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要正確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

  台灣政黨輪替已一年有餘,“和平發展”路線也推行了一年多,形勢發生了什麼樣變化,應該怎麼看待和把握當前的兩岸關係,本文提出一點看法供大家討論。
  
  一、兩岸關係已發生了歷史性的巨變
  
  可以説,2008年是兩岸關係中一個很重要的年份,也是兩岸關係的一個分水嶺。
  
  在這之前,從陳水扁“台獨”治台的八年,李登輝“獨台”治台的十二年,乃至“兩蔣”治台的四十年,兩岸基本上處於敵對、封閉、隔絶、對抗、仇視、互不往來的分治狀態,即使近二十年開放了“探親”、“交流”、“經貿往來”,但總的格局沒有突破“封閉與對抗”,屬於“你歸你,我歸我”。而2008年,讓兩岸關係進入了以“三通”為起點的大交流大往來的新時代,這個新時代是以對話與談判為基礎,交流往來為内涵,經貿文化為平台,是兩岸進入全面融合與互相開放的歷史新時期,這是與以往舊時期截然不同的新時代。如果説兩岸關係前六十年是沒有戰爭的“和平對抗期”,那末這新的歷史時期兩岸當局則一致同意稱為“和平發展期”,是以“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創雙贏”為核心的“共同發展期”。
  
  2008年是如此巨大地影響了兩岸關係的歷史進程,開啟了兩岸歷史的新進程,將如此深刻地影響兩岸關係,也許是出乎人們預料的,以至清晰與敏鋭地認識到兩岸發生了深刻變化的人,始終還是少數,儘管多數人身子進入了兩岸的新時代,而思維與意識依然停留在過去的則不為少數。
  
  在過去的六十年中,甚至可以更早追溯到甲午戰爭後割讓台灣的五十年,台灣與大陸人為分離長達一個世紀,儘管從抗戰勝利到大陸解放,兩岸有短暫的“統一”,而多數時間是處於分離、隔絶、對立、不了解狀態之中,因而造成根深蒂固的不信任,莫名其妙的自保意識,乃至産生以“獨立”為傾向的台灣意識,漸漸演化為一種“台灣是台灣人的台灣”的主體意識,也不足為奇。儘管兩岸在法律上都承認自己是中國的一部分,都稱擁有對整個中國的權力,而事實上沒有享受到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這種分治産生了“台獨意識”,産生了“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國家的意識”,産生了身份認同的混亂,導致了國家認同的混亂……,也就一點也不奇怪了。
  
  而2008年,台灣在經歷了李登輝和陳水扁大肆推行文革式“台獨”的肆虐,讓台灣變得只有顔色而沒有是非,在大搞“去中國化”後競爭力大幅下降,兩岸關係高度緊張,在國際上更加孤立,人們漸漸厭惡了這種對抗,希望改善兩岸關係,希望促進“三通”,希望從“和平對抗”走向“和平發展”。國民黨順應了這樣民意,讓兩岸關係重返“九二共識”的基礎,開啟了直航、直郵、雙向通商的新時代,兩岸再也不要繞道往返了,大批大陸居民可以暢遊台灣了,大陸企業也有望“登台”了,大陸學生甚至可以赴台讀書了,台灣則有更多人可以到大陸就業了,更多的專業人士可以來大陸施展手腳……,這些都是過去想也不敢想的事,居然都成了現實。祖國的神速發展都可以見到台灣同胞積極參與的身影,台灣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進程中再也不缺席了。大陸“惠台”措施一年來多達百餘項,幾乎比整整六十年所有對台善舉多了幾十倍,讓人目不暇接,讓飢渴了數十年的兩岸關係,喝到了足以讓人多到喘不過氣的甘霖,這一切讓人匪夷所思,這一切又讓人震撼與興奮。
  
