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ECFA與兩岸關係

  五年前,胡錦濤與連戰達成了“兩岸和平發展共同願景”,提出了要“建立兩岸經濟合作機制”的重要倡議。那時,國民黨在台灣還是一個在野黨,國共兩黨抗拒“台獨”的濁浪,規劃了兩岸的未來。五年來,兩岸經歷了驚濤駭浪,台灣再次政黨輪替,使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的新時代”,兩岸恢復了“兩會會談”,達成了十多項協議及兩項共識,新近又簽署了“兩岸經濟合作框架協議”(ECFA)及“兩岸知識産權保護合作協議”。海内外一致稱這是兩岸關係制度化的一個里程碑。我覺得其意義遠遠不止於此。
  
  一、簽署ECFA的深遠意義
  
  (一)60年來兩岸簽署的一個最重要的協議
  
   胡錦濤7月12日會見吴伯雄時稱:兩岸簽署ECFA“標誌著兩岸經濟合作進入了新階段”,這是“一份為民謀利、互利雙贏、影響深遠的好協議”。馬英九在7月2日參加“ECFA時代新情勢高峰會”時,在會上説:簽署ECFA“是60年以來兩岸關係的一個新里程碑,也是1993年辜汪會談以來最重要的發展”。從兩岸兩位最高領導人的講話,我們不難看出簽署ECFA的深遠意義,説它是60年來兩岸簽署的一個最重要的協議毫不為過,它的深遠意義將逐步體現出來,歷史學家將記住這重要的歷史轉折。
  
  (二)台灣將避免經濟邊緣化的危險
  
   在區域經濟一體化趨勢下,中國大陸與東盟十國建立了自由貿易關係。從今年起,大陸與東盟十國間的進出口將實現免關税或低關税,隨後日本與韓國也會加入這“東盟+3”的自由貿易區之中,屆時東亞地區二十多億人口間將實現零關税的區域經濟,台灣如果繼續“鎖國政策”,將被排斥在區域經濟一體化之外,台灣三分之二出口將受到影響;而簽署ECFA後,可以大大降低台商運營成本,享受“東盟+3”的眾多低税率,而避免被邊緣化的命運。
  
  (三)互利互惠,造福於民生,實現雙贏
  
   ECFA是一個框架性協定,宣告了貿易自由化談判的開始,許多與貿易相關談判,如投資保護、醫藥衛生合作等等問題,由待一一通過協商來加以解決,使關税逐步從15%降到10%,最後達到零關税,所以在享受低關税前有一個“早期收穫”的安排。在早期收穫名單中,大陸將降低539種台灣商品關税,總價值達138.3億美元,約佔台灣輸往大陸商品總額的16.1%;而台灣將降低267種大陸進口商品關税,金額達28.6億美元,佔大陸輸台商品總額的10.5%。大陸對台降税額度與項目佔到50%-60%,並且不開放大陸830項農産品和勞工赴台,確保台灣弱勢産業的安全,充分照顧台灣中南部與中小企業的利益,大陸同時向台灣開放十一類别服務業,如會計、保險、銀行、證券等業務,讓台灣業者有機會進入大陸從事這方面職業,這是西方國家一直夢寐以求而得不到的優惠。
  
  (四)將帶來兩岸産業整合,共同走向世界
  
   ECFA將給台灣帶來産業轉型的契機,使台灣産業脱胎換骨,轉型升級,實現第二次經濟起飛。同時推動兩岸産業合作,推動科技進步和創新,發展戰略性新興産業,以新能源和環保産業為突破口,分工合作,共創品牌,增强競爭力,共同走向世界,共同振興中華,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總之,台灣可利用ECFA契機,推動全球佈局,推動“外商區域營運總部”、“台商全球營運總部”和“亞太經貿樞紐”功能的建立,給台灣經濟注入維他命,讓台灣經濟更有生命力;而大陸讓兩岸經貿關係制度化、規範化,讓台灣經濟有更大的發展空間,使彼此關係更加密不可分。如今ECFA只是拉開了兩岸經貿關係序幕,今後在這框架下還要協商貨品貿易、服務貿易、投資保障、爭端機制等重大問題,讓兩岸經濟關係更加健康發展,讓兩岸經濟更加有生命力,促進共同繁榮。
  
