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八篇 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有多大?

  黃輝珍:開場白

  各位評論員先生:今天座談的主題是“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有多大?”。

  我首先陳述一下主辦單位的參考提綱:

  第一,民進黨主席蔡英文不久前表示,兩岸政策穩定很重要,如果民進黨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這個“前朝政策”的意涵是甚麼?是扁政府還是馬政府?馬政府處理兩岸關係的前提是“九二共識”,如果“前朝”是指馬政府,是否表示民進黨間接接受“九二共識”?

  第二,蔡英文主席説,民進黨十年政綱有關對外戰略和中國政策部分,將在2011年初推出,分兩階段推出中國政策:一方面先尋求黨的基本共識,另方面把實際政策留給總統候選人,給候選人一部分空間。請問民進黨如何形成內部基本共識?未來候選人有多大的政策決定空間?

  第三,影響未來民進黨大陸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是甚麼?

  接下來開始今天的討論,請從建發兄開始。

  顔建發:

  如果民進黨執政會延續馬政府的政策

  就民主國家的體制來講,政策的延續性是很重要的。就算回到陳水扁執政時期,我們可以看到,黨與政的政策是互動的;黨有黨的政策,但是行政體系有自己一套對於內政與外交的整體看法,這中間需要折衝、互動。

  民進黨過去執政時的很多政策,包括對大陸政策,與2000年前其實沒有很大的差别,這就是現實!如果2012年民進黨重新執政,也會延續國民黨執政時的政策。

  至於説會不會接受九二共識,我認爲依目前來説,還沒有這種氣氛,因爲大家也知道九二共識背後講的是一個中國原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曾經有提到説這種“沒有共識的共識”,意思是説基本上我們認爲兩岸各自對一個中國是有疑義的、是不一樣的。民進黨的想法就是臺灣是“主權獨立的國家”、一邊一國,這都非常清楚。至於九二共識到底是甚麼?是當時九二會議?還是後來1998到2002年國共兩黨依九二共識所制定的政策?我相信就政策與框架而言,民進黨應該會繼續延續。

  某些基本框架一旦簽下來,有些東西會被延續,但是延續不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或是九二共識背後的一個中國。我認爲,就民主體制來講,如果2012年人民選擇民進黨,代表人民是接受民進黨的。屆時當選的候選人或政黨就是遵守民意,與九二共識不相干。至於大陸會不會因此做某種反應,那是另外一回事。除非2012年人民選擇民進黨執政,是因爲接受九二共識才選民進黨,那當然我們執政就必須執行九二共識這個政策,否則是不需要的。

  十年政綱只是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與前瞻

  至於十年政綱,過去有一段變化:最早蔡主席並沒有準備參與五都選舉,所以她就以黨主席的身份來處理十年政綱,這不是新聞;我記得1998年林義雄當主席的時候,就在1999年出了一份2000年政策綱領,也是一樣類似的政綱,對於外在的國際政治、經濟與內部的文化、生態、內政、環保等議題做很多討論。所以對於一個黨主席來講,她把一些經驗重新做一個總結,其實沒有想像中那樣特别,只是外面都用顯微鏡在看,覺得十年政綱很特殊。但是,我覺得,以十年政綱的形式對過去經驗的總結與前瞻,是有必要的。

  後來因爲蔡主席投身新北市長選舉,整個十年政綱才往後延。這種往後延也是合理的,因爲這次五都選舉並沒有到那麼高的層次,只是在治理方面;但接下來2012年就不得不面對這個問題。所以,五都選完後,黨主席一定會提出一套政綱。

  2012年候選人的競選政策可能與黨不一致

  2012年總統大選的候選人,我認爲2011年6、7月份就會出爐。屆時這個候選人會有一套競選綱領,競選政策與黨還是不可能太一致,因爲競選很多都是細節、或是與現實妥協,而黨的政策比較屬於精神、價值層面,黨的政綱再往前推就是黨綱,那又更抽象。所以到時候一定還會有一個版本出來,那就是所謂的候選人的政策白皮書。兩者很難完全混在一塊,尤其在一個民主體制裏面,黨的説法與政策之間有時候會有一點的落差。

  所以,未來到底候選人有多大的空間,可能還要看到時候是哪一種類型的候選人出線。如果候選人是比較强調英雄主義者,他可能會擺脫更多的羈絆;如果是比較規規矩矩的人,可能就會注意協調不同的聲音。所以,到底未來的總統候選人有多大的處理兩岸政策的空間,還要經過一番折衝,最後代表民進黨的候選人的個人特質會扮演很大的角色。

  王昆義:

  蔡英文必將在2012大選前將黨的兩岸政策向不獨移動

  今天題目是“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有多大?”抬頭就看到墻壁上蔡英文在2008年6月26日給中評社“包容兩岸”的題字。這樣的題字就顯現出她的彈性空間,意思就是2008年6月的時候,當時兩岸才要開始簽署直航協定,一直到現在爲止,已經簽了14項協議,還有一個ECFA。走到這樣的地步,作爲民進黨的主席,如何去包容兩岸?我想蔡主席2010年9月17日接受《蘋果日報》訪問,提到接受前朝協定,必然也是隱含在包容兩岸的體制裏面。

  近兩年多來,到底臺灣的朝野政黨發生了甚麼變化?我觀察到,馬英九從一開始被民進黨追打定位成終極統一,走到現在,他無時無刻都在談不統、不獨、不武,他似乎已經不敢再講統。所以,他是從統走回到不統的光譜。

