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 序

  一

  從20世紀80年代到現在,筆者在承繼廣東省歷史唯物主義研究會、參與發起和參與推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的30多年間,大部分工作都與這些研究會或學會相關的學科結下了不解之緣,所思所想所寫所編的文字也大扺離不開這些領域及其必要的延伸。除個人或與合作者共著,或個人與合作者主編的60多部約3000萬字的作品外,還有一批散雜無章的文獻──包括學術觀點的報導、學術研討的發言、學術會議的講話、學術探索的論文、學術傳播的訪談、學術有感的心聲和其他方面的文獻,小部分曾由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於2009年7月以《社會與文明漫説(1981—2000)》和《社會與文明漫譚(2001—2008)》兩書正式出版,而這兩書尚未選入的其他大部分包括編入中國精神文明學(意識社會學)大型叢書編委會2013年12月版的《文明自覺的攀越──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週年(1993─2013)紀程》一書外的文獻,則放入現在和明年由該社出版的《文明與社會漫議(1980—1989)》與2014年另待出版的《文明與社會漫論(1990—1999)》、《文明與社會漫講(2000—2009)》和《文明與社會漫話(2010—2013)》四書之中。

  在2009年7月出版兩書時筆者已寫了自序,講述已出版的兩書和待出版的幾書之總體用意何在。由於前兩書是在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成立20週年慶典時所編,其書名因有“社會與文明”的“漫説”與“漫譚”,自序的介紹便以兩書爲主;現在或明年陸續出版的四書則是在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成立20週年慶典前後推出的,其書名也因有“文明與社會”的“漫議”、“漫論”、“漫講”與“漫話”,自然地,在這一自序中需要對四書作些簡介和談些感想。

  二

  《文明與社會漫議(1980—1989)》是四書之一,共選了近80篇文獻。它記録了筆者時任《學術研究》雜誌哲學與社會學編輯在該領域内個人寫作或與友人合作的主要學術動態和科研成果。20世紀的80年代,改革開放促進了廣東哲學社會科學的逐步繁榮與發展,尤其是哲學界對物質變精神、精神變物質的“兩變”研討活動,直接或間接地推動了作爲社會主義重要特徵的精神文明建設專題的研究,更爲筆者原創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錢學森語)做了方方面面的鋪墊。其中筆者較早提出了一批全新的觀點,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個完整體系”的觀點,“質層結構”的觀點、“中間矛盾”的觀點,城鄉社區、經濟特區、一國兩制、企業事業、家庭個人等精神文明建設和精神生産、精神産品及其轉讓等觀點,直到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内容、研究意義、研究方法和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的關係等一系列主要觀點,都成爲精神文明學學科體系搆架中不可或缺的主要支撑。

  《文明與社會漫論(1990—1999)》是四書之二,共選了近100篇文獻。這一時期是全國各地最爲重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理論研究和廣泛開展群衆性精神文明創建活動的時期。在這種背景下,筆者主編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學科體系的專著《精神文明學論綱》於1990年11月由中共中央黨校出版社正式出版;接着,中共廣東省委等主辦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建設研究中心於1992年7月正式成立;緊接着,中共廣東省委宣傳部、省文明辦和省社科聯等聯合主辦並以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命名的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也於1993年12月宣告問世。這三件事合而爲一,配合省委和學會組織研究精神文明建設理論便成了筆者的主要工作。在此期間,出於不斷深化和完善精神文明學學科體系研究的需要,筆者提出的一批全新觀點,如人類公德體系的觀點、新時期職業道德建設的觀點、在市場經濟中鎚煉人的現代文明綜合素質和養成健康人格風範的觀點、家庭文化全面發展龢民族凝聚17個子系統的觀點,以及精神文明學三大本體層次的觀點等,多在四書之二裏有較爲集中的展示。

  《文明與社會漫講(2000—2009)》是四書之三,共選了近80篇文獻。本着與時俱進、不斷探索的精神,筆者在這一時期的主要文字,還是咬住精神文明學學科體系這一主題的深化與完善不放,同時運用精神文明學的基本原理來闡發以德治國論、先進文化論、廣東人精神論、社會和諧與文化和諧論等以强化精神文明學的理論建設。其中一個比較突出的特點就是回顧、總結從1979年以來開展精神文明建設理論尤其是廣東率先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原創精神文明學的時代背景、漫長歷程、主要成果、學術奉獻和存在問題,以便尋求新的突破與新的飛躍。在這一時期,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和廣東省社會學學會等如前兩個時期一樣,開展的研討會、調研會、座談會、講演會等各種形式的學術活動,以及推出的所有學術著作或論文,都是圍遶上述宗旨來踐行的。因此,四書之三的内容也較豐富多樣。

