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新寧鐵路的修建與台山僑墟的發展

  新寧鐵路(又名寧陽鐵路)是近代中國爲數不多的民族資本興建的鐵路。這條依靠華僑資本、華僑技術力量興辦及經營的商辦鐵路對台山及其附近地區的社會經濟産生了較大的影響,特别是對其沿綫僑墟的産生、發展和繁榮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這一區域空間拓展的模式不僅對當時台山社會發展産生重大推動作用,而且至今仍有重要借鑒意義,在華僑史和中國近代經濟史上也佔有重要一席之地。

  一、新寧鐵路的修建背景和過程

  二十世紀初,在台山出現的這條由華僑資本興辦的鐵路.是有其深刻的社會經濟背景的。早在鴉片戰争以前,中國東南沿海已有人出洋謀生,十九世紀中葉開始,成千上萬的破産農民,小手工業者到國外出賣勞動力和充當“猪仔”華工。十九世紀下半葉,從台山出洋到美洲、東南亞地區的人數急速增多。據清光緒二年(1876)赴美考察的李圭記載,當時加入美國寧陽會館(新寧旅美華僑同鄉會組織)的華僑有7.5萬人,加上未參加寧陽會館的,台山的旅美華僑人數當在8萬以上,約占美國華僑總人數的半數。到清光緒二十六年(1900),台山旅美華僑已達12萬人。如果加上當時旅居美洲其他國家和東南亞地區的,台山華僑人數計有20萬之衆。十九世紀後半期,台山僑鄉社會逐步形成。如果説台山僑鄉社會的發展爲新寧鐵路的興建孕育了必要的經濟條件,那麽,二十世紀初國内出現的争回路權運動,則成爲催生新寧鐵路的助産士。十九世紀末,帝國主義列强掀起了一場掠奪中國鐵路利權狂潮,只在光緒二十四年(1898)前後數年間,西方列强便取得59項、總長3萬多公里的鐵路修築權與借款權〔1〕。爲了扺抗列强掠奪中國利權,從1903年起,全國各地爆發了争回路權的鬥争運動。

  在這種背景下,同時爲促進家鄉社會經濟發展,廣東新寧(今台山)旅美華僑陳宜禧集資建造了新寧鐵路。這條鐵路從光緒三十二年(1906)開始動工,到民國九年(1920)全綫竣工,歷時十餘年,全長138.1公里, 由斗山,經公益、台城、新會、扺江門北街,前後共分三期工程完成。新寧鐵路第一期工程從公益至斗山綫,1906年開建,在短短不到三年的時間就順利竣工。全長61.25公里,共19個車站。第二期工程從公益至北街,1910年動工興建,1913年完成,全長46公里,共16個車站。第三期工程台城至白沙,1917年動工,1920年完成順利通車,全長26公里,共11個站。這段鐵路的建成對四邑地區陸路交通發揮了很大作用,特别是作爲縣城和鐵路中樞的台城鎮發展非常快。斗山則從一個僅有十餘户人家的小村落發展爲縣的一個南部商業和交通中心,對沿綫其他僑墟的興起也提供了强大的驅動力,這容下述。

  新寧鐵路從1909年開始經營客運和貨運業務,以客運爲主,貨運爲輔,因客運量有限,故鐵路的經濟收益一直處以低迷狀態。據相關統計,新寧鐵路1911年平均收入僅30多萬元,財政相當困難。直至1913年公益至北街段建成投入運營後,客運貨運開始大增,鐵路年平均收入也有了大幅增長。至20年代,新寧鐵路平均每年收入基本穩定在120萬元左右。1929年到1932年,新寧鐵路每年盈利都達到20-40萬左右。但此後受世界經濟蕭條影響,加之台山、新會的公路交通發展,汽車運輸對鐵路運輸搆成了强大的挑戰,又因政府和軍閥對鐵路權力的掠奪和壓榨,鐵路營業狀况日趨惡化,已瀕於破産。1938年10月廣州淪陷時,新寧鐵路被以政府之名拆除。新寧鐵路盡管存在時間不長,但它對台山社會産生了深遠的影響,特别是對沿綫僑墟的産生和繁榮,台山經濟軸綫的興起及其輻射效應格局的建立,都有重要歷史意義。

