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早期瓷梅瓶淺析

  【中文摘要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梅瓶三百多件中,明代早期瓷梅瓶8件。這8件明代瓷梅瓶,由於數量少,尚未得到足够的關注。本文試根據它們的用途、類别、特徵及其文化内涵進行初步探討。

  【關鍵詞明代梅瓶特徵文化内涵

  Abstract: There are 8 pieces Mei vase of early Ming dynasty in the collection of Guilin museum. And because of the small quantity among more than 300 pieces of unearthed Mei vase collection they are not gained enough concern. This article tries to discuss its usage, category, characteristic and culture connotation.

  Key words:Ming DynastyMei vaseCharacteristicCulture connotation

  桂林博物館共藏各類梅瓶三百餘件,其中各式陶梅瓶67件,以青花爲主的各色瓷梅瓶252件,明代早期的瓷梅瓶只有8件。根椐桂林市文物工作者多年來進行搶救性發掘掌握的情况看,静江王陵墓群中,明代早期的墓葬裏少有發現瓷梅瓶。桂林博物館收藏的明代梅瓶,早期的僅有兩件哥釉梅瓶,6件宣德時期的青花梅瓶。由於數量較少,没能得到學者們的足够關注。故本文試就本館明代早期瓷梅瓶的用途、類别、特徵及其文化内涵進行初步探討。 

  一、梅瓶的用途

  梅瓶是一種口小、頸短、豐肩、腹圓、腰斂、脛窄,具有盛酒、插花、陪葬等多重用途的瓶器。它起源於唐代,於宋元和明代有了更大的發展。在其發展過程中,梅瓶的輪廓不變,特徵不變,但用途有些變化,造型也各有不同。

  梅瓶最初爲實用器,傳世實物和古代繪畫均可知宋代的經瓶即梅瓶,是盛酒器,它的這種功用一直沿續到元明時期。大多用於盛酒或其它液體物質。如宋代磁州窑生産的梅瓶,其肩部開光内有“清沽美酒”四字。在其它一些梅瓶中,還發現有“醉鄉酒海”字樣。桂林窑址中也出土過一件肩部寫有“清香好酒”字樣的梅瓶殘件。上海博物館所藏兩件金代磁州窑白地黑花梅瓶,一瓶腹部書寫“清沽美酒”,另一瓶腹部書寫“醉鄉酒海”,均表明瞭梅瓶的貯酒功用。

  從明代墓葬的出土資料得知,明代梅瓶還常被作爲冥器隨葬,成爲上層統治者等級地位的標誌和“風水”寓意的象徵。也有研究人員發現,這些葬品中的梅瓶有些是墓主生前的陳設裝飾品。

  二、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早期瓷梅瓶簡介

  圖一明哥釉梅瓶

  1.明哥釉梅瓶

  該瓶原是一對,於1980年由桂林市公安局破獲李雙才搶劫銀行案後破獲李雙才盗墓集團時繳獲。同時繳獲的還有一對青花荷魚梅瓶。此瓶爲該集團在桂林堯山静江康僖王朱任昌長子朱履祥(明静江安肅王)夫婦合葬陵墓盗取。可惜的是公安機關在圍捕李雙才時,其母爲銷燬罪證,打碎了一件哥釉白瓷梅瓶,另一件青花荷魚梅瓶也被打破(已粘補)。該瓶口徑51厘米,高32厘米,底徑11厘米,腹圍585厘米,整瓶造型檏素大方,凝重厚實,圓口短頸,豐肩圓腹,足微收,平底,釉色明亮,素身,冰裂紋清晰可辨(被打碎的那一件冰裂紋稍淺淡)。瓶内還有幾塊乾枯風化的檳榔碎片,這些早已乾枯風化的隨葬檳榔碎片,對研究明代桂林經濟文化及墓葬習俗等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圖二明青花人物大梅瓶

  2.明青花人物大梅瓶

  明青花人物大梅瓶(2件)於1972年由桂林市文管會與廣西壯族自治區博物館聯合對静江安肅王夫婦合葬墓進行搶救性清理發掘(此前該墓曾多次被盗)出土。這兩件梅瓶造型完全一致,瓶體工整端正,美觀秀雅,胎體厚重,瓷質細膩,釉色匀潤,小唇口,圓臺狀短頸,頸下部外斜,豐肩圓腹,腹以下至足漸收,平足沙底。高382、口徑6、底徑11、腹圓653厘米。其中一件携酒尋芳(携琴訪友)圖梅瓶整器圖案共分四層,各層間以弦紋分隔。各層分别繪青花龜背錦地紋、青花波濤開光海馬紋、青花山水人物(携酒尋芳)圖、青花海波紋。另一件青花西溪問樵圖梅瓶,(破碎已粘,估計爲盗墓者所損)造型尺寸跟携酒尋芳瓶相同,頸部、肩部和脛部圖案也完全相同,只是腹部主題圖案繪青花西溪問樵圖,兩瓶風格相近,一文一武,人物走向相反,文武合璧,當爲對瓶。兩瓶構圖精妙,人物形神兼備,生動逼真,筆法洗煉,綫條流暢,層次分明。這兩件梅瓶爲明宣德官窑瓷器。

