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珠璣巷移民後裔的海外拓殖

  一、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後裔的海外拓殖

  散居於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圍地區,操廣州方言的珠璣巷後裔,近代以來,拓破海域阻隔,大規模地走向東南亞、走向美洲、走向世界。

  區如柏在新加坡《聯合早報》1991年1月31日發表《我們是珠璣巷的後人——粤語方言群廣東人的祖先》,對南雄珠璣巷人的海外拓殖作瞭如下叙述:“我們的祖先在元軍攻陷南雄前後,沿着湞江至韶州(南雄在湞江上游),又從韶州沿着珠江中的北江南到廣州,再從廣州逐漸遷到珠江三角洲各地。……從七十多姓族人散居珠江三角洲的史實看來,大部分粤語方言群的廣東人是珠璣巷的後人,又隨着近代史上的多次移民浪潮,珠璣巷的後人更跨出中國大陸的版圖,越過南中國海,越過印度洋、大西洋、太平洋,走向世界各地去。”

  中國人海外移民可肇端於秦代之前,其時已有個别人留寓外鄉,唐宋時期爲便於經商,東南亞(南洋)與日本、朝鮮,都已有華僑客居异邦;但大規模的移民,則自1840年鴉片戰争前後,並揭開了中國近代華僑史的序幕。

  近代華僑的外遷,都以梓里情宜爲媒介,靠宗族、鄉土關係,互相提携,移居海外。

  珠江三角洲及周圍地區是珠璣巷人南遷後裔的集聚地,近代以來成爲我國主要的僑鄉;因之南雄珠璣巷不僅是珠江三角洲諸姓家族的發祥地,亦是僑居世界各地華僑華人的祖籍地之一。其流徙海外的緣由,在近代華僑出國史上具有典型意義,史學界對此多有論述,主要緣由是:

  ①近代以來,珠江三角洲及沿海地區,天灾人禍、民不聊生,大批無以爲生的貧苦農民和城市貧民、小商販、手工業者,被迫飄洋過海,國外謀生;

  ②西方殖民主義爲了掠奪殖民地和開發本國資源,跟當地政府勾結,在廣東沿海各地擄掠、拐販大批契約華工(“賣猪仔”)出國,從而製造了慘絶人寰的人間悲劇。

  ③也有部分移民由於政治原因被迫流亡國外。下面簡述珠江三角洲(亦即操廣州方言的南雄珠璣巷人後裔南遷分佈地)主要僑鄉早期海外移民。

  廣州方言區包括珠江三角洲及其大部分縣市,主要僑鄉有廣州、五邑(臺山、新會、恩平、開平、江門)、佛山(三水、順德、南海)等,華僑華人人口逾500萬。廣州方言區的華僑華人,在美洲地區的最多,約占美洲華僑華人總數90%;在東南亞和大洋洲地區的亦不少(以下人口分佈與數量均係二十世紀七十年代的資料)。

  廣州是全國擁有華僑最多的大城市,據統計,廣州市有華僑華人46萬人,分佈在世界五大洲93個國家和地區。

  花都市:廣東著名僑鄉,在海外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有27萬人,旅居40多個國家和地區,以東南亞、中南美洲最多。

  江門市:全國著名僑鄉,旅居海外的華僑華人約180萬人,分佈在五大洲95個國家和地區,其中美洲占60%,亞洲占25%,歐洲和澳洲各占2%;

  江門市區和郊區共有華僑約1萬人;

  江門市華僑最多的是臺山、開平、新會、恩平、鶴山五市,其中臺山又開平、新會、恩平,史稱“四邑”(海外的“司徒”姓者,多係四邑人氏);

  新會市:廣東省著名僑鄉,有55萬人主要僑居世界37個國家和港澳地區。

  1864年太平天國失敗後,廣東新會平南王黄德滋,寧死不屈,率部衆乘帆船數十,漂流海外,渡南中國海,扺達澳洲北部達爾文港。時值新金山開埠,遂在該地從事開礦、農牧業,後發展至數萬人。由於黄德滋本人係反清將領,赴澳後,雄心猶在,於是又在澳洲重新發動組織,創立義興公司等秘密會社,傳播反清思想,義興公司後來改名爲“致公堂”。

  臺山市:全國著名僑鄉,旅外僑胞、華人達80萬人(超過臺山市現有人口),分佈於世界五大洲78個國家和地區,75%在美洲地區,其中在美國的有42萬人,在加拿大的有10萬人。

  位於南海之濱,自古有海洋古道之稱的臺山(古稱新寧),1840年鴉片戰争以後,尤其是19世紀50年代中期,當地爆發土客械鬥,造成的損失特别慘重,迫使人民大量逃亡海外,形成向外移民的高潮。正在這個時期,美國加利福尼亞發現金礦的消息在臺山傳開,成千上萬的臺山人,有的因械鬥被俘而被賣充當苦力出國,更多的人爲逃避戰禍而出國找生路。

