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特性

  人類社會進入文明時代,便開始了一部精神文明的發展史。從奴隸制社會到資本主義社會,各個社會在建立各自的物質文明的同時,都建立了各自的精神文明。它們之間,不僅表明瞭發展的程度和達到的水平上的差别,而且存在着性質上的迥异。特别是剥削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同消滅了階級的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文明之間,更存在着根本性質的區别。這就涉及到精神文明的特性問題。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在實踐上是極其艱巨的,在理論上是極其復雜的。研究和探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特性問題,具有理論上和實踐上的重要意義。

  當前,我國理論界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本質特徵有各種提法:有的歸結爲集體主義精神和爲人民服務的精神;有的歸結爲馬克思主義的科學世界觀;有的歸結爲共産主義道德;有的歸結爲革命精神、民主精神、國際主義精神、愛國主義精神、人道主義精神和集體主義精神等5個方面;也有的概括爲4點,即全心全意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優美、完善、崇高的情操,主人翁的勞動態度,文明禮貌等。我們認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歷代的精神文明的區别,即社會主義精神的特性,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可以概括爲: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全社會的一致性;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能够真正實現“互爲條件,互爲目的”;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源遠流長,具有無比强大的生命力。本文擬就這些方面作簡略粗淺的闡述。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

  精神文明是一個極其復雜的整體,它由許多部分組成,必有其主導部分。從各個歷史發展階段的精神文明來説,奴隸社會的精神文明雖然還很不發達,但已經能够包含政治、科學、藝術、宗教,等等,所以有個主導部分,這便是奴隸主的奴隸佔有思想;封建社會的精神文明已經有了很大的發展,特别是中國在漫長的封建社會時期所創造的燦爛的文化、教育、科學和藝術,等等,更達到了相當的水平,所以也有個主導部分,這便是封建專制思想;資本主義社會的精神文明和封建主義社會相比,在發展的道路上向前邁進了具有世界歷史意義的一步,形成爲一個龐大的體系,更有其主導部分,這便是雇傭奴隸制思想。以上就是歷代各個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各自的主導思想,不論是奴隸佔有思想,封建專制思想,還是雇傭奴隸制思想,它們的共同之處就是恩格斯所概括的:“卑賤的貪婪乃是文明從它的第一日起以至今日底動力;財富、財富、第三還是財富,——不是社會的財富,而是這個渺小的各個個人底財富乃是文明底唯一而具有决定性的目標。”所以,剥削思想又是這些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共同的指導思想。社會主義精神文明與此相反,它是以馬克思主義爲其指導思想的。這是因爲:    

  第一,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其指導思想才能够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高度發展的水平,才能保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確發展的方向。

  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教育主要體現在幫助越來越多的社會成員樹立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世界觀。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不僅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指針,更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正確發展方向的保证。這個世界觀堅持唯物的觀點和辯證的方法,以辯證唯物論來對待一切自然和社會歷史問題,它要求人們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信念和道德,樹立同社會主義公有制相適應的主人翁態度和集體主義思想,樹立同社會主義政治制度相適應的權利義務觀念和組織紀律觀念,樹立爲人民服務的精神和誠實的勞動態度,樹立社會主義的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等等。如果没有馬克思主義思想的指導,没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的運用,這個思想建設的任務是絶對無法完成的。再從它的文化建設的内容和要求來看,要做到教育、科學、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電視、衛生體育、圖書館、博物館等項文化事業的發展和人民群衆知識水平的提高,要使健康愉快、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群衆性娱樂活動給人以高尚的精神享受,等等,又有哪一項可以離開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呢?我國幾十年來的革命和建設的實踐充分證明,列寧關於只有馬克思主義哲學世界觀才能給工人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指明“擺脱精神奴役的出路”的教導,是完全正確的。所以,只有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才能保证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朝着正確的方向發展。

  第二,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才能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過程中,使各項社會主義原則和政策得到充分和正確的貫徹。

