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五篇 ECFA對民進黨未來發展的影響

  黃輝珍:開場白

  今天的主題,主辦單位提了三項參考題綱:(一)如何從政治面和社會經濟面看民進黨對ECFA的態度?(二)ECFA簽訂之後民進黨如何因應?除了公投,還有甚麼選擇?如何看民進黨不同派系或不同政治人物對ECFA態度的差别?原因何在?(三)如何看ECFA對民進黨年底五都選舉,甚至2012大選的影響?

  眾所周知,兩岸關係發展到今天的進程,ECFA問題可以説是現階段重中之重、核心的核心;這樣一個問題在臺灣內部當然會引起關注、重視、討論,甚至是爭論,這是臺灣現實處境和社會本質的必然反映,事實上也是臺灣所有重大政策形成之前的必然過程。民進黨特别關切ECFA議題,是正常的、可以理解的。

  值得觀察的是,民進黨針對這個問題的態度,到底是政治性多一點,還是經濟性多一點?政治性就是有關統獨或“主權”問題,經濟性就是涉及民生的實質利害問題。

  可以發現,國民黨對ECFA政策,到目前爲止表現得相當積極自信。近年來,國民黨推動重大政策,很難得看到他們像推動ECFA這樣自信。這是因爲國民黨認爲ECFA政策是兩岸經貿關係發展的必然要求,而且獲有大企業的堅定支持,也有大陸方面的配合,所以堅持到底。而在民進黨看來,國民黨對在野黨甚至連一些形式上的、姿態性的尊重都做不到,因而强烈批判國民黨馬政府獨裁專斷、臺灣民主倒退,以至於强烈主張進行公民投票。

  而民進黨在外界感覺上,原來對ECFA政策好像並沒有很强烈的反對;要説民進黨絶對反對,似乎未必準確。比較嚴謹的看,應當説民進黨有一種深度質疑、强烈質疑,或者是對未來臺灣相關情況有屬於自己長期思維特色的評估與判斷。但民進黨認爲他們的這些質疑、評估和判斷,始終沒有獲得國民黨的正視與溝通,以至於轉而采取强烈反對。也許可以這麼説,臺灣政黨間長期對抗的規律,必然反映在ECFA議題上發出效應。

  再看大陸方面,從最高領道人到對臺事務負責人,都一再强調會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與市場條件不同的實際情況,切實照顧臺灣中小企業、基層民眾特别是農民的利益。應當説,在回應臺灣弱勢階層的訴求上是有誠意的。他們主觀上確實想避免ECFA造成臺灣中小企業、基層民眾特别是農民的損害。這其實也是對民進黨進行一種特殊形式的溝通。

  總的看來,ECFA議題兩岸三方的相關爭論,本質上並非完全針鋒相對,而是有顧忌、有疑慮、有歧見、有對立、有溝通障礙、有政黨抗衡,但也有若干正面互動、若干交集。在此情況下,我們今天來看ECFA議題對民進黨未來發展的影響,科學化地深入探討這個問題,對於澄清相關爭論,也許會有幫助。

  接下來,我們就開始今天的討論。

  郭正亮:

  擔心ECFA有兩種風險

  我覺得,每個兩岸經濟政策都需要有風險的控管,而ECFA基本上是一個沒有風險控管的政策。我們擔心兩種風險:

  第一,ECFA會加速臺灣的資金和人才外流,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深。今年第一季,臺灣有42%到44%出口集中在大陸,投資則有66%集中在大陸;ECFA簽訂之後,臺灣的資金外流、人才外流的情況會比現在更嚴重,道致臺灣經濟對大陸的依賴越來越深;而在臺灣越來越依賴大陸的時候,對大陸未來的政治企圖會愈來愈沒籌碼。

  第二,簽署ECFA並不保证臺灣能跟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簽訂FTA,結果反將造成更多臺灣廠商遷移到大陸設立總部。與中國大陸簽訂ECFA,並不保证臺灣以後可以和别的國家簽FTA。據瞭解,臺灣頂多與新加坡、菲律賓等小國簽FTA,可是要與美國、日本、印尼、越南這些國家簽,估計還很困難。若不能跟其他主要貿易夥伴簽FTA,臺灣經濟將更進一步鎖進中國大陸,比現在情況還糟糕。因爲大陸畢竟跟全世界國家都有正常交往,但臺灣不是,因此會出現一種情況:臺灣只跟大陸簽,而大陸跟全世界的國家簽,臺灣必須透過大陸才能通往世界。作爲一個理性廠商,恐怕會把公司設在大陸,因爲在臺灣設廠,也只能透過大陸才能夠到全世界免稅,但在大陸設廠卻可直接到全世界免稅。如果只能單獨跟大陸簽,臺灣廠商恐怕會直接轉到大陸設總部,資金外流會比現在還嚴重。

  國民黨誇大不簽ECFA的衝擊

  另外一點是,東盟加一所造成降稅的衝擊,其實沒有像國民黨所説的那麼大,因爲東盟加一後,東盟輸入大陸免稅或降稅的衝擊,對全亞洲都是一樣的,對韓國也一樣,可是韓國並沒有説面臨多大危機,因爲事實上東盟輸到大陸的東西也有部分衝擊到韓國,比如説石化業、紡織業、機械業等。這我們都承認,可是衝擊的數字遠遠低於國民黨所講的。

  臺灣真正的經濟問題,不在於兩岸必須急簽ECFA,事實上國民黨現在進行的兩岸經貿協商方式,如兩岸直航、逐漸簽訂各種協議,用這種模式就夠了,因爲臺灣現在主要的經濟問題並不是急著在大陸布局市場,而是內部投資太少、內部就業不足;簽訂ECFA並不是解決內部投資不足和就業不足的正確策略。

  臺灣現在與大陸簽訂ECFA,很可能造成臺灣的資金外流、人才外流,臺灣企業的海外生産會更增加,臺灣人也可能跑到大陸就業,但不能創造臺灣內部的就業;而能夠到大陸就業的以專業人士和白領居多,甚至還包括部分中小企業會到大陸創業,結果是在臺灣所創造的就業反而會變少。

  就兩岸經貿來講,現有的海基海協模式就已經足夠了,海基海協每一次的談判,臺灣可以選擇認爲重要的議題來簽,不需要簽一個預設開放時間表的架構;臺灣政府應該集中精力思考如何增加內部投資和內部就業,因爲臺灣並不是缺資金,缺乏的是好的投資環境。

  馬政府高估了降稅之後的出口利多

  低估了進口衝擊

  馬政府高估了簽訂ECFA後的出口利多,低估了進口衝擊,尤其兩岸同文同種,服務業的衝擊會比想像的大。臺灣與大陸都參加WTO,可是基於特殊的原因,臺灣有2千多項産品未對大陸開放,這其實是不合乎WTO規範的;但是臺灣跟大陸簽訂ECFA之後,因爲要經過WTO注冊,所以勢必是一個有開放時間表的兩岸協議,一定要在10年到15年內逐步開放,開放幅度一般是90%。以臺灣來説,臺灣現在可貿易事項有1萬1千項,假如是90%必須開放,那麼能夠排除的事項只有1千1百項,而目前臺灣對大陸還有2千多項沒開放,所以勢必還要再開放9百多項。這個問題,馬政府本來應該要對老百姓誠實説清楚,可是馬英九有點刻意在説謊,今年的早收清單固然衝擊不大,但ECFA是有開放時間表的協議,全世界都是這樣,馬政府故意在這個部分支吾其詞。

