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十篇 蔡英文的政策可以延續兩岸和平嗎?

  鄭安國:開場白

  各位先進,今天的主題是“蔡英文的政策可以延續兩岸和平嗎”,參考提綱包括怎樣理解或解讀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與內涵?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的兩岸政策主張相比,有何異同?與馬英九的兩岸政策相比又有何異同?近幾年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基礎是國共兩黨都承認和接受九二共識,如果不承認、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2012年重新執政,兩岸對話的基礎何在?兩岸目前和平發展的態勢可以延續嗎?民進黨會如何看待和處理ECFA等兩岸協議?等等。現在請石教授先發表高見。

  石之瑜: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思維

  談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用她自己講的“和而不同”可以比較好的表達她的思維。蔡英文所警覺的是,不要讓臺灣與大陸過度交往,尤其不要讓臺灣過度依賴大陸。所以蔡英文若執政,不會立即去調整馬政府既定的政策,但也不至於更進一步去開展,充其量會在各種指標管理之下進行開展。在兩岸對話上,因爲就九二共識這部分,民、共之間沒有基礎,所以蔡也不一定非要推動進一步對話。有關ECFA協議方面,執行起來能夠維係目前幅度最好,不能夠維係的話她也不會勉强,我認爲蔡英文會采取被動態度。

  蔡英文爲能夠凸顯藍緑兩黨的區别,會想方設法向人民宣傳説,面對大陸折衝交涉時,國民黨是不可信任的,民進黨纔可信任。而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岸主張相比,蔡不會像陳水扁那樣把臺獨當作個人政治資本來操弄,是穩健低調的臺獨,這一點與過去有很大的不同。她會引起動盪的一個可能熱點,是透過憲法的變革來化解中華民國的流亡性質。但是怎麼做,她目前應該還沒有規劃。

  劉世忠:

  蔡的政策確實還有很多外界所不了解的

  雖然我們幾位成員被認爲是緑營出身,但由於情勢還在演進中,加上選情瞬息萬變,現在要明確勾勒出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內涵,個人認爲在時機上還有點早。其實外界也希望民進黨在一些敏感議題上表明態度,至少從民進黨四場初選政見發表會來看,領先的蘇蔡二人都沒有在兩岸政策具體內涵上提出明確説法;他們都只是勾勒出一個圖像,真的要解讀蔡主席的兩岸政策脈絡,我們只能從她已經談過的東西,與過去經歷事務、外界的觀察等角度來作粗淺分析。這不代表我説的一定正確,套句施明德前主席説的話“謎樣的女人”,蔡的政策面確實還有很多地方是外界所不了解的。

  回溯去年12月蔡英文主席在民進黨智庫成立時的致詞,到目前爲止,外界都把那段談話當成她作爲民進黨的領道者在兩岸政策上的基本看法。我們去看當時的演講稿,其實有很深層的意涵在裏面,包括她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把民進黨的兩岸政策框架放在整個國際架構之下,而非像目前馬政府放在兩岸架構之下。蔡略爲闡述何謂“和而不同”,她説臺灣與“中國”彼此不同,是在歷史記憶、信仰價值、政治制度與社會認同,這是不同的部分;在同的部分,雙方應該有智慧與耐心去共同追求,她强調臺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與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掌握發展的契機。這是她“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基本論述。

  我個人的解讀是,兩岸不同的部分一直存在,反而求同的部分,是民進黨未來領道人會執著的部分。蔡提到的是,臺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與利益,就是追求和平穩定的關係。就這點來看,蔡延伸民進黨長期以來,從作爲在野黨、第一次執政、到再次淪爲在野黨,在追求臺灣事實主權獨立那部分之外,一直希望創造一個兩岸和平穩定互動的環境。民進黨執政八年,不管在個别細微説法或政策轉變,實際去看2000到2008兩岸政策,都在兩岸交流上創造和平,或者是説避免兩岸關係出現非和平的變數,這個原則是蠻一致的。

  所以我解讀蔡英文的這段論述,是民進黨若有機會再次執政,會强調臺灣與“中國”有共同的責任龢利益,這不只是國際期待,也是民進黨領道者的責任。但她講這段話的時候,還不是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是以黨主席的身份提出這樣的呼籲;現在正式成爲民進黨的總統候選人,還未有新的論述,因此,我們就假設她仍依照原先的論點。

  觀察蔡英文要多角度

  觀察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也要看她過去的經歷、對兩岸關係的看法與做法。她從90年代初期間接參與國民黨政府政權,包括以學者身份參與世界貿易組織前身GATT談判;90年代末期也參與李登輝的國安團隊。據稱“兩國論”是由蔡操刀,但就我的瞭解,那是一個團隊工作,當時有非常多不同版本的臺灣國際定位説法,幕僚提供不同方案,李前總統選了“兩國論”,在特定媒體采訪中講出來。2000年第一次政權輪替之後,蔡也獲得扁的延攬,作爲扁第一任任期的陸委會主委,某種程度也有政權輪替之後從舊政府過度到新政府政權人事延伸的意味。

  在扁第一任任期,主道扁政府的兩岸政策,在事務性的部分,也造就了兩岸小三通。在政治政策面,包括扁在第一任任期的前半段,他提出很多兩岸和解訴求,包括2000年就職演説“未來一中”、“四不一沒有”,2001年“政治統合論”等等;到任期過半開始有連任壓力之後,加上認爲大陸沒有善意回應,扁開始轉型,2002年8月提出“一邊一國論”,2004年搭配第一次防衛性公投獲得連任。

  可是,我們從一些角度來觀察蔡英文作爲陸委會主委,與當時陳水扁的互動,在扁上任之初,6月份一個接見外賓的場合,扁脫口而出某種程度上可以接受一中各表的九二共識,馬上被時任陸委會主委的蔡英文出面要求總統府澄清,以免造成誤解。事後,總統府馬上發澄清稿説明,政府立場還是以扁520就職演説爲主。由此可以看出,蔡英文在把關第一任民進黨政府的兩岸政策上,立場很嚴。從蔡英文的人格特質與領道風格來看,她在這方面非常堅定。