  《文明與社會漫話(2010—2013)》是四書之四,共選了近60篇文獻。如果説,四書之一是筆者於20世紀80年代對精神文明學孕育和形成的部分記録,四書之二和之三是筆者於20世紀最後10年和21世紀前10年對精神文明學深化和完善時期的部分展示,那麽,四書之四則是筆者近幾年來尋求精神文明學的突破和飛躍時期。固然,在20世紀的最後10年和21世紀前10年,筆者曾以家庭文化學、民族凝聚學和市場人本學作爲精神文明學的三大支點和三大層次并發表了一批文章,可説是尋求精神文明學的突破和飛躍的嘗試,但因多種緣由而未能如願地完成既有的設想。直到最近幾年,在文化强國夢、海洋强國夢的感召下,筆者也隨之把文化强國與海洋强國這兩大主題有機地放進精神文明學中交互起來研究,既形成了文化强國、强省、强醫、强會和强海的一批文章,更尋找到了精神文明學在新時期如何突破和飛躍的新契機──依據錢學森教授關於精神文明學也即意識社會學的重要觀點,便將精神文明學從陸地社會引向海洋社會,並運用精神文明學的基本原理來構建國内外空缺的海洋社會學的全新體系。這在四書之四中均有所體現。

  三

  需要説明的是,關於四書的編排形式與2009年7月出版的《社會與文明漫説(1981—2000)》和《社會與文明漫譚(2001—2008)》相近,大扺按年份先後逐次展開;這兩書已收進有關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方面的文獻不再選入四書之中;四書收進廣東省社會學學會方面的文獻凡在兩書中已有的不另,未收的則選取若干主要的,其他大部分有待廣東省社會學學會30週年(1985—2015)慶典時才作安排;僅因四書篇幅過長,故把絶大部分專門記録精神文明學會活動的相關報導等單獨編成《文明自覺的攀越──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週年(1993—2013)紀程》作爲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週年慶典的專項用書。總而言之,前兩書和現在四書與《文明自覺的攀越──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20週年(1993—2013)紀程》一書,起碼可以當作研究廣東省社會學學會和廣東省精神文明學會、首創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和海洋社會學的史料積累來看,它們不僅是筆者個人散雜文字的羅列,也是許多同仁共同推進兩個學會和兩大新興學科發展歷程的部分史記。

  需要説明的是,四書主要講精神文明學創設前的理論準備、創設後的理論完善和21世紀現今的理論突破,是歷經30多年漫長歲月的。這使筆者産生了許多感慨。僅從做人的角度看,感慨之一是要盡量有自知之明和知人之明,既尊重自己又尊重他人;之二是要盡量養成社會責任感和擔當精神,少一些私心多一些公心,己欲達則達人;之三是要盡量發揮一技之長或興趣愛好,辦些實事和留下一點文化足印,做個純粹的文化人。從做學問的角度看,一要學有專注,心不旁鶩,持之以恒才能有所收穫;二要甘於寂寞,勤於思考,言必有據才能自立於學林之中;三要經世致用,敢於開拓,善於創新才能回報社會和服務社會。以上關於做人和做學問的幾點感慨,是筆者對30多年文字生涯的反復自省和致力追求,也可説是四書中字裏行間後面的潜臺詞,但願有心的讀者能够體味與共享。

  需要説明的是,在文化强國夢和海洋强國夢還剛剛開始做、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與發展尚有大量的障礙未曾破除的情况下,既與文化强國夢、海洋强國夢聯繫在一起,又與中國哲學社會科學的繁榮發展聯繫在一起的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和海洋社會學的命運無疑還要面臨許多嚴峻的考驗。對此應有十分清醒的認識和十分艱辛的奮鬥。但無論如何,堅持就有前景。因此寄厚望於後來者能够執着行進,“青出於藍而勝於藍”,爲獨具特色的嶺南文化之一的兩大新興學科持續走向全國和走向世界闖出更新的天地。這便是四書自序的歸結所在和托付所在。

  範英

  2013年7月20日於裕園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