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三篇 民進黨的發展路向與大陸政策

  王昆義:開場白

  感謝各位新朋友、老朋友出席今天由中國評論月刊所舉辦的這一場論壇。今天討論的主題是,517之後民進黨的發展路向與前景,特别是民進黨的兩岸政策、對大陸政策的走向。

  517遊行是繼去年830遊行、1025遊行之後,緑營舉辦的第三次大型的群眾遊行,也是民進黨在馬英九執政以後親自主道的第一次大遊行。

  這次遊行的特質首先還是讓大家看到“反傾中”的色彩相當濃,顯然當前民進黨的政策主軸還是在“反”的一面,群眾運動並沒有讓人看到民進黨提出“正”面的論述,這也許是反對黨的宿命,似乎只有等到執政黨出現差錯,反對黨才有能力去提出“正”面的論述。

  其次,這次遊行雖然是“反”,但遊行結束之後,民進黨高雄市長陳菊隨即束裝到大陸訪問,雖然陳菊的行動讓人有些錯愕,但陳菊的大陸行,未嘗不是在幫民進黨找出一個可以“正”面論述的機會。

  這裏還可以看出民進黨的一個趨勢,那就是黨主席蔡英文顯然是站在“反”的一面,陳菊是站到“正”的一邊,兩個女人正分别走出“正、反”兩條路線,未來這兩條路線是否能“合”,將是攸關民進黨能否走出一條“新中間路線”的關鍵,唯有“正、反、合”能産生辯證,應該才是民進黨再起的機會。

  這一個簡單的觀察也許不是甚麼大道理,但應該可以提供大家一個思考的起點,所以從這個起點開始,我們就先請林濁水委員發言。

  林濁水:

  517遊行穩住了民進黨對自己的信心

  對民進黨來説,517遊行的效果有兩個:第一,民進黨穩住了自己的信心,也增加了蔡英文對自己領道能力的信心,因爲一方面遊行場面不小,表明民進黨還有一定的動員能力(盡管根據過去的經驗,這麼多人的遊行場面,絶對不會只有緑軍參加,一定還有所謂的中間人士,甚至淺藍的人士);二方面是遊行期間發生警車撞傷人事件之後,民進黨居然能夠把場面控制住,使得社會對民進黨可以比較放心,這對民進黨明顯是正面的效果。

  第二,本來大家講好既不要把反扁的旗子拿出來,也不要把挺扁的旗子拿出來。但遊行的結果是,看不到反扁的旗子,但挺扁的旗子一大堆,表明陳水扁因素對民進黨還有相當的影響,使得這次遊行對民進黨的正面效果大打折扣。

  陳菊大陸行成功

  有助於民進黨檢討大陸政策

  我覺得,陳菊的大陸之行,有可能造成兩岸及臺灣內部跟過去來比較,會有相當不同的發展。爲甚麼呢?因爲,首先藍軍會説,你們緑的過去老是罵我們跑中國大陸就是親中媚共,現在陳菊去了,藍軍很慶幸終於爲他們解套。但是,在我看來,並沒有解套,因爲緑軍不是沒有去過大陸,只是比較少,而且陳菊去是直轄市對直轄市級,加上是公開場合見面,她又是中常委,層級算是比較高,會變成一種具有强烈的象徵性。

  陳菊去大陸之前,本來有非常多人反對,有人認爲不應該跟大陸往來;也有很多人擔心被矮化。如果陳菊真的被矮化回來,我認爲陳菊會很慘,但結果她在一個公開場合上,説出了“我們中央政府的總統,馬英九總統”。我覺得,在兩岸一個相對高層次的官方見面中,陳菊這樣講,是一個石破天驚的事情,以前從來沒有發生過。因此,緑營人士對陳菊的擔心不見了。同時,她對馬英九的稱呼,國民黨的黨公職在大陸是做不到的,因此陳菊登陸不但談不上爲國民黨解套反而替國民黨加了一個新的繩套。

  對於原本認爲兩岸應該老死不相往來的人,我覺得他們現在對去不去大陸開始有一些猶豫,另外陳菊大陸行對緑營也會有進一步的衝擊,他們會開始思考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要不要調整,要如何調整?這會使民進黨産生變化。陳菊大陸行的成功,促使緑營人士思考,在維持對等尊嚴的情況下,是不是可以嘗試跟大陸來往?因此,我認爲,民進黨很快就會去檢討相關的問題。

  如果往這個角度檢討的話,我會建議民進黨應當采取“穩健臺獨”的立場。這個“穩健臺獨”,我覺得有三個基本原則:第一,立場堅定,不放棄自己的臺灣主體地位;第二,態度善意,避免用刺激的語言,不要讓對方難堪;第三,政策彈性務實。

