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天蠁樓詩文集》人物簡注

  黄顯芝 (1876—1953年冬)廣東南海横江鄉人,黄詠雩生父。廣州市米糧業的愛國殷商。曾因支援國民革命、省港大罷工和北伐戰争,受到廖仲愷先生的嘉奬。

  黄祝蕖 (1877—1945)廣東三水蘆苞人。名榮康,號凹園,著名塾師。曾在南海平地、廣州西關等地任教,培育了大量人才。1927年在廣州西關設南陽學塾,後改祝蕖國文專科學校。著有《凹園詩鈔》、《擊劍詞鈔》、《求慊齋文集》等。

  黄佛頤 (1886—1946)字慈博,號慈豀,又號拜鵑道人。廣東中山人。清宣統己酉拔貢第一。博學多才,工詩文詞,窮研鄉邦文獻。曾任《廣東通誌·人物簡注》篇分纂、時敏中學校長、番禺輔群中學校長及廣東大學教授。著有《廣東宋元明經籍版本紀略》、《紹武實録》、《廣州城坊志》、《廣東鄉土史》、《拜鵑草堂詩詞集》等。

  黄任恒 (1876—1953)字秩南,號述窠,廣東南海人。黄詠雩之姨丈,朱九江先生之再傳弟子,學海堂專課生,師從名儒丁伯厚。性嗜藏書,以讀書著述終生。對文史、醫學、雜技、石刻等均有研究,尤精研廣東文獻史料,著述甚豐。著有《番禺河南小志》、《貽令堂雜俎》、《古孝匯傳》《古譜纂例》、《信古閣小叢書》、《遼代文學考》、《遼文補録》、《學服齋筆記》等四十五種。晚年將其所藏圖籍全部捐獻給廣東省中山圖書館。

  黄忠業 (1895—1978)又名少峰,海南文昌縣人。早年於上海東南醫學院畢業,行醫多年,後轉制藥。解放後曾任廣州光華制藥廠副廠長、荔灣區工商聯主委、廣東省政協委員。愛好詩、書、攝影等。

  黄耀卿 (1890—1943),名肇炘,字琰佳,别字耀卿,廣東南海横江鄉人。黄詠雩長兄。終生從事私塾教育。習繪畫、醫學。晚年潜心《論語》文章寫作。著有《三鑒齋》多卷。

  黄子封 名肇祈,字子封,黄詠雩之三兄,爲三、四十年代香港皇宫酒店總經理。是工商實業界人士。

  黄際唐 (1911—1990)字肇斯,黄詠雩之五弟。幼從塾師黄祝蕖學,1939年赴港,1940返穗。抗戰勝利後經營米業,任至昌鴻大行經理及廣州米糧公會理事、主席。

  黄公輔 字振璽,明萬曆進士,永歷時授兵部尚書。爲黄詠雩先祖。1936年黄詠雩旅遊,到新會縣(今市)杜阮鄉吊族祖,寫詩一首。

  黄金海 (1898—  )廣東臺山人,世居廣州,原爲廣州三多軒主人,又名黄海,字一航,號甓齋(叟)、漢寫磚齋主人。著名書畫家。幼年時始習字,書宗北魏,秦漢楷、行、篆、隸皆精。畫習宋元鈎勒法,亦仿新羅山人,尤工花艸翎毛,精鑒古、刻竹。現任廣州市文史館館員。有《離騷經》書法集刊行。與黄詠雩是至交好友。1952年黄金海得一塊中平二年凉州太守王德題字的漢代古磚,黄詠雩十分高興地爲他題詩。

  黄文寬 (1910—1989)廣東臺山人,黄詠雩至交好友,解放前曾任廣州大學教授,執業律師。五十年代曾任廣州市文物管理委員會秘書,八十年代任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廣東省政協委員、中國書法家協會理事。擅金石、書法、篆刻、文物、考古等,亦工詩詞,博學多才。著有《嶺南小雅集》、《歷代紀詩選集》、《鬼谷子本義》和《澳門史鈎沉》等。

  黄 裔 字慕韓,號劬學齋、黄晚聞堂,爲南海平地鄉人,世居廣州西關十二甫與大同路附近平地黄大屋群。善詩詞,富收藏,精鑒别。家藏不少歷代碑帖、字畫和善本珍貴圖書、陶瓷、玉器、雕刻等。善結交古董界、美術界、文化界等名人。與黄詠雩亦十分友善,1929年曾爲黄詠雩《芋園北江游草》詩集題詩祝賀:“亂餘仁化一觀風,最愛新詞葉打篷。凉月滿江誰貌得?詩人偏付短吟中。”三十年代末病逝於香港。

  黄般若 (1901—1968)廣東東莞人,著名畫家,鄧爾雅女婿。字波若,號曼子。畫室名四無恙齋、小黄山館、黄石山房。幼隨叔父黄少梅習畫。1923年與趙浩公等創設癸亥合作畫社,1925年擴展爲國畫研究會,並在香港設立分會。曾任《探海燈》三日刊編輯。1940年與葉恭綽、黄詠雩等,在香港參與籌辦廣東文物展覽會。1944年雅集,與黄君壁在小黄山館賞梅,填詞賦詩,參加者有鉏經、黄詠雩、朱庸齋等。抗戰勝利後,任職廣東文獻館,並主持每月的美術觀賞會。1947年管理中國文化協會及中英學會在香港舉辦的中國文物展覽會。

  黄兆鎮 已故,字子静,廣東新寧(臺山)人。是詩人黄景裳的兒子,西關小畫舫齋主人。早年留學英國牛津大學地質係畢業。其弟弟九叔學法律,還有一個小弟黄明伯,均能詩。收藏文物甚豐。喜結交文人墨客,在小畫舫齋飲酒賦詩,雅集唱酬。抗戰期間,他舉家遷香港九龍西洋菜街居住。抗戰勝利後又遷回小畫舫齋。五十年代初又遷居香港,後在港病逝。

  黄石齋 (1585—1646)即黄道周,明末福建人,官至禮部尚書,詩文書畫俱稱絶,以抗清被執不屈而就義。黄詠雩對他的氣節十分欽佩,1916年在黄石齋的遺詩後題詩一首,表示仰慕之情。

  黄剛齋 著名印人,善篆刻印章。六十年代他曾替黄詠雩刻印章,黄賦詩一首,表示酬謝。

  黄偉伯 (1872—1955)名棣華。廣東順德人。爲名儒簡竹居弟子。光緒二十年考中秀才,岳父招雨田爲香港殷商,需他協助,於是他便棄儒從商,曾遍游全國各地。晚歲定居香港後,築負暄山館於九龍塘,以詩自娱。香港淪陷期間,文人星散,乃與伍憲子、謝焜彝、馮漸逵四人組碩果社,寄情詩詞。抗戰勝利後,參加者達廿餘人。著有《負暄山館詩詞》、《負暄山館聯話》、《十五省記游詩草》等。1939年黄詠雩居港期間曾參加負暄山館宴集,次李風坡韵,贈黄偉伯。

  黄子實 廣東中山人,工詩詞,曾在中山小欖組織詩社,與詩友酬唱,進行詩詞創作。1948年北園雅集,衆詩友有答和,黄詠雩有詩一首,呈桂南屏、黄子實等人。

  黄克强 (1874—1916)即黄興。近代民主革命家。原名軫,字廑午,號克强。湖南善化(今長沙)人。病逝於上海,其墓葬在長沙。1956年黄詠雩北游,途經長沙,特前往其墓拜謁,賦詩一首。有《黄興集》行世。

  黄在園 已故,廣東南海人,文物鑒藏家,工詩詞。常參加詩詞雅集。1942年黄在園在香港居住期間,黄詠雩有詩二首贈他。

  黄紫林 生卒年不詳。廣東詩人。常參加詩詞雅集活動,暢遊名山大川,是黄詠雩詩友。

  黄 筌 五代西蜀時期著名花鳥畫家,成就很大,在畫史上很有地位。在廣政七年(944年)淮南與蜀通聘,在送來的禮物中有六雙仙鶴,孟昶曾命黄筌將這六雙仙鶴畫於偏殿的壁上。由於他畫得十分生動,便將該殿改名爲“六鶴殿”。抗戰期間黄詠雩曾對其藏品黄筌的《鵓鴿圖》題詩,作了生動描寫。

  黄晞發 已故,工詩詞,善書法,爲黄詠雩詩友,常參加雅集酬唱。1939年,黄詠雩在香港曾有詩次韵黄晞發。

  黄晚晴 已故,工詩詞,爲黄詠雩詩詞友好,1957年北園雅集,黄詠雩曾有詩贈他。他還約過北園餞春酬唱。他生日那天黄詠雩還次韵贈詩道賀,情誼甚篤。

  黄 質 (1865—1955)字賓虹,又字文恭、樸存、字質,號向矛,原籍安徽歙縣,生於浙江金華城南三鐵嶺頭。早年在上海任《國學叢書》、《神州國光》、《國粹學報》編輯,與鄧實合編《美術叢書》。1926年發起組織中國金石書畫藝觀學會,并發行《藝觀》雙月刊。解放後當選爲中國美協理事、民族美術研究所所長、中央美院華東分院教授、美協華東分會主席。二十年代他藏有一幅陳白沙先生用茅筆書的詩卷,呈寄李承芳五言絶句三首,内有彭紹昇題《江門風月》引首並跋,及鐵關和尚、趙懷玉諸跋尾。後贈給黄詠雩先生,黄爲此題贈詩一首給黄賓虹。

  黄耀棨 (1909—1976)字廣厦,號少痴。廣東三水人。爲黄祝蕖之子。早年畢業於廣州國民大學。善填詞。習畫無師授,取前人作品臨摹潜修,從“四王”入手,後着意於黄子久筆法。花鳥駘岩有致,設色明麗。亦擅篆刻,奏刀結體,法度嚴謹。著有《詞學研究》、《少痴詞草》等。

  黄君璧 (1899—1991)原名允瑄,號君翁,廣東南海人。1920年從李瑶屏學畫,1922年入楚庭美術院研究西畫,在廣州遇張大千,結爲知交。作品參加廣東省美展,獲國畫最優奬。1923年在廣州培正中學任教,參加癸亥合作畫社,在廣州舉行個人美展。1924年結識當代廣州書畫文物收藏家何荔甫、劉玉雙、黄慕韓等,得臨所藏名畫,研習繪畫藝術。1926年至上海與黄賓虹、鄭午昌、易大廠等交遊,1927年任廣州市立美術專科學校教師兼教務主任。1949年在廣州和香港舉辦個人美展。到臺灣,曾任臺灣師範大學藝術係主任,造就不少專業人才。他以山水畫見稱,尤以雲烟瀑布飲譽藝林,有畫集多本及《白雲堂藏畫》(上、下集)行世。1941年黄君壁自四川到香港舉辦繪畫展,黄詠雩得他的作品《莫愁秋柳圖》及《蜀山秋色圖》,即題詩二首。前往參觀了他的展覽,爲展覽題詩。

  陳伯陶 (1854—1933)字象華、子礪,又號九龍真逸。廣東東莞人。曾師事陳澧。1892年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國史館總纂。1909年南歸,居九龍槃園,專心著述。曾任羅浮酥醪觀都管。性嗜藏書,工書法,善畫。著有《孝經注》、《東江考》、《西部考》、《羅浮志》、《爪廬文剩》、《爪廬詩剩》、《勝朝粤東遺民録》、《袁督師遺稿》等。1924年黄詠雩前往九龍槃園拜候,並賦贈四首七律,陳伯陶設宴款待,並贈其所撰《勝朝粤東遺民録》。

  陳樹人 (1883—1948)名韶,又名哲政,外號葭外漁子。廣東番禺人。曾主《廣東日報》、《唯一趣報》、《時事畫報》筆政。同盟會員,曾任廣東高等學堂美術科教授。著有《陳樹人畫集》、《自然美謳歌集》、《戰塵集》等。1940年陳樹人自渝寄示他的作品《戰塵集》給黄詠雩,黄即賦詩酬謝。1948年陳樹人去世,黄詠雩爲他撰寫祭文。

  陳 寂 (1900—1976)字寂園、午堂。其書齋名黄梅花館,廣東懷集人,世居廣州,爲詠雩先生詩友,私交甚篤。抗戰前後任廣州知用中學教員,後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1966年退休。1946年初秋他曾在黄梅花館宴集,黄詠雩賦贈他,次陸光宇韵。1947年在北園宴集,有桂南屏、張暗齋、黎六禾、劉伯端等。1949年任廣東日報《嶺雅》副刊主編。著有《二晏詞專著》、《黄梅花館屋詩話》,黄詠雩還有一首詞題他的《枕秋閣圖》。

  陳與義 (1090—1138)字去非,號簡齋,爲宋代著名詩人。他與杜甫、黄庭堅、陳師道被江西詩派倡爲中國詩歌創作的典範,被譽爲“一祖三宗”之“一宗”。他原籍京兆,其祖父希祖遷居洛陽後,便成了洛(今洛陽)人。他少年時就發奮讀書,能文章,有神童之譽。稍長,詩詞歌賦,無所不通。宋徽宗政和三年(113)上舍甲科,中了進士,被派去開德府做教授,後遷爲太常博士、符寶郎。由於年少而才華出衆,爲權貴所忌,被降職,派到陳留(今屬河南省)做些酒税差事。宋高宗南遷,召爲兵部員外郎,紹興中資政殿學士。他的字畫清簡類其詩文。爲侍從時,奉詔定《法帖十卷》、《釋文一册》。其迹習見《群玉堂法帖》中。宋刻《陳簡齋集》是其自書上木,醇古豐圓,出自黄庭堅。此外,還有《簡齋詩外集》印影元鈔本。《天蠁詞》中有1948年黄詠雩爲陳颙庵得宋陳簡齋銅印屬題用草窗體寫的詞《珍珠簾》。這宋陳簡齋指的就是這位宋代著名的詩人陳與義。

  陳 洵 (1870—1942)字述叔,號海綃,廣東新會人。世居廣州西關多寶街,租住陳澤民父親的“聞樨書屋”。少喜填詞,造詣甚深,1911年加入南園詩社。1921年在多寶南横設館教學,名爲“思蛤蜊室”,1929年任中山大學文學院詞學教授。1940年任廣東國民大學詞學教授。與黄節齊名,有“黄詩陳詞”之稱,著有《海綃詞》、《海綃説詞》、《詞學》等。

  陳叔舉 廣東番禺人,字肇愷。生於能琴世家。早歲嘗與朱啓連、宋彦成、章珠垣、葉秩甫、何鏡如、張廉甫等游,研求琴理,藏琴甚富。1938年避日寇於澳門,抗戰勝利後回穗。又善修琴,晚年家居廣州,與琴友樑老太、招鑒芬、容心言、楊新倫、周桂菁、莫尚德時相過從。

  陳之鼐 廣東番禺人,字椿軒,陳叔舉的叔叔,清光緒進士,官度支部主事。工詩詞、書法。他曾寫有《東坡生日同人集於蒼梧之紫藤老屋》詞刊於《近代粤詞搜逸》。

  陳覺是 (1878—1958)詩人。抗戰時在香港加入千春社詩社。1941年千春社友聚會雅集,黄詠雩有詩賦職呈諸子,1958年他八十歲生辰,黄詠雩曾賦詩賀壽。

  陳秋濤 (1596—1647)名子壯,字集生,號秋濤,廣東南海沙貝鄉人,明萬曆四十七年殿試第三名,崇禎時任禮部右侍郎,南明桂王即位於肇慶,永曆元年殉節。黄詠雩1929年北游時曾到其墓憑弔,寫有詩七律。

