種認識,突破已有研究僅限於“小社會”的局限,把“大社會”作爲海洋社會學理論創設和發展的邏輯起點。範英先生認爲,海洋社會學研究的領域應該是寬廣、開放的。“凡歷史演進中尤其是現代的人類社會,不管是陸地社會還是海洋社會,都有社會的環境、社會的經濟、社會的政治、社會的文化、社會的軍事、社會的外交、社會的法規等搆成要素。作爲海洋社會學,它正如陸地社會學要研究陸地社會的全局關係一樣,無疑要研究海洋社會的全局關係。”〔2 〕同樣,在《海洋社會學》第二十二章中,在闡述社會建設時也對該“社會”概念采用了寬泛的“社會”界定,即海洋社會建設中的“社會”指的是處在自然界之中的“人類社會”〔3 〕,即“大社會”。 

  以往一些學者從不同的角度對海洋社會學的學科建設問題的探討,對於構建海洋社會學學科是十分寶貴的學術積累。在中國首次提出“海洋社會學”這一概念的學者是厦門大學著名社會經濟史專家楊國楨教授。1996年楊國楨教授在《中國需要自己的海洋社會經濟史》〔4 〕和在《關於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思考》〔5 〕中率先提出“海洋社會學”的概念以後,“海洋社會學”即作爲一個專門學術概念進入學界視野。1997年楊國楨教授又在全國政協第八届第五次會議上,提議“建立中國海洋人文社會科學”。〔6 〕後來他又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磨合》和《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7 〕等論文中,多次對“海洋社會學”相關内涵作了進一步的探討。此後,在海洋社會學學科建設方面,有一些著作進行了研究,出版了《海洋與社會:海洋社會學初探》、《海洋社會學與海洋社會建設研究》等一些研究成果〔8 〕。國内以龐玉珍、崔鳳、曲金良、張開城、寧波爲代表的一些學者也對“什麽是海洋社會學”進行了多方探討,但尚未從整體上設計海洋社會學的學科體系。範英先生主編的《海洋社會學》則在嚴格的學科體系意義上進行了研究,在本書第二章就開宗明義地提出了最基本的“海洋社會學”這個總概念的界説——海洋社會學就是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及其與人類共進退的一門分支社會學。這一界説意在説明三點:第一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自身;第二點,海洋社會學必須研究海洋社會與人類共進退的關係;第三點,海洋社會學是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也就是説,海洋社會學不僅要研究海洋社會自身(否則就不是海洋社會學),還要研究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的依存關係(不然就是孤家寡人的社會學),只有這樣的海洋社會學,才是真正意義上的社會學的一門分支學科。這門分支學科不僅有自己的理論搆架與理論體系、相關概念、範疇和規律,也有對這個搆架與體系理論的具體應用及其自我完善。〔9 〕海洋社會學的概念的這一界定,與前述一些學者的界定同中有异,异在有了突破,有了發展,更加新穎簡約。

  特别是在《海洋社會學》第二十二章,關於什麽是社會建設的概念的定義,本書作者提出了與衆不同的闡述。在中國目前研究社會建設問題時,不少論者依據的是中共十六届六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中“四位一體”的提法,即“着力發展社會事業、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推動社會建設和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協調發展”〔10 〕所提出的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和社會建設“四位一體”的布局。有學者認爲,“這裏所説的社會建設,顯然是區别於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它屬於‘小社會’的概念。”〔11 〕因此有論者認爲:社會建設,主要是動員社會力量、整合社會資源、發展社會事業、完善社會功能,構建全體人民各盡所能、各得其所而又和諧相處的社會環境。〔12 〕上述所謂社會建設主要是基本民生建設、社會安全建設和現代社會管理模式建設。顯然,這個“社會建設”是中國民政部門經常使用的社會建設的流行概念。因爲種種原因,中國的社會事業發展水平還不高,不能完全適應社會發展和人們的需要,所以要加强上述社會建設。在這種情况下,這樣來考慮社會建設有其合理性。但《海洋社會學》認爲,不僅要加强與經濟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並列的那個“社會建設”,更應當加强包括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政治文明建設、社會法制文明建設、社會人種文明建設和社會生態文明建設的大“社會建設”。所以,“社會建設”中的“社會”也使用了“大社會”的定義,本書作者認爲:所謂社會建設是指由社會主體的人類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不斷更新、促進人類社會全面進步的過程,也即人類對自己所處的整個社會及其各個領域的文明狀態進行交錯綜合的以人爲本的實踐。這樣的社會建設起碼應當包括社會物質文明建設、社會精神文明建設、社會政治文明建設、社會法制文明建設、社會人種文明建設和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六大方面。這其實是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對社會建設的認識。〔13 〕馬克思認爲社會系統由幾個基本子系統即經濟系統、政治系統、思想文化系統和社會生活系統等組成。〔14 〕這種立足於以馬克思主義社會觀來研究和分析海洋社會建設的内涵的方法,是非常有益的探索,充分體現了作者的理論素養和學術水準。

  在《海洋社會學》的第二章中,作者還從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的總體上,提出和論证海洋社會學主軸的歷史維度、主軸的重心維度、主軸的主體維度和主軸的實用維度等,以及總體時空的無限性、總體領域的廣袤性、總體人際的趨利性和總體平衡的根本性等全新的概念與範疇,增强了内容的邏輯性和系統性,以深化人們對海洋社會學研究對象基本界説的立體和平面、縱横與實質的認知和把握。〔15 〕