  民進黨的大陸政策需要討論和整合

  民進黨目前被貼上標籤爲“鎖國的政黨”,這應是最近幾年陳水扁走上冒進臺獨路線之後,社會形成的印象,其實從歷史的發展,一直到現在的事實,都有太多的證據説明,這看法是有問題的。

  比如説,在開放探親這件事情上,大家都説是蔣經國下的決定,這點沒有錯,但是這個開放的發動是來自於哪裏?是老兵開放探親的運動,那時候爲了要求開放探親老兵走街頭和國民黨政府抗爭,在這個抗爭裏面,有民進黨的參與——民進黨不只是參與,而且也因此跟一些過去從來不認識的老兵建立了關係,甚至這些老兵裏面有一個幹部就變成民進黨的國大代表。可以説,蔣經國的開放探親決定是民進黨和老兵共同在街上衝撞出來的。

  又如,到2000、2001年的時候,陳水扁定下“積極開放、有效管理”的兩岸政策,大幅開放兩岸的經貿關係,小三通也差不多從那個時候開始發展出來,開過去國民黨政府沒有開的門,怎麼會是“鎖國”?雖然民進黨政府的開放幅度不如在野之後的國民黨所要求的大,但已經遠遠逾越2000年前國民黨政府的開放水準,這是毫無問題的。

  再如,在陳水扁走上冒進路線、主張兩岸經貿要積極管理時,行政院兩岸政策團隊事實上盡量采取穩健的具體政策而對扁予以一定程度的“陽奉陰違”,積極和大陸溝通,爲事後江陳第一次會談有關觀光客來臺和定期包機協商打下了非常好的基礎。

  因爲陳水扁在過去既有前後不一,民進黨又有對陳水扁一定的陽奉陰違,因此民進黨的問題與其説是鎖國,不如説是政策輪廓不明,以致於連黨員都莫衷一是,因此政策的整合是當務之急。

  最後,回過頭來看看陳菊的大陸行,我認爲,只要臺灣的利益跟尊嚴能夠照顧到,同時可以跟中共建立互惠關係,民進黨就可以大膽去做。

  總的來説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應非過去被抹黑所謂“鎖國”的政策一句話可以概括,但是也不會走國民黨目前在我看來是一個無厘頭的開放政策。

  鄭文燦:

  517遊行對民進黨未來發展的影響

  很高興來參加這個論壇。民進黨517大遊行,是馬政府執政一年,面對反對黨跟反對陣營的一個總體檢。所以,這次遊行對民進黨來説是一個很重要的里程碑。

  過去一年,曾經有三次大型的群眾運動,一次是去年的830,那是由本土社團發起、民進黨響應的一次百日嗆馬活動。這次活動的意義在於,是緑營人士對馬政府快速傾中政策的一種反彈。

  第二次是去年1025大遊行。那一次是因爲大陸毒奶事件造成社會的普遍反彈,除了一般的政治性社團外,還有很多的中産階級、婦女、年輕人都有參與。所以,那次大遊行呈現的是,臺灣社會對於馬政府的一些憂慮——有沒有能力在兩岸的交流過程當中,守住臺灣的利益?

  而今年517大遊行,其實是累積了從去年到今年各種層面的問題,作一次總體檢。總體來看,這次大遊行,對內鞏固了緑營的基本盤,大致上確立了民進黨在緑營裏面的主道地位,這對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以及與馬政府、國民黨的競爭,有一些正面的影響。同時,蔡英文在黨內的位置,也獲得某種程度的確認。

  民進黨應重新思考處理

  與大陸關係的基本原則

  對於兩岸政策,我的看法是,總是有人受益,有人受害。在民進黨的論述中,我舉個例子,像民進黨執政的縣市,都是中南部的農業縣,農業縣對於開放大陸農産品進口非常敏感;雖然馬政府一再承諾,即使將來簽訂ECFA,也不會把目前管制的831項農産品開放進口,但南部農業縣其實是非常緊張的,反彈也很大。

  像傳統産業的勞工,或者是中小企業主,其實都有同樣的感受。我甚至感覺到,中高階的工程師跟上班族,對將來兩岸簽訂ECFA,對兩岸可能走向共同市場,或者往共同市場的方向走,都有蠻大的危機感。所以,我不認爲兩岸政策對於縣市長選舉毫無關聯。這個關聯性,就看雙方陣營怎麼去操作。

  在陳水扁執政的時代,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不是毫無作爲,像開放小三通、開啓包機直航、開放專業人士交流,甚至對臺商赴大陸投資的限制也有很大的變化;而執政後期以“積極管理”爲主軸的大陸政策,也有一些臺灣社會結構上的合理性。但是,面對當前兩岸關係的新情勢,沒有了執政包袱的民進黨,有更大的空間重新思考大陸政策,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應該秉持三個原則:

