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客家與廣府族群資源的建構和運作比較——基於世客會與廣府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的研究

  【摘要】世客會作爲全球客家人的交流平臺,在族群文化資源的建構與運作方面取得了較大成功,成爲客家人的文化品牌。廣府珠璣巷後裔聯誼會可參考其中的經驗,創新符合廣府族群的資源建構與運作模式。

  【關鍵詞】廣府 客家 族群 建構

  廣府與客家是兩個相鄰且互動頻繁的族群,特别是客家人在近代自我認同意識增强的過程與廣府人有着莫大的關係。但在族群意識與文化建構上,客家與廣府呈獻了很不一樣的特點,其中之一即是客家人族群意識不斷强化,重點表現在近代海内外客屬社團不斷發展並走向聯合。尤其從上世紀70年代開始,以世界客屬懇親大會(下簡稱世客會)爲平臺,客家認同區域快速擴展,海内外客家人聯繫日益密切,客家文化資源得到了整合,逐建構爲一個較爲完備的體系。這個體系包括歷史源流及客家方言、宗族、教育、建築、民俗、民間信仰、藝術、婦女等多個方面的内容。在以世客會爲中心的各種平臺運作過程中,客家文化資源體系被運作得非常成功,不但讓客家文化深入客家人心,增强了客家認同與海内外客家人的團結,還在“文化”變“資本”中爲客屬地帶來了可觀的經濟效益。

  對比客家文化建構與聯誼活動的轟轟烈烈,廣府族群在這些方面却暗淡許多。學術界對廣府地區的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也不少,但並不着重於廣府文化的建構。運作方面,上世紀九十年代才有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第一次大會的召開,此後由於種種原因規模與影響却越辦越小,直至近年“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的籌建,才又讓人看到了廣府人對自身文化規模運作的契機。

  兩個族群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建構與運作過程是一個非常值得研究的大課題,對地域文化和族群文化的建構、文化資源的開發利用等方面都有着重要的學術意義與現實價值。但就目前來説,客家與廣府之間的比較研究學界涉及不多,對兩個族群對自身文化資源的建構與運作的比較研究更爲薄弱。本文將基於珠璣巷後裔聯誼會與世客會兩個族群文化資源建構與運作的平臺進行比較,算爲抛磚引玉。

  一、近代客家族群認同的興起與世客會的發展

  華裔學者樑肇庭(Sow-Theng Leong)考察了有關客家和操客家方言的“棚民”認同的來龍去脈,開始了對本土話語的批評論证。在他看來,客家認同的内容隨歷史條件和語境的不同而變化。近代以來的客家認同過程也證明瞭樑教授的觀點。事實上,不僅如此,客家建構的平臺也在改變,且兩者之間存在着很强的互動關係。

  明末清初,贛閩粤邊地區,特别是粤東的百姓外遷到珠三角、西江流域、北江流域和羅宵山脈及四川等地。此後,客家人與當地人對資源争奪的矛盾不斷昇級,土客大械鬥時有暴發並持續加劇。太平天國運動後的19世紀六七十年代的十幾年時間裏,廣東的西江流域暴發了大規模的土客械鬥,客家人和廣府人在械鬥死傷數十萬。械鬥平息之後,雙方的恩怨並没有消除,不斷有廣府人對客家人進行污衊,如説客家人是非漢人、野蠻民族、在客字右邊加“犭”旁。而後又有人對客家人進行誤讀,其中最有名的有三次:

  “客家非粤種,亦非漢種。”——1905年順德人黄節著《廣東鄉土歷史》,引據外國傳教士所編的《中國地輿志》。

  “吾粤客人,各屬皆有……分大種小種兩類,大種語言啁啾,不甚開化,小種語言文化,取法本地人。”——1920年商務印書館出版烏爾葛德英文版《世界地理》。

  “其山地多野蠻的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便是。”——1930年廣東省建設廳主辦雜誌《建設週報》第37期。

  這幾次對客家的污名事件都受到了客家人的抗争,當時不少客家名人聯合起來進行反污名運動,並成立客家研究會等機構,爲客家正名。正名的結果就是徐旭曾的觀點得到了强化:客家人不但是中原貴族後裔,而且是最純種的漢族人,與此同時,海外的嘉應、惠州、韶州等屬社團也紛紛響應,不少社團直接將名字改成了客屬某會或打上相關的名字,於上世紀20年代發起世客會的香港崇正總會也將反污名當作其重要任務之一。

  反污名運動把客家研究推向高潮。以羅香林先生爲代表的一批客家學者引進西方研究方法,梳理了客家地區的人文歷史,回答了“何爲客家”、“客從何來”及“什麽是客家文化”等相關問題,建構起了一個從中原遷徙到南方并發展成爲客家民係的歷史過程與其創造的文化内容,不但有力回擊了污衊客家人的言論,更重要的是建立在近代研究方法基礎上的成果體系成爲了客家與客家文化的象徵與標籤,給“客家”與“非客家”劃了一條較爲清晰的族群界綫。