  蔡英文的人格特質與決策風格

  與其比較蔡英文兩岸政策脈絡內涵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有何不同,我倒覺得可以從其人格特質與決策風格來看。我始終認爲,民進黨有基本的兩岸政策路線,在某一些特定時空歷史環境會經過辯論,譬如1998年中國政策大辯論、1999年身爲總統候選人的扁試著推新中間路線,當時爲了贏得執政權,整個黨會跟著黨最高權力領道者走。特别在陳水扁第一任開始的一年半,試著推出一些兩岸和解政策。我們可以看出,民進黨最高權力領道人的決策風格與領道風格,是有可能以漸進式方式引道民進黨內部,包括支持者,對於兩岸政策的走向。至少2001年扁推出很多善意,黨內做了很多民調,感覺黨內支持兩岸和解的聲音慢慢增加。當然,後來因爲情勢的變化,讓扁采取另一種做法。我的意思是,與其去解讀蔡的政策與過去政府有何不同,不如去看蔡的決策風格與領道風格。

  蔡英文有謀略

  我剛剛特别提到,蔡英文擔任陸委會主委的時候,在很多政策把關上有很大程度的一致性與堅持。而扁作爲臺灣領道人,有內政、選舉考量,加上連任的壓力,突顯兩者的不同。蔡作爲一個部會首長層級的兩岸政策把關者,她在政策上有很大的一致性。

  未來若勝選擔任總統,她一樣也要面臨臺灣選舉壓力,或者説如果對岸沒有善意回應,她會不會復製2000、2001年扁感到挫折的做法?至少到目前爲止,蔡英文從學者、進入國安團隊、到扁政府兩岸事務團隊、行政院副院長,關切兩岸政策部分,我的感覺,蔡英文的決策領道風格比陳水扁更一致;這個風格的一致性,不僅是建立在她個人對兩岸事務的嫻熟程度,也包括她個人作爲學者,與累積的國際斡旋的能力與專業,加上她2008年後帶領民進黨走出谷底,所以我認爲蔡是一個戰略家。

  陳水扁則是律師出身,對於兩岸關係,以我對扁的瞭解,他不是那樣意識形態的人,也沒有深厚的兩岸關係政策哲學。蔡英文在這方面與陳水扁不太一樣,她在兩岸關係理論上、理解上、掌握程度,以及她維持政策一致性的部分,應該是顯現與扁比較不一樣的領道決策風格。這是到目前爲止我個人的感覺。未來蔡若贏得大選,面對更大的內外決策壓力的時候,她是否能夠維持之前作爲部會首長層級決策的抗壓力,我不敢説;但起碼從領道人與決策風格來看,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內涵與過去八年執政相比,有不一樣的地方。

  鄭安國:謝謝。劉先生從蔡英文人格特質與決策風格來談其兩岸政策走向,這是很重要的一點。接下來請李華球先生發表意見。

  李華球:

  蔡英文兩岸政策的虛實

  我也認爲蔡英文和陳水扁的性格與決策風格有很大的不同。我認爲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説法是虛而不實、真戲假唱。我這麼説不是認爲她不好,而是有時候民進黨在兩岸關係當中,必然有一些作法與局部性手段,有别於國民黨。因爲面對不同的對象,國民黨與共産黨的關係,與民進黨與共産黨的關係不一樣,既然不一樣,她所做的決策與思考,或是各種形式基調一定有若干的不同。

  對於蔡英文“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提法,有很多不同的解讀。其實蔡英文與民進黨智庫迄今爲止也無進一步明確的宣示和説明。以民進黨這樣的作風,倒也不失爲與共産黨交手的方法,當然這個方法有無效果,現在還看不出來。我認爲這個方法不是對錯的問題,而是民進黨認爲用這樣的方式與大陸打交道,比較有彈性與迂迴空間。這是我個人的猜測,未必正確。

  提綱中特别提到,蔡英文的兩岸論述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的兩岸政策有何異同的問題。其實民進黨一直都不認爲那是兩岸政策,而是“中國政策”;他們在媒體上或內部研究,一直都是這個基調,我不知道現在有沒有調整,我還未從媒體上得知這樣的事情。

  所以基本上,民進黨强調的是“中國政策”,而非兩岸政策。假定從這個角度觀察,“和而不同”、“和而求同”,我也不確定蔡主席的這八個字就是民進黨的“中國政策”,或者也可能是坊間把其解讀爲蔡的兩岸政策。假定是的話,與過去扁主張“一邊一國”來看,是有不同的地方。可是也有人説“一邊一國”或“兩國論”,都有蔡英文的痕跡,但許多觀點與分析都沒有獲得更進一步的證實。

  和平發展是不管哪一個黨執政都必須要延續,臺灣人民不會只想要經濟層面的安定,而是綜合層面的安心,包括政治、軍事、心理、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安全感。和平發展延續沒有政黨分别,差别只在於要不要真正去做,如果只是虛工,任何政黨執政人民都不會接受。

  有關ECFA議題,民進黨始終對ECFA有不同的看法。作爲反對黨,它必須提出與執政黨不同的立場。當然任何協議都不可能100%對臺有利,我也借此機會建議民進黨朋友,針對局部對臺灣産業有幫助,也不應站在反對立場,爲反對而反對;可以反對議案的不足、或是不夠精緻之處,而非反對協議整體。過去一段時間看民進黨的主張、親緑學者專家提出的論調,偏向矯枉過正的批判和指摘,這些不夠客觀的論調我是比較不贊同的。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必然要與國民黨有所區别,否則就不叫民進黨所提出的“中國政策”。坊間都認爲國民黨的兩岸論述較具系統化與機制化,民進黨較不足。可是我認爲臺灣就是這麼小的一塊地方,不管如何調整,轉來轉去不失這個範圍,焦點就是那幾個地方……

  張國城:

  求取處理兩岸關係的共識

  今天很榮幸來中評社研討這個議題。首先要先聲明,因爲沒有權利也沒有資格代表蔡主席談她的政策,我只是從個人的觀點來看這個問題,提供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和意見,給大家參考,請大家多指正。

  對於如何理解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與內涵,與民進黨過去執政相比有何異同,我認爲“和而求同”、“和而不同”這八個字有求取共識的意圖。當然這個共識爲何,到目前還未成形,但基本上形成共識來處理未來兩岸關係,應該不會是蔡主席絶對排斥的東西。

  民進黨需要與北京協調出一個新共識

  如果民進黨運氣不錯,能夠在2012年大選中勝選,在立委選舉中又能贏得多數,或許有機會與北京方面協調出一個新的“一二共識”,因爲民進黨在行政、立法上都掌握實權。換句話説,可能可以做到過去陳水扁做不到的事情,在此情況下,出現新共識的可能性不是沒有。當然,新共識的出現需要雙方彼此尊重理解各自的前提與主張;否則我想就常理判斷,如果沒有做到這點,共識當然難以出現。