  第一,要面對“中國”。中國在政治上、經濟上的崛起,是一個事實,中國也必須面對國際社會的一些要求和挑戰。臺灣離中國大陸這麼近,必須小心謹慎、步步爲營,去面對“中國”的崛起。

  第二,要立場堅定。民進黨作爲一個守護臺灣主權地位的政黨,無論從亞太地區,或者從兩岸關係來説,民進黨在立場上的堅定,是確保兩岸關係不致向大陸傾斜的砝碼;兩岸關係裏面如果少了民進黨,國民黨的“傾中政策”就會完全失去制衡的力量,就會更大程度地把臺灣推向“一中”方向。

  第三,要務實前進。隨著兩岸各方面的經貿文化互動越來越密切,民進黨必須務實地處理每一個問題。

  不過,面對國民黨在主權問題上的退讓和自我矮化,未來一段時間,民進黨一方面要有一個讓多數人可以接受的、整合性的主權論述;另一方面要有積極性的保臺運動:雖然民進黨沒有執政權,但是保臺的觀念可以跨越藍緑、跨越族群、跨越臺灣社會裏面不同的群體。我認爲,積極性的保臺運動,可能是未來民進黨的重點。

  民進黨不是“逢中必反”

  但應從陳菊等的大陸行中建立與大陸交往的規則

  我認爲,陳菊大陸行不是一個完全的個案,因爲從2008年5月之後,國民黨開放縣市長登陸,之前有雲林縣長蘇治芬登陸推銷農産品,嘉義縣長陳明文登陸參加交通論壇。民進黨必須從每個個案當中,建立一些規則,個案累積多了,規則就會建立。

  民進黨內本來對陳菊登陸的時機有不同看法,但是基於世運即將來臨,加上她在大陸的表現守住了民進黨的底線,對陳菊有加分作用。

  但是,盡管陳菊把登陸的政治涵意降到最低,還是有很大的值得政治上去思考的空間。最大的問題是,從之前的呂秀蓮説要登陸訪問,到陳菊的破冰之旅來看,民進黨必須認真思考將來怎麼處理高階黨政人士與大陸的人員交流問題。

  民進黨中常會通過決議,517遊行之前禁止黨公職人員參加在福建舉行的海峽論壇,對於卸任的政務官跟卸任的立法委員,也認爲不宜參加,對於違反決議的人士,黨內給予負面評價。但是未來若有實質的交流,或基於公務的需要,能不能夠登陸,是民進黨需要思考的。

  對於人員交流是否要采取“逢中必反”,或者“堅壁清野”的政策,民進黨內會有很多的討論。民進黨“中國事務小組”曾經就民進黨人赴大陸交流訪問擬定要點,主要是談如何避免不被矮化、避免陷入被統戰或者宣傳的陷阱等等,以及將來如何表達臺灣“另外一種聲音”。

  未來如果真的有登陸,如何不卑不亢地拿捏分寸,確實是民進黨需要面對和深入討論的問題。

  民進黨在年底縣市長選舉前

  不會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

  盡管民進黨內部在“中國政策”問題上有分歧,但是還沒有達到南轅北轍的程度,大家都有面對現實、面對問題的共識。因此,在年底縣市長選舉前,民進黨不會有“中國政策”的大辯論,民進黨不可能在選舉之前去加深或擴大內部的分歧。

  由於馬政府執意在今年底或者明年與大陸簽訂ECFA,民進黨則正推動ECFA公投,朝野兩黨正展開一場兩岸政策主道權之爭,因此,緑營內部要求進行“中國政策”大辯論的壓力會減少。

  但是,這不代表蔡英文主席在走一條更激進或擁抱深緑的路線。她作爲黨主席,需要從民進黨內不同的想法之中找到一個基準點。因此,民進黨也許在政策的微調上需要累積一些個案,需要凝聚內部的共識;兩岸問題對民進黨來説,內部的處理是蠻重要的。假如內部不能團結,就不可能往前走一步。

  民進黨不會做公開形式的“中國政策”辯論,但不代表民進黨不作政策討論。民進黨未來在兩岸政策上,在“反傾中護臺灣”、推動保臺統一戰線上,會做更多努力。

  賴怡忠:

  許多民進黨重要人物

  都在尋找合適的訪問大陸機會

  陳菊在民進黨517大遊行之後馬上訪問大陸,實際上已經把大遊行的氣勢和效果消解大半,同時重挫了民進黨這個“反馬傾中”遊行的正當性。

  更加值得關注的是,陳菊之後,民進黨內會不會有其他人跟著過去?我認爲,陳菊訪問大陸不會只是個案,因爲民進黨的確有不少前公職或者現任的黨工和公職,都在尋找一個較爲合適的去大陸的機會;盡管每個人去大陸的理由或動機不太一樣,但是起碼他們現在是等著有人把這個鈴鐺解下來,使他們能夠去大陸。

