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自序:為兩岸點燭種因

  轉念即如來
  
  世界的歷史,其中當然包括中國幾千來的歷史,在解決主權與領土的核心衝突時,往往是透過武力的手段來解決,鮮少例外。
  
  幾千年的中國,百餘年的兩岸,對於武力帶來的生靈塗炭並不陌生。中原大地風雨千秋的分合,除了使用武力或武力威脅,幾乎沒有其它手段的運用空間。百年來藕斷絲連的兩岸,因外侵而割讓,繼而憑藉武力擊敗日本復歸統一,又因內戰而分隔。1895年迄今,台灣海峽只有短短四年由一個中央政府來管轄,絕大多數的時間,它不是一個平靜的海峽。
  
  中華民族畢竟是有智慧的。這一代的兩岸領導人向人民宣告,願意用和平的方式來解決彼此的爭執。這是一個何等困難與莊嚴的宣示,它不僅挑戰人類解決分合問題的習慣思維,更承諾要用和平的方式書寫下中國歷史的下一頁篇章。這一個轉念可以使無數蒼生免於恐懼,可以讓兩岸的現有成果不會成為虛幻。
  
  “大海之水可飲盡、剎那心念可數知、虛空可量風可繫,和平功德難道盡”。期待兩岸所有人民以“非屈辱、得尊重、眾歡喜”的和平為念,以和平為最高價值來處理兩岸可能的所有問題。
  
  既然起了和平的心念,就也應該思考,再用甚麼樣的思路才能破解兩岸的僵局,如果仍然是執迷於只有主權“離與一”的兩極辯證,終究可能還是難逃以武力解決的困境,如果兩岸人民能夠在治權的“分與合”之間找到接合點,兩岸未來必然是海闊天空。
  
  在我來看,兩岸和平發展應該就是一個兩岸如何“反對分離、接受分治、推動統合、共議統一”的過程,兩岸和平發展期就是統合期,也是汪道涵先生倡議的“共同締造”期。
  
  主權即是財產權或所有權,治權即是管理權。兩岸統合的論述由三個要素所構成。第一、兩岸目前憲法在“主權的宣示”上是重疊的,此一憲法宣示,表示兩岸均不主張與不贊同對方分離,也反對對方獨佔“整個中國”主權,兩岸和平發展因而必須在兩岸共同接受“主權宣示重疊”,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與領土的基石上發展,若無此主權不可分離的共識,兩岸和平發展一切基礎將不復存。
  
  第二、兩岸治權的來源都是自己的憲法,而非對方所授予,雙方或許在對外(第三者)權力上有大小之分,但是在兩岸事務,也就是整個中國的內部事務方面,兩岸地位不應有差序,而是地位平等,相互接受對方為一個憲政秩序主體,彼此平等對待、協商、共事。若無此平等共識,兩岸和平發展過程必將存在著恐懼、猜忌、懷疑,這樣的果實也不會甜美。兩岸簽署和平協議(定),共同承諾不分裂整個中國主權,相互接受彼此的憲政治權,此即成為兩岸必須遵守,屬於兩岸人民所共有的第三份憲法性文件。
  
  第三、兩岸應該有推動“共同治理”的機制。兩岸僅是互動、互惠的聯繫,並不能夠形成“合”的結構,也唯有在相關議題與政策上形成共同體、共同政策,進行共同治理,兩岸和平發展才能逐漸鞏固、強化,進而讓統一水到渠成。這個合的階段就是透過統合機制逐漸形成與完善第三憲的過程。第三憲的治理範圍愈廣,權力愈大,兩岸自然就從“一中三憲”走向“一中一憲”,如此也就完成了“共同締造”。
  
  本書《論統合》,記載了“一中三憲、兩岸統合”論述的完整思路。
  
  要怎麼收穫,先怎麼栽
  
  我們當然希望兩岸政府能夠鋪好道路,讓人民在和平發展的道路上平穩前進。但是當我們發現這條道路在鋪設時出現了問題時,要如何選擇?
  
