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文明方興時期的瑶先民反抗兼併的考古學文化——民族考古學文化視野的瑶先民反兼併文化研究系列之一

  【中文摘要蚩尤氏族集團中的蚩是“苗族先民”,尤是“瑶族先民”。關於蚩尤氏族集團的族屬文化在史前研究中仍有争議。多數學者認爲蚩尤氏族集團是東夷氏族集團的一支。本文以考古學文化視野進行探討。

  【關鍵詞蚩尤氏族集團考古學文化史前研究

  Abstract: The Chi clan of Chi-You clan Group is the ancestor of the MIAO nationality, and the You clan is the ancestor of the Yao nationality. There is still a dispute about the Clan Attribute culture of the Chi-You clan Group in the prehistoric study. Most of the scholars deem that Chi-You clan Group is a clan of Dong-Yi clan Group. This article discusses it in archaeological culture.

  Key words: Chi-You clan groupArchaeological culturePrehistoric study

  神話傳説,在盤古之後進入了三皇的時代。三皇的時代,考古文化學上的舊石器時代,“長很多頭,有很多兄弟,是許多部落領袖并存的象徵。”〔1〕兄弟分管九州,説明隨着時間的推移,原始人已經漸漸有了不同的地域觀。也就是説,瑶族先民自原始人萌生了地域文明觀念,文明方興,護衛文明的鬥争隨之産生。我們就從此切入追溯瑶族先民反抗兼併争戰的文化淵源。

  一、三皇時期的反抗

  最鋒利的獠牙也是最柔弱的“七寸”。我們今天看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要歷史客觀地分析瑶族先民没有當代高科技先進的衛星系統和全球定位讓瑶族先民依賴“單向透明”實現精確打擊,在古代争戰中占盡便宜。“誰能控制太空,誰就能控制地球”,我們怎麽能用當今視野去要求瑶族先民像當代打一場高科技局部戰争的能力?

  我們的瑶族先民“對誰進行反抗”和“誰迫使瑶族先民進行反抗”兩個問題成爲本文的出發點和落脚點。我們試圖説明的是,瑶族先民“對誰進行反抗”和如何 “反抗”,不止是記憶,更多的是析疑和思考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有别於其他民族先民的反抗,同時按照對立推理,又得以成爲一個真正的反抗。

  我們指的是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不是在功利的意義上而是在抗争的意義上——的那種反抗。我們確信,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的反抗,實際上是在渴望着自由。 

  考古學證據,大約公元前5500年到4900年的裴李崗文化,1977年發現於河南省新鄭縣,多處遺址分散在河南省中部。在裴李崗遺址,發現了曾有村落的遺迹,南部有窑穴、陶器,西部和西北部有墓葬,而村民們的居住建築集中在遺址的中部。有六座半地穴的居址,分圓形和方形兩種,房基的直徑爲22米到38米,面積不算大。在屋内發現爐竈的位置,同時在硬土層居住面邊緣緊靠處有幾個柱洞,均匀地分佈着。〔2〕裴李崗文化已經是農業爲主的文化。

  中國古代神話傳説中有伏羲氏,説他結繩爲網,製造的漁獵工具,同時“畫八卦”、“正娃氏”、“制嫁娶之禮”、“造琴瑟”,〔3〕這正是漁獵時代向農業時代過渡,文明程度逐漸提高的一種反映。伏羲氏之後是炎帝神農氏,他製造農具,嚐百草,是農業文明的創造者。

  其實,伏羲氏和神農氏也就是裴李崗人和磁山人一類氏族中的蚩尤一樣的領頭人物。

  嚴格意義上的蚩尤文化究竟應該從什麽時候開始算起?也許,回溯到公元前6000年到4000年那個時期,遍佈黄河流域和長江流域的新石器文化互相交流、融合和分化,就是蚩尤文化形成的雛型。而傳説中的伏羲氏和女媧,炎帝、神農氏和稍後的蚩尤、炎帝、軒轅(黄帝),就是蚩尤文化與華夏文化形成的神話——三皇。

  《太平御覽》引《風俗通義》都説:“俗説,天地開闢,未有人民,女媧摶黄土作人,劇務,力不暇供,乃引繩繩於泥中,舉以爲人。”“女媧禱祠神,祈而爲女媒,因置昏姻。”

  《淮南子·覽冥訓》裏則説:“往古之時,四極廢,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哉;火炎焱而不滅,水浩洋而不息;猛獸食顓民,鷙鳥攫老弱。於是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斷鰲四足以立四極;殺黑龍以濟冀州,積蘆灰以止淫水。蒼天補,四極正,淫水涸,冀州平。” 