  選舉因素對民進黨大陸政策辯論的影響

  根據過往經驗,遇到選舉的時候,民進黨進行大陸政策討論的空間比較小,因爲在這個時候只要討論就一定會有多數和少數意見,無論要采取何種方向和意見,民進黨都沒有太多時間進行內部的整合,因此對選舉必然産生比較負面的效應。

  但是,由於今年年底有縣市長選舉,明年年底又有直轄市長選舉,接著2012年又有大選。從這個角度來看,未來三年內民進黨要進行大陸政策辯論都會變得很困難,因爲整個政治的空間是比較困難的。這不是説民進黨不應該討論大陸政策,或者説民進黨沒有討論大陸政策就是錯的,而在於説回顧過去,民進黨逆勢討論大陸政策的環境和條件,以及它在討論大陸政策時的內容和主張上,出現甚麼樣的問題,爲甚麼過去十幾年來,似乎每次都有在講,但是沒有形成一個累積,每次討論都變成一種宣示性的行爲。

  民進黨要想執政

  面對大陸是一個基本條件

  民進黨或臺灣任何一個政黨想要執政,都不可能不面對大陸,或者説面對大陸是一個基本條件。但是面對大陸跟大陸政策的重點在於,要做甚麼樣的事情?怎麼確定臺灣的利益?怎麼評估大陸未來的發展?這是非常重要的。

  民進黨要討論大陸政策,有幾個基本功要做,包括怎麼評估大陸未來的發展?以及大陸未來的發展對臺灣意味著甚麼?兩岸關係會有甚麼結構性的變化?這些問題清楚之後,再來討論黨的其他立場就會比較清楚。

  民進黨如果要成爲一個執政黨,必須務實面對大陸,起碼要務實地分析大陸的發展趨勢。

  羅致政:

  蔡英文能否鞏固在黨內的地位有待觀察

  通過517大遊行,蔡英文在黨內的領道地位暫時得到一定程度的進步,但是不是真正的權力鞏固,還有待觀察。最重要的是能不能帶領民進黨贏得年底縣市長選舉。如果不能,很多人可能會伺機而動。這些人未必都要選總統,但是選黨主席或者説取而代之並不是不可能。

  與國民黨有所區隔

  是未來民進黨大陸政策的一個基本前提

  無論是政治上,還是經濟、社會上的考慮,“反傾中”已經成爲民進黨必須遵守的一塊神主牌。簡單講,民進黨未來討論大陸政策的時候,一個基本的前提是:民進黨的政策一定要跟國民黨有所區隔(不見得要講統獨),因爲如果民進黨跟國民黨的政策完全一樣,大陸支持國民黨就好了。

  在跟國民黨的政策有所區隔的前提下,民進黨要甚麼樣的大陸政策?如果民進黨只是把自己移向跟國民黨一樣的政策,那麼民眾一定支持更真、更明確的國民黨。如果區隔性不夠,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就沒有甚麼好期待,而且對很多所謂傳統40%的基本盤來講,如果民進黨跟國民黨一樣的話,爲甚麼要再支持民進黨?所以,區隔的重要性可能遠大於整合性。但區隔性不表示所謂的急獨和深緑。

  民進黨可以暫時不去處理路線問題

  但不作大陸政策辯論不表示不應該有立場宣示

  民進黨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前可以不去處理路線問題,可是國民黨也好,甚至統派媒體一定會逼民進黨討論一下、討論個慣例出來,這樣就會陷入人家的遊戲規則、陷入人家的戰場面去處理了。

  另外一個問題是,不去做政策辯論不表示不應該有立場宣示,兩者是不太一樣的。民進黨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前可以不進行政策辯論,但要有一個基本看法,這樣的看法可能不需要處理政策路線問題,可是基本的原則跟立場是甚麼,應該很清楚。蔡英文跟馬英九的對話(即“雙英會”),不見得要真正坐下來,但隔空的喊話跟放話是必須要有的,否則民進黨永遠在消極地説“反中”、“反傾中”,而不能提出替代性的政策。

  獨派社團會進行大陸政策辯論民進黨遲早要進行大陸政策大辯論

  民進黨不去處理政策、不去處理路線,不表示深緑社團不會去處理相關問題。本土社團也必須要做一個盤整,所以本土社團也會去處理路線問題,而且可能比民進黨更積極地處理路線的辯論問題。

