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07年親民黨綜述

  2007年是親民黨徹底泡沫化的一年,也是與國民黨開始實質合併的一年。這一年,歷經2006年底選舉已然邊緣化了的親民黨,面對選制改變下小黨難以生存的客觀情勢,採取以小依大、以小搏大的策略,與國民黨既合作又競爭,一方面在“立委”選舉作業中,邁出了國親兩黨從合作走向合併的堅實一步;另一方面,在自身組織泡沫化的同時,卻在國民黨內保存了實力,立腳扎根。未來親民黨是否會與國民黨完全合併,值得觀察。

  一、親民黨進一步泡沫化,欲借國親聯盟夾縫求生

  1.宋楚瑜宣佈退出政壇,親民黨前途茫茫,轉而寄望國親聯盟

  2006年底,宋楚瑜兵敗北市,“封刀之戰”一語成讖。而原本寄望“母雞帶小雞”的北高市議員選舉,親民黨也遭慘敗,在北市、高市議會只分別拿到2席、3席議員。心灰意冷之下,宋楚瑜宣佈退出政壇,遠走美國散心,一去就是4 個月。群龍無首,親民黨前途茫茫。如此低迷的局面,本就難以應對2008年的“立委”選舉,加上“立委”選制改變、國民兩大黨夾殺,親民黨坦承,若沒有國親聯盟的支撐,2008年選後親民黨勢必徹底泡沫化。因此,親民黨內部不斷出現兩黨合併的聲浪。親民黨評估,基於爭取泛藍最大席次的默契,國民黨部分選區應會禮讓,親民黨期望區域“立委”力拚10席;加上不分區部分,席次應能爭取到12席,就可保住“國會第三大黨”地位。親民黨為求生存,決定以小依大,在國親政黨聯盟中延續政治生命。

  2.基於對“立委”選情的集體焦慮,呼籲國親聯盟儘早建構協商平台

  “立委”選制改變,“立委”席次減少一半,使各黨面臨內部提名協調的重大挑戰。國民黨更是在73個選區中“區區強碰”,加上黨內地方派系參選壓力、親民黨和無黨團結聯盟在內的整體泛藍陣營的協調問題,黨內初選提名難度相當大。為了儘量降低黨內紛爭,保證該黨“立委”利益,國民黨在2007年1月以修正“黨員參加公職人員選舉提名辦法”,規定“入黨或恢復黨籍滿4個月才具備黨內初選資格”的“四月條款”,阻止親民黨“投藍”腳步,隨後國民黨中常會通過“立委”初選時程,3月底就要登記。這與親民黨試圖通過國親聯盟的保障,在大黨夾縫中殺出條血路的意圖實不相和。儘管不看好國親協調的親民黨“立委”為了自己的政治前途,從2004年連宋敗選後就陸續選擇離開親民黨、加入國民黨,但親民黨截至2007年2月,仍有張顯耀、黃義交、劉文雄、傅昆萁、馮定國、鐘紹和、鐘榮吉、李複甸、李鴻鈞、沈智慧、吳清池、林正二、林春德、林惠官、柯淑敏、徐耀昌、梅長錡、趙良燕、劉憶如、蔡勝佳、鄭金玲等21位“立委”。他們大多既不願棄親民黨於不顧,又寄望國親協商,所以面對國親聯盟遲遲不啟動、國民黨阻橘“投藍”的情勢,對未來的政途都充滿了不確定感,對“立委”選情更滿懷焦慮,他們一邊呼籲儘早建構國親聯盟協商平台,一邊施展“立院”關鍵少數壓力,迫使國民黨高層有所舉措。