  陳巗野 (1603—1674)即陳邦彦,字會賦(一作會份),廣東順德龍山人,爲嶺南三大詩家之一陳恭尹的父親。明永曆元年,清兵攻清遠城,陳邦彦率軍死戰,後退入學熙青林草堂,躍身跳入西池殉節。1965年黄詠雩爲蒿庵題陳邦彦在永歷三年敕其子獨漉手録卷賦詩一首,並曾到其墓園憑弔。

  陳澧南 爲黄詠雩詩友,1929年陳邀游平頂崗,縣長餘心一與區崒侖、李道軒、麥述公、曾鏡涵等同游,互有酬唱。

  陳祥和 生卒時間及籍貫不詳。爲清末孝廉,字曉蕓,爲黄詠雩的老師。

  陳白沙 (1596—1647)是明代著名理學家陳獻章的尊號,字公甫,號石齋、石翁,廣東新會人,居白沙村,人稱“白沙先生”。初從吴與弼講學,後入京游太學,爲祭酒邢证所重,由是名震京師。歸裏後,四方來學者衆,書法以茅筆著,有《白沙全集》行世。1936年黄詠雩曾到其故里憑弔,賦詩。

  陳屈伸 黄詠雩詩友,能詩詞,善書法。1933年黄詠雩有詩與他贈别。

  陳 瑄 明代平倭有功之臣。當時東南沿海一帶屢受倭寇侵擾。永樂時他首立平倭功,把倭寇從沙門島一直追擊到金州白山島,盡焚其舟。爲防止倭寇再來,他在青浦築土山,方百丈,高三十餘丈,賜名寶山,以控握海疆,謀深慮遠,被封爲平江侯。黄詠雩在抗戰期間曾作《哀寶山》詩,懷古傷今。

  陳芑村 民國時期畫家。其外舅石星巢(即石德芬,原名石炳樞,又字星庵。廣東番禺人。爲清末同治舉人、進士。)1937年陳芑村與其外舅聯鑣燕蜀,咏歌互答。石星巢去世後,陳氏繪畫《冰玉聯吟圖》,徵求黄詠雩題詩,黄欣然命筆,題詩一首。1944年陳又與許子英約同日本友人山口蓬春、藤田嗣治到黄詠雩書齋觀賞所藏畫,並要求題詩。

  陳 融 (1876—1955)字協之,號颙庵、别署鬆齋、颙園、秋山,廣東番禺人。1905年入同盟會,爲胡漢民妻舅,曾留學日本,參加革命。其廣州宅在天平街,爲黨人聚會場所,黄花崗之役,即在那裏發動。1913年後歷任廣東法政學校學監,廣東警官學校校長、廣東審判廳廳長、司法廳廳長、高等法院院長。1928年任科考院政務處處長。1931年任廣州國民政府秘書長。後任西南政務委員會秘書長。1948年受聘爲國民黨總統府國策顧問。先後在廣東日報、中央日報《嶺雅》週刊任主編分數十期連載他的《黄梅花屋詩話》及發表他的《晨興》、《有説》、《南塘》、《題畫》、《暗公瓊林宴後經六十年戊子重陽賦賀》、《答無庵五首》、《丁亥生朝》、《木棉絮》等。這後一首是他1947年參加雅集活動時,以咏木棉絮爲題撰寫的,當時黄詠雩寫有《梅子黄時雨·咏木棉絮》(見《天蠁樓詩文集》),發表在廣東日報《嶺雅》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1949年往澳門,後遷居香港。精於詩詞、篆刻書法。著有《讀嶺南人詩絶句》、《黄梅花屋詩稿》、《黄梅花屋詩話》、《竹長春館詩》、《黄梅花屋印集》等。

  陳蘿生 (1882—1996)名大年,字蘿生,廣東南海人,大律師,古玉收藏家。解放前曾與謝英伯、胡毅生組織考古學會,解放後任廣州市參事室主任、市政協委員、廣州市文史館館長,曾將其畢生收藏的藏品捐獻給廣州博物館、廣東民間工藝博物館收藏,受到中央文化部、廣州市人民政府表彰。他與黄詠雩是世交友好,一九二九年黄曾贈詩一首給他。陳大年亦有詩存世,其中有《題嶺南小雅集》和《雨後》收録在餘少颿編纂之《廣東歷代詩鈔》中。

  陳 樾 (1886—1973)字伯任,廣東南海人。1929年—1931年曾任番禺縣長,有政績,曾主持修屈大均墓,築八泉亭於墓旁,散原老人曾題詩贊美之。解放後任廣州市政協特邀委員。工詩詞,擅書法,爲黄詠雩常一起酬唱雅集的詩友。1939年抗戰期間避居澳門,黄詠雩曾贈詩寄送給他,互有酬答。

  陳伯綺 西關陶陶居創辦東家之一。1927年陶陶居停業後,由南海譚氏兄弟譚簡、譚垣(杰南)及陳伯綺聯合招股承辦,改建爲鋼筋混凝土結構的三層大樓,於1933年1月2日重新開業,陳有經商頭腦和藝術修養,他以搜集名人字畫、詩詞對聯懸掛於四壁,供顧客欣賞,以招徠顧客,1945年陳向黄詠雩索題月餅詩,黄即賦詩四首給他。

  陳履初 生卒年不詳。廣東人,黄詠雩詩友,常參加他們的詩詞雅集活動。1958年西關泰華樓雅集,參加者有樑藕庵、李曲齋、朱庸齋、潘公哲、詹瑞麟、黄詠雩及他。各人飲酒賦詩,互相酬答,極一時之盛。

  李義山 (約813—約858)即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懷州河内(今河南沁陽)人,晚唐著名詩人。爲唐開元進士,一生困頓失意,所作詩多説别離、憂慮國事,藝術成就很高,尤以七律見稱,有《李義山詩集》(明毛晋刻本及影印明嘉靖間毗陵艾氏刻六卷本)傳世。

  李任潮 (1885—1959)名濟深,字任公、任潮。廣西蒼梧(今梧州)人。曾任黄埔軍校教練部主任、副校長、廣東省政府主席。1933年與蔡廷鍇等發動福建事變,成立中華共和國人民革命政府,任主席,提出抗日反蔣。解放後任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民革中央主席。1959年去世,黄詠雩與他私交甚篤,李亦善詩詞,常參與詩友雅集。1946年廣州南園雅集,餞别吕方子,他與曾酌霞、麥仲衡、黄詠雩等有酬唱,1950年他與麥仲衡到北京工作,黄詠雩亦有詩表示寄懷,並賦詩五首和他《題蘭花》詩,1959年10月9日去世時,黄詠雩曾寫二首挽詩,表示哀悼。

  李供林 (1882—1979)名翰,字立屏。廣東中山人,善書法、詩詞。爲李仙根兄,解放前曾任職政府税務機構。抗戰時奉母居澳門,寄情詩詞。著有《怡草堂游草》、《喬梓集》等。1936年他與黄述窠、黄祝蕖、黄慈豀、張純初、黎澤闿、孔公豁、胡少翰、麥伯莊等人游丹霞山,進行詩詞創作,黄詠雩有詩贈别。他九十六歲曾爲餘少颿編纂之《廣東歷代詩鈔》題籤。

  李淵碩 字孔曼、圓虚道人。廣東順德人,清探花李文田之子,李棪齋、李曲齋父親,世居西關泰華樓,有華山碑,爲原馬氏玲瓏山館舊藏,端午橋頗欲得之,曾以很多錢和高官等代價都不能求得。他中歲去學道,爲羅浮酥醪觀道侣,擅擊劍、知醫。其太極拳、劍法甚精,著有《智劍廬詩稿》。

  李居端 (1989—1961)名辰,字硯山、研山。廣東新會荷塘鄉篁灣村人。出身於廣州廣府中學校圖畫老師潘和(字至中)門下,是潘氏畫室中最有前途的畫人。後考上北京大學法律係攻讀,並追隨徐悲鴻習畫。畢業後回廣州,參加廣州國畫研究會和颙園俱樂部。1931年任廣州市美術學校第四任校長,攻山水,桃李遍南粤。1939年他爲李太素繪畫《素園圖》,黄詠雩題詩七律。李居端也雅好詩詞,曾在《廣東日報嶺雅》一九四八年六月二日發表《閉門》詩雲:閉門一夢垂垂過。閑却黄花上老枝。對酒輒酸何有泪,逢辰還恝况平時。辭懷百結先秋辨,海氣層翻倦客知。試豁樓居千裏目。刺天鷹隼更奚爲。

  李子長 (1462—1531)名孔修,字子長,别署抱真子,明高士。廣東順德杏壇人,居廣州高第街。性格剛直,操守廉正,不畏權勢,無意科第。能詩善畫,多才多藝,其詩多散佚,墓在南海西樵雲路村,尚書霍渭先葬之,且爲銘,題曰:“大明高士抱真李子子長之墓”。黄詠雩曾往拜謁其墓,並賦詩,表達了對其人品才華之仰慕。

  李鳳坡 (1890—1960)名景康,字銘深,號鳳坡,晚號青山道侣,廣東南海人。1915年香港大學文學院第一届畢業,從賴際熙太史學詩,歷任南海縣立中學校長、香港教育司署視學官、香港官立漢文學校校長、漢文師範學校校長、金文泰中學校長。1942年避居澳門。抗戰勝利後返香港,參加“碩果詩社”,1960年5月27日逝世。著有《儒家學説提要》、《七言律詩舉隅》、《壬丙間旅途詩録》、《百壺山館詩文存》、《披雲樓詩草》、《李景康先生詩文集》等。

  李 源 生卒不詳。又名李泉,廣東東莞人,出身香港船務公司,曾任中華海員工業聯合總會書記。喜詩詞,常參與詩詞雅集活動。1954年黄詠雩曾將部分詩稿交他選録,後散佚。

  李韶清 (1903.9.11—1981)原名振聲,廣東豐順縣小勝鎮人,解放前曾任國民政府僑委會教育科長,在陳樹人領導下工作,是詩人黄節女婿,專事研究廣東文獻,亦工詩詞。1932年1月6日他與黄詠雩、崔仲任、徐遂甫、陳丘山、郭順懷、黄杰臣、黄君璧、朱兆奎、範廣鏈、陳頌耆、區國强等詩友北游韶州,進行詩歌創作。曾任中山大學講師,1956年任廣州市文史館館員。原住廣州西關多寶坊十號之一。著有《黄節年譜》。其子李華中教授是中山大學物理係主任。

  李 洸 (1902—1944)字履庵,號吹萬、荆園。廣東中山小欖人,其居室爲欖山荆園吹萬樓,是詩友文客經常聚會、雅集之所。李洸早年爲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即今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曾任中山一間中學校長,工詩,有《吹萬樓詩》、《荆園詩草》等行世。他的詩才在當時就很有名,與餘心一、曾希穎、佟立勛(紹弼)、熊潤桐合稱爲“南園今五子”。日寇犯粤,有朋友勸他北行走避,他遲疑未有成行。1943年一天,孫仲瑛約他同赴韶關,當日他邀集黄詠雩、立民、毅孫、碩生等詩友雅集唱酬,《天蠁樓詩文集》中有《吹萬樓夜坐示孫顧齋、李履庵》、《荆園席上次吹萬韵、仲瑛同作》及《仲瑛同客欖山將歸海洲賦贈》記述此事,李吹萬當時寫的詩是:“仲瑛約予同赴韶關,是日晨招同詠雩、立民、毅孫、碩生過集即送之海洲,詩雲:故人風節凛秋霜,愁説浮生髦已荒。遭亂但憑詩作史,逃虚直以狷爲狂。山圍鬆竹皆英物,夢繞江湖是帝鄉。多難相逢今又别,漫勞杯酒問行藏。”1944年去世,黄詠雩曾賦詩二首悼念。他在廣州花地有“杏林莊”私人花園。他是李衆勝堂的後人。

  李曲齋 (1915—1995)原名曲,以字行,廣東順德人,著名書法家,生前曾任廣東省書法家協會主席、藝術指導。廣州市文史館副館長,著有《李曲齋書法集》。

  李道軒 已故,解放前曾任南海縣長,喜詩詞。一九二九年曾參加黄詠雩、區崒侖、麥述公、陳澧南等人的游平頂崗詩詞雅集活動。

  李雲巢 詩人、書畫家和文物收藏家。是與黄詠雩等經常雅集活動的詩友。

  李天馬 (1908—1990)原名千裏,字天馬,以字行。廣東番禺(今海珠區石溪村)人,出身書香世家,自幼受傳統文化熏陶,接觸大量書畫碑帖。抗戰期間西走昆明,書名鵲起。亦曾在廣東銀行任秘書、襄理。後在廣州教書法。50年代專從事書法研究及教學。後期任教於廣州美院,桃李滿門。撰有《張氏法帖辨僞》、《餘氏書録辨僞》。六十年代初,隨夫人朱愛蓮女士移居上海任上海市文史館書法組長,與沉尹默、謝稚柳等交往頻密。有《李天馬書法集》印行。他與朱愛蓮女士結婚及60年代他去上海時,黄詠雩有詩道賀、送行。

  李子平 黄詠雩詩友,常參加當時文人雅士的雅集活動。1959年去世,黄詠雩有挽詩二首,對他去世表示悼念。

  李昌谷 清代詩人,曾撰詩句“盤盤花龍上紫雲”,描寫紅棉情狀,深受黎二樵贊許。

  李超人 畫家,曾繪畫《雙玉簃圖》,1947年黄詠雩曾爲他的這幅畫題詩七律。

  李北海 清代著名書法家,在端州七星岩有其書刻之《端州石室記》,但題爲江夏黄仙鶴鎸字。當時人們傳説李北海書寫的文字大多是自刻的,這《端州石室記》説是黄仙鶴刻,可能是筆名。

  李小竹 (1917—198610)名隱青,爲廣州市荔灣區冼基東竹鵬學塾塾師李竹鵬的兒子,竹鵬死去,他繼任校長,爲中國民主同盟會會員。著有《純庵詩集》。六十年代在珠湄宴集,他與陳午堂、張採庵、汪季行、黄詠雩一起互相酬唱。

  李健豐 能詩詞,爲當時黄詠雩等的詩友,常參與酬唱雅集活動。1943年有一次在中山李荆園家雅集因故無到,黄詠雩曾賦詩酬答其夫人吴慧心女士。

  李漢武 能詩詞、書法,黄詠雩詩友,常參加詩人墨客雅集唱酬活動。1933年,他與黄詠雩、白兆尼、曾澤生、何耀初、周守愚、何厚炯游峽山,黄詠雩曾賦詩一首,以紀其事。

  張曲江 (678—720)字子壽、九齡,一名博物。唐代宰相、詩人。因生於廣東韶關曲江,故又稱“張曲江”。武則天時登進士,開元時爲宰相。主張不循資格用人,常評論當時玄宗怠於政治的得失,故而被李林甫所譖,罷相。罷相後所作名篇《感遇詩》十二首,抒懷感事,格調剛健,爲世傳誦。有《曲江集》傳世。1964年,黄詠雩曾賦詩次韵和他的《感遇詩》十二首。

  張 籍 (約763—約830)唐代著名詩人。字文昌,原籍吴郡。貞元進士,其詩受白居易推崇,與王建齊名,世稱“張王”。他與範堯佐均有一至七字詩,黄詠雩1956年作的《衡山吟》,就是參照他們的詩歌形式,以及秦始皇泰山、之罘、碣石、會稽刻石、銘其辭每三句爲韵的形式,創作而成。即每三句爲韵,一至八字爲句的形式。