  雖然臺灣還有2千多個項目禁止從大陸進口,但很多去大陸投資的臺商,將大陸製造的商品走私回臺灣,這種現象非常多,甚至很多人把大陸製造品的標籤剪掉,然後貼上臺灣制標籤,這些走私與仿冒産品,進一步打擊臺灣的弱勢産業。如果到臺灣中南部去就可以發現,這種現象極爲普遍。此外,雖然馬英九信誓旦旦説不開放大陸農産品,但事實上,屬於禁止類的大陸農産品,到處都是。

  會産生許多馬政府難以管理的問題

  臺灣與大陸簽訂ECFA,與臺灣跟世界其他地區簽相關協議的經濟意義是不一樣的,因爲同樣是華人社會,新加坡與香港所得比臺灣高,所以新加坡與香港人到臺灣就業的可能性低。譬如考證照的問題,臺灣事實上對香港人都開放了,可是沒有人來考;老外更不用講,因爲他們不會中文。可是大陸人不一樣,他們會講中文,大陸平均所得還是比較低;現在開放陸生,實質上就等於承認大陸學歷,接下來证照是一定要開放的,因爲WTO精神就是公平待遇,臺灣不太可能一直不開放。所以,兩岸同文同種的現實,到時候一定會産生許多馬政府難以管理的問題。

  舉例而言,日本對中國開放觀光留學是最近15年到20年的事情,現在光在大東京地區,就有40萬中國人,其中非法居留與打工的大概有5萬人左右。日本是一個高度管理的國家,對於這個問題都難以處理;臺灣的管理能力比日本差,又是同文同種,彼此不容易區别,大陸人在臺灣也比較容易就業、開業,所以很難想像會出現甚麼狀況,屆時復雜的局面可能是國民黨政府不能處理的。

  所以,我們認爲臺灣對大陸開放將産生很多實質問題,如管理能力不佳、配套措施嚴重不足。這不僅是馬英九的問題,過去陳水扁政府也做不好。兩岸簽訂ECFA之後,臺灣門戶大開,正常交流變多,走私進來的一定也更多!這個現象絶對不是臺灣管理能力能夠負荷的。

  民進黨等待算總帳

  ECFA簽了之後,民進黨將等待算總帳。我們認爲,以後走私和仿冒品會增加,資金和人才外流的情況會更嚴重,臺灣的經濟不會變好,失業情況會惡化,民進黨現在是跟馬政府劃清界線,明年看ECFA效果就可以見真章,因爲是馬英九執政,他必須爲自己的政策負責。我們認爲,馬英九説的一些好事不會發生,比如馬英九認爲投資會增加90億美金,民進黨認爲不可能,因爲兩岸簽了ECFA之後,許多外商寧可到大陸設公司,怎麼會到臺灣呢?到時候增加的外資,恐怕大部分都是陸資吧!我們認爲不但外商投資不會增加,而臺灣本地資金和人才流失會比現在嚴重。現在就等待時間檢驗。

  我們認爲,ECFA簽了之後,紡織、石化、機械等少數的行業會獲利,部分臺商也會獲利,但一般百姓所得並沒有增加,就業沒有增加,臺灣內部投資也不會增加。因此,ECFA的負面影響很快就會反映出來,老百姓會感受得到。

  民進黨也知道,公投不容易過!因爲公投通過門檻太高了!即使國民黨願意讓公投連署、甚至允許投票,過的機率也不是很高。

  ECFA的負面效應會在下次大選中發酵

  今年五都選舉,ECFA的效應還不會那麼快出來,因爲6月簽,11月27日就要選了,那南二都本來就比較反ECFA;臺北市比較復雜,因爲臺北市有很多金融業,金融業是比較支持ECFA的;新北市與臺中市就很難講。只要有傳統産業的地方、有中小企業的地方、有失業的地方,ECFA的衝擊都會很明顯。比如説臺北縣有五股工業區,五股工業區就會害怕ECFA,因爲它是傳統産業;臺中縣也有一堆工業區,他們也會擔心:一是擔心大陸便宜的東西進來;二是擔心臺商亂搞,搞走私;三是擔心企業外流,相關的員工要被迫失業。所有問題可能要到2011年的立委選舉和2012年的總統大選做個總檢驗。

  民進黨的替代方案

  主張依兩會模式處理兩岸經貿問題

  對於兩岸要簽訂ECFA,民進黨只能表明立場或態度。如果要説替代方案,就是主張依現有的海基海協模式來處理兩岸經貿問題,海基海協就可以處理兩岸之間比較急迫的經濟問題,可是不需要簽一個預含開放時間表的架構。此外,民進黨主張,要加緊投資臺灣內部,讓臺灣産業昇級。

  會發生一些管理不良事件

  ECFA簽署之後會發生一些事件,而最可能發生的事件就是管理不良的事件。舉例來説,陸生來臺後,如果屆時出現非法打工事件被抓到,甚至發生因意識形態衝突而與臺生打架的事件,就會在臺灣社會産生爭議,引起社會的反感,也會影響馬英九的民調等。雖然陸生入臺與ECFA完全沒有關係,完全是馬政府管理能力的問題,但是民眾會把它與ECFA聯繫在一起,會歸咎於馬政府的開放政策。

  王昆義:

  蔡英文其實不反ECFA

  基本上可以看出來,民進黨與國民黨的差别,沒有人會説蔡英文是反ECFA的,因爲她在“雙英辯論”的時候特别提出一句“臺灣應該跟著世界一起走向中國”,跟國民黨的“從中國走向世界”,兩者應該都是殊途同歸,不管怎樣都要經過中國。所以,在民進黨的全球戰略觀裏,他們基本上應該已經看清楚,現今的中國是世界的一大部分,在東亞戰略格局裏顯然中國的角色會愈來愈重;臺灣也不應該再完全蒙著眼睛,不看中國大陸的發展,這是民進黨在觀念上比較重要的或開放的地方。

  蔡英文的戰略觀取向

  從近年來臺灣的全球戰略發展來看,1990年代,李登輝提出“戒急用忍”的概念,並認爲臺灣應該用日本的“雁行戰略”來發展,即以日本爲雁首,以東南亞地區做爲南向開放政策的雁尾,形成一個相對於大陸的弧形發展地帶。可惜這樣的戰略碰到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而鎩羽而歸。

  陳水扁時期,陳水扁强調美日同盟,認爲臺灣應該跟日本與美國建立所謂的價值同盟、安全同盟;所以陳水扁以東北亞爲座標,著重座標右上角這一塊,即美日同盟這一塊。這是因爲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以後,李登輝時代所追求的“南向政策”已經消失殆盡,所以扁的世界觀著重在北半球進行建構:一邊是美日同盟,一邊也希望與中國大陸建立和平穩定的互動架構。但因爲政治因素,扁未認同九二共識,所以他的全球戰略布局未達預期目標,甚至於愈往後退。

  現在蔡英文也想提出自己的戰略觀。我們看得出,5月2日民進黨辦的“無可迴避”的座談會上,兩位前陸委會主委吳釗燮與陳明通的論文裏面,都特别强調臺灣如何在全球戰略架構下做定位,他們共用的語言是“全球網絡中的臺灣戰略位置”。

  因爲民進黨雖然已經有“十年政綱”的戰略思考,但還沒有形成政策,所以現在還沒有辦法完全瞭解蔡英文比較明確的想法,但我認爲,蔡英文大概不會偏離扁時代的兩大板塊,即東方板塊與西方板塊的“蹺蹺板”作用。她要建構的東西兩大板塊是以臺灣作爲一個核心的支撐點,所以她不可能反對ECFA的簽署。如何在民進黨與中國大陸都可以接受的範疇之下,一方面與美國維持友好關係、準同盟關係;一方面也跟中國大陸打開交往之道。所以才會延伸出、蔡後來喊出的“不預設政治前提下與中國對話”這番話。