  二、以小搏大策略奏效,親民黨爭取到6席區域“立委”和4席不分區“立委”名額

  為了求生存,親民黨多次運用“立院”關鍵少數力量,逼國民黨正視親民黨的需求,在國親“立委”提名協調時讓步。

  1.利用陳聰明案催生國親政黨聯盟簽署協定

  為了讓國親聯盟儘快啟動,2007年新年第二天,親民黨就給了國民黨一個下馬威。親民黨“立院黨團”在程序委員會,與民進黨“立院黨團”聯手將國民黨“立院黨團”欲封殺的議案排入院會議程,親民黨部分“立委”還就攸關“總統”選戰的“黨產條例”逕付二讀與民進黨“立院黨團”達成“暗助”綠營的默契。6天之後,親民黨“立委”鐘紹和有關“挺蘇貞昌選總統”的“客套之談”也讓國民黨聽得不是滋味。1月17日,親民黨在“立院”表態支持陳聰明出任“檢察總長”,讓惟一反對該案並全力動員的國民黨的一切封殺努力全部付諸東流。親民黨以關鍵少數,催迫國親聯盟啟動的意圖在1月22日終於有了初步的結果。這天,國親兩黨主席馬英九、宋楚瑜分別在台北和舊金山跨海連線,並簽署國親政黨聯盟協議書,協議書4點內容中最實質的部分就是確定國親兩黨於2008年“立委”選舉登記前,“透過提名機制推舉最有勝選希望的候選人”。

  國親聯盟協議的簽署,讓兩黨結盟有了正式的依據,但這份協議仍然是只有方向,沒有細節,因此其脆弱性非常鮮明。雖然親民黨反映良好,並樂觀地認為只要聯盟“玩真的”,協商得宜,親民黨應能拿到15席“立委”名額,但國民黨內卻有不少人“看衰”。一是選舉利益難擺平。黨內已經廝殺慘烈,兄弟鬩牆的選區至少有17個,親民黨再來分羹,除了極少數選區之外,只要一區協調不成,聯盟勢將破局。二是國親互信基礎仍然薄弱。國民黨內本就存有“鷹派”思維,算準了親民黨泡沫化結局,一直希望由著親民黨自生自滅,讓國親合併自然生成,這種邏輯從“四月條款”中不難窺見,使得一直以來親民黨對國親兩黨的合作就充滿了不信任感。三是在國民黨希望比民調、拚實力,而親民黨更寄望國民黨協商禮讓的情勢下,聯盟沒有建立起一套公平的初選機制,難以應對無法協調的選區利益衝突。四是選舉恩怨未平。國民黨基層批評國民黨高層“拿立委權益做成本”,對親民黨在選舉時利用國民黨資源而關鍵時刻卻與國民黨唱反調也是耿耿於懷,對親民黨某些人士以往批國民黨的激烈言論更是明言“還有臉參加國親聯盟的初選嗎”。而2至3月國親聯盟首次運作的基隆市長補選協調提名最終失敗,更將聯盟的脆弱性完全暴露出來。

  2.利用“馬英九條款”換取親民黨“立委”名額的具體落實

  4月17日,親民黨“立院黨團”啟動第二波“示威”行動,再次以缺席“立院”程序委員會的方式,讓民進黨“立院黨團”所提的“總統副總統選舉罷免法第26條修正草案”在國民黨未能以過半實力封殺的情況下“意外”闖關成功,被排入下次院會報告事項議程。由於該修正案明定,犯貪污罪者不需等判刑確定,只要一審有罪即不得參選,故被視為“馬英九條款”。這給首長特別費案纏身的馬英九及國民黨帶來了相當大的壓力。親民黨之所以有此波舉動,肇因於三方面原因。

