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章 婚姻家庭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男婚女嫁是人生的一件大喜事。永定客家人在操辦這一喜事中,有著獨特而有趣的習俗,逐漸形成了自己特具風情的婚俗文化。

  永定客家人保留的傳統婚俗,大都是唐宋時期中原地區移民帶來的,在長期的歷史發展中,融合和同化一些土著少數民族(原住民),並將其風俗吸收、融合於自己的風俗之中。永定客家禮俗在傳承中,顯得特別豐富多彩,包羅萬象。

  永定客家傳統的婚姻儀式有很多的繁文縟節,傳統而溫情,走進婚姻殿堂的客家少男少女,向世人展示了一個民系獨特的追求幸福的過程。

  第一節 婚姻形式

  舊時,永定客家人的婚姻禮俗受古時風尚影響較深,主要以傳宗接代,壯大族群,增加生產勞力為目的,男婚女嫁比較講究“明媒正娶”。正式的婚姻關係,是一種“嫁娶婚”, 招贅風並不盛行。雖不免存在重男輕女的成見,但總體上,男女關係還是比較平等,雖然講究門當戶對,但又尊重婚姻自由。

  一、傳統婚姻觀念

  (一)結婚年齡

  據禮書記載.周代的婚齡是男子30,女子20,女子因故晚嫁的,最多不超過23歲。班固在《白虎通》中曰:“男子三十,肌骨堅實,任為人父,女子二十,肌膚充滿,任為人母。”至漢代,婚禮儀式大多沿承先秦古禮,但婚齡大人提前,即男子16可娶,女子14可嫁。就上述兩種不同的婚齡而言,永定客家人的結婚年齡大多為前者。 

  (二)婚期

  結婚的時間,永定民間認為冬春為合宜時間。《白虎通》謂“嫁娶必以春”

  (三)選媳婦的條件

  舊時,選媳婦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很少採納當事人意見的,其中更有不少是強迫結婚的。選媳婦的條件有很多種,而且古今的變化也很大。當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對方身家清白,必須是異宗異姓,而且最好不是親戚。以前選媳婦的第一標準,就是特別重視女家的財產、門第、嫁妝等等,即強調所謂“門當戶對”。同理女家在選女婿時,也是特別重視聘金的多少,以及男方家財和門第的高低,至於女婿本人的道德品行常被忽略。 

  其次就是重視對方的容貌,因為任何人都喜歡娶一個美貌的媳婦。但除了相貌之外,還特別重視命運問題。這恰如後面“送定”項下所說的,就是在送定時,男方的父母要到女家去,親自看女方的手相以判斷其命運的好壞。

  古時許多非客家地區的婦女流行纏足,腳越小越認為美,所謂“三寸金蓮”,看得特別高貴,這也是選媳婦的重要條件之一。但是與其他客家地區一樣,永定客家人婦女不纏腳。

  注意女方的品行和身體健康等問題,舊時一般聽信少數近鄰和媒人的話,然後調查女方的身家,是否有癩病、肺病、精神病等的遺傳,假如有的話這門親事就談不成了。

  二、通常的婚姻形式

  (一)嫁娶婚

  舊時,家庭一般由父親當權,兒女的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媒妁之言”,講究門當戶對。傳統的婚姻形式以“嫁娶婚”為主,先是男方向女方求婚,然後是女方嫁入男家成婚。這種“嫁娶婚”在現代也依然存在。

  (二)招夫和招婿婚

  舊時,宗族的興盛和傳宗接代的觀念特別強,幾乎每家每戶都希望自己家中可以多添幾名男丁,正所謂“家大業才能大”。一旦家中無子,就經常把自己的女兒作為籌碼,招一名男子為郎,也就是所謂的“招贅婚”,而目的就是為了使得家中不致斷了香火。

  1、贅婚。即男到女家結婚,俗稱“打合同”或“招親”,也稱“上門女婿”。而女方多屬童養媳或等郎妹。而男方也可能是家庭貧困的,又或者是那些兄弟較多的,為了娶妻而不得不選擇了“打合同”。“打合同”主要條件是以後女方所生的孩子兩姓平分,男方對女方父母負責生養死葬。結婚儀式也較簡單,女方家長請本族親房和男方的家長商議簽署合同即可完婚,男方不出聘金,女方也無所謂嫁妝,男方可繼承女方父母財產。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以前,這種現象還很常見。現在因為推行計劃生育“獨生子女”政策,更無所謂了,獨生女結婚,既不言“嫁”,也不說“招”,就稱“結婚”。

  2、“招夫”和“招婿”的婚姻,在舊的觀念看來是—種反常的結婚形式,就是男女結婚之後,男方要以贅婿的身份進入女家。

  所謂“招夫”,就是寡婦仍舊留在前夫之家,而另招進一個丈夫為後夫。所謂“招婿”,就是雖然讓女兒結婚,但是卻不准許她出嫁,而是招進一個女婿在女家生活。

  永定客家人的“招夫”和“招婿”婚姻主要的有下列4種:

  (1)女家沒有男性子孫,即使有也都很年幼,或者因多病而不能掌理家務,於是為了維持家計和撫養老幼,而進行“招夫”或“招婿”的婚姻。

  (2)女家沒有男性子孫時,為了獲得男性繼承人,進行“招夫”或“招婿”的婚姻。因為按照傳統風俗,女子沒有繼承、祭祀權,除了另收養子之外,只有讓女兒或寡婦“招夫”、“招婿”,用她們所生的男子繼承香火。可是按照中國的宗法制度,異姓亂宗足以破壞血統,自然異姓時常會被該宗族否認。   

  (3)除了以上兩種情形之外,還有—鍾情形,即由於父母溺愛女兒,捨不得把女兒嫁出去,於是就給女兒招婿。    

  (4)古代還有—種特殊情況,就是髮妻只有女孩,而妾卻有男孩,髮妻由於不甘心讓妾的兒子繼承全部家產,就特別給女兒招婿,以便將來讓外孫繼承家產。

  (三)異姓聯姻,同姓不婚

  永定傳統觀念之一就是一般同族同姓不聯婚,多半是因為怕日後生出的後代會基因變異,出現先天發育不良等後果。鄰村不同姓的才可以結婚,而同村的同宗子孫禁止結婚。這與法律上的禁止近親結婚同出一轍,有科學道理。

  漢民族婚姻禁忌,在古代就已有記載,其中還包括男女同姓不能成婚。如不知女子姓氏,則要請占卜者蔔之,惟恐同姓。同姓不婚的理由,即所謂“氣同則不繼”,《白虎通》中有“兩姓不娶,兩姓娶時,一國血脈同,遂至無子孫”的記載,指男女同姓,其子孫不繁,表明漢民族對倫理觀念的重視。別有原因為,古代中國之諸侯列國,群眾列居四方,不相混和,通過異姓聯姻,以求和協。故利用嫁娶以聯合異姓,在當時為極其重要的政治手段,此後因之成俗。

  三、舊時不平等自由的婚姻形式:

  (一)等郎妹

  “等郎妹”是指從小被父母賣給男孩還未出世的人家,由對方撫養長大“等郎”來的女孩。民間傳說,舊時永定有一個“等郎妹”,一直等了16年,才等到郎出世。她這個做“妻子”的,不但要操勞家務,還要每晚象撫育孩子般地服侍“丈夫”。

  如果“等郎妹”日久未能等到郎出世,有些人家允許她們外嫁他人。一般認為,“等郎妹”是一種象徵性的婚姻,並不具備一般婚姻的所有要素,不僅夫妻之間性生活及子女養育有問題,而且有無男女結合還是一個疑問。但在古代,它是獲得客家社會認可的婚姻形式之一。

  客家文化秉承中國文化傳統,以“父母之命,媒灼之言”的大行嫁(又稱大婚)婚姻為社會所宣導的標準類型。童養媳(又稱小婚)和“等郎妹”為其變異類型。“等郎妹”這種婚姻的結果,一是女大男小,有的甚至是“老妻少夫;二是日久未見郎,出世而轉嫁他人。許多永定客家山歌唱出了這種婚俗所產生的悲劇。山歌《等得郎大妹老哩》唱道:

  十八嬌娘七歲郎,矮凳墊腳上眠床,

  睡到半夜思想起,不知是子還是郎?