  不預設前提與“三方同盟”

  從這裏可以看出,“不預設前提”的意思是,現在不管是大陸或國民黨都有前提,大陸是九二共識一中原則;馬英九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這些是屬於政治前提。軍事前提則是馬英九主張若兩岸要建立互信機制,大陸要先撤飛彈。所以國共雙方還是有前提存在。

  民進黨現在是沒有辦法接受承認一中或九二共識之下與大陸對話,而他們又不能放棄臺獨黨綱,或是在臺灣前途決議文中對臺灣主體性的堅持,所以蔡英文把這些東西當作是不需要做爲一個對話前提來講,應該就可以有機會跟中共坐下來談?起碼在民進黨的想像裏面,我覺得這是一個可能比較重要的思考,也就是他們其實是不想再去提那些老掉牙的“神主牌”,只是自己説不出口,所以蔡英文才會説出“不預設政治前提”的話,所以這句話應該是要讓大陸知道,民進黨不想再去提臺獨黨綱那些“神主牌”,那你也别老是跟我提“一中原則”的老東西,大家一起“歸零”重新開始。換句話説,反正三方(國民黨、共産黨、民進黨)都有前提,那乾脆大家都不要再提自己的前提,大家一起“歸零”。這樣的話,是不是有三方同盟的機會?

  我們知道,早期臺灣經濟發展過程裏面,三方同盟指的是美國經援、臺灣本土資金與外資,所謂的外資就是當時的僑資。現在來説,臺灣與美日關係是不能變的,而在外資這一部分,現在可以轉換成中國大陸資金,臺灣如何吸納進來、重新發展臺灣經濟,這是主政者都必須思考的問題,我想民進黨也必須要爲臺灣的經濟發展負責,也不可能爲了排斥大陸資金,讓臺灣停滯在這裏。

  在臺灣走入中國大陸市場之後善用中資,在沒有前提之下大家共同發展,這可能是民進黨較好的全球戰略方向。起碼這樣子,不會觸怒美國,也不會有太過傾中的質疑,因爲臺灣采取太過於傾中的政策,美國也不可能放心。所以,這是馬爲甚麼堅持撤飛彈,一方面又跟美國提naver説,不要求美爲臺灣而戰,還是希望美國對臺軍售,臺灣在美國老大哥還站在背後的時候,還持續影響臺灣政治、軍事、經濟發展的時候,改變臺灣在美國架構下的戰略地位,應該是不可能的情況,所以馬政府跟大陸交往,還是要一些政治前提存在。

  現在如果三方都可以在一個沒有政治前提之下,形成三方聯盟,也不是不可改變的觀念與構想。在蔡英文提出不預設政治前提之後,如何跟大陸對話,這是民進黨和大陸都要思考的問題;現在臺灣的執政者是國民黨,所以民進黨想跟大陸對話,也必須要跟國民黨對話,既然三方都需要對話,那麼把所有的政治前提拿開,應該是民進黨認爲這才是三方對話最好的“前提”。

  有關ECFA公投問題

  我們也注意到,蔡英文雖然提出比較開放性的思考,蔡英文上大話新聞接受鄭弘儀的專訪時説,如果執政,可能對已經簽訂的ECFA進行公投。問題是:現在主張ECFA公投的人士,是希望公投完後再簽ECFA;蔡英文所提的是簽了以後再提公投,這是我認爲蔡英文是接受ECFA存在的事實。

  蔡英文的“接受論”,與臺聯的“不接受論”,其實涉及兩個層面的問題。一個是“先投再簽”,這是防禦性的措施;二是“先簽再投”,就是可以先接受ECFA,但是如果確實超乎臺灣可以控制的範圍,甚至連臺灣經濟安全都受到影響的時候,再來進行公投,當成後面的擋水閥,避免ECFA簽署之後影響臺灣經濟或政治局勢安全的時候,可能臺灣還是要有一個做法。

  但我的看法是,若事前的公投成爲先例,未來兩岸重要事務都需要公投,譬如建立軍事互信機制,或者是和平協議,甚至接下來統獨都可以公投,民進黨這是一步一步的推,這可能是大陸最擔心的地方。但是對民進黨來説,有了公投在ECFA簽署之後當作擋水閥,如果兩岸簽署ECFA之後,可能危及到臺灣的“主權”,那麼民進黨應該是認爲這樣還可以有一個補救的措施,所以不反對簽署ECFA,但需要有一個簽署之後的公投作爲補救機制,這是蔡英文的目的。

  當然,不管蔡英文的主張是否合理,我認爲國民黨、或中國大陸大概都不太樂意用公投來決定ECFA成爲先例,因爲這涉及兩岸議題。以前陳水扁玩的防禦性公投都是以臺灣事務爲主,現在要對兩岸的簽訂協議公投,這對大陸的“主權”主張,必然都會形成挑戰,大陸當然不可能接受。

  蔡英文在“雙英辯論”裏面並沒有特别去提ECFA公投與“主權”問題,也沒有特别反對的問題;延伸到後面,可以看出謝長廷開始搶深緑這一塊,所以他要去扛起反ECFA公投的大旗。其實不只蔡英文,蘇貞昌感覺也一直不太反ECFA,這是因爲蘇貞昌大概認定五都選舉裏面,如果太吵ECFA,對於整個都市選民來説不一定討好,所以一直很少看到他提出這方面的意見或論述。

  謝長廷靜坐,可以看得出來謝還是有預想到中部去、或更往南發展;ECFA公投的東西對中南部比較有吸引力,在北部可能反而是一個負面因素。

  ECFA簽訂之後的問題

  不管怎麼樣,國民黨希望透過ECFA建立一個黃金10年,蔡英文則透過10年政綱爲臺灣尋找未來10年的架構。從國民黨的黃金10年可以看出兩方向:一個是橫向世界連結、也就是透過ECFA讓臺灣參與東亞的區域整合,再聯合到世界經濟領域,這樣可以避免臺灣被邊緣化,這是國民黨的論述;二是縱向方面,是結構性的擴展,透過兩岸經濟交流,逐步擴展到軍事,甚至是政治上的交往,經濟交往是以ECFA簽訂做爲底層結構;從馬克思的經濟決定論來講,如果以這樣的關係做爲基礎,未來向上層的政治、軍事領域擴展,應該比較容易一點。

  到底如何建構雙方都可接受的兩岸交流,而不是説臺灣一直有疑慮?大陸一直一廂情願認爲臺灣應該可以接受大陸的讓利,這些東西都需要國共兩黨重新思考;很多事情不是生米煮成熟飯就沒有問題了,因爲這牽涉到如果民進黨未來重新執政,如果還是像蔡主席主張的,仍對ECFA進行公投,可能會對兩岸關係産生極大的變化。

  所以從國民黨黃金10年的建構,到民進黨10年政綱的建構,在整個全球網絡裏找臺灣地位,民進黨一直主張應該是從WTO的架構下與中國大陸進行經貿談判,再擴展到全世界;另一個是較分散性的説法,畢竟民進黨認爲ECFA必須有利於與其他國家洽簽FTA,這樣臺灣才不會過度傾中。所以,ECFA簽訂之後,未來大概就是國、民兩黨“黃金10年”和“10年政綱”在思想上進行交鋒,而不是説ECFA簽訂完了以後,大家從此就可以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還有很多問題需要面對。

  賴怡忠:

