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内容之一

  人類文明的曙光,昇起於野蠻時代的末期,此後經歷了漫長的歲月,曙光逐漸變爲烈焰,燃起了世界文明的熱潮,鑄成了世界文明的歷史。

  翻開這部偉大的歷史,人們不難發現,色彩繽紛的文明現象,變幻莫測的文明軌迹,都同客觀世界和主觀世界的交互作用密不可分。爲着探索其中的奥秘,多少仁人志士,窮盡畢生精力,繼往開來,添磚加瓦,因而形成了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各種理論與學説。

  在這些理論與學説中,人類文明的總體,逐步地被分割爲物質文明、政治文明、法制文明、“人種”文明和精神文明等等研究領域。這些領域研究的相對獨立化和不斷的完善化,標誌着人類文明發展的多樣性、豐富性和復雜性,也展現着世界文明與人類生活愈益緊密的内在聯繫,更預示着人類認識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在飛速地提高。這一切,又爲人類在總體上把握世界文明的歷史、現實及其未來的行程,創造了更加有利的條件。

  基於此,精神文明學——研究人類精神文明領域的新興學科,它所涉及的範圍相當廣闊,内容相當豐富,有待我們在前人研究的基礎上,展開探索性的工作。當然,作爲一門新興的學科,首要的問題,就是要確定其研究的對象。

  人類的文明主要包括物質的、政治的、法制的、“人種”的和精神的文明。這些文明的組成部分,各自有其相對獨立的研究對象,形成相對獨立的學説。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對象,區别於人類文明中其它相對獨立領域的地方在於:它是研究人類社會主體精神的形成、發展及其同客體存在交互作用的科學。具體來説主要有三個方面的内容。首先是研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規律的科學。所謂主體精神,是指具有自我意識的現實的人,即現實的人的精神活動;客體存在則是指主體精神活動的前提或結果。主體精神和客體存在一旦共處於人類社會並形成現實的關係,它們便會發生互動的作用,同時在一定的條件下産生人類的各種文明及其發展狀態,當然也産生人類的精神文明和它的逐步昇華。因此,精神文明學所研究的主體精神和客體存在及其互動關係,雖有相同於一般的主體與客體及其互動關係之處,但區别是明顯的。這種區别正是精神文明學的研究對象的本質特徵。   

  要把握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起源與演進規律,應當從縱向上把握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潜在的始點、它從物質文明中分離出來的現實的始點、它自身成型的始點和達到嶄新高度的始點。

  一、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潜在的始點    

  這個始點必須追溯到人類社會的第一個時代。    

  (一)人類社會的三個時代    

  文明時代是人類社會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才出現的現象。在它之前,曾經經歷過人類社會的誕生和此後幾百萬年的漫長歲月。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 一書中認爲,摩爾根是第一個具有專門知識而想給人類的史前史建立一個確定的系統的人。按照摩爾根的歷史分期法,人類社會大體可以劃分爲三個時代,即蒙昧時代、野蠻時代和文明時代。而蒙昧時代則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起源的始點。

  (二)蒙昧時代是精神文明潜在始點的原因

  “人是起源於動物界的”,人腦則起源於人與動物界的分離,它同動物腦子的不同之處,在於人腦有思維和認識功能,並在那時已開始産生,具有了人的意識,雖則是初步的、萌芽的狀態,畢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此後得以成型、生息和擴展的原始階段。因此,尋找人類社會精神文明起源的始點及其原因,對於認識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演進規律,是完全必要的。當然,人類社會精神文明起源於蒙昧時代,並不等於那時已是人類的文明時代,而是在這兩個時代之間,還隔着甚爲遥遠的路程。

  二、精神文明從物質文明中分離出來的現實始點

  此後具有决定性意義的,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從物質文明中逐步分離出來。這個首次分離的現實始點,是由什麽東西决定的呢?