  其一,基隆市長補選,國民黨沒有禮讓親民黨。2005年底的基隆市長選舉,國親相爭,親民黨最終落敗,讓親民黨參選人劉文雄與國民黨的恩怨再添一筆。選後國民黨當選人許財利官司纏身並被起訴,二審未判便於2007年2月病逝,國親角逐市長再起波瀾。基隆市長補選國親協調過程中,親民黨同意了國民黨以民調決勝負的方案,但國民黨在地方實力派的壓力下,民調之外又加上了幹部評鑒,且各佔50%,雖然在親民黨的反對下,民調所佔比例升到70%,但3月19日劉文雄終以民調落敗的結果,仍讓親民黨認為國民黨的民調不過是排除異己的手段而已。與此同時,劉文雄則以無黨籍身份登記參選。國親聯盟協調失敗,加重了親民黨的憂慮,親民黨政策研究中心主任張顯耀3月21日發佈新聞稿指出,若國親內部仍無法加緊整合,甚至兄弟鬩牆,不僅會失去“立院”多數,2008年“總統”大選民進黨將輕鬆連任,呼籲國親高層在一週內盡速啟動“國親聯盟”的協調機制,針對包括“立委”選舉在內的各項選舉展開協調。但4月9日,馬英九、吳伯雄連袂為張通榮站台輔選,讓親民黨更加不滿國民黨對劉文雄的“欺淩”。

  其二,選區協調上,親民黨一度公開2006年底“馬宋會”時國民黨禮讓親民黨10席的共識,但因為沒有文字憑證,遭國民黨否認,並且在實際協調過程中,國民黨將原本凍結的6 個只有親民黨現任“立委”而沒有國民黨現任“立委”的選區也逐步解凍,運作國民黨地方實力派人物競爭,甚至動員無黨籍人士參選,讓親民黨本以為國民黨會預留給親民黨的這6個選區的席次從6席降到4席,明確給親民黨的只有高雄縣1席。

  其三,國親關係危機之際,4月10日,宋楚瑜適時返台,17日就選舉問題與吳伯雄深入晤談,但吳伯雄無法私自答應宋“基隆市長補選棄張保劉”和“立委選舉特定選區禮讓親民黨”的要求。

  這樣的情勢,讓親民黨對國民黨的合作誠意大加質疑。因此不惜再次與民進黨暫時合作,提醒國民黨不要以為親民黨好欺負。在親民黨支持綠營“馬英九條款”的進逼下,國民黨不得不正視選區協調問題,在馬英九直接出面化解下,兩黨徹夜商談,於20日淩晨5時獲致7點共識,並簽下書面協定,“將以勝選為考量,化解區域立委提名歧見,並共同以‘國民黨’名義向中選會登記不分區立委;兩黨將在第六屆立委任期結束時,協商正式合併”,其中,原本凍結的6 個選區,除北縣二選區之外,其餘5選區都“尊重親民黨”,親民黨要求國民黨在兩週內談妥其餘選區。當天上午,國親兩黨再次聯手,以5票之差通過散會動議,成功阻止“排馬條款”進入實質審查程序,4月24日“馬英九條款”被國親聯手封殺。國親聯盟危機暫除。

  7點共識既針對區域“立委”提名爭議,又確定了不分區“立委”兩黨“共同提名”的模式,更對未來國親合併做了原則性的鋪墊。4月26日,7點協定在國民黨中常會部分中常委的反對聲中強勢通過。此後,伴隨著“馬英九條款”在“立院”的又一輪審查進程,親民黨不惜再以泛藍基層怒斥為“虜馬勒贖”的“綁匪行徑”,向國民黨挑明了10席區域“立委”與3席不分區“立委”名額的要求。幾經協商,5月1日,國民黨決定“禮讓”5個選區,宋楚瑜親自下令配合國民黨,結果兩黨聯手第二次將“馬英九條款”排除議程。11月5日,宋楚瑜與吳伯雄兩度會商,達成國民黨不分區“立委”禮讓親民黨4席的共識,並聯手封殺台聯黨增設“政黨共同推薦”提名機制條款的“選罷法”修正案提案,明確了2008年“立委”選舉親民黨獲聯盟提名的“立委”將全部易幟,改登記國民黨籍。親民黨私下有人形容,親民黨“等於吹了熄燈號”。11月下旬,親民黨10席“立委”提名人全部以國民黨籍登記參選,國親合作邁出了走向合併的實質步驟。

  三、國親政黨聯盟取得實質成效,原因何在?