  民進黨對ECFA有疑慮

  但很少人在經濟上持完全反對立場

  民進黨在政治及經濟社會面對ECFA都有疑慮,但是從經濟的角度全然反對ECFA者,在民進黨裏面是非常少的少數,比較多的是對於ECFA的程式提出質疑,質疑爲甚麼到現在內容都還不透明、在許多民眾都不了解ECFA、社會還有爭議的情況下簽署,程式上有問題,時機也不好,認爲應該在社會內部凝聚較高共識後再來簽。

  我們再來看,包括蔡英文主席在“雙英辯”時對ECFA的質疑,以及馬英九對民進黨的質疑,然後蔡英文提出的反駁,從中可以看出,他們之間存在根本差異。國民黨對經濟發展的看法,第一是認爲中國絶對是個機會,重點放在大企業,認爲大企業可以創造就業機會,臺灣經濟會因爲這樣而帶動起來;再來在程式上面,著重行政先道,像FTA,臺灣爲了搶得機會,行政上面要趕快做免得喪失先機,這是國民黨的立場。

  若以民進黨立場來講,會比較著重在ECFA牽涉到的風險管理問題,這要特别重視,因爲國民黨完全沒有處理;另外民進黨認爲臺灣內部因爲ECFA造成社會分配問題,是必須要去處理的,而且圖利大企業,並無法將利益均沾到中下階層;再來民進黨也注重民主一定的監督程序,對於國民黨行政先道的做法非常不以爲然。

  如何促進東亞經濟整合

  在未來的發展裏面,蔡英文有點到民進黨在國際經濟策略上的看法,因爲好像民進黨著重的是ECFA效應造成內部分配上的差異或質疑。事實上,蔡在“雙英辯”時也提到,有關ECFA國際經濟的戰略,民進黨的判斷與國民黨存在著本質的不同。第一個本質上的差異在於,國民黨認爲東盟加一、東亞經濟整合,臺灣有被快速邊緣化的危機;但是蔡的説法是,如果我們要處理經濟整合,應該透過强化WTO的模式促進東亞經濟整合,而不是透過個别雙邊的FTA,因爲它有可能會弱化WTO本身操作模式。

  蔡同時也質疑,有關東亞經濟整合部分,所謂臺灣邊緣化的憂慮真的有出現嗎?因爲她提到説,到底東盟加一對臺灣GDP的影響是多少,從中來質疑東盟加中國對臺灣所造成的邊緣化效應。這到底是真的還是假的,有過於誇張的問題。

  集中資源發展內部關鍵産業

  而不是致力國際經貿交流

  民進黨也不認爲,在現在這個階段要以FTA做爲臺灣與東亞經濟整合的主要模式,而認爲臺灣應該回歸到怎麼樣强化在WTO裏面所扮演的角色,還是臺灣産業自主提昇?她也提到兩者的對立關係。

  換句話説,國民黨或馬英九認爲,爲了臺灣經濟未來發展黃金10年,不透過國際經貿的進一步整合是沒有辦法達到的;而蔡英文在辯論與之後專訪中,提到一個蠻重要的思考是,在後金融海嘯時代所出現的這些問題,我們是要把重點放在搞國際經貿交流,還是利用這個時候集中全力把資源放在發展臺灣一個到兩個戰略性關鍵性産業?然後在後金融海嘯時代,奪取我們最重要的制高點?在此情況之下,臺灣不用擔心被邊緣化的問題,因爲取得戰略制高點後,到時候是人家來拜託我們,不會是我們期待能不能加入進去的問題。

  在馬蔡辯論時,蔡英文有提到,但沒有時間發揮,可是在其後專訪時有進一步的説明。所以我認爲,兩黨間的根本差異,第一是與中國之間的合作或整合方式,一個是從世界走向中國,一個是從中國走向世界;第二,我們在國際經貿上面是不是要靠FTA,還是要强化WTO;第三,經濟發展戰略,是要把重點放在産業自主調整,還是國際貿易通商。這是三個蠻關鍵的經濟戰略上的對立。民進黨顯然還有它不放心的地方,這不放心的地方也延續。

  民進黨在ECFA上采取質疑立場

  不完全在“主權”也不强調公投

  雖然很多民進黨人擔心ECFA的政治效應,但民進黨對ECFA上面的質疑,主要是經濟方面的質疑,而不在政治方面;蔡英文在“雙英辯”中,也沒有提“主權”問題,甚至也完全沒有提到公投問題。雖然也因爲如此,有一些深緑的人對蔡英文産生質疑,但也有人認爲她刻意不提公投,是針對ECFA這個議題,强調民進黨反對ECFA並不是因爲在主題、不是政治掛帥,而是經濟策略面上和國民黨存在本質上的差異……

  黃輝珍:剛剛怡忠兄在結論提到兩個重要觀點,一個是民進黨對ECFA的態度,在領道階層主流是對民主程序的質疑,或者與馬政府在國際戰略或經濟策略上的不同觀點;所以民進黨對ECFA態度並非全然反對,而是對若干規劃布署的思考觀念有質疑,我想這是很重要的一個觀點。

  洪奇昌:

  民進黨不是一開始就反對ECFA

  現在,民進黨的對外文宣,所呈現出來的是“SAY

  NO

  TO

  ECFA”。但是,在2009年春天,民進黨討論ECFA議題,並不是只有反對ECFA,而是提出四大原則:

  第一,議題必須公開透明,包括議題談甚麼?進行時程爲何?架構中所包含的商品、服務貿易、投資協定等等相關的架構內容如何?

  第二,任何一個經貿談判不可能單方獲利,所以一定有利有弊,必須要讓産業參與,受傷害産業或所謂敏感性産業,必須在談判過程中有所參與,同時,勞工階層也必須參與。更重要的是,受損害的産業,其配套救濟措施,都是應該在參與的過程中,獲得充分討論。

  第三,臺灣已經是一個“完全民意”的“民主國家”,任何具官方色彩、對外洽簽的協議,都必須經過最高民意代表機構予以審查,亦即國會監督。

  第四,如果牽涉到國家主權議題,必須要經由臺灣人民公投。

  所以,在2009年初ECFA議題剛浮出臺面時,民進黨便提出四大原則,提綱挈領、相當清楚;但是,後來因爲執政黨一直沒有針對ECFA議題提出完整説明,卻只是一路推、愈快愈好、不簽不行,執政黨的作爲,使得臺灣原本政治板塊上便有著對立的藍緑雙方,更加對立,道致臺灣內部至今都一直無法用比較理性的態度去討論ECFA議題。

  現階段,我比較持平的描述,多數的民進黨幹部與支持者對ECFA有高度的疑慮,多數是反對的。

  如果國民黨覺得ECFA那麼好、那麼重要,就應當有自信把它交付公投。

  交付公投有很多好處

  第一,在交付公投的過程中,可以讓社會大眾更清楚地知道ECFA的內容是甚麼、衝擊爲何?提供公民對話的平臺。

  第二,如果ECFA誠如執政黨説的有這麼多好處,相信付諸公投也會過,執政黨應該對自己的政策有信心。

  第三,過去公投呈現的議題都是高度敏感的政治議題,但ECFA的本質畢竟屬於經貿議題,是區域經濟的議題,把它交付公投,也可以讓公投法去除掉一些政治敏感性。

  簽署ECFA只是臺灣的一個選項

  從經濟方面來看,臺灣與大陸已經有20多年的經貿往來,經貿往來逐步加深兩岸互動;我們必須務實承認,中國大陸是臺灣最重要的貿易夥伴,而且在整個經貿互動過程中,有相當程度的相互關聯與相互依賴,造就了若干企業的發展,成爲臺灣經濟成長的因素之一。

  10年前初始執政時,民進黨所面對的中國大陸,是一個尚在起步階段、步履蹣跚的國家;10年後的現在,民進黨要面對的,是一個已成全球第二大經濟體的中國大陸,無論民進黨內的深緑派喜歡與否,臺灣都必須務實地和中國大陸正面往來。同樣的,在經過全面民主化的選舉洗禮之後,臺灣的主體性確立,毫無疑問,中國也必須正視臺灣已經是個擁有“主權”的“民主國家”!