  蔡英文的兩岸政策一定與過去有所不同

  至於蔡英文的兩岸政策脈絡與過去民進黨執政時期的兩岸政策相比有何異同,我認爲,最大的不同是,從2000年到2011年,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的主道力量、國民黨與大陸的合作態勢,及其鬥爭民進黨的能力都在不斷地提昇當中。在這個前提下,民進黨的兩岸政策主張一定要有所不同,不然的話無法存在、甚至無法提出。所以,這個異同基本上是存在於兩個基礎:一是北京對臺灣的影響力愈來愈大;二是國民黨在臺灣的力量愈來愈大——不管是對大陸的合作或是對民進黨的鬥爭。

  至於與馬英九兩岸政策相比有何異同?我認爲同的部分比較少,異的部分比較多。如果要講得比較具體,與陳水扁的兩岸政策相比,未來蔡英文可能比較不會强調臺灣主權獨立的事實,因爲一般來説,民進黨在這個問題上的立場,不太會被臺灣人民所懷疑,所以這個問題少談對蔡主席影響不大。她會比較强調的是兩岸政策在兩岸關係中需要管理的層次,因爲兩岸來往密切,在密切的過程中存在各種風險,包括臺灣內部的風險、中國大陸也有內部的風險、兩岸關係結構性的風險。這些風險如何管理,會是蔡主席比較强調的部分。

  民進黨重新執政的機率相當低

  再來談不接受九二共識的民進黨如果2012重新執政,民共對話基礎何在?這個前提是民進黨重新執政,不過我個人認爲這樣的機率相當的低。如果只是當選總統但是國會沒有取得過半,基本上在現在國共論壇的架構下,民共在兩岸關係上不可能有太多發展。以民進黨現在的態勢與臺灣現有選制,民進黨要取得國會過半,有這樣想法的人在藍緑都非常少。

  對於ECFA問題,就算民進黨重新執政,包括贏得總統與立委過半,民進黨大概不會禁止兩岸在ECFA既有架構下從事經貿活動,但是要簽訂更多協議,或是達成更多新的談判,可能比較困難。

  對於如何看待兩岸議題在2012大選中的重要性,現在的狀況是,民進黨應該比較不會特别强調兩岸議題,但是國民黨會比較强調,因爲馬英九一直認爲兩岸是他非常自豪的政績。至於重要性到底如何?如果民進黨勝選機率比較高,其兩岸政策與國民黨政府的差異反而會比較小;如果基本上機率低或是沒有勝選的可能,差異就會比較大,維持既有强硬態勢。

  民進黨在兩岸議題上

  缺乏話語權

  但是有一點必須向各位報告,我個人對這個議題長年的觀察是,臺灣人民對中國大陸的讓利,其實並沒有這麼有興趣。也就是説,大陸的讓利動作,實際上對臺灣人對兩岸關係的看法、對臺灣主權的看法,恐怕是沒有積極的變化。

  另外一方面,臺灣人民愈是處於經濟力弱勢的人,在投票的時候愈不在乎經濟議題;反而是經濟力相對强勢、富裕者,才會比較在乎經濟議題。這可以證明説,臺灣東部許多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方,其實反而是國民黨長期掌握這些地方的選舉票源。民進黨在過去的選舉,也曾試著打出經濟牌,給予地方選民特殊的經濟優待,但是在後來研究中,對於選民的投票行爲,經濟並無特别積極的作用。

  以現在來説,馬英九幾年執政,臺灣藍緑對峙高漲,形成各項意見趨於兩極的基本格局;在這個基本格局中,臺灣民眾“失業再久也要投英九”這樣的群眾比例還是相當高。臺灣年輕人與勞動者勞動所得與工作條件,多年來是沒有明顯的成長的;但是在許多選舉中,這並不是他們決定投票意願的主因。在這個情況下,2012選舉對於國民黨來説還是比較有利的,特别是在兩岸議題上,民進黨缺乏話語權,基本上在許多方面,只要出現兩岸議題,對國民黨來説,在中間取分的可能性都要大於失分的可能性。

  賴怡忠:

  蔡英文現在的政策

  與民進黨過去的政策不會差太多

  對於蔡主席兩岸政策脈絡內涵的解讀,我想最權威的還是蔡英文本人。若從外界去理解的話,我建議可以先看一個重點,就是蔡與扁的不同,進而可以看到蔡與馬的不同。

  剛才劉世忠先生已經提到可以從蔡英文的決策風格來看。我在這裏再補充一點:過去民進黨執政時候大陸政策的基調與主軸基本上是蔡英文所設定下來的。換句話説,從這樣的角度來看,我們可以瞭解到,蔡英文現在的政策,基調上與她過去八年的看法應該不會差太多,不然就像否定過去的自己。

  另外一點,實際上蔡英文加入民進黨的時間非常晚,好處是她沒有太多民進黨派系的包袱;但壞處是,她對於過去民進黨執政的理念、民主化過程裏奮鬥上來的基本核心價值,蔡的掌握與龢民進黨一起成長的朋友有相當大的差距。

  臺獨可能不是蔡英文需要處理的問題

  例如,對於陳水扁來説,主權獨立到追求臺灣的完全獨立,有人認爲他是利用臺獨議題,但再怎麼説,如果扁沒有意識到這個議題對民進黨的關鍵性,他也是不會使用。換句話説,扁認爲這個議題對民進黨的權力基礎有相當程度的號召力,所以才使用。而對於蔡英文來説,她加入民進黨時間非常短,某種程度可以説是民進黨需要她,她也需要民進黨;基於相互需要的關係,蔡英文對於民進黨過去成長起來價值的感受,與扁有相當大的差異。某種程度變成説,對蔡來説,追求臺灣完全獨立的議題,可能不是她真的要處理的部分。

  另外一點,對扁來説,他必須要處理獨派團體的影響力。而對蔡來説,她甚至不覺得這個東西對她來説會有多大的問題。這個部分又因爲2008年之後,相當程度好像是民進黨需要蔡英文來挽救的態勢,使得蔡英文對於黨裏面各個權力、派系依賴程度變得更低。所以某種程度,例如蔡英文在獨的議題上,會更獨立於民進黨既有意識形態的基礎,我覺得這一點是理解民進黨與蔡英文的關係時,要十分注意的問題。

