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着力打造“僑鄉世界·世界僑鄉”——以新高度整合轉型江門僑鄉文化的調研報告

  在中央號召建設文化强國、省委號召建設文化强省的今天,有感於我省江門市很有以新的高度“整合開拓”、“轉型深化”僑鄉文化的必要,特提交調研報告如下:

  一、以新高度作文化定位並統籌全市文化系統工程

  江門號稱“中國僑都”。這是符合實際、有號召力的稱號。但從文化建設而言,提法還可更具體、更明朗,視點可更高、更開闊。筆者以爲,可增加“僑鄉世界·世界僑鄉”兩句廣告詞,作爲全市新的文化定位,則可彌補此缺陷,從“中國視野”擴展至“世界視野”,更顯出新高度、新境界。

  所謂“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第一個層次:將整個江門市,包括作爲江門市原城區的蓬江區、江海區,以及所轄的“五邑”(新會、台山、開平、恩平、鶴山)在内全部地域,作爲一個以僑鄉文化爲主調的文化板塊來打造,使其成爲天下無雙的“僑鄉世界”,同時,又是一個縮影華人華僑生活在世界各地异國風情的“世界僑鄉”聖地和文化樂園。這是全市性的“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系統工程意義。

  第二個層次:以江門市中心區爲地塊的中心“僑鄉世界”,自成格局,既有獨立系統,自成“世界”;又可有機延伸,另成體系。當下,打造的第一步驟或首期工程,應當是進行這個層次的中心“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的整合開拓、轉型深化工程。當然,這兩個層次和步驟工程是不必截然分開的,可以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重點或交叉進行。

  二、對已建或原有文化元素的“整合開拓”與“轉型深化”

  其實,提出這個文化定位,首先就是對已建或原有文化元素進行整合開拓或轉型深化確立一個新高度。

  “整合開拓”:是對原來分散的、互不關聯的文化元素(包括文化遺存、景點、建築、人物等),以新的文化内涵或方式,將其有機地整合起來,對其進行新的開拓。如:開平碉樓、良溪“後珠璣巷”、華僑博物館、星光公園等文化遺存或景點,本來各有不同文化内涵并且是各自獨立的文化實體,如果以“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的高度,將這些遺存或景點整合爲一條文化鏈,各個實體都作爲這條文化鏈的一個文化元素,並從這個高度對整個文化鏈和每個文化元素去進行新的開拓,勢必使整個文化鏈發出的光彩比原來每個文化實體大得多,而經過整合開拓的每個文化元素也必然以新的風貌令人刮目相看。

  “轉型深化”:是對某個或某種文化元素的内涵或開拓方式有新的發現或新的思路,從而可以另行在新的層面上或用新的方式對其進行新的深層次開拓。例如,現已建成多年的“院士路”、“星光公園”,其内涵及功能只是展示這些“五邑裔”的科學泰鬥和藝星風采,如果在這兩個文化景點,用高科技手段將這些佼佼者功成名就之所在進行展現,或增建科技館和影視史料館擴展其内涵與功能,將文化之鄉景點擴展爲科普、藝術基地,豈不是水到渠成地轉型深化。同時,又在這轉型深化中,將這些“五邑裔”的人才成長史與人杰地靈的僑鄉本根聯繫起來,作爲“僑鄉世界·世界僑鄉”文化鏈中的粒粒珍珠,不是使這文化鏈更顯示出群星燦爛的銀河壯觀麽!

  三、對正在開拓項目更應以新高度“整合”、“轉型”