  據光緒二年(1876)赴美參觀世界博覽會的李圭記載,當時加入美國寧陽會館(新寧旅美華僑同鄉會組織)的華僑達7.5萬人,加上未參加寧陽會館的,臺山旅美華僑人數當在8萬以上,約占其時美國華僑總人數的一半。到光緒二十六年(1900),臺山旅美華僑人口達到12萬,加上當時旅居美洲其他國家和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臺山華僑人數估計已達20萬之衆。

  據《臺山縣誌》(1953)統計:“在全世界的華僑華人中,臺籍華僑華人人口僅占1.2%,但在美洲,臺籍華僑華人却占了1/3;而在美國則高達一半。各國臺籍華僑占該國華僑總數比例如下:

  美洲,35.5%;其中:美國,5%;加拿大,40.5%;古巴,23.5%;墨西哥,18.7%;秘魯,15.6%;特裏尼達,7%;巴拿馬,9.9%;巴西,37.9%;烏拉圭31.6%。

  亞洲,0.57%;其中:馬來西亞,10%;非律賓,44%;緬甸,1.9%。

  非洲,2.2%。

  大洋洲,1.9%;其中:澳大利亞,4.63%;新西蘭,7.3%;秘魯,6%。

  開平市:廣東省著名僑鄉。全市旅外華僑、外籍鄉親42萬;主要聚居於北美,其餘是東南亞各國。

  恩平市:廣東省著名僑鄉,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22萬人。

  恩平籍華僑華人分佈在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美國、加拿大、委内瑞拉、多米尼加、古巴等十幾個國家。其中以委内瑞拉最多,華僑華人中80%(4萬)來自恩平或恩平後裔。

  鶴山市:廣東省著名僑鄉,1987年有華僑、外籍華人、港澳同胞25.69萬人。分佈在33個國家和地區。

  佛山市:全國著名僑鄉,全市有華僑華人70多萬人;

  三水市:華僑華人、港澳同胞18萬人;高明市:華僑華人、港澳同胞10多萬人。主要分佈在日本、泰國、馬來西亞、新加坡以及美國、加拿大等國;

  順德市;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約32萬人,是廣東省僑鄉之一;

  南海市:華僑華人、港澳同胞共32萬人,是廣東省僑鄉之一;

  中山市:全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50多萬,旅居世界五大洲、82個國家和地區,是全國重點僑鄉之一;

  斗門縣:原籍斗門縣的華僑華人、港澳同胞約有12.7萬人,分佈在世界上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東莞市:旅居國外的東莞籍華僑華人28萬人。

  深圳市:全市内有海外華僑華人10多萬人,分佈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

  寶安縣:原籍屬寶安縣的華僑華人和港澳同胞約有32萬人,分佈在54個國家和地區。

  肇慶市:全市有華僑華人、港澳同胞61.16萬人。

  二、南雄珠璣巷人後裔遍佈全世界

  珠江三角洲及其周圍操廣州方言的人民到海外謀生,最先是到南洋群島;最早到北美洲的是1785年(一説1820年);到大洋洲的,最早約在十九世紀二三十年代。

  下面分别叙述廣府籍華僑華人在居住國的分佈、人口簡况。

  1.亞洲地區

  廣東籍華僑落籍日本,是1871年《中日修好條約》簽訂後始。1880年日本横濱已有華僑2172人,占當時全日華僑的60%,其中尤以廣東僑胞居多。廣東籍的同鄉團體,據現存資料所知,是最早成立於1898年的“宗仁會”,其下按縣籍不同而設有“三邑公所”(南海、番禺、順德)、“四邑公所”(開平、恩平、新會、臺山)、“要明公所”(高要、高明)。

  日本的僑校,以横濱的大同學校最早,創立於1897年(光緒23年),孫中山所手創,原名“中西學校”,首任校長徐勤。1905年孫中山在横濱另設新的“華僑學校”,學生200人,均用廣州話授課。嗣後推動了其他省籍的華僑開辦華人學校。1924年1月設立私立廣東小學校,同年9月,横濱各僑校統一合辦“中華公立小學校”,學生400餘人,以廣州話授課;1946年9月中華公立小學校重建,學校同時使用粤語、滬話、京語授課。