  目前兩岸政黨在有關兩岸關係的論述上有不少歧異,這些歧異使得一些政黨不敢或不願踏入深水區。有的擔心,過於急躁將有可能破壞目前得之不易的和平成果;有的則是恐懼,擔心一旦進入將有可能遭到滅頂之災。
  
  “若無下得春時種,豈有秋來滿收成;盛夏揮汗莊稼顧,才有深冬慶歲時”。因果就是邏輯,種甚麼因,得甚麼果,要怎麼收獲,必先怎麼栽。我與兩岸統合學會的朋友認為僅立說著書是不夠的,必須要讓兩岸的知識菁英充分理解統合論的時代意義,我們願做兩岸論述融合的先鋒。
  
  <論兩岸統合的路徑>及<兩岸統合的實踐>二文,揭示了兩岸統合的七大夢想。貫穿這七大議題的兩個字就是“共同”,其中經貿互動有助於兩岸人民與未來的發展,已是高度一致的共識,不再需要我們狗尾續貂,其餘議題將其綜合整理分為“兩岸、軍事、涉外、文化、海洋”等五大部分,逐步推動與大陸菁英的思想交流。
  
  在兩岸定位與走向方面,我們積極呼籲兩岸應該儘早簽署和平協議(定),以使兩岸和平發展期能有一合情合理的規範,本書第一篇文章即是以此為開端。在論述上,主張“一中三憲、兩岸統合”。在實際的作為上,分別於2009年在清華大學、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2010年在日本的本栖寺,2011年在澳大利亞雪梨(悉尼)的南天寺,2012年在台北,2013年在北京舉辦過多次會談。其中《台北會談》與《北京會談》更是紅藍綠學者專家第一次在台灣及大陸就政治議題進行面對面的公開對話,在兩岸關係發展上有其時代的意義。
  
  在軍事議題方面,傳統的軍事安全互信思維屬於西方國際關係現實主義的思維,它是建立在國與國、勢均力敵的前提之上,而且是在有關主權領土等核心問題解決後才有可能建立。兩岸關係不屬於外國間的關係,自然應有一套從中華文化來解決兩岸軍事潛在衝突的思維。在論述上,我們主張“止戈立信”,取代西方的“軍事互信”,呼籲兩岸以民族大義來立信,簽署和平協議,並透過軍事戰略合作來相互築信,從而達到兩岸真正的和平。在實際作為上,兩岸統合學會與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舉辦一系列的《築信研討會》,邀請兩岸退休將領與學者共同參與討論。
  
  在涉外事務方面,兩岸統合學會與方夏文化交流協會舉辦的“夏合研討會”,由雙方退休大使與學者進行定期的制度性的交流。在論述上,我們主張以“兩岸國際共同參與”為目標,讓兩岸均能在國際上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整體利益。在參與的方式上,我們提出“兩岸三席”與“平等不對稱”的概念,來處理兩岸在多邊組織與第三方的雙邊關係。
  
  在文化事務方面,我們呼籲在兩岸在史觀上應逐漸接近,以反映兩岸同為一“命運共同體”的事實;主張兩岸四地分別發行“中華卡”,做為以民族文化識別的另一個身份文件,強化彼此的身份認同;也呼籲兩岸應該推動“文字趨同化”,使用相同“中華文化基本教材”;在國文課本選材上,應有至少一半以上的重疊,以使兩岸年青人能有共同的文字及文化記憶。台灣方面,由於近十餘年來歷史教育受到政治的干預,歷史教科書的書寫方式均已經趨向於“一邊一史”的史觀。為此,兩岸統合學會製作《百年中國:迷悟之間》,以期導正目前存在的“獨台史觀”及“台獨史觀”。兩岸統合學會的成員再分別成立史記、北一、克毅等出版社,進行高中歷史課本及國中社會課本、中華文化基本教材的撰寫與發行工作,以實際行動來捍衛以中華文化為基礎的史觀及價值。重新撰寫教科書是一個大工程,在過去這兩年幾乎耗盡了我所有的時間與精力,每一冊課本、教師用參考手冊、甚而是考題都要我逐字做最後確定。為使理念能夠有效推動,兩岸統合學會倡議舉辦系列“推動兩岸文化融合研討會”,初期邀請與大陸的孔子基金會、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合作,未來將逐步擴大邀請兩岸及海外重要智庫一起加入,就如何強化兩岸文化認同紐帶及未來文化協議應有的內涵進行探討,以為兩岸和平發展奠定堅實的文化基礎。
  