  等得郎大妹又老,等到花開葉又黃。

  十八妹子三歲郎,晚晚睡目攬上床,

  總系看你爺娘面,唔系踢你下眠床。

  話聲春嫂你愛賢,帶大丈夫三五年,

  初三初四峨眉月,十五十六月團圓。

  隔壁叔婆你唔知,你就肚飽涯肚肌,

  等得花開花又謝,等得郎大妹又老哩。”

  由此可見,“等郎妹”事實上也與“童養媳”相似,這樣的婚姻能有好結果的並不多,命運淒慘使得許多窮困的婦女一直忍受著煎熬。如果男方父母一直未有生養,才有可能被收為養女,然後再次對外婚配。學界稱此類女子為“花頓妹”。

  (二)隔海娶妻

  隔海娶妻又稱“ 隔海嫁郎”。由於過去的永定客家人居住地區比較貧困,都是一些貧瘠的山區。為了謀生,一些年輕力壯的客家男子都選擇出洋謀生,經過一段時間後,積累了一定的田產財產,為解決家中的勞力問題和父母的贍養問題,他們選擇了“隔海娶親”的方式。被選中的女子俗稱“看家婆”。這類女子在嫁過男家時,因男子不在家而不得不和一隻“公雞”拜堂,從此便成為了男方家的一員,並負有家庭勞作和看管財產、照顧家婆家公的責任。

  這種婚姻其實就是前面所提到的“屯家婆”,只是稱謂不一而已。她們在伺奉公婆的時候還具有財產繼承權,是合法的家業繼承人。

  (三)童養媳

  永定客家婚俗中,還包括“童養媳”。這種婚姻俗稱“新婢子”。這種婚姻產生的原因主要包括:一是重男輕女思想的影響;二是一些家境不好的人家娶媳婦困難,為繼承香火,不得不採取了這種做法。一般情況下,被收為“童養媳”的女孩常在出生一兩個月內被送到男方家,“聘金”只需出幾斤豬肉和細面。古代的童養媳結婚往往比一般人早,年齡介乎十二三歲。結婚的儀式也很簡單,例如一般不用再請客,也不用再拜堂,只需要在除夕那天吃過面等比便可同房,俗稱“合巹”或“圓房”。正因為這樣,許多夫婦婚後的感情不太融洽。

  (四)換親

  換親是指兩戶人家,兒女雙雙互換,使之結成夫婦。這樣一來,雙方均可省去聘金、送禮等費用,接親、拜堂等儀式照樣進行。這樣的婚姻一般是“父母之命”,也就是很大程度上是出自家長的意圖,實質上結為夫婦的雙方男女並無愛情基礎。

  (五)表親婚

  表親婚又稱“姑舅表婚”、“姨表婚”,一般認為是“親上加親”,但永定客家人又諺傳:“姑舅兄妹骨頭親,兩姨兄妹好對親。”實際上這是近親結婚的一種陋習,這習俗直到解放後新的婚姻法貫徹以後,才完全消失。

  四、自主婚姻

  自主婚是以男女雙方自主自願結合為基礎的婚俗,更是自古以來客家青年男女崇尚和理想中的最美的一種婚姻。在封建婚姻制度的統治下,自主婚無疑是對包辦婚姻和買賣婚姻的挑戰。因此,必然受到家庭制度的橫加干涉和極力限制,許多美滿姻緣被無情拆散,許多青年為捍衛自己的婚姻自由,不得已逃婚、私奔,流落他鄉。

  清朝嘉慶年間,永定縣溪南裡有一童姓財主因愛女心切,又拗不過女兒的固執,只得聽任女兒自由擇婿,至今傳為美談。

  童姓財主膝下僅有一女,夫妻倆自幼把她視為掌上明珠,還重金聘請名師為其傳道、授業、解惑。該女長得亭亭玉立,端莊靚麗,並且知書達理。當她“二八”妙齡時,父母張羅著為她擇婿,可她執意不肯,並明確對父母親說:“我不嫁人,我要守在你們身邊!”“別盡說傻話,哪有閨女不出嫁的?”母親微笑著對女兒說。“那你們不會像皇帝老子選駙馬那樣選個女婿?”一時間父母目瞪口呆,待回過神來,亦覺得女兒說得有理。

  童姓財主要招女婿的消息很快在十裡八鄉傳開了,引得媒人趨之若鶩,使得財主一時無從決斷。聰明的女兒又為父母獻上一錦囊妙計———“掩簾擇親”。她掩飾不住喜悅,調皮地對父母說如何如何辦,說得父母眉開眼笑,點頭稱是。

  擇親在財主家大廳裡舉行,廳裡廳外張燈結綵,鼓樂喧天。上廳正中掛上了珠簾,珠簾後面擺上了考親的桌子和椅子,財主夫妻分坐兩旁,女兒坐在中間,管家在跟前侍候著。由於珠簾的作用,裡面的人看外面清晰可見,而外面的人看裡面只有一個大概的輪廓。下廳和外面來了許多人,熙熙攘攘,十分熱鬧。

  選婿沒有繁文縟節,管家宣讀了選婿規則後,只聽財主之女不失大方又有點羞澀地隔簾開了腔:

              閨房深處清清靜靜, 年已二八孤身一人。

              掩簾擇親是涯主意, 惟求夫君比翼齊飛。

  話音剛落,便有一穿著華麗,細皮嫩肉的公子哥兒搭上腔,他與財主之女從未謀面,卻肉麻地道:

              靚女端坐簾後邊,恰似仙女下凡來。

              涯今願作乘龍婿,唔知妹子肯唔肯?