  而民進黨事實上還是堅持獨,如果在光譜上民進黨要與國民黨拉近一點,就要變成不獨。這是我們假設不統與不獨之間,是大陸目前可以接受兩岸關係的一個思考或唯一交集的話,既然可以接受馬英九的不獨,大陸方面是不是可以接受民進黨的不獨?如果可以的話,形成三方會談、或是三方同盟,就不見得不可能,可能性就會蠻大。所以,蔡英文如何在兩岸兩年多來經過14項協議與ECFA之下,如何再提出比較包容兩岸的説法,我認爲她必須講清楚在2012總統大選之前,必須調整自己的步伐或黨的大陸政策,向不獨方向移動。

  爲此,我們可以注意到,馬英九在2010年雙十致詞裏,特别强調目前九二共識基礎下的兩岸協議都是在依憲法的架構下所簽訂。這代表他政治意識的板塊也開始移動:以前都講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但大陸從未正面回應,所以現在也很少聽到國民黨講一中各表這樣的概念。現在馬英九、吳敦義、陸委會等藍營高層所發表有關兩岸的談話裏面,很容易找到“依憲法架構”的説詞。所以,可以看得出來,馬政府現在是走回到過去謝長廷所主張的“憲法一中”概念。

  如果國民黨又調整到民進黨天王主張過的“憲法一中”,表明馬英九又要開始吃民進黨的板塊;馬一直向中間、中間偏左靠攏。所以五都選舉時,蔡英文與民進黨都意識到如果要用政黨對決的話,無法處理馬不斷跨越緑營板塊的作法,甚至也可以説,十年政綱要處理的就是這些問題,就是對國民黨或馬英九不斷向中間偏緑靠攏的回應。

  民進黨要從獨跨到不獨

  所受到的衝擊可能比馬更大

  十年政綱兩岸政策部分目前還推不出來,顯然一定是黨內還未有共識。我相信馬從終極統一到不統,是一個很難跨越的路,藍營對他的跨越也有很多批評,可是民進黨要從獨跨越到不獨,恐怕所受到的衝擊比馬更大。馬2008年當選總統後,他在黨內與藍營的地位夠高,所以沒有人能夠挑戰他。但現在的問題是,如果民進黨也要這樣的跨越,蔡英文是否有足夠的權威去壓制民進黨內所有反對的聲音?我認爲她大概還沒有到這個權威。如果2012年蔡英文有機會與馬競選,而且還能選贏,那麼2012年以後,大概在民進黨內喊獨的人就沒有了。

  從全球來理解兩岸

  可能會讓民進黨的視角更寬闊

  我們再來思考一個問題:到底現在臺灣的本土意識有多强?這個問題會影響到民進黨怎麼從獨到不獨的跨越。我們知道90年代開始興起的本土意識,其實有兩種意義:一種是民主化之下,反國民黨威權體制的意識,另一種是在全球化概念之下興起的一種本土意識,廣義的來説是另一股反全球化的力量。這種反威權體制與反全球化本土意識結合在一起,造成90年代以後臺灣在民主化過程裏面展現出激進民主的力量,這股力量逐步瓦解國民黨的威權體制,也慢慢使得民進黨在2000年贏得政權。

  反過來説,從2001到2010年10年下來,整個世界潮流轉換,我們發覺到所謂本土化與全球化意識概念本身都慢慢在消退;在全球大的思潮裏面,經濟議題或經濟意識可能是2010年之後的主流思潮。

  在經濟思潮慢慢强烈的情況之下,過去本土意識是站在政治民主的角度來塑造自己的政黨意識,如今民進黨反抗形象的動能還有沒有?我覺得這是蔡英文必須去思考調整的問題,甚至於十年政綱如何因應整個思潮的變化?我們可以觀察到,在90年代或扁政府剛執政時代,民進黨要動員群眾,隨便就是幾十萬到上百萬沒有問題;可是2010年626動員反ECFA群眾時,只有幾萬人。所以群眾政治意識的力量正在削弱,反而經濟意識力量在增强。

  近兩年多來兩岸所簽署的十幾項協議與ECFA,都是在經濟思潮之下與經濟意識之下所建構出來的兩岸關係,作爲反對黨的主席可否完全不接受這些東西?所以我覺得,接受這些協議本身,也是接受未來全球經濟思潮取代政治思潮的跨越性做法或伏筆。從以上講的幾點來看,未來蔡英文對兩岸政策的調整,恐怕是大調而不是微調。

  董立文:

  蔡英文一連串講話

  主要是要表達民進黨的“三個沒有”

  不能把蔡主席有關“如果民進黨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的談話,孤立地、斷章取義取出來解釋。2010年4月25日蔡主席在十年政綱“對外關係與中國政策”座談會上表示,民進黨願意在不設前提的情況之下與大陸交流、對話;然後在6月中旬表示將委托民間智庫設計規劃兩岸平臺;9月份又表示“兩岸政策的穩定很重要”。我認爲,應該把這一連串的講話結合起來看,才能夠比較看得到全貌。

  我個人覺得,蔡主席這一連串的講話,基本上表達出三個最重要的意義,即“三個沒有”:第一,民進黨沒有拒絶與中共交往;第二,民進黨沒有反對與大陸的交流;第三,民進黨沒有迴避臺海和平的責任。

  我認爲,蔡主席“兩岸政策的穩定很重要”這句話最關鍵,從中可以釐清外界對民進黨很多的誤解。蔡英文的講話表明,兩岸的穩定與和平是民進黨目前的重要目標,也是兩岸三黨的共同目標,無論是中國共産黨、中國國民黨或民進黨,都有維護臺海和平穩定的義務,民進黨也沒有迴避這個責任。當然,民進黨在維護兩岸的和平穩定時,也重視臺灣主權與尊嚴的追求。

  同時,2008年政黨輪替之後,民進黨的使命就不是臺獨,而是保臺。我記得在2009年一次中常會的結論上,蔡主席下了這個非常清楚的結論,也得到當時中常會的同意,認爲民進黨目前最重要的任務是保臺。

