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西關舊話》憶述西關舊街道、巨户、人物

  西關之創設,日漸繁盛,始自清同治初年,清末葉西關最爲富庶,人才輩出。西關有多寶、逢源、寶源、寶慶、寶華、長壽、毓桂、恩寧、叢桂等街道。十二甫、十三甫、十五甫及抗日路(今和平路)等均巨户林立。查西關巨户之多,甲於廣州。

  先述多寶路。多寶路未辟馬路前爲多寶大街,今日多寶路原前段爲寶慶新街,開馬路後,貫通多寶大街,名爲多寶路。多寶路之巨户有:4號爲港富商孔安道住宅;100號爲港商樑介庵住宅;110號爲巨商黄逸祥住宅;108號及108號之一爲鄧宫保第;111號爲港商林炳炎住宅(即前文鏡麥之屋);同排轉角龍津西路爲舉人江鶴琴住宅,江氏榜於門首曰“六朝筆花仙館”,取遠祖江淹事迹爲名;多寶路尾有洋行買辦馮藻雲住宅;著名伶人千裏駒住宅,榜所居曰“吾廬”,爲陳協之元老所書;斜對面爲新會朱松喬住宅,朱氏爲新會先進商人,所有兒女均留學歐美,多成棟材;多寶路之横街多寶坊,有李文田之探花第——泰華樓,乃昔日藏書所,現尚保留;多寶坊隔鄰有街,石門枋顔曰“南陽”,全條街道均爲三水鄧姓所居,南陽即鄧姓郡名也。其中一宅爲前國民黨要員中委鄧青陽所居。居住多寶路吾祖居隔鄰之王仿初,世稱王百萬,佛山人,家境富有,省、港均有物業住宅,是三四十年代多寶大街前列之富户也,家中有妾數名;好宴賓客,夜夜笙歌;每晚所居門前,排滿乞丐,候宴畢領取殘羹菜肴。日寇侵穗後,該家族已破産。餘之堂姊爲該富户之媳婦,50年代已卒。

  南陽對面爲十五甫正街。此街也巨宅如林,27、29號(注:多寶路所編之門牌,本文乃根據20世紀30年代門牌)爲南海九江岑弼西之巨第。岑氏之父爲岑謙生,在越南創業。弼西爲二世祖,父蔭甚豐,物業遍省、港、滬及越南,總計有數百間之多,弼西有子女10名,抗戰前早已分給子女,經日寇陷粤,滄桑變幻,産業亦盪然,嘆創業難,守成更難。西關巨户,餘經曆數十年親眼目睹,大多如此收場,哀哉!十五甫正街巨户林立,除岑家外,有洋行買辦徐樂庭住宅,徐氏爲沙面美國萬國寶通銀行買辦,任職數十年。有沙面德國捷成洋行買辦源龍章住宅,源氏在30年代亦爲西關巨富。此外有陳章甫軍長住宅,與當年軍政界交往的商人劉君鑄住宅。還有順德龍山黎氏兄弟的住宅,黎氏享父蔭坐享其成,年收萬頃沙田租不少。十五甫正街上述巨户均大厦渠渠,青磚石脚回字門口,儼然世家府第。

  逢源大街則有小畫舫齋,主人黄子静爲留英法學博士,與黄寵惠同學,其先世黄福爲南洋巨商,故家中甚富,藏書畫亦富,三四十年代常召騷人墨客在其寓所,作文酒雅集之會。其所居原爲唐荔園,考其史實,唐荔園爲吾粤最古之私人園宅,有《唐荔園卷》傳世,今未知落在何方。再考黄氏當年常邀參與雅集之人士,記憶所及有颙園五子佟紹弼等,畫人有馮湘碧、黄棨,詩人有黄詠雩、黄竹渠,其侄名伯等,均爲小畫舫齋常客。逢源大街尾則有匯豐銀行買辦陳廉伯、陳廉仲兄弟住所,其建築爲西式,美輪美奂,可惜陳氏晚節不保,廉伯在港陷後,淪爲漢奸,故所居作爲敵産充公。

