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論個人、家庭同社會的精神文明的相互作用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所面臨的艱巨任務之一,就是要把這種建設落實到千家萬户、一代又一代人的身上。這就涉及到社會精神文明、家庭精神文明和個人精神文明之間的諸多問題,本文僅就三者之間的相互作用方面試作一些論述。

  一、社會精神文明對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决定作用

  (一)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决定着個人和家庭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質和總的目標

  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各個個人與家庭,客觀上存在着千差萬别,因而産生出錯綜復雜的社會現象,搆成撲朔迷離的社會現實,展示出個人與家庭和社會之間千絲萬縷的聯繫。但這種聯繫本身並非雜亂無章,而是有一定的規律可循的。各個個人與家庭,不僅備有共同的發展規律,而且與社會之間也有其内在的規律。一般來説,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性質,無疑是取决於該社會的性質的。該社會精神文明的性質,就是該社會經濟上占統治地位因而在精神上也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性質。在社會主義社會,由於它的精神文明的性質是社會主義的,是維護和保证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經濟得以健康發展的,它就必然要求與社會主義公有制經濟狀况相互適應的各個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也要在社會主義一般性質的基礎上,顯示各個個人與家庭較之以往階級社會時代更爲健康正常、生動活潑、豐富多彩的人格和家風。與此相關的生活習慣、思想情感、理想信仰、倫理道德和文化修養等等,都要在基本符合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要求下才有真正發展提高的可能性。

  當然,社會主義性質的精神文明,思想要求存在着高低不同的層次,這是絲毫不能無視的現實,只有客觀地承認這一現實,才能真正理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固有本質的層次性,否則,就會有脱離大多數人民群衆思想覺悟程度的可能,因而不能真正搞好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固有本質的層次性,其一是指本質中的先進性,其二是指本質中的廣泛性。先進性是社會主義時期共産黨人所應做到的。他們既立足於社會主義的現實,又高於社會主義的現實,不僅推動着他們自身的前進,也引導着廣大群衆的前進,因而對提高社會主義現階段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程度和水平,爲將來進入共産主義社會準備好新型的個人和新型的家庭,有着極其重大的作用。但是,在社會主義時期,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固有本質中還有其廣泛性的一面,是一切社會主義公民所應共同遵守的,也是廣大社會主義公民所能接受的。因此,我們不能只講先進性,不講廣泛性,也不能只講廣泛性,不講先進性。而且,它們都要以馬克思主義爲指導。堅持了這一個關鍵的問題,各個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的近期目標和長遠目標,也就有了努力的正確方向。這就是説,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性質决定了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質和總的目標,是不以人們的意志爲轉移的社會主義社會歷史運行發展的必然規律。但是,由於舊有思想觀念和“左”的思想觀念的影響,現實生活中,存在着各種程度不同的違背上述規律的現象,因而形成堅持社會主義性質和總的目標與自覺或不自覺地違背這一性質和目標之間的思想意識形態方面的鬥争。這種鬥争絶大多數是以人民内部矛盾的形式出現的,在現階段和將來很長一段時期内,是普遍存在着的。但隨着社會物質生活和社會精神生活的不斷改造與變革,違背上述規律的現象將逐步减少,各個個人與家庭達到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所要求的程度愈來愈高,尤其在性質和總的目標上更接近於社會主義社會的應有水準。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爲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提供了嶄新的精神動力和更好的精神條件