  民進黨會接受國民黨執政下形成的兩岸關係新現實

  再回過頭來看蔡英文“如果民進黨重返執政會延續前朝政策”這句話,並不是贊成國民黨大陸政策的作爲與出發點,但是作爲一個負責任的政黨,我們也考慮到民進黨重新執政所面對的現實。這個現實情況是,國民黨執政期間形成的兩岸交流現況、交流的秩序與交流的協議,包括兩岸已經簽署的十幾項協議和ECFA。

  我剛才也談到,民進黨兩岸關係的基本立場,沒有反對與大陸交流,包括經貿交流、社會交流,但是反對國民黨把主動權與詮釋權都掌握在北京手裏的那種協議。既然民進黨不反對兩岸交流,所以也不會去撕毀這些協議,但是,民進黨如果重新執政,作爲一個與國民黨持不同政見、立場的政黨,民進黨有必要重新去審查、檢視兩岸簽訂的協議與ECFA的內容。

  反對民進黨再進行大陸政策辯論

  對於民進黨如何形成黨內基本共識的問題,我認爲,十年政綱就是民進黨形成內部基本共識的工具,也因爲要借由十年政綱來凝聚民進黨的基本共識,因此十年政綱分議題、分階段提出,拉長時間是必要條件。

  我覺得民進黨形成基本共識的方法,不見得要進行黨內辯論。我個人是反對民進黨再舉行一次中國政策大辯論的。理由很簡單,1999年民進黨舉行第一次中國政策大辯論,是針對民進黨的臺獨黨綱該怎麼調整而進行辯論;今天主張要進行民進黨中國政策大辯論的人,我不清楚他們是要針對甚麼東西辯論?譬如説民進黨過去10年的哪一條黨綱?哪一條決議案?哪一個是不對的所以要提出來大辯論?

  沒有人可以具體提出來,只是籠統的説民進黨的中國政策要轉型,甚至是流入很多口水戰,因爲我剛剛説過,民進黨明明就沒有拒絶與大陸的交往與交流,我不知道要辯論甚麼!至於是不是需要調整?也許在做法上要調整。據我理解,十年政綱是希望把過去民進黨執政的政策進行彙整、釐清,甚至進行反省調整,目的是要明確民進黨未來要走的方向,以此來凝聚共識。

  如果民進黨執政

  希望與大陸就兩岸問題形成新共識

  至於民進黨與共産黨之間的交流,其實過去一年來民進黨與共産黨在兩岸關係上面的基本立場、以及具體的做法上,是逐漸在接近,大陸持續不斷的、婉轉地對民進黨釋出正式的善意:從早期的放棄臺獨黨綱,後退到改變臺獨立場,再後退到停止臺獨分裂活動。

  至於接受九二共識的問題,我認爲大陸已意識到要民進黨接受九二共識是非常困難的,我也相信民進黨未來,不論是十年政綱也好、總統候選人政見也好,根本不會去討論要不要接受九二共識。簡單説,九二共識是蘇起個人的發明,是國共之間的事情,與民進黨無關;而且過去的歷史文件,也不能用來解釋或容納今天的兩岸現況。

  因此,如果民進黨執政,其實更希望與大陸方面,就維持臺海和平穩定形成新的共識,或叫“一二共識”;只要雙方找到共同交集,只要大家共同的目標是維持臺海的和平與穩定,民共形成“一二共識”未必不可能。

  劉世忠:

  過去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夠大

  這種彈性會延續

  我想從一個刺激討論、刺激中評社讀者對報導思考的角度來講,今天的題目是民進黨的大陸政策彈性空間有多大?我倒是針對這個題目提出一個新命題,反過來説大陸對民進黨的彈性空間有多大?我個人對這個命題的回答是:不夠大。

  我認爲民進黨對大陸政策的彈性是足夠大的。而重新檢視歷史,是一個最好的説明。不久前我剛好做了一個研究,寫了一本書,從實事求是的角度,重新檢驗陳水扁8年執政的對美關係。對美關係裏面總是免不了要談到兩岸關係。在我粗淺有限的研究裏面,至少顯示民進黨、甚至是陳水扁的決策模式反映到大陸政策方面,其彈性是非常大的。

  如果放在統、現狀到獨的政治立場來看,大家先拋開對陳水扁個人的好惡、藍緑的糾葛,其實從書中可以看得出來陳水扁的彈性夠大了!從一開始前面2年有點趨向統;中間又往獨;又有好幾次回到所謂的現狀。所謂的現狀就是現在馬英九政府所采取的現狀。所以,我們單純就一個政策的彈性空間而言,不可謂不大。

  大陸的解讀會認爲扁的耐性不夠、或善意維持不久,甚至於從負面的解讀會讓彈性空間變成政策搖擺與立場的不一致,透露出臺獨的真面目等等。不管怎麼樣,對這種政策彈性而言,我來破今天這個題目:我認爲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空間是夠大的,甚至我認爲這種彈性會延伸到未來的民進黨領道人及其決策思維。

  我認爲這個迷思要先破除,才能討論到個别的發言、辯論或者指責,不管是九二共識名詞、延續前朝政策等,都是掉進個别政策;如果不能解除前面的大迷思,即使民進黨重新執政,未來的新“總統”也很容易掉入個别政策、個别口號、個别立場的辯論,這對開啓民進黨與共産黨的正常化關係或一個較正面的對話是一個很嚴重的障礙。

  蔡英文談十年政綱最常用:

  穩定性、可預測性、持續性

  我同意剛剛立文兄的説法,不能片面解讀蔡英文的某句話。蔡主席在接受很多國際媒題的專訪,甚至於國際駐臺記者的訪問裏面,談到十年政綱、民進黨未來政策,最常用到的三個詞是穩定性(stable)、可預測性(predictable)、持續性(consistence)。這三個詞是外國人對民進黨認知的很大誤解,認爲民進黨過去執政時給外人的印象就是不夠穩定、太不可預測、太沒有持續性、變來變去。