  兩岸從此進入了相互交融與互相開放的新時期,更緊密的經貿關係,更密切的文化往來,更頻繁的人員交流,更坦誠的對話與談判,更多的相互參與,將春風化雨般讓兩岸滋潤,如化學般催生兩岸發生巨變,將不可思議地改變兩岸的認同,建構新的文化認同、民族認同、身份認同、國家認同,使兩岸兩個互不隸屬相互對立對抗的内戰的雙方,消除成見,實現和解,建立起新的共同家園,構建起生命共同體。不管你願不願意,這個進程已經啟動,而且是不可遏止與逆轉的。
  
  所以我們應清醒認識到2008年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認識這個變化是十分重要的,千萬不要讓自己還停留在過去。
  
  二、突然來到的兩岸機遇期中的不適應
  
  也許這種轉折發生得太猛,也許需要改善的兩岸關係内容太多,也許釋放的善意太集中,也許兩岸互動節奏太快,進入“和平發展期”的兩岸關係確實令人眼花繚亂,像久渴的田野一下子淋到了過多的雨水,如一個餓漢一下子吃得過飽,反食不知味了。新時期有新的不適應。
  
  馬英九執政的第一年,他雖然不能讓台灣“馬上好起來”,但他兑現了對選民的承諾——讓深受重傷的兩岸關係——馬上好起來了。大陸則給予了豐厚的回報——出台了一百多項惠台政策,並派出了一批批採購團赴台。大陸同胞樂見兩岸關係的好轉,在“八八水災”後,給予了台灣從來沒有過的慷慨援助,真正體現了“血濃於水”。但是,人們意外發現,兩岸關係迅速改善,並沒有改變台灣民眾的認同,贊成“台獨”的比例不降反升,在大陸民眾熱情救災的同時,馬英九竟允許達賴訪台,向大陸傷痛上灑鹽……,這一切讓人發生了迷茫,有些人開始表現不耐,有些人則懷疑“和平發展期”是不是一厢情願的奇妙幻想。
  
  迅速改變的兩岸關係雖然是歷史的必然,但它似乎來得太快,昨日“台獨”的濁浪還掀起驚濤駭浪,今天卻已風和日麗,這讓向往“台獨”的人感到絶望,讓要求維持現狀的民眾感到慌張,形勢發展顯然對“和平統一”大大有利,這讓“台獨”的支持者和“台獨”的同情者,得了嚴重的焦慮症,不得不公開强烈表明自己的立場,他們在很多方面還沒有準備好,他們還很不適應沒有對抗的兩岸關係。進入“和平發展期”後的兩岸民眾幾乎都有這種錯愕和不適應。
  
  “和平發展期”是“和平統一期”前的一個必須經歷的歷史階段,而且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階段,它將兩岸從不往來不了解不適應不認同,引導到共同發展共同繁榮共創雙贏建造共同家園,培植起命運共同體的關係,享受到一個中國前提下的尊嚴與榮譽,逐步建立當一個中國人的榮耀,認同一個中國的光榮。這是一個很長的過程,撫平歷史的傷痕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建立新的相互認同也不是立即可以奏效的,我們不可有急功近利思想,不可簡單和急躁,做了幾天善事就要回報,那就是對“和平發展”的膚淺的認識。
  
  兩岸關係即使進入“和平發展期”,它的長期性複雜性艱巨性基本特徵依然沒有改變,兩岸關係依然將在曲折與反覆中前進。但是,即使有反覆有曲折,兩岸關係是不會反覆到陳水扁時代,兩岸關係也不會折回李登輝時代,因為兩岸在廣泛接觸中,在相互交往中,在密切的經貿聯絡中,在文化交融中,已經是誰也離不開誰,誰都需要誰了。從最近廣東東莞協助台資企業轉型升級,已出現越來越這樣的“唇齒相依”關係;從福建省設立“福州平潭綜合實驗區”與台灣“共同規劃、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建設、共同受惠”,這樣共同開發模式也會越來越普及;從大陸中石化最近將在澳大利亞獲得的一塊油氣田開發權轉讓40%給台灣,開創兩岸携手探油産油的緊密戰略資源合作例子,更體現兩岸正朝著“利害相共”方向發展,這些事例已越來越多呈現。兩岸在諸多領域將越來越具相互依存的公約數。誠想,若長此以往,“台獨”挑釁與“去中國化”冒險,會得到台灣民眾支持嗎?
  