  對於臺灣獨立,在陳水扁時代,除了個人的想法外,很重要的一點是,扁認爲這是民進黨內一股很重要的力量,他必須重視這股有助於他取得權力的力量。但對蔡英文來説,她不一定要重視這股力量。

  蔡英文會相當程度

  突顯兩岸關係有關管理的部分

  還有一點是,蔡英文長期處理兩岸問題,實際上比民進黨其他人處理兩岸問題的時間更久(從李登輝時代一直到民進黨的時代)。所以説對蔡英文來講,可能相當程度,她會比較重視兩岸議題的管理的部分。對民進黨來説,蔡是最瞭解兩岸議題的人,她知道很多細節;同時也可以從這個地方來反证國民黨,包括馬英九現在這批人,在兩岸事務的熟稔程度,最起碼蔡英文不輸給他們。

  所以説,她會相當程度,甚至大幅度的突顯有關於兩岸關係的管理。實際上,2004、2005年蔡本身就提到,她希望在兩岸交流時建構一個安全網概念。所以她在2008年馬英九上臺的時候,她對於馬英九很多的批評,都是在於危機與損害管理這部分沒有配套。

  從這個地方來看,下面就會牽涉到人們常説蔡英文是學者出身,蔡對很多兩岸議題已經有自己既定的看法,與扁相比,扁可能會説希望兩岸穩定、不打仗與臺灣主權等基本原則;可是就蔡來説,她會想處理更細膩的部分,更細膩的部分回過頭來,就會强調她與馬英九在戰略哲學的不同。這也是她爲甚麼會説“從國際走向中國”,講馬是“從兩岸來看待世界”,外界可能會覺得莫名其妙。但是因爲蔡長期處理兩岸關係,與國民黨之間差異的時候,她會特别去處理哲學基本出發點的不一樣。

  大陸要體察蔡講話的某些微妙之處

  還有一點要注意的是,蔡“和而不同”、“和而求同”的説法。《論語》説“君子和而不同”,後面隱含大陸那邊可以是個君子,意思就是説可以在這個基礎之上,我們和而不同,但是在這個地方來求同。我認爲後面不説的期待很微妙,希望大陸的朋友仔細地去感受其中細緻的差異。

  有關民共對話基礎何在,像包括吳釗燮在美國提到,在2000年到2008年也沒有所謂的九二共識,但是雙方之間還是有辦法達成一些協議,包括小三通、直航包機,而且有辦法透過談判來達到具體成果。當然並不是講説用澳門模式來代替,而是説在那個時候沒有九二共識都有辦法達到這個成果,也不必然意味著在未來一定要有九二共識才能進行談判與協商。我的判斷是,基本上這應該也是蔡英文的態度。

  兩岸關係發展的變數

  再來,以目前九二共識發展來看,一般對其有兩個批評,一是馬英九實際上已經接受“一中原則”,他把“一中原則”當作是九二共識的前提,所以才有辦法與共産黨進行下一階段的合作;另外一種説法是,實際上中間還有差别。但不論哪一種,我們假設是後者好了,國共兩黨對於九二共識還是有差異的,那麼現在國共之間的一些協議也推不下去,表現出甚麼?九二共識本身作爲對話基礎的載體能力,基本上已經快沒有了。這也是爲甚麼當兩岸進入所謂的“易中有難”、“經中有政”的時候,很多東西談不下去,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在這裏。

  在這樣的基礎之下,我可以大膽的説,未來如果説還要進行有意義的協商的話,即使是國共兩黨,光靠九二共識很難往下走下去。如果是這樣的話,與其堅守20年前的東西,我們爲甚麼不思考一個新的可能性與發展方向?這種思考不要等民進黨上臺後再去想。

  至於未來和平態勢可不可以延續,我認爲沒有人希望一上臺就與共産黨打仗,所以我認爲和平發展關鍵在於,大陸如何看待民進黨上臺後一些話語的態度,以及它對這些態度所采取的相對應作爲。剛才劉世忠先生也提到,原來民進黨在2000年上臺的時候,曾經釋出很多善意,但是這些善意後來大陸回應太慢,或者説它還要“聽其言、觀其行”;但是臺灣內部政治發展速度太快,道致陳水扁認爲他送出的善意,黨內受到攻擊、在外又不被接受,然後國民黨又不與它合作,從而開始走另外一條路。

  因此,未來和平發展態勢,要看的關鍵反而是,如果大陸看到民進黨上臺,它在進行內部政策調整、以及建立新的內部政策框架的時候,需要多久的時間,它如何理解民進黨送出來的訊號,這是重要關鍵。如果民進黨發現自己釋出的訊號完全沒有用,可能再次出現政策180度大轉彎的情形。

  至於民進黨對ECFA,因爲都已經簽了,難道不要了嗎?所以民進黨會概括承受;如果ECFA在實施中的確出現問題,當然也不會完全不處理。但我相信,就我對蔡英文的瞭解,基本上她應該不會主動停止ECFA。

  蔡會盡可能迴避兩岸議題

  把選舉重點放在內政議題上

  最後,關於2012年大選兩岸議題的重要性,我完全同意張國城先生的分析,國民黨一定會突顯兩岸議題,但對民進黨或蔡英文來講,會認在內政問題上已經有讓民進黨用不完的子彈,與其在一個不確定的兩岸議題上面發動攻擊,還不如直接把重點放內政議題上。

  所以,我們到時候看選戰發展,應該會看到國民黨想要突顯兩岸議題,然後某種程度會希望激化藍緑對抗,透過它認爲藍營基本盤比較大,然後復製去年年底五都選舉中國民黨可以成功維持三都的選舉選情。對於蔡英文來説,會希望上次五都的粉紅戰略——第一次出來選就可以拿到一百多萬票的狀況能夠重演。所以某種程度來説,我認爲五都選舉戰法會再度上演。

  鄭安國:

  蔡仍迴避真正的兩岸問題

  聽了一輪的發言,對於蔡英文的政策是否可以延續兩岸和平這樣的問題,普遍認爲在整個國際的大格局之下,沒有人可以想像在臺灣海峽還會發生戰爭,因此發生戰爭的可能性比較小。但問題是,在兩岸不發生戰爭狀況下,有沒有一個政策能延續對臺有利的狀況?這才是國民黨或民進黨要面對的問題,也是最主要關鍵。