  我覺得作爲一個民進黨的領道人,蔡主席在很多不同的場合,面對不同的聽眾,她試著很努力的去傳達民進黨在過去執政過程當中,在兩岸政策上做得好與不好的地方,以及民進黨現在的基本立場。

  可以考慮透過某種方式

  開啓民共可以接受的對話模式

  回到民進黨執政8年兩岸政策的彈性空間,除了沒有接受“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以外,事實上陳水扁曾在2000年就職不到一個月的一個公開接見外賓的場合,不小心説出可以接受九二共識,當然他後來馬上澄清與否認。可以説,民進黨在八年裏面,除了沒有接受“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以外,其實在很多的場合,包括陳水扁在2000年剛上任時提出“未來一中”、2001年提出政治統合論、2004連任之後的10、11月提出重回九二香港會談的基礎,把它稱爲“九二精神”。這些東西都不能否認,或者你只記得陳水扁最後兩年搞入聯公投、搞終統,而忘記或刻意漠視;不管你對他是不信任也好、認爲他搖擺也好,還是不能否認扁在幾個特定的場合,民進黨大陸政策的立場彈性其實是朝向比較緩和與溫和的角度邁進。

  換句話説,如果民進黨2012重新執政,問題不在於是否延續馬政府這四年裏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而是對於民進黨與共産黨來説,起碼要有兩種可能性:第一,過去民進黨執政時傳達的善意,是不是足以搆成民進黨與共産黨重新對話的基礎?那些善意包括陳水扁所提出的“未來一中”,或“政治統合”、“香港會談精神”。如果不行的話,第二就是另外開闢一個可讓雙方重啓對話的基礎,可能是另外一個名詞或共識,比方像立文兄説的“一二共識”有何不可?我覺得這是兩種不同的思考。

  未來民進黨重新執政,有沒有辦法在過去的試著尋求一些共識的基礎上來延伸,這也是某種程度延續民進黨前朝的政治;如果對岸覺得這是不可能的、不能接受陳水扁的歷史,那從正面積極的思考,兩岸是不是可以透過甚麼樣的方式,來重新啓動民共之間可以接受的新的模式?

  我覺得,經過8年民進黨執政與2年多的馬政府執政,如果2012民進黨有機會取回政權,在兩岸政策上應該是有這樣的利基與新的基礎。過去民共已有交手經驗,2012年是否爲新的契機,可能雙方面都要盡可能擴大彈性空間,而不要掉進過去的迷思。

  民進黨可能被引領

  向溫和務實的兩岸政策邁進

  有關民進黨如何形成內部基本共識問題(在兩岸政策上),蔡主席提出了初步的想法,以兩階段論來推出中國政策。我個人認爲,1998年民進黨第一次進行的中國政策辯論,是兩大派的歧見,不論是與大陸交往的速度、內涵,都有大的差别與分歧;結果造成當時以美麗島爲主的大膽西進派,和以新潮流爲主的强本西進派,最後妥協出來的是强本漸進。

  爲了要進一步贏得總統大選,創造第一次的政黨輪替,民進黨1999年修改提名規則。陳水扁獲得提名人資格後,積極運作所謂的1999年臺灣前途決議文。2001年民進黨通過決議,臺灣前途決議文的位階高於1991的臺獨黨綱。臺獨黨綱沒有被廢止,但是臺灣前途決議文裏面的基本文字很清楚: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現行國號是“中華民國”,未來要改變這個現狀必須要透過2300萬人民透過公投來決定,這是一個基本的立場。某種程度,它是結合了民進黨創黨精神裏的原住民自決與1999年爲了要尋求空間贏得執政權的一種妥協,所以也接受了“中華民國”這樣的國號。

  我覺得,這對民進黨這樣一個臺獨政黨,在1999年才不過創黨13、14年,還算是一個年輕政黨,它能夠做這麼大的立場調整與妥協,反映出這個政黨的學習能力與彈性空間有多麼大。更不要説,陳水扁雖然在2000年以不到40%的支持度當選,可是他就任之後的頭3個月,支持度增到80%,他也借著這樣的民意基礎,在2001年更進一步提出“政治統合論”,甚至於民進黨內部民調,在2001年初期,支持統超過了支持獨。

  我的意思是,民進黨雖然內部有不同的派系,可是當總統的領道人掌握行政資源的時候,我不敢説他會把黨帶向統一;況且扁2002年又接任黨主席,如果大陸當時接受了扁的善意,做一些善意回應,在民進黨執政下的兩岸關係歷程會不會重寫?這我不曉得,但有那個可能。

  我的意思是,未來民進黨的領道人其實是有能力去引領這個長期被認爲是臺獨的政黨,朝向一個比較溫和務實的兩岸政策邁進。我認爲是有這種可能,只是大家忽略了陳水扁曾經做過的嘗試;某種程度上如果這種迷思還存在的話,就會誤認爲好像民進黨未來的領道人,也做不到這樣的事情,事實上是有可能做到的。

  所以在民進黨十年政綱形成共識的過程,我個人同意立文兄的説法,這與1999年那種兩派徑渭分明不太一樣。假設2011年春天有這樣一個辯論的形式、或是尋求黨內大老的同意過程當中,我覺得雙方會有一定程度的共識,就是往中間走,去尋求一個比較正常化的兩岸關係。事實上這也是民進黨政府過去執政時一直在尋求的目標。

  影響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的五個因素

  至於影響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走向的因素,我認爲大概有五個:

  一是國際因素。大家現在會擔心民進黨的是,如果2012重新贏得執政的機會,會不會廢除ECFA與兩岸十幾項協議?會不會重回陳水扁政府的作爲?特别是陳水扁執政末期的作爲?民進黨下臺後,已經透過很多管道跟國際社會説明。民進黨現在的決策者都有這樣的瞭解,他們也知道到時候國際的壓力來的時候要怎樣處理。