  廣府籍人在各地建立的會館有東京廣東同鄉會、横濱廣東會館等。

  泰國華僑華人達500萬,廣府人約占10%左右(50萬),主要從事精米及各種工藝的加工。

  粤籍華僑華人是新加坡華僑華人的主要來源之一,新加坡的廣府籍人占華僑華人總數18.8%。廣州話等方言,是當地華僑華人社會内部的通用語言。

  1819年l月28日,英人萊佛士率船扺新加坡,同船有廣東省臺山市人曹亞志、香山縣人樑亞勝等。樑亞勝到新加坡後,即從馬來亞的檳城、馬六甲以及中國等地召集香山縣籍同鄉南來新加坡,並於1821年創立“香山公司”,1837年改名“香邑館”,即今之“中山會館”,現有會員千餘人。當地較早的廣府籍宗親組織有:曹家館(廣東臺山)、四邑陳氏會館、臺山黄家館。

  柬埔寨華僑,按照不同的原籍和所操方言,可分爲五部分,其中廣肇人4.3萬,説廣州話,主要來自廣州和肇慶附近的縣份,如南海、東莞、三水、花都、新會等市縣,占柬埔寨華僑華人總數10%(第二位),絶大多數聚居在金邊、馬德望和磅湛。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法屬印度支那華僑分五幫,第一是廣東幫(講廣東話的一支),來自廣東西北部,特别是珠江三角洲地區,從事商業和工業,堤岸和布店、米店、木材、石灰、小船、毛皮獸骨及其它土産品的製造和販賣,還有石工、木匠、裁縫、靴工,亦大多數爲廣人所經營,内河航路爲廣東人所獨佔。

  排華時期,在越南居住的華人,人口約100萬,占越南總人口的1.5%,以祖籍分,廣府人占42萬左右。

  二十世紀五十年代,南越華人估計155萬,以廣肇幫最多,潮州幫次之,兩幫合計約占華僑總數的75%。近代老撾華僑,祖籍廣東省的占90%,但廣府人只占少數,傳統職業是商業服務。

  馬來西亞、菲律賓、印度尼西亞的廣府籍人,分别占各國華僑人總數的17%、15%、10%,據荷印殖民政府中央統計局1930年調查,遷入印尼的華僑,人口占第三位的廣府籍華僑有13.6萬多人,約占華僑總人數的11.44%,比較均匀地分佈於各府,以東蘇門答臘、南蘇門答臘、東加裏曼丹和蘇拉威西爲較多,廣府籍華僑多從事手工業生産。

  2.美洲地區

  美洲老華人多爲廣東籍,廣州方言通行於美洲華人社區。其中,在美國的126萬、加拿大50萬、巴西10萬和秘魯4.8萬的華僑華人中,大多數是四邑(臺山、新會、恩平、江門)和中山籍人。

  1880年,加拿大修築横貫全境的太平洋鐵路,大量招收華工,其時有17萬華工自廣東受雇來加築路。1884年,當時加拿大有一百多個華人居住區,分佈在全加巧個地區,來自四邑(臺山、新會、開平、恩平)、六邑(南海、番禺、順德)的人口加起來,約占加拿大華人的4/5以上。目前,加拿大華人約50萬左右,80%來自廣東,其中四邑人最多,次爲南海、番禺、順德及其它地區的人。

  加拿大華僑華人主要居住在安大略省、不列顛哥倫比亞省、阿伯達省、魁北克省及其它地區。維多利亞城内的華埠居住區有“小廣州”之稱。全加華文學校有50-80所,2/3用粤語教學,1/3用普通話教學。

  加拿大廣府籍華僑華人多有歷史頗長的同鄉會組織,如臺山寧陽會館、岡州(新會)會館,恩平會館、人和會館、鐵城崇義會、禺山公所、中山福善堂、六邑同鄉會,……。跟地緣組織同時存在的還有許多宗教組織。

  旅加華僑華人主要有十姓:黄、李、馬、林、陳、周、伍、劉、關、張;不同姓氏有不同宗親組織,如:李氏公所、黄江夏總堂、馬氏公所,譚覃許謝昭倫公所,劉關張趙龍岡親義公所、吴蔡周翁曹至德三德總堂、陳胡袁篤親總公所、司徒薛鳳倫總堂、葉鄧袁南陽總堂、雷鄺方溯源總堂、鄭榮陽堂、黄氏宗親會、陳穎川總堂等。

  戰後由於時勢的變化,不少移居加拿大的廣府籍華僑華人來自臺灣、香港、東南亞,具有明顯的海外再移民傾向。

  美國廣府籍移民,移居美國距今有200餘年的歷史。19世紀後半葉,中國沿海地區主要是廣東省珠江三角洲一帶大批勞動人民背井離鄉,遠涉重洋,來到美國(洲)謀生。早期主要從事開採金礦及修築中央太平洋鐵路。其時的廣東籍華工以四邑人最多,主要被“賣猪仔”扺運美國。他們起初集中於加利福尼亞等西部各州,後來逐步分佈於美國各地。

