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黄詠雩詩中的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研討會現場發言)

  謝謝主持人!黄詠雩先生的後人、各位學界前輩、各位領導,大家早上好!

  我提交給會議論文的題目是《黄詠雩詩中的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是一篇剛剛寫出的文字。這對我來説是一個學習的過程,説起來慚愧,之前我對黄詠雩先生的道德文章並不了解。但是我通過這段時間讀他的著作,也有一些感受,我接下來將談談這些感想。

  我讀黄詠雩先生的詩,感慨很多,但是最能打動我的還是黄先生一生當中對國家民族的命運感懷。黄先生是1902年出生,1975年去世的,這是一個動盪的大時代,一個中國文化史上的特殊時代。作爲一位儒商,作爲一位有追求、有信仰的文化人,他是如何感慨、感受這個時代,他如何通過文學來表達對個人經歷的感懷,這中間有哪些歷史的經驗和教訓,我覺得這是最能引起我感動甚至震撼的地方。

  我覺得黄詠雩先生最難得的地方在於具有歷史文化各方面的素養,還有他行商的廣闊經歷,所以他會對當時那個時代的時事産生很多很多的感受,看事物看得很透徹。這是我敬仰先生的地方,也是先生思想深邃的表現之一。

  以往有論者指出黄詠雩詩諸體兼擅、自成面目的造詣,將其視爲詩風綦盛、淵源有自的廣東詩壇中一位异軍突起、卓然大家的標誌性人物。結合黄詠雩的詩歌創作來認識這些評價,可以説這既是對其人的高度贊譽,也道出了其詩的重要特徵和主要價值。

  從個人命運與歷史進程的角度考察和認識黄詠雩其人其詩,確可看到,生逢亂世、屢遭流離的詩人,在許多詩篇中表達了對於國家興亡、朝代興替、歷史經驗的思考,更表達了對於世道人心、民生疾苦、百姓境况的關注。由此,黄詠雩的學人修養、詩人才華、文人氣質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一種强烈的憂生念亂之感、悲天憫人之情貫穿於詩作之中,成爲其詩歌的重要思想特徵,也成爲其詩歌格調的重要表征。

  黄詠雩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的重要表現方式之一,就是以湖湘地區爲中心,對屈原、宋玉、賈誼遭遇的感慨和對其人格精神的崇敬,以及對其文學才華的傚法推重。通過這種用意深微的内容選擇和内涵豐富的詩歌創作,表現深摯的情緒和强烈的感慨。通過這種題材和方式的創作,黄詠雩的文學才華、思想深度、學問根柢、文史修養,特别是對於歷史事件和人物的體認與評騭,都得到了非常充分的展現。

  化用《楚辭》詩句和集《楚辭》詩句,是黄詠雩詩歌創作的突出特點之一。其中最爲引人注目的就是集《楚辭》詩句、或化用《楚辭》詩句所作的衆多詩篇。除化用《楚辭》語句而作新詩之外,黄詠雩還采用集《楚辭》詩句形式,創作了《朝雲曲》、《湘弦曲》等作品。從中均可看出詩人的創作用意和所下功夫,其學問根柢和詩學趣味亦由此得到了相當充分的表達。此外,黄詠雩還寫下多首關於屈原、宋玉、賈誼的詩篇,表達崇敬之情和從中獲得的思想共鳴。黄詠雩以化用、集句等方式寫下這些詩作,可見對於屈原、宋玉等人詩歌的熟稔程度,表現出深厚的創作根柢和學問功力,亦可見對於這種創作方式的喜愛。同時還應當看到,這種創作方式和題材選擇不僅僅是出於詩歌創作藝術的考慮,其中必定包含着黄詠雩由屈原、宋玉、賈誼所處時勢、身世際遇生發而出的感情共鳴,寄託着關於國家興亡與個人命運的感慨,也包含着他對三位偉大文學家人格魅力、創作精神的欽敬向往。

  黄詠雩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是以嶺南地區爲中心,對宋元之際動盪歷史的追懷和對宋朝忠臣烈士的崇敬。作爲一位嶺南詩人,黄詠雩對於家鄉桑梓的歷史故事、現實事件不僅非常熟悉,而且特别關心,加之具有深厚的文史學問修養,遂使他能够在長期的創作過程、多變的時代處境中保持對嶺南歷史人物和相關事件的關注與思考,從而表達具有反思歷史經驗教訓、思索當下與未來意義的詩篇。

  黄詠雩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的又一種表現方式是以北京等地區爲中心,通過對明清之際的歷史遺迹和政治人物的歌咏追憶,通過對流傳保持至現當代的某些歷史遺迹及其變化、相關人物與事件、意義與價值的變化的描繪,表達對於歷史興亡與個人命運、民族興衰與世道人心、現世境遇與青史評價的長遠思考,寄託濃重的歷史滄桑之感和憂生念亂情懷。這種表現内容與思考方式,表現了深受傳統思想文化熏陶的黄詠雩的現世情懷和入世精神,盡管他所能够做到的只有文學創作和學術著述而已。