  (一)城鄉的分工與對立是分離的基礎

  馬克思、恩格斯認爲:“城鄉之間的對立是隨着野蠻向文明的過渡、地方局限性向民族的過渡而開始的。”此間開始的城鄉分工與對立,是“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的最大一次分工”與對立。這就是説,城鄉分工與對立,一引起人類社會從野蠻時代過渡到文明時代;二引起物質勞動和精神勞動這兩種不同形式的勞動的分工與對立,因而産生體力勞動者與腦力勞動者。體力勞動者從事物質勞動,生産物質産品,創造人類社會的物質文明;腦力勞動者從事精神勞動,生産精神産品,創造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

  (二)在城鄉分工與對立基礎上産生了“真正的藝術”

  關於這一點,馬克思主義的創始人曾經有過精彩的論述。由於城鄉的分離,“把一部分人變爲受局限的城市動物,把另一部分人變爲受局限的鄉村動物,并且每天都不斷地産生他們利益之間的對立”。這一方面,使農業勞動者幾乎同精神生産隔絶,也使城市大多數體力勞動者與精神生産無緣。但是,城市中的“手工業者對於本行專業龢熟練技巧還有一定的興趣,這種興趣可以達到某種有限的藝術感”。正是這種有限的“藝術感”,促使精神生産者從物質生産者中分化而來,並逐漸形成腦力勞動群體,推動“真正的工業和藝術産生的時期”的到來。從這裏可以看到,城鄉之間的分工與對立,無疑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從物質文明中逐步分離出來的現實始點。

  三、精神文明成型的始點

  如果把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潜在始點和現實始點分别看成是它的“細胞”和“胚胎”,那麽,它的成型始點便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嬰兒”,這個“嬰兒”的降生,是社會生産力的逐步發展所導致的階級對抗和根本利益的衝突。

  (一)奴隸社會是階級利益對立的始點

  恩格斯指出:“隨着在文明時代獲得最充分發展的奴隸制的出現,就發生了社會分成剥削階級和被剥削階級的第一次大分裂。”社會生産力發展到一定程度,出現的剩餘産品被一部分私人所佔有,因而形成剥削階級和被剥削階級。這兩個利益對立階級的第一次大分裂,始於奴隸制社會。此後“公開的而近來是隱蔽的奴隸制始終伴隨着文明時代”,這在社會主義制度産生之前,直到今天,它都是關於世界文明發展的階級屬性的一種科學論斷。

  (二)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成型於奴隸社會

  作爲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剥削階級的奴隸主階級,它不僅在“物質力量”上佔據着統治地位,而且還必須尋求維護這種物質力量的“精神力量”,尤其是思想統治方面的“精神力量”,以便麻醉被統治階級,達到長治久安的目的。同時,被剥削階級爲獲得生存和發展的“物質力量”,也必然會在鬥争中産生自己的“精神力量”,以戰勝或取代統治階級的思想,從而實現“物質力量”的統治地位。這裏所説的統治階級和被統治階級的“精神力量”,都是從“物質力量”的基礎上産生而來,又有别於“物質力量”本身,同時促進“物質力量”的强固。這種“精神力量”,就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力量,它最初出現在奴隸制社會。

  不言而喻,一個階級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物質力量”,同時也是社會上占統治地位的“精神力量”。統治階級中積極的、有概括能力的思想家,把編造這一階級關於自身的幻想當作謀生的主要泉源;而革命階級的存在則是一定時代的革命思想存在的前提。他們之間的抗争,推動或延緩着人類社會精神文明的歷程。因此,在奴隸制社會裏,人類精神文明這個“嬰兒”,在成型的始點上,已經踏入了階級紛争的世界,不可避免地打上了階級的烙印。從此之後,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是在階級和階級鬥争中不斷擴大和發展其規模,完善其自身,並達到一定的高度。

  四、精神文明達到嶄新高度的始點

  但是,人類社會的精神文明,只有結束私有制的統治,才有可能達到嶄新的高度。這嶄新高度的始點,無疑是實行社會主義公有制爲主體的社會及其所建設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

  (一)以往階級社會精神文明的歷史高度

  當文明一開始的時候,生産就開始建立在級别、等級和階級的對抗上,最後建立在積累的勞動和直接的勞動的對抗上。綜觀人類文明史,奴隸社會、封建社會和資本主義社會,都是私有制的社會,多數人受壓迫受剥削,少數人却幾乎霸佔了全社會的財産,這是極不公平、極不合理的醜惡的社會現象。因此,結束這種醜惡的社會現象,消滅這種長期的對抗,要求建立“一種公正和諧的關係”,以及“管理上的民主,社會中的博愛、權利的平等、普及的教育”,等等,這將“揭開社會的下一個更高的階段”。這個階段不是古代氏族的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復活,而是“在更高級形式上的復活”。社會主義公有制的産生和發展及其精神文明的建設目標,正是這樣一種狀况。它既是人類社會物質文明嶄新高度的始點,也是人類社會精神文明嶄新高度的始點。