  階級社會的各個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是各有其社會所給予的精神動力和精神條件的。這裏所指的精神動力,主要是指推動階級社會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指導理論,以及由這種理論决定和影響的一整套社會倫理道德之類的東西。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分别把奴隸主、封建主、資産階級的理論及其倫理道德等觀念强加給社會個人和社會家庭,并且推動它們建立起同剥削階級相互適應的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以便造成廣泛的社會基礎,維護和鞏固其反動的統治。社會主義社會所給予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精神動力,與以往階級社會完全不同,它不再是腐朽没落的剥削階級的理論及其那套社會倫理道德觀念,而是代表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根本利益的、具有無限發展前途和生命力的馬克思主義理論,以及在這種理論指導下改造和建設起來的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觀念。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個人與家庭有了這樣的精神動力,其精神文明建設就有了可靠的理論保证。馬克思主義理論和有利於社會主義的倫理道德觀念,以它所代表的無産階級和廣大勞動群衆的根本利益而越來越被絶大多數的人們所認識所理解所接受,並化爲行動的力量,推動個人和家庭精神面貌的根本變化。這種變化的深度和廣度,是以往任何階級社會的精神動力所無法企及的。這正是社會主義社會的精神動力無限發展和立於不敗之地的優越性的充分體現。在我們的現實社會中,固然還有一些個人或家庭並不都是以此爲精神動力的,但只要不妨礙而是有利於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可爲我們吸取的精神因素或倫理道德觀念,我們不僅不反對,而且必須加以扶持和保護。我們所要堅决反對的,只是那些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識和資産階級思想意識。决不能低估那些東西對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破壞作用。它們在受到社會主義精神動力的衝擊之後,還有可能負隅頑抗,但終究扺擋不住歷史前進的脚步,而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建設實踐中,將逐步被消滅,那些受腐朽没落的封建思想意識和資産階級思想意識毒害的人們,將會逐步跟上大多數人行進的壯闊隊伍。

  剥削階級的社會除了給該社會的各個個人與家庭提供剥削階級的精神動力,也在不同程度地爲社會個人與社會家庭提供必要的精神條件。這裏所指的精神條件,主要是指社會文化教育、社會科學技術、社會體育衛生的規模和設施等等方面的東西。它是各個社會個人和社會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條件,主要是由社會供給的。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進化,特别是到了資本主義社會,在現代許多發達國家中,社會所給予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條件,是愈益伴隨着物質文明的高度發展而不斷增加的。資本主義社會之所以這樣“慷慨”地給予,最終的目的還是從衆多的受剥削的個人與家庭中更多地榨取利潤,爲資本家的根本利益效勞。與此相反,社會主義社會給予個人與家庭的各種精神條件,則是幫助個人與家庭擺脱以往精神奴役的枷鎖,徹底推翻私有制和私有觀念的殘餘,以實現共産主義爲最終目的。這是從最高理想的角度來看的。但是在社會主義現階段,最直接的還是幫助個人與家庭成爲“五愛”與“四有”,成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所必備的那些條件。雖然,我國社會主義的歷史還很短,受比較落後的物質條件制約的精神條件還不是很好,但是,嶄新的精神動力和由此决定的爲廣大群衆服務的現有精神條件,已經對我國的社會個人與社會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發生了巨大的作用,這是不能否定的事實。隨着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的實現,物質文明建設的突飛猛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快步發展,爲各個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建設提供的精神條件將會是越來越好的。

  (三)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爲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創造了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

  社會主義國家要進行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就必須有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而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是通過社會主義國家的文明建設來取得的。中國素以文明古國著稱於世,前人給我們留下了寶貴的文化遺産,包括我國各族人民長期形成的高尚的道德風尚。我們的黨和人民在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教育熏陶之下,在長期的革命鬥争實踐中,批判地繼承歷史上精神文明的遺産,形成了自己嶄新的精神面貌,開了一代新風。舉世聞名的延安精神,曾經使全國億萬人民和許多外國友好人士熱情向往,從解放到50年代和60年代初期,這種道德風尚和社會風氣在全國人民中得到了推廣和發展。那時,我國的社會個人與社會家庭文明建設一般來説是健康發展的,總的趨勢是好的,但是極左路綫的長期干擾,林彪、“四人幫”製造的十年動亂,使我們在物質文明建設上遭到極大破壞,精神文明建設上也遭到浩劫,封建思想殘餘和資産階級腐朽思想影響以及其他錯誤思想泛濫,敗壞了我們的黨風和社會風氣,殘害了一代青少年的心靈,造成了在一個時期内人們思想的混亂,各種歪風邪氣的盛行。這些都直接破壞了我國社會個人與社會家庭精神文明建設的已有成果,更留下了許多隱患。十一届三中全會以來,我們提出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目的之一就是要恢復解放後到60年代初期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好的一面,同時要造成更好的道德風尚和安定團結的政治局面,藉以調動國内衆多社會主義成員和家庭建設現代化的熱情。