  二、新寧鐵路帶動下僑墟發展

  按照區域經濟學理論,城市是經濟集聚中心,通過它的輻射作用,可帶動周邊地區發展,故發展區域經濟,首先要發展壯大城市。新寧鐵路建成,在台山造就了一條巨大的經濟軸綫,搆成點——綫——面一體的經濟空間格局,它們發揮各自和共同經濟輻射作用,帶動整個台山的社會經濟振興。

  首先使台城爲全縣中心而繁榮,繼爲斗山和公益兩地在幾年内一躍而崛起,成爲台山南北交通和商業的中心點之一,也是台山三個經濟生長極之一,發揮積極作用和影響。無論在客運還是貨運方面,這都有充分表現。

  上世紀20年代,新寧鐵路全路每年的客運量約爲300萬人次,貨運量約爲10萬餘噸。客運與貨運收入的比例是4:1。新寧鐵路運輸業務以客運爲主,反映了當時台山縣僑鄉社會的現實。因當地工農業生産比較落後,全縣幾無工礦企業,可供外銷的農副産品很少,也無大宗的原料與産品需鐵路運輸〔2〕。但當地的華僑與僑眷很多,過去他們取道江門回鄉或外出,通常步行或坐轎,不僅耗時長,且途中安全無保障。鐵路通車後,華僑由香港回鄉,首扺江門,在北街搭火車,半天即達台山,消除了途中被匪徒搶劫的風險,給華僑和商旅帶來了極大的便利。據統計,1932年,新寧鐵路全月運輸的旅客達25萬人次之多〔3〕,明顯地加快了社會成員的流動,活躍了社會風氣和人際交往,其社會效益不言而喻。

  台山作爲一個僑鄉社會,資金流動不可或缺,且數額巨大,也是社會發展一個强大動力。據統計,台山每年僑匯收入常達幾百萬元甚至上千萬元,成爲强大的購買力。而台山縣物産不足,遠遠不能滿足這種需求,須仰求於外縣、外省和外國的糧食、副食品、紡織品、日用百貨、建築材料等商貨,從水、陸兩路運至江門、公益等地,再通過新寧鐵路大量運進台山各個墟鎮,以滿足當地需要。這需要通過僑匯流動才能實現。據有關統計,從1910年至1940年,由新寧鐵路輸入的貨物總值在國幣十億元以上,但輸出總值却不及三千萬元,輸入總值遠遠大於輸出總值〔4〕。隨着大量僑資匯入,僑眷蓋新房,建高樓,所用的建築材料,全部依靠火車的運輸。大量外來商品通過新寧鐵路不斷地輸入台山,把台山卷入了世界市場,使以外購内銷爲特色的台山商業出現了畸形的繁榮。

  鐵路運營和客貨流通勢必促成沿綫墟鎮應運而生。新寧鐵路所通過的地方及沿綫附近,新墟鎮接踵而起,包括白沙、水步、冲蔞、大江、四九,五十、三合、大塘、沙坦等許多墟鎮即先後興起。這些墟鎮店鋪林立,商業繁盛,茶樓、飯店、

