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第四節 一貫道的組織與修行

  是宗教就勢必存在一種與追求宗教理想境界相聯繫的修行生活,為體現各自宗教特質,大多宗教還把信徒組織起來,把修行生活規範化、制度化並形成機制、體制。作為一門新興民間宗教的一貫道,無論是當年在大陸張天然時代,還是當今在台灣,一貫道之所以能够得到快速傳播與發展,除了有令人起信的教義外,還在於其善於通過組織將信徒凝聚起來。「一貫道在快速發展時,能很成功地將信徒組織起來,而且是有條不紊的領導,其所憑藉的主要是兩項要素:即『佛規禮儀』與『天命領導』。前者是對於加入的成員,在禮儀和規範下,能產生和諧性的互動關係,而且可以發揮凝聚力,並達到涵養修持自身的作用。後者是一種領導的模式,借此可以獲得角色職責上的神聖性,並得到實踐自我及肯定自我的力量。」①

    一、一貫道職級與組織

宗教組織與制度是一切宗教得以形成的基本要素。一貫道因是長期秘密發展而來的民間教派,所以有嚴密上下從屬關係的科層化組織結構。現代台灣一貫道的職級與組織均是從路中一時期演變而來。從道内職級講,路中一時代有祖師、領長、代表師、壇主、辦事員、道子等層級,道傳台灣後,因傳道背景和需要不同,一貫道職級有了新的變化,現分如下各級:

    1. 祖師。專指已去世的張天然和孫慧明夫婦,認為他倆仍是現在奉天承運執掌道盤和辦理普渡收圓的最高領導人。

    2. 道長。指一貫道場中元老級人物,他們傳道數省,對一貫道傳播與發展立下不朽功績。其職係由祖師張天然和孫慧明親自授予,張天然在世時共封授了7位道長,分别是濟寧的張振忠、天津的胡桂金、北京的張五福、濟南的徐衡甫和齊鳴周、青島的董玉泉、南京的孫錫堃。此外,當時大陸各省市一貫道總壇壇主,如綏遠總壇的劉夢榮、上海總壇的潘華齡、山西總壇的薛洪等人,也被信徒尊奉為道長。在台灣傳道有重要貢獻的張文運、韓雨霖兩位老前人,也被尊奉為道長,作為精神領袖。

    3. 老前人。指在一貫道場年高德劭的資深前人,如張文運、韓雨霖、何宗浩、陳文祥、張培成等人。

    4. 前人。指傳道一方、領導多位點傳師、信徒眾多的資深點傳師。經祖師授權,可在其被核准名額内任命(道内稱「放命」)點傳師,但如果其上有老前人領導,則仍由老前人授職。習慣上,對當年從大陸到台灣傳道的點傳師,現在都被尊為前人。也有一些信徒眾多的支線壇口,在本傳道地區將比較資深的點傳師奉為前人,或稱領導點傳師。

    5. 點傳師。是「代表點傳師」的簡稱,即代表祖師點道傳法的人。過去稱「代表師」,1936年改為現名,現在台灣也稱為「經理」。

    6. 壇主。又稱堂主,是一貫道佛堂的負責人。

    7. 講師。在佛堂上講解教義之人士。依規定,講師以上職務者,必須立清口願。

    8. 辦事員。在佛堂協辦道務的人員。

    9. 三才。即扶鸞時所用天才、地才、人才通稱,扶乩者為天才,抄字者為地才,報字者為人才。只有根基深厚、品性端正、情慾淡泊、主敬存誠的人才能擔任三才,特别是天才,通常選擇聰慧少年兒童擔任。

    10. 道親。即信徒,是一貫道内信徒之間的稱呼。

    由於時空變化,在當今台灣一貫道場上的職級實際上已没有這麼多層級,祖師早已在靈界,道長、老前人也已陸續逝世(道内稱「歸空」),前人似乎也没幾人,道務管理和推展主要靠點傳師、壇主、講師等承擔。

    在組織結構方面,一貫道以佛堂為基本單位,有總壇、支壇、分壇、散壇、家堂等五、六個等級。大陸時期,通常總壇由張天然親自領導或由道長主持,各地支壇由道長或前人主持,分壇和散壇由點傳師主持,有的散堂以及家壇由壇主負責,壇與壇之間上下隸屬關係明確,組織機構嚴密,形成一個綿密的結構網。當今台灣一貫道組織也是這種佛堂結構,但因形勢和時空變化,已與大陸時期的一貫道有所不同。在台灣,一貫道大約有18個組線,組線之上並没有一個類似大陸時期張天然祖師那樣强有力的控制和領導,一貫道合法化後於1988年成立的「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也只是一個「同業公會」,搞搞協調可以,但該會與各組線、組線與組線之間都没有上下隸屬關係,道務運作是兄弟登山各自努力。在開展道務活動方面,當今台灣一貫道以大廟為各地道務中心,這也是大陸時期所没有的。