  另一方面,我們現在實行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開始打破閉關鎖國的狀態,增强了國際間的正常交往,但在引進西方先進科學技術的過程中,不免泥沙俱下,也帶來了一些資本主義腐朽頽廢的垃圾,這是不利於社會個人與社會家庭的精神文明建設的因素,迫切需要通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扶正抑邪,褒揚真善美,貶斥假惡醜,有效地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以便振奮人心,充分發揮個人與家庭在現代化建設中的積極作用。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僅决定着個人、家庭精神文明的一般性質和總的目標,爲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提供嶄新的動力和更好的精神條件,而且也爲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創造一個良好的社會環境和社會風氣。

  二、家庭與個人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作用

  我們考察社會對個人與家庭的决定作用,並不能無視個人與家庭對社會的重要作用,離開這一點,就不是馬克思主義者對待個人、家庭和社會之間辯證關係的正確認識和態度。個人與家庭是組成社會的細胞,這就是個人與家庭對社會的作用所在。這種作用不僅表現在社會物質文明方面,而且也表現在社會精神文明方面。就個人與家庭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方面的作用來説,在一定程度上,甚至於比對社會物質文明方面的作用還要重要。正如列寧曾經指出的那樣,個人與家庭的良好道德和精神面貌等等,“能幫助人類社會昇到更高的水平”。人類社會要發展前進,要“昇到”更高的水平,是不能没有個人與家庭精神文明的發展並推動人類社會的更新的。因此,進一步分别考察一下社會主義社會中我國家庭與個人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的表現,也是完成必要的。

  首先,家庭的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作用主要有如下幾個方面的表現。

  (一)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家庭精神文明,是鞏固我國社會主義的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力量

  我國現行的法律規定:婚姻自由,一夫一妻,男女平等,保護老人和兒童利益,有計劃地進行生育,等等。這是以法律手段及其力量來鞏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實施,有利於社會精神文明。但是法律是帶强制性的東西,對於家庭來説是外在的,當家庭的矛盾尚未激化而達到法律程度時,家庭中自然形成的内聚力和排外性,並不是隨時隨地都歡迎法律的干預的。在這種情况下,經常地、大量地起制約與調節作用而維系家庭生活在社會規定的軌道上正常運行的,便是家庭精神文明的力量。家庭精神文明的力量具體取决於家庭的思想建設與文化建設的程度。對思想建設與文化建設比較重視,家庭教養、家庭風氣比較好,違反有關現行法律的事情就會比較少,違反的程度也可能輕微。這就直接間接地减少了社會犯罪的可能性,直接間接地减少了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實施的阻力。假若全國絶大多數的家庭精神文明的力量都有極大的增强,家庭成員的思想素質和文化素質均有極大的提高,遵照社會主義有關婚姻家庭制度行事的自覺性就有極大的提高,因而對鞏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起着重要的作用。也因此,我們把家庭的精神文明力量看作是鞏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力量。缺少或者削弱這一重要力量,光靠現行有關法規的强制力和約束力,是不能真正從根本上把鞏固社會主義婚姻家庭制度的工作做在億萬家庭成員的心坎上的。當然,有關法規手段及其力量不能代替家庭精神文明自覺程度的力量,同時也不能只用後者來代替前者。這是因爲,任何階級社會的婚姻家庭制度的推行,都是依靠有關法規與家庭精神文明的力量的相互配合而産生力量的,我們社會主義的情况也不能例外。

  (二)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家庭精神文明,是促進社會安定團結、奮發向上的重要因素