  縱然如此,大陸仍然不是臺灣經濟向前發展的唯一選項,執政黨在宣傳ECFA的重要性的時候,就是一味地在這部分誇大宣傳,説:“若沒有ECFA,臺灣就會邊緣化”,甚至領道人之一的吳敦義院長説:“如果臺灣不簽,經濟就要滅頂了。”把ECFA當成是“唯一”的重要選項,我不采取這樣的看法;我認爲,ECFA僅僅是臺灣在區域經濟整合過程中的一個選項。

  我們認爲,馬英九的政策過於單方面,過於依賴、冒進,對於簽署ECFA之後可能造成的衝擊後果,沒有給予臺灣人太多説明;而民進黨的思維則是,我們要提供人民另一個選擇,那就是:“臺灣是否需要這麼快地與中國大陸簽署ECFA?”

  不簽ECFA的危害被誇大

  執政黨對ECFA的宣傳方式,是以“你將會遇到危機”的方式進行,就是“危險逼近論”(theimminent-dangerthesis):如果不簽的話,就會有危險會逼近來。譬如説:東協加一,全球都在趕著簽訂區域自由化貿易協定,臺灣如果不簽,就無法與世界接軌,臺灣就成爲國際貿易孤兒。

  執政黨用“危險逼近論”來論述,那麼執政黨描述的危險有多大?根據中華經濟研究院所采取的“全球貿易分析模型(GTAP)”分析結果,東亞區域經濟整合對臺灣經濟的衝擊,如果東協加一,臺灣GDP所受到的傷害是負0176%;如果是東協加三,臺灣GDP的衝擊是負0836%;但是,這不是一年,而是整個完成之後的衝擊。按照這個模型來看,它的衝擊也僅僅只有0176%;所以,我認爲,基本上這是一個危機被誇大的ECFA。

  馬政府還有很多事都沒説清楚,比如説,未來簽了ECFA以後,臺灣要用多少時間進行開放?拿到早期收穫之後,就進入這個經濟合作架構,在這個經濟合作架構裏,在一定時間內就必須要開放到一定程度,除非對方完全讓利;但是世界上哪有一種談判,可以要多少給多少、不要就不要求,全世界經貿談判中沒有這樣的模式與內容。

  ECFA不是純經濟議題

  緑營也誇大ECFA的危害

  未來,要維係現階段所有農業部門、繼續管制、而且不降稅?因爲政府保证農業部門絶對不開放、不降稅;但是,工業部門的限制要不要解除?工業部門1300多項的進口管制要不要解除?解除程度如何?時間進程如何?這些都要加以討論。

  執政黨一再地説ECFA是單純的兩岸經貿議題,這不符合兩岸現階段政治經濟狀況;相對的,緑營部分也有人誇大,説一簽就是賣身契、簽了ECFA臺灣就完了。雙邊都單方面誇大了ECFA的好處與壞處,然而,無論如何,ECFA絶對不是一個單純的經貿議題。

  ECFA絶對不是一個純經濟議題:贊成ECFA者用危險逼近論,反對ECFA的人説簽ECFA對臺灣造成太大危害,就是“危害論”(thejeopardythesis);ECFA一定有代價,絶對不像大陸説的讓利,得到利益之後,所須付出的政治代價,可能是臺灣沒有辦法承擔的。

  危害,從兩個方面來看:一是經濟過度或完全依賴中國大陸,臺灣現在的出口42%輸往中國大陸,ECFA一簽,臺灣對中國大陸的依賴程度更大,上看60%;此時,臺灣與鄰近的重要經濟體假如又不能同時洽簽FTA,臺灣就會完全落入對中國大陸經濟的依賴。從經濟危害,進一步産生更大程度的政治危害。

  一旦臺灣拿了大陸這麼多經濟利益,那麼,大陸下一步要談甚麼?很清楚,ECFA的下一步就是和平協議;因爲,大陸不可能一直長期處於經濟讓利,它的“國家”戰略目標是清楚的,經濟服務戰略目標。到了那個時候,中國大陸要求進入下一個階段,臺灣能否付得起這個代價?

  因此,在政治層面上,ECFA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經貿談判議題;這一點,臺灣任何一個政黨,不管是國民黨、民進黨,都應該要深切體認。因爲,政治是中國大陸的最高戰略目標,經濟只是服務於戰略目標的一個方式。

  大陸讓利臺灣多拿少給

  馬英九政府期待透過ECFA拉抬臺灣經濟、提昇個人政治支持度,這是不是可能得到的?我個人對此相當保留。中國大陸透過各種“讓利”的説法,變成臺灣方面的談判邏輯就是“多拿少給”,希望對方讓利、同時不跟中國大陸互惠,這種談判邏輯,幾乎不可能出現在現實世界,政府想把大陸的“讓利”視爲免費午餐,甚至是長期的免費午餐,這是不可能的。

  從政治面來看,爲甚麼大陸要讓利?今年3月中旬,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説,“在商簽協議時要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和市場條件的不同,關心臺灣中小企業和廣大基層民眾的利益,特别要照顧臺灣農民的利益。要讓利給臺灣,比如通過減免關稅,通過早期收穫實現……因爲我們是兄弟”;接下來,國臺辦主任王毅在3月30日説的五點保证,幾乎全按照臺灣所要的給,包括一、未來早收降稅清單無論是金額還是比例,大陸都會少於或低於臺灣。二、大陸選擇對臺灣降稅的産品,將盡可能惠及臺灣中小企業和基層民眾。三、大陸希望臺灣方面降稅的産品,將盡量不影響臺灣弱勢産業。四、大陸不會要求臺灣進一步擴大大陸農産品入島。五、大陸無意對臺灣實施勞務出口,請大家放心。

  再來,中國國家副主席習近平説得更清楚,ECFA就是“具有兩岸特色的長效合作機制”。甚麼是兩岸特色?這就是蔡英文主席在辯論時所批評的那種方式,亦即“透過中國走入世界”;但是,一旦進入中國大陸之後,我們就會馬上喪失很多機會。

  我覺得國民黨急的理由,也許是因爲馬總統希望透過ECFA拉抬他的政治聲望與臺灣經濟;但是,事實上就算簽署了ECFA,也是不可能的。因爲,臺灣的經濟終究要靠美國與歐洲的終端市場、實體經濟復蘇,才能在一段時間之後,跟著起來。我希望未來有更多對於ECFA的辯論,有更多理性政策論辯時,就不會對ECFA那麼的急迫。

  國民黨執意要在6月簽ECFA,不是一個好的政策決定。民進黨推公投,也不宜讓整個臺灣社會覺得民進黨就是“逢中必反”、對ECFA完全反對;民進黨應該把一開始宣示的“四大原則”具體而清楚地向人民説明:內容透明、産業參與、國會監督、人民公投,把四大原則講清楚,再發動公投。

  黃輝珍:第一輪小結

  從第一輪的討論可以歸納出,民進黨對ECFA政策,基本上不是根本性的反對,而是在相關疑慮得不到國民黨足以令人信服的解答下,産生深重疑慮,特别是對國民黨不經溝通一定要在6月簽署嚴重不滿,最後才形成强烈反對立場;這是特殊情勢下的反對,是一定氛圍條件下的反對。