  在場的人哄堂大笑,竊竊私語。接著又有10來個人對著珠簾表達了心意,都說自己很願意上門做財主的女婿。他們或誇讚財主家富有,或讚美財主女兒怎樣漂亮。大都油腔滑調,有的甚至出言挑逗或做作下流。財主之女嗤之以鼻,只是對父母搖搖頭。父母心急如焚,生怕女兒親事難於定奪。恰在這時珠簾前上來一翩翩年輕人,雖穿著平常卻格外整潔。6隻眼目不轉睛盯著那小夥:只見他氣宇軒昂,眉目間透著英氣,充分顯示出他的聰明睿智;微黑的肌膚,強壯的體格,得體的打扮,說明他是勤勞樸實之人。“這樣的人今後定有作為,也肯定是個好女婿”,財主夫婦已有幾分喜歡。那人站在珠簾前稍有點發窘,但仍不慌不忙,似是對簾後楚楚動人的少女說:

     你看涯清清楚楚,涯看你模模糊糊。

     你想涯容容易易,涯想你困困難難。

   年輕人剛說完,財主夫妻有意斜睨了一下女兒,只見她臉上泛著紅暈,兩眼格外清澈明亮。她靦腆地朝父母點了點頭,父母旋即叫管家留住了年輕人,定下婚事,答應擇日為他和女兒成親。

  第二節 婚嫁禮儀

  舊時,永定客家人的傳統婚姻方式大都依照古制“六禮”。隨著社會的變遷,雖有更改簡化,但大致上還是參照舊制辦理。

  一、“六禮”習俗

  六禮是在先秦時代就已確定了的婚嫁程式,包括:(1)納彩:男方請媒人提婚;(2) 問名:托媒人問女方姓名與出生時間,以便占卜決定男方生辰八字是否相合;(3)納吉:將占卜合婚的吉兆通知女方,屬提親訂婚階段;(4)納征:將彩禮、嫁妝送往女家。征者,成也。婚姻關係正式確立;(5) 請期:擇定結婚佳期,備禮通知和徵求女方同意;(6) 迎親:男家派人或新女婿親自迎娶新娘。

  (一)問名和納彩

  問名和納彩結合在一起。致儀禮請庚帖於女方。征得女家同意後,媒人將白紙開具女方出生的年月日時送往男家,謂之“打婚紙”。女家以庚帖回答,其回禮稱曰“回好”,表示合意。

  問名,所謂“問名”,也叫“生庚”,俗稱“八字”。問清女名及其年庚八字,以便回去占卜吉凶,相當於後世的“請八字”。

  這種“八字”是寫在一張紅紙上,紙寬約一寸,長約八寸,上面寫男女雙方的生年月日時,其格式如下:

  男××乾造××年××月××日×時建生

  女××坤造××年××月××日×時瑞生

  上面所寫“八字”的字數,必須是偶數才行。假如出現奇數的話.就隨便增減一個無關緊要的字湊成偶數。男女兩家收到這種八字以後,就趕緊燒香供在正廳神佛祖先之前放3天。假如在這期間家裡發生吵架、失竊、摔壞東西及其他意想不到的災變事故,就都被認為是不吉的凶兆,那這門親事就不必談了。反之,如果在這期間男女雙方家中都沒有發生任何意外事故,就認為是出於神佛和祖宗的保佑,乃是大吉之兆,這門婚事就可繼續談下去。這時男女雙方都要請看命先生來批“八字”,看看男女當事人的相性如何,如果相性好婚事就繼續進行,不好就免談。假如一切都很順利。這門婚事才能進入正題,也就是開始談論聘金和嫁妝.以及男女雙方的各種其他問題。

  由此可見,舊時,“生辰八字”是決定男女婚姻的主宰。就因為根據生辰八字能判斷出一個人命運相性的好壞,所以很多作父母的在女兒出生之後,趕緊請算命先生給找—個好的生辰八字,以免將來長大合婚時合不成。如此—來,很多婦女的生年月日是假的。

  (二)定親與納吉

  定親與納吉相同。男家將女方庚帖卜吉後,將聘金酒肉雞鴨果餅諸物送往女家,作為定親之物。也就是古禮的“納吉”。

  (三)行聘和納征

  行聘和納征相同。送彩禮、嫁妝作為聘禮,也叫“大劄”從此,雙方正式結成親家。

  (四)送日子和請期

  送日子和請期相同,也就是送舉行婚禮時間的帖子到女方家。最後是迎親,也叫嫁娶。

  二、嫁娶一般流程

  隨著時代變遷,永定客家人婚娶一般要經過這幾個程式:看妹子,流家風(查家),合八字,完聘(送日子),挑席(起嫁),送嫁,迎親,拜堂,宴會,洞房發燭,回娘家(轉門)。

  (一)看妹子

  無論是男女雙方自己認識、私定終身的,還是通過親朋好友牽線後相識相愛的,或者純粹是媒人根據男女雙方各自的條件、要求、家庭背景等介紹的,到了一定的火候,都要經過第一道程式,就是看妹子。

  看妹子,無論自己相識的還是通過介紹的,都要請一個媒人,在男女之間走動,雙方講定後,選擇一個黃道吉日,男方一般由母親、伯母叔母和嫂子陪同,由媒人帶著前往女方家裡。看妹子時,女子坐在大廳上給男方看,這時女子的母親和姑嫂叔母等站在女子旁邊,烘托著一種氣氛,使得男女雙方有所交流溝通。如果女方合適男方,那麼女子就會起身打水給男子洗臉,男子洗完臉,如果也合適,就把紅包放在臉盆裡面;如果不合適,也要給女方一個紅包,一般就直接給了。不論合適與否,紅包是一定要的,按照規矩,妹子是不能白看的。當然,合適,紅包就會比較大,不合適,紅包就比較小。紅包的錢數一定要逢雙。有的人出手比較大方,女方的父母兄弟姊妹以及其他至親者都給紅包。這時,如果男女雙方你情我願,那麼女方就會留男方下來吃飯,通常是煮面給男方吃,永定客家有句俗語“合適就焯面”,就是從這裡來的。如果女方家認為不合適的,出於禮貌,就煮米粉(“粉”諧音為“分”手)。

  (二)合八字

  男女雙方都滿意後,要互告男女生辰八字。回去後,各請算命先生來“合八字”。如八字合得來,不會相沖相克,就撿一個良道吉日,各置於香案之上,如一個星期內無不祥之兆,這門親事就定下來(如八字不合,男方要把女的庚貼送還女家)。過去說男女雙方年齡不敢差6歲,否則八字相沖。

  (三)查家

  看妹子後,根據男女雙方的回饋,如果要進一步發展,那麼接下來的程式就是流家風,也叫踏家屋,俗稱“查家”。雙方約定一個日子,女方的母親和伯母叔母姑嫂等一行人,在媒人的帶領下來到男方家裡,過去女子自己是沒有來的,現在大多是雙方感情上已經愛戀著了,所以女子自己也會來,這就是古今的不同。

  流家風的目的,就是看看男方居住的條件,家風如何,女方能否中意男方的居住環境和生活條件。女方來到了,男方自己或者男方母親要親自打水給女方母親和女子自己洗臉。中午這餐飯一定要非常豐盛,男方一定要熱情周到,讓女方一行滿意。正所謂,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

  (四)講彩禮

  由男方父母,宗親和媒人一起到女家,將男方要送給女家的彩禮開具出來。彩禮和聘金一般按照當地的民間風俗習慣,隨大眾。

  (五)過劄

  過劄又稱過壓、劄妹子,就是定親納吉,也稱“大劄”(“小劄”較簡單,非正式,“大劄”就很講究了)。談妥條件後,由男方選擇一個吉日,備辦金戒指、首飾、紅包、部分聘金和裹包等禮品,送到女方。“滿堂紅”紅包是男方給女方一定範圍親屬親戚每個成員的定親禮,範圍可以是女方三服或五服內所有親人,紅包也可大可小,視男方家經濟能力或女方家的意願而定。