  社會能否安定團結,奮發向上,由很多因素决定的。家庭精神文明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因素。社會上的個人,都是分屬於各個家庭的,家庭精神文明狀態熏陶出來的各個成員在社會上所表現出來的社會心理和社會行爲,直接間接地影響社會風氣。如果家庭中的成員頂得住來自社會上各種腐敗因素的襲擊,分得清是非邪惡,懂得應該怎麽做才是正確的,才是合乎社會主義公民的權利與義務的要求,就會對社會的安定團結起着很好的促進作用。從這個意義上説,黨中央下决心要在今後實現社會風氣的根本好轉,主要做到社會秩序明顯改善,人們的勞動態度、工作態度和服務態度普遍改進,社會刑事犯罪事件顯著减少,各種損人利己、損公肥私、好逸惡勞、“一切向錢看”、不擇手段地追求享受,孤立和打擊先進分子的歪風邪氣受到有效的制止和普遍的鄙視,并且堅决消滅那些在新中國早已絶迹而目前又重新出現的醜惡現象。這當然要從很多方面來努力,但是絶對不能忘記對家庭精神文明因素的培植與發揮它的重要作用。因爲家庭精神文明這一重要因素是轉變社會風氣不可或缺的東西。這並不意味着否定家庭因素之外的學校、單位和社會的各種因素,家庭因素只有同這些因素有機配合,因而形成社會整體的有利因素,家庭因素才能真正地對社會的安定團結、奮發向上作出自己的貢獻。

  (三)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建設家庭精神文明,是搞好兩個文明建設的重要措施

  建設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會主義强國,是我國長期的戰略任務。要實現這個戰略任務,需要有許多具體措施,建設家庭的精神文明,便是其中一種措施。我國現階段的家庭是從舊的中國家庭中發展而來的,它的過去受幾千年封建思想的統治,它的將來是共産主義社會的細胞。而目前却是處於由前者到後者的過渡時期;在世界範圍内,和我國家庭并存的,除了社會主義類型的家庭外,還有封建的、資本主義的家庭。這些社會歷史與現實的條件,家庭存在的國内外的環境狀態,迫使我們必須要在家庭精神文明建設上采取相應的措施,以消除封建思想的殘餘與資産階級腐朽思想的影響,從而促進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戰略任務的實現。

  另一方面,夫妻的恩愛,父母子女關係的和睦,姑嫂妯娌弟兄之間的關心,各親屬關係的親密無間,則可以創造優越的環境和條件,使家庭成員保持健康、愉快、進取的精神狀態,來從事改造自然、改造社會的工作與生産,獲得不斷增長的物質成果,促進社會主義物質文明的進步和發展,實現我們在本世紀末建設高度的物質文明的戰略任務。所以,社會主義條件下家庭的精神文明同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是息息相關的。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爲家庭的精神文明提供社會物質條件和精神動力、精神條件,家庭的精神文明又反作用於社會的兩個文明建設。我們的宗旨就是要消除家庭對社會兩個文明建設的各種消極的反作用,把它的積極的反作用激發到最大限度。

  (四)我國社會主義條件下的家庭,是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的重要基地

  從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到高級階段,是很長時期的事情,需要幾代人的接力奮鬥。這些人必須是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社會主義公民。整個社會,包括學校、少先隊、共青團、機關企業事業等等單位,都要爲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而努力,家庭更不能例外。事實上,家庭作爲社會的細胞,它在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方面,具有十分特殊的作用。家庭作爲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的重要基地,是由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决定的:

  第一、家庭對於子女的教育更具親切感和權威性,一般地説較易爲子女所接受。因爲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和紀律等等,通過婚姻血緣關係或收養關係的紐帶,更賦予温情和親意,更能感化教育對象,更能收到服從家長正確意志的權威效應。第二、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更具針對性和耐性,一般地説較易避免空洞的説教和粗暴的訓斥。因爲社會主義的理想、道德和紀律等等,只有通過各個具體的教育對象的個性和特點,進行有的放矢、反復的灌輸和培養,才能逐步具有,家庭則是擔負這種教育最適宜的場所。第三、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更具示範性和長期性,一般地説較易對子女發生潜移默化的影響,而且經久打上家庭風尚的烙印。青少年在家庭的時間一般比較長些,家長的言行舉動對於他們心靈的塑造甚爲致切。他們往往是從家長那裏學到看得見、摸得着的好的思想和行爲的,這些在其以後人生的漫長道路上,將是一種受用的東西。第四、家庭對子女的教育更有社會適應性和同向性。可以説,家庭是子女最早的學校,父母是子女第一任的教師。當孩子進入準社會的學校和現實的社會生活之中,最能檢驗家庭早期教育成效的,莫過於它與社會的適應性和同向性了。

