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我國實行的開放與改革的方針,不僅推動了城市的發展,而且也促進了農村的變化。我國的廣大農村,目前正處於兩個大的轉化,即由自給半自給的經濟向商品經濟的轉化,由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的轉化之始。據統計,在1984年4月之前,我國農村出現的各種專業户就有2400多萬户,占全國總農户的16%。這些專業户,一是勞動致富的模範;二是科學技術的追求者、示範者和傳播者;三是建設新農村的先進分子,在他們身上既有我國農民優良傳統的繼承,又有社會主義商品生産者一些新的品質。1984年8月份的統計數字表明,我國已有8000多萬個農民走上了務工的道路,相當於全民所有制、大集體所有制工業、企業職工的1/3還多,已占我國農業總勞動力的1/10左右。值得稱道的是,這麽多農民在這麽短的時間内愉快自然地轉化爲工人,確是一件了不起的奇迹。完全可以説,我國農村的開放與改革,實質就在於農業的商品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這個過程是漫長的,但是現在已經取得了一些進展。僅從糧食商品率和農副産品商品率來看,1983年與1978年相比,分别從20%增長到30%和從49%增長到55%,同時,廣大農民的生活消費也開始由自給半自給爲主轉變爲以商品性消費爲主。上述情况表明:隨着物質生活的逐步改善,對我國廣大農民的精神生活的認識與研究,是迫在眉睫的重大課題。本文僅就我國廣大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方面,試作初步的探討。

  一、農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

  要正確認識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就必須與城市一樣,把它置於社會主義重要特徵的前提下,從我國農村的實際情况出發來加以考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這是我們黨對科學社會主義的又一重大貢獻。這個重要特徵不僅僅表現在社會主義國家的城市裏面,而且也表現在廣大農村之中。光有城市而没有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或者用城市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來代替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都不能説是對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社會主義重要特徵的正確理解。同時,馬克思曾經指出,在改造客觀世界的生産活動中,生産者也改變着,煉出新的品質,通過生産而發展和改造着自身,造成新的力量和新的觀念,造成新的交往方式、新的需要和新的語言。我國現階段的廣大農民在開放與改革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的精神面貌和精神活動,正是這樣一種狀况。但同時,舊的習慣勢力和傳統在開放與改革的過程中仍會有其不同形式的表現,這又是不可不引爲注意的支流問題。因此,要建設我國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能離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作爲社會主義的重要特徵以及我國廣大農民的實際情况這一重要依據。這也是我們考察農村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陣地的根本原則和方法。

  第一,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思想建設,就一定要佔領占全國總人口80%的農業人口這一社會成員衆多的、廣闊而重要的思想陣地。

  所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思想建設,首先是工人階級本身的思想建設,包括工人階級整個隊伍以及代表這一隊伍的政黨的思想建設。其中,在工人階級比較集中的城市,對工人階級進行思想建設的任務是十分艱巨的。但是,我們强調工人階級本身的思想建設,决不意味着排斥、否定或者削弱對於廣大農民的思想建設工作。在一個農民衆多的國家裏實現社會主義是相當困難的。對占全國總人口80%的農業人口中進行社會主義思想的灌輸、教育和訓練,在鞏固工農聯盟,縮小城鄉差别,把廣大農民的思想覺悟逐步提高到工人階級的水準上來,從而克服廣大農民身上的精神缺陷,激發他們的社會主義精神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熱情等等方面,都有着决定性的意義。