  按祖籍分,美國華僑華人126萬人(1990)中,廣東籍約占70%,其中臺山市籍就達42萬餘人。廣州方言是唐人街的主要通行語言,近年來逐漸被普通話取代。第一代移民多數文化低,既不能講普通話,又不懂英語,活動範圍局限於華人社區,少有大的作爲。二三代華裔接受當地教育,逐漸西化,與美國社會融爲一體。

  從1849年起,美國廣府籍舊金山人先後成立了三邑會館、陽和會館、人和會館、寧陽會館、岡州會館、臺和會館與肇慶會館。

  美國華僑華人社團有宗教組織、同鄉會組織,如:開平同鄉會,恩平同鄉會,中山同鄉會,海晏同鄉會,廣海同鄉會、南順同鄉會,新會同鄉會……

  舊金山中華總會館,有臺山寧陽總會館、肇慶總會館(恩平、開平、高要、高明、陽江、陽春、三水、清遠、四會諸市及肇慶府籍僑民組織)、合和總會館(臺山市籍的部分餘姓及開平、恩平兩市退出肇慶會館的僑民組織)、三邑總會館(南海、番禺、順德、花都諸市僑民組織)、人和總會館(寶安、赤溪、潮梅各市縣僑民及東莞的客籍僑民組織)。1987年創辦的華盛頓廣東同鄉會,在促進鄉誼,團結互助,共謀會員福利上作出了積極努力。

  大批華僑進入墨西哥是19世紀末期,1864年,從美國運來一批華工修築美國到墨西哥的鐵路。1891-1898年,墨西哥從香港、澳門等地招募一批契約華工,到礦山採煤和種植棉花。1902年開始,美國華人到處受迫害,只得從舊金山成群結隊南下,轉往墨西哥謀生。到1921年爲止,自美入墨華工達4-5萬人,以廣東四邑人最多。入墨後大都定居於下加利福尼亞洲,在墨西卡利和蒂華納組成華人社區。

  危地馬拉華僑華人現有1.4萬人,早年多由廣東省中山、順德、南海市移此。大多是早期種植園契約華工的後裔。主要居住在危地馬拉市及一些海港城市,大部分從事商業活動。現亦有從臺、港、澳(門)移民而來的。

  薩爾瓦多的早期華僑移民,主要來自廣東沿海各市,其中最多姓吴的人氏,聚居於薩爾瓦多、聖内納等城市。華僑華人進入尼加拉瓜,始於1892年,不少來自廣東沿海各市,當地華僑華人的流動性頗大,現多聚居於東海岸藍甲城市和馬那瓜。

  早年旅居哥斯達黎加的華僑華人,多由廣東中山、四邑等地遷來。大部分聚居於聖約瑟與克波斯港及其他城鎮。戰後,哥斯達黎加的華人共約2萬人,70%來自廣東沿海,30%來自香港和臺灣,多數聚居首都聖約瑟及工商業重鎮大連港。

  廣東籍華僑華人移居巴拿巴始於19世紀中葉,其中契約勞工大多來自廣東中山、花都、鶴山、清遠及寶安等市縣(來此修築鐵路,開鑿運河),聚居於巴拿馬城及其他省省府。1987年統計,華僑、華人總數約有7萬多人,其中當地出生者約占80%。1854年至1884年期間,中國有三批華工涉足牙買加,主要來自廣東省臺山四邑,以及東莞、惠陽、寶安三市縣;牙買加華僑華人現有約2.9萬人,當地出生者占80%,都是來自廣東沿海各縣市的三四代後裔。

  安的列斯群島的老一輩華僑華人,主要聚居在庫臘索島和阿魯巴島。庫臘索島的華僑華人,祖籍多爲廣東沿海各縣市,成立有四邑華僑公所等社團及企業。

  阿魯巴島老一輩華僑華人祖籍亦多爲廣東沿海各縣市。

  早年移居多米尼加的華僑,多爲早期甘蔗種植園的契約華工及其後裔,大多來自廣東的恩平、臺山等市縣,其中以吴姓爲衆。僑營經濟以商業服務爲主,且有一定的經濟實力。

  目前華僑華人已超過一萬;吴樹翹曾被任命爲杜瓦德省省長。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的華僑華人,早年大多從廣東省中山、臺山、新會等市遷入;特立尼達和多巴哥華僑、華人現有人口約一萬餘人,大多聚居首都西班牙港和城市聖費南多等地。

  哥倫比亞現有華僑華人約0.5萬人,老一輩華僑,都從廣東的四邑、中山等縣市遷入,人口占一半以上,聚居於波哥大、巴蘭基利亞及其他城市,以開設中國餐館和雜貨店爲主。厄瓜多爾的華僑華人,早年多從廣東中山等縣遷往當地,主要聚居於瓜亞基爾市。