  旅館、布匹百貨店、雜貨店、金鋪、錢莊、煙館、賭窟等一應俱全,形成一個個消費中心。鄰近六村車站的沙坦市,在20世紀20年代後期,便有雜貨鋪17間,禮餅鋪4間,猪肉店10間,糖煙店6間,布匹百貨鋪8間、茶樓、旅館10間,藥材店9間,木料、缸瓦鋪7間,醫務所8間,金銀鋪票號11間,水果店5間,理髮館3間、妓院6間、鴉片煙館14間〔5〕。台城作爲台山縣城所在地和新寧鐵路的中樞,發展尤爲迅速。上世紀20年代初,台城開始拆圍墻,修馬路,新建大批店鋪樓字,特别是人口增至2萬以上,金鋪銀號多達50餘間,茶樓、飯店、旅館共達300多家。隨着新寧鐵路的修建,催生了公益、斗山兩大墟鎮。據1893年修的《新寧縣誌·建置略》所列新寧全縣的村莊、墟鎮,當時尚未出現公益、斗山名稱。在1905年新寧鐵路興建之前,位於潭江之濱的公益,還是一片稻田,只有兩户農家居住。據《舊金山稽查者報》報導,到1908年,公益已成爲擁有2.5萬人口的市鎮。這個數字可能包括了參加建築鐵路的臨時工人。但在幾年内,公益確實已迅速發展爲擁有數千居民的全縣第二大城鎮。新寧鐵路公司在這裏投資20多萬元修建了公益鐵路分局大樓,機器廠、停車場、電燈廠、碼頭、長堤、工人宿舍、鐵路巡警房等,還購置了大片土地。公益不僅是新寧鐵路的後勤基地,而且成爲台山對外交通的重要門户。這裏有鐵路北連新會、江門、南接台城,斗山,沿水路有輪船直達廣州、新昌各地。鐵路公司的大量投資和交通的發達,使公益商埠日見繁盛,由交通中心一躍成爲台山一個重要經濟中心,令五邑地區乃至整個珠三角刮目相看。斗山也是伴隨新寧鐵路的修建而興起的新墟鎮。新寧鐵路修建之前,斗山原是一個荒僻的村落,只有十來户人家(當時稱爲大興)。鐵路通車後,不到10年間,便新建50多間店鋪。從20年代開始,斗山修築太平街、蚧崗埠,新建商店近260間,成爲台山南部商業和交通的中心之—〔6〕。這完全是由於新寧鐵路而勃興的另一個新僑墟鎮。其他沿綫興起的僑墟如大江墟、白沙墟,也如公益、斗山墟一樣,一改以前社會經濟面貌,已成爲沿綫經濟中心,發揮各自效應,兹略。

  三、僑墟對當地社會經濟的影響

  僑墟因新寧鐵路而興,因鐵路而旺,而它們的崛起和輻射作用又擴散到各自腹地發展,即由點到面,這些輻射面相互交迭,聯成一片,從而帶來整個台山社會經濟的進步。在實業和社會發展方面,《寧陽存牘》載:“自同治年以來,出洋之人日多獲資回華,營造屋宇,焕然一新。”〔7〕時人稱“近年籍外洋之資,宣講堂,育嬰堂、贈醫院,方便所,義莊諸善舉,所在多有。”除了贍養家屬之外,有些在海外勤儉致富的台山華僑,亦紛紛投資回國經營商業和一些工礦企業。在台城和各個墟鎮由華僑經營並以僑眷爲主要顧客的“金山莊”(錢莊),金銀鋪,雜貨店,布匹百貨鋪、酒樓飯店、建築材料店等迅速發展。全縣的墟市,道光年間(1821-1850)僅53個,而到宣統年間(1909-1911)便增至72個〔8〕。十九世紀末,台山華僑投資在香港、澳門、廣州、江門等地經營的工商業已不下數百家。華僑黄秉常集資40萬元在廣州開辦電燈公司,僑商李佑美等集資三、四十萬元,在山東開採金礦。據估計,在20世紀初,台山華僑每年匯回之款約達幾百萬元。其時,新寧鐵路公司投資13萬元興建的公益機器廠、擁有二,三百名工人,設備先進、技術力量相當雄厚、能維修車頭和客、貨車輛,1926年還裝配過兩臺小火車頭。這類工廠當時在全省來説也是罕見的。新寧鐵路開辦的印務局,開創了台山現代印刷業的先河。到1926年,台山已有9家印務局。可見,在台山華僑中籌集資本興辦較大型的企業,已具備了經濟條件,這又離不開新寧鐵路的作用。

