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國民黨“永遠的志工”——連戰

  從“圓圈裡的玩童”到溫和理性的政治人物,連戰漫長的政治旅途走到今日並未停歇。迫於對國民黨、對兩岸前途的使命感,他以近70高齡,一肩擔起國民黨中興、在島內推動兩岸關係良性發展的重擔,並在“反對台獨”、推動祖國統一的歷史進程中濃濃地寫下了一筆。

  一、傳承家訓

  連氏祖籍福建省漳州龍溪,清康熙年間(18世紀初),家祖感痛明室之亡,不甘臣服於滿清統治,故渡海赴台,擇居台南鄭成功駐兵故地——環境幽雅的寧南坊馬兵營,也就是今日台南地方法院舊址。自此晚輩沿襲祖訓,誓不侍清,在台以制糖為業。1895年《馬關條約》割台後,日本侵佔台灣,馬兵營被日軍佔領,從此國破家亡,親人四散,祖產一筆勾銷。“馬兵營外蕭蕭柳,夢雨斜陽不忍過”的家痛,加之“以軒黃之華胄,而為異族之賤奴,泣血椎心,其何能惄”的國殤,使連戰的祖父連雅堂一度遠赴祖國大陸,書生報國,在廈門創辦福建日日新報,成為孫中山同盟會的機關報。後連雅堂“忍居”台北,是由於他一直發願修一部台灣歷史。而親歷日本殖民者對台灣人民的奴化統治,更使連雅堂覺悟到修史的意義不僅在於文化的載錄傳承,更重要的是要通過著史的工作,昭示他的同胞“台灣原本是中國的一部分,台灣人永遠是堂堂的中國人”。1921年4月《台灣通史》全書刊印完畢時,台灣仍未光復,此時,連雅堂最迫切的願望就是終老祖國大陸,待台灣光復後再回葬台灣。連雅堂本著“只有先建設祖國,才能光復台灣”的認知,於1931年寫信給在日本東京完成學業已2年的獨子連震東,讓他“回國效命”,投入到實際的抗日工作中。1933年,連雅堂也攜家眷返回大陸,定居上海,直到1936年6月28日病逝。連雅堂去逝2個月後,他的孫子在西安降生,他生前為這個嬰兒取名“連戰”,寄託著希望子孫與日寇奮戰到底的決心。連震東則“畢生貢獻給黨國”:1932加入國民黨,在西安從事抗戰,1945年隨陳儀反台授降,從此與島內政壇結下淵源。1946年,連戰10歲時,隨著母親,“抱著祖父的骨灰,飄洋過海到台灣”,而他的祖母已經在西安安葬了。

  “忠、公、愛鄉愛國”的家訓,經由父輩點滴灌輸,深植於連戰的心中;而祖父的人品及其以撰寫《台灣通史》而奠定的崇高史學地位,又使連戰父子這兩代單傳必須肩負起不辱門庭的使命。因此,連戰的父親對連戰的培養頗為用心。這個用心似乎不在期望連戰將來能做什麼,他父親從未對他的未來有任何特殊的要求,只是相當尊重他的個人興趣與意願,“十分民主開明”;但在為人上,連父“自小植苗”,教導他“任何事不必心存投機,務必腳踏實地,待人要光明磊落,務必問心無愧,永遠不要自欺欺人,必須對得起國家民族”等,期勉連戰“誠信做人,勤懇做事”,做一個“忠實厚道的君子”。這些促成了他後來穩重內斂的個性,而其強烈的使命感及其對原則的堅持,正是連戰承襲連氏一門方正、耿介和執著的具體表現。

  幼年的連戰,自稱是個活潑好動之人,雖然中小學時期一直是讀書遊戲兩不誤,還能把班務做得有聲有色,但是他的好動,在“討狗嫌”的年齡,還是讓母親非常頭疼,治他的唯一辦法就是在她非離開不可的片刻,以筆劃地,圄之於圓圈內的小板凳上,不得出來,否則嚴罰。因此,連戰自稱他曾是個“圓圈裡的玩童”。說來有趣,也是因為活潑的天性,使連戰感應到“政治學中的智慧”,而選擇了“更適合自己活潑個性的”那條“科班的政治不歸路”。