  當然,從各個階級社會本身來説,它的精神文明的建立和發展過程,都是由不完善到比較完善的過程。這個過程是隨着該社會在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的産生和發展的過程而出現的。所謂比較完善,就是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比較完善;統治階級本身已有比較足够的文化並在這一基礎上形成比較完整的、爲本階級的利益服務的思想體系,來奴役没有文化、缺少文化的廣大勞動人民,以維護其經濟上的統治與剥削。該社會的精神文明發展到這樣的程度,便是一個高度。

  然而,原是經濟上占統治地位的階級,一旦走上反動的階段,以至於最終失去頭上至高無上的皇冠,其精神文明的思想支柱便開始動摇直至倒塌,其精神文明也便從産生、發展的高度上逐步地跌落下來,而被另一個新生的統治階級所建立起來的精神文明所取代。這便是私有制下各個統治時代精神文明産生、發展和走向没落的過程。所以説,各個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本身是有高度的。這個高度處於該社會精神文明的産生與没落之間。而達到這一高度的標誌,則是代表歷史進步的上昇和發展階段的統治階級的思想體系的相對完善化,以及掌握這種思想體系所具有的相應的文化基礎。

  不僅各個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曾經有過自己的高度,而且後者的高度總是超越前者。這正是人類社會歷史形態不斷進化的一種表征。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所能達到的高度並非一樣,原因主要在於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的思想核心有所區别,文化基礎有所不同。各個剥削階級的思想是私有制的反映,爲私有制服務,其本質是一致的。

  但是,不能因爲它們本質的一致性而否定它們在本質一致性前提下存在的各種差别和特點。尤其在它們還處於上昇、發展的歷史進步時期,也即創造和達到精神文明高度的時期,可以説是各自的精神文明的個性和特點的最明顯、最集中的反映。通過各個階級社會精神文明達到高度時期所遺留下來的精神成果的比較,並不難發現,它們在精神文明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所激起的浪尖,無疑是一個比一個高大。

  (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是嶄新高度的始點

  同以往階級社會一樣,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也有其産生和發展時期。所不同的,在社會主義公有制爲主體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社會主義精神文明,不會走向没落,不存在没落過程,它的高度不象階級社會精神文明的高度那樣,處於産生與没落過程,而是在産生和發展過程中達到接近共産主義社會所要求的程度。

  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本身,是繼承人類社會歷史的一切優秀精神資料和全體社會主義成員共同創造的結果,也是人類社會歷史上最高類型的精神文明,同以往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有着本質的不同。以住階級社會的精神文明的産生、發展和没落的過程,尤其在達到高度之後的逐步没落乃至被新興階級的精神文明所代替,是不可逆轉的歷史規律,這是因其思想核心由代表歷史的進步而走向反動所致。而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則是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爲指導的,這種思想貫穿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産生和發展的整個過程,代表着歷史的進步和廣大勞動群衆的根本利益。所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只有産生和發展的過程,没有没落或被别的新興階級的精神文明所取代的問題,它本身所能達到的高度,和人類社會歷史精神文明進化到這個社會所能達到的高度是完全一致的。因此,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高度,是用以往階級社會精神文明所能達到的高度的積累爲起點,以社會主義精神文明本身的産生和發展爲過程,以接近共産主義社會的程度爲目的。顯然,它是人類歷史上嶄新高度的精神文明的始點。

  前述縱向考察的四個始點,即“潜在的始點”、“現實的始點”、“成型的始點”及“達到嶄新高度的始點”,是我們對人類社會精神文明起源與演進規律的一種認識,也是精神文明學所要進一步揭示的重要内容。

  (這是作者爲搆思新興學科——精神文明學,於1988年底所寫的論文,較早提出了人類社會精神文明潜在的始點、從物質文明中分離出來的現實始點、它自身成型的始點和達到嶄新高度的始點,認爲這四個始點就是精神文明學所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