  張日新 (1900—1981)廣州人,詩人,商人。喜詩詞。爲黄詠雩等人的詩友,常參加雅集活動。曾任廣永和廠經理、張新記廠經理和聯興電器廠副廠長、漢强五金製品廠副廠長。1963年退休。爲廣州市工商聯執委、荔灣區政協第六届常委。他家在西關簡溪二巷筼筜館。常舉行雅集活動。1964年他與黄詠雩、黄忠業一起北游,途經湘桂各處,唱和酬答。他們還相約去廣州市郊蘿崗看梅花盛開,並和張日新的《探梅詩》,感情十分融洽,1981年去世時有關方面在他家還舉行了詩祭,由張採庵主祭,表示深切悼念。

  張白英 (1891—1946)廣東東莞人,嫻書善畫,工詩,尤以草書見長,有“詩、書、畫”三絶之譽。築遠山樓於廣州白雲山麓讀書、作畫,筆致取法戴熙,書卷氣俱足,爲人淡雅潔飾,卓爾不凡。常與黄詠雩一班詩友雅集、酬唱。1946年張白英去世後,黄詠雩在他繪畫的《篁溪秋唱圖》題詩,寄託哀思。張著有《遠山樓詩稿》、《遠山樓詩話》、《流泉琴室雜記》等。1928年10月,他與劉筱雲、黄詠雩等游荔枝灣,他作《荔灣清游圖卷》記游。

  張學華 (1863—1951)字漢三,先祖江蘇丹徒人,後入籍廣東番禺。晚號暗齋、暗公、又號暗道人。1883年中舉人,1890年舉進士,授翰林院檢討。後在香港從事教育工作,任學華中學校長。辛亥革命後,隱居澳門,杜門著述,曾保存、整理吴道镕所纂的《廣東文征》遺稿,著有《暗齋詞》三卷、《暗齋文集》,以及輯明代遺民行誼係以絶句的《采薇百咏》以及《餘忠襄公年譜序》等。

  張 逸 (1869—1943)字純初,别署禺山山人、無競老人,筆花草堂。從小能畫,後學畫於居廉,精魚蟲花鳥,中年鑽研惲壽平與徐熙畫法,嘗游大江南北及嶺南諸勝,放懷山水,開拓畫境。又曾畫牡丹長卷二丈許,疏密濃艷有致。兼工詩詞、曲藝。三十年代創作《筆花草堂詞》,黄詠雩曾依稼軒體題詞《水龍吟》一闋。曾任教職廣州八桂中學,又在廣州辦《七十二行商報》。參加陳樹人、高劍父之清游會,抗戰廣州淪陷,他移居澳門,勝利前夕在澳門去世。著有《花痕夢影詞》一捲、《豁塵詞》一捲、《百花詞草》則分題於所畫之《百花册》中。他與黄詠雩私交甚篤,三十年代常與他和高劍父、羅仲彭等雅集在西園,與黄述窠、黄祝蕖、黎澤闿、孔公豁、李供林、胡少翰、麥伯莊諸子同游丹霞山。四十年代初他與高劍父在澳門,還常接到黄詠雩先生寫給他們的詩簡。

  張樹棠 (?—1960)字蔭庭,是張學華的兒子,亦工詩擅詞,廣東番禺人,清宣統優貢,民國首任廣東財政廳長,解放後隱居澳門,以詩文自娱,號白雲樵子。曾撰詞集《白雲樵唱》。亦有詞見《近代粤詞蒐逸》1960年去世,黄詠雩曾作挽詩,表示悼念。從《天蠁樓詩文集》看,黄詠雩與他們父子的交誼都很深,來往也十分密切。

  張子政 (1915—1989)廣東東莞人,爲鄧奇桐先生岳父。抗戰前在沙基經營米業,雅愛收藏及寫詩。1957年他與商承祚、謝次陶、胡伯孝、黎澤闿、鄔伯健、容希白、黄晚晴等參加北園雅集活動,賦詩填詞,十分高興。1958年定居香港。1959年去滄州,黄詠雩贈詩次韵留别。

  張景齋 生卒年不詳。廣東惠州人,能詩善琴,解放前居住在惠州六如亭。1928年黄詠雩拜訪他時,他在六如亭彈琴《流水三調》,十分精采。黄賦詩酬謝。

  張叔儔 生卒年不詳。廣東人,三、四十年代的詩詞家,曾寫過不少詩詞在當時的廣東日報《嶺雅》副刊上發表。如《得不匱室主人來書賦答》及《梅子黄時雨·聽雨》等。他與黄詠雩也常有詩詞唱和,在雅集中切磋詩藝。1947年他與黎季裴、張蔭庭、黎澤闿、胡隋齋、劉伯端、冼玉清、張瑞京、張紉詩等在北園宴集,賦詩唱酬。1948年仲冬他與黄詠雩、黎六禾、胡伯孝、朱庸齋、黄耀棨、張紉詩、許菊初,填詞與和答,黄詠雩填一闋《摸魚子》,咏木棉絮。他們又同作《梅子黄時雨》詞。1957年黄詠雩與他離别九年相見,聽説張叔儔擬去南洋,互相倚聲叙别,次韵和答,情誼深厚。

  張瑞京 生卒年不詳。已故,廣東番禺沙灣鎮歧山村人,解放前任中央信託局廣州分局經理,雅好詩詞及文物書籍收藏,藏書甚豐。其弟張瑞權爲教育界知名人士,曾任廣州市知用中學校長。解放後任廣州市副市長。

  張紉詩 (1911—1972)女,廣東南海人,詩人、書法家。原名宜。幼受教於名儒葉士洪及桂南屏太史之門,潜心文藝,兼研詩詞書畫。歷任中學文史教員、小學校長,有才女之稱。1949年移居香港。1958年曾南游東南亞,歷時三年。1962年赴印尼萬峰、三寶壠、泗水等地舉辦詩書畫展,轟動一時。中歲在香港與越南殷商蔡念因結婚,蔡亦能詩。張1972年在港逝世。蔡葬於離島長洲,築“宜亭”紀念。著有《文象樓詩》、《儀端館詞》、《張紉詩女士詩詞集》及《張紉詩題畫詩集》等。

  張採庵 (1904—1991)原名建白,號春樹人家主人。祖籍廣東番禺紫坭,世居廣州荔灣區。早年畢業於廣東大學,即投身教育、文化事業。歷任番禺、廣州多間中學教師。三十年代末至四十年代初避地港澳,繼續從事教學工作,同時致力於祖國古典文學研究。工詩及古文詞,對於史學、民俗學、戲曲音樂、歌謡、楹聯亦有較深造詣。三十年代已有詩集刊行。改革開放後,任廣州荔苑詩社社長、區政協文史委員、詩書畫室副主任、區文聯委員、廣州詩社副社長等。著有《春樹人家詩詞鈔》。

  張自忠 (1890—1940)山東臨清人。字藎忱。在馮玉祥部下歷任營長、團長。1931年調昇二十九軍師長、察哈爾省主席。後率部參加臺兒莊等地對日作戰。1940年在襄河南瓜店前綫作戰犧牲。是抗日戰争英勇犧牲的著名將領。驚聞噩耗,黄詠雩撰《南瓜店紀張自忠將軍殉國事》七言古詩一首,紀懷忠烈,激勵國人,同讎敵愾,殺敵報仇,寄託自己的哀思。

  張君華 (1901—1062)詩人,善詩詞書法。廣東番禺人,解放前爲廣州市鹽業同業工會理事長,曾任廣州孔雀酒家總經理,解放初任廣州市首届工商業聯合會籌備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他與張純初、張婉華(大革命時期周恩來第一任秘書、第一期黄埔軍校生洪劍雄的妻子)、張澤安、“牡丹王”張昭石等是兄弟姊妹。喜詩詞,精收藏鑒别,收藏很多字畫、陶瓷。張大千每次到廣州均要拜訪他,稱贊他爲“廣州最懂得鑒别字畫的人”。他收藏很多張大千的畫。常參加雅集活動。1948年詩詞雅集,他與黎六禾、胡伯孝、張蔭庭、劉伯端、張叔儔、朱庸齋、馮秋雪、張紉詩、許菊初、區季謀、黄少痴、盧楚寶、黄詠雩、鄧圻同等人一起酬唱,賦詩填詞,黄詠雩曾作詞《霜花腴》一首,咏雁來紅,與他們一起唱和。

  張大千 (1899—1983),名爰,四川内江縣人。中國著名畫家。自幼隨母習畫。三十年代山水畫有南張(大千)北溥(心畲)之説。晚年名噪世界藝壇,是一位繪畫上多才藝、多成就的大家。他與黄詠雩及廣東詩書畫界也很有交誼。1934年南來廣東,曾贈其繪畫的《羅浮山白水門觀瀑圖》一幅給黄詠雩。黄爲此曾賦詩回贈,以爲紀念。後張繪的這畫在“文革”時失佚。1936年黄又賦詩寄懷他。1940年黄詠雩亦作《袖海堂席上贈别張大千歸蜀》二首贈别他歸蜀,表達了對他的深情厚誼。

  張谷雛 (1890—1964)名虹,號申齋。廣東順德人,著名畫家,能詩,早歲居上海,後往日本習美術二年,返國後與高劍父同游廬山各地,後在廣州參加國畫研究會,繪畫廬山全景數十幅,名重一時。抗戰時回内地,遍游各省。抗戰勝利後返廣州,到澳門,定居香港。精研古物,著有《古玉石器文字考釋》、《元畫集》、《寄傳庵書畫匯記》等,及與李景康合著《陽羡砂壺考》。又有論畫詩四十八首。詩集《委懷集》、《海隅酬唱集》、《旅途匯稿》等。他是黄詠雩至交友朋,1933年黄詠雩在《歲暮懷故人》五十首中,有懷念他的一首。

  張 喬 (1615—1633)字喬倩,一字二喬,本籍江蘇吴縣,生廣東,爲廣州才女,工詩能琴,善畫蘭。明賢陳子壯、黎遂球在廣州重開南園詩社,喬嘗侍筆硯,亦吟詩作畫。筆致秀麗,墨韵輕嫣。死後葬於白雲山麓梅花坳,當時送葬悼亡的文人雅士很多,各賦詩一首并植花一株,名百花冢。1920年黄詠雩曾往其墓憑弔,賦五首絶詩。

  張南軒 (1133—1180)即張栻。南宋學者,字敬夫,又字樂齋,號南軒、張浚子,漢州綿竹(今屬四川)人,遷於衡陽,官至右文殿修撰。和朱熹、吕祖謙齊名,時稱“東南三賢”,斷言“所謂禮者天之理”,即把封建秩序看作永恒不變的規律,爲學主“明理居敬”,認爲“居敬有力,則其所窮者益精;窮理浸明,則其所居者亦有地”。著作有《南軒集》。1956年,黄詠雩北游時,曾到湖南訪嶽麓書院遺構,次韵和朱紫陽、張南軒二先生的《南岳風雪未已倡和詩》,懷念這二位賢士,次韵和他們《登上封寺聯句詩》。以及次韵和王陽明先生嶽麓憶朱紫陽、張南軒他們兩位的詩。

  黎慶恩 (1880—1959)字澤闿。廣東順德人。清末秀才,宣統拔貢。早年赴日研習法律,返國後爲廣州名律師,曾參與創辦廣東官立法政學堂,執教數十年,後繼任校長。後法政學堂改爲省立法科大學,仍任校長。善詩詞,著有《拙存堂詩》二卷。兼主廣州文社清游會事。1936年他參與黄述窠、凹園、張純初等諸子游丹霞山。1940年他去韶州,黄詠雩有詩與他贈别。1959年去世,黄詠雩曾寫二首挽詩誌悼。

  黎國亷 (1874—1950)字季裴,號六禾、玉橤詞人。廣東番禺人。1893年中舉人,官福建興泉永道。1897年在廣州參與創辦《嶺學報》任主編,民國成立後,曾從事教育工作。四十年代他在香港參加千春詩社,成爲社員,亦曾任廣東都督府民政長。建國前夕赴港定居。工詞。著有《玉橤樓詞鈔》、《秫音集》、《張黎合選春燈録》等。性詼諧,好爲遊戲文章。晚年常與陳述叔、黄詠雩等一班詩詞友好唱和。在《天蠁樓詩文集》中有多處紀述。

  黎佩詩 (?—1941)廣東高要人,工詩詞文賦,歷主廣州報館筆政。

  黎勁庵 已故。生卒年不詳。廣東東莞人,詩詞家黎季裴之子。是佛教徒。能書善詩詞,常參加雅集活動,賦詩填詞。是黄詠雩十分友善的詩友。七十年代中,黎勁庵便與黄詠雩、樑藕庵、區季謀、陳寂、薦廬、黄剛齋、程曾庵(程維增)、張採庵、逸齋、墨齋(盧天庇)、蘇圃(即餘少颿)、朱庸齋、詹瑞麟、汪季行、筱竹、子玉(吴灝)、樑荔夫一起填詞唱和咏藕。黄詠雩應樑藕庵要求,填了一首《齊天樂·咏藕》以及《夢江南六首》,極一時之盛。1965年黄詠雩、區季謀、區文蓀、程維增郊樓對酌,席上賦詩,黄詠雩還賦詩七律寄給他和餘少颿、李供林、季友、潮青等人唱和。

  黎葛民 (1894—1977)廣東順德人。現代著名畫家,1912年遊學於日本,認識高侖和陳韶。歸國後,曾積極參加陳韶、羅仲彭等人倡立之清游會。善畫山水,工詩善書,又精篆刻。爲廣州雅會越社發起人之一。1926年曾遊歷江南一帶,其作品先後參加廣東省第一次美術展覽、德國柏林美術展覽、加拿大中國藝術展覽與法國巴黎、蘇聯莫斯科舉辦的中國現代美術展覽。曾任南中畫院教務長、廣州市立美專教授。解放後爲廣州市文史館員。1973年春日,他參加詩友聚會宴集,當時有冼瘦梅、陳寂園、黄詠雩、黄一航、張建白等人參加。黄詠雩曾到花近樓賦詩七律一首給他。

  黎暢九 (1905—1969)名騷,字暢九,號蒿庵,室名蟫齋,廣東順德人。以詩詞名於時,早歲在廣州從事新聞工作,是名報人。曾任上海申報編輯,社主史量才器重之。1941年來三水就任陳子和明府縣幕,也曾任職於臺山縣政府,光復後回廣州,後移居香港。解放後住在廣州解放北路小市東街,1969年逝世。著有《黎二樵年譜》、《蒿庵詩稿》等,和輯有《獨漉堂詩選》行世。1965年黄詠雩爲他在陳巗野先生永歷三年敕其子獨漉手録卷上題詩。

  黎秫坡 名貞,字彦晦。明洪武初,以明經辟薦至京師,但他志不樂做官,故而退回家鄉在住家前搆築釣魚臺。但結果被人所誣陷,皇上責怪,被罰戍遼陽十三年。後赦免回歸鄉下。當晚午夜還鄉,即呼酒到釣魚臺痛飲,並約友一起賦詩題壁在上。以後從學者衆,無論遠近的學子都來。他年五十九歲去世,著有《秫坡集》、《古今一覽》、《家祭舉要》等。1933年黄詠雩曾到其故里憑弔,賦詩感慨不已。

  區崒侖 廣東南海人,黄詠雩詩友,常參加雅集活動,填詞賦詩。解放前在廣州西關南海中學任英文教師。早年留學美國,是教育界的老前輩,後任教於高等院校。工詩詞。1929年他與李道軒、黄詠雩、餘心一、麥述公、曾鏡涵等,自南海官窑往平頂崗縣參加陳澧南邀集的旅遊雅集活動。他們夜過小金山,登寶陀寺,鄉紳們列筵款叙,吟詩作對,情誼甚篤。