  二是民進黨內部的因素。民進黨是一個多元民主、百花齊放的政黨,我一直以來都是這樣説,隨時都存在否定的聲音。接下來的民進黨內總統候選人初選,蔡主席如果也是初選的對象的話,可能就必須在黨內的競爭者辯論或溝通的時候,經過黨內的檢驗。不過,我認爲,吵歸吵,最後爲了要重新贏得執政,大家還是會接受一定程度的共識。

  三是臺灣內部選民的因素。2000年民進黨是在國民黨分裂的情況之下提早執政,陳水扁是提早被拱上去當總統的,是因緣際會、時空上的一個偶然,結果面臨準備不足的困難與挑戰。可是2012年則不一樣,民進黨已經執政8年,不管這8年做得好不好,臺灣選民對於民進黨下一個總統候選人的想法與期待,會有别於1999年的陳水扁,期待會更高、要求會更多。落實在兩岸政治方面,民進黨的領道人必須面對兩岸人民互動越來越密切的現實,我相信民進黨的領道人包括總統候選人,會重新走回新中間路線。

  四是大陸因素。大陸會怎麼看待、回應民進黨2012年重新執政的可能?特别是大陸會怎麼幫助馬英九連任,或者某種程度預防民進黨贏得政權,操作手法的敏感度會不會造成反效果……我認爲,大陸會希望馬英九能夠連任,因爲與充滿不確定性的民進黨交手,他們還是蠻擔心的。但是大陸過度幫助國民黨也會造成反效果。

  五是國民黨因素。

  張國城:

  2012年民進黨不可能重返執政

  剛才在座各位先進都在討論民進黨重返執政會如何如何,但我認爲,民進黨重返執政是不可能的事情,所以這個前提基本是零,2012年是不可能的。

  當然我們現在先不爭論這個問題,但是我必須在這裏表示,如果不能夠掌握國會的多數,民進黨根本稱不上執政,充其量只能説取得某種的政治權力。所以,如果民進黨不能在下次的立委選舉中取得多數,那麼討論黨內的甚麼人當選總統,或者是他/她有甚麼樣的大陸政策,我個人認爲意義是很小的。

  我認爲,是不是要接受九二共識,或者要采取怎樣政策來面對中國大陸,端視當時的政治情勢而定,特别是國會的狀況一定會産生巨大的影響。如果國會還是在中國國民黨的控制之下,仍舊采取維持國共平臺的形式,即使民進黨不接受九二共識也沒有甚麼意義;進而我們可以發現,無論民進黨或國民黨執政(當選總統),國共平臺都必然具體制約臺灣執政者的大陸政策的空間。所以,基本上這是一個決定性的因素。

  民進黨不可能接受九二共識

  民進黨在這個選舉過程中,不管國民黨的候選人采取怎樣的政策,或是民進黨的候選人是誰,大概沒有辦法靠九二共識這個議題來得到選票,因爲臺灣選民並不可能會因爲民進黨的候選人支持九二共識就增加對他的支持,我認爲這個可能性非常低。爲甚麼會這樣子?臺灣智庫不久前做過一次民調,一項民調呈現了一個基本趨勢,這個基本趨勢是:馬英九執政兩年多來,臺灣內部統獨的對立、意見的分歧是日益嚴峻。

  譬如説,我們之前問的問題是:馬總統上任兩年來,臺灣是愈來愈跟中國走向統一?還是“中華民國”主權更加鞏固?有超過五成三的人認爲是向中國統一,泛緑支持者認爲向中國統一的超過九成。但是相反的,泛藍支持者認爲向中國統一的大概是三成多。其他還有十幾個問題,幾乎在所有的主要政治問題上,藍緑都是呈現雙峰的分配,意見非常分歧。這種分歧比李登輝、陳水扁時期都明顯。

  剛才王昆義老師提到馬總統是從終極統一逐漸走向不統,但是實際上人民並不這麼認爲,多數的人已經很清楚地定義爲他就是走向統一的中國,至少從民調上是這樣顯示。這點在緑營是毫無疑問的,藍營中認爲馬走向統一的人也比馬剛當選時(認爲他會走向統一)的人要多。然後自認爲不偏任何政黨的人也認爲馬走向統一的人的比例比較多。

  我個人也不認爲馬總統是逐漸朝向不統。我認爲馬是非常明確的、政治目標非常清楚地就是要朝向與中國大陸至少達成某個程度的政治性統一,并且具體形成協議。我認爲馬是清楚地朝著這個目標在走,臺灣的民意也很清楚地認爲馬是朝向統一的方向前進,各項政策都這麼認爲;而且臺灣所有的主要公共政策,藍緑的意見對立的情況都很明顯。比如説,我們問了一個與統獨無關的問題:你認爲馬總統的政策是比較偏向財團嗎?説是的超過六成,泛緑認爲馬比較偏向財團的超過九成,但是泛藍認爲馬比較偏向財團的大概占四成,這個對立是很清楚的。

  民進黨派系式微共識形成可能沒有想像的那麼難

  對於民進黨內部兩岸政策共識的形成問題,我認爲,這要視選舉的態勢而定。如果總統候選人眾望所歸,這個共識的形成就會比較容易;如果初選非常激烈,那麼形成共識可能就比較困難。但另一方面,因爲民進黨的派系已經逐漸式微,共識形成可能也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難。

  同時,我認爲,民進黨候選人的政策決定空間非常小,因爲這要看當時兩岸關係的發展來決定。如果當時國共已經推動和平協議,或者已經進一步的開展政治合作,那麼任何人擔任候選人都只能被動的因應。也就是説,他本身要因應新形勢的挑戰,恐怕會成爲一個主要的工作,而不是在提出自己認爲需要的新論述。

