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個完整的體系

  一

  《關於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决議》指出,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建設,就是要建設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期後,黨中央又明確要求我們,對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要“兩手抓”。這是我們經歷了多年正反方面的經驗教訓、付出了極大的代價之後的正確認識,是我們建設社會主義偉大强國的戰略任務和奮斗目標,它已經和正在調動着億萬人民群衆建設社會主義的積極性,激發着億萬人民群衆的聰明才智和創造熱忱。可以説,兩手抓的决策是對這個問題的馬克思主義的回答。然而,怎樣才能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沿着正確的道路深入地開展下去?這在實踐上和理論上,我們都面臨着不少問題,亟待進一步的探討和研究。要這樣做,首先必需把精神文明的建設當作一個完整的體系來考察。就是説,首先要考察它的組成部分、出發點和它的指導思想等一系列的根本問題。

  大家知道,任何一個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都有它的組成部分,即有它的特定内容。對於這個問題,到現在爲止,已有多種不同看法:1.包括智慧與道德;2.包括知識、修養與道德;3.包括社會心理、各種理論形式的意識形態與精神文明活動的設施和成果。此外,有的同志還把精神文明的主要内容分爲五個方面,等等。我們認爲,以上各種説法都有其合理的因素,都在不同程度上對精神文明的内涵進行了概括和提煉。但是,這些概括和提煉都有一個明顯的、共同的缺陷,即僅從具體的某個領域出發,因而看不到這些具體領域後面隱藏着更爲抽象、更爲根本的東西,這就難免以偏概全、掛一漏萬,勢必將精神文明所包括的無限豐富多彩的内涵直觀化和表面化。從根本上説來,這樣做不利於我們對精神文明的内容進行全面的認識和解釋,因此值得商榷。

  我們認爲,從精神文明的高度及其標誌來看,它的根本内容,是由“真”、“善”、“美”三部分組成的。所謂“真”,是真知,是科學,包括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等;所謂“善”,是指人們的思想、理想、信念、道德、紀律、立場、原則、修養以及人與人之間的關係行爲;所謂“美”,是指人們的審美觀點、審美能力和對美的追求等。這裏所講的“真”、“善”、“美”,已經超越了文學藝術評判標準的那個範圍,它滲透到整個精神文明的各個方面、各個領域,因而成了精神文明根本的内容,根本的組成部分。

  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體系,除了考察它的組成部分之外,當然還要考察它的出發點或歸宿,還要考察它的指導思想等一系列的問題。由於時代的不同,它的精神文明的組成部分、出發點和指導思想,都有着明顯的時代烙印。但不管怎樣,凡精神文明,都有這三個組成部分、一個爲誰服務的出發點或歸宿和一個理論的指導思想,因而搆成該時代的精神文明的完整的體系,這是無疑的。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而言,它的組成部分就是“真”、“善”、“美”,它的出發點或歸宿就是爲人民服務,它的理論指導思想就是馬克思主義。由這三個方面搆成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是個完整的體系,而且是個完整的科學體系。

  二

  把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來考察,就必需擺對精神文明同物質文明的關係。前一段時間曾經出現兩種傾向:在强調精神文明建設時,似乎可以離開物質文明的建設,在强調物質文明建設時,又似乎可以離開精神文明的建設,這兩種傾向都是對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辯證關係的誤解,或者否定精神文明的反作用,只强調物質文明的决定作用。

  其實,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與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是根本一致的。物質文明是精神文明的基礎和源泉,精神文明歸根結底受物質文明的决定和制約,“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制約着整個社會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過程”、“精神生産隨着物質生産的改造而改造”、“要成爲文明國家,就必須有相當發達的物質資料的生産,必須有相當的物質基礎”。如果没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没有資本主義社會物質生産的改造,没有資本主義社會相當的物質基礎,就不可能有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産、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産、精神生活和精神文明,也同樣取决於社會主義的物質生活的生産方式,取决於社會主義物質生産的改造和相當的物質基礎。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同時,否定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建設是錯誤的。

  由於社會意識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對社會存在能够發生巨大的反作用,精神文明也同樣具有相對的獨立性,它對物質文明也能够發生巨大的反作用。“政治、法律、哲學、宗教、文學、藝術的發生是以經濟發展爲基礎的。但是,它們又都互相影響並對經濟基礎發生影響。並不是只有經濟狀况才是原因,才是積極的,而其餘一切都不過是消極的結果”。歷史唯物主義指出了社會意識在社會生活和社會歷史中的重大作用和意義表現在:舊的社會意識的作用就是“阻礙社會發展、阻礙社會前進”;新的社會意識的作用“就是促進社會發展,促進社會前進”,新的社會意識一經産生,“它們就會成爲促進解决社會物質生活的發展所提出的新任務、促進社會前進的最重大的力量”。“經濟落後的國家在哲學上仍然能够演奏第一提琴”。因此,在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時,否定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樣是錯誤的。