  連戰考入台大政治系後,才“收斂起玩性,埋首鑽研真知”。父親言傳身教的結果以及“少學問無以治世”的明訓,這時在日漸成熟的連戰身上顯現出來。連戰開始意識到,“只有主動自發,努力衝刺”,才能“成為夠分量的連家傳人”。連戰後來自述,所謂“世家子”,“擁有的極可能是沉重的傳承使命與不可不成才的自我惕勵,滋味相當壯烈”,不是妄封他“四公子”稱號的人們所能想像的。

  二、“黨國”使命

  連戰對“黨國”的感情緣於父親潛移默化的培育;他對“黨國”的忠誠,也從來沒有人懷疑過。但他對“黨國”興亡存續“捨我其誰”的使命感,卻是從2000年國民黨交出在台執掌了半個世紀的執政權,他一肩擔起國民黨主席的重任後才凸顯出來。

  2000年3月18日,李登輝、連戰的選票,在扁宋兩個陣營同時操作的棄保效應下雙重失血,最後以23.1%的得票率慘敗。憤怒的國民黨支持群眾包圍了國民黨中央黨部和李登輝官邸,“李登輝下台”的呼聲在夜空中激蕩至天明。那一晚,面對敗選的結果,連戰“萬念俱灰,已經失去了鬥志”,他“在第一時間請辭黨的第一副主席職務,哪有更上一層樓的打算?”然而,國民黨的再造重生卻非他莫屬。一方面,在支持群眾的強烈呼籲下,在黨內眾多中常委的一致要求下,李登輝被迫提前辭去黨主席職務。一方面,黨內能孚眾望的領導人少之又少,連戰是唯一能接替李登輝的人選。故敗選後一週內,黨內各級幹部紛紛前往連戰家中探望,一致勸導連戰此時不能逃避對黨的責任,必須立即推動國民黨的再造工程。而最能觸動連戰的是,接任代理黨主席後,在環島謝票的過程中,他面對的不是基層黨員對他敗選的怪罪,而是對他的熱情支持與中肯建言;他感受到的是基層黨員對國民黨再造重生的熱烈反響與殷切期盼;他還看到,一些年輕人在國民黨最為低谷的時刻以入黨來表達對國民黨的支持與信任。這一切不僅使連戰深受感動與鼓舞,更使之體認到對國民黨的那份無可推卸的責任。此後,為了重塑國民黨的形象,喚回台灣民眾對國民黨的信心,連戰帶領國民黨重整再發,從國民黨的定位與理念、黨內民主化機制、黨產信託、組織精簡、人才培養、設立智庫等各方面進行總體檢與大改造,以利國民黨浴火重生,東山再起。

  2004年“總統”選舉,連宋搭襠參選。連戰之所以一定要完成“連宋配”,“總統”職位並不是吸引力所在。以連戰當時的個人狀況,他“有賢妻照料家事,子女也都爭氣”,加之厚實的家庭經濟狀況、自認“過去對國家有所貢獻”,他早應順從家人的意見,安享天倫,“別無所求”。導致他參選的唯一驅動力是他的歷史使命——國民黨一定要在他的手上東山再起!因此,在黨內無賢可讓的情況下,連戰再披戰袍。這次再披戰袍的連戰,在改造國民黨的同時,更開始改變自己。

