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台北市圓山遺址的擴廣活動——尋跡:看得見的城市與看不見的文化

  【中文摘要】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考古遺址如何成爲民眾認識城市歷史的途徑?在當代城市環境中,如何引發民眾對於過去的認識?如何結合藝術與考古的知識,提供新的詮釋角度?本文將介紹台北市圓山遺址推廣活動,提供結合當代藝術與遺址道覽的案例,作爲未來認識城市的新途徑。
  
  【關鍵詞】台北市 城市發展 考古遺址 圓山遺址 公衆
  
  Abstract:How can archaeological sites be the way for people to learn the city's history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 development? How to lead people to know more about the past within the modern city environment? How to provide a new perspective in combination of art and archaeology? The thesis introduces the promotional activities of Yuanshan archaeological site, to provide an example which combines the guidance of the site with modern arts, as a new way to know the city in the future. 
  
  Key words:Taipei city development archaeological site Yuanshan archaeological sitepublic
  
  在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考古遺址如何成爲民眾認識城市歷史的途徑?在當代城市環境中,如何引發民眾對於過去的認識?如何結合藝術與考古的知識,提供新的詮釋角度?
  
  本文將介紹台北市圓山遺址推廣活動,提供結合當代藝術與遺址道覽的案例,作爲未來認識城市的新途徑。
  
  一、圓山遺址簡介
  
  當台北仍是台北湖時,圓山是一座砂岩小山丘,是史前人類活動的範圍之一,曾被稱爲“圓山仔”,又稱”龍峒山”。此地因台北湖鹹水淡水交會而産生豐沛的貝類與合宜的生活環境,適合人群的生業活動,經過三千多年的時光流轉與地質的緩慢運動,在此産生豐富文化堆積,成爲現在我們所見的圓山遺址。
  
  圓山遺址爲台灣地區罕見的多文化層遺址,其文化層的分佈爲“垂直性重疊”。也就是於同一地點,依挖掘深度而可發現不同文化層遺留。圓山遺址的文化層序包含:“先陶文化→大坌坑文化→訊塘埔文化→芝山岩文化(零星發現)→圓山文化→植物園文化→十三行文化晚期”,其中圓山文化是代表台灣北部最重要的新石器文化。由此可見,圓山遺址涵蓋了台灣北部的重要史前文化,是台灣北部史前文化的縮影。其中,圓山文化最爲出名,成堆的貝塚爲其最大特色。
  
  1988年圓山遺址被指定爲“國家第一級古蹟”,規劃圓山史蹟公園預定地。並於2006年5月1日經文化建設委員會重新指定圓山遺址爲國定遺址。目前圓山遺址是台灣七座國定遺址之一,可見其稀少性與重要性,是北台灣不可多得的重要考古推廣教育之場域。
  
  但圓山的歷史意義不僅如此,台北市的第一座公立動物園於1915年成立於圓山,於1986年遷至木柵。目前圓山遺址之現址包含台北市立兒童育樂中心、花博圓山公園等範圍,濱臨基隆河南岸,標高約36公尺,位於台北市中山足球場附近,並有台北捷運經過,該處現行都市計畫爲公園保留地。其中,兒童育樂中心內設有圓山遺址展示室。
  
  “國定圓山遺址”具備人類文化發展脈絡中之定位及意義性;考古學史上的意義性;遺址保存狀況之完整性;遺址供展示教育規劃之適當性。希望借由考古教育推廣活動,從當代藝術的角度出發,促使參與民眾瞭解圓山的考古意義,進而認知生活的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二、規劃理念
  
  所謂考古,意指具備時間深度的文化研究。根據發掘出來的遺物、遺址與各類現象,探究的是物件背後代表的人類行爲準則與思考邏輯。遺址是人類的生活痕跡,同時也反射著人群面對環境的反應與互動關係。從這個角度來看,考古不僅僅是面對過去的發掘與研究,更是表征人群如何面對環境、認識環境進而與環境互動的課題。而這一套課題,非關歷史的進程,而是人類在時間的洪流中永恆的挑戰。
  
  圓山遺址作爲台灣考古學的重要里程碑,不僅是考古學術上認識台灣北部史前史的重要契機,也是考古推廣教育的良好場域,借由考古─藝術創作,帶領民眾認識圓山;認識自己與環境的關係,貫穿時間的軸線,進而産生環境意識與文化涵養。
  
  活動規劃希望跳脫傳統考古的刻板想像,以圓山遺址爲出發點、借由時間結合三位藝術家多元的題材表現與民眾互動,深化考古教育推廣與跨領域藝術創作之特色與內涵。由鈴木貴彥的作品作爲過去的發掘,刻劃時間的經緯度;涂維政的影像銀行作爲現代生活的見证與微切;葉怡利帶領工作坊,借由創造未來的考古遺物,讓參與的學員留下期許未來的一句話。
  