  厄瓜多爾華人共約1.6萬人,80%以上皆爲當地出生或已歸化所在國。目前新移民則多來自臺灣或港澳。聚居海港瓜亞基市者約9000人,首都基多者約2000人。

  謨·陳原籍廣東中山,出任過政府部長。

  圭亞那曾是英國殖民地,1853年英當局不擇手段,從廣東沿海諸縣招募華工赴圭亞那。1970年,圭亞那獨立的首位總統阿瑟·鐘,即是廣東籍後裔。

  秘魯是南美洲華僑華人扺達最早的國家。中國人大規模移民秘魯已有130年曆史,秘魯華僑華人祖籍多爲廣東中山市人,其次爲番禺、鶴山、臺山、恩平和新會等市縣。主要聚居於首都利馬。當地有華文學校、華文報刊,並創立有南海會館、鶴山會館、花邑會館、番禺會館、岡州會館、香山會館、肇慶會館……等等。

  目前秘魯華僑華人5.2萬多人,主要居住在利馬附近的濱海沙漠區,利馬華僑華人大部分是廣東人,以中山、番禺籍居多。

  1918年從廣州來秘的戴宗漢首次在秘魯試種水稻成功,并發展水利灌溉,將其技術推廣於全國,1964年國會授予勛章和奬狀;祖籍中山的設計師理加度·鄭·黄,1986年出任秘魯内務部移民歸化局局長。

  1984年統計,巴西有7萬多華僑華人。巴西的華僑華人勞工,多於1893年由廣東四邑招募而來,主要居住裏約熱内盧。現多數經營雜貨、零售、餐館、洗衣。組織有臺山晏僑互助會。

  巴西重視華文教育,開設中國文化學習班,用粤語、普通話教授中文。

  智利的老一輩華僑華人,祖籍爲廣東臺山、開平、新會、恩平、中山和鶴山等市縣。

  智利的華僑華人,八十年代統計有5千多人,其中一半人口居住在聖地亞哥,經營餐館與開設商店。

  巴哈馬華僑華人,早年多從廣東新會、臺山等縣遷入。目前全島華僑華人僅200多人。

  3.大洋洲地區

  大洋洲現有華僑華人29萬,70%以上在澳大利亞。澳大利亞的廣府籍華僑華人,有十五六萬。聚居在新威樂士州及悉尼的,多爲中山、東莞、高要、增城籍人;在維多利亞和墨爾本(新金山)的多爲四邑和南海、番禺、順德籍人。

  1848年後,華工已陸續扺達澳大利亞,尤其自英國掠販中國勞動力的中心轉移到廣東沿海後,廣東南部沿海各縣(主要是四邑地區)農民、小手工業者和小商人,作爲“苦力”成群結隊涌向澳大利亞。

  自1849年起至二十世紀三十年代,澳大利亞的華僑華人除少數自由移民外,多數是契約華工,主要來自廣東珠江三角洲,其中四邑人占80%以上,又以臺山、新會人占多數。他們中的王、雷、劉、林、吴、陳、樑、張、鐘九大家族占墨爾本地區華人的一半以上。

  按地區劃分,四邑人、南海、順德、番禺人主要分佈在維多利亞各地及墨爾本周圍;中山人、增城人、東莞人分佈在悉尼一帶;其餘高要、鶴山、肇慶、寶安,以及汕頭及惠陽人等散居各地。其絶大多數是教育水平較低的破産農民、手工業者、工匠及小商人等。

  粤籍華僑華人普遍組織有家鄉團體。1854年左右成立的維多利亞四邑會館及新會人的岡州會館是歷史最悠久的華人社團。後來又誕生了東莞人的公義堂、中山人的保安堂、蔭德堂、香山會館,開平人的蒼城會館,臺山人的寧陽會館,以及不分縣籍的聯益堂、義興會等。

  各地會館的宗旨都爲:聯絡鄉情、互助互濟,弘揚中華文化,舉辦慈善事業,支持家鄉建設等。

  廣東高要縣移民100多年前來澳種菜,現已傳至第四代。目前華裔家庭菜園大者40公頃,小者3公頃,實行機械化操作,蔬菜上市量約占全國市場供應量的10%左右。此外,華人經營的養鷄場已達40家。

