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看宋“老師傅”的“封刀之作”

  2006年10月17日15點03分,宋楚瑜終於在新書發表會上,正式宣佈以“超黨派獨立候選人”身份投入台北市長選戰。他將此役定位為“老師傅”的“封刀之作”,視“台北市長”為“人生的一個句點”。19日,宋楚瑜完成參選登記,並向親民黨請假,不再參與黨務活動。

  一、動作頻頻展鬥志

  雖然宋楚瑜在參選登記的最後一刻才明確表態,但其參選動作卻從2005年底釋出有意角逐台北市長的訊息後,始終沒有間斷。2006年5月,他已跑完了全台北市449個里長、54個議員的家,並密集拜會北市府及市議會重量級人士,展開基層巡迴座談,直接獲取民意,挖掘本土票源;7月底,他發出了首波競選文宣“Taipei正向思考”,吸引市民支持。8月,他展開北市12行政區“宋楚瑜眼中的台北”活動,率同媒體共同考察馬英九的市政缺失,並有針對性地提出政見;他發佈新書《百分之九十的秘密》,把矛頭直接對準了台北市府。10月,他推出第二本新書《寧為劉銘傳》,公佈競選歌曲,網落上的“線上市政府”也正式開張,同時,他加大了批馬(馬英九)打郝(郝龍斌)力度。親民黨也開始為宋的參選積極備戰,透過宋的企業人脈,傾力籌集競選經費。

  如此勤走基層、查訪民情、與藍營候選人擺開對峙的架式,重新檢測民眾支持度,正是在為選戰做準備。

  二、抓住時機放手搏

  促使宋楚瑜參選北市長的因素,大概有以下幾個方面:

  1.要凝聚黨內向心力,延緩親民黨泡沫危機

  經過2005年底的“三合一”選舉,島內兩黨政治的格局基本成形,在國、民兩黨的激烈較量中,面對選制的改變,親民黨體認到嚴酷的生存壓力,而黨內力主國親合併的精英們的出走更帶來黨的裂解態勢。宋楚瑜在2005年底祭出參選台北市長的急救方,就是為了延緩“立委”、議員的生存與抉擇壓力,暫時阻滯“立委”、議員“棄橘投藍”的趨勢,提振跌落谷底的親民黨的士氣,以便先利2006年議員選情;一旦宋楚瑜當選,對2007年“立委”選舉也將是最好的助力。

  2.2008年“總統”選戰,北市長位置關係重大

  台北市長的位置關係整個政治態勢,誰選上誰就佔據了2008年的戰略高點,有了佈局全盤的能量。面對倒扁風暴帶來的民進黨危機,謝長廷終於鬆口參選台北市長。親民黨認為,這為宋楚瑜的出線提供了基本的競爭格局。因為從政治人人物的份量上看,無論資歷、手腕,藍營只有宋楚瑜可堪匹敵。只要宋選上就能佈局泛藍,進而打2008年“總統”選戰。

  3.不甘被國民黨邊緣化

  親民黨原以為借助“立院關鍵少數”的角色,利用台北市長選舉問題,宋楚瑜可以拉高與國民黨談判的條件,在北市長選舉和議員、“立委”選舉上與國民黨討價還價。同時,也寄望國民黨會賣老宋一個面子,避免採用民調方式在國親協調機制內在宋郝之間擇一而行。但國民黨似乎有自己的難處。一是在宋楚瑜堅持排拒民調方式協調一人的情況下,馬英九在泛藍整體佈局與國民黨初選制度建立的兩端中很難找到平衡點,因此馬宋幾次會面都沒有真正談論這個敏感話題,所謂的協調遲遲沒有下文。二是為了本身政治利益,國民黨中央8月祭出了《跨黨輔選行為規範》,讓親民黨認為是防範國民黨重量級人士為宋助選、迫宋退選的封殺條款,極具針對性。三是郝龍斌的出線,更讓親民黨感到協商空間不復存在。四是親民黨的情緒反彈並未換來國民黨的體諒。種種情形,逼得宋楚瑜騎虎難下,在做了“最壞心理準備”後,不得不做出破釜沉舟之舉。

  4.倒扁風暴扭轉情勢,提供參選時機

  2006年4月以來現實政治情勢的發展,幫了宋楚瑜的大忙。陳水扁家人、親信的弊案引發島內民怨沸騰,島內社會對陳水扁家人親信作為的嫌惡早就不分藍綠了。宋楚瑜及親民黨看準了民眾對扁強烈不滿的情緒以及民眾對馬英九反扁“軟弱”的質疑,採行強硬路線,不僅率先在6月發動“罷免陳水扁”的行動,繼而在罷免失敗後推動“倒閣”、“二次罷免、倒閣”,隨施明德的倒扁紅軍連續靜坐多夜而變成“夜間精神領袖”,在“雙十慶典”上帶領親民黨“立委”群起攪局,都迎合了倒扁民眾的情緒,成功向國民黨施加了壓力,既攪亂了馬英九的戰略思維和佈局,挑戰了馬“泛藍共主”的地位,也使自己成了泛藍“倒扁”的領潮人,奠定了他及親民黨在這波政治風暴中的突出地位。

  宋楚瑜宣佈參選後,民意支持度突破一成。宋楚瑜親征也讓橘軍子弟紛紛棄郝挺宋。自身人氣的提升,馬英九光環的褪色、郝龍斌支持度的大幅下滑,都讓宋楚瑜透過選戰的硝煙依稀看到了勝利的曙光。