  當然,現在我國的農民已跟舊中國或資本主義時代的舊式農民相較,甚至與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前的農民相較,有許多不同之處。隨着各種專業户、各種經濟聯合體的出現和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不僅“農民”的概念正在逐漸變化,而且“農村”的概念也正在發生變化。農民的新觀念、新祈望層出不窮。但是,如果不用社會主義思想作爲指導,不加强農村的思想建設工作,工作中不講究新時期的新特點和新方法,就不能保证農村物質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正確方向。必須注意的是,在農村進行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過程中,不能憑主觀願望,想當然地提出脱離絶大多數農民的實際狀况的過急要求和過急措施。就是説,講究社會主義思想教育的不同層次和方法,一切從農村的現狀與實際出發,乃是引導廣大農民群衆通過具體切實的行動來逐步提高社會主義思想覺悟、進行農村思想建設的根本原則和根本途徑。例如,這幾年,不少農村根據自身的實際,開展了“五講四美三熱愛”的活動,創造了以建立“文明村”爲主要形式的思想建設的陣地,歸納起來他們的做法主要是:1.廣泛制訂鄉規民約;2.從基層抓起,從建設“文明家庭”做起;3.大力提倡興辦公益事業的義務勞動和互幫互助的新風尚;4.開展群衆性、經常性評選先進、表彰先進的活動;5.落實“包教”責任制,做好後進個人的思想轉化工作;6.關心老年人,發揮他們在建設“文明村”中的重要作用;7.因地制宜,開展健康活潑、鄉土氣息濃厚的文體活動,陶冶人們的心靈,培養人們的高尚情趣。這些做法都是很實際的,也是廣大農民群衆喜聞樂見的。因此,他們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就必然有不同程度的提高。這種情况正如列寧所説的,社會主義能够把廣大農民吸引到這樣一個工作舞臺上來,在這個舞臺上,他們能够大顯身手,施展自己的本領,發揮自己的才能。

  第二,要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中的文化建設,就一定要解决占全國總人口80%農業人口的文化建設問題。

  人類文化的發展史表明,隨着階級社會的愈益進步,城市不僅成爲政治、經濟和思想的活動中心,而且也是文化、教育、科學和技術等等方面的活動中心。與此形成鮮明的對照,廣大荒凉的農村,幾乎成了文化的沙漠,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尤其如此。資本主義社會由於經濟發展的需要,資産階級才開始把城市文化的唾沫吐在了廣闊而乾旱的農村土地上。然而,以往絶大多數的城鄉勞動者都不可能享有文化和受教育的權利,舊中國的情况更是嚴重。近代的文化建設事業遠遠落後於西方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的狀况,迫使我們在當前,在進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過程中,不僅要大力發展城市的文化建設事業,更好地發揮其文化中心的巨大作用,又要大力地發展農村文化建設事業,普及小學教育,掃除文盲,改變半文盲現象,提倡和推廣科學技術,建立和發展醫療衛生和文娱體育等項事業。這是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充分發揮的要求,是我們黨和國家全心全意爲絶大多數人服務的根本任務之一,也是農村開展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先决條件。

  事實上,這幾年農民對於文化的渴求是十分迫切的。在開放與改革的過程中,在農村的兩個大的轉化的過程中,廣大農民要治舊變新,治臟變净,治亂變安,治窮變富,就是要治愚變智。他們深切地懂得“金山,銀山,黨的政策是靠山;金丹,銀丹,科學技術是仙丹”。在黨的正確的農村政策下面,治愚變智,便成爲廣大農民普遍的、强烈的願望和行動。到1984年初,全國已興辦了35000多個學文化、學科學技術的農村文化站,縣級農校8000多所;鄉級夜校15000多間,考入中國農業廣播學校的農民達460000之衆。此外還有各種各樣形式的文化補習班,象雨後春笋似的方興未艾,遍佈山鄉平原,改變着農民的思維。那些有文化有科學技術,信息靈交遊廣,善於經營的農村基層幹部、復退軍人、回鄉知青和能工巧匠,已經成了農村先進生産力的代表,一支以體力勞動向腦力勞動轉化的生力軍正在廣闊的農村土地上茁壯成長,廣大農村的文化建設事業一定會在改革與開放的過程中得到進一步的發展。

  二、農村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對城市有着重大的推動作用

  人世間的任何事物,都處於相互聯繫、相互制約的矛盾狀態。城市和農村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之間的關係,也莫不如此。