  不久前民進黨推動所謂“國是會議”的時候,很多社團原本期待民進黨進行政策辯論,但後來發現三場會議都是所謂比較對外批國民黨、反ECFA等等,而沒有真正的辯論。

  從去年320民進黨敗選,或者更早之前立委敗選之後,到現在爲止,民進黨還沒有去檢討爲甚麼會輸掉?雖然私下有這種檢討,中評社也幫民進黨辦了好幾次檢討的研討會,但是民進黨還沒有真正在黨內檢討爲甚麼會輸,以及路線有甚麼需要調整等,以爲槍口一致對外就沒事了。

  民進黨遲早要自我檢討,但是因爲馬上要選舉了,在517之後,未來半年民進黨只能拚選舉,不會去處理路線問題。但是所謂的本土社團、臺灣派社團會去處理這一塊。在處理這個問題的時候,不見得會拉民進黨進來,因爲坦白講,民進黨要去做政策辯論有很大的困難:一是選舉的問題,會把所有的焦點變成互相鬥來鬥去;二是會有派系的問題;三是會有候選人之間立場表態的問題,對民進黨絶對不是有利的。所以,獨派社團可以體諒民進黨不去處理這一塊,但是本土社團沒有選舉的考慮,絶對會非常務實地討論。

  本土社團處理路線的時候也面臨民進黨同樣的問題:就是無法清楚表述臺灣的圖像和兩岸關係的圖像;國民黨的圖像已經很清楚,就是兩岸愈來愈往統一的方向走,民眾也看到了。

  高嘉瑜:

  517遊行蔡英文的獲益大於民進黨

  517大遊行確實如前輩所説,提振了緑營的士氣,也凝聚了緑營的共識,但是相較於去年1025大遊行的人數跟氣勢,遜色一些。我認爲,緑軍或民進黨要贏得年底縣市長選舉,確實還要有更多的努力才行。

  整體而言,517遊行對蔡英文主席的利益,大過對民進黨的利益;517遊行主要是幫蔡英文鞏固了在民進黨,或者在在野陣營的領道地位。

  517遊行暴露了民進黨許多缺點

  然而,517遊行也暴露了許多缺點,民進黨必須去改進。比如説,遊行的訴求並不是非常的明確,遊行結束後也看不見具體的成果。遊行結束後想發動百萬人公投連署反對兩岸簽訂經濟合作架構協定ECFA,但現在還有很多爭議,民進黨內的共識也不高;所以民進黨推行ECFA百萬人公投連署能不能再一次凝聚在野黨或緑營的士氣,仍有疑問。

  另外,在年輕人來看,遊行期間,我們看到舞臺上很多政治頭面人物排排坐在聚光燈之下,讓人民覺得好像是一場政治走秀。民進黨一直主張要跟人民站在一起,但是這次遊行看不到民進黨的價值跟理念,也沒有看到民進黨在敗選之後,到小英主席上任一年來真正的反省跟檢討。就像剛剛羅致政老師所説的,到現在人民沒有聽到任何檢討的聲音跟作法,好像就是這樣一味反對馬政府、一味反對傾中,然後就輕輕帶過民進黨內部所暴露出來的問題。

  所以,在遊行之後我們再次看到所謂挺扁跟反扁的爭議。然後號稱沒有派系的民進黨,表面上非常團結,但是四大天王各領一個隊伍的情況。然後我們看到民進黨現在又面臨老干新枝的問題,老干不斷的出來,四大天王重新回到舞臺,但是我們沒有看到民進黨年輕一代,或者是民進黨的新世代在哪裏。

  另外,説要跟社運結合的民進黨,在這次我們也看到政治力領道了整個遊行,可是看不到跟所謂的社運團體和弱勢站在一起。所以,這次遊行對民進黨而言,我覺得是失敗的。雖然緑軍或在野陣營的氣勢有出來,也適度鞏固了小英主席的領道地位,但我認爲民進黨還有很多需要檢討跟改進的地方。

  民進黨必須證明

  自己有處理好兩岸關係的能力

  民進黨雖然打著“反傾中”的名號,但其實民進黨內部也有很多人到大陸唸書、做生意,或其他方式的交流接觸,民進黨政治人物裏面與大陸有一定接觸的人不少,民進黨必須正視。

   民進黨不能一味地認爲大陸是毒蛇猛獸,抗拒接觸。民進黨有很多的日本通、美國通,但“中國通”或“中國人才”比較少。民進黨如果在未來臺灣政治上要取得人民的信任,必須要注意自己對大陸政策有一定的發言權,并且對大陸有一定瞭解,讓人民信任民進黨有處理好兩岸關係的能力,甚至比國民黨處理得更好。

  不過,民進黨的大陸政策雖然需要有彈性的做法,但現在看來,可能很難跳脫民進黨臺灣前途決議文這個框架。

  李明峻:

  民進黨沒有真正的大陸政策只有口號式的東西

  我很贊成林濁水的看法,即民進黨其實一直沒有真正的大陸政策,民進黨只有謝長廷的政策、陳水扁的政策等,但整個黨的政策是很模糊籠統的。最早是掛一個“臺獨黨綱”,然後再掛一個“臺灣前途決議文”,但這些都是口號,不是真正有內涵的東西。這些內涵是各個政治人物自己去設定、自己去提出,甚至各派系有不同的立場、政策。因此,要研究民進黨大陸政策非常困難,因爲黨的政策很難明確化,甚至因人而異。

  在短期內,民進黨只有一個可能性會産生大陸政策辯論,就是明年5月選黨主席的時候。至於辯論的程度,要看那次選舉有甚麼樣的候選人,看選舉是在甚麼樣的結構下進行。

  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對民進黨影響不大明年底的直轄市長選舉對民進黨影響大

  民進黨未來的決戰點不是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今年縣市長選舉是蔡主席的一個測試和考試。選舉結果對蔡主席未來個人的發展和個人人生規劃會有影響,但對民進黨還不至於有影響。因爲這次選舉可能會有幾個直轄市不選,如果高雄縣市合併、臺中縣市昇格、臺北縣也昇格,加上臺北市,有將近一半臺灣人口沒有參加這次選舉。去計算縣市長選舉中國民黨當選幾個、民進黨當選幾個,是沒有意義的,其重點是民進黨在指標性的縣市有沒有贏,但這個意義也只是對蔡英文個人發展的意義,而不是對民進黨的意義。

  民進黨2012能不能拿回政權,或者提早一點的立法院有沒有希望,重點在於明年底直轄市長的選舉。直轄市長的選舉中,民進黨如果能拿到兩個,那種狀況就不一樣,而且拿到這兩個的人很可能是2012年的總統候選人。因爲民進黨現在沒有英雄,沒有一個可以獨撐大局的人;有戰功的人講話才大聲,才會有影響力。

  所以,這幾個直轄市長當中,民進黨拿到這個門票的人將來在黨內就會有影響力;不參加直轄市長選舉的人,將來要選總統是相當困難的;民進黨沒有一個人不經過戰功而可以服眾。所以,民進黨的命運、發展路線,係於明年底的直轄市長選舉。

  鄭文燦:

  民進黨要重新執政需要先證明自己

  有穩健務實處理與大陸交往的能力

  相較於國民黨的“傾中政策”,民進黨會積極地提出“保臺政策”,但由於時空背景不同,民進黨在下一個執政之前的“大陸政策”很難與過去執政時的情況一樣;民進黨在下一次執政之前,需要證明有能力在積極性的保臺運動、更整合性的主權論述基礎上,有穩健務實地處理跟大陸交往的能力。這對民進黨來説是一個挑戰。假如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對內能夠取得人民的信賴,對外能夠取得國際社會的理解和支持,那麼下一次執政時與大陸互動的方式,也許會有一些不同。

  不過,因爲民進黨確實是在一個相對弱勢的環境,而弱勢者講話總是比較大聲,弱勢者總是要表達强烈的反對意志,因此,在很短的時間內,民進黨在兩岸政策上,不會大幅的調整;對於登陸的議題,應該是累積一些個案之後,建立一些規則,而這些規則也許會産生若干微調的效果。但大幅的轉向,短期內不太可能。

  民進黨的主權論述

  包括“反傾中”和“護臺灣”兩個不同層面

  我認爲,民進黨要整合出一個主權論述。這個論述不是只有“反傾中”,後面還有“護臺灣”,這是兩個不同的概念。而所謂“護臺灣”,就是要形成一個積極性的“保臺運動”。

  這個口號聽起來好像沒有甚麼,但90年代的反黑金,促成了民進黨的上臺,即第一次的政黨輪替。因此,如果民進黨有第二次的執政機會,它會建立在“反傾中”、“護臺灣”的基礎上。“反傾中”跟“反一中”有些差别,民進黨在喊這個口號的時候,這兩個概念常常混在一起。“反傾中”,主要是對馬政府兩岸政策的直接的批判,這個“反傾中”的意思,當然包括主權、民主、經濟等不同的面向。

  民進黨積極推動ECFA公投

  是要把公投機制引進到兩岸關係

  在未來半年到一年當中,不是只有縣市長選舉,還有ECFA公投。而推動ECFA公投,就是要把公投機制引進到兩岸關係。民進黨認爲,如果能夠將公投機制引進到兩岸關係,對於保臺運動的形成,有很大的幫助。