  對於蔡英文提出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從蔡英文的人格特質與基本思維來看,我比較傾向於認爲,這是蔡英文在還未有明確的大陸政策的時候,也或不適宜提出一個明確的大陸政策的時候,所提出的一個比較抽象、空淩的想法,以避開真正的兩岸政策問題。因爲那時蔡還沒成爲總統參選人,她與蘇貞昌一樣,避免太清晰的政策會引起爭議。

  蔡英文成爲民進黨總統參選人之後,會不會提出一個更明確的政策?這部分我與張國城先生有同感,基本上要看選情的膠著程度。換句話説,就是看甚麼樣的政策可以贏得更多選票。假如需要更多中間選民支持,蔡的政策論述(非實際政策)可能就不一樣。現在的問題是,就目前態勢與多數民調來看,雙英之間的選舉,應該不是一個懸殊很大的選舉,也因此大家就更關心蔡的政策會和國民黨的政策差異更小,會小到甚麼程度?或者有甚麼其他更新的政策?這是大家很關心的問題。

  另外,談到九二共識,其實我也不認爲九二共識是唯一能夠處理兩岸問題的基礎。但問題是,不用這個基礎,要用哪樣的基礎代替?民進黨從2000年開始也一直在思考,從九二共識、九二精神、九二年香港會談基礎,這些都曾被提出,但似乎未能解決問題。在當時迴避九二共識,雖仍可以處理一些小問題,像剛剛提到的春節包機、小三通等。但是兩岸之間目前這麼復雜綿密的交往關係,不是小三通或春節包機等可以比擬的,所謂澳門模式是不是能夠處理或延續現在及未來的兩岸關係,我覺得恐怕是需要再思考的。

  兩岸之間目前這麼復雜的交往關係,不是小三通或春節包機。不過,我也不認爲一定沒有,只是現在看起來,還不知道有哪一個東西比較可能做爲基礎。我認爲,比較可能作爲基礎的是謝長廷的“憲法一中”的思維,但是否爲蔡英文所接受、或在某個時間點被社會所接受,還有待觀察。

  石之瑜:諸位談了很多東西,並沒有真的回答關於蔡英文的大陸政策能否維持和平的問題,並沒有提出直接的答案來,這是因爲諸位沒有一個好的方法或觀點來進行評估。所以我也沒有甚麼好的意見。我想提個問題是:諸位都在談蔡英文的人格特質,但是都沒有提出確切答案;每個人都説人格特質很重要,但是好像沒有講甚麼。

  劉世忠:

  蔡的人格特質與挑戰

  我個人覺得,蔡英文決策的人格特質比較審慎,她會花比較長的時間做更周延的思考,各種情境假定研判,甚至於最壞的狀況;這可能與她長期的國際談判或國安系統訓練有關,比較審慎。我們看她當黨主席,真正進入政治圈的混亂裏面,有人説傳統政治人物應該有的危機處理,她處理得很不好;有些人認爲她經驗不足,但我個人的觀察是,她反而是想做得更周延,準備更久一點。這反映出她以前在政府體系中決策的人格特質。從這樣的觀察引伸出,若她作爲臺灣的總統,在攸關敏感、瞬息萬變的兩岸政策上,她的決策會比較慢、想得更周延。

  與民進黨傳統領道人對照,有人説蔡爲非典型。以陳水扁來説,他會想把利益最大化,哪邊可以脫困,決策就趕快朝那個方向過去;好的情況是他很有彈性,壞的情況是他變來變去。至少在目前爲止,我還沒看到蔡英文做了決策,外界給她不同壓力與聲音的時候,她就會改變,到目前爲止還看不出來。當然這攸關到決策嚴重到甚麼程度。所以包括未來更加激烈的選戰,甚至當選後,面對內外挑戰與限制的時候,她能不能維持現在的自信,有待觀察。

  民進黨不會接受九二共識

  我很同意剛才幾位先進説的,即使到選前,民進黨也不會接受九二共識。民進黨內初選時,幾位要角都有提到共識,包括謝長廷從“憲法一中”到“憲法各表”,就可知道內部阻力有多大。今年底到明年1月初,就算雙英支持度難分軒輊,民調再怎麼接近,我都不認爲蔡英文會接受九二共識。

  我研判,如果蔡英文贏得選舉,兩岸“四造”會有很多互動,除了三黨之外,可能美國的因素也會進來,因爲美國也會有壓力嘛!如果以2000年的經驗爲例,陳水扁從318到520之間,的確是國內外都承受壓力,包括對岸也都有壓力。所以520時扁的就職演説講“未來一中”。我的意思是説,蔡英文從114到520之間,她怎麼處理,考驗她決策人格特質裏的一致性,也就是考驗她的抗壓性。

  如果蔡英文當選,對兩岸三黨來説,我認爲應該維持靜態,不要挑動兩岸狀況,各方面都不要挑動,先奠定一個未來政治基礎架構。我判斷,假設中國大陸領道人對於新的民進黨政府未作出負面非理性的動作,520演講也許就是一個契機或是觀察點。我研判大陸還是會采取聽其言觀其行一陣子,因爲新的領道人也要接班,他不可能一接班就展現不同的作法,不管是對民進黨政府比較溫和或激進。

  因此,應有一段靜觀其變期,以蔡英文統籌陸委會所展現的紀律,她的紀律嚴肅到其他部會不可替她發言。例如上次我與吳釗燮去美國,吳的講法其實完全不是那個意思,可是被媒體誤道,蔡馬上發新聞稿嚴正切割。你可以想見蔡帶團隊講究紀律,别人無法代表她發言。所以從她當選到就職之間,不太會有太多人代表她發言,或揣測她以後會怎麼做;如果真有這樣子不懂狀況的人,她一定會跳出來澄清,那時候的紀律一定會更强。反映到她520就職之後,蔡的團隊講兩岸政策,一定是她説了算。一般評論她當然不管,但是只要與民進黨有關或她新政府團隊講出甚麼不一樣的話,她都會很嚴肅地看待紀律的問題。這是我的個人觀察。

  李華球:

  蔡應該包容兩岸

  我對會議室(中評社臺北會議室)墻上掛的蔡英文給中評社的題字“包容兩岸”很有興趣,看起來蠻有格局的,但不知道她心裏怎麼想。如果真的是這四個字的話,我覺得蠻有意思的。她的“和而不同”、“和而求同”與這四個字有沒有關係,我不確定;但是我期待,如果真的是蔡當選,這四個字還蠻重要的。假定這四個字是她內心深處的想法,又能夠在政策裏面展現出來,我認爲兩岸關係就算換人執政大概也不會太危險。