  最近,民進黨在台灣遭受百年未遇大災面前,還請達賴來為台灣“祈福”,陷國民黨於不義,矛頭直指熱心救災的祖國大陸,用心險惡,甚為得意,這是典型的“台獨”與“藏獨”的合流,讓好不容易改善的兩岸關係面臨新的危機,好多大陸網民把允許達賴來訪的馬英九駡翻了。這樣的危機今後也還會有,但他們不可能靠這些手段强大起來,也不可能靠這些手段得到人民的信任,台灣同胞不是“呆胞”,他們分得清誰真正愛台灣,誰是台灣人民的希望。民進黨這樣做只能離取得人民信任而重登執政的時間越來越遥遠。任何欲讓兩岸關係倒退的企圖,終究要失敗的。兩岸關係必然會在曲折中前進,不能再因為一時受阻而自責自虐甚至自殘,“和平發展”光明的大門打開後,是誰也休想把它關閉,誰也休想開這樣的歷史倒車。
  
  兩岸關係進入了一個歷史新時期,是兩岸民眾重建信任與合作的歷史機遇,但也帶來了許多不適應,也還存在許多挑戰,因此正確認識歷史的變化,了解新時代的特點與任務、轉變思維方式和工作方法,是當前兩岸關係的關鍵。
  
  三、未來三至七年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
  
  2008年,馬英九以絶對優勢取得了政黨輪替勝利,他承認“九二共識”,贊成“和平發展”,恢復“兩會協商”,推動“三通”,主張“外交休兵”,願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協議”,提出“和平協議”……,讓身受重傷的兩岸關係得到復元,甚至悄悄地恢復了許多“去中國化”原跡,給台灣民眾帶來了許多利益與實惠,也讓兩岸關係得到緩和與發展。馬英九主政的路線是有助於發展兩岸關係,是符合兩岸利益和符合兩岸民眾願望的,是“和平發展期”很重要的起步期。因此他主政的前四年,加上可能繼續執政的後四年,不啻是兩岸良性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也是兩岸關係的關鍵期,是值得我們陪加呵護的。我們必須抓住機遇,順勢而為,支持馬英九,只要對“和平發展”有利的事我們就要支持。
  
  我們從馬英九的家庭出身、所受教育、文化背景、社會環境、成長經歷、親友影響……,可以清晰認識到馬英九的政治性格與為人作風,他守法、清廉、誠信、勤懇、執著、親民、愛國,但他認同的只是“中華民國”,以及“中華民國的民主與自由的價值觀”;他當然反對“台獨”,尤其反對“法理台獨”,他曾參與制訂《國統綱領》,因此他會堅守這綱領,反對製造“兩個中國”與“一中一台”;他真心愛台灣,以“新台灣人”為傲,反對族群對立,反對挑撥省籍矛盾,他會堅持“台灣優先”,强調“正視現實”;他不反對統一,但他認為統一是要有條件的,要用台灣核心價值與生活方式來實現統一,他認為在任内不可能實現這樣的統一,但他不反對對話與談判,不反對兩岸經貿關係正常化;他以中華“正統”文化繼承者自居,希望主導兩岸廣泛的文化交流;他也會努力彌補島内藍緑矛盾,他認為兩岸關係不是國與國的一種特殊關係,因此他會修復被破壞的兩岸關係,會推動交流,會努力降低兩岸的緊張關係……。這是六十年來未遇的機遇,所以我們將2008年定為“和平發展期”之始,這不是心血來潮。所以他主政期間是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重要歷史機遇期,而“和平發展期”與“和平統一期”是有區别的,它是以大力發展兩岸關係為中心,是必須雙贏多贏的歷史時期,但它是符合兩岸共同利益的,是值得我們珍惜的。
  