  當然,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關係,同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的關係基本一致,並不是完全等同;就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本身之間的相互關係,也存在着比較復雜的問題。這些都需要作進一步的探討。但是,這種探討不能離開馬克思主義歷史唯物主義關於社會存在和社會意識關係的根本原理,而去尋求什麽超出這個根本原理的“原理”。

  三

  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的形成和發展是離不開批判繼承的。“每一個朝代的哲學作爲分工的一個特定的領域,都具有由它的先驅者傳給它而它便由以出發的特定的思想資料爲前提”。與作爲文明的“靈魂”的哲學一樣,社會主義社會整個精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也不例外。每一個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是以往時代所創造的精神文明合乎規律的發展的結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有史以來最高類型的精神文明,是在“確切地瞭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并且“加以改造”的基礎上建設起來的,而决不是對“自己的特殊的文化”進行主觀的“臆造”而來的。這就説明,不僅可以把以往每個時代的精神文明當中的自然科學知識加以吸收應用,就是社會科學以及其他各種精神文化,也仍然有可以吸收借鑒的“思想資料”。僅從指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即馬克思主義的創立和發展來看,它也“没有抛棄資産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多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的三個組成部分的來源,就是德國的古典哲學、英國的古典政治經濟學、英國法國的空想社會主義。列寧主義是發展了的馬克思主義,它同樣没有抛棄以往時代精神文明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對毛澤東思想的創立和發展,也同樣“吸收和改造”了我國文化思想史上從孔夫子到孫中山的“一切有價值的東西”。因此,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時,要看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以往一切精神文明之間内在的必然的歷史聯繫,而不應當重蹈俄國“無産階級文化派”那種虚無主義的覆轍。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者,“他應該盡可能更多地知道過去,他對過去知道得愈清楚,那麽他對現在就更加明瞭,他就能更加强烈、更加深刻地感覺到我們時代各方面的革命性及其任務的廣泛”。在今天,我們要處理好古與今、中與外之間的關係,堅持不懈地執行“古爲今用”、“洋爲中用”的正確方針,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必不可少的重要方面。

  然而,綜觀人類文明的發展史,是一部充滿着批判和鬥争的歷史。没有這種批判和鬥争,歷史是不會前進的。以往各個時代精神文明的形成和發展,是在傳統的私有制觀念和剥削階級的許多偏見的情况下進行的,但其批判和鬥争的深度和廣度,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形成發展中的批判和鬥争相比,是遠爲遜色的。社會主義要同“傳統的所有制關係實行最徹底的决裂”,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决裂”。否則,傳統的私有制關係和私有制觀念便會死灰復燃,不僅阻礙和破壞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甚至會把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成果喪失以盡。對於中國的古代文化和現代資産階級國家的東西,必須分清禾莠,批判繼承,那種生吞活剥、生搬硬套的做法是完全錯誤的。

  當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主要還是依靠廣大人民群衆在實踐中具體的創造。社會主義社會有黨的正確領導,又有一定的物質基礎和前提,人民群衆中藴藏着的聰明才智和創造能力的發揮,肯定會比以往任何時代都要來得徹底、有效,一個高於任何時代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必將出現在人類的現實當中。

  四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同以往各個時代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質的區别。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一書中深刻地指出:“隨着奴隸制……出現,發生了社會分成剥削階級和被剥削階級的頭一次大分裂。這個分裂繼續存在於文明底全部時期。”就是説,從奴隸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的“文明底全部時期”,都是以社會分裂爲剥削階級和被剥削階級爲顯著的特徵。社會主義革命的成功,社會主義革命的任務,决定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僅要消滅這個特徵,而且還要“消滅階級”,這就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和剥削階級的精神文明最爲本質的區别。這種區别主要表現在下面幾個方面:

  (一)從精神文明的基礎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是建立在“一個階級剥削另一個階級”的基礎之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建立在階級剥削已經基本結束的基礎之上;(二)從精神文明的目標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是爲了追求“渺小的各個個人財富”,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把提高全體人民的物質文明生活作爲奮鬥的目的;(三)從精神文明的動力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從“它的第一日起至今”,乃是由“卑賤的貪夢”作爲推動“人們底最卑劣的動機”。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以大公無私爲人民服務的崇高理想爲其動力的;(四)從精神文明的手段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是“運用因襲的僞善”,“以愛底外套來遮掩它所必然産生的劣點,粉飾這些劣點或者虚僞地否認它們”。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同人民群衆的根本利益相互一致因而一切“因襲的僞善”和虚假的説教,都是我們所不齒的;(五)從精神文明的後果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隨着“生産領域裏每前進一步,同時也就意味着被壓迫階級即大多數人的生活狀况後退一步。對於一個階級的利益,必須是對别一個階級的利益,必須是對别一個階級的灾難,一個階級底任何新的解放,必然是對别一個階級的新的壓迫”,權利和義務“這兩者間的區别和對立如此明顯,以致極愚蠢的人也不斷看出來,……差不多把一切權利給一個階級,而把一切義務放在另一個階級身上了”。而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則是“把一切技術奇迹,一切文化成果都成爲全國人民的財産,……人類的智慧和天才永遠不會變成暴力的手段,變爲剥削手段”。隨着生産領域的不斷進步,人民群衆的生活狀况不斷得到改善。無産階級遵循只有取得全人類的解放才能最後解放自己的馬克思主義原則,它和一切勞動階級共同分享社會主義公民應有的權利和義務,在社會主義憲法的基礎上團結一致地進行社會主義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設;(六)從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來看。以往時代的精神文明處於革命時期、上昇時期,其指導思想往往具有檏素的或機械唯物主義的東西。當它走向停頓時期、反復時期和没落時期,其指導思想則是唯心主義的東西。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則是馬克思主義的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這是“放之四海而皆準”的理念。它是代表先進階級的正確思想,是改造社會、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

  五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有個由低級至高級發展的過程。就人類社會的發展而言,已經歷了三個不同時代——由“以采取現成的天然産物爲主”的蒙昧時代,進到“已學會用人類的活動以增加天然産物生産的方法”的野蠻時代,再進到“已學會對天然産物進一步加工”的“真正的工業及藝術已經産生了的”文明時代;就蒙昧時代和野蠻時代而言,它們各自又都是由低級階段進入中級階段,再進入高級階段的;就文明而言,它也已經經歷了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並進入人類文明最高類型的社會——社會主義社會。然而,作爲人類文明最高類型的社會主義社會,無論其物質文明還是精神文明的自身發展過程,也决然不會超越事物由低級到高級,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這樣一個客觀規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低,總是相對而言的。如果同資本主義精神文明相比較,它是高的;如果同未來共産主義的精神文明相比較,它是低的。由於半殖民半封建的舊中國留給我們賴以起步的物質基礎比較薄弱,社會主義建立的時間還比較短暫,加上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許多精神上的病毒,以及長期受“左”的思想的嚴重干擾,我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上面,就需要做許許多多的工作。從這些工作本身來看,也存在着低級和高級之分,存在着普及和提高之分。如果只要高級,不要低級,只要提高,不要普及,這是違反客觀事物發展規律的東西,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是有害的。在前一段時間,有些同志對於“五講”、“四美”的活動是不那麽感興趣的。在這些同志的心目中,似乎“五講”、“四美”活動只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小事”罷了,爲什麽要花那麽大的精力去宣傳去實行呢?這種認識,顯然是不對的。以“五講”中的講衛生、搞清潔爲例,正如胡耀邦所指出的:它是最能看得見的東西,更能够動員最廣大的群衆參加,又不花很多的錢,但也是最難扭轉又必須扭轉的“突破口”,“不要認爲抓衛生是小事,這同民族健康和全民族的精神面貌,關係很大,有些同志瞧不起衛生工作,是很錯誤的”。這就説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那些高級的“大事”,總是由許多這樣那樣低級的“小事”所搆成的,没有“小事”也就没有“大事”,没有低級也就没有高級,這是顯而易見的道理。

  當然,如果把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内容僅僅看成是“五講”、“四美”之類的東西,而不是從客觀上全面上去認識它、解决它,這對於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來説,便會降低它的艱巨任務貶低它的重大價值,既不能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變成我們爲之奮鬥的崇高目標,又不能使之成爲推動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建設的必備條件,這就根本上否定了由低級到高級的發展過程。從歸根到底的意義上來説,要抓好“五講”、“四美”,只有發展科學、教育和文化等項事業,才能堅持和提高。以廣州市爲例:全市應參加補課的職工大約是40萬人,約占全市職工總人數的50%,其中93996人參加初中文化統考,語文、數學兩科合格人數還不到參考人數的20%;三科合格人數還不到參考人數10%。這種情况説明“如果工人階級不能擺脱没有文化的狀况……那它就不能真正成爲國家的主人”,就不能在現代化建設中發揮重大的作用。