  民進黨的反對或疑慮,包括兩個方面:一是經濟面,主要是民生問題,特别是弱勢者的民生問題;二是政治面,即所謂“主權”的問題,擔心ECFA之後緊接著進行有關和平協議這樣涉及“主權”問題的處理。

  在臺灣弱勢者的民生利害問題方面,民進黨批評國民黨始終未能給予認真負責的回應。但大陸方面從最高領道人以至對臺事務負責人,一再表示重視,并且屢次有針對性地作出具體宣示,希望化解或消除臺灣基層社會的疑慮。同時又强調一點,他們認爲、或者他們有信心,只要雙方共同努力,這份協議一定會是一份互利雙贏的好協議。這就表示了他們的承諾。當然,質疑者認爲,承諾如何落實,有待事實檢驗。

  洪奇昌:這樣的話,更好的就是要走向公投。大陸應該要照顧到臺灣民主社會當中,有相當比例的人民期待以公投的方式來處理;而他們也知道簽署的內容是對臺灣有益,那就交付公投,公投還是可以過的,我覺得這樣子的話,事情就會更圓滿。

  黃輝珍:值得觀察的是,臺灣基層社會關於經濟民生問題的質疑,大陸領道人的回應態度似乎表現得比國民黨嚴肅認真。對臺事務負責人接受臺灣媒體訪問的談話,幾乎都是在回答民進黨訴求的相關問題,而不是在回答國民黨。臺灣內部藍緑存在溝通障礙,可是兩岸紅緑雙方,事實上已經針對ECFA議題進行了空中互動與對話。這是有意義的新發展。

  民進黨對ECFA政治影響層面的質疑,中央高層似乎比較少談;但有一些本土社團或個别學者專家,都不斷强調“主權”問題,不斷指責國民黨傾中賣臺:所謂經濟是政治的先道,大陸解決了兩岸經濟問題,緊接著就要處理兩岸政治性的“主權”問題。相對的,民進黨領道階層對政治性的“主權”問題著墨較少,而是更著重强調不同於國民黨的、以臺灣爲主體的經濟生存發展戰略選擇。這從“雙英辯論”中蔡英文主席論述的風格和重點,可以得到證明。

  關於簽署ECFA時間點這個問題,剛剛洪委員提到,不必那麼急;好處壞處都不是那麼緊急,即使有好處也不是那麼快,即使有壞處也不是逼近的危險,好處壞處都不急,國民黨爲甚麼要急?洪委員從政治上分析,認爲主要是馬政府爲了拉抬執政績效,跟大企業之間已經形成相互的聯盟,或者大企業與大企業之間已經形成一種相互的聯盟,也就是官商共同利益結合;國民黨幾乎把大企業的利益當成全民的利益,但大企業意識與臺灣全民意識中間有沒有差距?如果有差距,國民黨是不是更多地看重大企業利益?若是,ECFA造成政策和時效的爭論,根本上是否起因於大企業的利益追求,以及由此産生的他們自己的時間表?這樣一種大企業的利益和時間表,在臺灣基層民眾看來,當然會有疑慮。

  公投會不會通過,這是一個大問題。有關簽署ECFA的相關問題,是種種復雜因素交織而成的,不是完全一個焦點,而是多重層次、多重焦點、多重角度、多重領域。這個復雜問題要交付公投,如何讓老百姓真正瞭解而産生有意義的焦點爭執出來並不容易,看來民進黨還會爲公投作出艱苦的戰鬥。

  大陸對臺事務負責人接受臺灣媒體訪問時,明確提到“簽署ECFA是臺灣方面先提出來的”。換言之,這不是大陸方面提出來的,是國民黨政府主動提出來的,是國民黨去請求大陸配合他們的。在這個問題上,國民黨一直以來表現得主動而自信。這是否佐证了洪委員説的,國民黨與大企業結盟,代表了大企業利益, 有了大企業支持作後盾,底氣足、信心强。

  而民進黨對ECFA的質疑和反對,剛剛提到,不是在一個水平面上,多層次、多焦點、多角度、多領域,是本質上的反對?還是程式上的反對?或者是對時間點的反對?意見立場似未完全統一。反對簽署ECFA的各種意見,如果不能集中明確,以至焦點分散,在力量上會比較薄弱。接下來,在形勢的發展下,民進黨可能會簡化和集中反對主旨,結合五都選舉,進行强力動員。

  ECFA的討論爭論過程,反映一個比較清楚的價值:兩岸之間的關係發展愈來愈緊密,特别是全面三通之後,依存度愈來愈高,雙方經貿關係一定會進一步深化;在關係深化的過程中,兩岸經濟民生社會各領域的融合與糾結,同時並進,交織發展,新效益、新問題、新困難、新風險、新任務伴隨而來,層出不窮,形成一種全新的兩岸關係動態圖像,一定要用科學態度、科學方法,經過再梳理、再規範,才有可能形成一種新的基本穩定狀態;政黨之間也必然會通過討論爭論,客觀上形成共同點。相信經過討論爭論以至得到客觀共同點的過程,對於兩岸未來進一步深化各種交流合作,會建立一種比較穩健平衡的秩序,這對兩岸特别是臺灣,也有好處。以辯證的觀點看,在民主多元社會裏,政黨間的討論爭論,如果和平理性,總的價值還是好的。

  接下來進行第二輪的討論。

  王昆義:

  民進黨應爲重新執政做準備

  民進黨未來的發展,剛剛大家都談到蔡英文反對的情況不是那麼嚴重,我認爲她未來接受ECFA的簽署應該是沒甚麼大問題,特别是對十年政綱描繪,她怎麼樣把中國大陸納入全球的範疇。其實説實話,國民黨對不簽ECFA臺灣會邊緣化的説法,現在愈來愈難以支撐它的論述。在全球化發展的情況之下,臺灣因爲沒有與大陸連結就邊緣化的可能性,恐怕不是那麼簡單,反而是被中國化的情況會更嚴重。

  根據《聯合報》報導,現在臺北市的炒房團,都是臺商回來炒,現在的問題是,甚麼是臺商?現在各行各業只要跟大陸連結上的都是臺商,所以臺商不是小小的一群,而且很多臺商背後也是中資集資以後用臺商名義進來,結果他們把臺北市精華地段的房價愈炒愈高,反而周邊的房子沒人要。這個東西就是説,臺灣如果與大陸發展太過緊密的話,部分大陸經濟發展畸形的現象,臺灣似乎也要照單全收,炒房只是一個例子。所以,民進黨如何去防範這類問題,用比較好的機制來阻擋或解決ECFA簽署之後,可能産生的負面因素,以及未來如果有機會重新執政時如何在不被邊緣化之下與大陸做比較好的交流。這樣思考民進黨的政策,才比較有意義。

  民進黨的努力方向何在

  民進黨即使再執政也不可能完全再“鎖國”,民進黨指馬政府才是“鎖國”,把“鎖國政策”丟還給國民黨。這讓大家感覺到説,民進黨其實看到的是一個大的世界,從世界走到中國。

  剛剛洪委員也提到,兩岸經貿的整合都透過國共平臺與大企業。我也認爲,國民黨與民進黨政策不同地方,國民黨比較照顧資本家,民進黨向來是走勞工、農工路線,所以如何平衡勞資雙方、既不讓資本家反對又不完全忽視中小企業或一般民眾,這是民進黨第二次執政以後,可能需要更注重的問題,他們需要替未來找出一個更好的因應政策。

  我注意到,臺灣的遠雄建設本來是最支持民進黨的,現在也招待一些小朋友去參觀上海世博,拿出很多錢。所以可以看得出來再怎麼支援緑營的財團,到最後爲了與中國聯結,它還是會去做一些有利兩岸發展的事情。因此,如何兼顧企業與基層,進行企業與地方民眾的調和,在ECFA之後,這對民進黨未來發展影響更大。