  讓我們在時間的流轉中,借由看得見的城市軌跡,探尋背後隱微不見卻又處處有跡可循的文化底藴。
  
  三、展覽名稱:時空大搜查
  
  借由當代藝術的展演與藝術工作坊,從觀念、展示與道覽活動,從異於過去的考古學推廣的角度,促使參與民眾瞭解圓山的考古意義,進而認知生活的環境與自身的關係。
  
  本展及活動以“時間”概念作爲貫穿活動的主軸,並以認識““環境”做爲活動之最終目的。從時間的角度帶出三位藝術家的作品、工作坊以及道覽活動,在此架構中我們將帶領民眾認識台北圓山的過去、現在以及未來。
  
  (一) 觀眾定位
  
  台北市國民中小學學生及其父母,和對藝術、考古有興趣的一般大眾。
  
  (二) 展品來源
  
  藝術家創作以及藝術家與參與民眾之共作作品。
  
  (三) 展示結構
  
  (四) 展示故事線
  
  來自未來世界的考古研究員“時空兔兔(Two Two)”降落在圓山遺址上囉!他乘坐著時光探古號,穿梭於時空之間,不僅到過去探索圓山遺址的生成原因,還跑到現在紀録我們的生活環境,帶回未來讓考古學家研究。時空兔兔與藝術家帶我們穿越時空,從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不同角度重新認識圓山,在看得見的城市軌跡中,搜查看不見的文化底藴。兔兔在時光流轉中碰見鈴木貴彥、涂維政還有葉怡利三位藝術家,讓考古與藝術撞出了火花,與台北市的大小朋友共作,完成具備環境意識與考古趣味的藝術作品! 
  
  (五) 展示動線規劃及空間配置(圖一)
  
  圖一 展示動線規劃及空間配置
  
  四、藝術創作計畫
  
  (一) 空想考古學 鈴木貴彥
  
  參與者定位:8-12歲學童。
  
  計劃理念與目的:考古學需要專業的知識與大膽的想像,孩子們雖然沒有考古學家的專業,但他們有的是大人無法比擬的想像力。借由尋找物件或殘片,以考古標本的製作方式,重新賦予物件故事與意義。在過程中,孩子們透過仿擬製作考古標本的作業流程,以大膽的假設與想像力,打破物件的既有知識與框架,爲日常廢棄物,如蚌殻、塑膠瓶與燈泡,根據顔色、形狀與材質,重新爲物件創造一個空想故事。
  
  工作計畫:孩子們必須在研習教室附近,以地表調查的方式,找出常見的卻又無法辨識的物件。孩子們做爲空想考古學博士,要測量物件的大小、重量,紀録發掘的日期與地點,借由想像力爲找到的物件發展獨特的生命史。而這些物件的資訊將貼在收納物件的塑料瓶上,並將發掘的故事與細節寫成一張A4大小的報告書。在孩子們發掘以及作業的過程中,藝術家鈴木貴彥(Takahiko Suzuki)將以觀察者的角色出現,拍攝孩子們的作業過程,並將相片製作成刻意模糊了畫面的明信片,加上日期與時間以及經緯度,只有拍攝的人與被拍攝者知道明信片中的故事,如同記憶模糊的色塊。我們會在考古田野的工作結束之後,展示小小空想考古學博士們的發掘成果並將明信片與物件寄給參與的孩子(圖二至圖五)。
  
  空想考古學博士活動流程
  
  圖二 空想考古學博士紀録單
  圖三 尋找空想物件
  圖四 將物件清理干淨
  圖五 發表每個人的空想故事
  
  (二) 影像銀行尋寶遊戲 涂維政
  
  計劃理念:藝術家從“環境切片”的概念出發,借由照片所組成的景物局部質感,紀録因時間、歷史與自然環境所造成景物的特殊質感,呈現“環境取樣”或“表象觀察”的視覺經驗切片,如同利用科學的方式與眼光,來觀察這個世界。《影像銀行尋寶遊戲》作品透過尋寶遊戲和觀眾産生互動,引道觀眾改變觀看城市的方式。 
  
  工作計畫:由藝術家提供園區中的120張局部影像,邀請觀眾尋找這些影像於園區中的正確位置,與這張照片的正確位置拍照後,拿回展場換取藝術家提供的裱框照片(圖六至圖八)。
  
  圖六 兒育中心內部空間
  圖七 空間配置
  圖八 影像銀行尋寶遊戲規則
  
  (三) 發現台灣密碼
  
  計劃理念:涂維政仿擬台灣古蹟與古物的特質,以廟宇式的多彩樣貌,同時讓當代台灣多元文化的符號,巧妙地在三組件式的作品中呈現,將現代對於過去歷史的詮釋轉化成爲當代對於當下文化現象的解碼。借此發現台灣密碼與圓山遺址的交會,産生真實與虛構之間的錯視。由圓山捷運站月臺向下俯瞰或是每日搭乘淡水捷運線之乘客皆將驚艷於此,形成絶佳的視覺效果與宣傳主題(圖九、圖一)。
  