  連戰私下是個有親和力,幽默風趣的人,他從台大政治系教授、主任、“駐薩爾瓦多大使”、“青輔會主委”、“青工會主任”、“交通部長”、“外交部長”、“行政院副院長”、“省主席”、“行政院長”到“副總統”,一路走來,歷練完整,作風穩健,但由於自身的家教與涵養,“不會宣傳”成了他最大的缺點,這使他的政績常被掩蓋、忽視,外界對他的不了解甚至以“公子哥兒”冠之。為了還原一個真實的連戰,為了在一個“需要形象”的年代讓握有選票的民眾喜歡,連戰變了。他的笑容增加了,在與基層接觸、全省走透透的時候,既拜訪國民黨的黨代表,亦熱情地問候各個層面的人;他不但唱歌,而且跳舞;他可以主動擁者一群面目黧黑的坐在油污矮牆上的老人們一起照像,甚至可以面對E時代主持人放肆的隱私盤問;名星的演唱會、藝人的婚宴,也都看得到他的蹤影。媒體說,“他的身段從僵硬到柔軟,他的表情從木訥到溫暖,他的人從閉鎖到開放。在媒體及大眾的眼前,連戰正進行著形象重建的巨大工程。”連戰不僅以堅強的理念和鬥志與對手較量,也在以人格魅力與對手比拼。如果沒有對國民黨深切的使命感,一個人,一個長年從政的政治人物,何以豁出了自己?

  連戰個人的巨大努力與付出,在2004年“總統”選舉中並沒有得到預期的回報。然而連戰沒有消沉。雖然二次敗選後,國民黨內充斥著沮喪、消沉、迷茫與內爭,使連戰深感“百年老店”積弊難除,欲振乏力,但面對民進黨“全面執政”、“長期執政”、“割喉到斷”的猖狂氣焰,面對李登輝試圖將台聯黨與國民黨“本土派”合流的壓力,面對島內出現“以理性中道的民主原則制衡執政當局,遏止民粹極權”的“新民主運動”浪潮,面對泛藍支持者對國親合併抱有的殷切期望,連戰鬥志高昂。面對嚴峻的政治環境,他體認到,如果不結成廣泛的反扁聯盟,展開浩大的“新反對運動”,就不足以制衡要獨裁、謀“獨立”的泛綠陣營。然而,無力獨擎反對運動大旗的國民黨,只有與親民黨穩固結合,才能形成在野制衡的核心力量。而“立委”選舉在即,更頻頻催迫泛藍整合的腳步。連戰深知,只有有效整合國親資源,統一調度,避免自相殘殺,確保過半席次的實現,才能凝聚過半民意的支持,阻滯國民黨的離析,世代交替、路線定位、黨產處理等黨務改革也才會在新形勢下有從容運作的餘地。而國民黨一旦“立委”選敗,連戰勢必黯然下台,國民黨很可能不是分裂就是轉向“台灣國民黨”,在連戰心中,這“與毀黨何異?”連戰以極大的誠意說服宋楚瑜,也做好了以堅定的信念排拒來自國親兩黨內外的反對與挑戰的心理準備。2004年5月19日,連戰斷然啟動國親合併。

  然而,國親合併的努力隨後在選舉與黨派利益的種種糾結之下遭致流產,連戰對國民黨的使命感、對信念的執著奉行雖不言自明,但連戰的政治宿命卻是耐人回味。連戰不得不順應自身年齡及黨內必須世代交替的現實,準備退居二線。然而,以連戰的威望,在2005年7月國民黨主席直選產生後,連戰仍為國民黨貢獻心力是勿庸質疑的。

  三、民族大義

  連戰雖有強烈的“本土意識”,但他秉承連氏家族內心深處的民族情懷,既愛台灣,也胸懷大陸。他始終認為,“我是一個台灣人,但我更要強調說,我是中國人”。他認為“國家的統一是全中國人的理念和最高理想”,“不能在這大是大非問題上不做堅持”。對“台獨”主張,他批判它是一種“忽視歷史、血緣的現實的言論,違背了民族大義”,“完全不能接受”。這些理念,反映在連戰的政策上,便不僅有解除戒嚴、納本省籍參政、減少“政府”層級、聯合國“一國兩席”、拓展“務實外交”等等,還有“王錫爵事件”中“人機分離”的靈活處理、台港談判中旗幟問題的務實模式,從而直接挑戰台當局的“三不”政策,開啟實質結束兩岸“不接觸”的時代。

