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二節 一貫道研究現狀

    一、大陸方面研究動態

因為一貫道自上世紀50年代初期即被定為反革命組織和邪教,現實中研究一貫道有一道不敢逾越的政治鴻溝,而且大陸社會現在無此信仰和教派,所以大陸方面對一貫道的研究甚少,對一貫道在台灣傳播和發展的研究,也幾乎是空白。就目前閲讀所及,主要研内容有兩方面。

    一類是關於一貫道源流研究。最重要、也最有代表性的是馬西沙、韓秉方《中國民間宗教史》(2004年)。這是我國第一部有關民間宗教的通史。其中第十八章以 「一貫道的源流與變遷」為題,專門介紹一貫道。作者引用了大量官書檔案等第一手資料,經過認真、縝密考證,對一貫道源流及變遷進行深入介紹與探討。一貫道淵源於羅教的分支東大乘教及圓頓教,發展到江西又與江南的齋教融匯合流,流佈到西南後由大乘教演化成青蓮教。在近代之初,隨着青蓮教勢北移,從中分化出末後一着教即一貫道,又受到華北諸宗教特别是八卦教系統的影響。因此,近代一貫道應是多種教門融匯合流的產物,也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封建專制制度的產物,而不是現代社會產物。作者認為,一貫道有數百年的歷史淵源和曲折複雜的發展歷程,因為社會本身的前進,它在各種不同階段中表現出的社會性質也迥然不同,因此對其評價不能簡單劃一。一貫道的前史乃至王覺一領導的末後一着教,是反抗清朝封建當局暴政的民間教派,帶有反封建的進步内容。牟鐘鑒、張踐的《中國宗教通史》(2003年)第十、十一章,在論述清朝後期和民國時期的宗教時,分别各有一小節論述一貫道。作者認為該教的真正創始人是王覺一。認為一貫道要「一以貫之」的並非僅限於孔子的「忠恕」之道,而是要貫通儒、佛、道三教,使其歸於一。作者認為該教在清末是一個反抗清朝暴政的民間宗教教派,有積極社會作用。一貫道起於清末,但真正興旺發達是在民國年間,不僅形成了一整套組織系統和宗教儀式,而且教徒眾多,勢力遍及全國,在教義理論上也有重要發展。一貫道在民國以後成員日趨複雜,社會作用有相當大的消極面,特别是「七七事變」後,該教教主張天然投靠日寇,成為汪偽政權的「外交顧問」,吸收大漢奸褚民誼、周佛海、常玉清、王揖唐等加入一貫道,積極配合日寇侵華政策,以至為社會所不容。

    另一類研究是對共和國建政初期取締一貫道情況及經驗的論述。如《一貫道罪惡内幕》(張永勝、王宜,2003年)、《反動會道門「一貫道」覆滅始末》(林林,2002年)、《建國初期對一貫道的鬥爭及其歷史經驗》(朱奕冰,2001年)、《建國初期北京取締一貫道工作論述》(鄭永華)、《建國初期綏遠地區取締一貫道的鬥爭》(慶格勒圖,2001年)、《建國初期山西取締一貫道經過及經驗》(王大斌,2004年)、《建國前熱河省一貫道考論》(申玉山,2007年)等。上述論文大都按照當時政府取締一貫道的政策,歷數一貫道罪惡,描述當時打擊情況或過程,總結鬥爭特點或經驗,揭示鬥爭帶來的啓示等等。其中有的論述比較理性平實,有助於我們對這一時期一貫道情況的瞭解和認識,但更多是大批判,一些論點和看法顯然有歷史時代的局限性和政治偏見。例如近年有一篇題為《法輪功與一貫道等會道門之比較》的論文,總結了一貫道等會道門的七大特點:一是提倡迷信反對科學,二是宣揚「末劫說」與「救世論」,三是創教者都是弱勢族群中不滿現實的人,四是利用醫治疾病或傳授巫術化氣功武術吸引信徒,五是通過傳徒大肆斂錢,六是企圖通過社會上層或社會名人取得合法地位,七是有嚴密的組織系統。作者認為一貫道在中國大陸雖然已經被取締了半個世紀,但其殘餘勢力仍然不時進行復辟活動,境外的一貫道也不斷派人到内地進行滲透。提醒人們警惕,以一貫道為代表的會道門組織雖然在整體上已經不復存在,但在它們腐爛的屍體上仍然不時發出陣陣惡臭,毒害善良的人民。一貫道等會道門組織所繼承的,實際上是中國文化傳統中的封建糟粕,這種封建糟粕一旦遇到適當的土壤和氣候,便會再次冒出地面,毒害人們的心靈,殘害人們的身體。本人對這樣的論點和研究方式不敢苟同,但對研究工作來說,仍然覺得有借鑒意義。研究一貫道,要瞭解這段歷史,但因本研究關注的是當今在台灣發展的一貫道,不涉及對上述階段一貫道的研究和評價,在此不多談及。