  也談蔡英文的性格

  剛才石教授提到蔡英文的性格,我與大陸朋友開玩笑説,“蔡英文會不會是女版的胡錦濤”、“馬英九會不會是男版的梅克爾”(Angela

  Dorothea

  Merkel)?大家都覺得很好笑。因爲最近德國的梅克爾表現不錯,在歐洲這幾年也慢慢上來,我期待如果馬政府做得好的話,能不能做到男版的梅克爾。然後我説“蔡英文會不會是女版的胡錦濤”,我覺得她的性格也許是這樣,也就是説大家都覺得蔡英文很溫和、很理性,我的看法不是;溫和、理性都可以在蔡身上看到,可是她真正內心深處,當她得到大位以後的決策模式,才能真正看出她的性格與施政風格,所以現在講可能有點早。假定蔡真的當選,她的決策model更值得我們進一步關心。

  我認爲蔡英文只要提出“中規中矩”的兩岸政策,大概對她選舉就有加分效果;“中規中矩”的意思是她不要犯錯,四平八穩提出政策,不要想超越國民黨,不要得罪共産黨,也不要引起美國排斥,如此她就有機會得分……

  對於國民黨,我的建議是謹守現有的就好,不要躁進,所以在進退當中做微調;躁進沒有用,不但得不到分,反而失分。其實我一直不覺得國民黨打兩岸牌會對2012選舉大大加分,不會加到多少分;假定打不好,我對2012結果還蠻悲觀的。

  張國城:

  主張兩岸統一的人

  應該講明統一後的政治安排

  我的建設性意見是,只要是主張統一的人,都應該勇敢地表現出來,而且盡快及早地讓臺灣人民瞭解統一之後的政治安排。我認爲這是國民黨要對臺灣人民説明的。

  石之瑜:國民黨談了一百遍不要統一,但你爲甚麼認爲國民黨心裏就是想統一,甚至還建議國民黨應讓提前説?恐怕是民進黨最希望國民黨主張統一吧?國民黨愈是顯得排斥統一,民進黨會和共産黨一樣愈是焦慮。

  張國城:如果他們心裏面不想,也應該表現出來。我認爲國民黨會不會講統一是會隨著時勢而轉變。

  石之瑜:民進黨會不會講獨立也是隨著時勢而轉變。

  張國城:我剛才説國共兩黨應該更加細緻全面地説明統一之後對於臺灣的安排,兩方都要講,如何過渡、如何維持秩序,讓所有人知道,以現在的個人發展條件在未來統一環境裏面會怎麼樣,我認爲這個有必要説清楚。

  石之瑜:共産黨應該沒有在想這個問題,因爲對共産黨而言,最要緊的是化解臺獨,共産黨恐怕還沒有意識到,統一會對臺灣帶來不可避免的改變,而且應該認爲最好是都不會改變,只要在名稱上先統一就好了。統一以後會變成甚麼樣子是個好問題,但是卻只有臺獨在擔心。國民黨沒有民進黨表現得擔心,倒是可以用來間接反证國民黨還是較靠近統一。

  張國城:對於統一這個問題,應該逐漸要深入、細緻、充分、更廣泛地討論,因爲兩岸之間往來的密切,大概是臺灣百年罕見,不管喜歡不喜歡,現在都是密切交流。國民政府來到臺灣之後,在貿易、經濟發展、對外投資這麼地集中在一個對象,恐怕也是史無前例。譬如臺灣與美國關係最好的時候,大概也沒有密切到這樣的程度。就經濟來説,現在臺灣對於大陸貿易依存度,恐怕還大於中國大陸內部任何一省對整個中國大陸貿易的依存度,因爲中國大陸沿海省份主要都還是外銷。所以在這樣密切接觸下,還在自欺欺人認爲説,政治上可以永遠維持現狀,或是北京方面不會用它愈來愈大的政經影響力繼續推動統一;以爲用現在所謂的“一中各表”,就可以約束大陸永遠接受這樣的狀況,恐怕不實際。

  石之瑜:若干疑問

  可不可以問一個問題?華球兄是國民黨智庫的特約研究員,如果依你説的方式,國民黨的兩岸政策就是維持目前這樣子囉?那麼民進黨會問,當選之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會不會有甚麼新的變化?如果都沒有變動的話,那誰當選都可以繼續維持下去;如果國民黨想要推動進一步變動的話,不就剛好證明國民黨另有所圖嗎?

  所以國民黨開放兩岸三通、讓人民交往,蔡英文大可以説,做的不錯,但萬事OK,就欠東風,也就是缺乏防衛意識。蔡英文大可以説,雖然馬英九在開放方面已經做得很好,但他再繼續做下去可能把臺灣丟掉,所以老百姓現在需要的,就是可以把臺灣守住的人。也就等於是説,臺灣百姓還要馬英九做甚麼呢?他已經完成他應該完成的開放任務了。比較雙英的“不”,馬英九不統不獨不武的三不是,“我不做甚麼”,蔡英文的“不”是,“我不讓你做甚麼”。請注意蔡英文從港澳關係條例開始,就已經是采取安全網的思維,她公職生涯的一輩子就是在編織安全網,安全網的概念,就是降溫、扭轉、勒馬。就像剛才連你也説到,兩岸政策由國民黨再談下去是失分,那麼國民黨該怎麼辦呢?國民黨是會説自己連任後不會有新做法,還是會表示自己連任後會有新做法?好像怎麼做都不對,畢竟國民黨講的都是三不,所以不能承認自己將會有新做法。

  再談蔡英文的人格特質

  剛才石教授提蔡英文的人格特質是大哉問,剛才又提起民視拍攝蔡英文從小到大的介紹片,也讓我想到我可以分三個角度來看這個問題。首先與生長背景有關,蔡英文生長的家庭,在本省籍裏是相對富裕的,而且她也受到相當好的栽培。如果與民進黨其他的人相比(呂秀蓮例外),民進黨很多政治領道者大部分生長於相對貧窮的家庭,自己本身受教育的過程中,考試第一名就被認爲是好的成就,而不是在修爲、修養上的知識造就。

