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加强保護利用,讓台山僑墟走向世界

  已經是20多年前的往事了,我陪一位美國華人回台山拜祖尋根,他在梅家祠堂裏宴請鄉親的感人場景,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也正是這次偶遇,讓我較爲深刻的通過一個人、一個家族的變遷,去瞭解華僑文化。從鄉間河道到出洋碼頭,多少華人就這樣由小船换船,離鄉背井,遠走它鄉。

  20年後重返故地,衰草舊樓與現代化的城鎮氣息相呼吸,“風流總被風吹雨打去”的歲月滄桑感油然而生。很感謝那些很有見識的專家們,呼吁人們珍視這段歷史與藴藏着豐富文化歷史價值的僑墟建築。對於目前關於“僑墟”、“僑墟樓”、“僑墟文化”的熱鬧争論,我覺得,對於台山來説,這是一件意義十分重大的事情。在中國的版圖中,台山是一個很不起眼的小地方,但是,若論近現代的杰出人才,“天下誰敢小台山”?

  對於當前的這股“台山僑墟熱”,我既吹“熱風”,也吹“冷風”。

  之所以吹“熱風”,是我深深知道這其中藴藏的歷史文化價值。中山大學教授黄偉宗先生等專家,爲台山僑墟所作的一系列開拓性的研究,是非常有意義的,也因此得到各級領導的重視與支持。此事在江門僑鄉與海内外,也引起了極大的反響。“台山僑墟熱”由此而産生。

  之所以吹“冷風”,是真誠地希望,不要奢望修修補補破舊的“僑墟樓”,就能立即變成滚滚財源。台山僑墟最深厚之底藴,在於它的歷史文化價值。。對此,我們還缺乏挖掘、缺乏整理、缺乏研究。“欲速則不達”,必須很好的組織專家,認真做好基礎工程。

  下面,談談我的膚淺見解,不對的地方,請專家們指正。

  一、 台山“僑墟”最核心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哪裏?

  台山“僑墟”最核心的歷史文化價值在哪裏?要回答這個問題,我想談談台山僑墟與開平碉樓的“同”和“异”。

  台山僑墟與開平碉樓,有一共同特點,都是在特定時期,華僑歸國留下的歷史建築物。不同的是,開平碉樓更多的體現落葉歸根、光宗耀祖而又苦於盗賊横行的無奈心態。開平碉樓的重心在“樓”,重在防禦功能,求安居的意識很濃。而僑墟更多的是體現商從其流,它有騎樓、砲樓、大院,但重心是“墟”,是貨暢其流萬商雲集的地方。正是濃厚的商業氛圍、市場化的運作方式,使台山僑墟成爲僑鄉百姓學習操練市場經濟的“演習場”,因而也就成爲了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傳播地”。此風氣一開,人們的眼界爲之開闊,使僑墟文化成爲了僑鄉通往世界的“橋樑”。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僑墟是怎樣成爲僑鄉在特定歷史時期的市場經濟“演習場”。以農耕文明爲特徵的傳統鄉村墟市,其交易方式是以貨易貨、錢貨交易、當面兩清的。但台山僑墟呢,已經引進了西方先進的資本運作方式,以當年建設汀江墟爲例,實行的就是股份制,共分104股,爲梅、丘、曹、江、伍、黄、張等多家認購。梅氏家族雖然是第一大股東,但汀江墟的章程講得清清楚楚,實行的是民主管理,各個姓氏都有人參與商務管理。在建設的過程中,承建商與經營者也是分開的,即承建商並没有參與管理,用現在的話來説,就是“交鑰匙工程”。在鄉村僑墟上,已經具備了商業集鎮的功能,錢莊、當鋪、學校、教堂樣樣齊全,錢莊銀號還具有兑换外匯的功能。這股濃厚的商業之風,對於打下農耕文明深刻烙印的鄉村來説,無疑是一場强烈的“市場經濟台風”,其帶來的變化,將是翻天覆地的。僑鄉人民,在這所最好的市場經濟“演習場”上摸爬滚打,爲他們今後的走向世界,打下了深厚的基礎。

  經濟形態的改變,往往以文化爲先導,但新的經濟形態一但確立,對人們的精神衝擊將是暴風雨般的。正是在這個意義上,在僑鄉農村誕生的“新僑墟”,就不僅僅是一個單純的商業場所,它更是是東西方文化交融碰撞的“傳播地”,從而對僑鄉産生重大影響。