    二、台灣方面研究動態

台灣地區對一貫道的研究比大陸熱絡,但也僅是近30年的事情。因為在台灣,一貫道也曾被當做「邪教」而不為當局和社會所容,直至1987年獲得註册許可,成為台灣合法宗教,相關研究才多了起來。

  (一)出版了多本研究一貫道的專著

    如《天道鈎沉——一貫道調查報告》(宋光宇,1983年)、《先天道研究》(林萬傳,1985年)、《一貫道的艱辛歷程》(樊開印,1987年)、《一貫維中》(劉心德、劉心玉,1995年)、《天道傳燈——一貫道與現代社會》(上、下册)(宋光宇,1996年)、《一貫道歷史》(孚中,1997年)、《一貫道概要》(林萬傳,2001年)、《一代明師——師尊張天然略傳》(林榮澤,2005年)、《民國以來民間教派<大學><中庸>思想之研究》(鐘雲鶯,2008年)等。上述專著從多角度、多方面、各有側重地對一貫道加以論述。對研究一貫道在台灣傳播與影響課題,上述專著值得注意的幾個論點有:

    ——關於台灣一貫道的歷史坐標。從祖師傳承、老母燈、儀式行為等方面觀察,認為今天在台灣傳播的一貫道,與台灣原有齋教先天派的一支相同。兩者來源於同一個源頭,即第九代祖師黄德輝於清康熙年間創立的先天道。縱觀一貫道發展歷史,雖然它背後有很深厚的歷史淵源,但台灣一貫道是站在宗教發展軌跡的前端,其教義揉合了儒釋道三家理論,創造了一個新的理論架構,在儀式方面不斷改易舊有儀式,以更簡單的方式禮拜神明。從這個角度說,與其說台灣一貫道是「秘密宗教」,不如說是「新興宗教」。

    ——關於台灣一貫道曾被視為「邪教」的緣由。認為主要是當局與一貫道之間缺乏良好溝通和其他教派的落井下石。就當局而言,深層原因是不信任民眾,基於治安顧慮,害怕群體性集會,按照前清以來策略和方式對付新興宗教。而教團方面,則長期缺少良好有效的對外公共關係,過分强調「道」的尊貴,忽視世俗法律的約束力。就社會層面而言,中國社會自五四運動以降,知識界對中國民間信仰一直持批判和懷疑的態度,認為中國落後悉由這些低等民間信仰害慘。新聞媒體則不明就裡捕風捉影對宗教問題夸大渲染,致使宗教問題不能得到公平處理。台灣地狹教稠,宗教之間相互攻訐,希圖借當局之手除去對方而後快,也是台灣一貫道長期受不公正對待的一個重要原因。

    ——關於一貫道在當代台灣社會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認為以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倫理道德為幟志,是一貫道得以在台灣成功發展的根本原因。台灣光復後,以傳播中華固有傳統文化自居的一貫道適時入台傳教發展,迎合了台灣人民痛恨日治「皇民化」教育和對中華文化仰慕與渴望的心理需求,符合時代需要。及至1970年代,台灣社會因經濟繁榮,漸次恢復民族自信心和自尊心,掀起了文化尋根的「復振運動」,一貫道以弘揚中華文化之教而吸引了眾多青年學子。

    ——關於台灣一貫道信仰特質。台灣一貫道的信仰核心,基本上是沿襲明清以來「無生老母」信仰,其中很重要的思想是「三期末劫」的劫變觀,認為天地運數已走到「白陽期」,會有大的災劫涮洗,「無生老母」思念天下兒女,因此降下道來救劫,唯有入道者才能得救。這樣的教義雖為同時代各民間教派所用,但是一貫道的救劫說更進一步融合求道「點玄關」儀式,形成一貫道特有的一種救世思想。一貫道又以「扶乩」方式宣教,以「借竅」方式為普渡證驗,讓人與神佛之間有了溝通媒介,加深了信徒對神佛信仰的作用。而乩訓内容多為勸善道理,在宣教上又强化了教義作用,令信眾對教義產生信心,從而對一貫道的信仰更加堅定。

    (二)相關研究論文日益增多

近年來,隨着一貫道在台灣和海外傳播與影響越來越廣泛,台灣學界對一貫道的關注日益重視,研究論文越來越多,内容也更加廣泛。台灣一貫道組織近年在台灣和海外,還舉辦過多次有關一貫道的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台灣宗教學界,研究一貫道似乎成了一門顯學。