  參與者定位:一般大眾,尤其針對每日通勤於淡水線之乘客。
  
  圖九 貝塚精華區
  圖一 發現台灣密碼模擬圖
  
  (四) 時空兔兔 葉怡利
  
  計劃理念:時空兔兔,是未來世界的考古研究員,生性頑皮,時常偷偷乘坐時光探古號,穿越時空到處遊歷,並收集各時空的寶物(圖一一)。其造型親切活潑,適合作爲本案之入口意象並成爲路線引道,吸引大小觀眾之目光。有石斧造型,科技電路符號的時光之耳,耳朵可以感應物件環境的年份;手持超時空寶罐,可以將收集的空時寶物丟進寶罐,寶物會瞬間回到時空兔兔的未來研究室;乘坐可穿越時空的時光探古號,會散發貝之光,時光探古號的石斧造型光速引擎,轉動時便可以穿越時空。
  
  工作計畫:作品置於兒童育樂中心花博圓山公園斜坡出入口,作爲引道與視覺效果。
  
  參與者定位: 參觀展場之一般民眾,特别針對國民中小學學生。
  
  圖一一 時空兔兔和入口意象示意圖
  
  (五) 標記2013─時光寶盒
  
  參與者定位: 國民小學高年級學生以及國民中學學生。
  
  計劃理念及目的:考古學家借由發掘出來的遺物,重建過去人類的生活樣貌。未來的考古學家又要如何得知我們的生活方式呢?藝術家與學員拍攝台北城市的當代風景,在陶板上留下標記著2013年的一段話或是一幅畫,這些都將是未來研究者推測2013年人群生活的線索。藝術家將學員對未來的期許和台北城市的影像以數位影像輸出,如同時光寶盒一般將時空凝滯在影像上,而寶盒紀録的不僅是2013的城市情境與現代人生活習慣,更有學員對自己的期許。
  
  工作計畫:邀請學生創作圖文並茂的“給未來的一句話”陶板,並利用假日拍攝一最喜愛的台北城市角落以及自身生活的場景,上傳FB粉絲頁並留言(圖一三至一五)。回家後,學員將陶板及照片裝入自己的時光寶盒後,把時光寶盒埋藏在屬於自己的秘密基地中,成爲未來的考古遺物。是對自己的期許,也是留給未來考古學的想像與城市殘片。藝術家將記録“給未來的一句話”陶板(圖一六、一七),配合台北城市的照片與學員家屋的影像,以圖片輸出在抗UV的PVC上,貼在貝塚精華區的玻璃圍籬上(圖一二),將民眾共同創作的作品展出於圓山遺址,標記2013年的現在,期許希望的未來。而輸出的影像將分成四等份,分爲台北影像、家屋影像、學員與陶板的合影、給未來的一句話。這份影像本身就如同時光寶盒一般,穿透現在與未來,紀録著現在並期許著未來。
  
  圖一二 貝塚精華區玻璃圍籬
  圖一三 創作陶板要先從敲打開始
  圖一四 學員創作留給未來的一句話過程
  圖一五 藝術家紀録學員作品
  圖一六 學員發表“最愛我家”的影像
  圖一七 藝術家的最後呈現
  
  (六) 道覽活動
  
  以道覽的方式串連的精華,借由考古專業講師爲參與道覽的民眾講解台灣北部史前史,以及圓山遺址在台灣考古學術上的重要性,從室內的課程帶到戶外的實地探訪,再由藝術專家接手,從當代藝術的角度重新詮釋考古的詮釋與意涵。
  
  道覽內容:將規畫五場實地道覽,每場2小時,每次由兩位講師分别解説考古專業及藝術創作道覽。考古專業解説1小時;藝術道覽1小時。
  
  道覽方式:由考古專業講師於兒童育樂中心研習教室(A點)內講習關於台灣考古之專業知識,並帶至園區內圓山遺址展示室(B點)參訪,接著前往貝塚精華區(C點)參觀並交接予藝術專業講師,參訪設置作品(圖一八)。
  
  圖一八 道覽設施
  
  五、結 語
  
  本次展覽規畫不僅是汲取考古的一般想像,更是實際結合當代藝術創作與考古遺址道覽活動,透過藝術的手法,鼓勵民眾進一步瞭解考古學的核心:理解人群與環境的互動與文化準則。從考古的遺址認識,進一步讓參與的民眾重新看待與省思自己身處的當代城市環境,並借由具體可見的城市風貌,探尋城市生活中的文化內涵。

  (熊鵬翥、周焦鬱寧,台灣帝門藝術教育基金會。)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