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海洋社會學:中國氣派之嘗試

  【内容提要】《海洋社會學》的諸多特色中,中國氣派的特色相當濃重、鮮明、突出。尤其在中國氣派之全球視野、中國氣派之學科構建、中國氣派之團隊歷練、中國氣派之寫作形式和中國氣派之薪火傳承等五大方面,便是本文主要着力的筆墨。


  當《海洋社會學》擺在眼前時,我被範英教授和其所率領的團隊完成的鴻篇巨著所感動。在現時國内外各種出版物汗牛充棟、文化市場十分發達的情况下,一首歌曲、一部電影、乃至一本著作要在受衆當中産生持久的生命力實屬不易。《海洋社會學》的裝幀雖無華麗的外表,但感染我並引起關注的却是書中展現的具有中國氣派的學術探索和群體人格魅力。

  所謂中國氣派,簡言之,是指書中彰顯的具有中華文化品格和時代特徵的理論視野、治學態度、價值取向、實踐使命,以及令人信服的恢宏氣概。 有感於此,餘以爲這種深入書間神髓的中國氣派,大體可從以下幾點領悟:

  其一,中國氣派之全球視野

  誠如作者闡發寫作動因所言,21世紀是包括中國在内的國家向海洋“拓展生存與發展空間”的新世紀。當新世紀頭10年已經匆匆而去之際,這種世界範圍内的訴求越發顯得强烈和緊迫。面對各種利益和勢力的博弈,無論從國家利益和國家安全的層面,還是從構建和諧世界的角度,都需要將海洋納入全球社會治理和有序開發利用的視野,在理論和實踐上加以深入和理性的研究。而在這種事關國家民族和全人類整體利益的重大課題研究中,中國的社會科學理論工作者以及一切關注國家前途命運和人類文明進步的中國人不能缺位。“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離不開中國。”中華民族不僅有信心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也有能力自立於世界民族之林。當然,這種自立不是自封的,它需要用行動不斷地證明。洋溢在書中具有世界眼光的中國氣派,集中體現在幾個理念:一是崇尚海洋社會的和平。例如,此書在不諱言海洋外交存在多面性的同時,將其表述爲海洋社會的“和力”橋樑,一個“和”字看似直白,但實質藴含了對海洋外交價值的中國式深刻理解,與“以和爲貴”歷史文化傳統一脈形成。二是反對海洋社會的霸權。從一定的意義上説,一部海洋社會的歷史,在很長一段時間内就是沉迷霸權主義和反對霸權主義的歷史,争取和平和維護和平的歷史。在梳理古往今來海洋歷史的過程中,通過大量的史實和個案,可以感受到貫穿書中歷史觀的那份“反霸”情懷。三是倡導海洋社會的互利。“織網捕魚 宏開利路 戰風鬥浪作底藴 習俗傳統 擁愛神器 漂洋過海達和昌”的聯句,不僅勾勒了一幅海洋社會的“清明上河圖”,其立意更具包容四海、“寰球同此凉熱”的理想。四是期待促進國内外海洋社會學研究的勃興。“人們對於海洋方面的學術研究,總體上還處於發展中的狀態,尤其從社會學視角探討海洋奥秘的體系性專著,國内外至今仍爲空白。”雖然本人對海洋社會學瞭解不多,但從這段描述以及這部新作完成的艱辛歷程來看,能感受到一個中國學者團隊 “敢爲天下先”的雄心壯志和放眼世界的氣魄。

  其二,中國氣派之學科構建

  據該書設計者的介紹與考證,海洋社會學的系統性研究,在社會學大家族裏是個“短板”,學科體系的構建存在不少“空白地帶”。然而,呈現在我們面前的這部《海洋社會學》,其體系結構由二十二章組成,其中每章三節,每節四目,每目四子目,全書共約66萬字。全書以海洋社會學的主軸和研究對象爲出發點,從歷史維度、重心維度、主體維度、實用維度以及四大層次中的18種互動關係爲依據,搆築起這門學科的總體框架。這一架構由此及彼,由表及裏,環環相扣,渾然一體。在起承轉合之間,在原創性探索之中,體現着圓融東西、兼收並蓄的學術理路和展示出“中國式創造”的風采。這種搆思與國人的思維方式比較吻合。誠如著名文化學者辜正坤所言,中國人容易從整體的觀點來看個别的東西,整體的先把握住,再來看個别的;西方人容易從個别的東西出發,推而廣之,到認識整體。 