  當然大家比較關注是,民進黨如何守住臺灣“主權”。雖然蔡英文都不太去講這些,我們也可以看得出來這還是大家最關心的議題。洪委員也提到,ECFA絶對不是經濟議題而已,在共産黨的思考裏,馬克思主義本來就是把經濟當成組織結構裏的基礎,所謂的政治、經濟、外交、軍事都是屬於上層結構。所以,民進黨如何在兩岸經濟的基礎結構上有一個立足點,並在未來提出“主權”的認定或是更有利的安全論述,讓大家比較安心,也都會影響到民進黨未來的發展。

  如果這些東西民進黨都守得住,我相信2012年國民黨恐怕會再用兩岸經貿關係來做爲選戰的主軸,但不見得可以説服大家對於安全威脅的疑慮。但現在既然簽了,就牽扯到下一步政治軍事、甚至外交領域的談判,在這些領域,其實還沒有完全看出民進黨整體政策的方向,蔡英文的十年政綱還在籌措中,還沒有辦法完全理解她未來的走向。在第一輪裏面看到的是,我打個比喻,地球放在手上,怎麼樣去玩這個地球,可能就是現在蔡英文與其幕僚正在思考與布局的東西。臺灣到底是“世界的臺灣”還是“中國的臺灣”,過去以來的爭論很多,臺灣未來到底是一個甚麼角色?從中國走向世界還是從世界走向中國,我想這在短暫之間,也不可能有一個定論。從好的面向來看,大家愈來愈認清一個觀念,你不能離開世界、也不能離開中國;如何在這樣的一個不離開世界、也不離開中國之下,民進黨做出較好的論述或擬出政綱,是它未來發展中較爲關鍵性的一環。

  賴怡忠:

  ECFA是五都選舉重要議題

  剛剛主持人提到,反ECFA好像焦點不夠明確。我認爲,以現在來説,國民黨既然説6月要簽,那反對6月簽ECFA的焦點是蠻明確的,只不過説反對的理由不一樣而已。從這個地方往下看,6月簽完ECFA以後,國民黨包括馬英九在內,把ECFA抬舉到這樣的程度,現在趨勢來看,似乎五都選舉就好像是對ECFA再評判的選舉:五都如果國民黨選輸了,就可能表示國民黨ECFA的策略被民眾唾棄;如果國民黨選贏,則表示國民黨在ECFA議題上就輕舟已過萬重山。有趣的地方是,因爲國民黨與民進黨對於ECFA不同的社會經濟效益判斷,反而兩個政黨都會拿ECFA做爲年底五都選舉的重要議題。

  對國民黨來説,ECFA影響的是中下階層的勞工,這些在去年的縣市長選舉,大部分都選過了,這次的五都選舉除瞭高雄、臺南之外,其他的北北中三都,因爲是大都會區、人口比較多;那高雄與臺南可能本來國民黨贏的機會就不是那麼大,所以對國民黨來説,標舉ECFA所影響到的勞工部分,是民進黨本來就會贏的地區,國民黨不會輸到哪裏去。但是對於臺中、臺北、新北三都,國民黨認爲勞工數量相對較少,是金融中心、白領階層,較多人支持ECFA,抬舉ECFA對選情是有幫助的。所以我的判斷是;國民黨認爲ECFA只是集中在勞工受害、中南部的問題上面,反而會因爲五都選舉的都會性,强調ECFA議題。

  民進黨的判斷是,ECFA影響的不僅是勞工,還包括許多的白領階層,因爲只有大企業會受益,所以民進黨在五都選舉中也會强調ECFA的關鍵作用。因爲譬如臺北市就出現很多人抱怨房價問題、中資進來所造成炒樓問題,然後把臺北市人趕到新北市,新北市的人也不知道被趕到哪邊去,成爲臺灣裏面的城市難民問題。然後,很多白領階層,不是勞工,可能要不吃不喝2百年纔可能買到一棟房子,像這些住屋不易的問題,就會和ECFA形成連結,變成ECFA所帶來的利益,民進黨看到的是只集中在大企業的地方,到時候很多中資進來,有很多商業往來,但是在裏面工作的白領階層卻拿不到任何好處。那麼也因此,我相信依民進黨的判斷,白領階層會在ECFA上面感受到其中的問題,五都選舉中操作這個議題,對民進黨也不是不利的。

  所以,兩大政黨對於ECFA所形成在階層上面損害的評估,國民黨認爲集中在勞工,民進黨認爲會擴及白領受薪階級;國民黨認爲只有中南部,民進黨認爲既然白領受薪階級受害,那麼包括北市房價問題所形成的民怨都會因爲這個樣子而出來。所以我覺得兩個政黨在五都選舉都會大打ECFA牌。所以,ECFA反而會在6月簽完後,從政治上延燒到年底的五都選舉;五都選舉的勝敗,要看你怎麼去計算,我認爲五都選舉會變爲是否支持或反對ECFA的重要指標。這樣的結果會影響到2012年的總統選舉。

  黃輝珍:剛剛您提到ECFA在6月簽訂後,年底五都選舉因爲兩黨各自不同的判斷,各自都會表達訴求,而我們觀察到民進黨蘇貞昌競選臺北市市長,對ECFA議題到目前爲止似乎較少正面碰觸;而郝龍斌卻明確用ECFA挑戰,逼蘇表態。您判斷蘇未來會不會正面迎戰ECFA?ECFA議題反映在選舉策略上,民進黨是否會有城鄉差異的考慮?

  賴怡忠:我覺得蘇一定要正面迎戰ECFA,他不可能迴避得了;當然蘇一開始避談,是因爲他認爲北市的藍軍多,不僅藍軍多而且勞工又少,所以談ECFA對他不利,那時的房價問題也還沒出來;但是如果現在黨裏面有關白領階級也會出現問題的論述出來,現在房價問題又這麼嚴重,年輕人都找不到工作等等,這些民怨蘇如果再不反映的話,其他的人也會逼著他去講話。我是覺得這個趨勢很難避免。

  洪奇昌:

  應對ECFA進行更完整的評估

  蔡英文主席在ECFA辯論之後的第三次十年政綱討論會上,提到“在不預設政治前提下,不排除與中國進行直接實質對話”。蔡主席願意正面、務實看待民進黨與中國的關係,取得兩岸關係的論述發言權,是身爲一個力圖重返執政的在野黨應有的負責任態度。

  民進黨一定要承認並正視中國成爲大國的事實,但是我們也要瞭解中國這個國家的其他面向。

  比如説,中國大陸即將超越日本而成爲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但是它的平均國民所得排在106名,而且是在國際水準以下、排名百名之外。又比如説,大陸是一個很大的市場,但是它僅僅是一個初步的新興市場,公平交易的市場規範、經貿法律架構,都還在漸漸成熟中。

  雖然我們應該認識到中國大陸的强大與崛起,但是我們不需要因爲它的規模和力量,便覺得好像除了與中國大陸結合的ECFA之外,我們便沒有其他的選擇。因爲,臺灣作爲一個全球第18大經濟體,而根據IMD(瑞士洛桑管理學院)公佈之競爭力報告,科技項向來是臺灣最具競爭力的指標,包括“技術基礎建設”(Technological

  Infrastructure)與“科學基礎建設”(Scientific

  Infrastructure)二項,世界排名第五;換言之,包括科技産業的創新與商業模式的創新上,臺灣仍然有人力資源的優勢。從這方面看來,絶對不能夠把ECFA當成是臺灣唯一或全部的政策選擇;同時,ECFA更不是臺灣亟需與中國簽訂的雙邊協議。