  在海洋事務方面,我們認為目前兩岸在國際事務方面,最迫切也最需要合作的地方就是海洋。東海的釣魚台列嶼及南海是中華民族的固有領域,兩岸有責任共同維護海洋主權及主權權利。為此,兩岸統合學會與香港的中國評論通訊社共同發起舉辦“兩岸海洋戰略圓桌會議”,邀請兩岸智庫及海內外專家學者定期在青島及台灣各地舉辦會議。在第一次的會議中,我們建議兩岸政府將7月11日,鄭和下西洋的日子做為兩岸的中華海洋日;以共同開發油氣田做為兩岸海洋戰略合作的開啟項目;建議兩岸政府維護懸掛“中華旗”漁商船隻;期盼兩岸政府能夠成立“海域共同體”,共同治理兩岸在相關海域的事務。
  
  本書《論統合》,記載了我們如何栽下統合種苗的過程。
  
  十方來、十方去、共成十方事
  
  “大寒激起千堆雪,狂風吹動萬頃浪;一束陽光澤百花,十方來去渡十方”。百年來的中國經過大風大浪,同文同種的兩岸也曾兵戎相見,但總是會有有心人奔走兩岸,為兩岸的和平發展播下良善的種子。他們或許徒勞無功,但是在過程中引發了因緣,促使他人再接再厲的努力。在推動兩岸統合的過程中,我們不知是否能為兩岸帶來曙光,但是在這個過程中,已經結了許多的十方善緣。感謝這些善緣,沒有他們,統合論將只是紙片上的文字而已。
  
  第一個要感謝的是星雲大師。感謝的不僅是大師屢屢表示,兩岸統合學會要辦任何會議,全世界的佛光山道場都可以是會議的基地,更重要的是,他的思想、風格、態度、作為都是我學習的榜樣。我深深記著大師說的“有佛法就有辦法”的深奧哲理,在推動統合思想與作為時,宗教情懷一直是我思想的最根本。兩岸關係的發展有兩個基本點是永遠要切記的,一是要堅持使用和平方法,兩岸要相互有愛;二是要以增進兩岸人民的福祉為目標,利眾生是所有政治的唯一真理。
  
  第二個要感謝的是中國評論通訊社。我寫的重要文章,或舉辦的任何一場重要研討會,都在中評社的網路上留下了痕跡。沒有他們,統合思想難以傳達到大陸與世界華人所在的每一個角落;沒有他們,無法知道其他先進對統合論述的質疑及建議。他們既是媒體人,但是也是帶著汪道涵先生“共同締造”理念來到香港的政治夢想家。統合論與共同締造論本來就有著共同的邏輯,追求的是相同的未來。這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讓我少了孤單,多了信心。
  
  第三個要感謝的是兩岸政府。兩岸關係論述是一個高層次的論述,涉及政治性問題的討論都有其敏感性。雖然兩岸統合學會沒有經過台北政府的授權,但是每一次舉辦的會議,北京的國台辦均能予以認可,鼓勵相關學者專家踴躍出席,不因論述、見解、立場不同而有為難的情形。另外,台北政府高層,也對兩岸統合學會舉辦的會議給予肯定,並派與官方關係密切的智庫及人員參與。為了表達對政府高層的感謝,也為了影響決策者的一些看法,每一次會議結束,我們都會主動報告會議情形及重要結論,以供參考。
  
  最後要感謝的,是一群與我們一起努力的先進大德,他們之中有的與我是已有多年的交情,但是絕大多數都是在推動理想中結識的夥伴,分別來自台灣,大陸、港澳與海外。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的余克禮、朱衛東、張冠華、謝郁,中華文化發展促進會的辛旗、鄭劍,清華大學的許世銓、王振民、孫哲,北京大學的李義虎、饒戈平,人民大學的黃嘉樹,台研會的周志懷,上海東亞所的章念馳、胡凌煒,上海台研所的俞新天、倪永杰,上海國際問題研究院的嚴安林,廈門大學的劉國深,香港中評社的郭偉峰、周建閩、羅祥喜等人,及他們所屬單位的成員都代表出席過兩岸統合學會舉辦過的會議,沒有他們的支持與友誼,兩岸的思想交流是無法開展的。
  