  馬克思主義與共産主義制度既有聯繫,又有區别。共産主義不僅是一種社會制度,即共産主義制度,它首先是一種運動,即共産主義運動。這種運動是一個很長的歷史過程,包括從世界上有共産黨成立到全世界最後實現共産主義理想的整個歷史過程。在這個運動的整個歷史過程的始終,馬克思主義就象一根紅綫貫穿其中,這是整個共産主義運動的靈魂。因此,在社會主義階段的精神文明的建設,必須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這是共産主義運動發展的要求。但是,以馬克思主義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指導思想,决不是要超越歷史發展的階段去推行只有在生産力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高級階段才能實行的經濟和社會制度,我們不能重犯過去那種“左”的“共産風”的錯誤。而只是要求在執行現階段各項具體政策的時候,要使人民群衆逐步樹立社會主義的理想,站得高些,看得遠些,這樣才能更加有利於現階段各項具體政策的貫徹執行。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全社會的一致性   

  精神文明發展史表明:盡管文明時代愈是向前發展,它就愈是披上全社會的外衣。但是,以往任何階級社會事實上都存在着兩種精神文明。社會的精神文明長期分裂的狀態,是私有制社會的必然産物。

  列寧曾經指出,剥削的存在,永遠會在被剥削者和個别“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産生一些與這一制度相反的理想。在中國封建社會中,同“君權神授”等觀念相反,秦末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和吴廣就提出過“王候將相能有種乎”的思想;清末太平天國的口號是:“有田同耕,有飯同食,有錢同使,無處不均匀,無處不飽暖”,反映了農民對没有剥削的世界的向往。在資産階級革命期間,法國啓蒙思想家孟德斯鳩“三權分立”的學説和中國資産階級革命的偉大先行者孫中山“五權憲法”的設想,也是反映被統治者反對封建專制統治的思想。至於馬克思主義的産生和發展,更是大家都熟悉的例子了。這些從剥削者和個别“知識分子”代表中間産生的、同統治者相反的思想學説,都是和該社會所建立起來的精神文明的内核相對立的。

  當然,不論奴隸社會、封建社會、還是資本主義社會,從精神文明的歸屬來説,除了剥削階級爲適應他們的願望龢利益而建立起來的,以及被剥削的勞動人民爲適應自己的鬥争需要所創造出來的,具有鮮明階級性的精神文明之外,還有一些是不帶階級内容而具有人民性的部分。但肯定這一部分,並不否定社會精神文明的長期對抗和分裂的狀態。事實上,剥削階級總是“把自己與整個社會等同起來的”。這是一切剥削階級藉以維護自己的統治的一種手段,一種“習慣性的僞善。”

  建立在消滅階級、消滅剥削的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社會,與上述狀况相反,它愈來愈徹底的消除社會精神文明的這種分裂狀態,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全社會的一致性,這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區别於以往任何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的重要特性。這種特性是在下列的條件下形成的:

  第一,社會主義以生産資料的公有制爲主體,這就意味着剥削階級的消滅。中國工人階級領導全體人民推翻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統治,建立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並實現了生産資料的社會主義改造之後,就不再存在完全意義上的階級對立,建立在這一社會基礎上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以全體人民的願望龢利益爲出發點的,表現了全社會的一致性。

  第二,建立在社會主義主要的生産資料公有制基礎上的各盡所能、按勞分配爲主的分配制度,不再存在“一個階級對另一個階級的剥削”的階級關係。人們共同創造社會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共同分享社會主義文明帶來的“美好的果實”,從而從根本上消除了舊社會的精神文明的分裂狀態。

  第三,社會主義制度要求建立人與人之間的新的關係,新的紀律。在過去,維護農奴制的紀律,是靠棍棒,靠一小撮人拿着棍棒,大多數人挨着棍棒;維護雇傭制的紀律,是靠飢餓,靠少數過着奢侈生活的不勞而獲的人逼使廣大受飢餓的人不得不去出賣自己的勞動力。而在社會主義社會,勞動紀律是建立在嶄新基礎上的、表現勞動人民的主人翁責任感的紀律,是有高度覺悟的自覺遵守的紀律,這也是全社會一致要求的道德表現。