  這兩則女媧的神話傳説,文史家們説反映了母系氏族社會的信仰。

  黄帝是繼炎帝之後的一位部落聯盟領袖,蚩尤也是與黄帝同時期的一位部落聯盟領袖。盡管瑶族先民從神話傳説中得知自己的氏族,但氏族終比神話古老得多,所以我們還是回到氏族上來。據傳,“顓頊生自若水,實處空桑,乃登爲帝。”〔4〕這個若水即河南的汝水,古時汝與若音同義通,故稱汝水。空桑,今河南陳留,地處開封。顓頊之後開始也多寂居在這一帶,如“鄭、祝融之虚也”,在今河南新鄭縣境,上面提到的裴李崗文化已證實。“衛侯夢於北宫,見人登昆吾之觀” 和“登昆吾之虚”,在今河南漢陽縣境。楚靈王説的“昔吾皇祖伯父昆吾,舊許是宅”,在今河南許昌縣境。這些地方連接起來,大體上就是顓頊部落活動的地方。他們分開離散活動,是後來的事情。

  帝嚳較早就分部離散活動的遷徙,是因蚩尤部落的反抗争戰所致。帝嚳,按太史公的説法,就是高辛氏。帝嚳部落時也有八個氏族,即:“高辛氏有才子八人:伯奮、仲堪、叔獻、季仲、伯虎、仲熊、叔豹、季狸、忠肅恭懿。宣慈惠和,天下之民爲之八元。”〔5〕這八個氏族分爲兩個胞族,組成一個部落。他們和高陽氏族合稱十六族。據傳,“帝嚳生而神异,自言其名曰俊。”〔6〕帝嚳即帝俊。“帝俊有子八人,是始爲歌舞。”〔7〕與高辛氏八子之説契合。帝俊音轉而爲帝舜,所以這個部落就是帝舜之所從出的部落。

  帝俊部落初時活動於今冀、魯、豫、皖的交界地區。《左傳》説:“高辛氏有二子,伯曰閼伯”,因爲經常與其弟實沈打架,帝怒“遷閼於商丘,主辰,商人是因,故辰爲商星”。舜弟名象,即象氏族部落,同“商人服象”之説有關係。也有説舜爲有虞氏,在今豫東虞城一帶地方。這個部落後來的發展綫索不清楚,這與這個部落較早就分部落離散活動所造成的。

  蚩尤名稱,是兩個主要大部落結合的統稱。蚩尤中的蚩部,是苗族先民部落,尤部是瑶族先民部落〔8〕。又傳,蚩尤爲九黎之君長,九黎又寫作阢黎,也有説,黎就是鐘離。“黄帝戰涿鹿,殺兩曎、蚩尤而爲帝。”〔9〕兩曎即太暞和少暞, 所以蚩尤屬古夷人。“夷有九種”,則以蚩尤爲代表稱爲九黎。古夷人的氏族部落還不只這些,如有仍氏,仍氏的首領爲舜之樂正後夔,就不包括在内。加上南北同他們有聯繫的,如肅慎和古越人,那就更多了。

  可以明確的是,九黎部落聯盟,是苗族瑶族兩個主體部落組成的聯盟群體,其酋長以蚩尤冠名。“尤之音與傜同, 當是瑶人加入了三苗(九黎) 部落, 所以蚩尤也和瑶人一樣, 以狗爲圖騰。”〔10〕有學者還“通過盤護神話研究, 來揭示苗、瑶、畲民遠古時代的童年形象, 認識這些民族的歷史淵源”〔11〕。“瑶族來源於(九黎) 部落屬組成的雙胞族, 以後融合爲一個部落(部落聯盟) 。”〔12〕瑶族原始社會情况比較復雜, 這一切, 另文再講三苗各部的争戰、反抗、鬥争、起義, 還是回到本文要講的問題。

  黄帝是繼炎帝之後的一個部落聯盟的領袖, 古代典籍中有關黄帝的神話傳説多姿多彩。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之間也發生過激烈的争戰, 特别是阪泉之戰, 傳説黄帝馴服熊羆豺貔豺虎等猛獸作前驅, 把炎帝部落打敗, 確立了自己的領袖地位。後來又和不服從命令的九黎部落聯盟蚩尤部族大戰於涿鹿〔13〕。戰况光怪陸離, 十分兇險。蚩尤作大霧, 圍困住黄帝的軍隊, 黄帝的手下有一個叫風伯的發明瞭指南車, 突破了圍困。蚩尤又令風、雨興風作雨。黄帝的手下則有一條兇猛的應龍的女兒魃作法, 使天無雨以大旱挫敗蚩尤令風、雨興的風作雨。蚩尤兄弟72人銅盔銅臂,英勇善戰, 使魃不能上天成了孤魂野怪。迫使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對蚩尤, 將蚩尤部族大敗於涿鹿, 蚩尤兄弟72人犧牲冀中之野。