  未來兩年,臺灣沒有“全國性”的選舉,因此,ECFA公投無法與“全國性”的選舉整合。今年底的縣市長選舉,剛好涉及臺灣一半的人口;明年底幾個直轄市長選舉,也剛好一半的人口。按照公投法,不容易合併。因此,民進黨要有決心,第一階段要在ECFA簽訂的時程中,與馬政府形成一種競爭,民進黨要在9個月當中,完成提案門檻:提案要8萬人連署,成案要87萬人連署,將近100萬人。因此,民進黨會傾全黨之力,完成這個目標。

  如何面對和處理“中國問題”

  是民進黨不可迴避的重大挑戰

  “中國問題”是民進黨不可迴避的重大挑戰;民進黨如果要再執政,對“中國問題”的處理一定要獲得人民認同;民進黨如果想要2012年實現重新執政這樣一個戰略目標,“中國政策”確實要在某個階段進行重新的討論跟處理。民進黨檢討大陸政策的時機,不一定是在黨主席選舉時,而可能會在某個階段。這個問題是關鍵。

  今年和明年兩次的地方選舉,只是兩次的期中考,真正的驗收,應該是在三年後的總統大選。面對强大的中國大陸,民進黨要“保護臺灣”,如果無法拿回執政權,一切都是空談。民進黨現在引進公投機制,就是要用民主的方式來保護臺灣。但如果沒有執政權,民進黨保護臺灣的能力,會大幅削弱。

  所以,民進黨一定要在黨內形成一個最大的共識,就是民進黨爲了2012年的選舉,一定要及早擺脫各種包袱,包括派系的包袱、扁案的包袱、天王的包袱,以及左傾冒進或右傾機會主義的包袱,真正走出一條務實、穩健的臺獨路線,而這個路線必須獲得人民接受。民進黨要用這樣的態度,去面對大陸的挑戰,這應該是民進黨最核心的挑戰。

  羅致政:民進黨的社會基礎已經弱化未來幾場選舉都不樂觀

  值得注意的是,民進黨的社會基礎已經或正在發生一些變化,使得它愈來愈像單純的中間、中産政黨。民進黨如果認爲草根是它的,跑不掉,傳統獨派菁英也跑不掉,都會支持民進黨,那是有風險的。尤其在面對所謂地方型選舉的時候,縣市長選舉,或者直轄市長選舉,那些人根本就不會出來投票。所以,我認爲,民進黨還沒到谷底,搞不好今年縣市長選舉還是輸!明年直轄市長選舉也是輸。

  如果這兩次選舉都大輸,那麼2012年要贏也很難。所以,民進黨要回過頭來看它的社會基礎到底是甚麼?那顯然不能只靠中間或中産那塊,它還必須要更大的基礎,永遠不要把支持者認爲理所當然,或者認爲草根絶對跑不掉、獨派最後還是會投票。

  我覺得,這種情況已經在2008年的選舉中得到證明:民進黨很多傳統支持者根本就不出來投票,至少不會再去動員他的周遭朋友出來投票。我們上次也提到,檢討2008年輸掉政權的原因,對民進黨未來的發展是非常重要的。

  我認爲,民進黨應該愈來愈像“反對黨”纔可以,需要具有“再執政”的心態。從外面來看,現在民進黨最大的問題是很像執政黨。因此,民進黨要趕快調整身段,要忘掉執政的身段、語言,重新站回到反對黨的身段。

  高嘉瑜:民進黨內的權力鬥爭依然嚴重

  馬英九雖然是靠著民主選舉制度而得以上任,但是馬政府所有的作爲都是挾著所謂大多數選民的支持,將這個選民的公民性變相爲選票的支持,而得以讓他實行所謂的獨裁的體制。像這次年底縣市長選舉,我們可以看到國民黨用技術性的方式來干預。因此,基本上,年底縣市長選舉對民進黨是不利的,因爲在國民黨用民主獨裁的方式干預情況下,民進黨面臨一些政治上不確定因素。

  年底縣市長選舉可能對民進黨未來發展産生的另一個重要影響是,蔡英文能否繼續連任黨主席,因爲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後,民進黨可能馬上面臨黨主席改選的問題。所以,517的團結是否能持續到明年黨主席改選,存在變數。

  如果年底縣市長選舉民進黨再次面臨挑戰,所謂還沒有到谷底的情況下,蔡英文能否繼續連任?民進黨各派系是否會推出自己的候選人?其實現在據我所知,可能各派系都有屬意的黨主席人選在蠢蠢欲動。因爲明年黨主席選舉,牽涉到日後的立委提名,所以各派系都有想要掌握黨內相對權力的想法。所以民進黨內還是有很多的鬥爭或臺面下的角逐。

  民進黨討論大陸政策勢在必行

  民進黨在“反傾中”以外,必須彈性、務實地處理兩岸關係,要拿出具體的大陸政策。也就是説,除了一味的反對之外,應有更積極性的策略跟作爲。在更積極性的策略跟作爲之外,如何兼顧主權跟經濟,穩健臺獨路線是不是可以采取的作爲?雖然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前可能不會被討論,但在2010年直轄市長選舉前,民進黨必須提出自己的説法;如果還要等到2012年可能有點太晚。因此,大概在年底縣市長選舉之後到明年黨主席選舉之間,可能就會開始陸續有一些討論跟説法出來。

  李明峻:

  民進黨何去何從?

