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存在就是被感知”錯在哪裏

《廣州日報》編輯同志:

  前段時間讀了貴報刊登的《馬克思主義哲學提要》,使我收益不淺。這次電大考試,有一判斷題:“存在就是被感知”。答案認爲是錯誤的。但很多同學不理解,議論紛紛。請給予指導。

  市二商局〓謝ⅹ强

謝ⅹ强讀者:

  你來信提出的問題,現作如下簡要答復:

  “存在就是被感知”這一命題,出自英國著名哲學家貝克萊,意即外界事物就是我的感覺,離開我的感覺,就什麽也不存在。很顯然,這是地地道道的主觀唯心主義的論調,因此是錯誤的:

  一、列寧指出,物質是標誌着客觀實在的哲學範疇,這種客觀實在是人感覺到的,它不依賴於我們的感覺而存在,爲我們的感覺所複寫、攝影、反映。這裏講得很清楚,客觀實在的物質世界,絶對不會因你感覺、感知它,它才存在,你不感覺、感知它,它就不存在。客觀實在、客觀存在着的物質世界,是不依人們的主觀意志爲轉移的。而貝克萊的觀點則顛倒過來。將外界事物看成是人的感覺、感知的産物,那就是精神産生物質、决定物質,這不是與馬克思主義哲學關於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的正確論斷相違背嗎?

  二、我們肯定物質第一性、精神第二性,並不否定精神對物質的反作用。這種反作用表現在人們通過實踐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感覺、感知的精神活動離不開實踐。如果相信“存在就是被感知”的謬論,必然會把精神活動推到脱離實踐的死胡衕裏。

(這是作者回答讀者的文章之二,發表在《廣州日報》1985年7月25日。此類回文多篇,略。)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