    一貫道自命是天道,因此非常重視天命在組織中的作用。中國的天命思想源遠流長,自周以來一直被用作解釋皇權合法化的依據。明清以來民間宗教勃興,這種天命觀又被倡教者用作傳教神聖性的印證,一貫道尤其突出,甚至與解釋皇權一樣,直接用「奉天承運」來解釋辦道權:「天者,明明上帝也,運者天機之運也,奉天承運者,即係奉上天之明命,辦理本期之天機大事也。」①一貫道如此看重天命,以至於將點傳師以上職級的領受稱之為「領天命」,並以此來嚴格要求自己「盡天責」,即要專心致志代天推展道務。同時,又將天命的義涵作廣義解釋,說「天命是上天所命的即本性也,以為人生之天職德位也。人如不盡天職,不顧道德名譽,就是違天命則不得天福」。又說「群居講道論德,就是天命話;做事利人利物,就是天命事;富人樂善好施,貴人引人向道,貧人自食其力,安貧樂道並助人做善事,皆能長天命」。②這種把進德修業、樂善好施也賦予天命意義的作法,促使廣大信道者更加愛道、護道、為道盡力盡責。一貫道理論家孚中將這種特别重視「領天命」作用的道務領導制度稱之為「天命領導」③,認為是一貫道比較獨特的組織形式。他說,台灣的一貫道是一個組織井然有序的教派,但其嚴密性並非靠上對下的控制或管理,亦非領導者個人魅力使然,而是靠上對下的關懷力使之凝聚起來,這股關懷力來源於個人對道的體證及領受的天命職責,正是因為「領天命」神聖,使道中每個角色都獲得對下付出關照與成全的職責,自己也從中得到肯定和實現自我的機會。這種組織領導形式,對一貫道在台灣傳播與發展,確實發揮了巨大作用。

    二、一貫道的修持觀與禮儀

    與其他宗教一樣,一貫道非常重視對道的修持。並很有自己的特點,第一個特點是,認為在修心養性的同時更要重視行功渡人。一貫道修持法門分内功和外功兩方面,《一貫道簡介》對此進行了比較完整的闡述:
「内功即格致誠正修身之功夫,亦即克己復禮、清心寡欲、求其放心之功夫。外功即要行濟人利物之事,要有拯災救世之心,要遵三教聖人之訓,遏力躬行實踐,凡印善書,立佛堂,廣勸化,多開荒,宣揚道義,啓發人智,化一人成道,功德實非淺鮮,外功圓滿,内功隨之而圓。至於凡情上,濟急救難,賑災匡危,小則出資獨辦,大則集資共舉,要隨地隨人隨時隨事,多方而利導之。次與父言慈,與子言孝,與兄言友,與弟言恭,與夫婦言和睦,與朋友言信實,與官吏言忠正,化惡為善,化愚為賢,則為真功;不存沽名釣譽之心理與無惡言厲色之表現,若沽名釣譽,無所謂功矣!若性躁氣憤而勸人,則非修道之人矣!」 ①

  由此可見,一貫道遵循的修行觀其實就是儒家「内聖外王」的觀點,對内、對自己,要求正心修身養性,對外、對他人,要勸善成人。不過一貫道的勸善成人,更多的是指辦道渡人,也就是發展更多的人加入一貫道,道内將此行為名為「開荒」,認為辦道渡人是最佳修行的印證,是「真功實善」。這也是為什麼一貫道徒比其他教門信徒更加熱衷於傳道、更加有傳道責任的思想所在。事實上,一貫道特别注重外功行持,張天然當年辦道,就以「誰辦誰成」來鼓勵和提拔道中領袖,像山西的薛洪、河南的孫芝桂、北京的張五福等人被提拔為道長,並非他們内在修行功夫有多高深,而在於他們發展信徒、弘展道務很有一套。一貫道教科書《明德新民進修録》甚至明確地說「内功是道,外功是德;道本屬於空,而德屬於實;故無德不能顯道。」①把渡人的外功看得比修己的内功還重要,這是其他教門所少見的。

    一貫道修持觀的第二個特點是儒、佛、道三教齊修。在一貫道看來,儒、佛、道三教雖然分門别户,言論不同,但從根本上說教理是一致的,都是要代天宣化、化惡為善、挽救人心。比如道教以虚為本,注重保養虚靈,返回無極;佛教以寂静為根,注重滅除雜念,返觀寂静;而儒家在明明德,注重私慾淨盡,天理純全。在終極目標上,天理、寂静、無極是相通、相同的,都是一理所生,正如宋代全真教主所說,「儒門釋户道相通,三教從來一祖風」。所以一貫道主張「三教合一」,在修行上,必須三教齊修,行儒家之禮儀,用道教之功夫,守佛教之規戒。

