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一

   楊流昌先生是台灣事務方面的一位專家,他的博士論文是硏究台灣一貫道的一部專著。現在,這部名爲《天道傳奇——一貫道在台灣的傳播與影響》的專著即將出版,我欽佩流昌先生在繁忙工作之餘攻讀學位終成正果的刻苦精神,同時,作爲多年關注台灣宗敎問題硏究的學人,我認爲這部書的出版有其重要的意義,與流昌先生榮獲博士學位一樣值得祝賀。

   以我之孤陋寡聞,這應該是中國大陸高校第一篇以全面硏究台灣一貫道爲選題的博士論文。它這次的付梓問世,結束了沒有大陸作者就此一硏究對象用中文撰寫出版學術著作的歷史(案:北京大學盧雲峰敎授2005年的博士論文《台灣一貫道的嬗變:適應變化的宗敎經濟》也以台灣一貫道爲論述中心,但使用的是英文,學位授予單位是香港城市大學)。流昌先生的這一論文選題,十分清晰地標示出新時期中國大陸的宗敎硏究已經拓展到習慣上稱爲「民間宗敎」的某些「敏感區域」。對一貫道的硏究,以往的成果不能説不豐富,但主要圍繞社會政治歷史範疇,從宗敎學視角出發的硏究很少,而且叙事下限大體上劃在其作爲「反動會道門」之首遭到取締的新中國建立初期或者更早(新時期開始後的創建性硏究成果非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敎硏究所馬西沙硏究員執筆的《中國民間宗敎史》第18章莫屬,該章叙事下限爲清末)。流昌先生的選題,意味着對一貫道的硏究向揭示其宗敎本體屬性、反映其當今生態狀況的維度大大延伸了一步,而這一步,無疑跨進了長期以來人爲規避所形成的空白地帶。能夠開始塡補這塊空白,顯示了流昌先生就讀博士的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敎學系和他的指導敎師趙士林敎授所擁有的學科前沿意識和學術擔當氣魄,更有賴於求眞務實的思想作風在國家和社會層面得到不斷恢復與發揚,特定的關鍵因素,則是流昌先生本人具備了恰當把握這一選題的專業素養、政治素養和資料條件。於是乎,中國大陸宗敎學術硏究史上勢所必至的這一步進展,就通過流昌先生的這樣一篇博士論文及其正式出版,集中而鮮明地體現出來。因此,中央民族大學哲學與宗敎學系和楊流昌博士所作的貢獻,是絶不應該被輕忽、被忘記的。

    我自己曾經在硏究台灣宗敎的過程中較早地接觸到台灣的一貫道,寫過一些描述性、策議性的文字,但基本未公開發表。流昌先生撰寫博士論文時,對我的那些東西有所參考,我非常高興某些觀點被他認同和吸收,而不在意無法一一註明來源。現在蒙他索序,我很理解這是流昌先生對我的看重,感謝之餘,委實惶恐。拜讀大作一過,掩卷默思,覺得這部書確有不少特點,限於篇幅,這裡不能詳述,但其中最重要的特點,我認爲也許是作者筆下由歷史感與時代感交織而成的立論框架。
馬克思主義歷來主張,宗敎的本質「只有到宗敎的每個發展階段的現成物質世界中去尋找」,除此以外,「宗敎本身旣無本質也無王國」。一貫道的發展變遷,也是整個社會發展變遷的折射。台灣一貫道發軔於中國大陸,民國時期一貫道在大陸的興盛得益於近現代急風暴雨般的社會動蕩造成的廣泛宗敎需求。令人遺憾的是,當年大陸的一貫道總體上沒能認識到,這種需求會隨着它自己作爲一個宗敎組織所脫胎的社會母體的根本性變化而變化;沒能認識到,通過宗敎組織爲中介的個人宗敎需求,會在社會母體的巨大變化中被一部分人利用來獲取和維護自身的世俗利益。流昌先生的著作客觀地陳述了台灣一貫道的大陸「前史」,實際等於善意地提示台灣一貫道方面對於60年前一貫道在大陸的湮滅應該掮起自我反思的責任。這種尊重歷史的態度,是一個嚴謹學者的本色,也是一個成熟的宗敎團體不應缺失的。而恰恰由於正視了大陸一貫道包括抗戰時期在內的那段歷史,用心的讀者才能在讀到書中一貫道離開大陸後同樣遭遇台灣當局嚴厲取締的內容時,領悟到社會管控手段背後的傳統「國家觀念」是如何超越政治制度和意識形態壁壘的。對於台灣一貫道人士而言,舉一反三地認識這個問題,擺脫「歷史悲情」的糾結,似乎比普通讀者更有必要。