  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蚩尤部落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聯盟作戰英雄, 上古神話中, 除了銅盔銅臂,英勇善戰的蚩尤兄弟72人, 還有不少勇士, 有一位叫刑天,史傳黄帝設計砍下刑天的頭,刑天的軀幹就以雙乳爲眼睛, 以肚臍作嘴巴, 左手握盾牌, 右手揮銅斧, 不屈不撓地配合蚩尤餘部再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的聯盟作戰。還有和黄帝的後裔顓頊争奪統治寶座的共工, “用頭撞不周山, 使天柱折、地維絶, 天傾西北, 地不滿東南”。〔14〕

  這些蚩尤勇士的壯烈, 其實不少是先民們根據中國地勢西北高東南低的狀况渲染的。如安排女媧來收拾殘局, 令女媧煉五色石以補蒼天。

  上古神話中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蚩尤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的聯盟作戰, 男性的特徵是争戰勇猛, 女性的特徵是安撫争戰中勇猛的男性。

  瑶族先民可考者蚩尤兄弟72人, 後來還有巴郡南郡“蠻”。古苗, 即髦或毛, 音變而爲“蠻”。三苗便是三個氏族部落, 這三個氏族部落奉帝鴻爲祖先, 帝鴻即帝江, 就是説江神甫育了他們。因此, 這三個氏族部落的著名首領便是帝鴻氏的不才子渾敦。渾敦即罐兜, 或者説灌蔸的音變。《山海經·海外南經》裏説到的“灌頭國”, “或曰灌朱國”, 指的也是這三個氏族部落。“灌蔸”不是具體的人, 只是江神或江神的形象, “有伸焉, 其狀如黄囊, 赤如丹火, 六足四翼, 渾敦無面目, 是認歌舞, 實爲帝江也。”〔15〕據此, “灌蔸”也就是江神的形象了。莊子所説中央之帝曰渾敦, 正是由此脱胎而來。

  古文獻説到的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蚩尤部落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的聯盟作戰, 還有修蛇的形象。修蛇,即長蛇。這也是瑶族先民的氏族一部落的名稱。蛇是南方常見之物,與温濕山地有關係。所以三苗奉江神而號長蛇, 也就很自然。

  三皇時代的瑶族先民蚩尤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合的聯盟作戰受挫後, 蚩尤餘部在一部分被“於崇山”作了奴隸到了北方, 一部分竄到了三危, 即今甘肅省敦煌東南二十裏的地方。由於這些復雜的因素, 既有説西羌出自三苗, 也有説三苗是顓頊或鯀的子孫。據傳, “西北海外黑水之北, 有人有羿, 名曰苗民。顓頊生灌頭, 灌頭生苗民,苗民, 厘姓, 食肉。”〔16〕這位羿是一位神箭手, 殺死了怪鳥大風、怪獸九嬰等危害人類的怪物, 羿對天帝的十個太陽兒子並出, 使人間赤地千裏, 羿便怒氣衝天地射落了九個, 羿因此得罪了天帝, 天帝取消了羿的神位, 不準羿再上天。羿找西王母求得不死藥, 準備與妻嫦娥分食, 嫦娥獨自偷吃全部的不死藥, 上天躲進了月宫〔17〕。

  還有傳説: “大荒之中有人, 名曰灌頭。鯀妻士敬, 士敬子曰融炎, 生灌頭。”〔18〕

  以上描述的也是對瑶族先民蚩尤部落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盟作戰受挫後的一種歌頌和安撫。這些説法看起來荒誕不經, 實則含有合理的歷史因素, 申張正義, 抨擊邪惡勢力。

  古苗“蠻”的文化遺存已經考古發現, 田昌五先生説是屈家嶺文化。這種文化遺存集中在桐柏山和大别山之南, 武當山以西, 荆山以東, 正好是古代瑶族先民三苗聚居過的地方。而這種文化在一些地方壓在仰韶文化之上, 表明它是從南向北發展的。古代的三苗也是這樣。三苗在此以北的部分後來融入華夏, 那裏也發現有屈家嶺文化的遺迹〔19〕。青蓮崗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明顯地屬於古夷人, 青蓮崗文化的古夷人後來雖受山東龍山文化的影響, 但主要是與中國古越人相融合而發展爲良渚文化和淞澤文化”。〔20〕

  在這裏我們必要提及的, 考古資料不能説明那些屬於什麽氏族部落的争戰, 考古的種種印证還不可能十分完整地説明那一氏族部落作了何種程度的争戰。但考古學文化可與文獻與傳説對驗, 作出一個大致的輪廓或作爲絲絲入扣的旁证。如是下面必要舉证瑶族先民蚩尤部落族團與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盟作戰, 考析蚩尤部落反抗黄帝部落和炎帝部落聯盟的兼併的争戰。

  二、反對兼併的争戰

  弄清古代部落的兼併問題,古代部落的兼併不是象當代的企業兼併。古代瑶族先民蚩尤部落反抗兼併的争戰是不可或缺的研究。這樣,描述瑶族先民反抗兼併的争戰,對古代部落的族團兼併的歷史進行透視。而在審視兼併史之前,首先對兼並概念弄清。