    儒家禮儀簡潔、莊嚴,所以一貫道的禮儀大都仿自儒家敬天祭祖的儀式。如行儀時穿中國傳統長袍、馬掛禮服,行傳統燒香磕頭敬拜古禮,佛堂内供桌、佛燈等,更是按易理推演的形式進行擺設。主燈象老母、性光,代表無極,左右兩燈代表陰陽兩儀,五色供果代表五行等,科儀時並無佛教、道教那些敲打念唱、畫符念咒、驅邪祈福的法式,也没有袈裟、道袍等行頭,信徒也不用像僧人道士那樣剃度削髮或盤發綁腿,不用出家,工作起居與世俗無異。

    煉功則用道教守玄功夫。道教功夫講究精、氣、神「三華」,講究「安爐立鼎」,旨煉精化氣,煉氣化神,煉神還虚,達致「三華聚頂」。同時,希望通過修煉,使五臟之氣返回先天一炁。達致「五氣朝元」。一貫道初期修煉金丹,傳授「九節内功」,指出玄關部位,王覺一掌道後進行了改革,改為點開玄關。一貫道提倡修煉功夫,意在淨盡私慾,求其放心,使精氣神自然合一,返回先天道體。
 
  一貫道認為,人世間造罪無邊、輪逥無休,皆因殺、淫、貪、邪等諸惡引起,佛教的不殺生、不偷盗、不邪淫、不食酒肉、不妄語五戒,是人類修持以斷惡業,培養善德的開端,因此一貫道也以此為基本戒律加以嚴格遵守,包括素食。
一貫道的佛規禮節與儀式,正是在這樣一種觀點的指引下訂定的。到了張天然時代,又對過往禮儀進行改革,使之更加簡單易行。其目的,一方面是希望這些禮儀能在道内切實行效,以建立井然有序的領導體系,另一方面,禮儀簡單易行便於入道者掌握,有助於吸收信徒,推展道務。

  一貫道特别重視求道儀式。在一貫道看來,求道、得道是人生的關鍵,是生命中第一等大事。一貫道信徒求道儀式又叫「點道禮」,也就是該道在吸收新信徒時,舉行的向入道者傳授「關、印、訣」「三寶」的儀式。據宋光宇田野調查,所謂「關」就是「點玄關」,指信徒在求道儀式中,由點傳師用右手的中指在求道者眉心「玄關竅」上一點,同時口中說「一指會中央」,再用左手掌在求道者面前抹一下,口中並說「萬法皆超然」,象徵洗心革面。一貫道認為「玄關」是天地人間大秘密,人類靈性的根源,點「玄關」是會通天人的唯一法門,點開「玄關」後,人死後靈魂就可以直上理天,故在一貫道内有「明師一指,超生了死」的說法。所謂「印」就是「合同印」,是道中認為「上天掛號」憑據的一種手勢,要領是兩手心向内,左手抱在右手上,兩拇指按在右手無名指根。這種手勢暗合「子亥相交」,「子」「亥」合為「孩」,象徵着無生老母唤回96億原佛子,是認母歸根的意思。「訣」即「傳口訣」,據說是「五字真言」,但這口訣是一貫道的最高秘密,外人不得而知。①

  一貫道稱「三寶」修持是斷絶輪逥、返本還原的「性理心法」,如能依法勤修,達致内聖外王境界,必可超脱生死,證果無極。可見一貫道十分重視禮儀修持,將禮儀與教義緊密聯繫在一起,成為宗教信仰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今日台灣一貫道佛堂所遵行的禮儀,基本上是張天然《暫定佛規》中規定的,主要有:參辭駕禮、早晚獻香禮、初一十五獻香禮、老母大典禮、獻貢禮、辦道禮、開壇禮、拜節拜年禮等。舉行上述禮儀,意在强調信徒對道的誠心,以達到「内盡其誠、外盡其禮」,並藉以「正心修身,成人成己。」②具體儀式動作有:作揖、獻供、獻香、叩首、禮囑(包括請壇、點道、願懺文)等。一貫道禮儀雖然簡單,但道内對此非常看重,如在佛堂禮拜時必行叩首禮,認為這是最基本的禮儀修持功夫,一般還要配上獻香,稍加隆重一點還要獻供。平時進出佛堂,要行最基本的參辭駕禮,佛堂早晚要行獻香禮等。為使禮拜溶入信徒的日常生活,台灣一貫道特别强調建立佛堂的作用,希望信徒盡其所力安設佛位,每日禮拜以表誠敬。
 
    ①孚中《一貫道發展史》第380頁,台北縣正一善書出版社1999年版

    ①張天然《一貫道疑問解答》第19頁,台中光明國學出版社1993年版

    ②《明德新明進修録》第23-27頁,台北天恩堂1972年重印本

    ③孚中《一貫道發展史》第393頁,台北縣正一善書出版社1999年版

    ①《一貫道簡介》第19-20頁,「中華民國一貫道總會」印行,1978年版

    ①《民德新民進修録》第43頁,台北天道之光出版社1995年版


    ①《民德新民進修録》第43頁,台北天道之光出版社1995年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