  我要再次表達,ECFA所謂的必要性與危機,是被誇大的。我認爲,ECFA應該做更完整的評估,尤其要針對不同産業界别進行更進一步評估;甚至,臺灣經濟發展的模式,更要經過各界集思廣益、找出臺灣的發展方向。這些根本的事務都完成了,然後才再進入ECFA簽署與否、如何簽署的問題。

  ECFA簽署之後怎麼辦

  ECFA如果簽了,怎麼辦?我覺得ECFA不能爲臺灣帶來立即與明顯的經濟利益;不是簽署ECFA之後,便能馬上帶給臺灣的受薪階級與一般勞動階級感受到繁榮與成長。

  臺灣去年的經濟成長率是負191%,今年各智庫、學術單位預測可望達到正成長6%,是四小龍之中最高的;但是,在四小龍中,臺灣的失業率卻也是最高的54%。這種復蘇,是沒有就業的復蘇,而這種“失業型復蘇”(joblessrecovery),對一般人民來説,就不是復蘇。因爲,勞動者的薪資所得沒有提昇、甚至沒有職業,這算甚麼復蘇?充其量,只能説是資本家、大企業財團的復蘇。

  從幾個簡單的數據來看,從2000到2009年的十年中,臺灣整體的經濟成長率平均是336%,但是薪資的成長卻只有034%;如果扣除通貨膨脹與其他因素,實質薪資所得是呈現負的成長,這是一種“受薪階級感受不到的經濟成長”。

  在民進黨執政時期,臺灣的經濟成長率平均是4點多個百分點,除了2001年科技泡沫以外,每年都是4到6的成長,但是受薪階級感受不到;現在,更變成一種“相對被剝削感受下的經濟成長”。執政黨説經濟成長、景氣好了,豪宅賣得多好,可是經濟成長的過程中,受薪階級的感受,是被剝削的。

  我再回到先前第一輪提到的論點,在兩岸經貿當中,ECFA會造成“整體企業利益”與“整體社會利益”的相互衝突。這當中,執政黨又是扮演著甚麼角色?我多次跟大陸的智庫學者説,這是一個很笨的做法,中國共産黨與中國國民黨透過“國共論壇”合作,又讓中國國民黨、臺灣大企業財團結合在一起的兩岸經貿合作關係,這會是誰的兩岸經貿合作關係?是大企業的!執政黨只滿足了這些企業的利益,但這卻與臺灣社會脫節,更和胡錦濤總書記所説的“三個凡是有利於”脫節;也就是中共中央總書記胡錦濤在2007年10月的十七大開幕式,發表政治報告時所提到的“‘凡是對臺灣同胞有利的事情,凡是對維護臺海和平有利的事情,凡是對促進祖國和平統一有利的事情’,大陸都會努力做好。”

  我認爲ECFA簽署之後,臺灣的民間投資成長還會持續低迷,尤其兩個75代的面板廠(新奇美、友達)都正在申請去中國大陸投資,如果在今年核准,明年就開始登陸過去,這將會讓臺灣的民間投資成長率繼續下滑。

  此外,簽署ECFA之後,臺灣的失業率會如何?蔡英文主席在ECFA辯論會時説過,ECFA對臺灣的産業衝擊比加入WTO的衝擊更大,這是符合模型的研究,這種衝擊對於整個産業與就業的影響更大。

  從民間投資、就業狀況來看,我個人看不出簽ECFA可以在短期內帶動臺灣的經濟復蘇、甚至透過經濟復蘇而提昇人民對國民黨的支持率,這個可能性不高。

  黃輝珍:結語

  今天討論的內容非常豐富,廣泛深刻地論述了這個議題。初步歸納大家的觀點:

  第一,民進黨對ECFA議題不是絶對的反對,而是相對的反對;是在特殊情勢條件下的反對,甚至可以説是被國民黨激迫下的反對和反抗;特别是對國民黨未與在野黨溝通,執意今年6月簽署此一議題,民進黨中央與一般支持者,都是强烈反對的。所以民進黨堅決主張透過公投來徵詢民意。

  第二,幾位先生都明確提到,民進黨對ECFA的態度與立場,對民進黨年底五都選舉是有利的;對國民黨是不利的。因爲6月簽署之後,好的效果不可能馬上反映出來,反而可能問題叢生,對國民黨不利。可是,人們也看到國民黨相關負責人,很自信地認爲民進黨反對ECFA對民進黨選情不利,特别是在臺北市,開宗明義、第一時間就以ECFA議題來逼問民進黨候選人的態度與立場。

  雙方認知完全相反,各有各的社會經濟基礎。究竟民意競賽終局判斷,誰優勢?誰劣勢?只能看最後的選舉結果;或者是看未來這一段過程中,兩黨處理ECFA議題的方式和效果而定。

  第三,幾位先生也强調,ECFA議題是國民黨呼應臺灣大企業意見,主動向大陸方面提議的。2008年江丙坤先生甫接任海基會董事長,就宣示未來工作重點之一是推動兩岸簽署綜合性經濟協議。眾所周知,江丙坤先生和臺灣大企業的關係是比較深密的。

  大企業的利益,與臺灣普通民眾的利益,實際上不可能完全一致。大陸對臺政策既强調寄希望於臺灣人民,如果著重支持大企業,卻有可能造成與原意不合的政治效果。會否只是滿足了大企業利益,相對的卻造成基層社會的被剝奪感?失去臺灣基層弱勢群體的民心?這是洪委員特别提到的關注重點。

  民進黨方面、質疑ECFA的緑營方面,一直以來,就是質疑ECFA對臺灣基層社會不利、對農民不利、對勞工不利、甚至對一般白領階層也會不利,只是對大企業有利,質疑相當强烈;大陸領道人以至對臺事務負責人,重視這方面的聲音,一再强調、反覆重申,會充分考慮兩岸經濟規模與市場條件不同的實際情況,切實照顧臺灣中小企業、基層民眾特别是農民的利益。要做出讓臺灣農民放心的事情。他們的用心,是可以感受到的。

  總之,照顧臺灣中小企業、基層民眾、特别是農民的利益,政策能不能切實到位?能不能平衡國民黨對大企業的偏重?能不能道正其間可能的失衡狀態?這或許是目前ECFA議題或兩岸經貿發展關係議題中,一個相當關鍵的實質與核心。

  今天座談就到這裏,謝謝各位!

  評論員簡介:

  黃輝珍:國立政治大學法律係畢業,美國華府國會運作研究;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總主筆,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等;現爲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

  郭正亮:臺灣大學心理學係學士、社會學研究所碩士,美國耶魯大學政治學博士;大學期間參與學生運動,並曾任學運刊物《南方雜誌》總編輯。在美國取得博士學位回臺後,曾任東吳大學政治係副教授、《中國時報》主筆,民進黨文宣部主任,民進黨政策會執行長,立法委員,行政院體委會副主委等,被譽爲民進黨內的理論家與“驅動民進黨轉型的先鋒”、兩岸問題專家;現爲民進黨ECFA情勢因應小組執行長兼發言人。

  洪奇昌:前民進黨籍立法委員,前海基會董事長;現爲臺灣産經建研社理事長、臺灣新社會智庫科技經濟組召集人。

  王昆義: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學士,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現爲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玉山週報》總編輯、臺灣海洋大學通識中心兼任教授。

  賴怡忠:臺灣成功大學物理係畢業,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曾任北美洲臺灣研究學會副會長、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主任、臺灣智庫國際部主任等;現爲臺灣智庫執行委員、馬偕護校助理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