  連戰與李登輝最終分道揚鑣,雖有客觀情勢的必然,但也是基於兩人對國家認同的重大分歧。李登輝於1988年1月繼蔣經國出任“總統”後,先後任命連戰為“外交部長”、“台灣省政府主席”、“行政院長”,1996年李連搭襠競選首屆直選“正、副總統”成功,不久又提名連戰為國民黨第一副主席。兩人之所以能維持這樣良好的互信與合作關係,關鍵在於兩人在大政方針上大同小異,特別是在大陸政策上,相當一段時期內兩人都維持“一個中國”的定位框架。然而,1999年5月,李登輝出版《台灣的主張》一書,7月9日,又拋出“兩國論”,徹底擺脫了“一個中國”框架。此時,連戰才真正認識到他與李登輝對台灣今後的發展有了不同的看法。雖然作為“副總統”,連戰當時不得不為李登輝援頰,但還是強調,“並不因此(兩國論)而修改憲法、《國統綱領》或有關法律,更無意更改大陸政策、兩岸交流、協商及統一的目標”,隨後連戰提出“要交流、要和平、要雙贏”的“三要”、 “不統、不獨、不對立”的“三不要”的兩岸關係主張。

  2000年“總統”選舉,國民黨丟掉執政權。連戰深刻體認到,李登輝試圖將國民黨引上“台獨”路線,是國民黨分裂的根源,是導致國民黨敗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在處理兩岸關係時,清除李登輝“台獨”影響,厘清並矯正國民黨的大陸政策,是國民黨敗選後應該首要解決的問題。因此,連戰在各種場合多次明確國民黨在兩岸關係上反對“台獨”、“面對現狀、增加交流、相互尊重、追求統一”的一貫立場,從而與李登輝最終劃清界限。在兩岸定位上,連戰拋棄‘兩國論”,強調“兩岸對等分治”但“對等不等於主張獨立”;提出兩岸回歸“一個中國,各自表述”的“九二共識”。在兩岸關係走向上,連戰表示“將依《國統綱領》,推動兩岸關係進入中程階段”,並重申在參選“總統”時提出的十項主張(“連十條”),包括:“一,以汪道涵訪台為基點,儘快實現雙方領導階層會晤,以確立台海和平的共識,進而安排兩岸定期高峰會議。二,建立兩岸對等的官方溝通管道,以便直接有效處理問題與開展合作。三,在兩岸都加入世界貿易組織後,依據世界貿易組織的規範,檢討兩岸經貿關係,放寬兩岸投資與貿易限制,協商開放雙方直接通郵、通商與通航。四,擴大境外航運中心的功能,建立兩岸經貿特區,優先協商開放金馬與大陸沿海地區商務與航運往來,進而建立金馬福建和平區。五,針對兩岸協力互助參加國際組織與活動,積極進行對話,兩岸應宏觀看世界,結合雙方力量,促進亞太區域的金融穩定與經濟合作。六,協商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推動軍事相關人員交流互訪,以及演習通報、查證與互派觀察員,並建立雙方領導人“熱線”。七,簽署兩岸和平協定,以正式結束敵對狀態,創建台海和平區,確保兩岸繁榮發展及亞太安全。八,開展兩岸民主與經濟建設經驗的交流,繽短雙方在民權與民生方面差距,共謀兩岸人民福祉。九,完善兩岸交流秩序,針對因交流衍生的問題,雙方認真協商,確立制度化的解決之道。十,維護台商權益,關心台商情況,促成兩岸簽署投資保障協定”。連戰強調,做為決策者,在兩岸之間尋求和平,避免戰爭、開展合作、創造雙贏,是最為首要的施政考慮,他深切的盼望“中國人不打中國人”、“中國人幫中國人”,讓世人看到一個沒有炮聲的台灣海峽。就國民黨“改名”及“本土化”等問題,連戰表示,“中國國民黨不論坐著、站著、走著,都是中國國民黨,沒有改名的問題”,“本土化”不是“除中國化”。