  1981年,由澳政府授予大英帝國勛章的劉光福,1893年在澳出生,父是廣東臺山人,母是英國人。

  新西蘭華僑華人3萬人,多爲百年前的淘金者的後代,華僑華人祖籍多爲廣東臺山,開平、增城、中山、番禺、東莞等市縣。

  西薩摩亞現有華人約1萬人,1903年4月28日,自第一“猪仔”(契約華工)運扺西薩摩亞,到1934年爲止,先後達15船5663人。

  後期入境的非契約勞工,是通過已在西薩摩亞定居的親友關係前來謀生的,其中以臺山、恩平兩市最多,第一代通行廣府話,三四代融合當地社會,只會説英語和薩摩亞語。

  塔希提華僑華人有2萬。1926年全島華人達4千人,大部分是廣東寶安縣(今深圳)人。

  4.歐洲地區

  早期旅居英國的華僑華人,多爲粤籍僑民,主要來自廣東的臺山、新會、開平、寶安、恩平以及香港。講廣州話的一般集中在倫敦和英國西南部。

  英國的中文學校,全部用廣州話教學。因廣府籍移民衆多,當地無地緣性社團,而有華僑協會,以及宗親社團。

  法國華僑華人中,有爲數不多的廣東四邑人,主要聚居於巴黎、裏昂、馬賽。

  比利時華僑華人中,祖籍廣東的占多數,廣州話在當地華僑華人社會中可以通行。

  5.非洲地區

  斐濟的中國人都爲自由移民,自七十年代開始移入,現有5千餘人。祖籍以廣東四邑人爲最多,其次爲中山、東莞兩市縣。廣東華僑華人多聚居於斐濟第一大島維提島,以務農爲主。

  毛裏求斯是非洲華僑華人最多的國家,約有3.3萬人;廣東籍華僑華人都聚居於路易港,華僑華人中,20%爲南海、順德、臺山等地人;1859年成立有南(海)順(德)會館。

  1860年,廣東省梅縣的客家人開始寓流留尼汪。第一個踏上留尼汪島的是1885年叫李天波的客家商販。目前留尼汪有華僑華人2.5萬人,絶大部分祖籍是廣東南海、順德和梅縣。

  第一個扺馬達加斯加的中國人是廣東順德人陳敖(1852-1938),近現代遷居馬島的華僑華人,絶大部分是廣東南海和順德兩市人。現在華僑華人仍以此二地人爲多,其分佈不限於都市,更及農村。組織有南順會館,及其他僑團組織。

  1985年馬達加斯加的華僑華人.總數爲13600人,祖籍爲廣東的四邑、南海和客家,其中順德約占七成。

  英國殖民者於1860年入侵南非後,因需要較多的勞力作爲開發“工具”,遂以各種欺詐手段驅使華工到南非,他們的祖籍以粤籍爲主,且多爲廣府和客家人。這些華工經南洋、加爾各答、毛裏求斯等進入南非。1904年因南非發現金礦和鑽石,粤籍四邑華人即以契約華工形式大量移入。1906年人數增加到7萬人,因常與白人發生衝突,1910年幾乎全部都被遷返。目前南非1萬多華僑華人,以順德、南海、梅縣人居多。

  塞舌爾警察總監安東尼·加米爾(華名韋怡和),父親是本世紀初來塞謀生的順德縣韋姓農民。1988年韋怡和特地到順德尋根;塞舌爾第一任總統詹姆斯·曼卡姆(華名陳文咸),祖籍也是順德。

  三、南雄珠璣巷人海外後裔的尋根追祖

  下面拾掇海外珠璣巷人後裔對珠璣巷桑梓地緬懷及尋根追祖的材料,藉以佐证南雄珠璣巷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地位。(臺山上川鎮沙塘鄉)《甘氏族譜》澤濃公……富於冒險性,且以家計相迫,於道光初年搭船經商於美洲(美國舊金山)。

  (臺山廣海鎮)《山背鄉族譜》“山背鄉陳氏的十三祖陳毛齊(又名陳齊宗),於道光二十一年(1841)故於金山。”“……陳學進於干隆乙未年間(1775)前往南洋。”

  據曲江《張氏族譜》載:“開闢梅嶺古驛道的張九齡,其後裔目前在美國、加拿大、新加坡、緬甸、泰國、越南、英國、古巴等國家和地區生枝長葉,達一千多人”。

  ……百餘年前,隨着朱箕孟、朱箕堯等人南下南洋,在新加坡中街開設朱廣蘭、朱有蘭等醬園雜貨店之後,大批朱氏族人到新加坡來。……廣恒老闆娘陳福(朱志浩夫人)説,她到歐洲、美國、加拿大、澳洲、紐西蘭等地探親兼旅遊之時,常常因朱氏族人的班派相傳排列的五言絶句,而認識失散多年的朱氏族人,由此可見,來自珠璣巷的朱氏族人已遍佈五湖四海。

  ……羅氏族人也像朱氏族人一樣,由於百餘年前,他們的行輩在新加坡中街建立了羅致生醬園雜貨王國,還在馬來西亞從事園丘種值,於是大批羅氏族人從廣東南來新、馬。當中街七家頭式微之後,又有許多羅氏族人移民到歐美澳紐等地。