  影響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的主要因素

  對於影響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走向的主要因素,剛才各位先進講的我都同意,我再補充兩點:第一個主要因素就是中國大陸對臺灣的政策如何,這當然會直接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走向;第二個,中國國民黨在未來一年多裏面如何鬥爭民進黨,這會對民進黨大陸政策形成直接的影響。關於這點我認爲,不是民進黨自己想要怎麼樣就能怎麼樣,一定是受到相當多的框架與外在因素的制約。

  剛才董立文老師提到九二共識是國共的事情,所以説民進黨不太需要去對這個問題表態,這個我是同意的,這是很精確的論述;但前提是如果國會還是由國民黨掌控,那麼它通過許多具體的政策,譬如説現在開放陸生來臺、採認大陸學歷,這是落實國共論壇裏面的共識,那這樣的情況下民進黨要不要認這個帳、買這個單?其實就沒甚麼太大的問題,就一定會被影響。

  民進黨現在面臨的內外環境

  與陳水扁當年完全不同

  另外有幾點要就教於各位先進,剛剛世忠兄不斷提到陳水扁執政初期,的確是有彈性的,而且采取的許多不同的説法,不過我個人認爲目前已經完全時移境遷,現在狀況與那時已經完全不一樣;因爲在當時國共之間還沒有形成具體政策與交流的框架機制,現在已經很明顯了。

  同時,兩岸之間已經有多項協議具體影響並架構了臺灣未來的政經發展,這是扁政府當時所沒有的。所以,現在去討論善意等等,可能已經不是你的善意了,你是必須要這麼做了!

  民進黨已經不太可能再有大辯論

  因爲派系式微等

  剛剛提到大辯論的問題,我認爲大辯論也已經不太可能了,主要原因在於:第一,民進黨派系式微,主要的政治權力已經完全由某個派系掌握。第二,1998年政策討論的時候,主要討論的參與人士,除了派系領袖之外,也包括多位立委,因爲他們身爲中央民意代表,具有一定的發言權、地位與論述能力。但是,目前民進黨就立法院的狀況來看,立委已經完全不是討論大陸政策的主力。第三,目前民進黨在臺灣的政治版圖已經與當時大大不同,主要集中在地方,中央來説影響力比較小。所以我的看法與幾位先進一樣,大辯論是不太可能的。

  民進黨有三個趨勢不變

  最後,我認爲民進黨有三個趨勢不變:第一,民進黨産生大陸政策論述能力逐漸降低,這個趨勢是不變的。第二,民進黨對兩岸關係的影響力逐漸降低,這個趨勢也是不變的。第三,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未來彈性空間逐漸減少,這個趨勢也是不變的。

  同時,我覺得不要太高估臺灣的民主對現有體制的保護能力,以及任何選舉對兩岸政策的影響力,這兩點都不能高估。

  黃輝珍:請教一下,您剛剛説民進黨要重返執政是不可能的,是總統當選不可能,還是總統當選與國會多數都不可能?

  張國城:我個人認爲總統當選不可能,但是這爭議比較多;而國會要過半,據我所知,認爲可能的人很少、很少。我認爲完全執政完全不可能,有效執政(國會不過半)也是不可能的。

  黃輝珍:一般講到執政兩個字,像臺灣這種體制,誰掌握組閣權就是執政,總統任命行政院長,行政院長有組閣權,這是臺灣一般來説約定俗成的共識。如果總統當選與國會多數才叫執政的話,這種定義就較不符合一般的説法。您認爲民進黨2012重新當選總統是不可能的(張國城:我認爲幾乎不可能),所以今天討論的這個問題,或將是不存在的問題?

  張國城:不是説不存在,這個議題還是很重要,但是我認爲這個可能性是不存在的,但是我們今天不是討論當選總統的可能性。

  黃輝珍:因爲今天討論的,是以民進黨當選總統爲假設前提,來探討所謂的延續前朝政策意涵是甚麼。假設這個前提,才有後面的討論。當然,討論的價值是幫助對相關問題的認識與再認識,至於討論所假設的前提終究會不會成爲現實,那是另外的問題了。

  黃輝珍:第一輪小結

  各位在第一輪基本上都做了相當充分的論述,可以試著初步歸納大家的共同意見,作爲下一輪深化議題的參考基礎。

  第一,民進黨重返執政是否延續前朝大陸政策?大家提到,外界各方面都相當關心。假如民進黨重新執政,對於馬政府推動兩岸關係所獲得的具體協議,或兩岸關係所形成的新現實,民進黨會不會更動?會不會否認?藍營經常提到民進黨要把這些否定掉,也就是重新公投或全部推翻,這個問題各方面都非常關注!蔡主席已經針對性地講到了。不一定要從她的具體字面去看,從她的講話精神去理解,原則上民進黨是會承認或接受兩岸關係所形成的新現實的。今天聽了各位的發言,這個原則大家是很有共識的。基本上、原則上,民進黨會延續前朝政策(董立文建議改成:會接受兩岸關係新現實),但對若干具體政策,民進黨還是要保留進一步檢視、修訂、完善的空間。

  第二,假設民進黨未來接受馬政府推動兩岸關係的新現實,是不是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在座各位都異口同聲,不認爲民進黨接受新現實就是意味著接受九二共識。多數的看法是,九二共識來源有爭論,而且時日已久,現在既然接受新的現實、適應新的情況,雙方就應該與時俱進向前看,不要再被有爭議的、陳舊的詞句所束縛;如果持續拘泥在九二共識這四個字上面打轉,反而忽略了新現實、新情況所藴含的價值與意義,只會阻礙兩岸關係未來更積極向前的展望。換言之,民進黨接受了兩岸關係的新現實,並希望一並跨越過九二共識的舊爭議。