  在中國傳統政治體制和文化觀念中,首都向來是政治統治中心、文化思想中心,歷朝歷代的政治、經濟、思想、文化特徵和最高水平都經常集中反映在首都之中。同時,首都也是最集中地反映治亂興衰、國家興亡的所在。因此在黄詠雩的詩歌中,經常以歷代首都及相關地區爲中心,如北京、南京、西安、開封、杭州等地,都是他經常關注的地區,通過描述重要歷史事件和人物來表現對於朝代興替、治亂興衰的認識與評價,從而形成了黄詠雩詩歌創作一個明顯特徵。

  黄詠雩還有個别詩篇,從其他角度或以另外的方式表達一以貫之的興亡感慨和家國情懷。爲表現抗日戰争取得勝利的歡欣鼓舞,詩人寫有七律《凱歌八首》(1945)。《行路難》(1962)則是體現黄詠雩另一種政治關懷和時局感受的詩作,顯然這是一首結合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國内局勢、國際關係、中外首要政治人物的命運遭遇,表現詩人外在觀感和内心感受的作品,同樣具有反映當代中國政權變化、政治局勢的用意。詩人對於歷史故事、朝廷更替、興亡成敗、國家局勢、民族命運等重大問題的一貫關注,也寄予於其中。黄詠雩這位從舊社會走進新時代的詩人、學者的入世情懷、家國之感和晚年心境由此也可以窺得一斑。

  黄詠雩晚年還寫有一些對當時中國政治狀况、國家局勢、時事人物、歷史古迹進行思考和評説的詩篇,雖用語較爲隱晦,用意頗爲深微,創作態度相當謹慎,但從中還是可以看出詩人晚年所處所思、所念所感的一些方面,同樣表現了詩人的入世精神和家國情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從這些詩作中運用曾流行一時的帶有鮮明政治色彩的名詞術語和由此引起的中國傳統詩歌話語體系的重大轉折中,可以分明感受到20世紀中後期中國政治文化氣氛的某些方面。

  總之,以中國傳統知識分子的入世精神和淑世情懷爲思想底藴與精神動力,以深厚的歷史修養和深刻識見、杰出的詩歌才華和豐富的創作實踐爲基礎,黄詠雩一生創作了爲數衆多的以朝代更替、國家局勢、民族興亡、個人處境、政治選擇、命運評價等爲中心内容的詩篇,表現出對於古今滄桑、是非成敗、忠姦善惡、歷史經驗、時代憂患、未來可能的深刻反思,表現出獨特的思考角度和思想深度。通過這些詩篇,黄詠雩詩人兼學人於一身、性情才華與學問根柢並重的致思方向和創作觀念,格調高古、剛健猷上、厚重深沉的詩歌創作風格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現。黄詠雩一生詩歌創作豐富,多達一千二百多首,且擅詞作與文章,兼及學術著述,但是,從詩歌創作的角度來看,應當將表現興亡感慨與家國情懷的詩作視爲其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反映了他詩歌創作的最高水平,也反映了時代的風雲變幻和個人的思想歷程,因此兼具時代詩史和詩人心史的雙重價值。

  我覺得黄詠雩先生詩的厚重豐富並不是我可以完全理解的。但我們會産生很多共同的感動,因爲他傳達的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在危險的時候,一個儒商、一個愛國者的精神追求和文化信仰。這是到今天,也是最能够打動我們的心的方面,也是我們最應該去繼承的方面。

  今天參加這個研討會,我還有一點感想。在這個黄詠雩先生詩歌研討會召開的同時,中山大學正在召開一個紀念詹安泰先生的會議。我不願意把這兩個會同時召開理解爲偶然的巧合。大家知道,歷史既是一個不斷遺忘的過程,也是一個不斷引起我們感懷追憶的過程。在嶺南文化史乃至中華文化史上,像黄詠雩先生這樣具有文化標誌意義的先輩,我們不應該遺忘。我們今天紀念他們,是爲了繼承一些文化傳統。一個忘記傳統的民族,一個忘記傳統的時代,是不可想象的。

  最後想説的一點是,作爲在廣東高校工作的教師,作爲文學、文化的學習者和研究者,我們願意通過我們自己、通過我們學生的努力,推動包括黄詠雩先生在内的歷史人物的研究,以此作爲對這些文化先賢的紀念和感懷。

  我就講到這裏,謝謝大家!

  (本文於2013年3月9日經左鵬軍教授本人修訂。)
  (作者:左鵬軍)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