  二、ECFA讓兩岸從經濟共同體走向政治共同體
  
   2008年是兩岸關係的分水嶺,在這以前的60年,甚至可以追溯到一百多年前,兩岸處在分離狀態,前50年台灣被日本佔據,成了日本附屬地;後40年由“兩蔣”統治,實行“三不”政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兩岸再次人為分離;近20年是李扁的“去中國化”的20年,使島内“一個中國”意識和“統一”意識日益淡漠,對自己的身份認同産生很大混亂,使“台灣意識”和“台灣主體性意識”不斷高漲,“台獨”成了一種公開訴求,而且擁有眾多支持者。在這一百多年分離歲月中,兩岸僅僅只有短暫的四年統一,兩岸缺乏共同歷史經歷,更缺乏共同政治與文化經歷,使兩岸如同處在不同的兩條跑道上行馳的兩輛車,經歷不同制度不同生活方式不同意識形態,有著不同追求;儘管兩岸在法理上還保持著“統一”,一個中國實際上處在“尚未統一”狀態。
  
   30年前,鄧小平根據政治現狀,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和平統一”方針,我們將兩岸“通商、通郵、通航”作為“和平統一”的重要手段,這個追求在2008年後才剛剛實現,使兩岸有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大融合的機會。兩年多來,兩岸“兩會”有了對話和談判機會,達成了十四項協議兩項共識,讓兩岸關係逐漸有了法制化和機制化的交流基礎,兩岸交流交往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熱絡,對話與談判開始起步,雙向交流與雙向投資也開始起步,互不信任敵對情緒有所好轉,開始擱置爭議,走向共同發展;簽署“經濟合作框架協議”後,將使兩岸經濟關係更加密切。大陸雖然大幅度“讓利”,但將換來台灣中小企業、中南部廣大民眾參與到我們共同發展的進程中來,有利於排除未來實現統一的經濟障礙,意義是深遠的。
  
   我們的“改革開放”與“和平統一”是沒有現成的方案,都是“摸著石頭過河”,不斷探索,不斷實踐,不斷總結。30年來,我們終於明白了“和平”的重要性,也意識到現階段的“統一”,就是鼓勵兩岸走“和平發展”之路,在“共同發展”中來“厚植共同利益”,來培養“共同的歷史、文化、經濟、政治……經歷”,塑造“共同記憶”,來建立“共同家園”,來形成“命運共同體”。因此,可以説“和平統一”與“一國兩制”在今天就是如何變為“共同發展”的内涵,這也是“和平發展期”的歷史使命。
  
   一代又一代人的意識,來自他們的共同的經歷與記憶,兩岸過去長期缺乏共同的經歷,産生疏離感和分離意識是在所難免的。儘管近兩年兩岸有了“大三通”,交流交往密切了,但“統獨”的支持率並沒有太大變化,讓不少人感到沮喪,開始懷疑我們今天的努力是否正確。他們沒有看到兩岸關係已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岸已進入了全新時代,新一代人的意識已開始發生全新變化,但這過程會很長,要形成新的一代二代……兩岸新人,起碼要15年到30年……,但我們應看到這過程已經啟動,兩岸關係必會從量變走向質變,雖然新的兩岸關係會有起伏,會有高潮低潮,但要人們回到敵對的“去中國化”的時代,穿上舊鞋走老路,反對“共同發展”,已是不可能的了。我們要敏感地意識到兩岸這種“共同發展”會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從而自覺地做這種“和平發展”的促進派,去擁抱一個新時代。
  
   兩岸的最終歸宿,就是從經濟共同體走向政治共同體,最後形成了誰也離不開誰的生命共同體,走出一百年來的分裂分治局面。這過程會很長,但這將不以人的意志而改變。從這一點講,簽署ECFA和“讓利”的意義怎麼評價都不為過,稱六十年來最重要協議也不為過。
  