  當代的企業兼併是企業行爲。企業兼並概念涵蓋收購的内容,屬商品經濟或市場經濟的範疇,因而本質上是企業間的産權交易,即企業間爲獲取控制權而展開的競争。産權交易有全要素交易和股份交易之分,相應地,兼併也就有全要素兼併和股份兼併之别。企業兼併度即企業兼並行爲的强度,是由企業制度類型所規定的企業兼併動機的强弱和兼併能力的大小决定的。

  企業兼併度是可以衡量的,其衡量指標主要有産權分散度、産權流動度、債務責任度、經營能力度和組織穩定度等。企業制度類型不同,兼併度就不同;兼併度不同,兼並行爲的特徵就有差异。具體而言,獨資企業和合伙企業的兼併具有分散性和間斷性,而股份公司的兼併則表現爲集中和持續。

  歷史地看,主流企業制度在獨資企業、合伙企業和股份公司間的順序更替,兼併的類型也就由分散、間斷走向集中和持續。現實地看,這種并存結構中,兼併的横向分佈星非均匀狀態,即兼併是群集或極化於股份公司的。 

  土地兼併意味着什麽,意味着大量原本屬於可以征税的土地變成了免税的土地,同時使得地方上的豪强旺族取得了大量人力物力,當他們的力量强大到可以藐視中央權威的時候,所以歷代中央政府都會采用各種手段抑制土地兼併。否則,一個王朝就不可避免地崩潰了!

  進入農業社會的土地兼併現象,是中國古代農業經濟中的普遍現象。在中國,土地是大地主大門閥所有,而中國最大的地主,無疑是皇帝,再開明的皇帝,一旦觸碰到他的利益,不會有什麽好下場。王安石變法實際上没有觸碰到皇帝的利益,却損害了皇后的娘家人的利益,損害了朝中大多數官員的利益,特别是高官(如果没有較高的官位,没有辦法得到那麽多土地),在古代,族群首領還不是政治家,族群首領没辦法發動群衆支持他,雙拳難敵四手,只能説族群首們率領本氏族争奪其他氏族的地盤的兼併,不是争奪耕地的兼併。

  古代信息不發達,無法限制土地兼併,一旦土地兼併嚴重,農民没有飯吃,必然造反,爲了鎮壓起義,地方擁兵自重,中央集權削弱,天下分裂。在古代土地就是生命綫,隨掌握的土地多,誰的拳頭就硬,國家抑制土地兼併就是爲了防止一些有實力的地主兼併了太多的土地從而勢力膨脹以至於敢和中央叫板,同時太多的土地被兼併就導致越多的農民“失業”,農民一失業就要鬧事,這樣對皇權,對中央集權的統治是不利的,所以一方面要抑制土地兼併,防止個别地主勢力膨脹,防止農民起義,另一方面由於皇帝自己就是地主階級,所以他不肯能去觸動地主土地所有制。

  中國古代的部落的兼併是部落首領等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争奪地盤及人口,不是像後來農業社會的土地兼併。後來農業社會的土地兼併是地主、官僚貴族、富裕農民等爲了擴大自己的土地,通過經濟手段買賣或以政治特權佔有自耕農的小塊土地,這一過程使土地由小塊分割逐漸擴大集中,一些農民土地减少或失去土地,淪爲佃農,租種地主土地,同時也使地主、官僚等少數人佔有大量私有土地和依附人口通過經濟手段買賣或以政治特權佔有自耕農的小塊土地,這一過程使土地由小塊分割逐漸擴大集中,一些農民土地减少或失去土地,淪爲佃農,租種地主土地,同時也使地主、官僚等少數人佔有大量私有土地和依附人口。統治階級的强權和腐敗,百姓流離失所、民不聊生,貧富差距擴大,階級矛盾尖鋭,甚至導致農民起義等,因此古代“均田免糧”,近代實行“耕者有其田”等口號都是革命的公平正義的要求。

  從春秋戰國確立土地私有制開始,土地兼併便隨之産生,成爲中國古代普遍存在的一種社會現象,一直延續到近代,直到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實行農業合作化,土地歸國家所有,土地公有制確立,土地兼併才宣告結束。但是我們不能局限於此,還應當用科學的歷史發展觀重新認識中國古代的氏族的兼併是氏族首領等爲了擴大自己的勢力範圍而争奪地盤及人口兼併争戰現象。 

  華夏氏族集團(炎黄氏族集團)、蚩尤氏族集團(苗蠻氏族集團)和東夷氏族集團,是中國古代傳説中的三大古氏族集團。蚩尤氏族集團最早生活在黄河中下游與淮河流域,與華夏氏族集團在兼併與反兼併的争戰是很激烈的。蚩尤氏族集團因與東進的華夏氏族集團争戰受挫後,被迫往遷徙到江漢之滸和今江西、湖南、安徽交界之地,經過一段時間的休養生息,“尤”氏族逐漸强大起來,與三苗氏族等組成“三苗氏族集團”。反對兼併的護衛争戰不亞於三皇時期。

  下面就蚩尤氏族集團盈虚作一文化考析。

  首先,從蚩尤氏族集團與黄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學文化的關係上溯源。

  如前所述,傳説時代的華夏氏族集團實際上是指炎黄氏族集團的合稱。那麽,蚩尤氏族集團的“蚩”和“尤”又是從何而來,始於何時?