  “裹包”是永定大部分客家人的稱謂,豐田裡的人稱為“盤頭”。通常,女子坐在大廳上,男方的母親給女子帶上戒指首飾,並說上幾句吉利的話。比如,“先戴金,後戴銀;先帶子,後帶孫。”“手戴耳環祿祿金,兩人同膽又同心。”現在為了簡便,把送日子和完聘合在一起,送日子,就是告訴女方,男方已經選擇了完婚的黃道吉日;完聘,就是要把給女方的聘金和彩禮全部交齊,並且送上一定數額的菜和裹包。菜包括5種:黑豆、糯米、豬肉、牛肉和線面,每種通常要59斤,聘金和菜的尾數都必須是九,九和久是諧音,希望長長久久的意思,因此,“九”在客家中是“吉祥”的象徵。裹包裡面是線面或者糖果,外加一個小紅包。裹包是送給女方和她的親房的,每家一個,由女方父母收下後再分發,而主家是要雙裹包。這主要是表示自己的女兒已經許配人家。

  送日子那天,要挑菜去,通常是挑席時的一半,比如,挑席時五種菜各59斤,那麼送日子每種菜就要29斤。也就是說,男方到女方不能白吃女方的東西,要自己帶菜來。吃完中飯後,女子要出來見面,稱男家父母為爸媽,兩家父母相互稱親家、親家母。

  送日子,一般要在完婚的前一個月告訴女方,如果女方在半個月內沒有反對,那麼這個日子就正式確定了。送日子那天,女方要回小雞、蔬菜、種子、穀種、豆子等給男方,示意五穀豐登,財丁興旺。

  (六)起嫁

  起嫁也叫“挑席”,就是在婚期前一天,男方按商定的禮品項目和數量,全數送至女方家。挑 時,扁擔的一頭要用紅紙飄紅, 耳也要用紅紙飄紅, 的一頭掛上紅繩子,其用意就是紅紅火火,吉利。禮 一般為5擔,包括全盒、果品盒,紅包,禮帖,婚儀。每個菜都要放一個紅雙喜。每擔 內禮品一般為12盤。挑席的菜,除了5樣菜(黑豆、糯米、豬肉、牛肉、線面)各59斤外,還包括雞2只、鴨2只、魚2尾,豬頭、豬肝、豬肺、豬尾巴各一個,此外還要紅酒2壺,齋蔬5樣,茶葉,火柴,鞭炮4捆,蠟燭2對,香5簇,草紙1刀。

  禮帖有男女方拜帖一張,席帖一張,告祖帖一張,祝文一張,司神發燭帖一張,請帖(包括請親家和親家母)。此外,還要有4塊豬肉,分別是出門菜、見妹菜、穿耳菜、敬老菜,其中一個菜外加兩把粉,用紅頭繩捆好。這天,要進入女方祠堂上香,告祖,其祝文說:

  維西元年月日之良辰,明姻世晚生某某某率男裔孫婿某某,謹以牲儀菓酒香櫧燭帛不腆之儀恭祭於,某某郡某府某某堂上歷代尊姻列祖而祝曰:乾促坤順協綱常,秦晉聯姻幸福長。嘉禮告成今朝至,叩蒙祖德定鐘祥。佑吾婚姻齊眉老,鸞鳳和鳴百世昌。姻親雙方蘭桂顯,螽斯衍慶福無疆。伏維  謹 告   

  帖子是用“三多五福全帖”,也就是帖子主體折5下,主體前留下一點紙,折2下,主體後面也留一點紙,折一下。帖子給男的,第一頁寫上一個“正”字,給女的寫上一個“端”字,席帖寫上“全福”。另外,還要準備10個紅包,其中 禮2個,廚師1個,整裝1個,修容1個,撐傘1個,發燈1個,司神發燭1個,書儀1個,祠堂管理1個。對於男方挑席的禮品,女方是不能一禮全收的,豬頭要留個鼻子,豬尾巴要留上一截,魚留頭尾,雞鴨留頭腳翅和鳳尾。女方對男方要回謝帖,也是3多5福全帖,帖雲:

  正  承賜厚席告祖隆儀敬領餘珍璧  謝  忝姻弟某某某頓首拜。

  舊時,對於男方發出的請帖,結婚時女子的父親一般是沒有去的,這時出於禮貌,就要回個“辭帖”。現在,女子的父親有去出席,還要“回門帖”,帖雲:

  謹涓農曆本月日潔治豆觴恭候令郎同小女回門伏祈 尊慈俯賜俞允得承 惠然早臨 曷勝榮荷之至 右啟 大德望某府某翁尊姻翁老大人台下 愚姻弟某某某頓首拜。

  從前,溪南裡一些地方婚俗中曾有一種很特別的“吵嫁”情節,妙趣橫生,意味深長,就是辦喜事要故意多“埋怨”,男方做得再好女方都要雞蛋裡挑骨頭,相當於現在的“好事多磨”。起嫁迎親時,男女方親家要大吵一場才甘休,據說這是中原遺風,叫“越吵越發,大吵大發”。

  “吵嫁”的婚俗在迎親那天夜裡的女方家中進行。黃昏時候,男方的迎親隊伍來到女方家中,不但無人接待,坐冷橙板,反而不管來遲來早,有錯沒錯,女方親人都要故意“找茬”,大聲“斥責”男方諸多不是。比如來早了,女方親人就嘲諷迎親人:“那麼早來洗菜幫廚嗎?”來遲了,則說:“現在才來,要吃剩菜啊?”看到扛抬送來的豬頭:“這麼小的豬頭也敢拿來嗎?真是的,抬回去,換個大的來。”急得迎親人一個勁地道歉賠理,領受著各種奚落揶揄,還要滿臉堆笑向女方親人敬煙求情,不敢有半點動怒。 

  晚宴後,賓客散去,女方親人又在茶桌上與迎親人吵開了,什麼聘金太少啦,什麼光洋數量不夠啦,什麼豬肉太肥啦,什麼轎菜不夠啦等等,總之要數落得男方人一無是處,硬要逼著男方的迎親人回家補來,吵到高潮處甚至拍桌板點指頭,劍撥駑張,沸沸揚揚,仿佛真要打起架來。同時,迎親人還要到閨房中送上轎禮給新娘,新娘的伴女便將上轎禮當場拆看,不管多少,反正是嫌太少,於是又展開吵鬧,新娘以不出門口男家相要脅,逼得男方人把上轎禮錢加到新娘滿意為止。

  新娘臨出門了,新娘的母親和新娘則開始嚎啕大哭,哭訴母女分離,傷心之狀令人感動,直到出門時辰到了,這場吵嫁才告結束。一時間,雙方親人立刻轉怒為喜,顯得親親熱熱,拍肩迎笑,從怒到喜的瞬間變化,讓局外人始料不及,啼笑皆非,莫名其妙。

     “吵嫁”的雙方由一人為主,五、六人助戰,至少要吵上一、二個小時。當地人認為,有了熱熱鬧鬧的爭吵,婚後男家就會人丁興旺,富貴雙全,夫妻恩愛,白頭偕老。如果沒有“吵嫁”,萬一婚後家庭不和或有不測之事,則會歸咎到出嫁時沒有“吵嫁”。直到今天,這種奇異風俗在一些地方仍部分保存著。

  (七)送嫁和迎親

  姑娘出嫁時,女方也要宴請自己的親戚朋友,親友會贈送一批衣料或者紅包為其令愛於歸。而女方也會採辦一些東西給姑娘陪嫁,俗稱“嫁妝”。嫁妝通常包括衣服、鞋襪、臉盆、馬桶、枕頭、枕頭巾、皮箱等。皮箱裡,4大角和中間要放銀元,現在是人民幣,壓皮箱。俗話說,有錢人賠錢嫁女,中等人家將錢嫁女,沒錢人得錢嫁女。另外,要備好馬燈一對,每盞馬燈上飄紅紙,系上紅頭繩,掛上白花紅花各一朵。迎親前夕,新郎新娘都要梳妝打扮、沐浴齋戒,穿上新郎新娘服飾。