  石之瑜:還有一點,她是老麽。

  賴怡忠:好啦!她是老麽,所以她可以到現在未婚,她爸媽也不會逼她。

  第二點,蔡英文是學者,一般學者的訓練是對一件事情有自己的定見,不太可能會去聽人家的,你可以説是知識上的一貫性,或者有人説是知識上的傲慢。蔡與政治人物比較不一樣在於,政治人物會相當靈活地來看待政治風向;而蔡英文學者的風格,也會形成她在處理問題的時候,會去講到知識上基礎的狀況。所以這也是爲甚麼蔡在説話時,大家會覺得奇怪,甚麼“從國際走向中國”、“和而不同、和而求同”,一堆大家認爲怪怪的事情。

  第三點,蔡英文的政治經歷,她長期的政治涉入是做幕僚,所以幕僚是提出處理的方案,但是不做決策;可是政治人物是當下就要做決策,所以這也與扁有很大的差别。陳水扁上臺之後,他從來不是當第二的,他就是當頭做決策,對他來説,他看重的是這個決策會對他造成甚麼樣的影響,如果這個影響不好就不要,如果OK的話就往下走,所以扁著重的是決策施行的後果。但如果是幕僚來看,看決策執行的後果不一定是對人或對事,而是看對這個局所形成的影響;而且還可能會希望很多決策本身有一貫性,這是幕僚的期待。

  所以把這幾點綜合來看,爲甚麼蔡英文在決策上面,剛才劉世忠所講的,覺得她會比較溫和,是因爲她要尋求自己的一貫性;要尋求一貫性的話,自然就不太可能今是而昨非,這樣的狀況會比較少一點。但是對政治人物來説,只要能夠取得發展或脫困,就會采取今是而昨非的政策。

  家境上的富裕所形成對修爲上的造就,讓蔡英文龢民進黨大部分人不一樣,我認爲最主要的原因在這裏。也就是説,在這樣一個培養過程裏,比喻來説,過去很多民進黨人是街頭打架打上來的,他們的拳腳功夫是真刀實槍硬干出頭的,靠著身上的疤痕來建立自己的戰果。蔡英文比較像是在道館裏面,花錢請老師來教她功夫,所以打起來招式很漂亮。如果傳統民進黨人招式不漂亮,但拳拳硬打很實用,能夠打到人比較重要;蔡英文就是擺出架勢,指你甚麼樣的功夫門派,看起來很厲害别人就不敢動了。

  難聽一點來講,如果這是untested(未經考驗的),她有花拳繡腿的問題;反映在決策上,你會看到她會談問題的背景,她會談問題要去注意甚麼東西,但是她少談解決的方案。當人家問她,這個東西會怎麼去處理,她會回答説我們該如何看待問題。我相信大家之前看初選辯論的時候,四次辯論有一個特性:蘇貞昌講我要做甚麼東西、我要怎麼解決;蔡英文是説這個問題要從甚麼地方來考慮。這也不是説她好或不好,而是她的思慮與民進黨其他人的差别,爲甚麼别人會覺得她是非典型的民進黨?我認爲是因爲這幾個部分。

  鄭安國:

  要從長期多面向觀察才能真正知道蔡的基本思維

  對於蔡英文的人格特質,剛才大家所提的,確實很精確、傳神。首先,我覺得,基本上,蔡英文是一個對自己的原則蠻堅持的人,也很堅持某些想法。

  第二,蔡英文可以説具有學術訓練或學者風格。她講出來的話,不能夠光從字面上認定意思,必須從她長期的思維背景,纔可以看出她講某句話到底是甚麼意思,包括她的動機。所有她説出來的話,看起來都很好,像剛才所説的“四平八穩”;可是在“四平八穩”裏面,譬如“包容兩岸”,這與“安全網”、“積極開放、有效管理”、“從國際走入中國”、“和而不同、和而求同”都很類似,你一看都覺得很好,但光從字面不知道她要講甚麼。那麼她真正的意思是甚麼?你要從很多她沒講的東西去看她講了甚麼。所以要瞭解蔡英文,要從長期多面向來觀察,才能真正知道她基本思維是甚麼。

  國民黨、民進黨與共産黨的兩岸政策差異很大,三黨都有黨及領道人的政治理想;但問題是,三個黨的政治理想可能在短期內都達不到。目前最主要的就是,在達不到理想的狀況之下,到底你用甚麼方式、用甚麼政策來處理目前面臨的兩岸問題?這恐怕才是一個比較關鍵要面對的東西。國民黨或中共都已經提出一些處理方法,陳水扁時代也做過若干努力;蔡英文面對這些問題,她有甚麼具體的處理方法?這是大家等著要看的,不是僅靠一些原則或口號式的概念就能夠解決問題。我想大家都希望她説清楚。

  剛才國城説,國共兩黨應該把統一的想法細緻地説出來,我對這點持保留看法。因爲先不論統一是不是他們現在的想法,既然在短期達不到,也沒在進行,那麼説甚麼呢?現在也不是一個討論的時機。

  兩岸政策與人民的期待

  對於兩岸政策,我認爲應從老百姓的思維來看,之前我在國民黨智庫,起草2004年政策白皮書的時候,我就從另一個觀點來想;國民黨談大陸政策,不要先提黨及自己的目標理想,而應該思考到底臺灣老百姓需要甚麼東西,據此擬定你的大陸政策。換句話説,以臺灣老百姓的需要、對人民福祉最有利的爲主,他們期望的是哪些東西,你的政策是否能夠達到臺灣老百姓的目標與期待,用這樣的思維訂出大陸政策,我認爲是比較正確的。

  過去,國民黨先提出一個國家統一綱領,然後根據綱領來推演大陸政策;民進黨想達到臺獨,也由此來推演大陸政策。所以我對兩岸三黨的建議是,不要從你及黨的理想去推演政策,應該從對人民最有利的方向來推演。若此,我想推演出來的東西比較可能得到更多認同。回到主題,我們對兩岸和平不要太悲觀,該顧慮的是,在兩岸表面的和平之下,如何對百姓更有利。這是我幾個觀點,就教於各位,不知道大家還有甚麼指教。

  張國城:

  緑營基本教義派也在成長

  我的觀察是,緑營基本教義派也在成長。一位深緑大老,我就聽他批評過陳前總統,他批扁説其外交過於冒進暴冲,他分析説有些事情不是立刻就做得到;而扁的作爲耗盡外交資源與人脈,其實對臺灣也不見得有利。我認爲臺灣社會有一部分人,至少在基本教義派,對於臺灣民進黨的路線、選舉方向,這個群體基本上是有在反省、成長。