  其次,個人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作用,又應當怎樣來理解呢?

  個人的精神文明,也即個體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它是社會進步的重要標誌。我們不僅要强調社會生産的發展决定着個人的精神文明,决定着個體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而且必須敢於承認個人的精神文明,個體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與社會發展的内在一致性和一定程度的决定性。馬克思曾經指出:“人們的社會歷史始終只是他們的個體發展的歷史,而不管他們是否意識到這一點。”這裏講得很明確,個體的發展同社會歷史的發展的内在一致性,“始終”是存在的。我們的任務,就是要認識這種内在的一致性。承認這種内在的一致性,就不僅僅是把個體的發展看作純粹是社會歷史發展的産物。恩格斯認爲,歷史是由相互衝突的每個個人的意志的總的合力創造的,但是“每個意志都對合力有所貢獻,因而是包括在這個合力裏面的”。如果我們只承認每個個人的意志的總的合力的作用,看不到或者否定每個個人意志對組成這種合力的貢獻,那就無异於把作出這種貢獻的個人意志徹底取消,那就會得出“社會歷史的合力=社會歷史的合力= 0”的荒謬結論。因此,真正承認社會歷史合力的决定作用,就必須承認個體發展自身的歷史過程,重視個體發展自身的過程對社會發展的一定程度的决定作用,並把它看作是“包括在”社會發展合力的决定作用“裏面”的那種决定作用的因素。

  當然,個體發展過程本身的歷史,是隨着社會歷史的發展而發展的。馬克思把人類歷史的發展區分爲三大社會形態:最初的社會形態是人的依賴關係(起初完全是自然發生的)。那時,人的生産能力只是在狹窄的範圍内和孤立的地點上發展着的;第二大社會形態是以物的依賴性爲基礎的人的獨立性。在這種形態下,才形成普遍的社會物質變换,全面的關係,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的體系;第三大社會形態則是建立在個人全面發展和他們共同的社會生産能力成爲他們的社會財富這一基礎上的自由個性。這就是説,個體從對自然界的依賴到相對獨立再到個性自由,標示着社會生産的進步和社會文明的發展,個體並非完全受制於社會,而是可以改造社會,推動社會歷史前進的。在今天,我們看得很明顯,個體的自由的全面的發展,是與社會的發展互爲條件的:個人只有在集體中,才能獲得全面發展其才能的手段,但同時,個人的自由發展又是一切人的自由發展的條件。我們之所以首先闡明社會精神文明對個人的决定作用,同時也指出個人精神文明對社會精神文明的重要功能,正是堅持了馬克思主義關於個體發展與社會發展的辯證關係在精神文明問題上的觀點。

  過去由於極左路綫的干擾和影響,不敢講個體發展的社會功能,不敢講尊重人才,所謂調動人的主觀能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本身,也就成了虚無飄渺的炊烟,找不到發展個體的立足點。這幾年,我們提出要培養“四有”的社會主義公民,要把人的政治素質、心理素質、文化素質和品格素質都加以提高,這是我國社會發展求助於個體發展的呼聲,我們必須把個體的發展,順應曆史潮流地提到緊迫的議事日程之上,並通過建立幸福美滿的文明家庭和高度發展的社會主義文明,培養出全面發展的人才,把我們的社會主義偉大事業進行到底。

  (這是作者發表在《學術研究》1987年第3期的論文,《廣州日報》1989年12月8日轉載其中部分。)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