  三、抓住和平發展期成功案例推動兩岸關係順利發展
  
   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後,兩岸關係出現了從來沒有過的好勢頭,台灣當局停止了“去中國化”,承認了“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商談”;大陸則不斷釋放對台善意,讓兩岸關係處於六十年來最好的歷史時期,積累了許多成功案例,大大改變了兩岸信任基礎,為今後的兩岸關係奠定了扎實的基礎。
  
   兩岸成功簽署ECFA就是成功案例之一,在此姑且不論ECFA的重要性,就簽約的過程而言就是互謙互讓,相互正視政治現實,尊重各自關切,這是互不否認的範例。顯示出擱置爭議,求同存異,勇於面對對方社會,敢於面對中華振興,敢於面對“中南部、中小企業、中下階層”的呼聲,並且善於發揮各行業産官學合力參與,始終貫穿合作雙贏思維……,給今後的對話與談判提供了很好範例。
  
   在簽署ECFA中還有一個亮點,即兩岸決定成立“兩岸經濟合作委員會”,這也是兩岸公權力相互承認和批准的“合作委員會”,象徵著兩岸進入了共同治理的新時代,這是兩岸關係的一大突破,改變了長期以來海峽兩岸各歸各的發展,從而邁入了共同協商共同發展共同治理的新時期。今後這種形式的委員會,一定會多起來,從經濟合作委員會走向政治合作,從一種行業走向各行各業,讓更多台灣同胞參與到中華民族偉大的復興進程中來,發揮他們的才智,為他們提供廣闊的天地,讓他們在一個“大屋頂”下共享一個祖國的尊嚴與榮譽,找到最後的歸宿。
  
   又例如在“海西計劃”中,賦予了兩岸在海西經濟區中“先行先試”的許多新政策,邀請台灣不少人士與單位,擔任該園區領導職務,並在“平潭島開發”中進行很多先行先試,邀請一大批學有專長人士擔任顧問,由台灣自主規劃管理,實行“共同規劃、共同建設、共同投資、共同管理、共同受益”,將“共同發展”理念發揮得淋漓盡緻,成了“一國兩制”最生動的試驗區,讓廣大台灣同胞高高興興地參與到中國現代化建設中來。
  
   再如上海“世博會”台灣三個館的參與,獲得了極大成功。祖國大陸正視台灣政治現實,讓台灣幾個館找到了最合適會址,給他們創造各種條件,讓他們高高興興參與;而台灣幾個館精心準備,力爭完美,獲得眾口稱讚,通過大陸平台,利用“世博”舞台,成功地由中國走向世界,成為兩岸一道光彩奪目的風景線,成了“和平發展”的又一個成功案例。
  
   我們應看到這一切成就與變化,是我們思想解放的結果,我們應進一步解放思想,抓住機遇,擴大成果,讓兩岸關係的基礎得到更大好轉,即使民進黨再度上台,讓民意基礎也無法倒退到“李扁時代”。我們要看到,從經濟著手,從厚植共同利益著眼,從培育共同歷史記憶著力,從經濟共同體走向命運共同體,這是成本最低、代價最小的統一方案,這樣做的本身就是一種很政治的政治。這些工作搞好了,兩岸政治基礎就扎實了。今日的兩岸關係要得到根本解決,不是靠坐下來談“政治”就能解決的,沒有一個“政治方案”可以讓兩岸關係一勞永逸的。兩岸關係的最終解決,需要一個過程,是一個漸進的相互融合的過程。應該看到,這個過程已經啟動,也許這過程不平静,但倒退已無可能。我們要利用ECFA及平潭、世博等成功案例,進一步解放思想,站在戰略高度,深入理解ECFA,模範地執行ECFA,貫徹ECFA!
  
  寫於2010年7月29日

  (本文發表於《中國評論》2010年第9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