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海洋經濟之推手

  【内容提要】基於對《海洋社會學》的學習,本文圍遶如何樹立海洋社會意識,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這一主題談了四個方面的讀後感,認爲海洋社會學的構建,將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我有幸拜讀了廣東精神文明學會、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會長範英、副會長江立平等主編的《海洋社會學》一書,深感這部凝結着近80位編委和作者們3年心血的鴻篇大作的厚重。22章、66萬字建構了海洋社會學的體系框架,闡述了海洋社會學學科的主要内容。確如編者們所希望的“本書既是一部海洋社會學的學科性著作,又是一部實驗性教材”,書中的知識内容讓我這個社會學的“門外漢”借機補了一次課。本書從整體、統一的視角,以海洋社會的理念和意識構建了海洋社會學框架,這對於當前中國大力發展海洋經濟、建設海洋强國的戰略實施可謂適逢其需,將使我們樹立海洋社會意識,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一、發展海洋經濟,要樹立海洋社會意識

   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和構建,讓我們樹立了海洋社會意識:(1)海洋經濟是海洋社會學研究主軸的重心維度之一。《海洋社會學》基於戴維·波普諾(1999年)所提出的“社會學是對人類社會和社會互動進行系統、客觀研究的一門學科”及其他相關理論,確立了四個層次的研究對象。第一個層次主要包括海洋社會的内在變遷、海洋社會的外在關照、海洋社會的人類屬性及其分别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等内容;第二層次的研究對象主要包括海洋環境、海洋經濟、海洋政治、海洋文化、海洋軍事、海洋外交、海洋法規及其分别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第三層次主要包括海洋個體、海洋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第四層次主要包括海洋資源、海洋價值、海洋生態、海洋建設及其與海洋社會的互動關係。由此可見,海洋社會學以海洋社會的運行規律爲研究對象。其中,第二層次是海洋社會學研究主軸的重心維度。〔1 〕海洋經濟是以海洋環境爲依託的,同時又是海洋政治、文化、軍事、外交和海洋法規等賴以存在的物力根基,還是海洋個體和群體、海洋組織和海洋社區發展的物力支撑。〔2 〕

   海洋社會就是海洋經濟的社會。海洋社會與陸地社會共生共榮。海洋社會的發展離不開人類的參與,因而具有人類社會的自然屬性。同時,也具有陸地社會人類屬性的社會屬性,即“海洋社會中人與人通過勞動建立起來的生産、分配、交换、消費等關係,以及由海洋崇拜、海洋文化等組成的意識範疇”。〔3 〕海洋經濟是海洋社會的物力根基,是海洋社會生産、交换、分配和消費活動的總和;是人類社會經濟總體的重要組成部分。〔4 〕

   海洋社會是一個社會生態系統,要遵循海洋社會生態科學保護的原則。在這個生態社會系統中,雖然人類作爲海洋個體和群體創造、影響着海洋社會的形成與發展,主宰着海洋社會,但人類只是這個社會生態系統的一個組成部分,要認識到海洋社會具有均衡性,人類要關愛海洋自然環境,善待海洋資源和空間,樹立人海和諧共進的生態文明觀念,維護海洋社會生態系統的綜合平衡,要構建海洋社會生態保護的運行機制,實現海陸生態的科學協調持續發展。〔5 〕

   作爲人類對海洋戰略價值和作用的反映和認識的海洋意識是被不斷發展强化的。隨着陸地社會資源的日益短缺、環境日益被破壞、人口不斷增多,沿海發達國家於20世紀中期以後陸續形成了海洋是可持續發展寶貴財富的海洋國土意識。海洋社會學的創立和發展,有利於中國建立海洋意識,有利於人們深入發現海洋社會,把握和建設海洋社會,有利於我們樹立海洋社會意識,發展海洋經濟。

   樹立海洋社會意識,實施海洋經濟發展戰略。21世紀是海洋經濟的時代。世界各國都把發展海洋經濟作爲本國的戰略重點。中國經過改革開放後30多年的高速發展,已進入加快轉變粗放式經濟發展模式的關鍵時期。建設現代産業體系,加快發展包括海洋産業在内的戰略性新興産業,成爲中國産業轉型昇級的目標。中國已經提出了“實施海洋開發”的戰略以及進一步加强海洋工作的要求。2011年,沿海省份一系列海洋發展戰略被國家批復,比如,《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發展規劃》、《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規劃》以及《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發展規劃》,中國基本形成了以山東半島藍色經濟區、浙江海洋經濟發展示範區和廣東海洋經濟綜合試驗區爲代表的“3+N”中國沿海經濟區發展布局。樹立海洋社會意識,將有利於我們落實這些戰略規劃,在保障海洋經濟發展的可持續性基礎上,確保中國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

  二、樹立海洋社會科學發展觀,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將海洋資源、空間的開發利用視爲海洋社會活動之一,將海洋經濟活動視爲海洋社會活動的一部分,樹立這樣的海洋社會意識,有利於我們樹立海洋社會科學發展觀。樹立海洋社會的海洋生態自然屬性的意識,研究如何在合理開發利用海洋的同時又保護好海洋資源環境,這是海洋社會學提出的一個時代性課題。當前,世界漁業資源過度開發捕撈、海洋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嚴重。按照聯合國糧農組織對人類開發海洋漁業資源情况的統計結果顯示:只有3%的海洋漁業儲量没有得到足够的開發,21%的漁業儲量正被適度開發,即還能够提昇開發量的漁業儲量只占24%;而52%的漁業儲量已被完全開發,不能再進一步加大開發力度;更爲嚴重的是,24%的漁業儲量已被過度開發,其中7%的漁業儲量已枯竭。世界糧農組織的統計結果還顯示,占開發總量30%的10種最大的漁業物種中,有7種處於完全被開發或枯竭狀態。中國目前也面臨嚴峻的漁業資源過度捕撈、海洋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如:局部漁業水域受到污染,天然漁場形不成魚汛,海洋珍稀物種减少,海洋生態系統受損嚴重。面對當前嚴重的世界漁業資源過度開發、環境污染等生態環境問題,如何確保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以構建一個和諧的海洋社會?這是世界各國必須研究的緊迫課題。