  從2003年2月14日國民黨主席連戰、親民黨主席宋楚瑜宣佈共組國親聯盟這天起,國親合作乃至合併就是島內政壇關注的焦點。2004年5月18日,連宋曾突然宣佈“國親兩黨合併”。第二天,國民黨中常會就無異議通過國親兩黨“由合作走向合併”案,並計劃在7月召開的“臨全會”上通過。當年,連宋啟動國親整合,動力來自於連戰“救黨”的使命感與時不我待的急迫感,來自於宋楚瑜權衡利弊後責無旁貸的配合與支持,來自於泛綠陣營“割喉到斷”以便“全面、長期執政”的形勢逼迫,也來自於民間反扁力量的眾望所歸。合力作用,使兩黨以合併為方向的整合誠非偶然。但是,方向確定並非意味著後事順暢。泛藍內外各方意見紛爭沸揚,特別是親民黨內有“落魄大宅門竟迎娶豆蔻小姑娘”的譏評與不滿、國民黨本土派基於自身政治利益也激烈反對“‘親’兵入關”,國親合併的努力在選舉與黨派利益的種種糾結之下終至流產。多年來,泛藍整合雖是前景可期但道路坎坷,國親合作案屢屢失敗。為何2007年卻見實質進展並卓有成效?究其原因,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1.國親整體目標一致,客觀環境不允許任何一方意氣壞事

  首先,2000年政黨輪替以來,奪回執政權就是泛藍的惟一目標。2004年的兩顆子彈,讓志在必得的“連宋配”勝局逆轉,藍心憂憤隱忍之下,無不瞄準2008年這一仗。而民進黨執政8年來,其“清廉”、“改革”形象早因弊案叢生、政治掛帥而蕩然無存,加之其對經濟民生改善的無心與無能,民眾對民進黨的信任危機空前嚴重,而9月TVBS的民調顯示,民眾對首次政黨輪替不滿的比例達67.7%,支持政黨再輪替的比例達66%。因此,從整體環境上講,2007年島內外的氣氛對國民黨的“總統”選情比以往任何一個選舉年都有利,機會失不復得。

  其次,從馬英九競選黨主席到外界眼中的“馬英九代理人”吳伯雄補選黨主席並高票當選,再到王金平兩度與馬英九競爭(黨主席、“總統”黨內提名)失敗,充分體現藍營基層強烈的“護馬”意志。馬英九以其極高的黨內外民意支持度一再讓所有的藍營政治人物切實體認到“總統”人選非馬莫屬,非馬就沒有勝算,因此,支持馬英九代表藍營奪回執政權就成為國親兩黨的共同目標。

  第三,由於2008年“立委”選舉正是緊隨其後的“總統”選舉的前哨戰,若泛藍勝選,無疑會順勢推動政治板塊向藍移動,提振馬英九“總統”選情;反之,若泛藍敗選,特別是敗在國親“立委”選舉提名協調失敗的國親分裂上,將直接損害支持民眾的政治熱情,給馬英九的“總統”選情帶來深刻危機,繼而影響國親兩黨未來發展以及島內政治生態的深刻劇變,它將是國親兩黨都難以承受的政治災難。因此,儘管對“立委”選舉國親有著不盡相同的現實目的:親民黨只為求生存,只要自己能選就好,而國民黨卻是追求絕對勝選、席次為先,因它牽涉到後續的“總統”選舉動員能量,因此只問誰能勝選,不計黨籍身份,從而不可避免地帶來兩黨嫌隙,但小目標的差異始終難敵終級目標的願景。