  所以在蔡英文擔任主席之前,與他們並沒有任何的交情,也沒有甚麼特殊淵源,更沒有拿出甚麼利益與他們交換,但是卻可以獲得他們的支持,這是蠻特别的發展;我發現這些人對於臺灣的未來、兩岸關係、中國大陸發展等等,相對來説務實的看法愈來愈多。

  賴怡忠:

  獨派對蔡還是有些意見

  我的看法不太一樣,我聽過深緑人士談,他們私下對蔡英文也有相當多的抱怨。但這些東西並沒有對外顯現出來,主要是因爲他們也知道,蔡英文應該是民進黨內最有實力的候選人,這個時候與她爭論沒有意義。

  另外一個指標是,5月23日黃越綏宣佈獨立參選,這個消息某種程度也反映説,還是有人對蔡英文路線或主張是抱持疑慮的。她雖然不會贏,可是作爲一個主張來牽制蔡的作爲,可能期盼有這樣的效果。

  就蔡英文本身來看,大部分的人,除了剛開始呂秀蓮出來,只有臺獨聯盟表示支持蔡,你可以看到四社或其他社團,他們説這次完全不介入民進黨初選,等到初選結果出來之後,再支持贏得初選的那個人。這次初選,你也比較少看到獨派要求哪位候選人回答哪些問題。

  劉世忠:

  基本教義派有很多派各派也有不同的意見與考量

  其實基本教義派有很多派,誰出席蔡英文或蘇貞昌的宣佈參選記者會,或是出席政見發表會等,都不能代表所有的基本教義派;而且就像怡忠講的,他們要影響的是最後出線的候選人;也像國城説的,有務實的成分。

  講白了,他們支持獨立建國,他們也是等到贏得政權後再來影響你,總要先以贏得政權爲目的。事實上陳水扁就是這個樣子,一開始扁要與中國大陸和解的時候,獨派的壓力也很大,甚至於罵他;等到扁得不到中國大陸的回應,又面臨連任壓力,他就回去擁抱鞏固基本教義派。

  就看蔡英文贏了之後,她決策承受內外壓力的部分,是否承受得了?能否關照到一個平衡,以這樣釐清這個問題會比較清楚一點,而不是單純説誰表態、或哪個臺獨大老支持,就代表整個基本教義派的意見。

  石之瑜:蔡英文有甚麼欲望呢?如果她是防守,沒有具體積極的欲望,如何去影響她?

  劉世忠:蔡英文的非典型就在這裏。她也許沒有那麼强的欲望,不代表沒有欲望。她從學界開始被國民黨延攬,到現在成爲民進黨主席,很多職位都不是她自己求的,但後來被愈拱愈上。這與典型民進黨人不同,也許有的人從小立志當總統、有些人選過立委之後認爲自己可以當總統、有些人當了市長後認爲自己可以當總統、有些人拚了老命也當不到。這點我還蠻同意你的,就是“無欲則剛”。

  賴怡忠:蔡英文對自己名聲很在意,你看這幾年出現的一些事情,她反應最快的都是與自己有關的。

  石之瑜:是不是跟馬英九很像?他們都是排行老麽,都慣於受寵愛,一方面,他們不必積極追求就可以得到寵愛,二方面,得不到寵愛的話會讓他們很受不了吧!他們最珍惜的,不是追求某種還沒有得到手的未來的價值,而是外界對自己的肯定。這樣的性格讓馬英九怕失寵,變得一味討好,患得患失,也讓他害怕衝突。這是不是影射蔡英文也會害怕衝突?那她就算是堅定的臺獨,應該會想辦法避免被大陸批評,或與大陸正面衝突。蔡英文如果也是這樣的老麽性格,那她對和平的貢獻,不在於因爲她會放棄臺獨,絶不會吧?何況通常老麽也不是見異思遷的性格。而在於她不會爲了追求臺獨讓自己暴露在外界指指點點之下。

  賴怡忠:蔡英文也不是沒有罩門,當你挑戰她本人的時候,她往往爲了捍衛自己的名聲,又因爲過去政治人物的歷練比較少,所以這方面可能會出錯。例如十八趴議題。

  鄭安國:結語

  好,各位還有沒有高見?假如沒有的話,我們今天到這裏結束,謝謝!

  評論員簡介:

  鄭安國:臺灣政治大學政治係畢業,政治大學公共行政所碩士;曾任陸委會香港事務局局長(即臺灣駐港機構中華旅行社總經理),陸委會副主委,臺北市長馬英九辦公室主任,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政策委員。

  石之瑜:臺灣大學政治係畢業,美國哈佛大公共政策碩士,美國丹佛大學國際研究博士;曾爲史丹福大學、杜克大學、普林斯頓大學、杜倫大學、中央大學(日本)、蒂賓根大學訪問學者;曾任中山大學政治學研究所教授;現爲臺灣大學政治係教授。

  張國城:臺灣大學政治係、會計係雙學位畢業,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美國芝加哥大學國際關係碩士,威斯康辛大學密爾瓦基分校博士研究,澳洲國立新南威爾斯大學社會科學與國際關係係博士;曾任民進黨立法委員林濁水辦公室主任、民進黨中國事務部副主任、國防部副部長機要秘書、行政院反恐辦公室研究員、行政院青輔會研究委員等;現爲臺北醫學大學助理教授、臺灣智庫諮詢委員。

  劉世忠:東吳大學政治係畢業、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碩士、美國哥倫比亞大學政治學碩士、政治學博士班研究、美國華府智庫布魯金斯研究院─東北亞政策研究中心訪問學人;曾任外交部研設會副主委、總統府諮議、民進黨國際事務部副主任、英文臺北時報政治專欄評論;現爲新臺灣國策智庫研究員。

  賴怡忠:臺灣成功大學物理係畢業,美國維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曾任北美洲臺灣研究學會副會長、民進黨駐美代表處主任、民進黨中央中國事務部主任、臺灣智庫國際部主任等;現爲臺灣智庫執行委員、馬偕護校助理教授。

  李華球:臺灣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畢業;曾任中華港澳之友協會副秘書長、前立法委員蘇起辦公室顧問等;現爲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安組特約研究員、中華戰略學會國防戰略研究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