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應進一步解讀台灣的“大選”

  台灣“總統”與“立委”的“大選”終於落幕,硝煙漸漸散去,激情也慢慢平復,一片狼藉的造勢會場不見了蹤影。但它留給人們的絶不是一個誰輸誰贏的簡單結果,而是給予了眾多的信息與思考,值得我們去深入解讀。
  
  一、怎麼解讀選舉留下的眾多信息
  
  台灣“大選”已結束了,它留給我們豐富和深刻的眾多信息,從某種意義上説,如果我們不能全面深入解讀這些信息,就不會知道勝利之源,也不會汲取失敗的教訓,就不會知道我們今後應該怎麼辦。應該説這場選舉是我們了解台灣社會與民意的最好教材。
  
  首先,我們應該看到這場選舉依然是一場不正常的選舉,蔡英文依然想把這場選舉變成“統獨對決”。我們可以清楚看到,這場選舉台灣藍緑板塊依然是如此對立,藍營選民選的是“政府”,而緑營選民卻是在選“國家”,意識形態依然高度對立,仍然依“認同台灣”作為選舉主軸,依“愛不愛台灣”為標準,不問政績,不問品行,不問是非,只講立場……,蔡英文公然打出競選廣告就是“我是蔡英文,我是台灣人”,言下之意,馬英九不是台灣人,所以馬英九推動兩岸進入六十年來最好歷史時期,就是“出賣台灣主權”。有45%選民依然選擇“蔡蘇配”,不管蔡英文沒有明確的執政理念,也有“宇昌案”纏身,蘇嘉全更是醜聞纏身,選民仍然可以原諒他們,他們也不需要道歉,這樣的選舉是非常不正常的。證明台灣的“統獨”矛盾依然尖鋭,但已有近半選民開始走出了民進黨“愛台灣”的誤區。
  
  選舉結果告訴我們,台灣的政治板塊,依然藍大於緑,有55%選民選擇了馬英九,雖緑墨盡出,無法改變這政治現實。這場選舉是我們解讀台灣社會與民意的最好教材,也是檢驗我們工作與政策的一把尺度,它告訴了我們為什麼會贏,為什麼會輸,告訴我們工作中的成功與不成功之處,從而讓我們看到台灣的社會結構和深層的矛盾,看到台灣民意中變與不變,也可以進一步了解民心的所思所想,分析這場選舉與以往選舉中的同與不同,藍緑板塊變與不變,“首投族”的行為傾向,第三勢力的生存空間,中間選民的選擇,經濟因素的作用,國際社會的影響,……乃至大趨勢與大局的影響力,然而讓我們對台海未來有進一步的思索。
  
  二、怎麼理解台灣的民意
  
  這場選舉可以説是了解台灣民意的最好窗口,從藍緑板塊來看,民意高度對立的,在這種情況下要取得“台灣共識”幾乎是不可能的。但多數民意追求的是和平與穩定。人民要安定,台灣要和平,台海求合作,兩岸要發展,成了主流追求,也構成了主流民意。而國民黨的兩岸政策,恰恰符合這主流價值和主流民意。2008年以來,國民黨再度執政,接受了“九二共識”,執行“和平發展”路線,推動了全面“三通”,“兩會”達成十六項協議,使兩岸關係步入了歷史最好時機,所以民意選擇了馬英九。儘管他執政能力備受爭議,他的個性也備受非議,使選情撲朔迷離,膠著難分,但多數選民畢竟選擇了馬英九。多數選民檏素地認識到,全球經濟這麼壞,如果沒有和大陸的經貿生意,沒有大陸的惠台讓步,台灣的經濟會很慘。儘管多數人不是真正懂得什麼“九二共識”,但他們感覺到有一個什麼東西在讓兩岸關係變得熱絡起來。所以他們支持這個“東西”,這東西就是“九二共識”,就是“和平發展”。
  
  因此這場選舉,可以説勝在“兩岸關係”,勝在“九二共識”,而以往台灣選舉,“兩岸關係”與“九二共識”只是被“討伐的對象”,如今情勢大變了。事實證明,事物是永遠處在變化之中的,要凝固不變,要永遠維持“現狀”,實在是不可能的。多數民調顯示追求“維持現狀”,而現狀與過去相比,不知改變了多少,可見變化中的兩岸也是他們可以接受的。多數人清楚意識到,反對“九二共識”是不合民意的,“九二共識”只會給兩岸帶來和平、穩定、發展,這是兩岸關係的基礎,這基礎雖有爭議,即“一個中國到底是各自表述還是各表一中”,但它的公約數是“一個中國”,這是核心問題,這也是兩岸關係經歷幾十年起伏跌宕的感悟。而這四年正是讓台灣同胞開始感受到“一個中國”實實在在好處,因此我們要進一步“惠台利台”。
  