  這個新的文化定位和“整合開拓”、“轉型深化”,更應是正在籌劃開拓項目建設的新高度與方針策略。

  例如,現在籌劃建設的“歷史名人長廊”(或館、或園),在指導思想上,可以作爲整個“僑鄉世界·世界僑鄉”文化工程的組成部分,或作爲新的一期工程;并且在入選“名人”的選擇和塑像布局上,可作出無可非議的標準並把握適當的分寸,以高度的智慧與技藝,將這個“長廊”既是“承前”、又是“超前”(與星光公園比較)的規模氣勢顯現出來。具體而言,就是:以“分”顯“大”,以“散”爲“整”。前者是將“歷史名人”,以不同領域分類,按類分列“長廊”,如:革命家列“紅星長廊”,文化名人列“文星長廊”,華僑名人列“僑星長廊”,則可以“分”而顯氣勢之“大”;後者是將特别重量級的領袖人物,如陳白沙、樑啓超、司徒美堂等的塑像分散布局於市區的重要街口或河岸,并且與其故居或紀念館聯結起來,那就既以“散”顯出其獨特份量,又在全市的範圍上顯出這些領袖人物的“整體”雄風。如果對“歷史名人”的選擇標準,既以“五邑裔”爲主,而又部分擴大從海外粤裔或廣府裔中選入精英,會更顯出“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的氣勢,更顯出使用“整合開拓”與“轉型深化”策略的廣闊天地與文化威力。

  四、以新高度的視野去發現並開拓新的文化項目

  以筆者多年來多次到江門考察和參加活動的瞭解,江門的歷史文化遺存或文化景點很多,尤其是具有鮮明僑鄉特色的文化元素,簡直比比皆是,只是未能認真注意去發現或開拓,尤其是未能以新高度的視野去挖掘、發現、整合、昇華並開拓。

  例如,早在2006年10月,筆者首次率隊考察江門僑鄉文化的時候,在台山市發現有一種“僑墟”文化,具體是該市有一些以墟日取名的鄉鎮,如三八鎮、四九鎮,據説過去尚有一六鎮、二七鎮、五十鎮等。每逢初三(十三、二十三)、初八(十八、二十八),或初四(十四、二十四)、初九(十九、二十九)爲墟日。墟日爲中國傳統性集市,而台山獨特之處,除以墟日定鄉鎮名之外,在其墟集的場所及建築風格具有西洋文化的韵味。例如,端芬鎮汀江墟,是民國二十一年(1932)興建的集商貿、居住於一體的墟集,占地30畝,位於大同河畔,今仍存船舶碼頭和小橋,整個墟由94棟各有特色的三、四層騎樓式建築,從四面環抱一片廣場而搆成,建築多用當時進口的洋材料,具有中西合璧的建築風格,同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確定爲“世界文化遺産”的開平碉樓有异曲同工之妙,同樣是僑鄉文化建築結晶和不可再生的文化遺存,十分珍貴。據該市文化部門考察統計,僅台山即有70多處遺址。筆者以爲,如能將其納入“僑鄉世界·世界僑鄉”工程項目進行開拓,江門勢必會再增添一個“世界文化遺産”(起碼會成爲國家級文化遺産);如果以此發現爲例,進一步做好僑鄉文化普查工作,並以新的高度去挖掘、發現、整合、昇華尚未受注視的文化遺存,必會使江門的僑鄉文化增添更多更燦爛的明珠。

  五、以高科技和多功能的理念對新舊文化元素進行綜合開發

  當今我國的社會發展,已經進入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時期,作爲“第一經濟大省”的廣東,尤其如此。從文化建設而言,也同樣進入了轉變發展方式的時代。文化發展方式的轉變,前些年先後在北京舉辦的奥運會和在廣州舉辦的亞運會可謂首開先河,做出了“文化引領科技,科技彰顯文化”的範例,分别以傳統黄河文化和現代珠江文化的風采震動全球,爲和諧世界、和諧亞洲起到積極作用。這兩個文化經典,對於打造“僑鄉世界·世界僑鄉”工程是有直接指導意義的,無論是對新或舊的文化元素的開拓或改造都是如此。其要旨在於科技與文化的結合,在於文化載體與實用功能的綜合。前者是要在開拓改造文化項目或實體中注入或增添現代科技元素;後者是在每個文化項目中,不僅注重其文化内涵的深廣度,還要注重其實用功能的綜合度。其實用功能包括:商貿經濟、孵化産業、生活需求、精神享受、人際交往等,也即是通常説的企業、購物、旅遊、休閒、會展、聯誼等功能。江門文化鏈的建設,尤其是對舊元素的開拓改造,應當特别注重高科技和多功能理念的注入和指引。