  《海洋社會學》指出,建設和諧海洋,必須落實科學發展觀,轉變中國海洋經濟高投入、高消耗、低産出的粗放型發展模式,在發展的同時保護海洋環境和海洋生態。這需要我們培育和充實具有海洋社會特色的海洋意識、觀念、視野和相關理論。因此,需要强化海洋社會學研究,樹立海洋社會的科學發展觀,以推動海洋經濟的可持續發展。

  三、樹立整體、系統的海洋經濟發展觀,促進海洋經濟協調發展

  依據經濟學對經濟研究範圍大小的分類方法,《海洋社會學》把海洋經濟分爲海洋綜觀經濟、海洋宏觀經濟、海洋産業經濟和海洋微觀經濟,海洋經濟具有空間整體特性;海洋經濟具有綜合特性,它不是一個單一的部門經濟或行業經濟,涉及國民經濟的第一、二、三産業,海洋開發涉及方方面面,應該海陸統籌開發;海洋資源在開發利用上具有共享性和競争性,决定了海洋經濟的公共性;海洋産業的高投入、高風險特性,决定了海洋産業的資本、技術密集性,因此,一些關鍵技術和産業需要政府主導投入;同時,許多戰略性新興的海洋産業和經濟活動,比如海水淡化、海洋醫藥行業、海上城市建設、海底勘探等都具有高科技性,政府的研發投入和引導性政策是必需的。

  海洋經濟的這些特性,需要我們樹立整體的、系統的海洋經濟發展觀,尤其是要注重海洋科技的研發投入,重視三次産業間的協調發展,重視海洋經濟結構的協調性。同時,樹立海洋社會觀,認識到海洋社會是一個海洋經濟的社會,海洋經濟的發展與海洋政治、外交、軍事、文化、法規等之間的互動關係和相互作用,確保海洋經濟的協調發展。

  四、樹立海洋循環經濟發展理念,推動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

  海洋資源非常豐富,但這不等於説海洋資源是不會枯竭的。當前存在的海洋環境資源被污染和過度開發問題的嚴重性表明,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實現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的必有之路。近年來,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問題已成爲各國關注的焦點。研究發現,海洋捕撈産量占全球漁業總産量的63%,但由於高强度地開發,甚至是過度地開發漁業資源,己經影響到漁業資源的可持續發展,如果不加以妥善的規劃與管理,估計將有76%的漁業種群出現枯竭風險。2000年,聯合國糧食與農業組織(FOA)發佈了《海洋捕撈漁業可持續發展指標》,爲世界各國海洋漁業的可持續發展提供理論框架。沿海各國相繼出臺一系列的海洋經濟發展政策,旨在提昇海洋經濟綜合競争力和保障海洋資源的永續利用。

  海洋經濟屬於全球經濟和“藍色經濟”。“藍色經濟”是指同時具有經濟可持續性和環境可持續性的、具有廣闊發展前景的海洋經濟。國際保護自然聯盟組織(2009年)從現階段金融危機和海洋生態危機的視角,倡導發展新型的藍色經濟。藍色經濟需要我們遵循海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

  海洋是中國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戰略。海洋經濟的發展從本質上需要按照自然生態的法則進行經濟活動,而這就是循環經濟的理念。海洋循環經濟,就是在遵循海洋生態學規律基礎上,把海洋經濟系統和諧地納入到海洋生態系統内,以“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環”爲原則,以海洋資源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爲核心,更有效地開發利用海洋資源和保護海洋環境,實現海洋經濟的“資源——産品——廢棄物——再生資源”爲增長模式,以盡可能小的海洋資源消耗和海洋環境成本獲取盡可能大的海洋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因此,實施海洋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發展海洋循環經濟是必有之路。

  中國各省在落實有關規劃建設海洋經濟綜合實驗區中,需要借鑒國外經驗,樹立海洋循環經濟的發展理念,以海洋生態管理理念爲基礎,制定落實發展規劃的相關法規及政策措施,從而使廣東省的海洋資源和空間在新一輪的開發利用過程中具有可持續性;由於海洋循環經濟的發展思路貫穿於海洋三次産業中,海洋循環經濟具有一定的正外部性,因此,政府需要大力投入和作爲,比如從資金投入和財政補貼方面,爲循環經濟的發展提供條件,引導並促進中國海洋循環經濟的發展。

  (作者係中共廣東省委黨校經濟學部教授)

  注釋:

  〔1〕範英、江立平主編:《海洋社會學》,中國出版集團世界圖書出版公司2012年版,第41頁。以下凡引此書,不再註明出版單位。

  〔2〕《海洋社會學》第234頁。

  〔3〕《海洋社會學》第186頁。

  〔4〕《海洋社會學》第237頁。

  〔5〕《海洋社會學》第627~652頁。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