    關於一貫道義理與儀式方面的研究。輔仁大學劉怡君的《内盡其誠外盡其禮——一貫道禮儀的信仰意義》(2006年)認為,禮儀一直是信仰者具體展現其信仰的宗教行為,信仰者借由有系統、有結構的象徵性語言及身體動作,既表達個人和群體對信仰對象的情感與態度,也借此與信仰世界發生聯繫溝通。該文從宗教神學的角度,對一貫道的禮儀加以綜觀,探討一貫道禮儀的由來、特性與涵括範圍,並以拯救論對一貫道《暫定佛規》等數種禮儀文本進行詮釋,解讀其中所藴含的啓示内容,配合實際訪談,對禮儀在道、啓示、信仰與人之間的作用加以闡釋,說明禮儀對信徒在皈依歷程中如何發揮作用,協助眾生完成個體與群體的終極關懷,突出一貫道如何開展解決人類「末後一着」。真理大學李紀勛的《當代一貫道的發展與變遷——以教義、求道儀式與三寶詮釋為分析焦點》(2006年),以宗教團體因自身發展需求或對應於現實環境之變化,所產生的内部自主性的因應調適模式為論述架構,探討一貫道教義體系與儀式的變動現象與轉化情形,並借由信徒與道場、社會情境的互動關係,顯現一貫道教義與儀式的發展過程與影響。台北科技大學林鈺勝碩士論文《台灣一貫道佛堂儀式空間之研究——以發一崇德雲林道場為例》(2004年),以台灣一貫道佛堂與儀式為研究對象,認為佛堂對保持一貫道秘密宗教屬性、儀式行為等的影響很大。以1987年一貫道合法化為界,佛堂空間發展分兩個階段,第一階段為求得生存而變化空間,第二階段隨着合法化後領導核心與組織結構展現其影響力,逐漸發展出某種約定俗成的建築觀念,進而形成現今一貫道佛堂空間的面貌。儀式方面,重點論述一貫道佛規禮節、法會禮節與「三表五願」禮節等儀式的展演概況,並以佛堂空間與儀式空間為基礎,就其宗教教義神聖宇宙觀下,對所形成的佛堂建築、儀式行為、活動情形與空間性的展演等現象加以詮釋,進一步探討神聖宇宙觀與佛堂及儀式的關係。

    關於一貫道與當代社會關係方面的研究。南華大學楊弘任《一貫道如何契應當代社會》(2005年),針對一貫道的道義形象、禮節儀式與日常實踐等方面,分析其傳統基礎、現時狀況與未來展望,認為當今時代交通與科技發達的因緣,跨國界與不同文化思想交流處處可見,而一貫道的「三寶」要義已由昔日强調對外在的躲災避難,轉變為强調面對内在的修道修心,彌勒理天淨土的許諾,也逐漸轉型為「富而好禮」的儒家境界。國際商工林東生《一貫道的哲理及在現代社會生活的啓示》(2006年)認為,一貫道的哲理是一個繼續形成與界定的發展過程,且必須轉化為每天的生活智慧。一貫道的哲理將幫助人們的人格及生活型態有個更美好的生活規劃模式,幫助人們培養出溝通的美德,幫助人們考量到别人的立場,能建立一個更合理的規範,進而完成普渡收圓、化人間為淨土。林源平的《一貫道與文化創新》(2005年)認為,宗教形式和信仰本質是人類文化中最深層的底藴,一貫道的宗教追求,既有理性思考也有感性行動,它從三教合一的文化根源,到現代社會的成長茁壯,在不斷的宗教文化衝突中融合並創造新的宗教文化型態,這樣的文化創新正是宗教的實踐和信仰的辯證過程。

    關於一貫道生命與社會關懷方面的研究。東海大學謝金汎《從一貫道「道之宗旨」的哲學詮釋談社會關懷》(2005年)認為,社會關懷的内在根據乃是「敬天地的心」,一貫道社會關懷的主要方式是「社會教化」,除了推己及人、普渡眾生的道德實踐外,「禮神明」的活動也在一貫道裡佔有相當大的份量。葉永進《一貫道的社會關懷》(2005年)認為,一貫道的社會關懷,廣義說是對人類生命、生活及靈性的全面性關懷,不只要所有生命活得自在、快樂,更關心其靈性的提升與超越,若要全面性實踐一貫道的救世關懷,就必須同時驅動其「入世間」與「出世間」關懷的兩輻轉輪,齊頭並進,相輔相成。中正大學周尚志《一貫道社會關懷:新作法新思維》(2005年)認為,一貫道社會關懷要而言之,一為物質方面的急難救助,另一為精神方面積極正己化人的淨化人心工作。一貫道場對關懷世界各弱勢團體與族群不遺餘力,經常發出為善不欲人知且實際上的援助。除了愛心援助之外,更對信眾施與教化仙佛與聖賢經典,旨在化渡人心為良善,使社會趨於天下為公、大同世界的理想境界。特别是當今世界人類物質生活品質不斷提升,多數同胞不致於需要靠救濟過日子,人們需要的是正心修身、養性培德,由己身推廣到家庭,由家庭推廣到社會國家,由社會國家推廣到萬國九州,挽救日愈沉淪的世道,為淨化人心做最大奉獻與努力,這正是一貫道對社會盡最大最正面的關懷。①

   ①本節所引論文,參見《2006年一貫道世界總會第二屆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2006年宗敎、文學與人生國際學術硏討會論文集》和《2008年宗敎與文化學術硏討會會議手冊》。謹對提供資料友人致謝。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