  中國傳統文化中的農村墟市,往往有個集市的墟期,或3、6、9,或2、4、6,日昇成市熙熙攘攘,日落人散是冷冷清清,是非常典型的農耕文明集市。台山僑墟同樣保留墟期的約定,但現代商業集鎮的味道已經很濃,商店林立,夜夜笙歌,直到今天,我們還能通過遺址感受到當年的繁華景象。環顧僑墟的裏裏外外,這裏有學校、教堂等等,尤其是藉助新寧鐵路繁榮起來的墟鎮,已有明顯現代集鎮的痕迹。在這裏,我們明顯可以感受東西方文化的交融碰撞。這種交融碰撞,必然會産生新的生活方式與新的精神境界,産生文化的聚合裂變,形成新的僑墟文化。這種變化,如春風化雨潤物無聲,但對當地的影響是極爲深刻的。就在梅家大院附近,就出了個文化名人——廣東音樂的奠基人丘鶴儔。變革之地,必有變革之音。廣東音樂正是變革的精神産物。

  透過僑墟文化由點及面擴展開來,我們來研究台山的華僑文化,我們就會發現,僑墟文化成爲了僑鄉通往世界的“橋樑”,它開風氣之先,爲僑鄉培養出一代又一代熱愛家鄉效力祖國奮發有爲的棟樑之才。翻翻台山的歷史,此地人脈所走出來的杰出人才,真是星光燦爛。這裏試舉一二:

  1904年,斗山鎮六村旅美華僑陳宜禧先生, 懷着實業救國的抱負,在華僑中集資,自己捐資,携300多萬美元還鄉, 興建了全國第一條民辦鐵路——新寧鐵路,寫下了我國民間商辦鐵路的光輝史頁。

  中國現代眼科學的主要奠基人陳耀真,1921年時年22歲,他考入美國波士頓大學,先後獲得理學士、醫學博士學位。“九一八”事變後,1934年,陳耀真謝絶了美國同仁的挽留,辭别了工作和學習的母校,回到灾難深重的祖國。從此,他跋涉在發展我國現代眼科學的道路上,歷時半個多世紀,矢志不移。

  就在汀江,汀江墟的發起人,即“十八羅漢”之一的梅炳然,早年被派到日本公費留學,就讀於千葉學院,讀醫10年學成回國,在廣州大同醫院當了3年院長,後來回鄉開辦了西醫館。

  台山還出了許多著名的革命烈士,如陳鐵軍,祖籍台山三合黎洞匯洞裏,大革命時代的共産黨烈士,與開平人周文雍的事迹被記載爲“刑場上的婚禮”。 餘程萬,台山縣荻海區光大鄉漲村人,黄埔軍校一期及中山大學政治係學生,人稱“虎賁將軍”,是一位抗日名將。1943年,國軍57師師長餘程萬將軍指揮“常德會戰”,以8000將土抗擊小日本侵略軍進犯湖南常德的10萬之衆。戰鬥到最後只剩83人,其餘守城將士壯烈陣亡,以身殉國。此次戰役戰况之慘烈,在抗日戰争史上實屬罕見。

  台山還出了一批著名的政治家與社會活動家。如伍冰枝,台山四九鎮人,加拿大總督。加拿大第一位華裔總督,加拿大第二位女總督。台山第一位在外國成爲名譽上“國家元首”的人。

  台山爲何人才輩出?華僑文化爲其開風氣之先,是當中的根本,而文化的傳承,往往又是通過一個一個鮮活的“人物故事”來體現的。因此,好好挖掘整理僑墟的“人物故事”,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廣東省正組織力量啓動編修《廣東華僑史》,台山作爲最重要的僑鄉,可以乘這股東風,聯繫有關專家學者成立台山僑墟文化研究會,通過僑墟文化這個重要突破口去研究華僑史。專家組成人員,不但有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也有海外的華僑,更要有當地的專家與熱心人士參加。首先做好相關歷史資料的整理挖掘工作。豐富史料的佔有,是研究的前提。

  二、加强保護利用讓“台山僑墟”走向世界

  關於台山僑墟的保護與利用問題。我的建議是:在利用中保護,讓“台山僑墟”走向世界。

  台山僑墟有個特點,量大、分散、年代並不久遠。按照通常的標準,要申報古村落,至少是清代的建築,而台山僑墟的主體部分,大多是民國以後的興建的。爲此,台山有關部門已經做了很好的前期普查摸底工作。因此,我建議,首先組織專家根據普查情况,對台山僑墟實行分級保護管理。對於一些重要並有歷史標誌性意義的建築,必須很好保護,不要輕易改變現狀。但是,我們也要看到,僑墟並非千年古物,有些僑墟、大院在不影響歷史風貌的前提下,完全可以“活化”經營起來。雲南騰冲有一條被爲譽爲“中國最美鄉村”的和順村,它最大特色就是村裏還有許多住户,甚至村裏的圖書館也都還在借還書,但這並不妨礙這裏成爲旅遊的熱點。

