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漫説“廣府”

  有人説廣州是個説不清的城市,迄今爲止,廣府文化似乎也是一個説不清的文化,廣府民係也是一個説不清的民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廣府”概念的説不清。

  嶺南文化包含有廣府、潮汕、客家三大民係文化。三大民係中,客家民係,指的是講客家話的客家人;潮汕民係,指的是講潮州話的潮汕人(原來稱潮州人,近代由於汕頭的崛起改稱潮汕人)。唯獨廣府民係較難定義,首先,方言稱粤語、白話、廣州話,不叫廣府話;其次,講白話的人群中,没有人自稱廣府人,只有講白話的,有廣西人、廣州人、四邑人、香山人、臺山人、肇慶人。换言之,没有聽説過“講廣府話的廣府人”的説法。再次,客家人辦得成世界客家人大會,潮汕人辦得成世界潮人聯誼大會,唯獨未見廣府人辦成世界廣府人聯誼會,各種廣府文化活動基本上是各地自辦的。

  那麽,爲何不説廣州文化而説廣府文化?有人説,廣州的範圍太小了,殊不知三國東吴時的廣州,一度領南海、蒼梧、鬱林、高凉、高興五郡,涵蓋大半個今廣東之地及廣西一部分,其實並不小(這些地區除粤東外,基本上就是粤語地區)。作爲行政區劃,“廣州”的概念在歷史上使用時間也比“廣府”長,“廣府”也是個歷史概念而不是今時還有使用的區劃名稱,那麽,爲何就選用“廣府”作爲民係與文化之冠稱而不采用“廣州”爲冠稱?看來有必要對“廣府”之“府”作一考究。

  府有多解,古時是國家收藏財物或文書的地方,又作官署,此後又發展爲地方行政區域。至於現代人説的“闔府統請”,那是一種客氣話,誰家都可以稱爲府。“廣府”之名,不能望文生義地認爲就從府在廣州的設置溯源,而是源於歷史地名,與歷史上的行政區域名稱有關。

  有人説,“廣府”在嶺南之設置,最早可追溯到東晋南北朝設廣州都督府。兩晋南朝時期,在地方行政管理上實行州、郡、縣三級體制,都督是督理軍務之職,初時只有個别都督兼領所在州剌史時才以剌史身份兼理該州民事,後來發展到成爲州以上一級准行政區形態。都督府設在各軍事要衝之地,管轄若干州縣的軍政、民政,但都督之職以軍事爲主,都督區隨軍事需要而變化。東晋名將陶侃就曾任廣州剌史兼都督交州軍事。這一時期,交、廣二州常爲一都督區,以廣州剌史兼充都督,統屬於荆州都督。都督府是官署,是一個機構,不是行政區的名稱。因此,這一時期不存在“府”的地方行政區劃,不能將一個地區稱之爲“府”,不存在“廣府”的區劃概念。

  隋代在州、郡之上設有軍政合一的總管府。這是北周將都督區改爲總管區制度的推廣。唐代沿之,不久改爲都督府,以都督充任節度使。唐代都督府,其級别與州相同,所不同的是只是設都督之州在地理上位於要衝之處而已。唐代,不同時期的行政區劃級别設置各有不同,基本上分道、州、縣三級,道是地方最高行政機構,設采訪處置使。嶺南道在咸通三年(862)劃分爲東、西兩道,東道治廣州,西道治邕州,兩廣分東西自此而始。嶺南東道的轄境相當於今廣東、海南二省及湖南南端之一部。廣州都督府並不是行政區劃,所謂“府”也只是官署之稱。唐代高僧義净《大唐西域求法高僧傳》稱:“支那即廣州也。”贊寧《宋高僧傳·唐廣州制止寺極量傳》述及極量“展轉遊化,漸達支那”注曰“印度俗呼廣府爲支那”。據此,唐代來華的外國人稱“廣府”,説的是廣州城,這是將官署作爲所在地的代稱了。作爲廣州城代稱的“廣府”,其範圍不等於今稱廣府文化的廣府,但此爲今見最早使用“廣府”一詞,日後之“廣府”一詞,或從此演變,其使用上的多解也使此詞變得撲朔迷離,更需要對學術上使用的“廣府”一詞作明確的界定。