  對於民進黨的未來發展,首先除了剛剛文燦提到民進黨過去一直被設定成“鎖國”的形象之外,民進黨權位的競逐確實太明顯。民進黨應該要讓人民知道,你要爲臺灣做甚麼,你執政之後要做甚麼;人民感動後才會相信你,然後纔可能支持你,幫你贏回政權。否則,都爲了一些權位在競逐,不可能感動人民,不可能得到人民的支持。

  第二,反對黨基本上就是要跟反對運動結合,反對運動的對象是執政黨。如果反對黨跟反對運動互嗆,反對黨就沒有辦法變大。所以,如何跟反對運動真正結合在一起,把反對運動的訴求吸納進來?這是反對黨要變成執政黨一個重要條件。

  第三,民進黨在這時機點,剛好世代交替,一個新的局面出現;事實上除了選舉的因素,我剛剛也有提到某些選舉有大環境的影響、地方型的選舉不會有影響,像文燦講的,決戰還是在三年後。三年後國會跟總統的選舉之前,其實就是剛剛致政提到的,緑營要有甚麼樣的論述?

  比方説經濟的因素,已經被設定成“鎖國”,結果做出來是甚麼樣?民進黨的主張如何跟國民黨的主張對照?萬一ECFA失敗之後臺灣會怎麼樣?如果説臺灣經濟會變差,那民進黨的主張是甚麼?

  除了經濟之外,主權、民主,其實民進黨從過去黨外時代開始的論述就很强。但是從90年代總統直選以後,民進黨的論述反而愈來愈減少。所以有一些個别的論述、個人論述,像林委員的論述就很多,但都是個别的論述,黨的論述並沒有出來。所以,民進黨未來要發展,這三點都要重新思考。

  王昆義:結語

  感謝大家參加這次論壇,也感謝中評社提供這個思想和政策論述的平臺。這次大家提供的思考相當廣泛與分歧,很難綜合出一個比較完整的論述,但總體而言對民進黨借由這次遊行再起的期待,大家似乎寄望並不高,如何從街頭回到室內提出治國的論述,恐怕還是在野之後,民進黨更需要努力的地方。

  雖然今天作結論很難,但通過中評這個平臺,卻也讓與會者充分的提出理性的思考和觀點,這也是中評能夠在臺灣立足的最重要籌碼。事實上,除了藍營或者大陸媒體喜歡看中評網和《中國評論》月刊,我發覺緑營的人也愈來愈重視,越喜歡看。

  昨天我問第一次將出席中評社論壇的高嘉瑜知不知道中評社時,高嘉瑜説:知道啊!我都看中評月刊啊!也都看中評網呀。所以,這也是中評社的成功。再次感謝中國評論給我們這個機會來討論這個議題。也希望以後還有更多的機會討論大家關注的議題。

  評論員簡介:

  林濁水:臺灣政治大學東語系畢業;民進黨創黨黨員,民進黨前新潮流係大老,曾任《新潮流》雜誌總編輯,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多屆民進黨籍立法委員;現爲時事評論員。

  王昆義: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學士,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爲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自由時報》撰述委員、臺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鄭文燦:臺灣大學社會學係畢業,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班;曾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兼行政院發言人,海基會副秘書長,臺灣大學學生會副會長、學生報社社長、臺灣研究社社長,野百合學運決策小組召集人等;現爲民進黨文宣部主任。

  羅致政:東吳大學政治係主任、臺灣社秘書長、《玉山午報》發言人。

  李明峻:日本京都大學法學博士,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學士,曾任政治大學國關中心助理研究員,臺灣國際法學會副秘書長,北社法政組召集人、日本岡山大學法學部副教授,現爲臺灣東北亞學會副秘書長。

  賴怡忠:臺灣成功大學物理係畢業,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曾任北美洲臺灣研究學會副會長、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主任、臺灣智庫國際部主任等;現爲臺灣智庫執行委員、馬偕護校助理教授。碩士,曾任臺大學生會長。在臺大期間就加入了民進黨,由此踏入政壇。2005年3月,高嘉瑜以民進黨籍身份當選爲國民大會代表,成爲臺灣歷史上最年輕的美少女議員,2007年曾被選爲民進黨“雷雨奇兵”一員,後來被阿扁勸退,現爲臺灣智庫研究專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