  逢源中約則有林樂鈞,爲清末候補道臺,晚年不得志,在家行醫,宗仲景學派,門庭冷落,未能行時,卒年60餘。

  寶源路則有鄧壽山住宅。鄧氏40年代爲西關新發之布業富商,田産有數百頃,土改時爲大地主,一切物業充公,鄧氏本人亦逃亡香港,家中各人星散,可謂一度富貴,僅曇花一現矣。寶源路所建新居,爲當時之最新型建築,40年代花去港幣60萬元,相等於今天之千萬元。此外,同街所居有岑麗南,其屋在寶源路尾,亦九江岑氏之後人,有姬妾多人,享樂人士也。同街道另有東莞陳寶書巨宅,陳民大學畢業後追隨林翼中民政廳長任高官多年,家中承先世遺蔭田産物業不少,土改時列爲大地主、反動官僚,經鬥争而卒,妻兒流落香港。寶源中約有馬賓甫之心太平堂,每年春節前將堂名紅箋更换,馬氏兄弟三人,均爲風雅之士。賓甫行三,好收購小件書畫文玩,玩罷亦沽之,有買有賣,所藏書畫,蓋上“暫得於己”四字印章,道其實也。其二兄名復字武仲,住觀音大巷即今之大同路,所居榜於門首曰“馬晚聞堂”。武仲頗富有,交遊甚廣,有家厨頗負時譽,常在家中宴客,武仲又富藏書畫古瓷,擺設在家中廳堂,客有愛好者,亦可商議割愛,風雅名士也。馬老大隱於市,少應酬,亦風雅中人也。寶源大街有古老巨宅樑家,世稱瓷器樑。考樑氏先代辦瓷器出口,對外貿易,以此致富,抗戰後滄桑變幻,後人已星散,家道亦零落矣。

  長壽西路有二巨宅,一爲蔡老贊居所,一爲蔡孝馴居所。蔡氏原籍福建,以辦茶葉出口致富,此清末時代也。老贊後人在港,保存物業不少。蔡孝馴爲老贊之侄,爲二世祖,少喪父,由母撫養成長。孝馴事母至孝,母喪停棺在宅廿餘年,廿餘年來仍設靈堂在家,最後衛生局多次干涉,始被迫出殯土葬。孝馴廿餘年來披麻穿孝,從不離身,故有西關蔡孝子之稱。

  此外大同路潘太史衍桐巨宅,潘氏乃清末名翰林,晚年雙目失明,當時有盲潘之稱。

  西關毓桂坊之毓桂二巷,有巨宅爲晚清潘衍鋆太史所居。衍鋆與衍桐爲兩兄弟,昆仲皆爲翰林,實少有也。衍鋆之子名壽樨,其岳丈爲番禺凌福彭,晚清顯宦也。壽樨承父蔭,頗富有且珍藏書畫古玩不少,一生講享受。家中有厨,頗負名望,曾爲某鹽運使之家厨。壽樨好客,常在家中設宴。某年梅蘭芳來穗,壽樨接待梅氏在家住。

  講到西關家厨,又聯想到建國初期梅蘭芳又來穗,長壽西路之西醫黄寶堅,所居也是巨宅,家私陳設,美不勝收,其家人擅厨政,因此也接待梅氏到其家,供奉盛饌。參與同席者有黄明伯等同人,均盛贊黄寶堅家治饌第一,任何酒家無與倫比雲。

  寶華路十五甫西二巷,有港商樑廷瀚住宅。樑氏在港任大洋行買辦數十年,積資甚豐,港宅在淺水灣,亭臺樓閣,無所不備,面對浩瀚的太平洋,居此者儼然世外桃源神仙中人也。樑氏在廣州所居,曾聘名堪輿師選擇購入,謂爲龍結地,聚財之屋也。廷瀚在港中區有商業大厦三幢,當年月租已幾百萬港元,故爲20世紀50年代香港十大富豪之一。

  第十甫珠璣路有紅磚巨宅,爲十二甫馮家子弟馮仲莊所居也。馮仲莊堂兄爲馮耿光,民初在北京是風雲人物,一手培養扶植梅蘭芳在社會的地位,梅蘭芳民初曾一度任中國銀行董事,在京劇界聲譽之隆,馮耿光與有力焉。耿光祖居就是十二甫馮第。隔鄰便是巨宅平地王,晚清時子弟甚衆,最出色者有二人:一爲清末民初之大金石家王穆甫,名震京都,士大夫争與交遊;一爲玻璃太守,已忘其名。査王氏子弟中有在外國學習彩色玻璃製造,王氏把古銅器、瓦當蝕入玻璃,甚至花卉書畫亦採人,先選其優質者作爲貢品,進上清廷,後光緒帝欽賜知府銜,世人便稱爲玻璃太守。