  例如,前些年由廣東省珠江文化研究會學者考察、研究、宣傳的良溪“後珠璣巷”,在“一舉成名”之後,如何進一步開發這塊文化資源豐厚的“風水寶地”,顯然是迫在眉睫的課題,必須以新的高度,進一步挖掘整合其文化内藴,即從其代表中原人南遷珠璣巷後、再南遷開發珠江三角洲的中轉站之文化内涵,進而昇華爲廣府人從珠三角再遷海外的跳板之文化意義,從而成爲粤裔華人華僑之祖地,而將其開發建設項目納入“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系統工程中。另一方面,則以高科技和多功能理念對其進行綜合開發,即從“文化引領科技,科技彰顯文化”和多功能開發理念,進行文化創意的策劃,如可考慮用科幻或動漫影視,再現當年珠璣巷領頭人羅貴南遷良溪的苦難歷程,亦可譜寫其後裔從江門啓航漂洋過海開金山的創業史詩;或者在良溪建現代科技孵化園,吸引以“僑鄉世界·世界僑鄉”爲題材或主題的科技文化創作團隊或公司進駐;或者建立羅貴南遷36姓氏族譜館及其後裔聯誼基地,以組織促進海内外姓氏交流爲經常性工作,從而使這個文化聖地,不僅是供人懷舊觀光的旅遊點,而且是使人流連忘返的科技樂園、使人發家致富的創業温床、供人尋根問祖、聯誼交流的祖地。其他文化聖地亦可參照此思路,開拓更寬更大的發展空間。

  六、以“轉型昇級”的舉措將僑鄉教育與學科建設推上新高度

  改革開放後的江門市教育,最大的特色是華人華僑的“募捐”教育,從辦幼兒園、小學、中學到大學,以至出國的留學金,都有熱心的僑人熱心相助,這是僑鄉教育的最大特色,也是僑鄉教育的優良傳統,今後還會繼續發揚下去。但從最近實地考察上看,以“募捐”爲特色的僑鄉教育,雖仍在繼續,但已不是熱點,開始淡化或走向正常化,似乎正在醖釀新的“轉型”。由此,當以參照經濟上的“轉型昇級”的思路,以新的舉措將僑鄉教育與學科建設推上新高度。

  例如,在一些僑鄉,因人口移動而生源短缺,致使有些僑資贊助的學校難以爲繼,只能采取並校方法解决,這又造成部分僑資校舍空廢,並會影響僑人資助辦學的積極性。的確,這種現象難以逆轉,有消極面,但也可從另一角度去解决此問題,即可將僑資校舍改造爲文化科普活動場所,或作爲僑鄉文化傳統教育基地,甚至可以作爲僑鄉文物保存,爲將來申請“僑鄉辦學文化遺産”留下文物。同時,不應因校舍空廢而將募捐者的熱心和功勞埋没,當以適當方式爲其留下歷史印記,其中包括將其人其事寫入鄉土教材,在學校中代代傳教。這些舉措的成果,必將源源不斷地爲建設“僑鄉世界·世界僑鄉”增添新的亮點。

  位於江門市中心的五邑大學,是改革開放後全國唯一由僑資創辦的僑鄉大學。它的興辦歷程、校址選擇、辦學宗旨、校區建設、資金來源、校董組成、教學體制等等,都體現了僑鄉辦學的獨特風采,完全是“僑鄉世界·僑鄉世界”的産物和典型體現,也應當將其建設和發展,納入這項系統工程的規劃和進程之中,以發揮其獨特的功能與光輝。從教育和學科建設上説,也當以“轉型昇級”的舉措將其教學與科研推上新高度。具體而言,就是突出僑鄉文化的教學和研究,作爲自身的强項和品牌,加强僑鄉文化研究中心建設,希望省市領導對其加大投入,扶持其學術昇級,從組成教學梯隊、科研團隊,到申辦碩士點、博士點,到重點學科、研究基地建設,一直將僑鄉文化這個學術領域的開拓研究深化下去,使其形成學術體系,成爲全國性、世界性的學術命題,從而在學術上爲建設“僑鄉世界·世界僑鄉”做出不可替代的光輝貢獻。

  (本文原載《廣東參事館員建議》2012年5月18日第15期)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