  宋制,地方最高一級行政區劃是路(除京畿地區的府直屬中央,不隸於路外),二級行政區劃稱州,地位特殊的州稱府,至北宋末期宣和四年(1122)全國也才設有38府。有宋一代,今廣東境内只有端州因作爲宋徽宗原來封地,在宋徽宗登基之後稱肇慶府,餘皆稱州。廣州上屬廣南東路,下轄南海、番禺、增城、清遠、東莞、香山、懷集、信安、新會九縣。宋代在重要的府、州,還保留都督府和某某軍節度使的名義,如廣州即爲都督府、清海軍節度,僅僅是保留唐代遺留下來的名號而已,雖也有在某州新加某節度使之名,但只不過是表示其地之重要,無實際意義。因此,這一時期在行政區劃上不存在與“廣府”稱名相關的情况。

  元代設廣州路,轄番禺、南海、東莞、增城、香山、新會、清遠等縣及縣級的廣州録事司。這一時期没有“廣府”的行政區劃概念,值得一提的是,元代廣州路的區劃範圍,就是清代廣州府的基本範圍。

  明代開始設廣州府,這一行政區劃的劃定,在廣州的區劃歷史上有劃時代的意義。明以前,廣州作爲州或郡一級的行政區劃,其轄境歷朝變化盈縮不一,但範圍都是比較大的,除了上述三國吴廣州境域之廣,隋代的廣州(南海郡)境域就包括粤中、粤北以及粤西的部分地區。明代廣州府較上述廣州境域有所縮小,較宋代的廣州略有收縮(析出懷集),但又比元代的廣州路略有擴大,由元代之廣州路、桂陽州、連州合成。轄番禺、南海、順德、東莞、新安(今寶安)、三水、增城、龍門、清遠、香山、新會、新寧(今臺山)、從化及連州所領陽山、連山2縣,共15縣。順德、新安、三水、新寧、從化都是明代新設立的縣。連州所轄屬二縣在元代爲桂陽州、連州各自僅有的屬縣,較廣州府其他直轄縣與廣州府的關係要疏遠一些。到了清代,連州及屬2縣又從廣州府分出。清代廣州府的轄縣,加上新設的花縣共14縣。總而言之,廣州府這一區域的地理範圍,實際上是以元之廣州路爲基本範圍,只是由於人口、經濟的發展和軍事、政治的需要,這一地域範圍内在明代新辟了4縣、清代新辟了1縣。

  因此,廣州府的基本境域從元代開始一直穩定了七百多年。這一境域中的居民,長期處於同一中級行政區劃之中,對其民風民俗的融合是有很重大影響的,具有共同特徵的地域性民係文化臻於成熟,正是在這一時期。由於元代不設府,存在時間又短暫,因此,將“廣府”一稱理解爲源自明代始設的廣州府,才是合理的解釋。相比之下,“廣州”作爲行政區劃概念,其涵蓋地域範圍變化甚大,即以今時而言,“廣州”一詞在不辨清語境的情况下,仍是説不清有多大範圍,洛溪大橋頭有路牌分别指向“番禺”和“廣州”,更叫人分不清廣州與番禺,番禺爲什麽就不算廣州?廣州市代轄還有一個增城市,按高速公路上的標示牌,進了增城地界就説是到了廣州。望文無法生義,還要解釋一番。而廣州進入府的建制之後,“廣府”作爲行政區劃之名稱及涵蓋範圍,更爲容易説清。在此前提下,所謂廣府民係,指的是世居這一地區使用粤方言的漢族居民(用當代劃分民族的觀點看,雜居在這一地區的世居漢族居民還有客家人、疍家人等等,世居少數民族有回族和滿族)。將廣府、潮汕、客家人作一個基本的界定,才能進一步開展對廣府文化的研究。至於廣府民係與廣府文化的關係,則將另文論説。

  (陳澤泓,廣州市方誌辦原主任、研究員、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學術顧問、廣東廣府學會副會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