  第四,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全體人民所處的主人翁地位,改變了過去那種全部人類的智慧、天才創造的技術和文化的一切成果讓一部分人獨享,而另一部分人則連教育和文化生活也被剥奪了的不合理現象。一切技術奇迹和文化成果都成爲全社會的財富,這必然導致全體勞動人民都爲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這一偉大曆史任務而努力工作,朝着一個共同目標,獻出自己的全部力量。

  這一切表明,只有社會主義社會,能够最後結束精神文明發展史中精神文明的分裂狀態,解决“兩種精神文明”的問題,建立以主要的生産資料公有制爲基礎的、反映全體人民的共同利益爲前提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使社會主義建設起來的精神文明具有全社會的一致性。

  當然,由於社會主義社會的過渡性,特别在社會主義的初級發展階段,它還不可能根絶舊社會遺留的痕迹。這就不可避免地會出現一些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對立物的精神病毒,妨礙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和發展。但是,這並不影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這種全社會一致的特性,而且隨着社會主義社會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這種一致性必將愈來愈充分地表現出來。

  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同物質文明能够真正實現“互爲條件,互爲目的”

  “物質文明的建設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不可缺少的基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對物質文明的建設不但起巨大的推動作用,而且保证它的正確的發展方向。兩個文明的建設,互爲條件,又互爲目的。”這是關於兩個文明關係的科學論斷。對這個論斷需要作進一步的發揮和説明。

  在發揮和説明這一科學論斷中,理論界曾提出一些值得探討的理論問題,其中關於兩個文明的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是各個社會文明建設的共性,還是社會主義社會文明建設的特性問題,存在不同的見解。這裏,試就這一問題提出我們的看法。

  精神文明的發展史表明:以往一切階級社會的統治者,或者自覺或者不自覺,但總是要使他們建立起來的精神文明,能够同該社會的物質文明的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以便鞏固他們的階級統治。當這個統治階級和它建立的社會制度還處於上昇時期,當他們還是社會生産力的解放者,他們還不需要用精神力量來鎮壓和麻醉被統治者的時候,在他們所統治的社會裏,確曾出現過兩個文明“互爲條件,互爲目的”,從而促進兩個文明的發展這樣美妙的景象。可是,當這個統治階級從上昇的階級轉化爲没落的階級,當這個社會的生産關係從生産力發展的動力轉化爲生産力發展的桎梏,兩個文明的關係就不再是“互爲條件,互爲目的”,而是互相障礙,甚至背道而馳了。

  以現代資本主義來説,資産階級的生産資料和交换手段是在封建社會的母胎裏形成的。這些生産資料和交换手段發展到一定階段,封建社會的生産關係,就再也不能適應已經發展了的生産力。這種關係已經在阻礙生産而不是促進生産了。這樣,起而代之的是自由競争以及與自由競争相適應的社會制度。作爲統治階級的資産階級,在它“争得自己的階級統治地位還不到一百年,它所造成的生産力却比過去世世代代總共造成的生産力還要大,還要多”。這是其物質文明方面的進步。另一方面,資産階級在它已經取得統治地位的地方,在其物質文明進步的基礎上,“它把所有封建的、宗法的和純樸的關系統統破壞了”,并且出現了發達的教育、昌明的科學、先進的技術和繁榮的文化等等這些精神文明方面的進步。這種進步反過來又促進其物質文明的向前發展。在這樣的條件下,資本主義社會的兩個文明的建設,在一定程度上實現了“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關係。但是,從自由資本主義階段發展到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産階級的生産關係和交换關係,資産階級的所有制關係,“這個曾經象魔術一樣造成了極其龐大的生産和交换資料,現在它却象一個魔術士那樣不能再對付他自已用符咒呼唤出來的魔鬼了”。就是説,資本主義社會所擁有的物質文明已不能再成爲資産階級精神文明發展的條件了,生産力已强大到這種關係所不能適應的地步,現代生産力反抗現代生産關係,反抗作爲資産階級及其統治存在條件的私有制關係的喪鐘也就敲響了。綜觀現代資本主義國家,其物質文明是相當高的,但人們的精神狀態却江河日下。因爲卑劣的貪慾成爲文明發展的動力,發財致富是這種文明的唯一目的,一切都“淹没在利己主義打算的冷水之中”。這就必然掩藏着兇殺、盗竊、吸毒、自殺等精神空虚、精神危機的險象,這是資産階級的精神文明所無法解脱的困境。資本主義社會兩個文明的這種背離狀態,它之所以不可能徹底實現兩個文明“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關係,是因爲一切剥削階級思想意識和道德觀念在本質上都是利已主義的,這是他們奴役、壓榨、殘酷地剥削廣大勞動人民的精神支柱,是阻礙社會物質文明發展的根子。