  三、怎麼把握兩岸的機遇
  
  2012年這場選舉,是繼2008年國民黨勝選後兩岸又一次贏得的難得的歷史機遇,這樣的歷史機遇真是百年一遇,值得我們珍惜和把握。過去四年我們抓住了機遇,千方百計改變兩岸基礎,抓住了機遇釋放惠台政策,讓台灣民眾感受到一個中國人的榮耀,建設一個共同家園的利好,從而使他們認同“和平發展”和接受“九二共識”。短短四年,讓兩岸出現了“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新局面,讓兩岸關係發生了天翻地覆巨變,兩岸出現了少見的融合。如今我們又贏得了四年機遇,真是需要好好把握好好規劃好好利用。
  
  試想,經過我們八年耕耘,兩岸可以發生多麼可喜變化,這不是我們幾代人夢寐以求的嗎?好高騖遠,顯然是欲速不達的;錯失機遇,顯然是不可原諒的。應看到兩岸最最缺乏的是什麼?是信任、是共同經歷、是共同記憶、是共同的核心價值、是共同的文化。因此我們需要善意,需要廣泛的交流廣泛的合作,在共同發展中共創雙贏,讓台灣同胞享受到做一個中國人的利好,逐漸認識到製造“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是沒有出路的。
  
  未來四年我們可以做什麼,不值得做什麼,是需要我們很好謀劃的,用一方意志强迫另一方是不妥的,這就需要很好協商,靠隔海喊話是不會奏效的。
  
  四、怎麼進一步夯實兩岸基礎
  
  要把握機遇,首先要把過去四年中行之有效的政策貫徹得更好,這就是夯實兩岸基礎。基礎越好,關係越牢,反覆機率越少,然後再是錦上添花,要把握循序漸進的原則。馬英九第一任期也許對民意還是難以把握之慮,而第二任期對民意的期望應該有所把握了,就應該順勢而為,要有更大作為,是該推動兩岸對話與談判了。當然,一百多年來的政治僵局不是靠短短八年可以一勞永逸的。
  
  過去四年,我們是做了篇“先易後難,先經後政”的經濟大文章,今後四年仍要接著做好這篇大文章,不要以為我們“只經不政”,應該看到這篇大文章本身就是一種政治。兩岸一百多年的分離,用短短的八年,是改變兩岸基礎重要,還是突破兩岸政治僵局重要,值得我們認真思考。我認為“穩中求進”最重要,要加大加深“大交流大合作大發展”力度,要釋放更多善意,讓他們以做一個中國人為傲;要發揮“兩會”更大作用,簽署更多協議,這些協議就是兩岸的和平基礎;要發揮“經合會”更特殊作用,建立更多産業合作“經合會”,讓台胞有當家作主感;要充分發揮ECFA作用,結出更多經濟文化碩果;我們要更多滿足台灣同胞追求更多國際空間的合理要求。
  
  五、怎麼造就一個美好未來
  
  這場選舉的確給了我們太多的信息,它也告訴我們還有45%選民選擇了蔡英文,他們不認同“九二共識”,也不認同兩岸和解,他們還有太强烈的要求“台灣人當家作主”,他們還想著從一個中國現狀中分裂出去,他們可以接受道德不佳的陳水扁之流,他們仍激情高昂,但他們已不代表主流,他們如果不改變這些偏見,永遠成不了執政黨,永遠只能成為一個“理想黨”。
  
  這場選舉選得膠著,選得勝負難辨,有一個重要原因,是蔡英文企圖以全新面目出現,企圖帶了民進黨轉型,企圖給台灣帶來新希望,但她沒有成功,沒有成功整合,沒有成功轉型,沒有新的論述,反而與民進黨一起退回到過去,終於敗北。敗選後的民進黨普遍要求反思,要求檢討,他們開始思考怎麼誠實地面對中國,怎麼與大陸交往,怎麼走出誤區。當今世界的大局,和平發展的大趨勢,中國的振興與崛起的現實,是不可抗拒的。如果他們再不明瞭這些道理,他們決不會有2016年的勝選。
  
  這45%的人,是我們必須重視與理解的,無法取得他們認同,我們的工作永遠不會圓滿。我們現行政策對55%的選民有了一定成效,我們還必須找到做好另一半人工作的辦法。我不止一次説過,兩岸才是一個生命共同體,統一只是一種和解,是共同走向未來的一個過程,也是相互融合的一個過程。從兩岸實現“三通”之日,這個過程已經開啟,我們不必害怕和抗拒,而應共同來造就這樣一個美好的未來。
  
  寫於2012年2月25日

  (本文發表於香港《中國評論》2012年第5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