  三、“封刀之作”有看點

  看點一:集結力量拼“馬”力

  宋楚瑜與馬英九,既有早年的瑜亮情結,又有後繼的政黨利益恩怨,加上彼此政治性格的差異,其間的心結不僅難解,更隨著宋楚瑜人氣的滑落、“馬英九現象”的耀目而遂行尖銳。作為政壇上的老將,宋楚瑜雖勵經圖治,仍難挽親民黨及自身的頹局;政途不順,還偏偏要唯“馬”首是瞻,而這匹“馬”在宋楚瑜眼裡,空有其表,既無能又無魄力。就象大船栽到河溝裡,宋楚瑜怎能心甘氣順?因此,宋楚瑜的參選,與其說是與國民黨候選人郝龍斌爭市長寶座,不如說是在與馬英九比拼政治實力,與老對手作個最後的了斷。在這樣的心態下,其支持力量首先來自反馬一群。

  倒扁運動未達目標,倒扁民眾的挫折感全部轉嫁到了在倒扁過程中“毫無作為”的馬英九身上,馬英九的支持度一降再降;而一貫批馬打郝的李敖宣佈參選,預示著要幫宋打馬。從某種角度上講,藍軍中反馬、怨馬、質疑馬的勢力正可借此次北市長選舉而集結起來,宋楚瑜有機會凝聚這股力量,尋求支持。因此他斷然以無黨籍身份參選,並將競選主軸首先放在了施政的能力與魄力上,他要抓牢倒扁大軍超黨派的支持力量,瓜分郝龍斌的選票,壓制郝龍斌的氣勢,然後在與綠營候選人謝長廷的對壘中,形塑“棄郝保宋”的態勢,與馬英九一較高下。

  看點二:國親分裂態勢現

  由於原來力主國親儘快合併的親民黨內精英早已棄橘投藍,組織的純化更有利於宋楚瑜的子弟們唯宋首是瞻;由於原本部分泛藍支持者就顧忌宋楚瑜一旦有了北市長的舞台,就會露出徐圖2008年“總統”大選的野心,裂解泛藍,讓泛綠坐收漁利,但這樣的顧慮則因對馬英九在倒扁運動中的作為不滿、對馬英九的能力再次質疑而有所淡化;由於無論是罷免、“倒閣”、體制外的街頭運動乃至雙十慶典上的激烈表現,國親在這一波倒扁“紅潮”的得失中都走出了截然不同的路線,種種情勢的發展,在在詮釋著宋楚瑜與馬英九的分裂不僅是個人義氣使然,還有更深層次的兩黨路線、政策與鬥爭策略、手段、節奏、目標等諸方面的嚴重分歧。宋楚瑜以無黨籍身份參選,正是堵住了國民黨協調勸退之念,彰顯了參選決心,加之國民黨中常會正式決定“立院黨團”對親民黨版的“二次倒閣案”不予支持,國親分道揚鑣的態勢出現。

  看點三:積蓄能量謀大位

  儘管宋楚瑜宣佈當選北市長後不再參加任何選舉,但相信的人應該不多。實際上,宋楚瑜始終未放棄角逐“總統”職位的企圖,否則為何表明選上了市長卻只做一任?從“親王(王金平)疏馬”到這一段時期以來宋王關係毫不掩飾的熱絡,不正預示著要為未來的“宋王配”預留空間嗎?而宋楚瑜2005年底釋出參選北市長訊息,並信誓旦旦的要從兩岸議題再出發,這些跡象都揭示出宋楚瑜對再度挑戰“總統”職位的期待。特別是此番與馬英九公開鬧翻之後,更是不必多所顧忌。只要有了北市長的政治舞台,以宋楚瑜的能力,不僅可以重回島內政治核心,還可在兩岸關係上盡情發揮,從而重振威望,蓄積政治實力。

  看點四:能否遂願有疑點

  先看民調,從宋楚瑜透出參選訊息開始,其選民支持度便名列車尾,雖然經過倒扁運動其支持度有所提升,但在候選人的民意排名中並未有根本性改變,仍在郝、謝之後。而《聯合報》10月15日的民調顯示,有52%的民眾對“宋主席”的表現持負面評價。民調不能決定最後的選戰結果,但起碼可以反應選民人心的向背。

  其次,宋楚瑜的民調之所以低,應該歸結為選民對政治人物的期盼與宋本身的政治性格存有相當的落差。長期政局的紛亂、空轉以及政治文化的劣質,使民眾在選擇能力、魄力的同時,更期盼回歸誠信、廉潔、理性、中道的政治道德與社會基本價值,但宋楚瑜一路走來,特別是在國親整合中的義氣用事、北市長初選中排拒民調的民主機制、採倒扁激烈衝撞路線最後證明只對自己有點好處等“自私的對現實權力的追求”,卻給民眾留下了“權謀機詐”的固定印象,這就是為什麼儘管他參與倒扁靜坐非常低調,但多數民眾仍會質疑其動機的原因,也是馬英九、郝龍斌式的政治人物儘管被質疑能力、魄力問題,但民意支持度卻始終名列前茅的根本原因。

  再次,雖然宋楚瑜希望集結藍軍內的反馬力量,但一方面,隨著反扁重回體制內鬥爭,馬英九必然將會發揮出領軍作用,泛藍選民對馬英九情緒性不滿也將漸漸消退;另一方面,國親的分裂,也讓馬英九沒有了處處顧及親民黨的包袱,不會再被親民黨“綁架”,從而更堅定地展現自己的戰略思考與作為。宋楚瑜想維持反馬力量,操作“棄郝保宋”效應,似乎過於樂觀。

  同時,橘營子弟並未皆因宋的人氣有所提升而對前途充滿信心,首次罷免案失敗後仍有2名親民黨“立委”出走。可見,宋楚瑜、親民黨的生存困境與危機並沒有多大的緩解。

  種種跡象顯示,儘管宋楚瑜以破釜沉舟之態參選台北市長,但“老師傅”的“封刀之作”是否能讓自己有一個完美的人生句點,似乎定論尚早。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