  隨着人類社會第二次大分工,城市從廣漠的農村脱穎而出。在此後漫長的階級社會之中,其生産不斷發展,其人口不斷聚集,其規模不斷擴大。但是,城市成了階級社會尤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科學和技術各方面的活動中心,變爲剥削階級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設的最主要的堡壘而把貧窮落後的廣大農村遠遠地抛在它的後面,從而造成城鄉發展嚴重不平衡的畸形狀態。在這種情况下,城市的文明象磁鐵一樣,吸引着廣大農民抛鄉離土,進城謀生,成了廉價的勞動力,受盡資本家的奴役和剥削。采用精神奴役和文化剥奪的愚民政策,是一切剥削者普遍使用的手段,結果之一,便形成城鄉的長期對立和差别,農村受城市的主宰鉗制,爲城市服務犧牲,因而成了城市的附庸和城市文明的墊脚石。這是不合理的社會制度造成的。

  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城鄉勞動人民的關係,是政治、經濟、文化、思想等方面的平等關係。社會主義制度消滅了少數人對於多數人的剥削制度,也逐步在克服城市對於農村的主宰和鉗制關係,城鄉各自的存在與發展之間,已經逐步地形成真正的相互促進的局面。這不僅表現在物質文明方面的相互促進,也表現在精神文明方面的相互促進。

  物質文明方面的相互促進關係是十分明顯的。城市是重工業和輕工業的所在地。城市重工業的發展,不僅對於城市輕工業、國防工業、建築業、交通運輸業和郵電業等等部門進行技術改造具有巨大的促進作用,而且對農業的技術改造也具有很大的促進作用。也就是説,農村的物質文明建設在很大程度上取决於城市重工業能够給予多少技術改造的物質基礎,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程度不能離開城市重工業提供的技術改造的物質程度,這是問題的一個方面。另一方面,城市的存在,重工業的發展,輕工業的繁榮,又得依靠農業的進步與實力。不論辦任何事情,都離不開糧食;工業和其他部門發展所需的勞動力,都主要是由農村提供的;輕工業原料的70%離開了農業就無法得到;就我國來説,8億農業人口是工業品的主要銷售者,農村的購買力如何,直接影響城市工業的生産和發展狀况;國家建設需要積累資金,而農業則是積累國家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這説明,農業的發展,農村物質文明建設的進步,又是促進工業的發展和城市物質文明建設進步的最先决的條件。

  城鄉物質文明建設相互促進的關係,必然導致城鄉精神文明建設的相互促進。一般地説,城市是工人階級聚居之地。工人階級是先進生産力的代表者,是最有遠大前途的階級,同其他勞動群衆尤其是廣大農民又有着血肉的聯繫,這是工人階級的先進思想、道德、紀律等等方面,易於灌輸、感染,從而推動廣大農民覺悟的有利條件。因此,城市工人階級對於廣大農村的農民群衆來説,不管是革命時期還是建設時期,其本身的思想建設工作對農民思想的建設有着巨大的促進作用,這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社會主義社會要逐步縮小城鄉差别,工農差别,腦力勞動和體力勞動的差别,並最終消滅這三大差别。從文化建設角度看,社會主義初期城鄉文化的差别應該是日趨消除的,但在現階段,城市物質文明發展的起點,一般會比農村高些,它所能給予城市文化建設的條件也就會比農村優越得多。因此,城市在文化建設方面,在社會主義很長一個時期内,還處於優先的地位,這是農村所不能一下子改變的處境。農村固然需要自己的努力,創造更好的物質條件,盡快地把它搞上去,但是,城市有義務扶持、帶動、促進農村的文化建設事業,爲農村文化的發展提供更多的教師,更多的農藝技術人才,更多的醫療衛生人員,更多的文學藝術、科學知識等等精神食糧。這是應當做到的。

  城市在精神文明建設方面對農村具有促進作用,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對城市有没有促進作用呢?有的同志對此缺乏認識,認爲只要城市的精神文明建設搞好了,農村的精神文明建設就會自然而然地水漲船高。這種觀點是片面的。