  六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的出發點或歸宿只能是爲人民服務。

  首先,人是精神文明建設的物質基礎。有了人,就有了生命、物質和精神的生産;有了人,這些生産才能延續不斷的進行下去,才有物質的文明和精神的文明。列寧提出:在現代社會中,“無産階級在實際上表明,它而且只有它才是現代文明的支柱,它的勞動創造了財富的豪華,它的勞動是我們整個‘文化’的基石”。毛澤東也説過:“社會的財富是工人、農民和知識分子自己創造的。”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人民群衆,不僅應當享受自己所創造的物質文明的成果,而且應當享受自己所創造的精神文明的成果,這是以往時代所不能做到的。社會主義社會就是要恢復人在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中的重要地位,把人的義務和權利合理地統一起來,因此,我們所做的一切,都是爲人民服務。

  其次,滿足人本身的歷史的合理需要,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最終目的。“在現實世界中,個人有許多需要”,“他們的需要即他們的本性”。人既有動物那樣的自然屬性,又有别於動物的社會屬性,而在階級社會中,人既有共同的社會屬性,又有特殊的階級屬性。按照人的需要來説,不管是“上等人”還是“下等人”,都是需要新鮮空氣的。但是,“上等人”的呼吸是在許多人工保護的措施下面進行的,“下等人”假使不接觸腐臭惡劣的空氣,就難於工作和生存。因此,“對新鮮空氣的需要在勞動者那裏”既“不再成其爲需要了。人又退回到洞穴中,不過主洞穴現在已被窒息人的文明的瘴氣所污染”。可見,剥削階級的統治和壓迫,廣大人民群衆“個人的許多需要”,包括自然屬性、社會屬性和階級屬性方面的合理需要,實際上被剥奪了。與此相反社會主義的勝利,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正是爲了滿足大多數勞動人民群衆各種合理的個人需要,我們所做的一切,都離不開這個立足點,否則就會脱離大多數人民群衆。

  再次,處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精神文明建設的實質。列寧指出:“任何一個新的社會制度要求人與人之間有新的關係,新的紀律。”剥削階級曾用“棍棒”和“飢餓”的紀律來維護其反動統治,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是剥削與被剥削、壓迫與被壓迫的關係,因此形成“‘人人爲自己,上帝爲大家’這個可詛咒的常規”。而社會主義的紀律,“就是相信工人和貧農的組織性的紀律,是同志式的紀律,是相互尊重的紀律,是在鬥争中發揮獨創性和主動性的紀律”。就是實行“人人爲我,我爲人人”和“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的原則。在當前,我們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就是要處理好民族關係、軍政關係、工農關係、干群關係、黨群關係、黨與非黨關係、先進與落後關係、較富裕者與較困難者的關係,以及經濟生活中各種買方賣方、服務者與被服務者的關係、生産者與消費者的關係,等等。如果人們還是自私自利、唯利是圖,相互之間没有一種同志愛、鄰人愛、同胞愛,是决然處理不好人與人之間的關係的。

  七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没有指導思想是不行的。在階級社會中,任何時代的精神文明都有其各自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也不例外,所不同的,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的觀點和學説作爲其指導思想,這是以往任何時代的精神文明所不能比擬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巨大威力,不僅爲世界革命的歷史所證實,也爲中國民主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革命與建設的歷史所證實。

  中國共産黨在偉大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戰略的指引下,帶領我國人民經過了28年艱巨卓絶的革命鬥争,終於推翻了壓在我國人民頭上的三座大山,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勝利,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從此人民掌握了國家權力,成爲國家主人。此後,我國又逐步實現了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的過渡,人剥削人的制度已經消滅,社會主義制度已經確立。以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爲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得到了鞏固和發展。中國人民解放軍和全國人民一道戰勝了帝國主義、霸權主義的武裝挑釁和顛覆陰謀,維護了國家的獨立和安全。經濟建設取得了重大成就,獨立的、比較完整的社會主義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已經基本形成,廣大人民的生活有了較大的改善。教育、科學、文化等等事業有了顯著的成績。這一切,正如毛澤東曾經指出的:“自從中國人學會了馬克思列寧主義以後,中國人在精神上就由被動轉入主動。從這時起,近代世界歷史上那種看不起中國人,看不起中國文化的時代當應完結了。偉大的勝利的中國人民解放戰争和人民大革命,已經復興了並正在復興着偉大的中國人民的文化。這種中國人民的文化,就其精神方面來説,已經超過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