  第三,民進黨基本上是黨政二元化,但黨政二元化不是黨政對立。黨政協調運作,反映在政策具體實踐上,盡管風格不同,但也不相矛盾;即使政策上有共識,實踐上也不完全一致。基本上是黨政協作、或以黨輔政。黨政二元化,但絶不相矛盾,這是大家的看法。所以研判民進黨未來大陸政策,應該從這個角度來理解。

  第四,關於十年政綱的問題。對於未來如果民進黨主政,其大陸政策可能的變化與趨勢,大家的看法也是基本一致的。大家認爲:這涉及到黨的未來領道人,黨的主席或總統候選人,或是總統當選人的個人威望。領道人對兩岸關係、大陸政策的變化與發展有關鍵的影響力;黨當然有黨的既定政策框架和精神,但領道人的引道、領道人政策的具體實踐,也會有關鍵性的影響,這是大家基本的看法。

  以上是綜合大家意見的歸納,接下來我們進行第二輪討論。

  顔建發:

  民進黨的價值是提昇不是下降

  國城對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彈性悲觀,可能主要是認爲民進黨比較無法處理兩岸議題,因爲對方不接受、不信任。實際上,如果選舉這麼容易,大家就不必花這麼多心思,其實常常會有一些意外。譬如2000年的選舉,就當時的經濟來講,國民黨處理得還不錯,可是國民黨連戰的得票率是三個候選人裏面最差的。也就是説,你處理好經濟,人民不見得投給你,有時候人民挑剔的成分居多。就兩岸關係來看,2003年的兩岸關係並不好,但2004年扁還是連任,至少他的得票率從39%提高到50%,就算把兩顆子彈的因素扣除掉,還有成長。所以有時候我們很難用靜態、現狀、經濟議題或兩岸關係看問題。

  爲甚麼現在北京要加强與民進黨接觸?大陸覺得這塊不好處理,而這塊如果現在沒有處理好,將來很難再跨越這條線。以這個角度來看,表示民進黨現在有價值,因此民進黨的價值是提昇而不是下降。民進黨應該把自己的價值發揮到最高程度,但不是去妥協、適應大陸的規則才叫把價值提昇,而且這裏面不要忘記還有國際因素……

  民進黨新的論述出來內部一定要辯論

  民進黨要産生新的論述,一定要經過內部辯論,因爲這是品牌問題;接下來的總統大選時還會再有兩黨辯論,就算是相同的話重講一次,也是一個需要(是個再度確認的動作)。

  現在就是説辯論要用甚麼形式,十年政綱其實某種程度也是一種辯論,把不同的辯論納入一個軌道上來處理。現在是諮詢階段,因爲我們還要經過黨代表那一關,那一關只要出一兩個人冒出火花,報紙一報就是大辯論。

  所以我認爲,辯論可能避免不了,但是看誰去主道,把它弄得比較平和,這也是個技巧問題。我認爲民進黨要辯論,因爲社會期待有個新的樣式出來,即便是同樣的話也希望你重新講一遍,或者用不同方式説一遍。

  王昆義:

  民進黨沒有完整的大陸政策

  所以未來的空間很大

  到底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有多大空間?我覺得民進黨從來沒有辦法形成一個比較完整的大陸政策,所以它未來的空間很大。我在當《玉山週報》總編輯的時候,蔡英文所講的每一句話,呂副全部都反對,蘇貞昌與謝長廷也是。類似這樣的東西,我想説的是它還有很多空間,大家都可以討論。至於他們甚麼時候會形成一個完整的政策,我想大概很難!到目前爲止大概很難!

  董立文:

  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的因素

  有關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的主要因素,我的內容與世忠一樣,但優先順序不太一樣。首先,我認爲,臺灣人民對民進黨的期望,是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未來走向最重要的因素。當然抽象的講是臺灣人民的期望,更具體的就是剛才所談到的臺灣人民認同的走向,還有臺灣人民在兩岸關係交流裏面,政治、經濟、文化、安全各個層面所表現出來的意向。我認爲,這是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第一個重要因素。第二,我認爲是國際社會的期望,第三是北京對民進黨的作爲,第四是國民黨的作法。第五是民進黨本身凝聚的問題。

  對於國民黨的作法,我的看法與國城不一樣,因爲國城説要看國民黨怎麼鬥爭民進黨。我所謂的國民黨的作法不是表現在這裏,因爲從民進黨的角度來説,認爲國民黨是在鬥爭民進黨,但這並不影響蔡主席或她的大陸政策調整的走向。我認爲國民黨的鬥爭不是表現在民進黨身上,而是表現在對中共的遊説或作爲,這會影響民進黨大陸政策的走向。

  民進黨的論述能力越來越强

  對於民進黨的兩岸政策論述能力問題,國城剛剛提到,好像比較悲觀,我則比較樂觀。我認爲民進黨在兩岸關係上的論述能力會愈來愈强,民進黨對於兩岸關係的影響能力也會愈來愈好!

  劉世忠:

  兩岸議題不是民進黨2012大選主打議題

  簡單回應剛才國城兄幾個看法,包括立文講的,2012民進黨執政面臨的內外挑戰,絶對遠大於2000年陳水扁剛上臺的時候。2000年民進黨根本沒想到會執政,那時候國際關切與臺灣內部的關切、大陸的關切,與2012年的關切點也不一樣。2000年是關切臺獨政治,甚至擔心會開戰,所以阿扁被迫要宣佈四不一沒有。而2012年,包括國城剛剛提到的,民進黨還有甚麼選項空間?在經過那麼多協議、ECFA已經執行一段時間後,如果沒有甚麼大問題,民進黨2012執政,加上國會不過半,民進黨的總統有甚麼籌碼與對岸周旋?或者只能含著淚接受?或采取更務實的做法?