  第四,國親出於自身政治利益的需要,彼此都沒有撕破臉的本錢。一方面,由於國民黨尚無能力“整碗捧走”,國親不合會使很多議案在“立院”都無法推動,特別是2008年“總統”選舉又必須票票爭取,故對親民黨的“示威”雖然可以“老神在在”,卻又不能不認真對待,更不敢“吃人夠夠”,逼得親民黨做“屈原”,所以每遇危機,都全力疏通;另一方面,在幾乎是非藍即綠的選民結構下,親民黨本來就難與國民黨硬拼,即使如宋楚瑜也難免慘敗的下場,何況2008年在單一選區下,更明顯是藍綠對決,違紀競選者亦即不是國親聯盟推出來的參選人,因為沒有正當性,要出來攪局很難有贏面,加上劉文雄的基隆敗選,親民黨以市長補選勝利爭取更多“立委”席次的企圖落空,讓親民黨進一步看到自己沒有獨立參選的實力,只能以小依大,何況國親合併已是大方向,在協調中更應見好就收,否則國親翻臉,國民黨收回對親民黨的善意,親民黨“立委”勢將全軍覆滅。

  綜上,在大勢可為、大勢難違的客觀環境下,在國親走向合併的大目標下,國親上下都深刻認識到,2007年兩黨合作的重要性更勝以往,因此在國民黨內“總統”提名過程中,在馬王相爭時,傾向支持王的親民黨沒有如國民黨主席選舉時那樣“感情用事”,而是看王“自己爭氣”的程度,沒有過多介入;基隆市長補選過程中,兩黨也很克制,沒有大張旗鼓地為各自人馬輔選,以冷處理維護住了合作的整體氣氛;“立委”選舉提名過程中,儘管風波不斷,危機頻生,但為了共同的目標,兩黨都能夠有所約束,掌握分寸,沒有放任意氣之爭。雖然最終仍有一二個選區有親民黨人士參選到底,但已影響不了合作大局。

  2.宋楚瑜調整心態,扮演關鍵角色

  首先,政黨輪替8年來,親民黨由盛而衰,宋楚瑜雖勵精圖治,仍難挽親民黨及自身頹局。2006年底以破釜沉舟之態參選北市長落敗,更使他認識到一味與國民黨對抗,最終被排斥在泛藍大門之外而遭邊緣化的只能是他自己和親民黨。北市長選後,宋楚瑜宣佈退出政壇,雖隱含著個人政治抱負未能盡展的無奈與落寞,但也透露出一名政壇老將對殘酷的政治現實的體認,使他不得不徹底收斂起內心的政治悲情與怨懟,而要讓自己“光榮退役”,只有徹底扭轉以往“分裂泛藍”的選民印象,在2008年至關緊要的“立委”、“總統”選舉中展現大心胸與大格局。國親是繼續分裂還是緊密合作,就在他的一念之間,若再不扭轉心態,將親痛仇快,甚至難脫歷史駡名。

  其次,宋楚瑜仍希望在兩岸關係上有所作為。而除非藍軍重返執政舞台,否則綠營持續當家,兩岸領域宋楚瑜很難有實質作為。

  第三,以宋楚瑜的為人和性格,他不能不顧及親民黨和宋系人馬的前途,因此,宋楚瑜一直在思考如何處理親民黨的問題。對2007年島內政治的客觀情勢,以及對親民黨的艱困處境,宋楚瑜了然於胸,要讓親民黨“壽終正寢”,最好是走國親合併之途。

  基於以上種種考慮,宋楚瑜才能與馬英九跨海簽訂國親政黨聯盟協議,才能在國民黨遭逢馬英九特別費案被起訴的最艱難時刻,越洋支持馬英九,批評“司法成為政治迫害的工具”,要求親民黨與國民黨緊密合作,鞏固泛藍的整體氣勢;才能電話做親民黨的工作,2008年選舉“不是泛藍要如何贏,而是國民黨要怎麼贏”。為了“立委”提名協商,他幾次在國親利益矛盾激化關頭出面協調,做到了“努力整合到最後一刻,不放棄任何機會”,最終不僅使宋系人馬的個人政治利益安排得都較為得宜,也讓國民黨感覺到對親民黨的禮讓完全能夠承受,結局圓滿。這個過程,可以說宋楚瑜起了關鍵性的作用。