  其三,中國氣派之團隊歷練

  廣東省社會學學會自1985年12月成立以來,在範英等知名學者和學會領導人的帶領下,在没有任何專撥經費的情况下,一以貫之地秉持“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的精神,以高度的社會責任感和很强的凝聚力,逐步建立起一支術有專攻、人才廣集的研究隊伍和學術團隊。發展到今天,這支隊伍從整體規模、專業分工、創作實踐、成果建樹、社會影響等方面來看,贏得國内同行和社會各界不少的贊賞和肯定。然而,時代還在前行,探索没有終止。要在社會學和社會科學等領域真正形成有中國氣派的學派和學術團隊,並非一日之功。基於這樣的認識,創建海洋社會學及其理論體系,既是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團隊再次弘揚“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精神的焠礪(研究經費自籌、自主研發、走前人没有走過的路),是在海洋社會學研究領域争取與國際同行對話主動權的自覺行動,更是歷練和打造有中國氣派之團隊的不懈探索。如同在宇航技術和航天開發方面需要搶佔先機一樣,在海洋社會學這一尚待開墾的領地,的確十分需要有中國團隊的參與和中國學派的孕育。擁有“國産”自主知識産權的力作——《海洋社會學》的完成和面世,無疑在鍛造和構建有中國氣派的學術團隊方面,作了有益的嘗試。想到這些,7年前範英教授在慶祝廣東省社會學學會20週年華誕會上的一番話猶響於耳:“要一如既往地認真吸納省外和西方的精華爲我所用,爲立足點所用,爲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社會學所用,廣東及中國的社會學事業才有全新的遠景,才有貨真價實的學問和國際地位。”這些觀點也許可以作爲這本書寫作靈魂和實踐導向的最好注脚。惟其如此,範英先生高度讚揚具有泥香氣息的本土社會學。我想,這本兼採中西文化之長又不失自身本色的《海洋社會學》,正是兼具“泥香”和“海洋”氣息的本土社會學園地結出的一朵奇葩。誠然,在喜迎收穫的背後是中國式的不離不棄和經年堅守:“……長者聞鷄舞,後生競向前。汗水濕中濕,赤心拳更拳。荷鋤不識苦,渾身膽氣錚”;“……躬耕守本源。英才逐浪涌,新壟綻新顔。播種重特色,收穫有奇篇。不爲稻樑謀,志在健人間”;“……諸君耕正酣。泥香最佳妙,不拒洋味甜。中西應互動,方飛天外天。扶犁抬望眼,笑看日近圓。”這首範氏自撰詩,不僅是個人心路歷程的坦露,集體心智和辛勤勞作的描述,更是一代又一代中國知識分子人格塑造和理想追求的濃縮寫照。

  其四,中國氣派之寫作形式

  作爲一本學科性著作,《海洋社會學》在寫作風格上頗有獨樹一幟的中式韵味。尤其使人耳目一新,率先進入眼簾的是昭示各章要義的二十二副聯句。從首章揭示背景的“宇宙洪荒,天地混沌,百科不分爲一體;干坤運轉,大勢趨求,嶄新學説初長成”到末章寄託的“高歌人本,全面建設,社會文明日日新;感恩海洋,和合共處,環球民生處處興”的心願,從透視海洋人與自然互動關係的“摇櫓作筆,玄機映日,畫成生猛新世界;把海爲家,極目蒼天,鑄就歷代弄潮兒”到展現海洋物力的“耕牧藍緑,變咸爲甜,收穫財富養人類;經略水天,化弊成利,積聚能量强物基”,從剖析海洋政治與海洋社會奥秘的“飛龍翔空,游魚潜淵,無邊海疆作舞臺;執政行權,保民安邦,運籌帷幄定干坤”到鞭撻海洋霸權的“曾幾何時,逞强凌弱,血戰原本争是非;如今備武,應作後盾,唯和才算真本心”等佳句,無不琅琅上口,寓意深刻,充滿中國式的詼諧和意象,讀來不但生動活潑,更能啓迪心智,抓住本質,開闊視野,受益良多。這與時下一些人做學問以“洋味”多寡衡量學術含量不同。此書作者善於把這樣的寫作形式運用於一本學科性著作,既要有膽略和勇氣,更需要有將民族文化薪火延續傳承的功力與底氣。

  其五,中國氣派之薪火傳承

  從一個學術團隊來看,其學術品格或風格的形成,與其生長環境、治學品格、實踐理念等等有着千絲萬縷的聯繫。嶺南大地是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同仁們生於斯、長於斯的“風水寶地”。這裏既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和“嶺南學派”興起的摇籃,又是當代得改革開放風氣之先的前沿地帶。作爲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起點之一形成的歷史傳統,以及近現代以來有多個重要通商口岸養成的海洋意識,使得這裏的學術研究與海洋文化有不解之緣。然而,當這種根係本土的海洋文化在與外來的海洋文化“因緣際會”時,其中國元素由於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非但不會灰飛煙滅,反而在吸收异質文化精華之中得以優化。我想,正是中國氣派的學術風格得以延展的一條理路,也是從《海洋社會學》讀到的本根氣息。再者,一個學術團隊創建者和領軍人物的治學理念和秉持的文化價值取向,更是注入團隊肌體之中並影響其整體行爲走向的“靈魂”,這也是《海洋社會學》具有濃厚中國情結的原因所在。

  總之,海洋社會學是社會學園地中一門年輕的學科,廣東社會學界學者和實際工作者所作的嘗試盡管是初步的但很有創意。從彰顯學術研究的中國氣派龢民族風格來看,這樣的探索理應積極倡導。

  最後,我以“賀《海洋社會學》首發”爲題,用下面這首短詩作爲結語:

    眼觀五洲風雷蕩,文納藍海百萬疆。〔1  〕

    足登高處有無間,〔2 〕  潮涌鵬城匯四方。〔3 〕  

  (陳偉:中共廣州市委黨校政治學與法學教研部主任、教授)

  注釋:

  〔1〕文納藍海:指以文章和著作涵蓋海洋社會的研究。

  〔2〕有無間:喻理論創新和新學科從無到有。

  〔3〕鵬城:廣東省深圳市的别稱,是舉行《海洋社會學》首髮式的城市。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