  3. 明青花荷魚紋梅瓶

  圖三明青花荷魚紋梅瓶

  明青花荷魚紋梅瓶(2件)亦爲明宣德瓷器。這二件梅瓶與明哥釉梅瓶一起,於1980年由桂林市公安局破獲李雙才搶劫銀行案後同時破獲李雙才盗墓集團時繳獲,其中一件也被李母打破(已粘補)。這兩件梅瓶造型古檏凝重,厚實大方,圓口短頸,豐肩圓腹,足略收,平底,釉色沉穩,高384,腹圍655,底徑11厘米,各層紋飾均用弦紋分隔爲四組青花圖案。其中青花富貴有魚梅瓶分别爲青花變形回紋、青花纏枝蓮紋、青花荷魚圖(荷花及草魚、鱖魚各一條)、青花水波紋;青花年年有魚梅瓶腹部主紋飾爲兩條鰱魚,其它圖案跟富貴有魚圖梅瓶相同。

  4.明青花人物梅瓶

  圖四明青花人物梅瓶

  明青花人物梅瓶(2件)爲明静江王陵出土,是明宣德民窑仿官窑瓷器。其中,青花仕女撲流螢圖梅瓶造型敦厚凝重,圓唇口,短束頸,肩較豐滿,腹以下漸收,至底稍外揚,胎體厚重,胎質潔白緻密,腹部接痕不明顯。器裏修胎規整,無釉,銜接處有一圈明顯白泥凸起,糊米底,底外心微凹。釉面泛青,滋潤而多桔皮紋。通體青花以弦紋分隔成四部分,分别爲卷草紋、折枝花紋、仕女撲流螢圖、變形蓮瓣紋。青花發色偏灰,有暈散,也有小鐵銹斑,但並不凹入胎骨,器高31,口徑6,腹脛185,底徑112厘米。

  另一件青花蕉葉題詩圖梅瓶,器高30厘米,圈足内邊爲淺二層臺,腹部主紋飾爲仕女蕉葉題詩圖,其餘特徵與青花仕女撲流螢圖梅瓶相同。

  三、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早期瓷梅瓶的特徵

  1.胎釉  這些梅瓶胎質精密細膩,胎體凝重厚實,釉麵肥厚滋潤,光澤柔和,而且多爲白中泛青,俗稱“亮革釉”。釉面不太平整,像橘子皮,又稱“糯皮釉” 。

  2.青料  用國産料,青花發色較灰闇,有暈散。

  3.造型  小口,多爲卷唇口,豐肩、圓腹、短頸,沙底平足,足略收。

  4.紋飾  紋飾取材範圍比較廣,花鳥魚蟲,人物山水無所不有。紋樣繪畫上,采用小筆渲染填色,由於筆小蘸料有限,需不斷重新蘸料繪畫,這樣就使得紋飾留下許多深淺濃淡的筆觸痕。畫筆分實筆和勾勒渲染兩種,實筆多爲細綫條,勾勒渲染多爲粗綫條,綫條流暢,紋路清晰,有一氣呵成之感。其構圖概括、夸張,增强了裝飾性。

  四、桂林博物館明代早期瓷梅瓶的文化内涵

  1.吉祥文化

  吉祥,按照字面的解釋,就是“吉利”與“祥和”。古人雲,所謂“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慶之征”。《説文》中説:“吉,善也”;“祥,福也”。説白了,吉祥就是好兆頭,就是凡事順心、如意、美滿。因此古往今來,没有人不追求吉祥。趨吉避害,人皆有此心。而吉祥符號、吉祥物、吉祥圖案就是人類創造出來的藉以傳達心聲的道具。

  當人們追求幸福、美好、平安的願望時,吉祥符號、圖案便應運而生。我國古代瓷器上的吉祥圖案,多爲龍鳳、飛禽走獸游魚爬蟲及十二生肖和植物等等,如鬆、竹、梅表示歲寒三友,天竹、南瓜、長春花代表天長地久。桂林博物館館藏明代早期的青花荷魚圖梅瓶圖案中,鱖魚寓意“富貴有餘”;鰱魚寓爲“連年有餘”。 

  2.典故

  青花人物携酒尋芳(携琴訪友)圖大梅瓶,繪一高士神態怡然,坐騎徐行,從其衣着服飾看應爲朝廷官員。馬前一琴童挾琴引路,馬後一僕人肩擔酒食隨行。遠處群山滴翠,碧水緩流,整圖構圖精巧,形神兼備,猶如一幅精美的中國水墨畫。古代文人畫中常有“携酒尋芳”“携琴訪友”這類題材出現,這與歷史上的一些故事有密切聯繫。比較典型的有春秋時期俞伯牙與鐘子期的“高山流水,得遇知音”的故事。

  高山流水的故事出自《列子·湯問》,書中記載:在山之濱,水之湄,士大夫俞伯牙與山野樵夫鐘子期相遇,琴韵丁咚聲裏,彌漫着巍巍高山,浩浩江水,意境開闊吞吐萬物,高山巍峨,流水浩瀚,樵夫鐘子期聽懂了俞伯牙的琴意,歌聲相和。俞伯牙把鐘子期引爲人生知己,因爲音乃心之聲,聽懂他的琴意,就是明白他的靈魂,這是知音。後來二人不但是知音,還成了終生摯友,鐘子期早亡,俞伯牙悉知以後,在鐘子期的墳前撫了平生最後一支曲子,然後盡斷琴弦,終生不復鼓琴。

  明代早期,政府爲了休養生息,推行了一系列發展經濟的政策,促進了制瓷工業的進步和發展,使明初的青花瓷器在繼承元代的基礎上,不斷的有所創新,而這一時期的青花梅瓶也便有瞭如永宣年間這樣的具有獨到之處的精良之作。

  趙戈茸(桂林博物館。)

  參考文獻:

  1.張子模主編:《明代藩封及静江王史料萃編》,桂林: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4年。

  2.中國古陶瓷研究會編:《中國古陶瓷研究》第六輯,北京:紫禁城出版社。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