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形勢下看爭取台灣民心與台灣“國際空間”問題

  爭取台灣民心與台“國際空間”的關係問題,實際上就是如何在“防獨、遏獨”的同時,滿足台灣民眾合情合理的對外交往需求的問題。在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新的歷史時期,在兩岸就台政治定位、參與主權國家構成的國際組織、活動問題進行政治協商的條件尚不成熟的當下,處理這個問題,首先要把握台灣民意在台灣“國際空間”問題上的基本態度與心理,了解這樣的心態有著怎樣的背景,在大陸“防獨、遏獨”的鬥爭中有著怎樣的反映與變化,從而找出新時期我在台“國際空間”問題的處理上爭取台灣民心的新思維與新做法。

  一、島內民眾對外交往的合理要求在兩岸激烈的統“獨”鬥爭中被排擠

  長期以來,反“獨”是大陸處理兩岸關係的一條主線,除了表現在堅決反對“台獨”在島內內政方面的施政之外,最主要的就集中體現在台灣參與國際活動上。由於兩岸關係中台當局的政治定位問題始終未能解決,國民黨執政時期,台當局始終未能放棄與大陸在國際社會爭國際法的主體資格,在李、扁執政的20年中,台當局在島內和國際上一再以“台獨”路線與作為衝撞“一個中國”底線,因此,兩岸在外交戰線上一直處於緊張對峙狀態。為了防止國際上形成“兩個中國”、“一邊一國”、“一中一台”的情況,在台灣的“國際空間”問題上大陸針鋒相對,寸土不讓。大陸的做法固然有利於防止“台獨”,鞏固“一個中國”的國際大框架,但也不可避免地傷及台灣人民擴大對外交往的合理心理。島內各方機構的諸多民意調查顯示,台灣民眾對台應該以平等、有尊嚴的方式參與國際組織、擴展台“國際空間”問題上始終有較高共識與期待,對台當局擴展“國際空間”的行動採支持立場,且對台灣目前的國際地位是不滿意的。如1998年9月“中華歐亞學會”民調顯示,91.8%的民眾認為台灣應該“加入國際組織,擴展國際生存空間”,有71%的台灣民眾對台灣在國際上的地位是“不滿意”的。2000年“外交部”民調,有40%的民眾認為提高台灣的國際地位應擺在優先位置上,也有較多人認為應該把“國際空間”問題放在兩岸會談首位。2004年5月“外交部”民調顯示,有89.1%的民眾認為,台“爭取在國際社會有平等的地位與尊嚴是重要的”。可見,兩岸政治現實與台灣民眾的心理需求存在著相當程度的落差。

  二、“台獨”勢力操作台“國際空間”問題並將島內民眾對大陸的不滿引向國家、民族認同

  為了在國際上達成“兩岸兩國”的“事實”和國際“承認”,“台獨”勢力及其政客看到了上述民眾心理的落差,以其歷次早就預見到的必然的“外交”失敗結果,一方面將大陸的“反獨”、“遏獨”政策冠以“三光政策”,一方面不斷挑撥操作:一是以“金錢外交”、“衝撞外交”調高台灣民眾在台“國際空間”問題上期待度,當這樣的期待度與台對外交往的政治現實結果形成極大的落差時,島內民眾在心理上必然產生強烈的焦慮感、挫折感。如民調顯示,對“未來台灣國際地位能否提升”,1994年時有50%的民眾表示樂觀,隨後逐年下降,至2006年時,76%的民眾認為台灣在國際上“生存艱困”。二是“台獨”勢力進一步將民眾的挫折感轉嫁到大陸身上,引向“大陸欺負台灣”、“傷害台灣人民的感情和尊嚴”等對大陸的負面觀感和抗拒心理。如1998年10月“中華歐亞學會”民調顯示,有79%的民眾認為大陸“打壓台灣國際空間傷害兩岸人民的感情”。2007年9月“陸委會”民調,近85%的民眾不認同大陸反對台灣加入國際組織。2006年8月台灣智庫民調顯示,有65%的民眾認為乍得與台斷交“使台灣全體人民受到羞辱”。三是將民眾的負面觀感進一步引向對大陸的疏離感乃至仇視心理。它直接致使島內民眾對大陸的好感較低。“陸委會”長期追蹤的民調顯示,一半以上的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灣“不友善”,始終多於認為友善的民眾。而2003年民眾感受大陸對台不友善比例上升到最高點,為70.9%。對此,當時的“陸委會”直指其原因“與SARS風暴期間中國在世界衛生組織打壓台灣有關”。四是將民眾對大陸的仇視心理導向台灣民眾的民族、國家認同。島內民調結果顯示,自從1997年9月“陸委會”民調顯示台灣民眾自我認同為“台灣人”的比例(36%)首次超越自我認同為“既是台灣人也是中國人”的比例(34.8%),絕大多數民眾對未來兩岸關係發展的期望傾向維持現狀之後,至今台島內民眾仍然質疑大陸改善兩岸關係的誠意,特別在兩岸關係緊張的衝突點,這種不滿和質疑更是強烈,台灣多數民眾排拒大陸、排拒統一的民意沒有根本轉變。

