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關於台山僑墟文化的幾點思考

  今年8月,黄偉宗教授率領省政府參事室和省廣府學會的專家考察團來到台山僑鄉,實地考察台山的僑墟。黄教授一行在考察中,對嶺南文化、廣府文化、廣僑文化、僑墟文化等發表了很多很有獨創性的觀點,對台山的廣僑文化和僑墟文化給予了極高的評價。他認爲:“台山的‘廣僑文化’可以算作文化學上的新發現,特别是台山的‘僑墟’,集合了大院、騎樓、碉樓、教堂、洋樓等各種形態於一體,非常獨特。”又説:“台山的僑墟,既有商業特徵,又是中西文化的交會點,非常獨特。”“台山的‘僑墟’與廣州等地不同的是,除了廣府文化與華僑文化的交會,還具有獨特的鄉土特徵。廣州也有大量的騎樓,但廣州已經是一個極爲發達的都市,没有鄉土文化的特點,這也是台山‘廣僑文化’有别於廣府文化的特點。”〔1〕黄教授還就台山僑墟的保護、開發與利用,提出了多項積極的建議。我認爲,這些觀點和建議都是很好的。

  但黄教授關於台山僑墟文化有一些觀點,我認爲有值得商榷的地方。下面,我談幾點看法,請各位領導和專家學者指正。

  第一點,“僑墟樓”的名稱能成立嗎?

  “僑墟樓”的名稱是黄教授在這次考察中首次提出來的,他直言是“發現新大陸”〔2〕。他在岡寧墟看到寫有“岡寧市碉樓”的建築物時,興奮地説:這是“我對僑墟感興趣的地方”,“透過‘岡寧市碉樓’這個典型,説明‘僑墟樓’這個名稱是成立的。”他當場寫下一副對聯曰:“貫通中西古商市,獨佔鰲頭僑墟樓”。他認爲,“應該將僑墟和碉樓捆綁在一起發展”,“將僑墟與樓結合,打造僑墟騎樓、僑墟砲樓、僑墟大院等,就是發展台山僑墟畫龍點睛的一筆。”〔3〕什麽是“僑墟樓”呢?黄教授下的定義是這樣的:“如果將僑墟文化和碉樓結合在一起,那就是僑墟樓,這也是我對僑墟感興趣的地方。”他説:提出台山的“僑墟樓”“也是一個新創造”。〔4〕台山僑墟的“墟場建築結構都是有樓的,有的是騎樓,有的是砲樓,有的是大院,僑墟和樓結合在一起,應該統稱僑墟樓。”〔5〕

  我認爲,“僑墟”與“僑墟樓”是兩個内涵不同但又相互聯繫的概念,這種聯繫體現在一個“僑”字上。“僑墟”是指清末、特别是民國時期(尤其集中在20世紀二三十年代),主要由華僑和僑眷集資建造的、具有中西合璧特色的鄉鎮集貿墟市。墟均有墟期,一般隔五天,如一六、二七、三八、四九、五十。墟市是鄉村民衆生活與娱樂的載體,同鄉民的生産、生活密切相連。“等墟”(台山俗語,即趕集、趁墟)是台山鄉民生活中的一大樂趣。“等墟”既可以嘆茶、購物,還可以會親、聚友。所以,台山的墟市每逢墟日,人山人海,呈現一派繁榮興旺的景象,成爲台山僑文化的一大景觀。

  更重要的是,台山僑墟作爲一個重要的載體,它把華僑傳入的商業文化(僑)同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墟市文化(墟)結合起來,形成富有僑鄉特色的文化現象——僑墟文化。僑墟和僑墟文化的内涵是很豐富的,它既包括物質文化,即墟市的騎樓商鋪、公共建築(學校、教堂等)、洋樓(民居、别墅等)和碉樓等各種形態的建築及公共墟場;又包括群衆喜聞樂見的非物質文化,如台城的“廣東音樂”、斗山浮石的飄色(均爲國家級),大江的明清傢具(爲省級),廣海的“打龍船”、汶村的廟會(均爲江門市級)等;還應該包括其周邊的自然景觀,如汀江墟(梅家大院)的汀江河、汀江橋及橋頭的紀念碑、“一裏三橋”(汀江橋、大同橋、西廓橋)景觀、汀江基督教堂及正德小學、大同市、中閘村砲樓(台山最早的碉樓)等;還應該包含人文景觀,如丘鶴儔(廣東音樂奠基人)、梅健行(台山文化名人、《新寧雜誌》三任主編、汀江墟建墟主持人)、梅炳然(台山名醫、汀江墟建墟主持人)等。所以,“僑墟”的内涵是非常豐富的,以它爲載體形成的“僑墟文化”至少應該包含這四方面的内容。