  其實,在以往任何階級社會,即使出現過兩個文明互相促進的狀態,也是畸形的。現代資本主義生産的發展,社會物質文明達到的高度,在很大的程度上依靠它的科學技術的突飛猛進、日新月异,但是,它的道德觀的墮落,始終是它的物質文明建設的障礙。從資本主義産生、發展和必將走向滅亡的歷史,我們可以看出,以往一切階級社會中統治階級所建立的精神文明,同該社會的物質文明的關係,在不同階段上有不同的狀况,而就其總的傾向來説,是不可能真正實現兩個文明互爲條件,互爲目的,互相促進,同時發展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兩個文明建設的關係又怎樣呢?我們認爲:社會主義制度的建立,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之間的既相適應又相矛盾,而相適應是基本的這種狀况是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能够真正實現的基本條件。

  社會主義生産關係不可能象資本主義生産關係那樣,可以在它脱胎而來的那個社會中形成。只有推翻資産階級的政權和資本主義制度,社會主義的生産關係才能建立。這種生産關係是嶄新的東西,它和資本主義的生産關係根本不同,它比資本主義的生産關係更能適應生産力發展的性質,更能容納迅速發展的生産力,從而促進生産不斷擴大,促使人民不斷增長的物質需要和精神需要逐步得到滿足。但是,社會主義制度剛剛建立起來,生産關係還很不完善,這同生産力的發展又是矛盾的。即使社會主義制度建立之後有很大的發展、鞏固,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某些環節,也仍然會有不够完善的地方,它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也不會消失。正是由於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同生産力的發展相適應又相矛盾,而相適應是基本的這種狀况,搆成兩個文明建設能够真正實現“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條件。因爲在一般的情况下,生産力的發展不受到生産關係的束縛,社會物質文明的建設對精神文明的建設可以提供更有利的條件;而精神文明的建設能够在更有利的條件下發展,又反過來促進物質文明建設的發展,在這種情况下,兩個文明的建設必然要以對方的發展才能達到自方發展的目的。

  馬克思主義的原理和我國社會主義的實踐證明,社會主義的基本矛盾不是對抗性的矛盾,它不需要采取外部衝突的辦法去解决,只要經過社會制度本身,經過社會主義生産關係的内部調整和合理的變革,就能使生産關係中某些不完善的地方變得比較完善,從而清除障礙,爲生産力的高度發展開闢更加廣闊的道路。因此存在着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可能性。然而,把這種可能性變爲現實性是有條件的,所以,如何正視社會主義生産關係中那些不完善的地方,如何正確地積極地進行必要的變革,在今天就顯得十分重要。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在完善社會主義生産關係方面所制定的一系列正確方針、政策,已經或正在排除着生産力進一步發展的各種障礙,極大地調動了廣大群衆的生産積極性,促進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發展。這表明,只要我們正確地處理好社會主義生産關係同生産力之間的矛盾,不犯大的錯誤,就一定能真正實現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關係。

  在這個問題上,或者把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看做是包括剥削階級社會在内的一般規律,或者看做只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特殊規律,或者把“互爲條件,互爲目的”割裂開來,把前者當作一般規律,把後者當作特殊規律,似乎都絶對化了,不是具體問題的具體分析。我們可以概括地説,兩個文明的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這一科學論斷,反映了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的一般關係,但是,實現這種關係是有條件的,即只在社會的生産關係與生産力互相適應或基本適應的條件下才能實現。在階級社會,只有在統治階級還處於上昇時期,社會生産關係與生産力基本適應的情况下,能够實現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關係;而當統治階級走向没落,兩個文明建設就互相阻礙,甚至背道而馳。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情况根本不同。由於社會主義社會的生關係和生産力是既相適應又相矛盾,而相適應又是基本的情况,所以在正確處理社會基本矛盾的條件下,能够真正實現兩個文明建設“互爲條件,互爲目的”的關係。