  區季謀 (1896—1988)名權,號季子、半園。廣東南海大富鄉人,其家族爲廣州望族。他幼聰穎,好讀書。早年從其叔父區慕頤經營鹽業。奉旨開發海南,首創種植橡膠。其善書法,尤擅章草書法,長於詩詞,是黄詠雩的至交好友。曾在廣州開設半甌茶室,在南關開設俱樂部,邀集招待省港澳社會名流,結交詩書畫文人墨客,吟詩作對,賦詩填詞,解放前居室在西關金聲戲院對面。中歲居澳門,室名借竹山房,晚歲居香港北角新嚀,耳聾,以填詞自遣。

  區芳浦 (1891—1951)名普春,廣東南海人。抗戰前曾任廣西梧州市市長、廣東省財政廳廳長,財政部廣東財政特派員。抗日戰争期間,任農林部高等顧問兼總務司司長;1949年春再任廣東省財政廳廳長。旋因病辭職。著有《讀書札記》、《見聞雜録》、《淡園吟草》和《淡園文集》等。

  區少干 (1903—1982)區季謀之弟,名權,四近樓主,廣東南海人,善詩能文,少年負笈上海,從胡適游,得新文學風氣之先,鑽研《紅樓夢》發表文章十餘萬言,出版界譽爲紅學專家。曾在香港創辦《彩虹雜誌》。著有《四近樓詩》、《四近樓談屑》等。1973年區文蓀曾出示其兄少干的《四近樓詩》給詩友們觀看,黄詠雩即賦詩次韵奉和。八十年代初逝於香港。

  區文蓀 (1905—1997)原名藻,字文蓀,爲區季謀之七弟。詩人。其兄弟姊妹共三女四男,四兄區季謀、六兄區少干,五兄曾赴日本讀書,1931年死於東京地震。文蓀自小好學,攻讀至大學肄業。自幼與兄長談詩論畫,精通中國古典文學、古文評注、唐詩、宋詞皆能吟誦教授,常與詩友唱和,行旅海南、汕尾、武漢、北京等地,均有詩詞歌賦以紀行。其詩友詞人如黄君璧、吴子復、李硯山、鄧芬、盧子樞、盧振寰等,以及李曲齋、黄文寬、黄詠雩、朱庸齋等,常茶聚展誦新作。其廣州白話詩寫得尤其出色,其借物抒情,浪漫詞彚溶爲一體,在西關一帶曾廣爲傳誦。

  區 暉 (1933— )畫家,爲區文蓀長子,畢業於華南人民文學藝術學院及中南美專,從事專業美術創作。現爲廣州畫院高級美術師、國畫研究室主任。1964年他創作了《神女峰圖》,黄詠雩爲他的這幅畫題寫了一首五律。

  商衍鎏 (1875—1963)字藻亭,號康樂老人。廣東番禺人。清光緒三十年甲辰清代最末一科探花,授翰林院編修,民國成立後,曾任江西省財政特派員。1957年任廣東省博物館籌備委員會主任。著有《商衍鎏詩書畫集》。黄詠雩曾在北園席上賦詩呈商衍鎏、謝次陶、胡伯孝等諸詩友。

  商承祚 (1894—1991)字錫永。廣東番禺人。商衍鎏之子。爲我國著名古文字學家、考古學家、書法家、文物鑒藏家。曾任中山大學教授。一生從事古文字研究和教學工作。出版有《商承祚書法集》等。

  朱庸齋 (1920—1983)原名奐,字涣之。爲西關十六甫學塾塾師朱恩甫之子,廣東新會人。歷任廣東大學、廣州大學、文化大學等學校詞學講師和廣東省文史館員。著有《分春館詞》和《分春館詞話》。

  朱汝珍 (1869—1943)字玉堂,號聘三,晚號隘園。廣東清遠人。光緒十八年曾入讀廣雅書院。1903年中舉人,次年舉進士,授翰林院編修。1906年赴日本東京法政大學深造。歸國後歷任京師法律學堂教授、貴州省第一次法官考試主考,香港孔教學院院長兼附中校長。著有《詞林輯略》、《詞林姓氏韵編》、《清遠縣誌》、《陽山縣誌》等。

  朱叔子 明末清初時人,名學熙,字叔子。廣東清遠人,文物收藏家,其家在清遠城内青林草堂,收藏許多圖書古籍、古琴、劍及奇石寶玩等。明永曆元年,清兵攻陷清遠城,陳邦彦巷戰不勝,退入其居,見學熙自隘身亡,陳邦彦哭後亦往西池自盡殉節。1962年黄詠雩往清遠憑弔,寫有詩。

  朱紫陽 (1130—1200)朱熹,字元晦、號晦庵。江西婺源人。歷任樞密院編修、秘閣修撰。他發展了“二程”的理學思想,集理學之大成,世稱“程朱學派”。他著述甚富,有《四書集注》、《楚辭集注》。後有《朱子大全》行世。黄詠雩1956年訪嶽麓書院時,曾作詩表示懷念。

  朱君壁 元代著名畫家,名玉,字君璧,曾繪畫《紫霧龍宫翠蓬神闕圖》,詩人楊萬裏跋,劍南詩稿。1941年黄君璧從四川到香港舉辦繪畫個展,黄詠雩題詩奉贈,詩裏稱贊黄君璧的畫名勝似朱君璧。

  居 巢 (1811—1865)字梅生,號梅巢。廣東番禺人。著名嶺南畫家。善畫山水花鳥。嶺南畫派始創人。

  居 廉 (1828—1904)字士剛,又字古泉,别署隔山樵子、隔山老人、羅浮散人。廣東番禺(現廣州市海珠區隔山)人。居巢從弟。他廣收學生,於隔山鄉築十香園,授徒作畫,學生遍及兩廣閩桂。1959年黄詠雩曾題他爲劉淵亭將軍繪的牡丹圖作跋。

  高奇峰 (1889—1933)名塕。字奇峰。早年又字飛瀑。廣東番禺員岡人。高侖之弟。從小隨侖學畫。曾東渡日本深造,並加入孫中山的同盟會。1908年回廣州,以設在廣州河南的畫室掩護革命活動。辛亥革命後專心從事美術創作活動,向邪惡勢力挑戰。是嶺南畫派創始人之一。曾執教嶺南大學。刊有《奇峰畫集》和《美感與教化》等。

  高劍父 (1879—1951)名侖,號爵廷。早年名麟,號劍父、芍亭、鵲庭、卓庭、老劍、劍廬、别署員岡樵子,番禺員岡人。父保祥,是個能畫的醫生。高侖師從居巢學畫。1906年兩度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後先後創辦春睡畫院、南中美術院。歷任廣東甲種工業學校校長、中山大學、南京中央大學教授、廣州市立美專校長。創立嶺南畫派,與高奇峰、陳樹人並稱嶺南三杰。擅花鳥蟲魚、山水、人物,又長於詩書畫。畫作曾在意大利、比利時等博覽會獲最高奬。著有《我的現代繪畫觀》、《劍父畫集》等。

  羅 球 (1899—1973)另一説他卒於1972年。字雨山,號迂翁,又號藤花詞客,室名“花近樓”。爲江西贛縣人,流寓廣州。善古文、詩詞、書法章草,並嫻篆刻。纂輯有歷代詞鈔多卷及古今各家詞話,著有《羅雨山詞影》等著作。爲黄詠雩摯友之一,曾參與《天蠁樓詩詞》的輯録審訂,並爲《天蠁詞·懷古集》作評語、注釋及詳細點評。他解放前曾任廣東省政府秘書、翁源縣縣長和廣州市政府秘書等。

  羅仲彭 (?—1938)廣東番禺人,嶺南近代畫家。以字行,别號一道新民,居室名珠光劍影樓。少隨父寓上海,從浙江花鳥畫名家朱偁(朱夢廬)學,攻江浙畫法,偏工花鳥,尤以木棉、蠟梅冠絶一時。回廣州後住在河南,與陳韶、張純初等人友善。他好飲,索畫者每以名酒飲之,興發揮毫立應。1938年重客上海,於寶山被日本侵略軍拉夫勞役,仲彭戟指駡敵,大義凛然,卒遭毒手,聞者壯之。羅仲彭是黄詠雩的好友。1933年黄詠雩曾作《癸酉歲暮懷故人》五十首,其中一首就是懷念他的,寫得情真意切。

  羅孝錫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爲畫家羅天池裔孫,文物鑒藏家。精鑒賞,少嘗遊宦東北,佐陳昭常幕,所居曰黄石老屋,有黄臘石大如床,晶瑩可愛,置於廡下,夏日暑氣不侵。他能詩善詞。常參加雅集活動,吟詩填詞。是黄詠雩的至交好友,1933年他作的《癸酉·歲暮懷故人》詩中所懷的一個好友。他有一首詩《己醜除夕》:朔風寒雨送殘年,百感填胸只自煎。來日大難何暇顧,且沽桑落醉爐邊。

  羅中原 已故,生卒年不詳。廣東新會人,擅醫人,工詩詞,善書法,爲黄詠雩友好詩友,常與黄詠雩等一班文人墨客,詩酒酬唱。

  羅序球 字擎碩。詩人、醫師。廣東南海横江鄉人。醫術精湛,活人無算,日常出診,持傘步行數十裏,風雨無間,數十年如一日,深受群衆好評。又善書畫,好爲詩歌,其詩稿盈尺,諸體悉備。有《紫芝草堂詩集》刊行。黄詠雩曾在1922年春日爲之作序。

  東樵老人 (1889—1967)即羅翼群,字逸塵。廣東興寧縣龍田鎮燕塘村人,1963年左右始用東樵老人名,是廣東著名的愛國民主人士。十八歲考入兩廣測繪學堂,1907年加入同盟會,從事推翻清政府之地下革命工作。辛亥革命後又參加討袁護法,東征北伐,是第一次國共合作及第一次國内革命戰争的積極擁護者和參加者。新中國成立後,歷任廣州市人大代表、廣東省政協常委、全國政協委員、民革廣東省委常委、省參事室副主任。與黄詠雩過從甚密,有詩唱酬。1963年黄詠雩曾題他寫的哀朱執信、哀鄧仲元、哀廖仲愷的“三哀詩題後”,1960年次韵和他的詩,1963年次韵他生朝等,羅翼群去世後,曾由羅冠群編輯出版《羅翼群詩集》。

  鄧萬歲 (1883—1954)原名溥,字季雨,號爾雅,廣東東莞人,生於北京。容庚的舅父。1905年與妻陳靈淑遊學日本習美術。歸國後,歷任公私立學校教員。1922年到香港,1929年在大埔築緑綺園,寫畫自娱,擅篆刻,工詩書,並善鑒别古畫。也曾加入國畫研究會。1954年病逝於香港。著有《緑綺園詩集》,刊行有《鄧爾雅千字文》、《鄧爾雅印譜》等。1930年黄詠雩到大埔緑綺園居室拜訪鄧爾雅,並賦詩題贈他。

  鄧曇殊 (1894—1964)廣東南海人。原名芬,又名從心,字誦先,號曇殊、二不居士。擅金石、國畫、書法、刻竹、尤以繪畫古典美人見長,所畫雀,三幾筆就表現得生氣勃勃,意趣盎然,故有“鄧芬三筆雀”之稱。是廣東近代多才多藝的藝壇多面手。他與黄詠雩十分友善,私交甚好。常參加雅集唱酬。

  鄧秋枚 著名報人、作家。名實,字秋枚。號實君。廣東順德人。其在上海的居室名爲“風雨樓”。清末他與同邑黄節在上海組國學保存會,發行國粹學報。迨後在1901年他與黄節爲主辦人,創辦了神州國光社,畫家黄賓虹任編輯。印行《國學叢書》、《國粹學報》、《神州國光集》,用阿羅版影印中國歷代名畫、字帖、碑刻拓本等,爲學界、美術界所重視,爲宣揚中國文化作出了貢獻。黄詠雩與鄧秋枚很早就相識,過從甚密,1929年他到上海就遇到他與王秋湄,並先後寫有詩詞相贈,詞的題目是西江月。他們相約到黄賓虹的籀廬拜訪。黄賓虹以陳白沙先生詩卷相贈。黄詠雩賦詩詞記述了他們這段難忘的友情。鄧秋枚有詩二首,其一雲《題方君羊城雜咏》詩曰:江東詩句阿龍超,白纻歌詞紫玉蕭。我倚紅闌聽不得,殘鴉煙水柳波橋。

  鄧圻同 (1926— )又名奇桐,廣東順德人,世居廣州西關。祖父爲鄧華熙,是清朝三省巡撫。曾任群力中學校長、廣東高等院校教師。常參加詩詞雅集活動,著有《暢秋集》等。

  王 薳 (1884—1944)字秋媚,號秋齋。廣東番禺人。早年肄業於武備學堂,後入上海震旦大學學習法文,從事新聞及教育。畢生致力於研究金石文字、音韵等。工書法,尤以章草著名。詩的造詣亦深。其所居曰“風雨樓”。著有《章草例》、《攝堂詩選》等。他與黄詠雩私交也很深,1929年黄往上海,曾專誠拜訪,亦有詩詞相贈。

  王紹薪 (1883—1968327)字孝若,名紹薪,號約庵,又號淡翁,齋名海隱樓。廣東南海人,幼入廣州廣雅書院,習經史。光緒二十八年中秀才,光緒三十三年往日本學習法律,畢業於明治大學,回國授舉人。1911年民國成立,任教於廣東法政學堂,後出任廣東高等審判廳推事,及高等檢察廳檢察官。先後任廣東省長公署、民政廳及建設廳秘書、公安局審判所長等職廿餘年。並與陳樹人等創建清游會,以詩書畫相與唱和。1949年移居香港。曾用淡翁筆名發表長篇小説於報刊。著有《約庵詩録》、《醉鄉衲聯》、《宋詞集聯》、《海隱樓詩》等。

  王雪溪  生卒年不詳。名澍,字雪溪。廣東新會人。詩人,陳濟棠主粤政招考記室,王雪溪應試名列榜首,很有才名。旋因粤政局變,轉任國民大學教授,1928年10月他參與廣州荔枝灣清游會活動,同游荔枝灣,詩詞酒會唱酬。其弟王若陶也有詩名,也爲黄詠雩先生之詩友。1933年黄詠雩在《癸酉·歲暮懷故人》五十首中所提到50多位故人中的二位。1937年黄詠雩與闊别多年的王雪溪夫婦會晤,一時高興异常,心情十分激動,黄即賦詩一首相贈。後他爲二竪所侵,年未四十而卒。有《吊黄花岡》文爲時所重。

  王 彦 生卒年不詳,海南人。詩人王德鳴哲嗣,能詩詞。1937年黄詠雩曾賦詩七律《答王彦》。

  王馨廬 生卒年不詳,籍貫亦不詳。爲黄詠雩詩友。喜詩詞,常參加廣州詩詞界的唱酬活動。1942年立秋,李吹萬與他請黄詠雩留宿寒齋,限秋字分賦唱酬,因李吹萬明天將出發遠行,他們賦詩表示志别。

  曾鏡涵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解放前在廣州南海中學任校長。善詩詞。他畢業於英國,得哥儉比亞大學碩士學位。在任校長期間,對學生要求嚴格,愛護青年,曾保護過一些在校活動的共産黨員。1947年他在廣東省立文理學院英文係任主任和教務長等職務。他與黄詠雩等一班詩友,也很有交情,過從甚密。1929年他從南海官窑與區崒侖、李道軒、麥述公等,到平頂崗縣集中,一起去小金山,登寶陀寺,相互唱酬,吟詩填詞。

  曾昭樺 (?—1956)字酌霞。湖南長沙人。詩人,爲黄詠雩好友。1946年他與黄詠雩、李濟深、麥仲衡在廣州南園酒家餞别詩人吕方子。不久即回湖南老家,後又到南京出任國防部參事職。黄詠雩當時寫有長句詩留别和答。1956年黄詠雩北游,過長沙到其故居拜訪時,他已去世,十分悲痛,寫下悼詩一首。