  “僑墟樓”的概念則不同,它的涵蓋面要窄一些。“僑墟樓”,顧名思義,是指在華僑和僑眷集資建起來的墟市里建造的、兩層以上、中西合璧的樓房,如上述講的騎樓商鋪、洋樓(民居、别墅等)、公共建築(學校、教堂等)和碉樓等各種形態的建築。這些樓房建築搆成了僑墟的主要部分,並彰顯了台山僑墟的不同特色與内涵。如果把僑墟中的這些建築物“統稱僑墟樓”,我認爲“僑墟樓”的名稱是成立的;但即使這樣,也不宜用“僑墟樓”代替“僑墟”,因爲,“僑墟”是個總體概念,“僑墟樓”只是“僑墟”的一個組成部分,盡管是重要組成部分,也改變不了它“附屬”於“僑墟”的性質。碉樓只是“僑墟樓”中的一種建築形態,而且量少不普遍,不是每個僑墟里都有的;大量的、主要的“僑墟樓”建築則是騎樓商鋪龢民居一類洋樓建築。黄教授關於“僑墟樓”的定義只强調“將僑墟文化和碉樓結合”,我認爲是不全面的,也缺乏科學性,值得商榷。

  第二點,“岡寧市碉樓”是“商業樓”嗎?

  黄教授説:“開平碉樓注重防禦性,而台山‘僑墟樓’則是商業樓。”〔6〕又説:台山的“僑墟樓,建築上是中西結合,功能上也是中西結合的。”“從功能來説,與開平碉樓主要是防衛性質不同,台山的碉樓很多是墟場的管理性質,其中放置着當鋪、銀莊、銀行,是經濟、市場性質的樓。”〔7〕

  “開平碉樓注重防禦性”,這個説法是對的,因爲它符合歷史事實。“開平碉樓與村落”申報世界文化遺産時就是這樣定性的,並得到聯合國專家的認可,“申遺”取得了成功。

  其實,凡是碉樓,無論是開平的,還是台山的,或是五邑其他地方的,毫無例外地,都是“注重防禦性”,都把防禦性即保護人民的生命財産安全放在第一位。這是碉樓建造時的歷史背景决定的,是碉樓最主要的功能。

  黄教授説:台山的“僑墟樓”是“商業樓”,“岡寧市碉樓”就是“典型”。〔8〕這個説法是不對的,因爲歷史事實不是這樣。《新寧雜誌》2008年第二期有一篇文章,題爲《走進岡寧看洋樓》。文章關於“岡寧市碉樓”建造的緣由是這樣講的:“因爲岡寧墟靠近潭江,經常有盗賊從江上乘船而來,打家劫舍,因此人們又在江邊建成這座‘岡寧市碉樓’。”它“儼如一名衛士伫立在江畔,顯然,這座樓是用來防賊防衛岡寧墟的。”這段描述已經講得很清楚了:“岡寧市碉樓”同開平市的碉樓一樣,它的主要功能也是“注重防禦性”的,它不是“商業樓”,也不是“墟場的管理性質”的碉樓。台山市文物收藏家羅達全先生珍藏有一張民國十七年(1928年)陽曆二月一日發的“岡寧公所股票”,其背面印有《岡寧公所修正章程》,共十條,其中第三條曰:“本公所實業性質有四種:(甲)收回地價,永收地租;(乙)建築碉樓,保護治安;(丙)擴新市場,適合衛生;(丁)開辦電燈,利便商民。”由此可見,由岡寧墟公所建築的這座“岡寧市碉樓”,目的是“保護治安”,是防禦性的,它决不是“商業樓”,也不具有“墟場的管理性質”。在台山的僑墟中,像“岡寧市碉樓”這樣的碉樓建築偶爾也能見到一些,但可以這樣講,這些碉樓同樣也是“注重防禦性”的,它們也不是具有“墟場的管理性質”的“商業樓”,與直接的商業活動風馬牛不及。

  多年以來,我在台山考察過約90個僑墟,没有發現過這種“典型”商業性功能的“僑墟樓”。商業性與防禦性相結合的碉樓式商鋪則有不少,如端芬鎮成務市、台城水南墟、四九鎮五十墟、白沙鎮白沙墟,就有這樣的碉樓式商鋪,墻體上有槍眼,但都是典當行,“其中放置着當鋪、銀莊、銀行”〔9〕。其實,岡寧墟也有這樣的碉樓式商鋪。在岡寧墟中間左邊横街上就有一座特别顯眼的碉樓,高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十分堅固,墻體上有槍眼,還有地下室。我們在考察時,墟民向我們反映,這座碉樓以前是典當行。因爲岡寧墟在潭江邊,當年盗賊很猖獗,經常乘船來搶劫,典當行的老闆於是建了這座碉樓,並把它同鋪頭(店鋪)連起來,以便保護店裏貴重的典押物品。