  3.國民黨主席換人,使國親高層逐步建立起互信,國親關係有了相當大的改觀

  2005年馬英九競選黨主席,親民黨全力支持馬的競爭對手王金平,可見馬宋關係之一斑。宋楚瑜與馬英九,既有早年的瑜亮情結,又有後繼的政黨利益恩怨,加上彼此政治性格的差異,其間的心結不僅難解,更隨著宋楚瑜人氣的滑落、“馬英九現象”的耀目而遂行尖銳。2006年宋楚瑜參選北市長,與其說是與國民黨候選人郝龍斌爭市長寶座,不如說是在與馬英九比拼政治實力,與老對手作個最後的了斷。這樣的互動關係,難以想像國親合作會有什麼實質的進展,何況還有馬英九身邊的強硬派幕僚的“鷹派”思維,還有綠營的見縫插針。

  2007年初馬英九因特別費案而宣佈辭去國民黨主席一職,4月8日,國民黨主席改選,政治手腕圓融老辣的吳伯雄以87%的高得票率當選。吳伯雄是國民黨中大佬級政治人物,與馬英九堪稱忘年之交,又曾與連戰、宋楚瑜並稱為國民黨中生代的“三架馬車”,與宋有較深厚的革命情誼,且一直保持著較好的互動關係,故吳伯雄上任後改善了國親兩黨的高層關係,在“立委”協調過程中展現的“任勞、認怨、任謗”與“魄力”,看在宋楚瑜眼中,讓宋切實感受到吳伯雄的“用心”、誠意與尊重,故宋也展現出最大的無私與信任,推動“立委”選舉提名過程中國親協調的良性發展。

  可以說,國親高層在各自內部協調的問題上盡了最大的努力,在彼此間也展現了最大的誠意,使得國親合作有了人和利基。

  四、對未來親民黨走向的觀察

  2007年,親民黨在泛藍一致擁馬、宋楚瑜實力不再、黨已泡沫化的不可逆情勢下,啟動了與國民黨合併的進程。但是親民黨對與國民黨合併至今不願鬆口,並且強調親民黨仍將維持政黨主體性,該黨兩名原住民“立委”提名人也以親民黨籍登記參選,為何?

  1.理念路線的明顯分歧,是親民黨對國民黨最不能信任、也是兩黨合併最大的障礙所在

  2007年1月22日,宋楚瑜在國親聯盟協定簽署之後,對親民黨路線問題明確表示,“堅持中華民國是最重要基本主張,尊重兩岸和平相處,台獨不是選項,尊重台灣人民當家做主、維持現狀是最好的選擇”。但是國民黨的傳統路線在馬英九任黨主席以來,有了明顯的本土化走向,在兩岸統一的問題上,馬對國民黨的“終極統一目標”從強調“條件論”到“選項論”再到“不談論”,特別是在以勝選為惟一目標的考慮下,“去統加台灣”、“刪九二共識”、“返聯公投”等問題,更讓親民黨難以認同。特別是對國民黨的“返聯公投”,宋楚瑜從一開始就向吳伯雄明確表達親民黨和他自己反對該案且“絕不和稀泥”的立場。8月28日,親民黨推薦的“公投審議委員會”委員胡祖慶、馬傑明也在委員會表決該案時投下反對票,雖然未能阻擋該案通過,但親民黨中央隨後發表四點聲明再次予以反對,並嚴詞批評,不管是民進黨的“入聯公投”案,或國民黨的“返聯公投”案,都是“短線選舉操作”;強調“只要是以中華民國以外的名稱加入聯合國,都涉及更改國號,如果沒有經過修憲程序,就是‘實質台獨’,將引發台海緊張,嚴重影響美中台三邊互動關係”。對國民黨“去統、刪九二共識”,11月1日,親民黨發表宋楚瑜的聲明稿,明確指出“‘九二共識’是未來兩岸安全與重啟對話的鑰匙,如果沒有‘九二共識’的默契存在,兩岸更不可能維持三十年來的和平與穩定”;“親民黨捍衛中華民國、堅守中華民國憲法及增修條文、追求兩岸和平的立場不會改變。為了勝選而自失原則,並不是‘愛台灣’與‘本土化’的表現。為了國家的安全與長遠發展,更應該在選舉時展現堅定立場,才是獲得選民認同的硬道理”。11月14日宋楚瑜再次對國民黨的本土化路線進行抨擊,表示:“我對入聯、返聯公投都非常保留”,“台獨不是親民黨的選項,中華民國才是唯一選項,親民黨希望贏回政權,但不是為政權而政權”;“國民黨雖有選戰策略,親民黨絕不會為了選舉喪失政黨存在的基本目標”。可見,路線分歧使親民黨對國民黨存有相當的疑慮,是未來兩黨合併的主要障礙。而一旦國民黨奪得執政權,是否會牽動島內本土政治力量的重新洗牌,它反過來又將如何影響國民黨未來路線走向及其發展,親民黨在其中又將會發揮何種作用,都將是國親能否最終合併的主要觀察點所在。