  曾澤生 (1902—1973)雲南永善人。雲南陸軍講武堂十八期畢業。1925年到廣州,任黄埔軍校區隊長,1926年底入黄埔軍校高級班學習。1933年他與黄詠雩、白兆尼、何耀初、周守愚、何厚炯、李漢武等游峽山,寫詩唱酬。抗戰爆發,任一八四師上校團長,先後參加徐州會戰、武漢會戰。1944年任六十軍軍長。在解放戰争中,在長春率部起義。後任解放軍五十軍軍長。解放後曾任全國政協委員、全國人大代表。1955年授解放軍中將銜。

  曾傳軺 字雲馗,廣東新會人,生卒年不詳,其父文禮,叔父文玉,均是知名於時,他少游黄佛頤明經之門。病癈,早卒。有《納蘭容若年譜》未刊。其手稿《玉夢庵樂府及詩》,殁後由友人黄文寬影印成書行世。詩人餘心一曾寫一首《挽曾傳軺並題遺稿》詩:“春齋一面記留詩,别有清哀係我思。未料龐眉真負母,誰教濁世更之詞。青楓魂戀深燈屋,白馬人來暮笛時。莫趁曉風重出郭,過車墳路柳凋落”。他是黄詠雩歲暮懷念的詩友。

  周桂菁 生卒年不詳。湖南瀏陽人。擅詩詞、彈琴。其居室名“琴硯軒”。世居廣州,住廣州福泉街二巷。1960年,黄詠雩曾去其家,聽其彈琴、賦詩一首,對其琴藝高度評價。1961年曾參加廣東音協舉辦的古琴音樂會。“文革”期間去世。

  周守愚 生卒、籍貫均不詳。好詩詞,爲黄詠雩詩友,二、三十年代常參加雅集唱酬活動。曾與黄詠雩、白兆尼、曾澤生、何耀初、何厚炯、李漢武等游峽山、吟詩填詞。

  何耀初 生卒、籍貫均不詳。好詩詞歌賦,二、三十年代曾參加詩人墨客的雅集唱酬活動。1933年與黄詠雩、白兆尼等游峽山,賦詩填詞。

  何厚炯 (1911—1975)廣東南海人,黄詠雩夫人之弟。抗戰前在上海經商。1942年舉家返穗,旋歸故裏湖洲村進行教學活動。業餘也喜好填詞、賦詩。

  何炳堃 (? —1925)字屏珊。舉孝廉。廣東南海南邨人。與順德簡朝亮同爲朱九江弟子,爲黄詠雩敬重的詩友。他曾對萬年青室主、番禺丁太史仁長説:“我死時,請先生替我寫墓誌銘。”太史答應。1925年他去世,黄詠雩十分悲痛,爲他寫了二首挽詩《七絶》,表達了他願跟隨簡岸與他學習的願望。

  何棣鑾 生卒年不詳。廣東順德人,佛山著名老中醫。解放前曾任廣東省財政廳科員。善寫詩,在詩詞界有一定名氣。解放後學中醫,成爲著名中醫師。1973年春日宴集,他參加了有冼瘦梅、黎葛民、陳寂園、黄一航、張建白、樑藕庵、汪季行、樑荔夫諸子聚會的唱酬活動。黄詠雩曾賦詩二首。

  何雅選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抗戰前在香港任報社編輯。香港淪陷後,返南海湖洲村任湖洲小學校長,善詩詞,常參與文人雅士的酬唱活動。

  何瑜園 生卒年不詳。原名何伯年,所居曰“磊生堂”。字瑜園。廣東中山市人,好詩詞歌賦,與黄詠雩亦很有交誼,曾互贈詩作答和。1943年他新娶如夫人叫湘眉,馮湘碧曾爲他繪《瑜園添香圖》。黄詠雩在他寫的欖溪雜詩八首中,專門有一首七絶,作了生動的描寫,1946年何瑜園與其如夫人湘眉過訪,黄詠雩作詩賦贈。

  胡 斌 (1897—1942)一名藻斌,字顯聲。廣東順德人。早年赴日本學習西洋畫。1912年回國。1914年與馮磊楸在廣州設若愚畫學研究社,復設如是美術學校。1928年後,先後赴東南亞和歐美諸國考察。曾任《星洲日報》美術編輯。擅畫動物,尤以畫虎聞名江南。作品曾獲巴黎萬國博覽會頭奬。三十年代刊行其畫集,内有《威震大千圖》等。1941年曾爲黄詠雩畫《猴戲圖》,爲黄海畫《虎》。黄詠雩均一一爲之題詩數首,以爲紀念。1941年作《胡藻斌畫虎歌》和《胡藻斌爲海兒畫虎歌》等詩。惜這些畫均在“文革”中散佚。抗戰期間胡爲日寇所囚,令其作畫,寧死不從,終爲敵注射毒針而死。

  胡燊霖 胡伯孝之孫,1958年在廣州工學院學習,在樂昌九峰山習勞伐竹,在雪中得虎遺山猪半體,以佐盤飱,胡伯孝聞而賦詩,並向黄詠雩索和。1959年元宵,黄詠雩便賦詩奉答,激勵他勤勞之志。

  胡少翰 已故,生卒年不詳。廣州番禺人,解放前曾在廣州愛育善堂工作,擅書畫、工詩詞。1933年曾與黄述窠、黄凹園、張純初、黎澤闿、孔公豁、李供林、麥伯莊等人同游丹霞山,酬唱。

  胡巨元 已故,生卒、籍貫不詳。廣州收藏家,曾任英商屈臣氏公司秘書。擅詩詞,常參加詩人聚會、雅集。住在西關寶源路,1956年與黄詠雩、韓怡椿同游南岳,撰寫詩詞。五十年代後期赴港定居。

  胡伯孝 (1880—1959)名熊鍔,以字行,廣東順德人,著名詩人。蒹葭樓弟子,1936年曾印行古近體詩八十二首、詞四十七闋。曾與黄詠雩同任職於廣雅中學共事,爲黄詠雩摯友。爲《天蠁樓詩詞》作評。解放初任廣州市文史研究館館員。抗戰期間,他與黄詠雩同爲千春社友,在香港觴咏唱酬。1959年去世,黄詠雩有挽詩悼念。著有《偕隱簃詩文集》。

  胡毅生 (1833—1957)名毅,號隋齋。原籍番禺,生於電白。早年赴日留學結識孫中山,參與1911年黄花崗起義準備工作。1914年加入中華革命黨,協助朱執信在廣東進行反袁倒龍鬥争。1917年隨孫中山南下護法。1921年任大元帥大本營參軍,復改任糧食處處長。抗日戰争期間入川,任國民政府委員,1946年任“制憲國大”代表及總統府顧問,1951年由香港赴臺灣。擅詩畫,書法,著有《絶塵想室詩草》、《集易林》。

  岑荔甫 (?—1934)廣東順德人。黄詠雩的老師。1924年他與黄祝蕖、岑立峰在廣州西關冼基東合館設教,學生有百餘名,校名爲南陽學塾。

  岑挺生 (1859—1925)字立峰,南海西樵人,光緒戊子科舉人。丙午大挑授教授。辛亥革命後專事教育,曾倡辦南海中學。孝廉。他在1924年與黄祝蕖等在廣州西關冼基東設南陽學塾,授學生百餘名。他是黄詠雩常懷念的詩友。遺詩文《立峰遺集》一捲。

  岑伯榘 (1882—1965)岑師尚,名學吕,廣東順德桂洲人,廣東武備學堂畢業,同盟會員。是黄詠雩經常與之一齊雅集酬唱的詩友。抗戰期間,他到香港荃灣避居,其室名曰師尚書堂。1940年黄慈豀、李吹萬、曾彼庵、黄詠雩去旅遊,同過東普陀寺,寺僧茂峰、瞭如設齋款待,岑師尚也趕來相會,來聆聽寺僧講述禪宗奥秘。黄詠雩在回家的路上寫就了一首詩。後黄詠雩又專程到香港荃灣師尚書堂拜訪他,並賦詩奉贈給他。1965年他在順德桂洲去世,黄詠雩曾賦詩表示悼念,並把詩寄給羅雨山看。岑著有《岑學吕詩略》。曾撰寫六榕寺門聯:“一塔有碑留博士;六榕無樹記東坡。”

  吴道镕 (1852—1936)原名國鎮,字玉臣,號用晦、淡庵。廣東番禺人,名教育家。清光緒進士,授翰林院編修。曾任廣雅書院院長。《廣東文征》主編。著有《淡庵詩存》、《淡庵文存》、《明史樂府》等。

  吴亮儕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詩人,善詩詞書畫。1941年黄君璧在港舉辦畫展,他繪有一幅《越秀紅棉圖》贈給吴亮儕,黄詠雩曾爲此圖題詩一首。

  吴静山 (1941—  )字九如。廣東順德人,較長時間住在西關。六十年代畢業於浙江美術學院,師從陸儼少、潘天壽。現爲中國美術學院客座教授、中國國際友好聯絡會理事。1964年出遊,黄詠雩有《送吴静山游黄山》五古一首相贈。

  吴隱之 (?—411)字處默,濮陽鄄城(今河南省)人,以博覽文史,清廉檏素著名。東晋時,來嶺南爲官者,多搜括本地珍奇貴重物産而去。晋安帝時,任吴隱之爲龍驤將軍廣州刺史。他生活儉檏,平日佐膳,只是青菜魚乾,公家所發的生活用品,概不私占。後回京時行李中一無餘物,途中發現其妻帶走嶺南名産沉香一斤,立即投入水中,以示清廉。今石門附近有沉香浦以記之。1945年黄詠雩到石門訪貪泉,以及1973年過石門謁吴隱之剌史祠,先後憑弔這位歷史上的清官,賦詩七律二首。

  吴紉秋 已故。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廣東人,詩詞家。解放後任職廣東省外貿局。1951年他在羅浮山與吕方子會晤了黄詠雩,有詩相贈。

  吴天任 (1916—1992)字荔莊。廣東南海人,爲黄祝蕖弟子。工詩文書畫,并兼治史、金石,尤深於詩,十九歲即有詩名。曾歷任南海縣政府科秘書、南京空軍總部秘書、最高法院薦任書記官、廣州大學特約講師、香港中文大學校外進修部等國學教授。1949年移居香港,創中華藝苑,教授詩詞。

  吴士燮 三國蒼梧人,字威彦,舉茂才,拜交趾太守,討龍納侯,當時天下喪亂,中原人到他那裏依附他的數以千計。詠雩北游到蒼梧懷古,憑弔這位古人,寫下詩歌數首。

  盧子樞 (1909—1978)原名沛霖,字子樞,齋名一顧樓。廣東東莞人。早年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堂,專於國畫,曾任廣東省立女子師範學校美術科、廣州市立美術學校山水科主任、廣東大學國畫選科講師及中學國畫教員。1929年曾參加全國美術會於上海,所作《松溪高隱圖》獲崇高評價。解放後曾任廣東省文史館員、美協廣東分會會員。是著名的傳統山水畫家。

  盧楚寶 生卒年不詳,廣東三水人,黄榮康詩弟子。他是較長時間寓居在南京的文人,喜好詩詞,與黄詠雩私交深厚,常在廣州參加其雅集活動,1948年他參加由黄詠雩、黎六禾、胡伯孝、張蔭庭、劉伯端、張叔儔、朱庸齋、馮秋雪等出席的雅集活動。他們賦詩填詞咏雁來紅,十分熱鬧高興。1929年黄詠雩率妻子北游,經過南京,盧楚寶偕其夫人來相晤,並一齊去金焦遊玩,賦詩唱酬。

  盧湘父 (1888—1970)名子駿,字湘父,以字行,廣東新會人。新會諸生,張百熙門下士,初就日本大同學校教席,庚子年回國,設塾於澳門,旋移香港力倡孔教救國,數十年如一日,享壽102歲,喜詩詞歌賦,常參加酬唱雅集活動。抗戰期間加入香港著名詩社——千春社。1941年在社席上,參加酬唱。他有一首《静處》詩,寫得清新可人。

  盧襄父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1941年爲千春社社員,參與雅集活動。

  盧袞棠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抗戰期間避居香港,爲千春社社員,常參與詩詞雅集活動。1941年的社友雅集會上他參加了酬唱。

  盧維岳 字岳生,詩人,抗戰期間他避居香港,加入千春詩社,成爲社友。又曾任報刊編輯。解放前曾在廣州舉辦的菊花會主持征聯工作。他曾評選出一首對聯爲第一名,内容爲:“九秋選勝霜中杰,一晌貪歡客裏身。”他與黄詠雩私交也很深,常參加詩人雅集聚會活動。1941年他作爲千春社員參加了雅集酬唱活動。曾應楊鐵夫之請,撰寫《楊鐵夫二徐説文音義勘補序》(見1948年11月1日《嶺雅》)

  趙浩公 (1881—1946)一名秀石,號牛口,又號浩公,齋名有無所容居山南畫舍。廣東臺山人。解放前以摹古畫爲業,所膺多唐、宋名迹。數年間收入竟可購廣州越華路樓房數幢,時稱“多金畫人”。1933年中山大學校長鄒魯曾聘他爲畫學教授,他是著名工筆畫家,也曾任廣州市美術專科學校教師。

  趙少昂 (1905—1998)原名垣,當代享譽國際的花鳥畫大師,當今嶺南畫派大師,爲高奇峰弟子,廣東番禺人。他於民國二十年(1931年)左右在廣州西關湛露直街創辦“嶺南藝苑”,培養了大批國畫人才。五十年代遷居香港,繪事獲世界崇譽。解放前曾從黄祝蕖學詩,後參加清游會活動。善詩書畫,稱爲“三絶”。

  趙令鬆 宋代畫家,爲著名畫家趙令穰之弟,宋代皇族,祖籍涿洲(今河北涿縣),是宋太祖五世孫,與宋神宗同輩。生卒年不可考。1940年黄詠雩曾在他繪畫的《聽泉圖》上題寫了一首詩。

  趙 光 西漢人,爲蒼梧王,與南越王趙佗同姓,西漢初年他鎮守蒼梧,聞漢兵至,即歸服漢朝,被封爲桃侯。1964年黄詠雩到蒼梧懷古,作詩二首。

  麥述公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黄詠雩詩友,常參加雅集活動。1929年他參加了由陳澧南邀餘心一、區崒侖、李道軒、曾鏡涵、黄詠雩等一起游平頂崗縣、小金山、寶陀寺的雅集活動。

  麥仲衡 生卒年不詳。廣東臺山人。字朝樞。爲早期北京大學文學係畢業的文學士。青年時代思想進步,北伐戰争時曾任國民革命軍第四軍張發奎師的政治部主任。二人十分相得。抗戰期間張發奎任第四戰區司令長官,麥任長官部秘書長。抗戰勝利後任國民黨廣州行營秘書長。解放後任民革中央委員。亦工詩詞,解放前常在廣東日報《嶺雅》副刊發表詩作。有《秋盡與公培同登清凉山掃葉樓因至秦淮小飲》等。1946年春日宴集,黄詠雩曾賦詩七律一首和麥仲衡。不久,他們又在南園餞别吕方子去陸川,黄詠雩與他和李濟深、曾酌霞同作詩,表示送别。黄詠雩又作一詩和他微韵。1948年底,麥仲衡到南京赴任,他們又相約在西關小畫舫齋餞别,依依惜别。1950年黄詠雩還有詩寄懷李濟深和麥仲衡,情誼深篤。