  幾十年來,中國共産黨之所以能够堅持無産階級“十分完備而嚴整”的世界觀、即馬克思主義作爲指導思想,這是革命鬥争的迫切需要,我國國情的迫切需要。因此如何把馬克思主義同中國革命實踐相結合的問題,不論過去和現在,都是必須認真研究的課題。脱離實際來學習馬克思主義,會成爲本本主義、教條主義,這在我國革命鬥争的歷史上,已經有過不少沉痛的教訓。然而,任何偏離或者擺脱馬克思主義指導的實踐,同樣會使革命事業遭受巨大的損失。社會主義建設事業在不斷前進,擺在我們面前的新情况、新問題層出不窮,只有帶着這些問題,不斷提高學習就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自覺性,提高馬克思主義的理論水平,才能做一個堅定的、清醒的、有所作爲的馬克思主義者,才能把工作做好。斯大林指出:“在國家和黨的任何一個工作部門中,工作人員的政治水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覺悟程度愈高,工作本身的效率也愈高,工作也就愈有成效;反過來説,工作人員的政治水平和馬克思列寧主義覺悟程度愈低,這愈可能在工作中遭受挫折和失敗,就愈可能使工作人員本身庸俗化和墮落成爲鼠目寸光的事務主義者,就怎可能使他們不蜕化變質——這要算一個定理。”因此,我們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一定要以馬克思主義理論作爲指導思想,毫不動摇地堅持和發展這個指導思想。

  八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一個完整的科學體系,它的産生和發展必然充滿復雜艱巨的鬥争,從根本上説,這場鬥争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真”、“善”、“美”和舊社會遺留下來的“假”、“惡”、“醜”的鬥争。正如毛澤東所説:“真的、善的、美的東西,總是在同假的、惡的、醜的東西相比較而存在,相鬥争而發展的。”

  一方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要同以往各個時代遺留下來的剥削階級的意識形態作鬥争。“舊社會死亡的時候,它的死屍是不能裝進棺材、埋入墳墓的。它在我們中間腐爛發臭,并且毒害我們”。更何况,舊中國遺留下來的封建主義思想、半殖民地的奴化思想和資産階級思想還根深蒂固,一有適當的時機和條件,它還會死灰復燃,卷土重來。這已由新中國30多年來的無數事實所證明了的。在今天,由於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急切需要,我們在自力更生的基礎上實行對外開放的經濟政策時,不是有人在國外的資産階級的歪風臭氣面前解除了思想武裝,從而走上犯罪的道路嗎?經濟領域和思想意識形態領域現實的鬥争告訴我們,如果放鬆對於剥削階級意識形態的長期的艱巨的鬥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就是一句空話。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又必需同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作鬥争。列寧指出,千百萬人的習慣勢力是最可怕的勢力。斯大林也説過:“舊社會遺留下來的舊的習氣、習慣和偏見是社會主義最危險的敵人。”在舊社會,勞動人民長期處於物質和精神貧困的狀態,加上剥削階級又常常使用欺騙和麻醉的手段,無孔不入地向勞動人民灌輸它的精神鴉片,因此形成的許多陳規陋習像無數根有形和無形的繩索,套在了勞動人民的身上,變爲沉重的精神負擔,阻礙了他們的自身解放。“如果説我們容易地摧毁了外部障礙,那麽,我們非常突出地感到十分艱巨的工作是重新教育群衆,組織和訓練群衆,普及知識,同我們接受下來的愚昧、不文明、粗野等遺産作鬥争”。這就需要把共産主義的習慣和常規“灌輸到群衆的思想中去”,需要做許許多多的“移風易俗”的工作,需要花十幾、幾十年的艱苦奮鬥。没有這些努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同樣也是一句空話。因此,我們必須如鄧小平在《中國文學藝術工作者第四次代表大會上的祝辭》所説的那樣,在意識形態領域中,要同各種妨害現代化的思想習慣進行長期的、有效的鬥争。要批判剥削階級思想和小生産守舊狹隘心理,批判無政府主義、極端個人主義,克服官僚主義。要恢復和發揚我們黨和人民的革命傳統,培養和樹立優良的道德風尚,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做出積極的貢獻。

  (這是作者於1982年初所寫、經過多次修改後的文章,試圖對作爲社會主義特徵新概括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重大的全新課題作出初步的、系統的思考。從文中可見當年的這些思考還是比較粗糙和比較生硬的,但也爲期後對這一重大課題的持續研究起到了一定的作用,特别是對楊越、鐘陽勝與作者寫作的《精神文明與社會主義》(1988年版)和作者主編的《精神文明學論綱》(1990年版)的作用較大。文内的相關部分曾在多家報刊分别發表。)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