  之後的客家認同與族群建構運動由於種種原因並没有强勢的持續下去,直到大陸改革開放之後。客家地區的政府看到了海外客家人回鄉探親尋根潮流給當地經濟社會發展帶來的利好,特别是招商引資與助學,還有他們對客家文化堅守給原鄉人民的觸動。於是,大陸學界重啓了沉寂了三十年的客家研究,羅香林的客家學術體系得到了較大的豐富。伴隨着一場場聲勢越發浩大的客家文化經濟活動的開展,在政府的倡導下,民間團體的參與和媒體的宣傳將學術界的成果不斷在客家大衆中普及。“涯係客家人”成爲了替代“我是某地人”的身份認同語,各地經濟、旅遊中的“客家牌”打的響亮而有效。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加入了經濟因素的客家文化認同如潮水般席捲了贛南、閩西和粤東,乃至於粤北、廣西、四川等地,起關鍵性作用的平臺就是世客會。

  周建新對世客會的起源進行了梳理,他認爲“客家宗族組織龢民間會與社是客家社團的基礎”,而“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爲客家人基於地緣、語緣和族緣等傳統性社會關係而組成”。清代以降,客家人成規模遷居海外,爲了團結生存,成立了各種社團。在上世紀初的反污名運動中,原有的社團紛紛改成與“客家”認同相關的名稱,新的社團也成立不少,其中就有20年代成立的香港崇正總會。取其“崇尚正義,崇正黜邪”之意旨,象徵客家人刻苦、耐勞、勤儉、敢作、敢爲、敢當、團結互助、愛國、富於創造、崇尚正義、威武不屈的精神。香港崇正總會自成立之日起,在歷届首長的領導下,秉承創會客家先賢賴際熙、胡文虎、張發奎等“愛國家、愛民族、愛社會”的遺訓,大力弘揚客家精神,敦睦鄉誼,服務社會,造福民衆,關心和積極支持祖國的賑灾、助學及其他公益事業,爲香港的繁榮穩定,爲海内外客家人的團結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1971年9月28日,香港崇正總會爲慶祝其成立50週年暨“崇正大厦”落成,特邀47個國家地區的客屬團體250位代表,於香港九龍彌敦道“國際大酒樓”及設在跑馬地的香港崇正總會大禮堂舉行慶祝活動。與會代表决議,將此次活動定爲“世界客屬第一届懇親大會”,並約定此後每隔兩年輪流在世界各地有關城市召開。自此開啓了客家族群發展和客家運動的新篇章,具有里程碑式的重大曆史意義。周建新提出:“如果説,歷史上的反污名化、‘還我客語’等客家運動主要是客家人爲自己争取正統文化地位和社會地位的話,那麽,當下世客會運動可以理解爲客家族群在全球化背景下謀求發展的自覺行動,是一種傳統的創造或再發明。”

  1994年,梅州主辦了第12届世客會,這是此會第一次在客家原鄉舉辦。此後,江西贛州、福建龍岩、四川成都、河南鄭州、陝西西安、廣東河源、廣西北海也相繼主辦世客會,第25届世客會將在福建三明召開。近年來,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申辦都需激烈競争、精心策劃、周密實施,參會人數多達數千,經貿洽談資金數十億元。國家領導人親臨大會,承辦的省市政府全力以赴,規模越來越大,內容越來越豐富,規格越來越高。周建新認爲“在海内外客家人心目中,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的地位和影響不亞於奥運會”。萬建中教授把客家建構的過程當作是一個神話來研究。他認爲:“客家不僅是一個民係或族群,也是一種現象、一個過程,是現代社會族群構建的元叙事。”以世客會爲窗口觀察,作爲一種文化現象,客家的建構過程確實很讓人震撼。

  二、廣府族群認同的相對澹薄與珠璣巷後裔聯誼

  作爲與客家相鄰的族群,近代廣府在客家認同的興起過程中起着極爲關鍵的作用,但是,在客家認同日益擴展與深入的時候,廣府族群的自我認同與族群運動遠無法與其鄰居相比。

  首先,與客家人有崇正總會等世界性的組織相比,廣府缺乏一些跨區域的大型族群組織,這也是其無法組織更大規模的聯誼會、懇親會的重要原因。其次,廣府或與之相關的地方政府並不熱衷於打“廣府牌”,在地方文化建構上很少宣傳和運作“廣府”文化資源。對於廣府是什麽、從哪來、廣府文化有什麽特質等相關問題,這個群體内部人員比客家人對自己的相關問題的瞭解是要少得多的。

  其三,與客家學界相對應的“廣府學界”還没有被學術界和社會認同或認識。客家學界即便僅從羅香林算起,海内外公開發表的客家研究論文也近萬篇,著作上千部,而中國知網以“廣府”爲關鍵詞所搜索到的論文只有百餘篇,著作數量也少得可憐,加上對古廣信、珠璣巷移民及在廣府地區開展的歷史文化研究成果也遠無法與客家相比。

  作爲一個人口同樣衆多,並更具世界性分佈的族群,廣府爲什麽没有如客家一樣的建構過程,爲什麽没有上述特徵?

