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馬英九為何提出“識正書簡”?

  2009年6月9 日,馬英九在接見美國僑界代表時,就兩岸目前分別使用簡體、繁體字的文字差異表示,“正體字(即繁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面未來也能達成協議”,採用“識正書簡”方式。所謂“識正”即認識正體字,“書簡”即要書寫簡體字,印刷體則儘量用正體字。馬英九說,“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他“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發揚正體字,也希望有一天正體字能成為世界遺產”。

  馬英九這番話隨即引發島內關注與爭論。當然,遭到“獨派”勢力“想當秦始皇統一中國”、“自我踐踏文化國格”這樣的激烈抨擊不足為奇,儘管在民進黨執政之初的2000年10月“總統府”網站改版時,已有簡體字版。藍營則解讀為是針對大陸提出的建議,說,“正體字是中華文化的精髓”,“大陸文字簡化造成民眾對正體字了解不深,造成中華文化精髓在大陸漸漸流失”,馬是“代表民眾向大陸發聲,希望大陸也尊重中華傳統文化”。這與爭論聲中馬英九的發言人以及台大陸政策執行部門負責人隨後的澄清說法頗為一致。

  “識正書簡”到底是馬英九推動“終極統一”的一個具體步驟,還是針對大陸所發的不滿或建議,或是兩岸一體適用?要撥開雲霧,還是得在馬英九身上找答案。

  一、馬英九的一貫立場:以“中華民國的文化傳承”爭中華文化的正統地位

  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傳承,大體經歷過幾個階段。最初當然是早年移民渡海赴台,將中華文化帶入台灣,並延續了民族文化之香火與傳統;其後則是日本殖民時期,島內有志之士不斷抗拒著殖民者的政治文化壓力,保護中華文化的使命感、責任感空前激發,連橫著述《台灣通史》即是典例;而當時在基層生活習俗、為人處世之中,也處處呈現著殖民者洗不掉、除不盡的中華文化的底蘊。國民黨敗退台灣後,兩蔣的執政更以中華文化為教育綱領,面對大陸基於快速掃除文盲的簡化字改革,以及隨後的“文革”時期的諸如“破四舊”,則日漸生出文化優越感,認為中華文化在大陸已然走樣,“中華民國”才是中華文化的真正保存之地、傳承之所。故台灣在兩蔣時代,嚴格的禁止使用簡體字,這固然是“漢賊不兩立”的政爭使然,但也確實體現出台當局對大陸簡體字的排斥與不認同。

  馬英九何嘗不是這個邏輯!更何況,馬英九有著良好的中國傳統知識世家的教育積澱,對中華文化有著很深的情感,這種情感投射在代表並承載著中華文化的繁體字上,便有了他說的對繁體字“一路走來”的“一往情深”。當然,馬英九對繁體字的鍾愛不僅僅出於感情,而是認為“保存漢字就是保存正體中文,正體字代表的文化意涵絕非簡體字可取代,捍衛保存正體中文是為了文化傳承”。

  對中華文化的深愛以及對繁體字的深情與認知,讓馬英九一說起中華文化在台灣就洋洋自得,滿口不是“台灣的文化底蘊深厚,文化素養冠於所有華人地區”,就是“台灣應該以文化為前鋒,對大陸輸出創意和價值,發揮燈塔效應”;不是“要讓台灣地區能夠出人頭地領袖群倫”,就是“台灣地區可以成為華人文化重鎮”。無論舌尖齒縫還是字裡行間,傳遞的全是“中華民國傳承正統文化”的優越感,當然也體現出其對保護和發揚中華文化的責任心。

  然而,現實政治的情勢並非馬英九的深情與優越感乃至責任感所能改變。由於國民黨一直為喪失中國主權的代表性而於心不甘,隧使在長期的兩岸政治對峙中,簡繁體字之爭也深深裹脅進政爭的漩渦,惹上是否代表“正統中華文化”的塵埃。而從20世紀80年代起,聯合國指定簡體字為中文法定字,以及簡體字在世界範圍內以勢不可擋之勢廣泛傳播,都讓馬英九心存深深的遺憾。而隨著當代社會生活節奏的加快,簡體字以其便捷性也逐漸在台灣民間乃至一些官方網站流行開來,馬英九也不能不面對這樣的現實。