  台灣方面,要感謝黃光國、謝大寧、鄭旗生等從民主行動聯盟即一路走來的朋友,也要感謝經常與兩岸統合學會一起主辦會議的二十一世紀基金會高育仁,亞太和平研究基金會趙春山。中國文化大學邵宗海、林忠山,實踐大學楊開煌,政治大學吳東野,淡江大學張五岳、王高成、聶建中,東海大學宋興洲,中正大學廖坤榮,成功大學丁仁方、黃清賢,嘉義大學吳昆財,中山大學周世雄,義守大學晏揚清,南華大學孫國祥,東華大學朱景鵬、中央研究院宋燕輝,已經往生的中興大學巨克毅等教授,台灣競爭力論壇的林建甫、彭錦鵬、謝明輝…還有許多在學術界任教的朋友,都在各自所屬的學校裡積極推動兩岸統合的理念。台北中評社的俞雨霖、林淑玲為我們的活動全面報導,擔任顧問的張京育、程建人、戴瑞明、張麟徵等學術與外交界的前輩,軍方退役的將領,以及其他的統合學會顧問,給了我們很多實務上的建議。當然也要謝謝在過程中對我們財力支持的大德們。另外,還要感謝太多沒有提到大名的朋友,沒有他們的支持,兩岸統合學會的行動將是寸步難行。
  
  統合論既是一個政治論述的理想,也是一個思想溝通的媒介。我們相信,這些十方朋友的來來往往,在討論統合論的過程中,已經不知不覺地為兩岸和平發展一步一步的鞏固與往前推動了。
  
  本書《論統合》,記載了這一群十方大德共同成就十方事的點點滴滴。
  
  燭火期待曙光
  
  從1981年我轉換人生軌跡,開始接觸德國問題,關心兩岸關係,到現在已經超過三十年了。這三十多年可以算是我生命中一段難忘的歲月,在工作層面,初期,我在外交部參與的是一場與北京的外交零合戰役;再來,我進入陸委會,與北京是既合作又競爭;最後回到學術界,與大陸朋友交往,時而共同探討兩岸關係的波濤詭譎,時而共同找尋兩岸關係的發展基礎。在知識層面,這三十多年中,我不斷地在不同知識領域上探索,期望能夠為兩岸關係找尋學理上的他山之石。
  
  這三十多年來,知識逐漸成長,觀察也慢慢成熟,也累積了三百多萬字的著作,統合論是我對兩岸關係的總體論述。2004年至2008年間以實際行動參與了“反軍購”、“反修憲”、“反貪腐”、“反入(返)聯公投”等大型政治性社會運動,其目的希望在昏暗的兩岸關係中能夠點燃一盞燭火,發出些正理的聲音。2008年以後成立兩岸統合學會,以論述及行動參與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兩岸關係錯綜複雜、各有情緒,要理順絕非簡單,但是我堅信,“迷悟就在一念”、“大千世界因果不假”、“十方來去才能共成十方事”的道理。我只管種因栽苗,是否能有收穫非我能期待。我深信,多種善因善苗,惡因雜草自然減少空間,不栽善因善苗,毫無機會得到善果。
  
  感謝中評社郭偉峰社長的安排,本書《論統合》得以呈現在讀者面前。本書是一本論文的自選集,收錄自2008年底至2013年,約五年時間我所發表有關兩岸統合的總共約50萬字的36篇文章,其中絕大多數曾在《中國評論》中刊出。雖然每篇文章均有其獨特主題,但是亦與前後文章有關聯性。在編排時以每篇文章原有的刊出時間為順序,並特別在每篇文章前面增加“背景說明”,以方便讀者了解每篇文章的來龍去脈及內容大意,並分為“論述內涵”、“正理之辨”、“力行實踐”三大部分。本書已非僅是文章的匯集,而是一本編年體式的完整專著,讀者可以清楚了解兩岸統合的思路時序以及如何落實的過程及努力。
  
  “迷悟之間一燭火,盼為無明引方向;蠟盡火傳終有時,唯期東方一曙光”。本書是這幾年點燭、種因、栽苗的記錄。時間過得真的很快,一晃眼,我也已經不再年輕,頭髮已有了些許花白。我由衷地希望,兩岸有志之士、先進大德能為兩岸關係多放曙光、種善因、栽善苗。人多了,思想與行動上的十方來去頻繁了,緣俱足,力量就大了,問題也就自然解決了。
  
  2013年10月25日於台灣大學兩岸統合學會辦公室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