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略述中國南方的梯田稻作文化

  【中文摘要】梯田稻作文化在長江以南的丘陵地區相當普遍。雲南哈尼梯田是一個典型。隋唐時代,南方梯田進入大發展階段。宋代,隨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梯田在南方大規模開發起來。中國古代南方梯田稻作文化已經屬於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
  
  【關鍵詞】中國南方地區 梯田 稻作文化 開發
  
  Abstract:Rice cultivation on terrace fields is common in the hilly areas to the south of the Yangtze River. The terrace fields in Hani, Yunnan province are typical. The terrace fields in the south began developing since the Sui and Tang Dynasties, and reached the peak in Song Dynasty along with the country's economic center moving from the north to the south China. The culture of terrace field cultivation in the south is a part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South China terrace field rice cultivation development
  
  如果説1987年浙江省餘姚河姆渡新石器文化遺址中發現的150噸稻米碳化稻穀殻是公元前5000-公元前3000年長江下游以南地域的水稻種植相當規模,那麽,今年6月下旬聯合國教科文組織(UNESCO)在東埔寨首都金邊召開的第三十九届世界遺産大會决議雲南哈尼梯田稻作文化列入《世界遺産名録》則是中國南方稻作文化的延續和發展,值得加以關注和研究。本文擬就以哈尼梯田稻作文化爲代表的中國南方梯田稻作文化作—闡述。
  
  哈尼梯田位於離昆明市270公里的雲南省元陽縣哀牢山南部,離縣城南沙鎮約30公里。整個梯田幅員166平方公里,包壩達景區、老虎咀景區、多依樹景區和箐口景區,由山脚延伸至海拔2000多米的山頂高處,梯階達3700多級,傾斜度15-75度。整個景區融合山頂的箐林、山間的河流、山腰的村寨和山下的梯田“四素同構”的特色,反映出精密復雜的農業、林業及水源分配系統和經過長期歷史而形成的獨特社會、經濟和宗教體系,彰顯了人與環境互動的生態模式;即人住的村寨建築在箐林的山凹中,由一座座古意盎然的蘑菇屋組合而成、箐林矗立於村寨的上方,以提供人們用水、用材、薪炭之用,但其有神聖不可侵犯的“寨碑森”:梯田則位於村寨的下方,用以種植水稻,提供人們生存發展條件的糧食(圖一)
  
  圖一 哈尼梯田(選自《星島日報》2013年7月3日)
  
  據《尚書》記載,早在3000年的春秋戰國時代,哈尼族的先民“和夷”在其居住的“黑水”(今四川省大渡河,雅礱江、安寧河流域)已經開墾梯田種植水稻,至唐代初年(約1200年),哈尼族人在紅河南岸的哀岸山區定居下來,開墾大量梯田種植水稻爲生。於是梯田稻作文化成了哈尼族的靈魂。據説哈尼人往往把一生與梯田纏繞在一起而形成一種民俗,流傳至今的“命名禮”就是這種民俗的象徵,即當一個哈尼族人出生時,家人舉行一種梯田勞動儀式,在院子的地上畫一個象徵梯田的方格,如果是生男孩,就由一個七歲的男孩用小鋤頭在方格内表演挖梯田的動作;如果生女孩,就由一個七歲女孩在方格表演摸捉黄鱔的動作,經過這一儀式,纔可以擁有自己的名字。如果一個哈尼人去世了,則將其屍體埋葬在梯田旁邊的山坡上,意指其在另一個世界裏守望着梯田。據雲南者社會科學院史軍超先生調查,直到今天,哈尼族人仍然把生育子女命名與梯田聯繫在一起,説是“大田是哈尼的獨兒子,大田是哈尼的獨姑娘,世代祖先傳下的古規,哈尼要像對兒女一樣守護梯田。”
  
  哈尼梯田是一個典型。其實梯田稻作文化在長江以南的丘陵地區是相當普遍的。隋唐時代,隨善南方的不斷開發南方梯田進入大發展階段。史籍中有大量關於梯田的記載,例如廣東“新沐等川山田,楝荒平處爲町畦,飼春,丘中聚水,既先買脘魚子散於田内,一二年後,魚兒長大,食草根並盡。既爲熟田,又收魚利。及種稻,且無草。”這説明廣東的梯田已出現了綜合利用的生態模式。
  
  到宋代,隨着中國經濟重心的南移,梯田在南方大規模開發起來,範成大在《驂鸞録》一書中對江西宣春縣仰山的梯田描寫:
  
   “出廟三十裏至仰山,緑山復喬鬆之磴甚危,嶺阪上皆禾田,層層而上至頂,名梯田。”
  
  福建“其人墾山隴爲田”曰梯田。
  
  至元代,廣西龍勝縣龍脊梯田也很出名,據龍勝當地人説:——“山是龍的脊,田是雲中梯。”龍脊因山脈如龍脊而得名,山脈左邊是桑江,右邊是壯族和瑶族先人開闢的梯田。梯田屬於兩個古老的平安寨和大寨。平安寨旁的梯田叫龍脊梯田,是壯族人耕種,大寨的梯田叫全坑梯田,是紅瑶人耕種梯田。平安寨梯田有“七星伴月”和“九龍五虎兩個景觀;全坑梯田有”大界千層天梯、“西山韵樂”和“金佛頂”三大景觀。十分壯麗。貴州省惠水縣的苗族擺榜梯田共1萬畝,海拔1450米,周邊有草原,仿佛將中國南北方的力與美巧妙結合起來,另有特色。
  
  到了明傳時期,在三山四水一分田的南方,由於人口增多,加上生産工具先進,人們大量開闢梯田種植水稻,以滿足人們的糧食需求。并且在史書上出現了系統的梯田的論説和記載:
  
  “梯田,謂梯山爲田也。夫山多地少之處,除壘石峭壁例同不毛,其餘所在土山,下至横麓,上至危巔,一體之間,載作垂磴,即可種藝。如土石相伴,則必叠石相次,包土成田。又有山勢俊極,不可展足,插殖之際,人則傴佝蟻沿而上,褥土而種,躡坎而耘。”
  
  中國古代南方梯田稻作文化已經屬於中國文化的一個組成部分,正如美國前國務卿基辛格(Henry Kissinger)博士在他的巨著《論中國》一書中給予肯定的描寫:
  
  “古代中國疆域最大的時期,文化勢力圈覆蓋整個亞洲大陸,遠非歐洲國家可比……從北部,綿延至西比利亞的草原和森林,到南都的熱帶雨林和層層梯田的水鄉,東部港灣密佈,運河交織,漁村點點,西部有戈壁荒漠及終年冰雪的喜馬拉雅山。疆土遼闊的中國加深了自成一體的觀念。皇帝威加海内,“君臨天下,”或者説“天下一統”(第五頁)。

  (黄啓臣,中山大學歷史係,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