  對此我也不那麼悲觀,因爲如果民進黨2012年會贏,我認爲兩岸關係不是主要因素;臺灣人民選總統不會只因爲你兩岸關係做得好不好,過去某段時間也許如此,可是這幾年看出來治理能力才是最主要的變數。

  所以我覺得對岸加重很多成分在操作兩岸議題,讓民進黨候選人陷入一個比較兩難的處境,必須要被迫回應是否接受九二共識等等;我倒覺得民進黨蔡英文現在采取的作法比較保險,不管是説延續前朝,暗示這些協議照樣會做,只是保留檢討空間,如果真的要變動也要經過公投民主程序。

  國民黨幫民進黨解除很多負擔

  我覺得某種程度上,這幾年簽了很多協定包括ECFA,除了程式上民進黨提出一些不滿之外,或稱不透明,我從正面角度解讀,就像外交休兵一樣,其實國民黨反而幫民進黨解除很多負擔。

  如果2012民進黨重返執政,其實這十幾項協定,很多項在民進黨時代就已經談得差不多了,當然也有一些新的是國共論壇談出來的,只是因爲那時候對岸不想簽,不想把credit給民進黨。

  所以,如果兩岸簽訂的十幾項協議或ECFA,執行上一切都OK,現在民進黨中央的説法是延續前朝,政策面的延續性與持續性;這方面的作法playsafe,不管在競選期間或者當選贏了之後,都不會造成國際上的恐慌、或對岸的不理性回應,也會讓臺灣選民比較放心。所以,我覺得現在采取的策略是最好的策略。

  張國城:幾點補充

  首先謝謝剛才幾位前輩指教,下面我作幾點補充:

  第一,對於現在民進黨的領道人,蔡主席有國際經驗,也歷練過許多職務,比較務實,對許多問題或許採比較彈性的方式來處理,而且不吝於讓人家瞭解她的彈性。我覺得這是觀察未來臺灣局勢時,可以列入考慮的因素。

  第二,我認爲,就算民進黨重返執政,來自大陸的政治的壓力、經濟的壓力,或者整體的框架的影響會很大,我不太認爲大陸會給民進黨太多的空間。

  第三,談到國際因素,我個人認爲,從這一兩年多的情況看來,不必高估美國對於兩岸和平發展、進而走向和平統一過程的干預力。譬如説馬政府時代,堅決拒絶向美國采購三項重大軍購,最後成功,美國也沒有辦法給予他具體的壓力或具體的作爲去貫徹美國對臺軍售的政策。今天難道狀況會有很大的不同嗎?美國當然不願意退出這個地區,它還會繼續關心兩岸的發展,但是這段時間以來兩岸簽訂了多項協議,還有政治合作的基本態勢已經顯現了,美國又有甚麼能力反對?從現在看起來,也看不出美國有甚麼具體反對的理由……

  我以前在中評社就説,美國對臺軍售已經有默默回歸到817公報的態勢。在這個情況之下,我個人認爲,民進黨的大陸政策恐怕還是受到一定程度的制約,要怎麼采取政策,還是要看北京怎麼樣推動對臺政策的作法來決定,謝謝。

  黃輝珍:結語

  剛剛新的討論有兩點,我做一個大致的歸納:

  第一,今天的主題,我想很重要的是要看民進黨選舉氣勢龢民意支持度的未來發展,特别是能不能重返執政主要看2012總統大選。現實的情況是,民進黨在野後的幾次選舉到五都選舉,氣勢是逐漸往上昇的。

  關於這一點,各位對蔡英文主席比較理性、務實、成熟、穩健的領道風格,基本上是給予肯定並寄予厚望的,認爲假如蔡主席這樣的路線風格來主道未來的大陸政策與兩岸關係,相信兩岸關係的前景是比較積極、正面、穩健的,這是大家的共同觀點。

  其次,剛剛幾位提到,近半年來特别是現階段亞太形勢新的變化,尤其美日韓在朝鮮半島、黃海、東海、南海相關的新動作新情況,對兩岸關係會不會有特别的影響?與會者認爲這個問題值得關注。但國城兄也特别提到,對國際因素介入兩岸關係不要高估。實際上,現在可以預期的國際因素,對兩岸目前的發展方向與特徵,影響不大。

  座談到此結束,謝謝大家!

  評論員簡介:

  黃輝珍:國立政治大學法律係畢業,美國華府國會運作研究;曾任中國時報副總編輯兼副總主筆,國家政策研究中心執行長、《中央日報》發行人兼社長,中國國民黨中央文化工作會主任、行政院新聞局局長、總統府國策顧問、行政院政務委員等;現爲臺灣綜合研究院董事長。

  顔建發:臺灣東海大學社會學博士,赴美國柏克萊大學博士後研究,早期任職於張榮發所屬的國策中心研究員。活躍於學術界與緑營,曾任民進黨中央政策會執行長、中國事務部主任,扁政府主政時被延攬出任外交部研究發展設計委員會主委。現爲清雲科技大學國際合作處處長、企管係副教授。

  王昆義:東吳大學政治學係學士,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碩士,政治大學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博士;曾任《玉山週報》總編輯等;現爲臺灣戰略學會秘書長。

  董立文:臺灣輔仁大學歷史係畢業,政治大學東亞所碩士、博士;曾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主任、臺灣民主基金會副執行長等;現爲中央警察大學公共安全學係副教授。

  張國城:臺灣大學政治係、會計係雙學位畢業,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博士研究,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係博士;曾任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辦公室主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機要秘書、行政院反恐辦公室研究員、行政院青輔會研究委員等;現爲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臺灣智庫諮詢委員。

  劉世忠:東吳大學政治係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政治學博士班研究、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曾任外交部研設會副主委、總統府諮議、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英文臺北時報政治專欄評論;現爲新臺灣國策智庫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