  第一,城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盡管在物質條件、發展水平等許多方面存在着明顯的差距和不同,但是,以社會主義思想爲核心,爲指導,則是一致的。用社會主義思想武裝起來的農民,便會産生巨大的精神力量。這種力量不僅是農村得以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根本的内在力量,而且是推動城市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不可缺少的外在力量。黨的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的許多事實也證明這一點。馬克思主義告訴我們,任何一次社會變革,都是以思想的變革爲先導的。我國農民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率先起來冲破極左路綫的束縛,創造出聯産承包責任制,并且很快在全國廣大農村開花結果,這不僅成爲農村兩個文明建設發生巨變的内在動力,而且成爲城市經濟體制改革必須借鑒的東西,因而極大地推動了城市的兩個文明建設。正如鄧小平所説,農村有農村的特點,城市有城市的特點,但是生産責任制則是城鄉都適用的東西。這既是對農民創造的生産責任制的充分肯定,也是對廣大農民的思想解放從而推動城市工人階級和其他居民的思想解放的外在動力的充分肯定。

  第二,城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盡管存在明顯的差距和不同,但是,都要求有一定的文化教育、科學技術爲相應的條件。農村要有這些相應的條件,必然要求助於城市的大力支援,這在客觀上因農村的文化需求而促進了城市文化事業的發展。

  一般説來,城市的文化建設是走在農村前面的。但城市文化建設的水平,總不能停留在原有的位置上。城市文化建設持續的發展,既有賴於城市物質文明的持續發展,又有賴於農村文化需求的提高。農村的物質文明發展了,農民對文化的需求就更加迫切。例如,他們需要城市建立各門各類的學校爲農村培養千千萬萬個專門人才,這在事實上就促進了城市文化建設的不斷發展。因此,城市文化建設能否持續發展的問題,除了城市本身的需求因素之外,農村的需求因素决不能否定和低估。因爲光有城市本身的需求因素而排斥農村的需求因素,城市文化建設發展的廣度和深度就是有限的。

  三、農民的精神解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高度的標誌

  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還要從農民的精神解放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高度的標誌這一角度來考察。要説明這一點,首先涉及到的問題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指的是什麽?衡量這一高度的標誌又是什麽?弄清了這些問題,對於農民的精神解放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高度的標誌的理解,就會更爲清楚一些。

  從各個階級社會的本身來説,它的精神文明的建立和發展的過程,都是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隨着該社會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産生和發展的過程而出現的。所謂比較完善,就是統治該社會的思想體系比較完整;統治階級本身已有比較足够的文化並在這一基礎上掌握比較完整的、爲本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思想體系,來麻醉和奴役没有文化、缺少文化的廣大勞動人民,以維護其經濟上的統治和剥削。該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便是一個高度。然而,原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一旦走上反動的階段以至於最終失去頭上至高無上的皇冠,其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柱便開始動摇直至倒塌,其精神文明也便從産生、發展的高度上逐步地跌落下來,而被另一個新生的統治階級所建立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綜觀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其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和走向没落的過程,大至便是如此。這説明,各個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本身是有高度的。這個高度是處於該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與没落之間的。而達到這一高度的標誌,則是代表歷史進步的上昇和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思想體系的相對完善化,以及掌握這種思想體系所具有的相應的文化基礎。

  不僅各個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曾經有過自己的高度,而且後者的高度總是超越前者的高度的。這正是人類社會歷史形態不斷進化的一種表征。這就是説,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所能達到的高度並非一樣,原因也主要在於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的思想核心有所區别,文化基礎有所不同。各個剥削階級的思想是私有制的反映,爲私有制服務,其本質是一致的。但是,不能因爲它們本質的一致性而否定它們在本質一致性前提下存在着的各種差别和特點。尤其在它們還處於上昇、發展的歷史進步時期,也即創造和達到精神文明高度的時期,可以説是各自的精神文明的個性和特點的最明顯最集中的反映。通過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達到高度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成果的比較,我們並不難發現,它們在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激起的浪尖,無疑是一個比一個高大。