  這種商業性與防禦性相結合的碉樓式商鋪,在開平市我們也能見到,最典型的一座在赤坎鎮上埠關族圖書館的東面,高6層,鋼筋混凝土結構,非常堅固,有槍眼,樓頂蓋緑色琉璃瓦,很漂亮。在當年,它也是典押店鋪,而不是純“商業樓”的建築。

  商業性與防禦性相結合的碉樓式商鋪,在台山一些僑墟中雖然存在,但數量很少且不普遍,這種碉樓式商鋪建築,“從功能來説,與開平碉樓主要是防衛性質不同”,它“是經濟、市場性質的樓”,“是中西結合”的,我認爲這個説法是成立的,但“商業樓”這個名稱,如果是指“岡寧市碉樓”這一類僑墟中純粹是“防衛性質”的碉樓建築,我認爲是不合適的,也值得商榷。

  第三點,用什麽名稱爲台山僑墟“申遺”?

  黄教授在考察台山僑墟時提出,台山僑墟樓如果價值重大,可以考慮將其申報成爲江門第二個世界文化遺産。〔10〕他主張用“僑墟樓”的名稱“申遺”。〔11〕

  有一種意見認爲,開平碉樓是以“開平碉樓”的名稱向聯合國申遺,並取得成功的,所以台山的僑墟也要有個“樓”字。其實,這是一種誤解,是對“開平碉樓與村落”“申遺”全過程缺乏全面瞭解所致。不錯,2000年10月,開平市啓動開平碉樓“申遺”工程時,起初,是用了“開平碉樓”作名稱。後來,開平市的領導請來多位國内專家和聯合國的專家到開平考察和指導“申遺”工作。他們在實地考察後,一致認爲,開平的碉樓是獨一無二的,特色很鮮明,但村落建築及環境十分秀麗(聯合國的專家對馬降龍就贊不絶口,稱贊它是“世界最美的村落” ),他們説,如果只申報碉樓,孤零零的,没有活力,也不美;如果將碉樓同村落結合起來,用優美的人居環境及自然環境爲碉樓作襯托,就非常完美。開平市的領導和我國的“申遺”專家接受了聯合國專家的好建議,决定將申報的名稱從“開平碉樓”改爲“開平碉樓與村落”,並報國務院審批。2006年1月,國務院正式批準以“開平碉樓與村落”的名稱向聯合國申報世界文化遺産。2007年6月,“開平碉樓與村落”在第31届世界遺産大會上順利通過表决,正式列入《世界遺産名録》。“開平碉樓與村落”名稱的變化使“申遺”取得成功的例子,對台山擬將僑墟申報爲世界文化遺産很有啓發意義。

  台山的僑墟文化要推向全省、全國、甚至全世界,究竟用一個什麽名稱好呢?是用一個給人孤零零感覺的“僑墟樓”好,還是用一個内涵更豐富即涵蓋了物質文化、非物質文化、自然景觀文化和人文景觀文化等文化内涵的“台山僑墟”這個名稱更好呢?雖然我對台山僑墟“申遺”有保留意見,認爲要慎重考慮,但如果讓我選擇的話,我會選用“台山僑墟”這個名稱。因爲這是一個科學的概念,是台山人喜聞樂見的稱謂。

  我還有個建議:今後,無論是媒體宣傳,還是申報各級文物保護單位、包括申報世界文化遺産,若選用“台山僑墟”的名字,其中的“墟”字,要采用簡寫的“圩”字,而不用繁寫的“墟”字,因爲台山人習慣用簡寫的“圩”字,這也算是“台山僑圩”在書寫方面的一個特色吧!另外,新中國成立後,國家文字改革委員會公佈的漢字簡化表中,表示圩市的“墟”字早已簡化爲“圩”字。《現代漢語詞典》對“圩”是這樣解釋的:“湘、贛、閩、粤等地區稱集市爲圩,如圩市、趕圩(趕集)、圩鎮。”所以,用簡寫的“圩”字,是適應時代發展潮流的正確選擇。

  注釋:
  〔1〕《南方都市報》,2012年9月7日AII04版。
  〔2〕同上〔1〕。
  〔3〕同上〔1〕。
  〔4〕同上〔1〕。
  〔5〕《南方日報·江門觀察》,2012年9月25日AII01版。
  〔6〕同上〔1〕。
  〔7〕同上〔5〕。
  〔8〕同上〔1〕。
  〔9〕同上〔5〕。
  〔10〕同上〔5〕。
  〔11〕同上〔1〕。

  (梅偉强,五邑大學廣東僑鄉文化研究中心教授。)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