  2.自身財務包袱沉重

  親民黨成立至今,由於沒有黨產,又沒有行政資源,始終擺脫不了缺錢的窘境。財務問題一直靠公職人員公積金及高層募款支撐。為讓財務缺口縮小,減輕高層募款壓力,2007年2月1日起,親民黨大幅縮編,裁撤了文選部與組織部,至5月份,親民黨包括秘書長在內,專職黨工從30人精減到只剩下12人,中央黨部也開始出租空餘樓層。即使如此,7月“內政部”公佈的政黨財務資料顯示,親民黨負債已高達1.3億多元新台幣,雖然親民黨副秘書長馬傑明表示,其實負債只有8000多萬,目前正想辦法還債。但這樣一筆債務要國民黨替親民黨接收,兩黨都覺得不太實際。馬傑明表示,靠自己比較實在,國民黨自己的問題也很大,況且合併與償債是兩碼事,不能相提並論。 國民黨秘書長吳敦義也不諱言,國民黨有254億元黨產,但必須負擔2700位退休黨工的月退休金及900多位現職黨工的薪資,財務並不寬裕。國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國親兩黨在談論合併議題時,親民黨的黨工安置、待遇,以及親民黨的債務承接等都是問題。

  3.對宋楚瑜的安置問題

  國親合併中的重要問題就是對宋楚瑜的安置問題。早在2005年年初,國民黨為了促進“國親合”,中常會就通過了“迎宋條款”,以再次辦理黨員重新登記,以往所有黨紀處分紀錄全部勾銷的辦法為宋楚瑜和親民黨重回國民黨鋪路,同時廢除“排宋條款”,讓宋能回黨後就可參與當年的黨主席直選。但當時宋楚瑜執意選擇走自己的路。2007年親民黨歷經國親政黨聯盟的“立委”提名機制已然泡沫化,國親合作走上實質合併之途,宋楚瑜雖然一再表達無意逗留政壇之心,在“立委”協商過程中從未提及自己在國親合併後的政治出路與安排,但親民黨不捨,國民黨出於尊重也不能不對他有所安排。因此,親民黨內有關宋楚瑜“立委”選後重回國民黨的傳言不斷,認為宋重返國民黨後仍大有可為,可在2008年“總統”選舉中扮演關鍵角色,協助國民黨取得政權。而國民黨高層對此傳言也表示樂觀其成,拋出“增設榮譽主席都可以談” 的敏感議題,營造宋“回娘家”的有利環境。儘管9月27日宋楚瑜婉拒國民黨榮譽主席的職位安排,但是國親最終合併之路仍然繞不開他;宋未來若想在兩岸領域有所作為,也必須以實力政黨為依託。故國親一旦合併、國民黨一旦執政,宋楚瑜是否會回歸國民黨,有待觀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