  三、妥善處理台“國際空間”問題是爭取民心的重要一環

  1998年4月26日,馬英九在《中國時報》上發表的署名文章《逆向思考,突破僵局》稱,“台灣國際活動空間問題一直是兩岸關係的‘終極死結’,也是台灣人民對中共最不滿意的一點。中共如能在這一點展現彈性,漂亮突破,其善意必在台灣引起正面反響,非但可營造未來兩岸協商的良好氣氛,亦可建立兩岸關係前所未有的良性循环”。對此,大陸雖然早已有所感悟,但在民進黨執政時期,在外交領域爭取台灣民心的時機和條件並不具備。2008年馬英九執政,採行“九二共識”基礎上的“活路外交”政策,使我與台當局建立起“一個中國”原則下的基本政治互信,在外交領域有了妥善處理台灣“國際空間”問題時機和條件。4 年來,台灣在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上通過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上的善意溝通達成一些默契和模式,並取得諸多具體的突破性進展:不僅穩固了與23個“邦交國”的“邦誼”,而且以觀察員身份參與世界衛生大會、成為世貿組織下“國際貿易資訊暨合作機構”會員,前“副總統”連戰出席APEC,也使得台灣官方與會的層級提高等。

  因此,島內民意也隨之出現變化:一是對民進黨的操作有了辨析。2011年5月,針對民進黨質疑兩岸交流會導致“主權流失”、“國際地位下降”的問題,新台灣國策智庫發表的民調顯示,有近50%民眾不這麼認為,有22%的人則認為台灣國際地位有顯著提升。二是多數民眾認為兩岸關係改善有助台擴展“國際空間”。2011年6月“陸委會”民調顯示,63.7%受訪者認為兩岸關係改善有助於擴大台灣國際空間。三是多數民眾肯定以務實方式參與國際組織。2009年5月《中國時報》民調顯示,有55%的民眾滿意台以“中華台北”觀察員身份參與WHA,7%民眾雖不滿意但考慮到政治現實可以勉強接受,不滿意且不能接受者有10%。此外,2008年8月“陸委會”民調顯示,有67%的民眾樂見兩岸共同參與國際組織。四是台灣民眾對大陸的敵意開始降低。“陸委會”對2009年島內民調的綜合分析指出,民眾認為大陸對台當局與民眾的友善程度有微幅上升的趨勢。

  然而,從2012年1月的台灣領導人選舉來看,這些“外交”政績並未能明顯轉化為對馬連任的有利支持,而民調也顯示,仍有60%的民眾仍認為“大陸是台灣發展對外關係的最大障礙”,對大陸對台善意的認可度仍停留在2008年8月53%的水準,原因何在?一是馬當局為避免綠營抹紅、抹黑攻擊,對我善意宣傳不足,民眾對我善意無感;二是民進黨仍借“東京影展”、“跆拳道比賽”、“WHO密函”等兩岸涉外領域的突發事件,不斷貶損馬英九“活路外交”、“外交休兵”是“雞肋外交”、“外交休克”,醜化馬的“外交”政績靠“賣台”、“矮化”,仍在強調,只有國際上“確認”台灣是“主權獨立國家”,“在文書、文件對外交涉上可以抬頭挺胸”“才是真正的外交突破”,誘導民眾對馬英九“外交政績”的不滿情緒,強化民眾在國際空間問題上對大陸刻板的負面印象;三是台灣民眾對目前的國際地位仍不滿意,2010年底“中時”民調中心民調顯示,只有36%的民眾覺得台灣國際地位變好,有38%認為退步,表示“差不多”者有12%。鑒此,這些問題不解決,將成為我化解兩岸敵意,拉近兩岸情感,做島內民心工作的極大障礙。

  近年來的實踐證明,大陸在國際社會上對台釋放的善意尚不足以根本扭轉島內民眾在“國際空間”問題上的基本態度,更尚未深層影響台灣民眾對大陸觀感、國家認同、兩岸統一等問題的基本態度,顯示大陸在外交領域爭取台灣民心的工作雖然初見效果,但仍任重道遠。未來,在馬當局仍然避談政治協商的情況下,我如何在既有的兩岸政治互信基礎上,延續並深化對外交往上的兩岸互動默契、創造更多的符合“一中”原則下台灣參與國際組織與活動的新模式、防止兩岸涉外領域突發衝突、增強兩岸在國際領域的合作、提高對海外華僑華人、台商台生的服務以促進台灣民眾對我善意有感,輔助做島內民心工作,成為大陸在馬英九第二任期應思考的重要問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