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2012選後台灣政治生態

  經歷此次“大選”的最新洗牌,台灣的政治生態呈現以下特點:
  
  一、兩大黨結構定型,中間勢力的影響力有限
  
  此次選舉中間勢力(親民黨、台聯黨、無黨聯盟)獲得政黨票一共近280萬,得票率20.8%,但畢竟是分散投給不同的候選人,所以這280萬並非一支統一的力量;中間勢力獲得立委共9席(各3席),如果這9席全部支持民進黨,能使民進黨在“立法院”過半,那樣中間勢力即可成為“關鍵少數”;問題是這次國民黨一家64席已經穩定過半,更何況這9席分屬三家,而親民黨和台聯黨因為分處政治光譜的兩端,很難合作;無黨籍的3席以往也多支持國民黨;這就意味著不存在所謂“關鍵少數”的可能。總之,選舉結果再次證明了只有兩大黨才擁有真正左右政局的實力,中間勢力的影響力有限。
  
  二、國民黨優勢明顯
  
  基本盤大於緑營。此次選舉,如果把宋楚瑜的得票也算作藍營的得票,那麼藍緑基本上還是保持55%對45%的優勢。
  
  執政優勢和國會優勢。64席立委,加上親民黨3席和無黨籍3席,在“立法院”已經穩佔優勢。“中央”和地方17個縣市的執政權,擁有大量行政資源供利用。由於民進黨沒有基層組織,使國民黨在基層的實力更加雄厚,90%以上的鄉鎮市長乃至村里長都被國民黨囊括。
  
  有大陸支持,而且有美國、日本的暗挺甚至明挺。
  
  内部團結明顯加强。宋楚瑜因“慘敗”已幾乎成為“政治廢物”,雖親民黨仍有三席立委,但在現實政治運作中並無所謂“關鍵少數”的作用可供發揮,在藍營内部的影響力幾乎等於零。以連戰為代表的“元老派”也接受了“邊緣化”的現狀。而“本土派”的最重要代表王金平,因為是以“不分區立委”的身份擔任立法院長,實際上也完全被馬握在手心,可以隨時撤換。國民黨籍的“立法委員”和縣市長,大多是馬提拔、輔選的。現在馬已經完全實現對國民黨黨機器的掌控,黨内也不存在任何能挑戰馬的派系和人物。
  
  世代交替接近完成。馬任用了許多年青人加入其競選團隊;現在國民黨黨機器的一級主管都已經年輕化。國民黨籍的立委、縣市長也大多實現了年輕化;接班梯隊基本成型。(如無意外就是吴敦義、朱立倫)比較明顯的弱勢是還缺乏能在南部打贏選戰的人才。
  
  堅持改革。馬堅持“黨産信託”,使國民黨在選舉中不用再揹負“黑金”的包袱;馬為了“拒絶賄選”而不惜得罪地方派系,包括拒絶提名地方派系推出的人選,這股“狠勁”連民進黨裡“割喉割到斷”的邱義仁都自嘆不如;在提名作業(權力分配)上採取公開競爭與民調結合的新方法,杜絶暗盤交易,為此寧肯“逼反”宋楚瑜也不願妥協;國民黨提出的不分區立委名單也明顯比民進黨的名單更受到社會的好評。
  
  基於以上優勢,到2014年台灣的“七合一”選舉,國民黨贏的可能性理應超過民進黨。至少與2010年相比,緑營在新北市很難重複蔡英文曾造成的聲勢,而在高雄市,國民黨又多了一員從緑營拉出來的悍將——楊秋興,雖然未必能造成翻盤效果,但攻擊力不容民進黨小歔。不過以上分析只是以目前兩黨實力對比為依據,畢竟兩年後鹿死誰手,還要看馬英九的執政成績如何。
  
  三、民進黨政策進入發展瓶頸
  
  (一)派系傾軋、群龍無首
  
  與國民黨已經“定於一尊”恰恰形成鮮明對比,民進黨内各派系内鬥不休。圍繞即將於5月份進行的黨主席選舉,蘇貞昌是最熱門人選,但因為其“老天王”的形象難以讓黨内中生代、新生代接受,加之蘇與謝長廷有宿怨、與蔡英文也有很深刻的矛盾,“挺蘇”勢力與“卡蘇”勢力暗中較量十分激烈。出身新潮流系的蘇焕智近年與新系漸趨疏遠,其宣佈參選黨主席,被認為是“中生代發出了奪權信號”。為了爭奪地方黨部主委,雙北呈現出蘇、蔡對決氛圍。蘇系有意讓子弟兵張基長爭取台北市黨部主委,蔡英文則傾向支持謝系現任台北市黨部主委莊瑞雄連任;在新北,被視為“英系”的黨發言人羅致政可望參與角逐,直接挑戰蘇系子弟兵、新北市議員張宏陸;在南部縣市,新潮流系也與非新系人馬展開混戰。
  