  台山新寧鐵路又帶動公路運輸業出現,兩者互爲補充,促進台山區域發展。隨着台山僑鄉社會的形成與發展,華僑和僑眷回鄉與外出的漸多,台山在經濟上對外地的仰求不斷擴大。十九世紀末,全縣“歲入糧食,僅支半年”,不敷之糧,均靠外地輸入,但其境内山嶽横亘,河流短淺,交通全依賴道路。故要求改變台山交通閉塞的呼聲日益强烈。但直到十九世紀末,台山還没有公路,運載則用手車,行旅則靠肩挑。當時陽江人在台山以肩挑謀生的有數千人。台山華僑對西方先進的鐵路、公路和航運交通有切身的體會,他們深感發展現代化的交通運輸是促使家鄉經濟繁榮的重要條件。尤其是那些參加過美國、加拿大鐵路修建的人,更有改變家鄉交通落後狀况的强烈願望。新寧鐵路的修建,帶動了台山某些現代化工業的建設,也推動了台山公路、航運交通的發展。1920年台山成立公路局,開始籌劃修建公路。到1932年,全縣有公路65條,其中長途汽車17條,初步形成了以台城爲中心,連結縣内各大墟鎮的公路網。與此同時,公益至廣州,三埠至江門、廣州、澳門,這幾條航綫也相繼通航〔9〕。反過來又成爲新寧鐵路强大的競争對手,促使新寧鐵路和台山公路改善經營和提高服務水平,發揮效益,無疑有利於區域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僑墟由此獲益匪淺。如1924年江門新會公路建成通車,汽車可直開入城内。這影響了新寧鐵路的客源和收入,爲改變這種狀態,新寧鐵路公司於1927年增置有軌汽車,來往於江門和新會,同時降低票價,給鐵路運輸帶來壓力,不得不降低票價,形成汽車、火車運輸競争局面,受益的應是廣大乘客。客流量增加,對活躍僑墟經濟,是一種重要推動力。

  僑匯增加和新寧鐵路、公路、水運發展,加速了台山城鎮化過程,僑墟和一般村落也由此進一步發展,推動了台山建築業的振興,其作用也是顯著的。華僑在海外艱苦勞作,希望回國後辦成三件大事:買地、建屋、結婚。早在十九世紀後半期、台山華僑已陸續有人匯款同家鄉修建華洋合璧的樓房供家屬居住。但是在僑鄉大批地修建新房,却是20世紀初至抗日戰争爆發前這30餘年間,即新寧鐵路從通車到拆毁的時期,這不是偶然的巧合。這主要是這個時期僑匯較多,另外,其時修建樓房所需用的大量建築材料,如從香港進口的水泥、鋼材、從海外和鄰近陽江、陽春等地輸入的木材,都可由新寧鐵路運輸,省時省錢,故這個時期台山的建築業一片繁榮。據有關資料,白沙僑墟的望樓崗、雙龍、塘口,李井、牛路等33個自然村興建的266座樓房〔10〕,大都是這個時期建築的。三合僑墟的20多個華僑新村,其中不少竣工於這個時期。陳宜禧家鄉的美塘新村,全村十多幢房都是修建於這個時期。台山縣五千座碉樓,也是在民國初年至十五年間建造的,台城和斗山,公益、大江,白沙、沙坦、四九,五十、冲蔞、水南等僑墟,都是在這個時期進行大規模擴建的,所以台山的碉樓數量超過開平,建築文化景觀和風格也不在開平之下,并且很多集中於僑墟,這對提高台山碉樓作爲文化遺産價值,也是一個很有利因素。當然,要發揮台山碉樓這方面的優勢,仍須傾注很大努力。