  連戰的民族大義,還從其他的方面得以清晰地展示出來。早在連戰留美學成回台後,也許是因為“台獨”要角彭明敏當過他的老師,那時兩人關係較近,所以一度遭到“在美國做過台獨”、“同情台獨”、“協助台獨”等諸多指控。為此,連戰與妻子親上法庭,“打過激烈的誹謗官司”,要求造謠生事的對方拿出證據,證明他們“做過對不起國家民族的行為”。幾個月後,在了無憑證下,對方敗訴。連戰父親欣慰地拿著判決書給蔣經國看,而蔣經國表達出了對連氏父子民族情懷的深厚了解與信任。

  四、“和平之旅”

  2005年4月26日,連戰以國民黨主席身份,踏上了大陸的土地。4月29日,歷經60個春秋,度盡劫波的兄弟,終於笑握雙手。國民黨主席連戰與中共總書記胡錦濤的會晤,開啟了兩岸關係新的歷史時期。

  當然,這趟“和平之旅”並非偶然,它基於連戰內心的民族情懷,基於連戰對5年來陳水扁“台獨”施政下兩岸關係倒退與瀕危的警惕,基於連戰長期以來對大陸政策理性而務實的思考,基於維護兩岸關係和平和緩的目的,基於他的“登陸”對兩岸關係正面意義的評估。一方面,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迅速攀升,中國在亞洲及世界經濟體系內開始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這使得近年來兩岸交流的島內民意水漲船高。而隨著陳水扁的“台獨”路線與政策達到空前的囂張,兩岸關係瀕臨破裂的邊緣。國際社會猛然驚覺兩岸關係蘊含著嚴重危機,一旦全面引爆勢將吞噬亞洲的經濟榮景、觸發全球經濟危機,甚至引發世界性戰爭,其後果無法承受。美國更是被迫直接出面,對民進黨當局施以各種政治壓力,並在2004年3月大選後為民進黨當局劃下更為嚴格的政治限度,以確保兩岸關係不再惡化。另一方面,民進黨以意識形態治台,用權謀進行分化,族群之間裂痕越深,民粹日熾,不僅兩岸之間猜疑日甚,島內民生更是痛苦指數不斷攀升,經濟頹勢難挽。為了化解兩岸之間的嚴峻形勢,創造台灣經濟的發展契機,順應島內的主流民意,也是為了國民黨的未來發展,懷有強烈“台灣心、中國情”、以從政以來“兩岸關係除‘汪辜會談’外沒有實質進展”為“最大遺憾”的連戰,不畏民進黨的民粹壓力與“台獨”分子的暴力示威,毅然訪問大陸,舉世矚目。

  這趟“和平之旅”,蘊含著相當大的歷史意義。首先,它緩和了兩岸關係,開啟了重塑島內整體民意的進程。有國際媒體認為,連戰“化刀劍為犁鋤”的“和平之旅”,“已帶給民進黨當局極大的壓力”,“已動搖陳水扁傾向台獨政策的基礎”。陳水扁在連戰大陸行前後表現出的左右搖擺的態度,正體現了其內心的焦慮與方寸之亂。民進黨不僅失去掌握兩岸關係的主導權,也遏制不了隨後島內各黨赴大陸的熱潮,更無法再繼續漠視要求兩岸交流的島內民意,而其便宜行事的“賣台”、“抹紅”的選戰伎倆也隨之宣告破產。祖國大陸在“胡連會”以及連戰大陸行之後宣佈的開放台灣水果零關稅登陸、大陸居民赴台觀光、台灣民眾赴大陸就業、鬆綁台灣人民赴大陸簽證、台灣學生大陸學費行“國民待遇”等一系列措施,每每惠及台灣民眾,也使台灣民眾意識到,不能再以簡單的“統戰”兩個字來概括大陸人民的善意。島內媒體認為,這是對島內“整體民意的重塑”。其次,確立國民黨路線,開啟兩黨交流的歷史新頁。島內媒體評論,中國近代史上最具影響力的兩大政黨之間的百年恩怨,在連戰與胡錦濤握手的一刹那“走進了歷史”。這趟“和平之旅”,不僅為國民黨確立了今後的兩岸政策方向,使國民黨在台灣內部政黨互動中站據了有利的位置,也為國共兩黨建立了未來雙方溝通接觸的機制。它既開啟了國民黨致力兩岸和平發展的有利契機,也為祖國大陸推動兩岸關係的發展在島內有了強力的著力點。而就連戰本人來說,也向大陸民眾展現了台灣領導人“立足台灣,胸懷大陸,放眼全世界”的政治家氣度。