  ……(新會潮連鄉)區氏族人有向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亞、美洲、澳洲、紐西蘭等地移民。

  轉自新加坡《聯合早報》1991年1月13日:“廣東人(應爲‘廣府人’―引者)和海外廣東籍華人(應爲‘廣府籍華人’―引者)都把南雄珠璣巷當作他們祖先的發祥地,前幾年,有一位旅居印度尼西亞的華僑,携帶家屬來到南雄,在會見我們接待人員時,第一句話就説:‘我的祖籍是南雄珠璣巷,後來才遷到廣東開平的。’”

  郭隆鈺《南雄珠璣巷史話》:

  “——歷史上移民美國的華人主要是我省四邑僑鄉人民,尤以臺山最多。現臺山旅美鄉親有四十多萬。珠璣巷後裔的梅氏,定居臺山市端芬鎮,成爲廣東梅氏的主要聚居地,端芬梅氏散居海外約有二三萬人,主要分佈在美、加、南美洲以及東南亞,他們身離中國大陸,便以‘敦睦宗族,服務宗親,互惠互助,同謀福利’爲目標,在世界各地建立了自己的氏族組織,並通過經常開展活動,爲籌謀發展族務,促進僑社繁榮安定作了貢獻。1976年並成立有‘世界梅氏宗親總會’”。這是珠璣巷人後裔活躍在海外的一例。

  ……1989年夏天,加拿大哥華甄氏飲食公司董事長、甄氏兄弟貿易服務公司董事長、甄氏宗親會副會長甄熾光先生來函南雄尋宗問祖,追溯根源。經調查甄氏宗譜雲:“南宋甄善慶,由進士爲南雄州推官。善慶卒於官。生二子:長景福回原籍安慶府(今安徽省),次景賢入籍南雄州珠璣裏,有子四:如金、如壁、如圭、如錫。後因度宗咸淳癸酉(1272)年失妃之變,沿鄉搜捕,珠璣之人避兵播遷,如壁兄弟率其族南遷,行至連江水口,颶風大作,金壁二人慶幸安全,後遷新會大岳之甄村,後復遷新寧之霞坑、旺北、石海、冲聚族而居”。(今居臺山三合、白沙,海宴各地有數萬人之多。居美國、加拿大、香港各地亦有數萬人。加拿大、美國甄氏家族表示擬組尋宗問祖團前來珠璣巷。)

  四、南雄珠璣巷後裔海外研究的幾個理論問題

  1.廣東自古以來就是中國海上貿易和移民出洋最早、最多的省份。近代以來,亦是海外華僑華人人數最多的省份。目前散居世界各地的華僑華人有3000萬,其中祖籍廣東的有2000萬人左右,他們遍佈世界五大洲的100多個國家和地區。改革開放以來,世界客家方言區與潮汕方言區的後人,分别成立了聯繫鄉誼的世界客屬聯誼會與潮籍聯誼會。客家文化、潮汕文化的研究,在世界範圍内方興未艾。因之,廣府文化的研究,及其華僑華人的海外拓殖研究,更顯示出研究的緊迫性、重要性。

  據馬萬騏先生介紹,“我國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不少海外華僑、港、澳、臺同胞,以及外籍華人,回南雄到珠璣巷尋根問祖,其中有人願以重金購買珠璣巷姓氏族譜……”可見珠璣古巷在海外華僑華人中的吸引力與凝聚力。海外操廣府話的後裔,都承認珠璣巷是其祖先發祥地,而不忘桑梓,迫切要來尋根追祖,充分體現了中華民族後裔的優秀傳統美德;珠璣後人共同信奉先祖,團集商議……衆相開闢其址,共結婚姻。……各姓子孫,貧富不一,富者建祠奉祀,貧者同堂共饗。萬世不相忘也”的諾言,民係雖衆多,根基却是同的,其秉承先祖創業,敬業的精神始終不渝。今天研究、弘揚、追述珠璣巷人南遷後裔的海外分佈,其目標是愛國愛鄉,不忘桑梓,追念祖先,慎終追遠以求民德歸厚;對珠璣巷的追憶緬懷,加强了海内外珠璣後人的聯絡,增强民族凝聚力,有利於促進經濟貿易與文化交流,有利於聯絡鄉誼,共同弘揚中華文化,開發嶺南爲促進祖國統一與民族振興,以及鼓勵海外僑胞,爲所在國的繁榮昌盛,友誼和平,架橋建樑,作出貢獻。