  蚩尤是三苗氏族先民,也是苗瑶族的先民。“蚩是苗族先民,尤指瑶族先民。”〔21〕據籍載,“猶爲麂,善登術。”〔22〕也就是説“猶”如麂子攀登的一種動物,是犬子。朱駿聲先生《説文通訓定聲》解析説“尤”:“此字當即猶之古文,犬子也。從犬省口……犬張耳貌,象形。”郭末若《甲骨文學研究》中考釋:猶“按此當即之省文,蓋獸形,文省其後體,而存其前體者也。足之則爲芴形,由形音義之合以求之,當爲後之尤字。尤字小篆作昆, 優存其形。”〔23〕周伯温在《中華大字典》醜集尤部注:“尤從犬, 曲其足, 而首尚弱, 象形。”李孝定先生在《甲骨文字集》中説:“尤人以牧羊爲主。必然飼養犬以守羊, 故以犬爲圖騰。”瑶族先民圖騰崇拜犬, 但瑶族先民不是以牧羊爲主, 而是狩獵, 正因爲有這種文化登場, 所以犬爲標誌及護衛登後的這種文化兼容, 表現在自稱上的“猶勉”、“尤”、“土尤”、“董本尤”、“谷崗尤”的文化反映便是自發的了。

  《康熙字典》裏的“蛟”寫作“媧”, “媧”與“娃”同音, “娃”與“蛙”又爲一同音之轉, “蛟”與“蛙”都從“蟲”旁。《説文解字》中説:“風吹而蟲生”。蟲寫作“虺”。“虺”, 形聲。從蟲, 兀聲。由於古時字的偏旁部首是不固定的,所以“虺”即“風”(風) 也。又,“蟲”即“蛇”,大蟲爲尤。從蟲,交聲。本義指古代傳説中能發水的一種龍。蛟龍從來都是與有才能的首領有關。情同此義,由於“尤”古時與“攸”、“摇”、“猶”、“優”通用,故歷史上有“攸、優、摇、由、莫徭、徭文化登場後的稱謂。

  《國語·楚語》雲:“少皞之衰也,九黎亂德。” 

  《史記·五帝本紀》雲:“軒轅之時,神農氏世衰,諸相侵伐,暴虐百姓,而神農不能正,於是軒轅習用干木,以征不享。渚侯咸來賓從,而蚩尤最爲暴,莫能伐。”〔24〕這裏指的正是蚩尤氏族集團反抗其他氏族集團兼併争戰的堅定性。  

  蚩尤氏族集團居東的位置推測,應該在黄河流域之東。根據考古學文化顯方示:黄河流域距今8000多年前,最早可達10000多年〔25〕。完全有可能是古老的蚩尤氏族集團的發源之地。也就是蚩尤氏族集團反抗其他氏族集團兼併争戰留下的文化遺迹。

  《史記·貨殖列傳》中黄河流域中游一帶藪澤衆多,環境卑濕的記載與北京大學考古係實驗室對第二層到第六層文化堆積取樣的測定相符,也與當時的環境和古文獻《孟子》、《禹貢》的記載一致,直到距今2440±70年即相當於歷史上的戰國時期,才成爲陸地。這一過程歷經了8000年之久。中國古人八九千年前已開始了農業定居生活,而且會製造陶器。在仰韶文化遺址中,發現一些彩陶器上面有許多神秘的符號。這些符號反映先民們對世界的認識與思考,是中國古代文字的一種原始形態。上古有“結繩記事”和“契木爲文”等傳説和故事,其實是有真實的歷史依據的〔26〕。

  那麽,在這之前的先民居於太行山——燕山拱地弧地帶及秦嶺山脈之中,他們對冰期無疑地會有印象。研究者認爲,萬年前是人類百萬年演進的飛躍時期。這個時期的中國北方,在地質上出現了所謂的板橋期侵蝕,人類經過了生活環境變故的重要原因,〔27〕是“正當人類在野蠻初期結局的情况”〔28〕。 盡管許多著名的學者提出了華夏氏族集團、蚩尤氏族集團、東夷氏族集團各自的區係兼併與争戰文化登場理論和多元文明起源的理論,但是任何一個氏族集團的兼併與争戰,都不會超越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基本規律:古文化(原始文化)→古村落(聚落)→古國〔29〕。