  四、新寧鐵路對台山社會結構的影響

  新寧鐵路是一種新的生産方式,不僅作爲先進生産力,推動當地新經濟形式和技術進步,而且它也催生了新的生産關係,改變了當地原來以自然經濟爲主經濟格局。

  新寧鐵路的建成,直接影響到台山的社會階級結構。新寧鐵路的鐵路工人(包括新寧鐵路屬下的機器廠、印刷廠的工人)共達1600人,搆成了台山縣第一支近代産業大軍。這支工人隊伍集中在僑墟,和外界的接觸頻繁,易受國内外先進思潮的影響。他們大多數來自農村,和農民保持着密切的關係,加之他們的經濟地位低下,政治上又毫無民主權利,是當時台山社會政治生活中一支最激進的革命力量。1919年11月,公益學生發動的扺制日貨運動,便得到新寧鐵路工人的大力支持。鐵路工人主動援助學生在公益車站搜查和焚燒日貨。1921年1月香港海員大罷工,掀起了現代中國第一次工人運動的高潮。新寧鐵路工人接獲這個消息後,立即舉行集會與募捐,大力聲援與支持香港海員工人的鬥争,僅新寧鐵路公益火車頭廠工人的捐款便達1000多銀元。1923年“二七”慘案發生後,新寧鐵路1000多名職工爲了支援京漢鐵路工人的正義鬥争,抗議吴佩孚屠殺鐵路工人的血腥罪行,舉行了台山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罷工,“打倒軍閥”、“工人聯合起來”的口號響徹台城。罷工代表到台山縣政府請願,縣長被迫表示支持新寧鐵路工人的正義行動。1925年省港大罷工爆發後,新寧鐵路工人更積極配合罷工委員會派來台山的工人糾察隊,進駐台山的主要港口,封鎖和斷絶對香港的交通,一直堅持到1926年10月。1926年,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導下,鐵路職工聯合會還發動和團結工人開展縮短工作日和增加工資的合理鬥争,迫使公司同意將職工工作日從十小時减爲八小時,並增加工資25%。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後,新寧鐵路廣大職工面對嚴重的白色恐怖的威脅,不顧個人安危,英勇機智地掩護中共廣東省委派到台山領導工運的共産黨員安全轉移,掩護廣東鐵路工人武裝糾察隊順利撤出公益,保存了革命力量〔11〕。

  舉凡近世台山發生許多革命運動,新寧鐵路工人是一支先鋒和重要力量。他們主要又生活在鐵路沿綫的僑墟,僑墟實際上成了近代台山民主革命的一個基地,由此燃燒起來的革命之火種,沿鐵路燎原到沿綫廣大農村,從而帶動了全縣革命鬥争。從這個意義上説,台山僑墟對台山民主革命鬥争和勝利,也功不可没。

  五、小結

  新寧鐵路建成和通車,是近代中國歷史上一件大事,對江門五邑地區社會經濟發展,産生巨大推動作用。其中在這條鐵路主要經過地區台山,産生的各種效應最爲明顯這在很大程度上又反映在最爲地方社會經濟活動中心僑墟的變化上,不但數量增加,而且引起近代産業、商業振興、社會結構改變等。此外,僑墟作爲一個經濟增長點和生長極,藉助於新寧鐵路,形成經濟軸綫,發生雙向輻射功能,由點到綫到面,推動整個台山社會經濟發展。新寧鐵路後來雖然被拆除,但它的歷史作用,並不因此泯滅。在當今新背景下,應充分利用這個歷史文化遺産爲僑鄉社會經濟發展服務。

  注釋:
  〔1〕 陳暉:《中國鐵路問題》,三聯書店,1955:30-31,39-40.
  〔2〕鄭德華、成露西. 《台山僑鄉與新寧鐵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68.。
  〔3〕同上〔2〕88。
  〔4〕同上〔2〕89。
  〔5〕據鄭德華、成露西實地調查。
  〔6〕以上參見鄭德華、成露西. 《台山僑鄉與新寧鐵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89-90。
  〔7〕李平書:《寧陽存牘》,粤東省城印,光緒二十四年(1899):65。
  〔8〕司徒尚紀:《珠江三角洲經濟地理網絡的嬗變》,見《嶺南史地論集》,廣東省地圖出版社,1994年:106
  〔9〕參見鄭德華、成露西. 《台山僑鄉與新寧鐵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90。
  〔10〕同〔9〕,95。
  〔11〕參見鄭德華、成露西. 《台山僑鄉與新寧鐵路》,中山大學出版社,1991:96。

  參考文獻:
  [1] 戴永潔:《陳宜禧和新寧鐵路》,中國華僑出版社,2007年。
  [2] 光緒《新寧縣誌》。
  [3] 肯德著,李抱宏等譯《中國鐵路發展史》,三聯書店,1958年。

  (許桂靈,廣東省委黨校戰略研究所研究員、博士。)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