  四、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源遠流長,具有無比强大的生命力

  各個階級社會都包括有兩種精神文明,這不但對於剥削階級來説具有繼承性,就是對於無産階級來説,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過程中,也有一個批判繼承問題。而且,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在批判繼承問題上的高度自覺性、廣泛性和深刻性,是以往任何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無法達到的。

  我們知道,社會主義的精神文明,是在確切地瞭解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并且加以改造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這種對人類全部發展過程所創造的文化的瞭解和改造的高度自覺性、廣泛性和深刻性在於:

  第一、我們能够自覺地瞭解我國各民族的文化傳統,能够瞭解“五四”以來的新文化傳統和幾千年來的古代文化傳統。

  我國這些浩如烟海的文化遺産,包含着非常豐富多彩、取之不盡的精神養料,對它進行馬克思主義的批判繼承,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一項十分艱巨而有意義的任務。這同馬克思、恩格斯在《共産黨宣言》中所説的“要同傳統的觀念實行最徹底的决裂”並不矛盾。馬克思、思格斯的原意是指同建立在私有制基礎上的剥削階級思想體系和階級偏見劃清界綫,而不是抛棄以往時代一切進步的思想成果以及人類歷史上所有的文化藝術的創造。我們知道,馬克思主義本身的創立和發展,也“没有抛棄資産階級時代最寶貴的成就,相反地却吸收和改造了兩千年來人類思想和文化發展中一切有價值的東西”。我們能够用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和方法,從我國幾千年來豐富多彩的文化思想遺産中間,看出它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之間那些内在的、必然的、歷史的聯繫,决不重蹈俄國“無産階級文化派”那種虚無主義的覆轍;也决不會對這些文化思想遺産抱着兼收並蓄、全盤肯定的復古主義態度。

  第二、我們能够自覺地瞭解、學習和借鑒别國文化的一切優秀成果。

  世界各國的文化,總是相互交流、相互影響的。在我國歷史上,印度的佛學和哲學就曾經給過我國文化以深遠的影響。而佛學和中國的儒家思想相融合又傳播到東方一些國家中去,並對那裏的文化産生了很大的影響。到了近代,我們又從西方國家並通過日本,接受了西方資本主義文化思想的影響。這些影響曾經在歷史上起過積極的作用,促使我國民族文化的發展。至於馬克思主義,原來就是外國的東西,由於它同中國革命的具體實踐相結合,使我國的面貌發生了根本的變化,這更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所以,我們能够自覺地認識到,建設高度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决不能搞狹隘的民族主義,不能搞閉關鎖國。相反,應該廣泛地學習外國古代、近代和當代一切優秀的東西,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營養。在現在,我們尤其需要打開眼界,吸取國外一切先進的科學技術和文化成果。當然,在進行對外文化交流過程中,不可避免地有一個“誰化誰”的問題,所以,我們對西方資産階級腐朽、没落思想的影響和侵蝕,必須堅决扺制,决不能讓它“化”過去,而是要把它“化”過來,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

  第三、正是這種對於我國歷代精神文明遺産的批判繼承,對於外國一切先進文化思想和科學技術的吸收和借鑒,使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承先啓後、繼往開來的創造力,它將在人類文明積累的基礎上,不斷發展和提高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生産,豐富人民的精神生活,表現出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强大的生命力。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這種源遠流長、永葆青春的生命力,是以往一切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所不可比擬的。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是人類精神文明發展過程中的嶄新的偉大事業,是一項艱巨的歷史任務。在理論上,我們還不能説已經有了系統的、深刻的認識,包括關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特性問題。我們一定要堅持把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堅持理論聯繫實際這條社會科學工作的唯一正確道路,認真地進行研究和探討,爲開創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新局面服務。

  (這是作者與楊越合寫,發表在《學術研究》1983年第3期的論文。文中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四大特徵作了較早的論述。曾獲得廣東省優秀社會科學論文三等奬。)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