  按地質學上的認定,距今12000年前後最後冰期結束,全新世開始,考古學文化進了新石器時代,這個時代的裴李崗文化,“表明瞭從早到晚交流逐漸增多的過程……可視爲兩個具有親緣關係的考古學文化共同體,並共同結合搆成一個親緣文化層。”〔30〕

  距今8000年前後黄河流域的定居農業居址開始具有一定的規模,數量增加,河北武安磁山文化、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陝西華縣老官臺文化、山東臨淄後李文化。磁山文化與裴李崗文化之間即黄帝氏族集團與蚩尤氏族集團之間,就象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的關係一樣,各自有了自己的地域,自己的氏族部落,如傳説中的“成而异德”,這個“异德”説明蚩尤、黄帝、炎帝各自地域有了獨特的古國文化觀,這就是存在决定意識,意識維護存在。所以隨之而來的文化登場反對别的氏族集團的兼併國土和掠走國民,氏族集團的反兼併國土和掠走國民的争戰必然發生。氏族集團各自獨特的文化登場椎濤作浪,反兼併國土和掠走國民的争戰不停,從此打破了黄河流域中、下游新石器時代文化發展的平衡性。蚩尤氏族集團搆造的寨廓城池就是這種平衡性留下的見证。

  蚩尤城位於河北鞏山鎮西南,距蚩尤寨不足1公里就是蚩尤寨,今稱尤王塘的地方。尤王塘村在黄帝城遺址東南,兩地只距3 公里。尤王塘村中有一眼泉,清流不斷,四季如常,名曰蚩尤泉。泉旁有樹齡千年以上的古鬆古槐各1株。

  蚩尤城與軒轅臺(即黄帝城)隔川相望,一南一北對峙。蚩尤城西邊是一道黄土大溝,東邊是一條大沙河。城堡南北方向一字擺開,又分上中下,各距300米,互爲獨立又互相照應。蚩尤城南寨爲後勤製作供應處,中寨爲作戰指揮中心,北寨是前沿陣地。三寨堡皆踞高臨險,易守難攻。可見蚩尤都城在城防上的智慧。從中可見蚩尤氏族集團築誠拒兼併的戰略戰術高明。迄今留存的殘垣斷壁上,依稀可見取土夯實的文化層,歷經了5000年的風吹雨蝕冰雪考驗,依然爲蚩尤氏族集團搆造的寨廓城池作見证。

  蚩尤城的東西邊城墻,修築在懸崖上,爲黄土夯成的厚壁。令人驚嘆不已的是,在蚩尤城的西邊寨堡的墻豁口處,還有幾株倔强生長的榆樹,樹干弓曲面趨北方,墨緑的樹冠像耋耄壽星,爲蚩尤氏族集團搆造的寨廓城池防兼併作見证。

  蚩尤城,又名蚩尤三寨。南寨出土陶片、打磨石器,有洞穴遺存;中寨的屋基地坑依稀可辨;北寨寨堡墻厚凸,道道工事遺迹尚存。地表可尋當年蚩尤氏族集團埋鍋燒飯菜的竈壁坑。

  蚩尤氏族集團在此搆造城池,絶不是首領的權宜之計,而是蚩尤氏族集團爲有力地反抗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兼併的堅實做法,蚩尤氏族集團搆造城池,説明有長遠戰略思想和堅决護衛國土國民而爲之。蚩尤城寨堡墻垣皆爲3米厚,都叠土堅築。“城墻的高度36丈(10米)固若金湯。”〔31〕

  蚩尤城三寨中的南寨、北寨内,築有蚩尤廟,供奉蚩尤像。這些文化物質於1958年大煉鋼鐵時拆廟磚砌土高爐,廟墻上的壁畫隨之被毁。今可見幾千年前蚩尤氏族集團寨内搆造作嘹望的高高的土臺。

  穿越殘垣斷墻,西邊的懸崖下是深壑。可以想象當年蚩尤氏族集團反抗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兼併的堅强,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攻蚩尤城三寨時,無疑要付出巨大的傷亡作代價。所以司馬遷寫史時有蚩尤城溝壕木杵漂流、涿水變紅的記載〔32〕。

  蚩尤城三寨中的險要自不待言,蚩尤氏族集團反抗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兼併的堅强勇氣,可想而知。據史載,黄帝氏族集團攻打蚩尤城三寨時,蚩尤氏族集團圍困住黄帝氏族集團,作大霧掩護銅頭銅臂的72位猛將殺得黄帝氏族集團哭作一團而潰逃。不甘戰敗的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再次打蚩尤城三寨,蚩尤氏族集團銅頭銅臂的72位猛將爲護城保民全部壯烈犧牲〔33〕。

  蚩尤氏族集團銅頭銅臂的72位猛將刀槍不入,後被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做妖法降殺,如今還能在蚩尤城三寨下的西溝内撿到銅簇箭頭〔34〕。