  在出嫁時,女子要哭嫁,主要是感謝父母長輩的養育之恩和哥嫂弟妹們的關懷之情;泣訴少女時代歡樂生活即將逝去的悲傷和新生活來臨前的迷茫與不安。俗雲:“閨女不哭,娘家無福。”

  哭嫁禮俗是一種特殊的家教形式,舊時它不知成就了多少賢母良妻。新娘在出嫁前幾天要哭嫁,連母親和親戚都陪著一起哭,而哭得越傷心越好。

  從前,永定溪南裡有一個後母,對丈夫前妻的女兒很刻薄,待親生女兒卻女卻如獲至寶。為了除去眼中釘,她草草找了一個窮家小夥子,把前妻的女兒嫁出去,還在出嫁當天故意哭哭啼啼,叫前妻的女兒即使生活不順也不可回娘家。結果這個前妻的女兒與大家和睦相處,生了兒子發了財。相反,她為親生女兒千挑萬選了個富家子做女婿,送了嫁妝,說盡吉利話把女兒嫁出。但親生女兒卻終日與婆婆吵嘴,鬧得家裡雞犬不寧,丈夫把她趕出家門,她一氣之下上吊死了。前妻女兒後來見後母孤苦無依,便接她一起生活,讓她安享晚年。鄰人都說後母在她出嫁時故意哭啼是壞心眼,但她卻說後母是捨不得她走,而且越哭越發。人們看到兩種不同的方式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兩種結果,都紛紛照著那個前妻女兒出嫁時也哭鬧一場,希望真的能越哭越發。

  新娘在房中“哭嫁”,名為“哭嫁”卻沒有“泣”聲,名義上是“哭”,其實完全是唱山歌的腔調,只是流著眼淚,帶著哭音而已。譬如:當男方迎親者抬著喜肉、扛著花轎來到女家時,新娘哭:

  喜肉進門滿堂香,先敬祖宗發滿堂;招待親戚和客人,女兒點滴也唔嘗。

  見到鮮豔的油燭,新娘哭:

  油燭點燃滿堂光,照得滿門亮堂堂;照得父母傷心肝,照得女兒淚汪汪。

  這時女兒的母親也哭了起來:

  我個乖呀!心肝呀!喜肉來生髮又生財,發望五子去登科,七子團圓幸福來。

  喜燭點來照華堂,宗祖庇佑發無疆,父母家貧冇嫁妝,我個乖,天光就要嫁才郎。

  當花轎來到時,新娘哭:

  一台轎子四四方,八洞神仙立兩旁;雖然轎夫發了步,唔上轎子有何妨?

  就是唔去別人家,我愛幫娘燒菜湯;騎馬坐轎接唔去,山珍海味我唔嘗;食湯食粥我願意,就是要跟我爺娘;破衣爛衫我唔嫌,爺娘身邊苦也甜。爺娘含辛茹苦地撫養,使女兒從一個尺長的嬰兒成長為小丫頭,又從瘋瘋癲癲的小姑娘成長為大閨秀,如今就要為人妻了,做媽的自然有很多話語要交待,於是哭嫁成了母親           

  對臨行前女兒的淳諄敦誨:

  乖呀!妹呀!尺長帶大在身邊,唔知唔覺20年,會績麻,會紡線,繡龍繡虎活生生。我個妹,今晡就要結良緣。

  乖呀!妹呀!早去早成家,要勤打掃勤燒茶,是非場中切莫惹。

  乖呀!妹呀!丈夫面前細商量,粗言細語肚中藏。

  乖呀!妹呀!家官、家娘大聲教,你要靜聽細聲應。刺耳之語莫發言,甜酸苦辣把話吞。

  乖呀!妹呀!伲愛晚睡早點起,照顧爺哀要周全。

  乖呀!妹呀!鋤園作菜伲向前,做好家務把田耕,一擔糞桶擔上肩,成家立業做英賢。

  乖呀!妹呀!子嫂之間要大方,莫學短來要學長,只要家庭團結好,做個細人也唔妨。

  乖呀!妹呀!伲愛不分老親和新親,唔管已親和朋親,雙子提籃一樣重,待人接物要公平。

  乖呀!妹呀!女兒賢慧會做人,生身爺哀也有名。

  被嫁女要與生身爺哀等家人分離,爺哀的養育之恩,兄弟的手足之情,難合難分,所以要哭娘,哭祖宗,哭兄弟和各方親友:

  姆呀!姆!十月懷胎多辛苦,挑柴賣炭把口糊,缺衣少食唔會少,女兒今生報恩難。

  姆呀!姆!高處伲莫去,遠處伲莫行,冷水伲莫洗,洗被洗帳等兒回。

  祖宗呀!爺,伲添男丁朝燒香,夜點燈、光宗耀祖把代傳,只愛祖宗有靈驗,世世代代出英賢;伲添女丁忘徒然,一封鞭炮過山川。

  舅公呀,舅婆呀,舅爺,舅姆呀,今晡都愛去約,就是看得起喲,招待唔好伲莫怪,淡淡米酒多舉杯。

  這時親戚會異口同聲地回答:“會送伲去。祝伲早去成家。”

  迎親的早上,男方用紅轎或者花轎,請鼓樂隊或者十番隊迎親。新娘是在揀(選)好的時辰出門。出門前,女方全家要吃一頓團圓飯。飯後,在大廳上放一個尿桶,新娘要在尿桶上坐一會兒。這時,新娘的母親要對女兒說:“在家從父,出嫁從夫,生子從子。”臨出門時,新娘要和兄弟折銀元。現在是用紅紙包好的硬幣筒,新娘折一半走,娘家留一半。

  出嫁時的佇列順序禮俗。按照規定時辰出嫁,出嫁隊伍排列順序是:

  (1)媒人先行“踏煞”;

  (2)拖青。幼童(一般是新娘的兄弟)手裡拖著青色的油茶枝條,叫拖青。油茶在霜降採摘果實之時,不僅滿樹綴著成熟的油茶果實,樹上還開滿白色的花朵,人們把它稱為抱子懷胎。永定客家人把它用拖青,意思新娘就像油茶樹一樣,抱子懷胎,生了兒子又懷上兒子,即多子多福之意;

  (3)提燈(打燈)。一個幼童雙手拿著提燈,燈與“丁”諧音,  也是多子多福之意;

  (4)擔婚。少年擔婚,一頭挑的是婚書,另一頭挑的是雌雄雛雞,叫種子雞,也有多子多福之意;

  (5)喇叭鼓手隊;

  (6)新娘。新娘腰間佩戴通書和八卦鏡:

  (7)陪嫁。多為姑娘。出嫁隊伍一般為9個人,逢單數才吉利。

  新娘按照規定時辰出門。進出門時辰,基本上是在子時到卯時,個別路途遠的選在辰時。為什麼一般在子時到卯時?因為新娘出門是人生中最大的喜慶日子,怕天亮以後會遇到不吉利的事、新娘這天煞氣大,一般人也不大願遇到。倘若3個新娘相遇都要互丟羅帕,以求吉利。送親隊伍到男家一般要提早一點到,怕誤時辰。