  (二)天王戀棧,世代交替步履蹣跚
  
  與國民黨已經接近完成世代交替相反,民進黨内的幾大天王沒有一個安心準備“淡出”,甚至關在獄裡的陳水扁都不老實,不斷指使其子陳致中蠢蠢欲動。雖然黨内的年青人公開喊出了“世代交替”的口號,但目前看不到真正實現的可能。最有可能的黨主席人選還是蘇貞昌。
  
  (三)黨務改造阻力重重
  
  蔡英文擔任黨主席期間,提出角色轉型的訴求。蔡敗選去職後,民進黨還是否要轉型引人疑問。近日,與蔡關係密切的陳其邁提議,民進黨應由“外造政黨”逐步内化為“内造政黨、柔性政黨”,中常會由“黨團三長”、縣市首長或地方議會幹部組成,黨主席選舉除黨員投票外也應納入社會大眾意見。3月4日,表態參選黨主席的前台南縣長蘇焕智主張民進黨應從“選舉機器”轉型為以服務和政策為導向的“新公民運動中心”,將政策會提升為“影子内閣”,將“新境界文教基金會”智庫轉型為以政策為導向的台灣新公民運動推動中心。3月14日,民進黨中央成立了以青壯派為主的“黨務改革小組”,希望切實推動黨務改革,以適應新的政治形勢。但以上訴求皆需等待新任黨主席産生,最後能否被採納都很難説。由於黨内有人根本不承認有所謂“人頭黨員”的問題存在,因此即使未來黨務改革方案出爐,也可能連困擾民進黨多年的“人頭黨員”及與之相關的黨員投票權問題都解決不了。
  
  在檢討今年選舉失利的報告中,民進黨强調“基層經營不足”是其敗選的主因之一,希望未來能進一步强化深耕基層。近期,在陳菊指示下,黨内正積極評估仿傚國民黨,在最基層設置常態化的服務處,培養地方組織人才,强化民進黨的第一線作戰力量。與此同時,民進黨還考慮將在花蓮、基隆、苗栗3地試辦的“選區服務中心”擴大到全台38個艱困選區,不分區“立委”也將到各選區服務中心設點,以加深基層經營。但由於民進黨不像國民黨那樣設立基層黨部,僅靠設立服務處,很難解決基層實力不足的問題;想在村里長等基層公職席次上與國民黨抗衡,難度不小。
  
  (四)兩岸政策調整不易
  
  敗選檢討期間,黨内不同派系針對兩岸政策調整各抒己見,謝長廷甚至抛出“必要時可修改‘台獨黨綱’”的論調,然而檢討報告並未深刻檢討“台獨”路線,引發外界,甚至民進黨内有識之士的不滿。民進黨目前已進入權力重組階段,無論是黨主席、黨代表選舉,還是地方黨部主委、地方黨代表選舉,無不採取黨員投票方式進行,加之黨内“基本教義派”對兩岸政策調整的掣肘仍然存在,志在爭取相關黨職的派系要員更不太可能提出引起激烈黨内紛爭的兩岸政策主張。
  
  3月15~17日,民進黨發言人羅致政等三人參加在雲南騰沖舉行的第十屆兩岸關係研討會,再次讓外界對民進黨兩岸政策的變革充滿期待。不過,羅等此行的主要目的是“營造和解氛圍”,遠談不上什麼“大陸政策轉型”。一切均等到新的黨主席選出來再説。
  
  有分析人士指出,無論誰擔任民進黨黨主席,他都很難大幅調整兩岸政策。其根本原因在於“台獨”是民進黨的旗幟和招牌,砸這塊招牌對任何民進黨人而言都是風險很大的事情;《新新聞》2月份最新民調顯示,雖有66.8%的民眾認為民進黨不應排斥與大陸的交往,但也有33.4%的民眾表態不認同廢除“台獨黨綱”。這表明,“台獨”路線在島内仍有一定市場。在此情況下,若民進黨放棄“台獨黨綱”,極有可能造成這部分支持者出走,同時在藍緑對立的二元政治結構下,也不可能爭取到藍營選票,最終落個“鷄飛蛋打”的下場。因此,估計民進黨在未來四年,其所謂的“兩岸路線調整”不會超過蔡英文任主席的時期,其“台獨”政黨的根本屬性很難在短期内改變。
  
  2012年4月18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