  同以往階級社會一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有其産生和發展時期。所不同的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會走向没落,不存在没落的過程,它的高度不象階級社會精神文明的高度那樣,處於産生與没落過程之間,而是在産生和發展過程中達到接近社會主義社會所要求的程度。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本身,是繼承人類社會歷史的一切優秀精神資料和全體社會主義成員共同創造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高類型的精神文明,同以往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質的不同。以往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和没落的過程,尤其在達到高度之後的逐步没落乃至被新興階級的精神文明所取代,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這是因其思想核心由代表歷史的進步而走向歷史的反動所致。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的,這種思想貫穿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産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代表着歷史的進步和廣大勞動群衆的根本利益。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只有産生和發展的過程,没有没落或被别的什麽新興階級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的問題,它本身所能達到的高度,和人類社會歷史精神文明進化到這個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是用以往階級社會精神文明所達到的高度的積累爲起點,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本身的産生和發展爲過程,以接近社會主義社會的程度爲目的的。而衡量達到這個高度的標誌,主要有兩點:

  第一,當然是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爲全社會成員所掌握,即不僅成爲工人階級自覺改造世界的鋭利武器,也成爲工人階級以外尤其是廣大農民自覺改造世界的鋭利武器。廣大農民是否掌握了這個思想武器,是衡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否達到這個高度的思想標誌。

  剥削階級的思想只能爲剥削階級所掌握,掌握的過程既是灌輸的過程,又是自覺的過程。但是它們對廣大勞動人民來説,就只有灌輸而無自覺可言。廣大勞動人民對於剥削階級的思想統治和灌輸,或遲或早總是要加以反抗的。因此不可能形成全體社會成員在思想上的一致,爲全體社會成員所掌握。與此相反,社會主義思想既然代表廣大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那麽,不論是對工人階級還是對廣大農民的灌輸,都會形成自覺的過程,變爲自覺的行動。因而具有全社會成員在思想上達到完全一致的可能性。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只有在全體社會成員的思想都達到社會主義思想的水準,才會有一個全新的高度。在我國要達到這一高度,占全國總人口80%農業人口的社會主義思想水準就必須有極大的、普遍的提高,否則,就談不上農民精神解放中的思想解放,更談不上整個國家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發展所要達到的那個高度。因此,廣大農民的思想解放所要達到的高度,既是農民自身精神徹底解放的重要標誌,又是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應有高度的重要標誌。

  第二,社會主義思想之所以能够成爲全體社會成員共同一致的指導思想,還因爲社會主義社會能够讓工人階級以及其他勞動群衆尤其是廣大農民享有文化來自覺掌握這種思想。廣大農民是否有了足够的文化,是衡量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否達到這個高度的文化標誌。

  以往剥削階級既要向廣大群衆灌輸其作爲精神文明核心的剥削階級思想,又害怕廣大群衆有文化,這是非常矛盾的現象。因此,各個階級社會,那怕是資本主義社會,它們所建立起來的精神文明,能够達到的高度都是有限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却不同。由於社會主義思想是代表全體勞動者根本利益的思想,用這種思想作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核心,同勞動人民掌握文化知識的關係不存在分離、對抗的關係,它愈是要求廣大社會成員要有社會主義思想,就愈是要求廣大社會成員要有文化。因此,在思想的灌輸和文化的發展之間是相互促進的,思想水準的提高和文化水準的提高也是一致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所能達到的高度便不可估量。這説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具有全體社會成員在指導思想上達到一致的可能性,也具有指導思想與文化知識達到一致的可能性。要把這兩種可能性變爲現實性,廣大農民除了思想解放之外,精神解放中的文化解放便是舉足輕重的事情。只有廣大農民都有極高的社會主義覺悟的同時具有極爲豐富的文化知識,我們才能够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已經達到了應有的高度。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達到高度的標誌,不僅僅是廣大農民思想上的精神解放,而且是廣大農民文化上的精神解放,二者缺一不可。

  現在,我國廣大農民的社會主義思想覺悟是有一定基礎的。但是,由於種種干擾,我們對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估計必須實事求是,目前或今後較長一段時期裏,還僅僅處於打基礎、起步的階段,大量的艱巨的工作還在後頭。這就要求我們要特别加以重視並給予精心的指導。

  (這是作者發表在《學術研究》1986年第1期的論文,多家報刊轉載。)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