  今天倘能搜集到海外華僑華人編纂的或記載海外拓殖的各姓氏族譜,無疑是一份珍貴的中華民族壯大史的記録和祖國文化優秀遺産。這亦是本文研究的旨意。

  2.廣府籍人的海外移民,是國際移民的典型社會現象。關於海外廣府人流遷,分佈及人口統計,多散見於各地的民間學術機關,及同鄉、宗族會館的統計資料。筆者掌握、利用的統計數據,亦主要是依據上述資料。所用數據,有必要作下述説明。

  史稱,珠江三角洲的衣冠士族,都是南雄珠璣古巷的南遷後裔,由珠江三角洲向海外拓殖的人士、家族,追根溯源,亦都是南雄珠璣古巷的南遷後裔;但事實上,操廣州方言的家族不一定都是由珠璣古巷南遷而來,因之任何數據都只具有相對的意義,是傳遞一種信息,掌握一種傾向。讀者在使用上述資料時,應予識别。

  歷來我國的海外、境外華人的人口統計,往往是把“華僑、港澳同胞”融爲一體,予以處理。隨着移民問題的深入研究,一是1997、1999年港澳回歸祖國;二是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絶大部分地區(有些國家和地區是全部),華僑取得了所在國國籍,成爲華人,華僑與華人的比例約當1:9,把同一族屬但不同國籍的移民置於同一層次予以統計是不適宜的。本文注意了這個現象,力求在海外人口統計上,剔除港澳的數字;同時希望僑史學界今後的研究中,應予嚴格甄别。

  南雄珠璣巷後裔,秉承中華優秀文化精神,富於開拓、冒險、勤儉、敬業,不論扎根在何地,都將爲人類作出貢獻,並在敬業中不斷改善自身的經濟、政治地位與文化層次,1895年到澳大利亞淘金的中山人劉歐志,後來輾轉定居於布裏斯班,開了一間雜貨店;他的兒子成了地産商;孫子劉威廉留學於英國牛津大學。1990年(25歲)被昆士蘭州執政黨推選爲聯邦參議員,成爲澳大利亞第一位華裔國會議員。這是一個華人家庭由底層走上頂峰的典型代表。

  廣府籍華僑華人人才輩出,目前社會上出版有大量關於海外政治家、實業家、科學家、藝術家的著述、特寫,限於篇幅,廣府籍華僑華人中的杰出人物,筆者擬另文著述。

  3.鴉片戰争以來的中國大規模的海外移民,歷經着幾個主要階段。①鴉片戰争前後至二十世紀初;②二十世初至中葉;③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後。在不同時期,廣府籍海外移民,各呈現有不同特點,尤其是八十年代以來,一方面廣府籍人士的海外移民,其文化素養、知識結構、遷徙地點,完全跟早期華僑出國殊异,廣府籍人士的外遷,形成了不同的層次,以及移民的再移民。同是廣府籍的海外華僑華人,即已由三個層次,三個渠道而組成,而非早期社會的走向較一致。①由珠江三角洲諸地移入居住國;②港澳地區的珠璣古巷南遷後裔的再遷徙;③珠璣古巷南遷後裔遷入東亞地區後,再移入其他國家和地區,從而使廣府籍珠璣後裔遍佈全球。上述多層交的重復遷徙,使珠璣後裔在五大洲各國、各地區的人數,難以確鑿統計。本文所搜集的數據、分析,主要是反映廣府籍移民二十世紀中葉時期的國際分佈與人口。可以預料,今後,珠璣巷的海内外後裔,還會互遷、返遷,再遷與多次遷徙,走向世界。

  參考文獻:
  \[1\]《南雄珠璣巷人南遷史話》,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年5月版;
  \[2\]《南雄珠璣巷南遷氏族譜·志選集》、《南雄文史資料》15輯,1994年4月版;
  \[3\]朱杰勤:《東南亞華僑史》,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年5月版;
  \[3\]陳碧笙:《世界華僑華人簡史》,厦門大學出版社1991年8月版;
  \[4\]蔡北華主編:《海外華僑華人發展簡史》,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2年3月版;
  \[5\]李原、陳大漳編著:《海外華人及其居住概况》,中國華僑出版公司1991年5月版;
  \[6\]《海外華人概况》,廣東人民出版社1989年1月版;
  \[7\]《簡明廣東史》,廣東人民出版社1987年11版;
  \[8\]朱杰勤主編:《美國華僑史》,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1989年6月版;
  \[9\]薑褪主編:《華僑華人研究著述題録》,香港新世紀出版社1992年4月版;
  \[10\]珠江三角洲地區各市縣地方史志、文史資料;
  \[11\]世界各國境内珠璣巷後裔編纂的宗族族譜資料;
  \[12\]境外廣府籍地區會館資料。

  (薑樾,原廣東民族學院民族研究所所長、廣東省政協文化和文史專員、教授、廣東省廣府人珠璣巷後裔海外聯誼會學術顧問、廣東廣府學會顧問委員。)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