  二、馬英九主張兩岸文化交流,而“識正書簡”既是為了交流的便利,也是需要交流的專案之一

  之前,馬英九扭轉不了大環境,但在可以操控的小環境內,對繁體字的推動做了不少事情。比如,他在台北市長任內,就出版過推動繁體字的說帖,舉辦過漢字文化節,與大陸訪台學者溝通交流過“識正書簡”的觀念,希望能影響大陸重視繁體字;還曾經申請將繁體字列為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也預期大陸客會赴台旅遊而提供繁、簡體字對照表。因此,“識正書簡”並非馬英九的靈機一動,而是他長期即有的理念,而這一理念與他的文化政策密切相關。

  加強兩岸文化交流是為了加強兩岸文化認同,而加強兩岸文化認同則是為了強化民族認同。這應該是兩岸文化政策的意涵與目標。馬英九始終堅持兩岸文化全面、雙向交流,希望通過交流促進大陸的“文化中國化”,並化解雙方的敵意,縮短兩岸距離,以利兩岸和平,加強兩岸社會的同質性,形成兩岸民眾共同的生活與價值觀念。說白了,就是要以台灣西式政黨政治影響大陸,最終達成兩岸的所謂“一國良制”,並認為,在這個過程中,文化交流起著關鍵作用,並深具前瞻性意涵。對馬英九而言,兩岸中文字體的差異在兩岸文化交流中“是一個無法迴避的問題,雙方必須面對”,這是兩岸文化深入交流最重要的一個切入點。

  2008年5月之後,馬英九終於有了從根本上落實理念的條件。這個條件,不僅是馬英九掌握了島內最高政治權力,政策落實有了實力支撐;不僅是兩岸“外交休兵”帶來的兩岸“僑務休兵”,使僑校教學與公文往來長期陷於簡繁之爭的情況已呈現出解決的急迫性;也不僅是大陸民間、學者正對簡體字進行若干檢討,知識界出現“識繁寫簡”的建議,大陸政府也已經同意世界衛生組織專家的建議,傳統醫學名詞術語的翻譯一律使用繁體字以便與傳統醫學接軌;更重要的是,兩岸關係已經步上和平發展的軌道,彼此政治互信基本建立,可以做到排除政治干擾,就文化議題作文化探討。

  馬英九基於兩岸文字差異的現實,在2008年1月的“文化政策白皮書”中提出,要促成兩岸合作編纂“二十一世紀華文大辭典”,將兩岸分隔60年所導致的在文字、語彙等各方面形成的分歧,如意同詞不同等有差異的字詞語彚比較陳列,以利文化交流並縮短彼此差距。而這個建議,則在2009年7月的國共“兩岸經貿文化論壇”上被列入了正式討論議題。這是馬英九推動、落實“識正書簡”的一項具體步驟。

  三、馬英九的無奈:島內堅冰難融,“識正書簡”履冰而謹行

  馬英九可能沒有料到,他對僑胞代表的一番政策宣示,卻引來外界如此喧騰的紛爭。只好親自捉刀,在6月23日發表《大陸“識正書簡”的文化意涵》這篇5000餘字的文章,澄清“識正書簡”政策,其中特別強調,這是對大陸的建議,並不是要讓台灣寫簡體字;其“出發點不是政治考慮而是文化關懷”。

  就馬英九的“識正書簡”政策,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已經明確指出,“關於繁體字、簡體字的問題,兩岸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體系文字,都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文字進行整理和簡化”,“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如何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可以探討,充分論證”。但正像島內媒體所言,“在台灣,簡體字具有一定敏感性,所涉及的不僅僅是單純的文字、文化意義,更是‘新台灣民族主義’裡頭一條敏感的神經”。顯然,這是台灣政治生態使然,也是馬英九的無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