  男家在迎親前一天,族裡親人興高采烈地打掃庭院,張燈結綵,搬好凳桌,總想把婚禮搞的熱熱鬧鬧。在大樓門廳堂、家門上要貼上婚聯、大門房間門楣上要掛紅布,大門房門要貼上一張“麟鳳到此”小符,意示該樓有人娶親做好事。在新娘房間門上還要掛一支“寶劍”避邪,房內新床新被新蚊帳,全套新家俱,喜氣洋洋準備迎新娘。

  迎親隊伍前面是打燈籠的,接著是吹鼓手,花轎在中間,後面是接親的人。現在沒有轎子,大家改用轎車了,把轎車裝扮一新,車前貼個“紅雙喜”,車後貼上“百年好合”。

  到了新郎家門口時,大家下車,兩個兒童提著馬燈走在前面,隨後是新娘和幾個伴娘,新娘子打著紅傘。新娘到達男家,如還不到所規定的入門時辰,坐轎的就在轎裡等,坐車的就要坐在大門口坪上放好的椅子上。到了入門時辰,新郎要踢轎門,由男方的利是阿婆將新娘牽出轎,進大門,而現在是新郎在新娘的椅子上輕輕地踢一下,而後由利是阿婆牽著新娘到中堂。接著就是放鞭炮,割雄雞,向圍觀的人群發新人豆和喜糖。

  新娘在鼓樂聲中進到大廳以後,就開始拜堂。大廳擺設香案,東邊站父母、長輩,西邊站外戚,北邊站房親,南邊站小輩。拜堂前,要給新郎掛上紅胸花。拜堂時,新郎站左,新娘站右,由禮生高喊:“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禮畢,利是阿婆將新娘牽進新房。接下來就是宴請賓客,第一桌由提燈和送嫁的坐,第二桌由新娘的娘家坐。宴席正式開始後會放鞭炮。宴席開始後,新郎新娘要一同給賓客一一敬酒。

  午宴放鞭炮的習俗永定各地有所不同:金豐片一般在11點半左右放鞭炮,表示催客人入席;城關片一般在12點半左右放鞭炮,意為宴席已開始了,敬告遲到賓客一般不便再來。

  舊時,永定部分鄉村有一種習俗:入門時辰到,由村中一位好命老婦人,手拿茅枝、穭箕、置於大門臺階上,去牽新娘同新郎由此邁入,入門要放鞭炮,鞭炮要一次點燃放完,新娘入門時要一包花生糖果等向後散發,讓圍繞的小孩去撿,意思大吉大利。

  入門時有禁忌生肖之人還要避之,新娘牽到廳堂,首先進行拜堂儀式,拜堂3拜、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對拜。進入洞房,過一二個鐘頭,由老前輩婦女,用一隻碗裝上一塊白豆腐、到新娘房間為新娘“甲水色”。“甲水色”以後,家娘要準備好去新娘房間見新媳婦,見臉時,家娘要配好家中禾倉等鎖匙,包上一個紅包給新媳婦,意思是紅包錢鎖匙交給你勤儉當好家,新媳婦要回一個禮,會用一雜紅花插在家娘頭上,意思祝家娘紅紅赤赤,長命百歲。

  三、婚禮儀式

  1、司儀員登臺,宣佈禮節,奏樂。

  2、男賓入席。

  3、女賓入席。

  4、介紹人入席、主婚人入席。

  5、新郎新娘入席(男左女右並立)。

  6、行結婚禮,新郎新娘相向作揖三鞠躬。

  7、拜天地,興平身。

  8、拜祖宗,起立。

  9、讀婚禮告文:

  維

  西元××年×月×日承命嗣×××之孫×××以其日成婚,新婦×××于歸,謹以牲酒之禮敢告曆祖先宗之神前曰:天地交泰保合太和,天造地合,星會橋邊,×××、×××夫婦團圓,合巹大吉,交拜先宗華堂吉慶,樂奏新聲,望三星而有耀,禮從大節,僅百兩之成禮。謹以酒獻,用伸虔告。吾祖在上,欣慰歡然,看到華堂鴛鴦佳偶,天配良緣,互敬互愛,好合百年,互勉互助,建設家園,同心同德,興國領先,伏冀昭鑒,俯垂蔭庇,佑啟後賢,百世其昌,瓞瓜綿綿,僅告。

  讀畢,新郎新娘立飲交杯酒。

  10、介紹人致頌詞:

  兩姓聯姻,良緣夙締。鴛鴦佳偶,聲自調於琴瑟;男婚女嫁,力何有于斧柯。雖然吉語憑媒妁,須知佳偶本天成。惟我×××君與某某某女士門當戶對,交情篤厚,今天日吉辰良,姻緣好合,喜見京兆之才和謝家之女一對鴛鴦,比翼雙飛,鹿皮為禮,喜偕老於百年,鴻案相莊,百世其昌。三星輝其在戶,百輛燦其盈門,重以賢嬡,儷茲碩士。盛儀既備,嘉禮觀成,×××我等斧柯忝執,通好語於兩家;玉帛相使,蒙堅金之一諾,笑玉成而滋愧,兩家合好,叨金諾以無嫌。與有榮施,用伸企頌,齊眉推璧合珠聯。從茲偕老百年,同夢獲螽斯之慶;將見百世其昌,後昆呈麟趾之祥。

  11、來賓代表致辭:

  蓋聞關睢起化,士好逑而女於歸, 維雁和鳴,日始旦而冰未泮。良辰始屬,綺閣延春,雙輝華燭,嘉禮觀成。鳳其昌,正三星之在戶;雀人屏選,複百輛之盈門。奏琴以葉和聲,合樂而鳴天盛。從此鴛鴦福祿,訂姻好於百年。蘋藻芬芳,衍崇支于奕祀;歡聯伉儷,化啟文明,聊貢俚句駢言,藉伸燕賀。謹為頌。

  12、新郎致答謝詞:

  猥以新婚,備承獎語。隆情厚誼,敢不拜嘉。惟我才疏識陋,少失鞭策,長更愚蒙,修德負昂藏之體,求婚無豪貴之家。然而,大家冠裳齊集,裙屐威臨,下逮多珍,已荷盛情之優渥,還來宏獎,複承吉語之繽紛,既戴既謝,誠惶誠恐,弩材自愧。今鴻案相莊,漫冀百年之好,茲者造端伊始,作合方成。惟有上奉高堂,共盡黃昏之職下,弗乖伉儷之情。庶幾無負德音,永叨福庇。還以多闔多福,長樂永康,敬答頌言,聊伸銘謝。

                                        ×××謹答

  13、新郎新娘謝介紹人一鞠躬,介紹人退。

  14、行見尊長禮,3鞠躬,尊長退。

  15、行平輩相見禮,一鞠躬,退。

  16、行小輩相見禮,一鞠躬,退。

  17、答謝來賓禮,一鞠躬。

  18、新郎新娘秉燭,司儀退,禮成。

   最後,舉行午宴,招待嘉賓。有的還有晚宴,叫夜客,完宴後還有扛茶、鬧洞房。

  四、鬧洞房 

  鬧房不屬結婚儀式,或有或無。一般在賓客宴散以後,一些青年男女親友進新房與新郎新娘逗樂,要新人說唱捧逗,如新郎抱新娘咬紅花(紅包),新郎新娘合吃一顆糖果、唱歌跳舞等。