  但我們也要清醒地認識到馬英九的局限性,從這次“八八水災”,也沖出了馬政權的成堆問題,從近期台灣預防甲流感狀況,也進一步暴露了馬政權的脆弱,反映了馬英九處理危機能力的低下,以及他的執政團隊選人失當;“雙首長制”也讓馬“政府”職權模糊,效力不彰,馬英九本人太拘泥於法律的框框,沒有一股豪氣與霸氣;他是父母的“好孩子”,姐姐們的“好弟弟”,蔣經國的“好學生”,國民黨的“好黨員”,美國的“好模範”……好得規規矩矩,一點一劃,不敢為天下先,也不敢主動承擔責任,他能讓就讓,能避就避,注定缺乏大開大闔;他以正統國民黨自居,“黨就是國,國就是黨”思想根深蒂固,他“反共”立場堅定,國民黨的老大自居封建意識也深入骨髓,他是蔣經國第二,注定不會“出賣台灣”,注定不會“成就統一”,他的眼中共産黨政權是“匪權”,他“寧贈友邦”也不會“贈予家奴”;凡忠實於他的人,他也如此,而反對過他的,他倒會“恩賜”;他是政治不沾鍋,但也漸漸地屈從選票,有了許多選舉考慮……。我們了解了馬英九的政治性格,在他執政的八年中,我們可以做什麼,或不可以做什麼,就一清二楚了,就可以避免盲目了。
  
  馬英九登上執政舞台,與其説他優秀,不如説陳水扁太爛而成就了馬英九,他走的“和平發展”之路,也是前面許多人努力的結果,他連中國大陸是什麼模樣也一無所知。民進黨的泛政治化和泛意識形態化,以及他們的貪瀆缺德,讓他們喪失了政權,而如今民進黨仍沒有一點點反思與醒悟,仍然成了陳水扁的人質,他們抱著“神主牌”不放,情緒化地為反對而反對,沒有勇氣面對日益好轉的兩岸關係,民進黨内依舊四分五裂,整合之路漫漫,更不要説轉型,更不要説能提新的台灣論述和兩岸論述,重新取得人心和重新執政還很遥遠,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是幸運的。但民進黨依然掌握了“愛台灣”的話語權,以及掌握了“台灣主體意識”發言權,並且擁有相當數量的“緑色支持者”,從這一點上講,馬英九會一直很被動,兩岸關係仍有隱患。
  
  四、如何正確把握當前的“和平發展期”
  
  首先我們應理解“和平發展期”是兩岸關係的機遇期,機遇稍縱即逝。我們要抓住馬英九可能有的三至七年執政期,讓兩岸關係奠定一個全新基礎。要充分認識到變化了的兩岸關係新特點新方式,要求各部門各單位,要找到新定位新角色,找到做台灣民眾工作的方式和方法,要轉變舊思維舊模式,進一步解放思想,擁有創新思維,建立更堅實的利益與共的新型關係,建立相互依存與相互認同的兩岸關係新關係。
  
  其次,我們要擺脱急功近利與急於求成的心理,要充分認識到奠定新的關係,改變過去六十年乃至一百年形成的某種意識,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也不是做了幾件好事可以改變過來的,我們要對“和平發展”惠台政策抱有耐心決心及韌性恒性,要建立起新的觀念、機制、體制,對可能出現的風險與危機要有思想準備,不要一遇矛盾就埋怨後退。
  
  最後,我們要尊重兩岸關係的規律與特點,要先易後難,先經後政,要耐得住寂寞,不要不適當地把難以解決的問題拿到條件不成熟時機解決,要堅持擱置爭議,讓交流、交往、經貿文化關係、對話與談判的進程越長越好,在建立了良好信任的基礎上,再解決政治分歧更為妥當。
  
  兩岸關係過去是少部分人的職業,現在各行各業都參與了兩岸全面交流,這種交流也是雙刃劍,我們許多陋習盲點均會暴露於對岸,會産生許多負面影響。因此各行各業各個地區各個部門,要更好學習我黨的對台方針,深入理解“和平發展”的意義與特點,這是當前兩岸關係中十分迫切的要務。
  
  寫於2009年9月4日

  (本文發表於香港《中國評論》2009年第11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