  麥伯莊 番禺人。工程技術人員。工詩。生卒不詳。與其五子漢堅、漢永、漢生、漢蘇、漢興皆工繪事。解放前在某大學畢業,後曾開化工廠,喜好詩詞歌賦,愛結交黄詠雩等一班文人雅士,與黄詠雩十分友善。1936年他與黄述窠、黄凹園、黄慈豀、張純初、黎澤闿、孔公豁、李供林、胡少翰等人同游丹霞山,賦詩填詞,黄詠雩有詩送别。解放後曾任廣州市化工局副局長。

  樑藕庵 (1907—1975)名永鴻,字孝則。廣東順德人。詩人樑荔夫叔父。是商人,喜詩詞,爲廣州清游會成員。解放前爲十三行萬祥銀鋪經理,住在廣州西關和平西路,爲解放後早期荔灣區工商聯常務理事。著有《藕庵詩存》。1974年他病期間,要求黄詠雩送他的《天蠁詞》一閲。黄即送《天蠁詞》稿並填一首《咏藕詞齊天樂》贈他。適逢夏鼐出國經廣州拜訪藕庵,見了《天蠁詞》及《咏藕詞》,大加贊賞,驚嘆説:“南中國竟有如此成就高的詞人!”並要求與黄詠雩先生相見。後因故未能見面相識。

  樑荔夫 (1923— )原名勵夫,筆名荔夫、寒冰。樑藕庵侄。廣東順德人。曾在廣州造紙廠工作,詩人,爲中國詞曲研究會理事、國際筆會中國組成員、廣東省戲劇家協會會員、廣東楹聯學會會員、廣州荔苑詩社副社長,素馨詩社社長、粤海詩社、香港海日詩社名譽社長。著有《迎春曲》、《山鄉恩仇記》、《兩廣方言考》和《荔香樓詩詞》等。與黄詠雩交誼甚篤。

  樑元柱 明天啓進士,授庶吉士,改御史,掌陝西道。爲官清正,敢説敢言,剛上任,即上疏七事,切中時弊,又曾獨上告變疏,請求皇上將魏忠賢處分。後歸隱廣州,在越秀山南邊築園林得奇石,謂偶得也,並將其堂名署爲偶然。常與鄺露、黎遂球、陳子壯、趙焞夫、樑繼善等詩酒唱酬,醉後畫山水、人物,不少人争收藏之。崇禎改元,以原職召還,補福建道御史,監順天鄉試等,未赴任即病卒。著有《疏要四卷》、《偶然堂集》四卷。他的《出山首疏卷》收藏在黄詠雩之友、樑元柱之遠孫硯西手,被視作楹書之寶。

  樑述南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住在蟾溪水畔。與簡朝亮同爲朱九江弟子。其家既是讀書地方,又是教學授徒的場所。爲黄詠雩十分懷念的詩友、老師。

  樑知行 生卒、籍貫不詳。爲黄詠雩友好詩人,常參加詩人墨客雅集活動。

  葉恭綽 (1881—1968)字玉甫,號遐庵。廣東番禺人。建國後曾任中央文史館副館長、中國畫院院長。有《全清詞鈔》、《遐庵詩稿》。也是著名書法家、文物鑒藏家。與詠雩深交。

  容 庚 (1894—1983)字希白,號頌齋。廣東東莞人,曾任燕京大學教授、嶺南大學教授兼中文系主任、中山大學中文系教授。曾主編《燕京學報》、《嶺南學報》等。在古文字學、考古學和篆刻等方面,均有很高造詣,先後發表專著30餘種,論文70多篇。

  鄭雲鶚 (1879—1975)鄭彼岸,又名岸文,號伯瑜。香山(今中山)人。1904年赴日本留學,次年加入同盟會。回國後,曾於1908年在香山創辦《香山旬報》,宣傳革命。1909年受聘主編《京津日報》。抗戰期間任中山縣文獻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山縣中山圖書館館長,並創辦王峰中學。建國後,任廣東文物保管委員會委員、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著有《孫子年考》。他九十多歲高齡時,爲《天蠁詞》作序。

  鄭韶覺 名洪年,字韶覺,廣東番禺人,齋名可讀園,在佛山梁園内,生卒年不詳。他爲清諸生,民國時期曾任交通財政工商實業各部次長、國立暨南大學校長。抗戰時在香港加入千春詩社,與諸詩友互有酬唱,主要人物有朱聘三、江蘭齋、盧襄父、俞叔文、黎季裴、楊鐵夫、胡伯孝、葉遐庵、黄慈博、陳覺是、盧岳生、李鳳坡等。1940年黄詠雩等衆詩友赴佛山梁園可讀園,參加他主持邀請的雅集酬唱活動。黄詠雩曾賦詩七律二首。他著有《橐園詩稿》。

  簡朝亮 (1851—1933)字季紀,號竹居,順德簡岸人,從朱九江學,學成後以講學著書爲職業,爲清末民初著名學者。有《尚書集著述疏》等九種共八十八卷。黄詠雩於十七歲時拜簡爲師。

  汪德剛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詩人,常參加詩人墨客和詩酒雅集活動。1962年曾招飲黄詠雩在席上賦贈。

  汪兆鏞 (1861—1939)字伯序,號憬吾,晚號清溪漁隱覺道人,廣東番禺人。光緒舉人。著有《晋會要》、《碑傳集三編》、《微尚齋詩文集》、《兩屋深燈詞》等。1919年他招飲在微尚齋,黄詠雩席上賦詩七律表示感謝。

  汪季行 (1910—1993)名思成。字季行,廣州人,早年畢業於廣州法學院,是法律界著名人士,曾任律師、教師。工詩,有《白發少年詩集》行世。解放後曾入荔苑詩社。1964年曾在越秀區體委任圍棋教練。1966年“文革”爆發,他被疏散到興寧,龍川小豐鄉務農,張採庵有《季行疏散興寧吟此寄遠》詩四首。他1963年從汕頭回廣州定居後,便常參加黄詠雩等人在廣州的詩詞雅集活動,與阮退之、黎葛民、佟紹弼、陳寂、李小竹、張採庵、黄詠雩、冼瘦梅、何棣鑾等友善,切磋詩藝。

  程維增 (1917—1987)廣東南海九江人,幼念私塾,從宿儒洪景楠先生游。後居家自學,抗日戰争時期廣州淪陷後避居香港。抗戰勝利後任職教師。好古典文學,尤以書籍版本學見長。藏書頗多,是黄詠雩至交好友。在兄弟中排行第十,故又稱程十,又號曾庵。解放後曾任廣東省文史研究館員。曾爲《天蠁樓詩詞》文稿輯録、撰寫、保存,做了大量工作。

  招學庵 (1883—1969)招鑒芬,名勛,號學庵,廣東南海人,工山水,愛收藏,亦能詩,畢生服務於郵政。1942年自江西郵務長任内退休,居廣州,又號郵亭老卒,精於琴。1913年調任長沙郵局,學琴於顧敏卿。返粤後與琴友樑老太、陳叔舉、楊新倫、周桂青等同游,有琴弟子謝澧、莫尚德、莫仲予兄弟數人,著有《聽梅樓竹譜》二卷、《聽梅樓畫識》三卷、《聽梅樓偶記》一捲,均未刊行。1969年“文革”期間去世。

  易劍泉 (1888—1971)著名廣東音樂家,鶴山人,出生在廣州西關文昌北路,多才多藝,擅書畫、雕刻。解放後曾任廣東省文聯副主席、廣東省音協副主席和廣州音專學校民樂係主任,其創作的廣東音樂《鳥投林》,爲劉天一多次出國演奏,深受好評。此外還有《春曲》、《萬紫千紅》、《燕歸時》等。

  楊玉銜 (1866—1944)字季良,號鐵夫,中山人。光緒舉人出身,1904年考取内閣中書,旋轉内閣侍讀。後入京都大學師範係。肄業後回鄉辦隆都高等小學堂,自任校長。復赴廣西助理新學政,政績顯著,旋昇鎮安知府。1914年返粤,任揭陽縣縣長,旋赴滬,從朱祖謀習詞,浸成名家。抗日戰争前夕移居香港。香港淪陷後返鄉。著有《夢窗詞箋釋》、《抱香室詞》、《説文解字述证》、《雙樹居詞》、《五厄詞》等。

  楊雲史 (1875—1941)詩人,名朝慶,又名圻,字雲史,號野王,江蘇常熟人。早年就讀於同文館,光緒二十八年(1902)進士,曾官郵傳部郎中,後任新加坡領事,清亡後回國,入吴佩孚幕。抗戰爆發後,任國民政府行政院參議。長於詩,詩學唐人,但不同於“明七子”之模擬,尤擅梅村體歌行,風格雄渾,才華艷發,著有《江山萬裏樓詩鈔》12卷、《續鈔》、《打開天窗説亮話》等。1940年黄詠雩曾在香港晤他,並有詩酬贈。

  廖鳳書 (1865—1953)一説1863年生,號懺庵,字鳳舒、恩燾,廣東惠陽人,廖仲愷(思煦)之胞兄。九歲赴美國加州攻讀英文,十七歲回廣州,曾任中國駐日本、古巴公使。著有《懺庵詞集》。早年寫粤謳甚有名,1949年他以“珠海夢餘生”爲名,將歷年所寫的粤語詩,輯成廣州方言詩《嬉笑集》,在香港刊行。

  江孔殷 (1864—1952)字韶選,文號少泉,晚號霞公,又號蘭齋,南海人。1893年中舉人。1904年舉進士,入翰林,點庶吉士,翰林院編修,回穗助兩廣總督岑春煊辦學,後官至江蘇侯補道,嗣返粤,充廣州清鄉督辦。1911年協助潘達微收殮廣州黄花崗起義七十二烈士遺骸。民國成立後,在港經商,1930年返穗定居,在羅崗洞辦江蘭齋農場及養蜂場,所居曰“雙桐館”、“百二小蘭齋”。1938年携眷居港。著有《蘭齋詩詞存》。1940年他和黄詠雩賦無爲詩叠韵奉贈,黄又寫詩七律叠韵奉答。1941年加入千春社,參與詩詞唱酬活動。

  伍銓萃 (1863—1933)號叔葆。新會人。1889年中舉人。1892年舉進士,授翰林院修編,1900任雲南省副考官,翌年調任廣西副考官,後任湖北鄖陽知府,武昌府知府。民國成立後,曾被聘爲廣東全省修志局總纂,後隱居不仕。三十年代初繼陳伯陶之後,任羅浮酥醪觀都管。著有《北游日記》、《玉雁樓筆記》等。

  伍懿莊 (1864—1928)字興仁,名德彝,又字逸莊,號乙公、叙倫,廣東南海人。延鎏之子,居廣州河南,室名“萬鬆園”。又名“漢玉鴛鴦”。因藏有一件漢玉鴛鴦而名其室,他好金石考古,精鑒别書畫,收藏甚富。1943年曾與金希農、劉玉笙爲汪憬吾合繪一幅《三清圖軸》,黄詠雩爲此題詩。

  桂 坫 (1865—1958)字南屏,南海人。清廣東翰林之一。工經、史、詩文。在粤港澳地區享有較高聲望。他早年入讀廣雅書院和學海堂。1891年中舉人,1894年舉進士,入翰林院。曾任國史館纂修官,浙江嚴州知府。1915年任廣東通誌館總纂。先後參加纂修《南海縣誌》、《恩平縣誌》、《西寧縣誌》(今鬱南縣)、《廣東通誌》和《廣東人物誌》,並著有《晋磚宋瓦實類稿》、《科學韵語》、《説文簡易釋例》等。他與陳樹人相交甚篤,互有詩作唱酬,後以子桂銘敬和他的長女陳美魂結婚,成爲親家。

  孫思鄭 生卒年不詳。詩人,常參加黄詠雩等一班文人雅士的酬唱活動。

  孫 璞 (1883—1953)字仲瑛,號顧齋、完廔道人。香山(今中山)人。早年致力革命宣傳,加入同盟會。曾在雲南任講武堂教官,代理民政司司長兼昆明縣縣長,繼在廣東民政廳、建設廳、税務管理局任職。抗戰勝利後,任廣東税務局長。晚年寓居香港編著《總理奉安紀念册》、《革命詩話》和《北游草》等。在陳融的《讀嶺南人詩絶句》書輯有他的詩。1943年他與黄詠雩,李吹萬在吹萬樓雅集,次吹萬韵,同客欖山將歸海洲又再賦贈。在中秋節,又次贈互答。

  孫 武 爲陳書的孫子,齊卿孫馮之子。字長卿,是中國古代著名軍事家。因田、鮑四族爲亂失敗,故逃奔吴國爲將,從而使吴稱霸諸候。著有《孫武兵法》十二篇傳世。1934年黄詠雩藏有孫武玉印一方,其紐作伏虎狀,高半寸,刀工制度甚古,雕刻大篆曰“孫武”。黄詠雩十分珍愛,曾作《孫武玉印歌》古詩一首,對這印作了生動描寫。

  徐維揚 (1887—1952)字遂甫,花縣人。1904年入廣東陸軍將弁學堂。後加入同盟會,任陸軍分會主盟人。1922年任中央直轄第三軍左翼司令。1927年任粤漢鐵路局局長。抗日戰争期間任廣東民衆抗日自衛統率委員會委員兼第二區抗日遊擊隊司令。雅好詩詞,是黄詠雩詩友。

  莫伯驥 (1878—1958)字天一。東莞人。早年在興華醫學堂習西醫,在廣州設仁壽西藥房。清末曾主編《羊城報》。1917年任廣東都督府參議。後執教勷勤大學。1937年移居香港,一生酷愛藏書達五十萬卷之多。著有《五十萬卷樓藏書目録初編》、《五十萬卷樓群書跋文》、《福功堂記》等。

  韓文舉 (1864—1944)字樹園,號孔庵。番禺人。明末烈士韓上桂之後。監生出身。1891年入廣州萬木草堂,與張鬆雲同師從康有爲,曾協助康有爲編著《新學僞經考》、《孔子改制考》等,任萬木草堂學長,後任湖南時務學堂教習、澳門《知新報》撰述。戊戌政變後流亡日本,協助樑啓超辦《清議報》、《新民叢報》和横濱大同學校。著作編爲《樹園先生遺集》。

  劉玉林 (?—1950)字無逸,號野馬道人,又號木齋,江西南城人,竹庵子印人。工詩詞書畫篆刻。習法律,善各體書,治印,畫山水畫。與黄詠雩交往三十年,一九五〇年冬去世。

  劉玉雙 號完庵,館名小亷州,生卒年、籍貫不詳。爲黄詠雩的友好詩人。

  劉玉笙 (1848—1923)名鸞翔,號玉叟、南溪叟,原籍彭城,世居廣州河南。畫學何丹山,盡得丹山所長,便營商獲利。五十歲時,隱居河南,築室名桐蔭小築,晚年任教南武中學、詰芳女子師範學校,並設畫課桐蔭小築,從學者衆。

  劉伯端 生卒年不詳,字伯端。廣東詞人。解放後居港。曾與黄詠雩多年深交,常參加詩社的雅集活動。善詞。如一九四八年八月九日在廣東日報嶺雅,他發表一首和黄詠雩梅子黄時雨木棉絮的詞,叫《水龍吟·木棉絮》詞雲:“似開粤柳無花。怪看飛絮漫天起,東風遠引。江南春色,行雲萬裏,遮莫離人。半襟幽恨,惹他香泪,甚才華粉黛。飄零一例,何須問。天涯意。紅盡越臺花事,又匆匆雲飛瓊墜。憑高却怕,斜陽如夢。鷓鴣聲裏,休翎層霄,頓驚殘韌。半間身世。任青絲易改。韶光暗换,物猶如此。”