  至於台山僑墟要不要“申遺”?“申遺”究竟有多難?民衆與專家官員們都在思考,争論也相當激烈。

  我的觀點是:有個目標,就舉起了一面旗幟,容易動員各方面的力量,衆人拾材火焰高。從這角度着眼,我贊成台山僑墟積極“申遺”。但是,“欲速則不達”。如果我們没有很好地整理、挖掘,台山僑墟真正的歷史文化價值,“申遺”的路是走不遠的,也很難成功。更何况,台山僑墟的“申遺”已有“開平碉樓與村落”搶道在前,這將會難上加難。

  依我之見,鮮活地還原“台山僑墟”的真實風貌,深刻的挖掘“台山僑墟”的核心文化價值,在利用中保護讓“台山僑墟”走向世界,是一個可以考慮的選擇。

  在這次實地考察中,我發現“台山僑墟”大多都是挨着岸邊的。例如圓山墟的廢棄碼頭,原來就是台山的“官渡碼頭”,達官貴人都是從此上岸。當我們從岸邊回頭看僑墟時,會更真實地感覺到舊日僑墟的味道。當我們從公路進入去看岡寧墟,與從碼頭上岸去看岡寧墟,感覺是大不一樣的。因此,我主張政府要搞好水路交通,哪怕只有一兩百米的水路,讓渡船將遊客送到墟上,這樣才能使歷史的風貌更鮮活地還原,更有文化魅力與震撼力。 

  關於台山能否利用僑墟創辦獨具特色的影視城問題。我建議你們去考察一下浙江横店的影視城。横店已被稱之爲“東方的好萊塢”。在這裏,從秦漢的城池到明清的宫殿,包括鴉片戰争到民國時期的建築,樣樣齊全。但這些都是一些假古董。如果台山能够很好地還原僑墟的歷史風貌,多拍幾部很有影響的電影與電視劇。那麽,台山就可以自豪地向世界宣佈,要拍民國時期、尤其是關於華僑題材的影視劇,你最好是到台山來。這裏風光獨佔,别無分店。如果台山想創辦獨具特色的影視城,眼前就有一個可遇不可求的機遇,那就是趁《讓子彈飛》這部電影依然有着强大影響力的時候,加緊創辦影視城。首先,要搞好規劃,“無規矩不成方圓”,千萬不能搞破壞性開發。其次,要“趁熱打鐵”,很好利用岡寧墟的“鵝城”,做旅遊開發。可以規劃幾百米的河道,讓遊客坐船從在“鵝城”碼頭上岸。城門外碼頭前,將結合電影成爲一個很好的旅遊拍攝地點。城門裏,可以播放《讓子彈飛》的精彩片段。有專家已經提出,可以采取股份制的形式,來保護、管理、開發經營僑墟。制度創新,還可以更大膽些。

  關於正式命名是使用“僑圩(左土右於)”還是“僑墟”問題。我的意見是選用“僑墟”。這出自三方面的考慮。

  其一,從墟集這個意思的表達來説,“墟”字本身十分準確。

  其二,除非台山僑墟以後不想走向國際,走向世界。如果要對外宣傳,必須還原到本來的這個正確字體的選用。否則,將來在傳播過程中會遇到很大障礙。

  其三,“圩(左土右於)”字的歷史形成值得商討和争論。如果有史料證明上個世紀30年代已經使用“圩(左土右於)”這個版本,有最早的文獻資料作爲例证,那樣“圩(左土右於)”的選用才站得住脚,如果僅僅是建國後或五四革命後的一個漢字簡化的選用,那就不可取。

  僑墟是台山一道最亮麗的“風景綫”,其獨具魅力的建築風情與藴藏的深厚歷史文化價值,無疑是台山最應該向世界展示的“文化名片”。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曾經是多少代人的夢想,現在這個“中國夢”,正在鼓舞着中國人民爲之奮鬥。正是在這樣特定的歷史時期,華僑的奮鬥史將給人們帶來强烈的推動力。由台山僑墟走出去的華僑,有多少成爲了各方面的棟樑之材,他們的奮鬥故事,一定會感染許許多多正在創業奮鬥的年輕人,也必將引起更多的老華僑深厚的懷鄉之情。這對於動員各方面的力量,支持台山的現代化建設,將帶來强大的動力。

  台山僑墟還有多少精彩的故事,没有挖掘出來?我們懂得怎樣向世界講述“台山僑墟的故事”嗎?

  (王培楠,廣東省政府參事、南方日報高級記者。)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