  二

  概念是思維之磚,命題是對概念的展開。本書不僅提出和精確了海洋社會學的一系列的重要概念和理論範疇。還通過各章章名形成了一系列的創新概念,進一步詮釋了海洋社會學的衆多命題。

  在本書中,海洋社會學研究的許多重要概念以章節命名首次提出。這些新的概念,相對於整體的研究對象,搆成了新的理論命題。如“内在變遷——源遠流長”,説明瞭海洋社會具有悠久的歷史;“外在關照——手足情深”,説明瞭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同是人類社會發展的産物”;“人類屬性——同此凉熱”,説明瞭海洋社會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的統一;“海洋環境——生力摇籃”,説明瞭海洋環境是海洋社會生存的基礎條件;“海洋經濟——物力根基”,説明瞭海洋環境是海洋社會依賴的物質基礎;“海洋政治——權力指向”,説明瞭海洋政治的核心是争奪海洋社會的控制權;“海洋文化——智力聚焦”,説明瞭海洋社會是人類彰顯智慧的舞臺;“海洋軍事——武力後盾”,説明瞭海洋社會的安寧必須以軍事武力作爲保障;“海洋外交——和力橋樑”,説明瞭外交是海洋社會和睦相處的橋樑;“海洋法規——制力天平”,説明瞭海洋法規是海洋社會有序的制度保障;“海洋個體——有機細胞”,説明瞭海洋個體是海洋社會的最基本搆成要素;“海洋群體——天然主宰”,説明瞭全人類是海洋社會當然的主人;“海洋組織——公共用器”,説明瞭海洋組織是海洋社會的公共服務機構;“海洋社區——栖息家園”,説明瞭海洋社區是海洋社會人們生存生活的家園,等等。這些全新的學術概論和理論命題,勾勒了這本《海洋社會學》的基本學科輪廓,建構了海洋社會學的基本學科風格,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入木三分和生動活潑的學術表達方式。

  三

  科學認識的主要成果就是形成和發展概念,並在此基礎上作出判斷,進行推理,從而使研究成果上昇到理性認識,形成理論化、系統化的學術成果。因此,形成和精確海洋社會學概念和命題是促進海洋社會學的理論創新的重要任務之一,上述這些概念和命題的創新對於海洋社會學的學科發展以及海洋社會建設研究的深入和拓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與時俱進,以發展着的馬克思主義爲指導,結合海洋社會的實際來研究海洋社會學,這是本書的一大特色,這個特色也體現在概念和命題的精確和創新上。真正要形成新的理論概念,需要長期的學術積累和冷静地思考,例如用在《海洋社會學》中的“大社會”這個概念就是範英主編把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具體的海洋社會學研究相結合的産物。

  理論創新必須有理有據,言之有理。創新和開拓是在原有的學術累積上進行的。範英先生等主編的《海洋社會學》是對以往研究成果的一次深化和系統化,通過對一系列概念和命題内涵和外延的重新認識和厘定,增强了本書内容的邏輯性和系統性。在繼承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礎上進行理論創新,這是十分難能可貴的。最爲難得的是本書並非綜合别人研究成果的普及讀物,更不是移植參照、生搬硬套地吸納别人成果簡單重復的一般論著,而是針對海洋社會學理論建構的需要,通過一系列頗具特色的概念和命題,自成體系、自圓其説,從而形成了這部海洋社會學的學術精品。我相信,今後的海洋世界將會以此書的奉獻而增加光熱。

  (嚴考亮:廣東警官學院教授)

  注釋:

  〔1〕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

  〔2〕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第256~257期。

  〔3〕範英、嚴考亮:《論以人爲本的海洋社會建設體系》,《文明與社會》2011年第283~287期。

  〔4〕楊國楨:《中國需要自己的海洋社會經濟史》,《中國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5〕楊國楨:《關於中國海洋社會經濟史的思考》,《中國社會經濟史研究》,1996年第2期。

  〔6〕龐玉珍等:《關於海洋社會學理論建構幾個問題的探討》,《山東社會科學》,2006年第10期;楊國楨:《瀛海方程——中國海洋發展理論和歷史文化》,海洋出版社2008年版。

  〔7〕楊國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概念磨合》,《厦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年第1期;楊國楨:《論海洋人文社會科學的興起與學科建設》,《中國經濟史研究》,2007年第3期。

  〔8〕黎明澤:《廣東海洋社會論的進軍號角》,全文見《回眸一笑百媚生——三評廣東原創的精神文明學》,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11年版。

  〔9〕範英:《海洋社會學體系之我見》,《文明與社會》,2010年第256~257期。

  〔10〕《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决定》,《人民日報》,2005年10月19日。

  〔11〕景天魁:《社會建設的科學搆思和周密布局》,《江蘇社會科學》,2008年第1期。

  〔12〕李學舉:《加强社會建設和管理,推進社會管理體制創新》,《中國民政》,2005年第4期。

  〔13〕範英著:《社會與文明漫説》,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2009年版,第169頁。

  〔14〕範英、嚴考亮:《論以人爲本的海洋社會建設體系》,《文明與社會》第283~287期。

  〔15〕範英:《社會學向海洋進軍的號角——新著<海洋社會學攝像>》,《文明與社會》第280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