    瞭解過去,是爲了準確地看待今天。流昌先生的著作沒有止步於僅僅還原一貫道的歷史面貌。在對台灣一貫道完成大幅度轉型直至實現「合法化」的種種內因外因、戰略策略進行梳理分析的基礎上,他結合其敎義理念和傳播方式的文化特色,重點論列了台灣一貫道的發展現狀及其現實社會功能,又以此爲根據,對台灣一貫道的未來走勢、與台灣當局和台灣社會的相互關係,特別是其包含的傳統文化基因對於抵制「台獨」、加強兩岸關係所能發揮的積極作用,做了相當深刻的闡釋。概而言之,就是在承認但不耽於原有歷史記憶的同時,充分肯定台灣一貫道的轉型努力,並希望將努力的成果固定爲新的歷史記憶,匯入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廣闊前景。這部著作不同一般的時代意涵,盡藴於這些闡釋之中。

    我還注意到流昌先生在博士論文摘要中説:「台灣一貫道在堅大陸時期一貫道無生老母信仰和三期末劫、三曹普渡、三敎合一等基本敎義和修心養性、勸善成人等修持觀的同時,又對一貫道敎義結構、組織形態等加以翻新改造,已成功『在地化』。特別是大批知識分子入道,進一步突出儒家思想,強調對此岸倫理道德和大同世界的追求,使其更具人文關懷色彩。因此,當代台灣一貫道已不單純是大陸時期一貫道的簡單延續,而是以嶄新的『現代儒敎』姿態,立足台灣,走向世界。」他的書中提到今天的一貫道實際屬於民間儒敎統緒在社會需求面前的復興樣式的看法,涉及了當前中國宗敎學界熱烈討論的話題,即儒敎的宗敎形態問題,進而是宗敎性在中國主流傳統文化體系中的地位及其現代化調適問題。這些問題,攸關中國特色宗敎學理論的建構,攸關批判地繼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取捨導向。流昌先生敏鋭地接近了對台灣一貫道進行宗敎學、文化學硏究的實質目標,用自己的硏究賦予這個具體的觀察對象遠遠超出其本身範圍的典型價值,即使一部帶有初探性質的論著難免還存在一些不足之處,僅憑這一點,就可以「藏之名山,傳之後世」了。

    胡錦濤總書記在紀念《吿台灣同胞書》發表30週年座談會上的講話指出:「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文化交流,使中華文化薪火相傳、發揚光大,以增強民族意識、凝聚共同意志,形成共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精神力量。」硏究包括一貫道在內的台灣宗敎,有助於落實講話的要求。流昌先生得天時地利人和之便,開了一個好頭,他的著作也可以説是兩岸文化交流的産物。台灣一貫道和其他宗敎的人士對開展兩岸文化交流抱有熱情,只要交流活動能夠取得良好效果,並且不違反大陸有關政策法令等現行規範,定會受到歡迎和鼓勵。前途是寬廣的。身爲20多年來兩岸宗敎和宗敎學術交流歷程的見證者之一,我寄願宗敎文化交流推動兩岸宗敎學術硏究不斷前行,寄願宗敎學術硏究引領兩岸宗敎文化交流不斷深入。我自己將一如旣往地爲之付出心力。也相信流昌先生在促進兩岸關係發展的本職崗位上,還會當仁不讓地兼顧台灣宗敎硏究的工作,繼續尋找新的選題,推出新的成果,仍然給我以先睹爲快的幸運。
是爲序。
                                                                  
                                                                                        張新鷹 
                                                                                                                                                                                        辛卯正月廿二日(2011年2月24日)

                                                                                     於北京中國社會科學院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