  劉 備 三國蜀國皇帝,稱先主。字玄德,他與關羽、張飛結拜爲兄弟,在諸葛亮的輔助下,建立蜀國基業,與魏、吴成鼎立局面。死後葬在惠陵。解放後黄詠雩曾到其墓陵拜謁,寫下五律一首。

  沈演公 生卒年不詳。原籍福建,久居廣東,著名書法家,名贊清,字雁潭,又字演公,其父爲清巡撫,名沈葆楨,住在海珠北倉前街牛巷13號,善書畫,書學錢豐,山水學北宗,喜作大清緑山水,有書卷氣,能詩及古文。其家門前有聯“時人錯比樑雄宅,日暮聊爲梁父吟”。常爲人寫壽屏,在市内多間店鋪,藏有他的書法,他曾在清末任監察。

  餘鳴傳 ( —1965)又名銘傳,字習之。廣東臺山人。知用中學語文教師餘鳴鑾之弟。(餘鳴鑾曾著有《文學概論》。講課十分生動。)餘鳴傳爲陳洵入室弟子,爲中山大學中文系畢業。解放前曾任廣州市政府秘書,1948年北園雅集,餘鳴傳與桂南屏、張暗齋、陳颙庵、黎六禾、劉伯端、詹無庵、陳寂園、餘少颿、黄子實、吴天任諸子酬唱互答。解放前夕赴臺灣定居。一九五六年春猝死於雪梨埠。生平詩詞甚多。

  餘心一 生卒年不詳。字印可,廣東潮安縣人。廣東高等師範學校畢業,本世紀二十年代曾任廣東省平頂崗縣縣長,1922年任番禺縣縣長和澄海縣長。爲著名詩人,是“南園今五子”之一,惜不永年。1929年陳澧南邀游時,他與區萃侖、李道軒、麥述公、曾鏡涵前來聚會雅集,遊山玩水,進行詩詞創作。遺稿有《甘苦録》、《闕思齋詩集》等,熊潤桐均有題識。

  餘少颿 (1903—1990)原名祖明,以字行,號蘇圃,晚號百駕老人,齋名佳住樓。爲餘肇湘三子(肇湘又名楚颿、苣庵)。廣東南海人,著名詩人。早歲畢業於廣東高等師範學校(國立廣東大學前身),從陳融學詩。中年從政,歷任秘書專員、行政院少將參議等職。與張可廷有來往,與樑寒操、黄詠雩等爲知交。1949年居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會“撥亂反正”後回廣州定居,加入荔苑詩社。著有《自强不息齋吟草》,輯有《近代粤詞蒐逸》、《廣東歷代詩鈔》等。1950年黄詠雩爲他的《蘇圃藕耕圖》題詩。1948年在北園雅集,他與桂南屏、張暗齋、陳颙庵、黎六禾、劉伯端、詹無庵、陳寂園等人唱和。1964年他校刊其師陳颙庵《讀嶺南人詩絶句》,黄詠雩次韵奉題五言古詩。

  曹伯陶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爲二、三十年代詩人。與葉恭綽同學於任穆臣師所,他們分别五十年後,在抗戰期間同避難於香港相晤,香港淪陷又各奔東西,1948年在廣州相見。曹伯陶數十年致力於研究《莊子》由訓而研幾,對其微言大義而有所得,當時他要求葉恭綽爲其《莊子》著作作序,葉從哲學角度替他作序,發表於廣東日報嶺雅上,1946年曾出示所注《莊子》,並以杜古狂繪畫的《林堂秋色圖軸》贈給黄詠雩,黄賦詩酬答。

  曹筠亭 (?—1938)廣東三水蘆苞南岸人,工詞章,兼精數學,授徒於鄉,從事教育。1927年黄詠雩曾往三水拜訪他與黄祝蕖,寫下詩七律一首。

  鄔伯健 (1882—1968)名慶時,號白堅、楷才。廣東番禺人。爲現代中國最著名的修志人物之一。他10歲喪父,年青時代入時敏學堂,31歲入兩廣方言學堂求學。畢業後正值辛亥革命爆發,他跟隨孫中山在大總統大本營財政部工作。1920年孫中山曾題“三族歸仁”給其父,題“無間人言”給其母,以示褒揚。後一直在廣東省財政廳工作。解放後在省民族委員會工作。既是詩人,又是修志專家。一生修過八部縣誌,出版了《修志序例》(1940)一書,世人評價頗高。抗戰勝利後至解放初籌組成立穗廬詩社,常與崔鳳明、鄭篁村、張亞雄(北京大學畢業生)、馬存義、馮道由、陳海天、陳文鳳(中山縣圖書館館長)唱酬從游。鄔伯健妻子亦會詩。1958年去世時,黄詠雩曾題悼念之詩,寄唁。

  謝裏甫 (1759—1831)字佩士、蘭生,號澧甫、又號裏甫,别署理道人、履道人。廣東南海麻奢人,寓廣州。曾先後主持粤秀、越華、端溪等書院,終生從事教育事業。詩學東坡,著有《常惺惺齋文集》四卷、《常惺惺齋詩集》四卷、《北遊記略》二卷等。1929年黄詠雩過鶴煖崗謝裏甫故居,寫了一首憑弔詩。

  謝次陶 生卒年不詳,廣東三水人,善詩詞,常參加文人墨客的詩詞雅集活動。曾任八桂中學校長、廣東大學講師。

  謝英伯 (1882—1939)原名華國,字抱香、抱香居士。廣東梅縣人,同盟會廣東支部長,1927年秋始從事律師職業和考古學、佛學研究,曾與陳大年胡毅生組織考古學會,主編《南華月刊》,曾任《亞洲日報》等報刊編輯。是廣州市展覽會教育組設計委員會委員之一,晚年任廣東高等首席檢察官。1939年8月10日病逝。著有《人海航程》和《中國古玉時代文化史綱》等。

  温幼菊 (1862—1911)名其球,字幼菊,號菊叟,别署語石山人。廣東豐順人,一説爲順德。著名畫家,善畫山水、人物、花鳥,也長於篆刻。黄君壁出其門下。他少從許菊泉礽光繪事,壯入舟師,隸丁汝昌麾下。後歸鄉,仍操故業。1925年他曾與李鳳廷、潘景吾等組織國畫研究會於廣州六榕寺。嘗游桂林寫生,作山水長卷,餘事鑒印。

  馬 援 東漢名將,字文淵,三國蜀國五虎將之一、馬超父親。扶風人。平伏波將軍,平交趾,討五溪巒。一九六四年黄詠雩到伏波岩憑弔,賦詩七律一首。

  馬武仲 (1880—1964)原名馬復、孝武,字武仲,號鉏經,齋名小黄山館、媚秋堂、馬鋤經。爲人十分孝順,少侍母疾,曾割股和藥以進,閣裏稱贊其孝。擅詩書畫。廣東順德人,廣州西關著名文物鑒藏家,原住西關大同路馬晚聞堂,曾輔佐當時主粤政者徐固卿、胡漢民任秘書,多所贊勷。50年代初遷居香港,1964年在港病逝。著有《媚秋堂詩》。其弟名馬賓甫(1881—1967)住在廣州西關寶源正中約心太平堂,詩人,名孝讓,其家圖書滿架,考古談藝,座客常滿。也是黄詠雩懷念的詩友。1942年黄詠雩在媚秋堂賦詩七律贈他。五十年代去香港,1967年去世。

  潘公哲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名受,又名公喆,世居廣州西關逢源正街。與黄賓虹、李曲齋等爲好友,亦善鑒賞,擅詩書畫。解放前曾任中央僑務委員會秘書。解放後曾加入廣州詩社,從事教育工作,是教育界人士。1958年在泰華樓賞月,次黄晚晴韵,當時同作者還有黄詠雩、樑藕庵、李曲齋、朱庸齋、陳履初、詹瑞麟等人。其詩罕見,所見有《題歌樂山人覓句圖》四首。

  潘蘭泉 詩人,是黄詠雩的詩友,常參加雅集活動,吟詩作對,文物鑒藏家,1933年黄詠雩曾寫歲暮懷人五十首,中有一首是懷念他的。

  蘇少偉 字世杰,是廣州清游會成員,休沐之暇,他與黄祝蕖、高劍父、陳樹人、黎慶恩、張逸(純初)等在廣州荔灣涌畔進行詩詞書畫雅集活動,辨難析疑,嘯咏揮寫。時亦結伴遊覽白雲、丹霞、羅浮諸名勝,探幽觴咏。他是書法家,學魏碑,十分神似,是黄詠雩十分懷念的詩友,亦工詩,常參加雅集酬唱活動。生卒年不祥。

  崔明三 能詩,是黄詠雩詩友,常參加詩書雅集活動。1933年黄詠雩曾寫歲暮懷人五十首,中有一首是懷念他的。

  宋峻雲 生卒年不詳,爲宋支山的兄弟,他們均是黄詠雩懷念的詩友、文物收藏家,爲學校教師,藏有漢晋古碑銘,其書齋名懺花庵,喜好詩詞。

  許子英 生卒年、籍貫均不詳。是黄詠雩詩友、畫家。1944年他與陳芑村約同山口蓬春、藤田嗣治到黄詠雩山齋觀賞所藏畫,並要求黄贈詩,黄即賦贈二首給他們。

  許菊初 生卒年不詳。字伯干,廣東番禺人。詩人、書法家,又是著名牙醫師。解放前在大新街掛牌行醫。少通文翰,雅愛臨池。見知於江霞公太史。常參加黄詠雩等一班詩友詞客的雅集唱酬活動。1943年他與詠雩、暗公、六禾宴集談詞論詩,詠雩填一闋《齊天樂》。1948年他與六禾、胡伯孝、張蔭庭、劉伯端、張叔儔、朱庸齋、馮秋雪、張紉詩、區季謀等咏雁來紅,同作和《摸魚子》詞、《霜花腴》。許的原詞是這樣的:“《摸魚子次韵和天蠁雁丘詞》晚霞紅四山垂幕。鳴幗凄入笳鼓。吴山難越汀波瀾。孤影更將誰慕,拼弱羽。早墮向洪爐留付漁樵語,素心認取。紙南魄啼紅。冤禽怨海。意氣唱相許。聽長笛。掩抑江樓送暮。幾番吞茹如訴。遺音不落滄洲夜。却野鴉鳴苦。秋欲去。秋尚戀殘山斷碣隋堤樹。星摇動户。似楚岸魂歸。隴城圍急。咽碎荻花雨。”(發表在廣東日報《嶺雅》33期1948年12月27日)七十年代病逝於香港。所遺《晚香樓稿》,未見梓行。

  俞叔文 生卒年不詳。名安鼐,以字行。其先祖浙江山陰縣人,祖吉甫宦遊粤東,遂籍番禺。叔文年少讀書北京譯學館,不事舉子業,辛亥革命後匿迹香港,設塾授徒,又與諸名士創辦學海書樓講學,藏庋甚富。他爲晚清貢生、教師。善詩詞,常參加詩人墨客的聚會雅集,抗戰期間,加入著名詩社千春社,成爲社員。曾與黎季裴、楊鐵夫、黄詠雩,朱聘三、江蘭齋、盧湘父、胡伯孝、鄭韶覺、葉遐庵、黄慈博、陳覺是、盧岳生和李景康等社員,一起酬唱雅集。晚年任香港學海書樓主持人。著有《自怡悦齋詩稿》。

  甘華峰 生卒年不詳。廣東南海人。爲國民黨將領,曾任南海縣四司聯防隊首領。能詩善詞,常參加文人墨客雅集唱酬活動。解放後定居香港。

  勞錦章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是清末孝廉。字畫堂,是黄詠雩敬重的老師。

  勞默齋 生卒年不詳。廣東東莞人。中醫師,原在廣州行醫,1950年赴港執業。在港由於醫術高明,很出名。解放前,他經常參加黄詠雩等一班文人墨客的雅集活動。他擅書法、詩詞,喜收藏古物、書畫。1973年開春宴集在廣州,勞默齋和黄詠雩開春寄懷詩,黄則次前韵奉酬。後移民加拿大,八十歲在那裏病逝。

  詹無庵 (1902—1967)名安泰,筆名祝南、無庵。廣東饒平人,詩詞家。1938年後任中山大學教授、中文系主任兼研究院文科研究所中國語言文字部指導教授。建國後歷任中山大學教授、中國作家協會會員、廣東省政協委員。尤精於詩詞創作和研究,亦擅書法,撰有《無庵詞》、《詹安泰詞學論稿》、《離騷箋疏》、《宋詞散論》等。

  詹瑞麟 安徽人,書法家、詩人。善鑒賞石灣陶藝等,在西關槳欄路經營筆墨商店,爲詹成圭筆墨店老闆的兒子。他早期曾與李小竹、劉逸生等一班詩友擬籌組詩社,後因故没有成功。筆者70年代認識他。70年代末他跟隨子女去深圳定居,後在那裏去世。

  吕智惟 又名燦銘或作吕智幃,生卒年不詳。廣東鶴山人,曾任龍門縣縣長,爲三、四十年代詩詞雅集活動積極參加者。1946年黄詠雩曾爲他的《攀車奉母圖》題寫五言古詩一首。他曾寫有《題自寫秋江垂釣圖》詩雲:如此秋光意邈然,滿江紅樹夕陽天。雲沉雁字歸南浦,風送鐘聲到畫船。半壁河山千韌恨,一竿蓑衣幾重煙。黄昏未盡垂綸意,且换東家買酒錢。

  吕方子 生卒年不詳。廣東八桂山陸川人。是詩人,爲黄詠雩詩友。四十年代常有詩柬酬答。1946年挈眷僑居羅浮山,在西園席上雅集,颙庵命賦擷華詞,黄詠雩作月中行詞,黎六禾、麥仲衡、曾酌霞和他,各人均按要求填詞。1951年黄詠雩游羅浮山時,曾有詩晤吕方子和詩人吴紉秋唱酬互贈。

  馮康侯 (1901—1983)名疆,字康侯,别署老馮、老康、康翁,可叵居主人。廣東番禺人,爲著名篆刻家。1912年赴日本學習工程,曾入東京美術專科學校學習實用美術,課餘研習篆刻,幼隨温幼菊習畫,兼習篆刻。曾任黄埔軍校秘書、印鑄局技師。出版有《馮康候書畫印集》、《馮康侯書畫篆刻》等。1944年及1980年曾先後在澳門及香港舉辦書畫篆刻展,轟動一時,1946年他替黄詠雩刻了一方印,黄賦詩七律一首,表示酬謝。

  秋 雪 即馮秋雪。名平,字宗越,號西谷,筆名金英。廣東南海人,幼年就讀澳門陳子褒學塾。後到廣州入廣雅書院,並從陳述叔學詞。日軍陷廣州期間,回澳門在龍嵩街紅窗門創立佩文學校,任校長。妻趙連城亦能詩,同爲“雪社”創辦人。著有《宋詞緒》及詩詞集《秋音集》、《水佩風裳集》等。

  陸光宇 原名嗣曾,號定園。生卒年及籍貫不詳。少年時與群從、耀文、匡文、幼剛積極參加推翻清朝統治的革命。民國時期畢業於北京大學,曾任廣東高等法院院長、勷勤大學校長。爲黄詠雩友好詩友,早年經常參加他們的詩詞雅集活動。著有《定園詩稿》,由歐鐘岳先生手輯,餘少颿序。