  寶華大街有巨宅乃前周東生,行十,世稱周老十所居,40年代已成殘垣斷壁,唯其在西關歷史,故亦宜一紀之。餘少時亦隨長者人過此巨宅,内有戲臺,觀戲坐椅爲梯級扇形,設計甚美,當年建築時應是新型豪華,最高處有大厢房兩間,各有煙床兩張,可卧在煙床上看演戲劇,此外四柱大廳,楠木圓柱,水榭亭閣,園林石山,一一倶備。考周氏只不過粤海關署内司數部一個小官吏,可是每年購入黄金貢京,均經他手,周氏每出市買賣黄金,均屬大手,全市上落,無形受其影響,積累十餘年來,等於操縱廣州全市,致成巨富,清末時廣州民間流行諺語機諷他:“潘盧伍葉周,江淮河漢溝,獅虎豹象狗。”以上三句語最尾字爲周溝狗,稱其爲第五等也。清末岑春煊莅粤任兩廣總督。岑氏最恨周,因歷届總督受其禮而任其舞弊,使其名聲坐大,大員彈劾,也不爲所動,京都親王受其厚禮亦包庇之。岑氏到粤,最先任務便抄周老十家,封其屋,搜其資産,全部没收歸公,周氏早已得知風聲,提早一步上京捐資10萬兩,取得派往比利時國任欽差大臣。他在京聞岑氏已抄其家,馬上離京往香港而轉往暹羅暫避,免了岑氏的逮捕。辛亥後回港居住,在港幸得其愛妾尚有巨款私蓄存在銀行,晚年仍生活優遊。餘少歲時,當在30年代末期曾遇見周氏,可謂一面之緣也。30年代某年某月,餘由港乘濠江輪往澳門,在西餐廳宵夜進食之際,忽然見一白發老翁在西餐廳,一掠而過,其貌清癯,腰板挺直,雙目炯炯有光,餘驚爲异人,眼睛爲之一亮,問侍者:這是誰人?侍者曰:此乃鼎鼎大名之周東生,周老十也。餘乃恍然大悟,蓋信非常之人必有非常之貌。晚年周氏在港卒,享年亦90餘。東生在廣州西關以窮奢極侈著,當其盛時,其女嫁給富商蔡老贊之子,其“太奩儀録”,開卷只得三字“不求人”,意謂女家奩裝一應倶全,連人參制鴉片煙也有四大缸送去男家,一切不求人。翌年女回家拜七夕,竟擺設數十張桌,開廣州盛擺七夕之先河,其後未及三年,其女及婿均病逝,廣州當時流言謂周家太暴殄天物,招天之妒,故男女均少年亡。民間有通俗書於20世紀民初至30年代頗流行,述周氏其一生事迹,書名:《周東生廿載繁華夢》。

  此外,西關抗日西路(今和平西路),有一樓高三層、青磚石脚回字門口巨宅,乃澳門大賭商黄孔山之府第。30年代,在廣州西關有私家汽車者只數人,其一爲黄家,其二爲多寶路之樑介庵家等而已。由第十甫連登巷人之十六甫東街有巨宅,仿照西關大屋營造,門官廳也掛了大燈籠,此乃澳門大賭商傅老榕之住宅。西關光雅裏有二巨宅,一爲下九路紹昌綢緞莊之東主譚心泉所居。譚氏爲40年代西關之富商,紹昌綢鍛莊,在西關經營了數十年,頗負時譽。另一巨宅爲潘定宇先生,潘氏爲世家子,家中田産甚豐,因坐享先蔭,雅愛文玩廣交遊。其子潘岩(曾留學德國)娶許崇智將軍之女許錫漪爲妻。潘定宇身體肥碩,卒年僅50餘。

  據我所知,清末民初西關著名的大收藏家有:藏書家莫天一,書畫藏家何荔甫(冠五),以藏《梨花卷》及羅兩峰《鬼趣圖》名於世,莫、何住於十七甫懷遠驛及富善東街;還有大藏家黄詠雩、黎桂裴均以富藏書畫瓷器聞於世。

  廣州現代著名收藏家高豐先生,收藏極豐。著名有明朝唐寅《萬里長江圖》,康熙帝大婚時用過的彩瓷碗,福建田黄、鷄血紅等珍貴章石,秦朝進入皇宫的青銅腰牌等珍貴文物。

  (本文收録於:2005年3月廣州市政協學習和文史資料委員會編《廣州文史》第63輯,第222~227頁。)
  (作者:鄧又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