  蚩尤氏族集團反抗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兼併的争戰,蚩尤氏族集團敗,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勝。史書上寫的總是勝者王侯敗者寇,結果是蚩尤氏族集團首領被誅殺,蚩尤氏族集團的幸存者被驅逐被發落於邊陲僻壤,貶爲黎民。如司馬遷等史家們説的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打敗蚩尤氏族集團的“黄帝戰蚩尤於涿鹿野,遂擒殺蚩尤”,“殺尤身首分離,葬於青遷。”〔35〕這樣本來爲華夏始祖之一的蚩尤,就被史公們劃爲歷史上的反面人物,成爲寇賊了,而軒轅黄帝與炎帝自然就成了後人歌功頌德的英雄人物,説黄帝造兵器、作舟車,把衣服染成五色多才多藝的天生之才。黄帝還善於收羅使用人才,發揮集體領導的智慧。因此黄帝氏族集團人才濟濟,如倉頡會造文字,大撓作天干地支,伶會制樂器,黄帝的妻嫘祖發明養蠶紡織等。

  存今的中醫學經典著作《黄帝内經》,也説是黄帝和歧泊、雷公討論而成的。黄帝成了無可争議的英雄之後,黄帝氏族集團逐漸與炎帝氏族集團、九夷氏族集團、黎部族等融合成爲華夏族。而黄帝自然就成爲“華夏初祖。”

  歷史在遞嬗過程中,不是一切都從頭開始的。立在華夏大地最古老的第一城——蚩尤城,是中國古老文明之間的一個繩結。時光漫漶着,建築没有蒸化,蚩尤氏族集團的智慧灌溉着時間。

  歷史總有公正的一面,總能廓清它的真實面目。蚩尤氏族集團終於在20世紀末得到了“平反昭雪”,落實政策後,在涿鹿黄帝氏族集團與蚩尤氏族集團的城邦中一片開闊地上,建築一座富麗堂皇的“三祖堂”,尊黄帝、蚩尤、炎帝共爲中華民族始祖!黄帝、蚩尤、炎帝三公終於并排平起平坐在一個級别上,令世人欽服與景仰!

  黄帝、蚩尤、炎帝這三位氏族集團的文化符號終於成一旗幟,蚩尤倘若在天有靈,肯定會感激科學發展觀的政治清明而偉大的時代!如今蚩尤氏族集團的後裔——苗瑶子民到蚩尤城探訪古寨、古泉、古墻、古樹等古迹時,情不自禁呐喊:“我們終於找到家了!”將泪水灑在這片千古雄風的土地上。

  新石器時代中期的前仰韶時期距今8000年上下時的黄帝氏族集團與蚩尤氏族集團争戰文化格局,與傳説中炎帝氏族集團主要居於渭水流域,黄帝氏族集團主要居於冀中南豫北(並向南有所發展),東夷氏族集團居於山東的布局吻合,唯有居於豫中的蚩尤氏族集團不太明確争戰格局。其實蚩尤氏族集團最初與東夷氏族集團并存共同與他氏族集團争戰。蚩尤氏族集團中的一部在争戰中融於東夷氏族集團,這就是傳説中爲什麽會有蚩尤氏族集團原是東夷氏族集團的一支來源。

  如前所説,河南新鄭裴李崗文化争戰是蚩尤氏族集團争戰文化,共同地域分佈在考古學上表現爲包括南陽盆地在内的裴李崗——鄭洛文化系統,共性在器物類上的表現爲:“以平底器、三足器居多,並以鼎爲主綫貫穿始終;並出現簡單和多間連排房,流行整塑整燒的建築技術。”〔36〕

  涿鹿之戰後,蚩尤氏族集團繼續受到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擠壓,經過這一反兼併的争戰,在田野發掘中表現爲考古學文化的繼續擴張和影響。〔37〕屬於裴李崗——鄭洛文化系統的“下王崗類型的中期主要受黄河流域典型仰韶文化的影響,尤其是廟底溝類型的强烈滲透,這與廟底溝類型的强大及向四周的擴張(争戰)有密切的聯繫。”〔38〕“這裏的氏族部落文化從仰韶文化到屈家嶺文化,在這一地區的分佈和勢力的消長,正是華夏和苗蠻勢力的盈虚消長在考古學文化上的反映。南方文化勢力的北進,與古史傳説中苗民北上作戰,迫使舜禹幾次與之相戰的記載是一致的。”〔39〕

  廟底溝争戰時期是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大融合時期,也是黄帝氏族集團與炎帝氏族集團聯合與蚩尤氏族集團争戰的時期。廟底溝文化中晚期碳十四測定年代集中在距今5900~5500年間,那麽傳説中的蚩尤氏族集團的形成自新石器時代早期歷經了五六千年的時間,於8000年前形成了與黄帝氏族集團和炎帝氏族集團勢均力敵的蚩尤氏族集團。