  林德銘 (1904—1969)名厚生,號雙溪漁者。又號越裳舊客,字德銘,以字行。東莞人,畢業於香港貫虹醫學校,行醫港穗。又曾師從張書旗學畫,擅畫鷄。又從宿儒黄慈博學詩詞之學,顔其居曰“問禮草堂”。抗戰勝利後,回廣州居泮塘以醫爲業,活人甚衆,中醫藥界交推譽之。歷任廣州中醫師公會常務籌備理事、社會服務處醫事顧問及贈診主任、廣東省中央國醫館董事、全國中醫公會聯合會設計委員等。廣州解放後又回香港,繼續行醫,並時有繪畫展覽之舉。50年代漫遊東亞諸國,舉辦畫展,教授學生,創有江天畫院,勝譽海外,有畫集出版。1940年曾畫《碧篠雄鷄圖》給黄詠雩,黄賦五絶一首題贈給他。

  金希農 民國時期國畫家,1943年曾與劉玉笙、伍懿莊爲汪憬吾合繪《三清圖軸》。

  薛始亨 (1617—1686)明代著名畫家,字剛生,號劍公,别署甘蔗生、劍道人、二樵山人,仙都山人。順德龍江人,幼聰慧。居廣州五仙觀側,家蓄古劍與都樑琴。詩書畫外,精琴棋劍。明亡後,隱居西樵山,後入羅浮山爲道士。

  冼玉清 (1894—1965)(女)廣東南海人,畢業於嶺南大學中文系文學碩士,以成績優异留校助教。後昇任中山大學教授、兼文物館館長、廣東省文史館副館長。是詩人、文物收藏家。1955年退休。一生不嫁,以全付心血研究鄉邦文化,成果甚豐,助修《廣東通誌》,著有《碧琅玕館詩集》、《趙鬆雪畫研究》、《廣東碑版》、《廣東女子藝文考》等。1948年北園宴集,次颙庵韵,冼玉清與黎季裴、張蔭庭、黎澤闿、胡隋齋、劉伯端、張叔儔、張瑞京、張紉詩同作。

  龔誦秋 生卒年不詳,詩人,是黄詠雩友好詩友,常參加詩人墨客雅集活動。1934年黄詠雩到清居草堂拜訪黄慈博,適龔誦秋亦在一起,互相酬唱詩詞,切磋藝術。1932年爲凹園圖咏圖卷題咏。

  白兆尼 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是黄詠雩詩友,常參加黄詠雩等一班詩友邀集的宴席酬唱活動。1933年游峽山,他與黄詠雩、曾澤生、何耀初、周守愚、何厚炯、李漢武等一起參加。

  嚴炳漢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字扶雲,是秀才,詠雩的老師。

  方啓華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是清末孝廉,字拱垣。黄詠雩的友善詩友。1924年黄詠雩坐他的船,同往東莞拜訪陳伯陶。陳設宴招待,黄即席賦詩酬謝,並與方啓華互有唱答。

  郝夢齡 (1898—1937)字錫幾,河北藁城人。抗日愛國著名將領。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畢業,原在奉軍擔任團長、旅長和師長。1937年抗戰爆發,昇任國民革命軍第九軍軍長。同年十月,他奉命馳赴山西參加忻口戰役,任中央兵團前敵總指揮。這次戰役與日敵激戰十餘天,給敵重創。最後與五十四師長劉家麒同在指揮戰鬥中英勇陣亡。1938年黄詠雩曾到忻口憑弔,作《悲忻口》詩紀念之。

  瞿 禪 (1900—1986)即夏承燾。浙江温州人,我國著名詩詞學家。早年畢業於温州師範學校,後去浙江大學及上海之江大學任詞學教授、中文系主任,長期任教至退休。著有《唐宋詞人年譜》、《薑白石詩詞箋校》等,與唐圭璋齊名。其愛人吴無聞也是古典文學家。黄詠雩在四十年代便與夏有六次詩詞唱酬交誼。據《天蠁詞》記載,1941年黄以《玲瓏四犯·次夏瞿禪韵擬梅溪》、《水龍吟·咏落葉和心叔瞿禪》和《臨江仙·次瞿禪韵》給夏1942年又以《賀新郎》給他,表達他們的情誼。1950年黄又以《探芳訊》寄懷瞿禪。

  夏仲昭 (1388—1470)名昶,《明畫録》謂:“以朱姓名昶,登永樂十三年(1415)進士,後復姓夏,太宗爲之更名昶,字仲昭,號自在居士,又號玉峰,崑山(今江蘇崑山)人,昺弟,正統中官至太常寺卿直内閣。畫墨竹師王紱,能得其妙,時推第一,名馳絶域,争以金購之。有‘夏卿一個竹,西凉十錠金’之謡,所作竹枝煙姿雨色,偃值濃疎,動和榘度,蓋行家也。崑山之人師之者更數輩,獨屈只頗類之,而人所得,往往出於其手。夏尤精楷法,永樂命書宫殿榜,卒行八十三。”《天蠁詞》有1948年黄詠雩與葉遐庵論詞曲時因題他仿夏仲昭畫竹而撰寫的詞《高山流水》。

  關春草 生卒年不詳。又名關寸草、關善。廣東南海人,工篆刻及小楷。往來南北間,卒卒無所成,貧病之際,將自己平生所刻的章,賤價售賣給豪家,詩亦散佚。其中有一首《題蔭堂讀書圖》雲:“落落斯堂緬德馨,采風詩外問沙亭。亡羊不悔皆迷路,汗馬論功笑執經。禮樂凌夷生草莽,琴尊淡宕話蓬蓮。宣候一爲揮神筆,未許元暉奪善駉。”

  戴 嵩 生卒年不詳,籍貫不詳,晚唐著名畫家。善畫牛等動物。曾繪畫有《春陂牧牛圖》、《柳陰歸牧》和《渡水中圖》、《斗牛圖》等。《春陂牧牛圖》曾爲黄詠雩收藏。抗戰期間,黄詠雩在香港曾以此圖轉讓給收藏家楊銓,求價三百軍票,并且講明爲暫時按給他的,將來三年、五年後還可贖回。楊銓當時一一答應這些條件,收藏了這幅名畫。據黄詠雩所寫的詩詞集記載,1935年他曾爲戴嵩的《春陂牧牛圖》題就一首七言古詩,對這幅畫精湛的藝術作了生動描寫和高度評價。爲研究中國繪畫歷史,保存了珍貴史料。

  鐘 隱 五代南唐名畫家。字晦叔,今浙江天臺人,以其隱於鐘山遂爲姓名,蓋處士也。少清悟,不嬰俗事。好肥遯自處。好畫花竹禽鳥以自娱。凡舉筆寫像必致精絶,時無倫擬者。喜畫鷂子、白頭翁、煜鳥、斑鳩,皆有生態,尤長草棘樹木。兼工山水、人物,其畫筆高淡簡遠,工於用墨。筆迹混成,外無稜制。本身鳥羽皆用淡色意就而成。《米芾畫史》認爲南唐李後主號鐘峰隱居,每畫自題鐘隱。《五代名畫補遣》及《宣和畫譜》則謂其畫在江南者,多爲南唐李煜所有。親筆題署,及以璽印之。昇元中隱所畫鹖鳥二軸,金昌宗爲之題詩。隱師郭干暉,深得其旨。干暉始秘其筆法,隱變姓名趨其門,服勤累月,干暉不知其隱也。隱一日緣興於壁上畫鷂子一雙,人有報干暉者,干暉亟就視之,且驚曰:“子得非鐘隱乎?”隱再拜具道所以。干暉喜曰:“孺子可教也。”乃善遇之,丈席以講畫道。隱遂馳名海内。有鷹鷂、雜禽、周處斬蛟,山水等圖傳於世。《天蠁樓詩文集》中有1918年黄詠雩題鐘隱《雙禽圖》詩七律二首,指的就是這位南唐畫家畫的這幅名畫。

  八大山人 爲明末清初一位富有民族氣節、熱愛祖國的畫家。爲明朝後裔。由於他祖上封藩在南昌,所以他也算是南昌人,年輕時的真實姓名爲朱統鐢、朱耷、雪個。十九歲時爲逃避政治迫害,削髮做了和尚。在藝術上開闢了新天地,在繪畫上取得了很高成就。敢於冲破陳規,爲創立新的繪畫風貌樹立了良好典範。黄詠雩1959年—1960年曾賦詩題八大山人墨戲畫册和八大山人畫軸。

  新羅山人 (1682—?)原名華嵒,字秋岳,號新羅山人,又號布衣生。福建臨汀人。工畫山水、花鳥,喜用粗筆、渴筆,所畫景物,富有生趣,畫人物以簡單的筆調,表現其動作情態,是一位富有創造性、成就很大的畫家。1942年黄詠雩題寫新羅山人《東山絲竹圖》五律一首。

  石星巢 即石德芬,爲陳芑村外舅,字星巢,一字惺庵,原名炳樞。番禺清同治舉人。官四川侯補道員,曾游陳東塾之門,講學嶺表,一時學者多出其門。晚年曆官桂郡,爲張鳴岐奏參,入蜀出關,備兵川邊。辛亥革命避地别處,以後未幾即去世。其著作遺稿由門人刻之,有《畫戟清香樓》、《村居》、《明史·新樂府》等。

  於 謙 (1398—1457)明浙江錢塘(今杭州)人。字廷益、永樂進士,任監察御史,河南、山西巡撫。曾以平反冤獄,賑濟灾荒著名。正統十四年(1449年)土木之變後,從兵部侍郎昇任尚書,擁立景帝,反對南遷,調集重兵,在北京城外,擊退瓦刺軍,加少保。次年(景泰元年),也先以無隙可乘,被迫釋放明英宗。他以和議難持,努力整頓京營軍制,創立團營,加强訓練。天順元年(1457年)英宗發動“寺門之變”,奪回帝位,他以“謀逆罪”被殺。萬曆間謚忠肅,有《於忠肅集》。黄詠雩老年時期詩作《燕歌集》中《明於少保祠》五律一首。以及七律《於忠肅公墓》等可參照瞭解。

  老 子 相傳春秋時思想家,道家的創始人。一説即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楚國苦縣(今河南鹿邑東)厲鄉曲仁里人,做過周朝“宋藏室之史”(管理藏書的史官),孔子曾向他問禮,後退隱。著《老子》。其學説對中國哲學的發展有很大影響,後來唯物、唯心兩派都從不同角度吸收了他的思想。1919年黄詠雩曾寫有一首七古《讀老子》。

  孔 子 (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的創始人。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中年時期聚徒講學,從事政治活動。晚年致力於教育整理《詩》、《書》等古代文獻,並把魯史官所記《春秋》加以删修,成爲我國第一部編年體的歷史著作。弟子相傳先後有三千人,著名的有七十餘人。黄詠雩在《天蠁樓詩文集》中多次提到孔孟之道。

  孔公豁 生卒年及籍貫不詳。廣東詩人,常參加詩詞雅集活動。1933年黄詠雩歲暮懷人詩五首之中提到的一位朋友。

  墨 子 (約前468—前376)春秋戰國之際思想家、政治家,墨家的創始人。名翟,相傳原爲宋國人,後長期住在魯國。曾習儒術,因不滿其煩瑣的“禮”,另立新説,聚徒講學,成爲儒家的主要反對派。黄詠雩1919年寫有《讀墨子》五古,可資參考。

  袁崇焕 (1584—1630)明軍事家。字元素,廣東東莞人。萬曆進士。天啓二年(1622年)單騎出關考察形勢,還京自請守遼。他築寧元(今遼寧興城)等城,屢次擊退後金(清)軍進攻,獲大捷,被崇禎帝任命爲兵部尚書,督師薊遼。崇禎二年(1629年)後金軍繞道自古北口入長城,進圍北京,他星夜馳援,因崇禎帝中反間計,以爲他與後金有密約,被殺。解放後,黄詠雩曾到明袁督師墓憑弔,寫下一首五律。

  龐 涓 戰國時魏將。曾與孫臏同學兵法。魏惠王十六年(前354年)率軍進圍趙都邯鄲,次年齊救趙,采用孫臏策略,誘使他兼程趕回應戰,在桂陵(今河南長垣西北)中伏被擒。五十年代末黄詠雩曾到龐涓洞考察懷古,賦詩五古一首。

  諸葛亮 (181—234)三國蜀漢政治家、軍事家。字孔明,琅邪陽都(今山東沂南南)人。東漢末隱居鄧縣隆中(今湖北襄陽西),被稱爲“卧龍”,被劉備請出山輔助自己,成爲三國鼎立之勢。後病死五丈原軍中。著有《諸葛亮集》。黄詠雩《燕歌集》有七律一首《諸葛丞相祠》。

  禰正平 (173-198)名衡,字正平,平原般(今山東臨邑東北)人,漢末文學家。少有才辨,長於筆札。性剛傲物,曹操欲見他,衡自稱狂病,不肯往。操便召爲鼓吏大會賓容,欲當衆辱衡,反爲衡所辱。曹怒,遣送荆州劉表。復不合,轉送江夏太守黄祖,終被殺。作有《鸚鵡賦》爲咏物小賦中的優秀之作。黄詠雩《燕歌集》中有七律《禰正平墓》一首。

  賈 誼 (前200-前168)西漢政論家、文學家,洛陽人。時稱賈生。十八歲時,以能誦讀詩書,善文章,爲人所稱道。所著政論有《陳政事疏》、《過秦論》等,爲西漢鴻文。黄詠雩曾往長沙吊屈賈二賢,寫下七律一首。

  莊 子 (約前369-前286)戰國時思想家。名周,宋國蒙(今河南商丘縣東北)人。做過蒙地方的漆園吏。他繼承和發展老子“道法自然”的觀點。著作有《莊子》(亦稱《南華經》),爲道家經典之一。其文章汪洋恣肆,並多采用寓言故事形式,想象豐富,在哲學、文學上都有較高研究價值。1935年黄詠雩寫了一首七古《讀莊子》答吴太史玉臣。

  蒯 徹 即蒯通。漢初範陽(今河北定興北固城鎮)人。陳勝起義後,派武臣進取趙地,他遊説範陽令徐公歸降,武臣不戰而得趙地三十餘城,後又説韓信取齊地,並勸韓信背叛劉邦自立。惠帝時,爲丞相曹參賓客。著有《隽永》八十一篇,《漢書·藝文志》縱横家有《蒯子》五篇,今佚。黄詠雩解放後北游,曾到他墓地憑弔懷古,賦七古一首。

  文天祥 (1236-1283)南宋大臣、文學家。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理宗寶祐四年(1256年)中進士第一名。開慶元年(1259年)蒙古軍攻鄂州(今湖北武昌)宦臣董宋臣主張遷都,他上疏請斬董宋臣,並建議禦敵之計,未被采納。後組織義軍,入衛臨安。後失敗又戰鬥,退入廣東,堅持反抗,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不屈而死。後人在他被囚的兵馬司獄故址建文丞相祠,以資紀念。所作《正氣歌》廣爲傳誦。遺著有《文山先生全集》。黄詠雩曾往宋文丞相祠探訪,寫下五律一首。

  屈 原 (約前340-約前278)我國最早的大詩人,名平,字原,又自雲名正則,字靈均。戰國楚人,初輔楚懷王,做過左徒,三閭大夫。學識淵博,主張彰明法度,舉賢授能,東聯齊國,西抗强秦,在與反動貴族子蘭,靳尚等人鬥争中,遭讒去職,後被流放,最後投汩羅江而死。有《離騷》、《九歌》等詩,黄詠雩曾往屈大夫祠憑弔,寫下五律一首。

  楊 節 生卒年不祥,清朝詩人。字式卿,號九峰,廣東香山(即中山)人,歲貢生,著有《九峰文集》十二卷、《阮志著録注》,據黄詠雩詩詞集記載,1963年左右,黄詠雩曾爲楊節後代楊芝泉收藏的《楊節母黄太夫人青燈課孫圖》題詩七律。

    (作者:羅雨林 黄福五)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