  客家人多分佈在相對欠發達的山區,經濟落後於廣府地區。部分遷到廣府地區與或廣府地區相鄰的客家人在這種差距面前確有一定的自卑心理,因此對污名化感到十分的敏感。團結起來,强烈地發出自已的聲音就成了一種必然的選擇,這也是後來客家人過於强調自己來自中原,自己的文化習俗均是中原文化的繼承的基礎原因。廣府並不存在這樣的問題,作爲一個居住地相對穩定、與周邊族群相比在經濟上又占一定優勢的族群,廣府人的“危情”文化認同需要没有這麽强烈。

  改革開放後,客家人對文化資源的運作已經逐漸遠離當年械鬥和反污名的“危情”需求而轉化爲地區經濟文化發展的需要,利用之前文化建構的基礎,這種運作取得了較大的影響與成功。而與此同時的廣府地區經濟發展迅速,發展的路徑與方式也多樣化,對“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套路遠不如客家地區有興趣。

  基於以上的分析來觀察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的進程會相對容易些。1995年廣東南雄市主辦了廣東南雄珠璣巷後裔聯誼會成立暨第一届懇親大會,全國政協副主席霍英東、馬萬祺,時任廣東省長朱森林、新華社香港分社副社長鄭國雄、廣州市委書記高祀仁、廣東省副省長李蘭芳、廣東省政協副主席、省委統戰部部長肖耀堂、廣東省政協副主席李金培、廣州市市長黎子流、原政協副主席祁烽以及來自港澳、海外的100多個社團、僑團的代表及内地廣州、深圳、珠海、中山、佛山、肇慶、江門、東莞、惠州、雲浮、韶關市等11個後裔懇親團1700多名代表與會。此會在海内外廣府珠璣巷後裔中産生了較大影響,對南雄地區經濟文化發展也起到了積極的作用。但是由於會議舉辦機制等多方面的原因,盡管珠璣巷後裔的聯誼活動每年都頻繁開展,但第一届懇親大會的規模在之後没有再出現過。

  三、世客會之於珠璣巷後裔聯誼會的啓示

  廣府族群相對較好的經濟條件使之缺乏客家人的憂患與抗争,這反而讓廣府地區錯過一段建構與運作族群文化的好機會。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文化及其文化認同是一個族群在激勵競争中擁有文化自覺、自信、自豪的核心。在國家倡導文化建設的今天,地區、族群文化建構意義更爲重大。

  從客家族群文化建構的經驗看,世客會的平臺融合了學術交流、社團懇親、經濟洽談、文化展演、旅遊推廣等方面,綜合度、影響力均是其它形式無法比擬的,其成功經驗有以下幾條:

  從意識形態上,世客會從宗族意識到族群意識,再上昇到國家意識,使之形成一個整體,很好地完成了地方與國家之間的意識溝通與連接。每届世客會不但强調客屬鄉情的聯誼,也强調客家“從中原來”、“根在中原”、“情係中原”,這非常符合國家文化思想與統戰工作。對於客家族群而言,也能通過對中原之根的認同强化客家内部的文化認同。世客會在團結海内外客家人,特别是在兩岸和平交流上起到重要作用,受到國家層面的重視,正是對國家意識的對接結果。

  建構與聯誼的並行。每一届世客會有國際學術研討會,學者們主要針對主辦地的客家文化進行研討,在對地方歷史文脈梳理的基礎上爲主辦地進行文化定位。贛州定位爲“客家摇籃”,寧化是“客家祖地”,汀州是“客家首府”,梅州是“世界客都”,河源則是“客家古邑”。這些源自各地在客家歷史上充當的角色的定位是地方文化形象塑造與品牌建設的點睛之筆,地方定位的持續把世客會對當地的影響持久而深入地進行下去。

  舉辦地的多樣化。世客會舉辦了24届,在世界十多個國家和地區舉辦過,大陸共舉辦了八次。出於其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及對主辦地經濟文化的促進,各客屬社團和客家及發源地地方政府競相申辦,使世客會的火炬届届相傳、越燒越旺,原定的兩年一届不得不常改爲一年一届,目前仍有多個地方在等待申請主辦權。

  四、結語

  世客會已經成爲客家族群的神聖儀式,是客家人對自已族群資源建構與運作的重要平臺。對於新成立的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如何圍遶“世界廣府人懇親大會”成功建構和運作族群資源,可在參考世客會等平臺的基礎上進行創新,開創符合廣府人自己的“世廣會”運行模式。

  (吴良生,華南理工大學博士、廣東廣府學會顧問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