  蚩尤氏族集團與黄河流域的史前文化具有統一性與多樣性的原因所在,因此蚩尤氏族集團中的蚩是“苗族先民”,尤是“瑶族先民”,表現爲黄河流域考古學文化上的密切性,説明蚩尤氏族集團處於裴李崗文化之範圍。

  關於蚩尤氏族集團的族屬文化在史前研究中仍有争議。多數學者認爲蚩尤氏族集團是東夷氏族集團的一支。因傳説中分明載有黄帝氏族集團和炎帝氏族集團與蚩尤氏族集團的争戰,戰敗蚩尤氏族集團於涿鹿,蚩尤氏族集團與皞氏族集團共同抗擊黄帝氏族集團和炎帝氏族集團的兼併,徐祖生先生對此已作過詳細的考證〔40〕。

  文學創作可作打磨一個鼻煙壺,而我們的研究是講歷史,用原始的辦法,雕刻一個本該用機械力量才能完成的文化史研究。因此,不得不藉助考古學文化來幫助完成史前傳説的東西,鑒别甄選屬於氏族集團的争戰文化的史實記入文中,讓我們感到了考古學文化的力量。

  我們没有别的辦法,也只能憑藉考古學文化的智慧與力量來解决值得研究與值得寫的問題。同一件事,各人視角或立場不同、觀點不同,尤其是涉獵掌握的信息量不同,讀來自然横看成嶺側成峰。考古學文化如今很摩登。瑶族原始社會,從文獻古籍中發現蚩尤氏族集團反抗黄帝氏族集團和炎帝氏族集團的兼併的争戰的記載魚鱗片爪,只有憑藉考古學文化印证。

  鄭文成(桂林博物館,館員);

  盤福東(桂林博物館,研究員。)

  注釋:

  〔1〕趙向標等主編:《中國通史》(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9。

  〔2〕吕振羽:《史前中國社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61年。

  〔3〕趙向標等主編:《中國通史》(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17。

  〔4〕《吕氏春秋·古樂》。

  〔5〕《初學記》引《帝王世紀》。

  〔6〕《初學記》引《帝王世紀》。

  〔7〕《山海經·海内西經》。

  〔8〕何光岳:《南蠻源流史》第126頁,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頁79。

  〔9〕《鹽鐵論·結和》。

  〔10〕何光岳:《南蠻源流史》第126頁,援引李本高《湖南瑶族源流》,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頁79。

  〔11〕石光樹:《從盤瓠神話看苗畲瑶三族淵源》, 《中央民族學院學報》1982年第3期。

  〔12〕李維信:《試論瑶族族源問題》, 《廣西大學學報》1980年第1期。

  〔13〕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1。

  〔14〕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 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1。

  〔15〕《山海經·西次三經》。

  〔16〕《山海經·大荒北經》。

  〔17〕趙向標等主編:《中國通史》(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33。

  〔18〕《山海經·大荒南經》。

  〔19〕田昌五:《古代社會斷代新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20〕田昌五:《古代社會斷代新論》, 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年。

  〔21〕李本高:《湖南瑶族史概况》,載《湖南瑶族源流》,長沙:嶽麓書社2001年,頁2~3。

  〔22〕《爾雅·釋獸》。

  〔23〕郭沫若:《甲骨文學研究》上册。

  〔24〕司馬遷:《史記》(全本),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1。

  〔25〕金家廣、徐洪生:《淺談南莊頭新石器時代早期遺存》,《考古》1992年第11期。

  〔26〕趙向標等主編:《中國通史》(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32。

  〔27〕周昆叔:《中國文明形成時期的自然環境》,《中國社會科學古代文明研究中心通訊》第3期。

  〔28〕吕振羽:《史前中國社會研究》,上海:三聯書店,1961年。

  〔29〕吴耀利:《中國新石器時代考古的三個重要成就》,西安半坡博物館編《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0〕戴向明:《黄河流域新石器時代考古文化格局之演變》,《考古學報》1998年第4期。

  〔31〕見《蚩尤寨》,載《中國文物報》2003年9月12日。

  〔32〕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1。

  〔33〕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2。

  〔34〕趙向標等主編:《中國通史》(上),烏魯木齊:新疆人民出版社2002年,頁26;《中國文物報》2003年9月12日。

  〔35〕司馬遷:《史記·本紀第一·五帝》,鄭州:中州古籍出版社, 1994年,頁2。

  〔36〕劉寶山:《傳説中的三大氏族集團在考古學上的反映》,《東南文化》2003年第5期。

  〔37〕盤福東、盤立:《蚩尤族團興亡與三苗氏族盈虚文化考》,《東南文化》2004年第3期。

  〔38〕李政:《關於江漢中游地區仰韶文化時期遺存及相關問題探討》,西安半坡博物館編《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39〕李政:《關於江漢中游地區仰韶文化時期遺存及相關問題探討》,西安半坡博物館編《2000年史前研究》,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年。

  〔40〕徐祖生:《中國古代的説時期》(增訂本),北京:文物出版社,1985年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