  五、誓做“永遠義工”

  總結自己5年半來的黨主席工作,連戰自認,“黨務改革,已經找回黨魂、黨德;對於執政黨的施政缺失,勇敢批判制衡;對於兩岸關係邁出大步,實現了當時‘不信民心喚不回,不容青史竟成灰’的誓言”。

  “問余何事棲碧山,笑而不答心自閑,桃花流水窅然去,別有天地非人間”。這是年滿70歲的連戰最為嚮往的退休生活。然而,他真的能閑下心來,沉浸在個人的桃花仙境之中嗎?連戰說,他不會就此離開,他要進入國民黨智庫“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以自己豐富的從政經驗“研擬政策,造福民眾”。

  根據最近一項民意調查,國民黨滿意度達48.9%,支持度達33.9%,不僅是國民黨5年多來最高,更居島內各政黨之冠。對於連戰個人,也有46.6%的民眾表示滿意,居連宋扁李4人之冠;而國民黨重掌執政權,也獲得高達69%的民意支持。這個結果,讓國民黨上下相當振奮。這是國民黨自2000年以來自我改造的結果,是國民黨基於對島內政治生態的清楚認知,面對泛綠一次次分化而沒有再分裂的結果,也是國民黨黨內維護泛藍團結的結果。連戰在其中的貢獻勿庸贅言。然而,國民黨還沒有奪回執政權,即使未來重新執政,國民黨在黨內改造、國親合併、社稷民生等問題上仍然任重道遠。

  日前,中共總書記胡錦濤致電卸任黨主席連戰,祝賀他榮任國民黨榮譽黨主席。連戰說,他當本著“連胡會談”的精神,“正視現實,開創未來”,繼續推動海峽兩岸的和平穩定及發展。8月18日,第17次國民黨全代會將“連胡會”5項共同願景納入國民黨政策綱領。連戰也計劃卸任後,第二次訪問祖國大陸,為兩岸和平發展再盡心力。8月底,國民黨與中國共產黨共同啟動黨籍幹部的基層交流。連戰表示,這項交流將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由島內6個縣市黨部與中國寧波市等城市交流;第二階段將擴大到島內10個縣市黨部;第三階段納入台北市與高雄市。參訪成員目前只局限在國民黨幹部,未來將逐步擴大到非國民黨員,包括關心兩岸發展的朋友。

  日前,“3·19槍擊案”不清不楚地結案,連戰一句“這就是陳水扁送我卸任的大禮嗎”,透露出連戰內心相當的憤懣與不甘。作為一位有著深厚國際政治學學養的老政治人,他深知,島內政治民主化、制度化還只是一個開端,政治文化的清明仍是需要艱苦努力才能實現的遠景。

  老驥伏櫪,壯志未酬。基於一個“永遠的國民黨黨員”、“一個國民黨榮譽義工”的責任,鑒於泛藍整合、兩岸和平、台灣民主政治、經濟前景等等問題仍多,連戰對國民黨還要做出新的“最好的貢獻”。正可謂“勸君不必棲碧山,另辟天地在人間!”他要以一個“永遠的黨工”身份,繼續譜寫人生的新篇。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