  有一種“鬧房”叫“扛茶”,即新郎新娘配合抬一壺糖茶,搖搖晃晃,分別遞送給來賓,大家磨磨蹭蹭,推推搡搡地搞笑。過去還有“坎壓油堆”的陋習,就是一個個壓到新娘身上。這種現象早已革除。過去有些地方因新房狹窄,鬧房改在廳堂舉行;鬧房連續3天,男女老幼均可參加。鬧房受一種觀念的支配,認為越鬧越吉祥。城關片鬧洞房習俗中特別突出說4句,以吉祥、祝福、嬉戲的語言構成押韻4句詞,貫穿著整個鬧房過程,典雅、風趣。

  五、發燭 

  婚禮當天晚上,要在洞房裡發燭。發燭時必須備好雄雞一隻,雞蛋5個,酒2杯,蠟燭一對,筷子2雙,請上利是老人講吉利話。點燭時,說:“日吉時良,花燭輝煌,光照新郎,明照新娘。”筷子比劃一下酒,對新郎說:“早生貴子。”對新娘說:“子孫滿堂。”比劃一下公雞,對新郎說:“互敬互愛,對新娘說,白頭偕老。”比劃一下蛋,對新郎說:“百年好合。”對新娘說:“五世其昌。”結束語:“晚安!”關上洞房門,然後放鞭炮。新郎新娘上床前還有同吃“雞髀”(雞腿)。

  金豐片的發燭吉語:“腳踏新郎房,螽斯衍慶,麟趾呈祥。左發燭:早生貴子,紫燭雙輝,照得夫義婦順。右發燭:五代同堂,紅盞添彩,結成聖子賢孫,恭喜,早生貴子五代同堂。”

  新郎新娘拜說的吉語:“一杯拜天——天作之合;2杯敬地——地賜麒兒;3杯拜祿——祿享千盅。”

  六、轉門 

  婚後第三天,新娘新郎一起回娘家,俗稱為“回門”或“轉門”。由女方派新娘的姐妹等女眷來請新郎新娘一起去做客,媒人及新郎兄弟姐妹也可同去。去的人當中一定要有一個小男孩,預示將來這對新婚夫婦也會生男添丁。吃罷午宴,當天回來。不得留住娘家。回婆家時,金豐片的禮俗是女家要回送兩節甘蔗尾,意為小夫妻生活節節高,甜甜蜜蜜;城關片人一般女家要回送用大米做的“狀元糕”,意為“高子高孫”。

  七、現代婚禮

  上世紀初葉以來,尤其是新中國成立以後,提倡破舊立新,永定客家人的思想日益開放,趨新避舊,婚姻的禮節去繁從簡,操辦婚禮從注重場面和氣氛逐漸轉向注重實際意義。雖然婚俗依然講究排場,但是不再拘泥于傳統,而多了西化的色彩。誠然,思想解放也使得上世紀存在的轉親、換親以及童養媳早已消失,這又是歷史的一個進步。

  上世紀末在永定縣客家流傳著一首民謠:“五十年代轉外家,妹子頭上戴笠麻,籮格裝塊冷甜飯,親娘接女笑哈哈。六十年代轉外家,手中拿柄花布傘,袋裡有飯又有肉,父母一見樂開花。七十年代轉外家,妹子騎上鳳凰車,新鮮肉丸剁幾斤,孝敬堂上老人家。八十年代回娘家,妹騎摩托到門下,酒肉粄魚件件有,父母接見笑脫牙。九十年代回娘家,妹子坐上小汽車,高級補品敬雙親,又包‘紅禮’老人花。”可以真切地感受到現代客家人生活和觀念的巨大變化,也可以看出婚姻禮俗在順應時代而嬗變。

  現代以來,永定民間婚俗的一大轉變還表現在於摒棄“父母之命和媒妁之言”的封建做法,由原來的講究門當戶對變為更講究自由戀愛和情投意合,而且婚姻物件也已經跨越族群和區域界限。

  第三節 共同持家

  永定縣男女地位相對平等,與漢族其他民系盛行的大男子主義的社會風尚有明顯不同。俗話說:“公不離婆,秤不離砣。”婚後的夫婦,或男耕女織,或夫讀妻伴,或夫過番妻持家,男主外,女主內,經營事業,把大家庭料理得井井有條,把小日子過得有滋有味。無論上山伐木,下田耕耘,撐船擺渡,挑擔赴墟,還是民間祭祀,掃墓,迎神賽會,演戲對歌,都可男女同行,夫唱婦隨,甚至“男女飲酒混坐,醉則歌唱,月夜男女浩歌”,不避長幼婚否,不見男尊女卑。

  一、家庭穩定

  永定客家男人重視傳承的性格使他們的愛情表現得像純淨水一樣,他們甚至把貞操觀念看得很重,喜歡完整的女人和完整的愛。因為他們自小從母親身上看到的榜樣就是這樣的模式,長大後,自然以一樣的模式看待女人。

  二、共創事業

  永定客家人的家庭,多年來的分工是男主外,女主內。因所處環境山多田少,男人不得不紛紛外出謀生、下南洋過番或讀書求仕,而家裡從“家頭教尾”(養兒育女)、“灶頭鍋尾”(操持家務)、到“針頭線尾”(縫補衣服)、“田頭地尾”(耕種土地),事無分大小、活無分輕重,全由婦女鋪排。永定客家“山歌大王”李天生的《阿哥出門往南洋》正是這一情景的真實寫照:

  阿哥出門往南洋,漂洋過海去外鄉。祝哥身體要保重,保重身體得安康,人爭口氣佛爭香……

  阿哥出門往南洋,二人情份要久長。堂上雙親我孝順,一切事情我擔當,親哥在外莫思量……

  阿哥出門往南洋,妹有言語祝親郎。親郎賺錢要寄轉,家中還有老爺娘,離鄉背井望春光…… 

  你有心來俺有情,唔怕山高水又深,山高自有人開路,水深還有造橋人……

  “血汗造就客家郎,迎風鬥浪涉重洋,生死全憑真勇氣,一曲山歌牽肚腸”。

  夫妻同甘共苦,意志堅強,重感情、不怕窮。很多山歌都表現出他們互相支援共同面對困難和阻力的決心,豪氣沖天又不失可愛,積極樂觀,相信能通過兩人辛勤勞動,未來的生活一定會越來越紅火:

  高山點火唔怕風,大海航行唔怕龍。

                 阿哥連妹唔怕暗,妹子戀郎唔怕窮。

                 甘願嫁郎唔怕窮,阿哥討食妹挽筒。

                 總愛兩人情意好,做來做去天會紅。

  哥有情來妹有情,兩人有情怕曼人。

                 郎若有事妹擔待,妹若有事郎出身。

                 敢拆庵堂唔怕神,敢連阿妹唔怕人。

  阿哥好比諸葛亮,唔怕曹操百萬兵。

  在永定流行了幾百年的竹板歌《趙玉麟與梁四珍》,也很能看出夫妻的恩愛和價值取向,感動了一代又一代永定客家兒女。下面是該竹板歌的一個經典片段:

  趙父梁父同朝為官,門當戶對,梁四珍由其父許配趙玉麟為婚。不料趙家因水火天災,全家只剩下一貧如洗的趙玉麟。梁父嫌貧愛富,逼迫梁四珍改嫁,梁四珍抗命不從,“ 淨身出門”出嫁趙玉麟,含辛茹苦,割草賣柴度日,助夫讀書,為籌集上京趕考路費,梁四珍賤賣金釵,十裡相送,情意綿綿。就在趙玉麟高中新科狀元春風得意之時,在家鄉的梁四珍前往梁府為父祝壽,因貧窮遭大姐、二姐、三姐百般奚落戲弄。衣錦還鄉的新科狀元裝扮成流民往梁府賣唱,竟被辱駡驅趕。趙玉麟梁四珍夫妻相見,竟是如此淒涼場面。趙勸梁改嫁,梁堅貞不渝。趙玉麟亮出狀元身份,懲罰“眾親”。梁父削職為民,三個姐夫抬轎,大姐燒火做飯,二姐清掃門庭,三姐“ 潑扇”到天明,又納婢女春蘭為二夫人,後趙玉麟夫婦共生九子,“九子登科振家聲”。

  三、夫唱婦和

  (一)稱謂

  夫妻間的稱呼如何,能看出他(她)們之間的感情怎樣。感情深摯的夫妻,對建立互敬互愛的夫妻關係,美滿幸福的家庭生活,有著積極的作用。

  民間對新婚夫妻戲稱為“新郎官”、“新娘子”。“新娘子”,意為“新來的、全身新鮮、漂亮的娘子。”丈夫稱自己的妻子的除“晡娘”外,還稱“內人”。有“內”就有“外”。在古代,由於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方式在民間據主要地位,丈夫一年到頭在外經商、學藝、打工、掙錢養家糊口;妻子一年四季在家耕田、種地、砍柴、操持家務勞動。這樣,妻子稱外出的丈夫為“外出的”、“外頭的”、丈夫稱在家的妻子為“內人”、“屋裡的”。在別人面前,這是丈夫對有賢德妻子的內心讚美,也表示丈夫的謙虛,是對妻子的謙稱。謙稱自己妻子的稱呼還有“賤內”、“家眷”;俗稱的詞有“燒火的”、“做飯的”。待夫妻之間有了孩子以後,丈夫稱妻子為“孩子他娘”;妻子稱丈夫為“孩子他爸”。

  (二)相夫教子

  對女人來說,男人是家裡和心裡的天,再大,也大不過天去。她們自覺地要求比男人低一頭,好吃的先給家裡的男人,相夫教子,是她們最永恆的事業。使嫁給永定客家男人的女人放心的是永定客家男人的責任心,這種責任心使男人固守對家的承諾。永定歷史上流傳的一個婚姻諺語正是這方面的生動寫照:

  男大當婚,女大當嫁;郎甘願,妹甘願,倆人甘願睡稈箭;男怕入錯行,女怕嫁錯郎;娶妻莫貪靚,嫁女莫貪財;唔貪郎田地,只貪郎精緻;夫妻和睦做有家,夫妻唔和鬼打家;老公老婆,床頭打架床尾和,好醜還系兩公婆;妻賢夫禍少,子孝娘心安;嘮叨家娘頑皮生婢(媳婦);一生兒女債,半生老婆奴;唔曾做父母,唔知爺娘苦。

  (三)從一而終

  永定客家人自古有婦女“嫁雞隨雞,嫁狗隨狗”,“從一而終”的觀念。婦女以改嫁為不齒。如果中道不幸夫死,大多守節婆家,終老天年。

  順治已亥年(1659),仙師鄉恩全村進士蕭熙楨的侄媳李氏,16歲歸嫁夫君蕭紉佩,兩情依依,相敬如賓。可是天有不測風雲,兩人共同生活了5年之後,紉佩公卻暴病身亡。李氏痛不欲生,呼天搶地幾次哭昏在床。其時李氏才芳齡21,但因雙方尚未生養,無所寄託,前程渺茫。痛定思痛之後,李氏誓志不嫁,守節行操。大伯蕭進士夫婦得知,既歎息同情又感動萬分,從湖南長沙知縣任上返鄉,與其第三子似君商議,把似君的第三子紹源(號愧恩)出繼給李氏為子。李氏感恩不盡,十分知足。從此含辛茹苦,歷盡艱辛,悉心撫養紹源,終得家道中興。之後,紹源賢孝有為,生下5子,成為當地一大望族。李氏晚年兒孫滿堂,飽享天倫之樂,享壽八旬有一,終得善果,成為後世佳話美談。後裔在其墳頭兩邊刻著對聯雲:“八一老人廿一寡,百年夫婦五年離”,以示對其美德嘉贊。縣衙也給她立了一塊“貞節坊”。 

  四、勤儉持家

  (一)打扮

  女人全靠自己打扮自己。用竹子編織的斗笠,四邊垂掛著五顏六色的彩帶,走起來,光彩耀目。彩帶下的臉龐,若隱若現,繼承了古代中原婦女羞于抛頭露面的遺風。有種繡花鞋,式樣來自唐宋時期的"鳳頭鸞尾"。鞋頭尖銳上翹,叫鳳凰嘴。鞋上繡著鮮鳥蝶。鞋口鑲著彩色滾邊,顯得層次分明,又不失莊重。最具特色的是鞋的後跟,整個鞋面,分成兩段,中間用麻線聯結,織成網狀。這種鞋跟既可以穿上,又能當拖鞋,大小鬆緊,任意伸縮,又實用,又別致,又美觀。 

  (二)服飾

  平日,她們頭上包紮的柳條布帕,免得樹枝搞亂了頭髮。胸前系圍裙,顯得利索。褲腿只及膝蓋,下麵的腳褲用紅帶裹在小腿上。衣褲布料多是青、藍保護色。腳上穿的是滿背草鞋,不怕山陡路滑,荊棘芒草。

  (三)勞作

  勞動婦女一般不纏小腳。上山下坡扎扎實實,踩在田裡穩穩當當;立在排上,不怕灘險水急,站在水裡便是中流砥柱。永定客家女人個個稱得上是勞動能手,上山是一把刀,下地是一張犁,挑擔是鐵肩膀。

  (四)待人

  永定客家女人柔情似水,熱情似火,賢慧得叫人感動;永定客家女人是最孝順的兒媳,最慈祥的母親,最親切的姐姐,最好客的主人。當然,永定客家女人也是最體貼的妻子。 

  (五)形象

  頭戴涼帽,身穿大襟衫,背著小孩,手扶犁耙,赤足行進在田野,是傳統的永定客家婦女形象。永定客家婦女戴涼帽的習俗始于宋末。當時,為了生存,婦女亦和男人一樣耕作勞動。但婦女走出深閨,抛頭露面有失體統,於是頭戴竹笠,並罩上一塊開有兩個小孔的黑布遮面。後來,在實際使用中感到這樣不方便,便把布剪短,並縫在帽沿的四周,成為既實用又好看的涼帽。再後來,索性連布簾都除掉,只戴竹笠。也正因為是勞作的需要,她們的大面襟衫也是將原來的長袍改短。 

     五、“孺人”諡號

  永定客家婦女被認為一直都有較高社會地位的原因是,她們死後都可諡號:孺人。婦女去世後,則可按七品官員的誥命夫人的服飾殯葬:穿戴鳳冠、霞披、松鶴袍、珠繡鞋,在墓碑上均可刻上××(女人的姓)“孺人”之墓。而在其他非客家地區,不是七品官員的誥命夫人去世後,一般只在墓碑上刻上“××氏”之墓,連上名都少見。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