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懷念黄詠雩先生

  接到“黄詠雩詩詞學術研討會”的邀請函,我十分高興。詠雩先生比我年長二十餘歲,亦師亦友,堪稱忘年之交。我和詠雩先生的交往,始於抗戰勝利後,那時他住在珠璣路,常約一些前輩文人、詩詞家、學者到府上叙會。我曾隨李曲齋、朱庸齋兩位老師前往拜候。有一次他設家宴接待南來的詩人廖恩壽(廖承志長兄),我有幸叨陪末座,第二年從南京來的中央信拓局長張瑞京(曾任廣州市前市長張瑞權之弟)到訪,詠雩兄也約我這個晚輩參加。詠雩兄交往的都是一些詩人書畫家文人學者。記得當時廣州出版的《廣州日報》有個叫“嶺雅”的副刊(每周出版一期,由中大教授陳寂主編),常登載一些詩詞家、教授、文人的作品。前面提到的各位先生常有作品在此發表,自然詠雩先生亦位列其中,我因而得以拜讀他的近作。那時我正在念大學中文系,在前輩的指導下,拙作也常忝列其中,我最初領略“天蠁樓詩詞”也是從這裏開始。

     詠雩先生滿腹珠璣、交遊廣闊、爲人和藹可親。記得五十年代初,敝舍暢秋堂建成定居,詠雩先生約同中山大學商承祚教授光臨祝賀。當晚在舍下舉行粗略家宴,有幸請得文人雅士出席,觥籌交錯,談詩論詞,頗爲熱鬧。商承祚教授特書甲骨文對聯一副祝賀聯語雲:

  萬户春風爲子壽,一林明月向人圓。

     詠雩先生賦“鷓鴣天”詞一首題贈雲:

     叩玉彈珠輾麝塵,一簾香夢伴憨雲。

     西風吹得愁魂醒,剩遺霜英瘦似君。

     清秘地,懶於身。虁門螭鼎貯芳春。

     畫中定是雲林閣,添個當時洗樹人。

     事後詩人朱庸齋老師,賦《八六子詞》一首記其事,詞雲:

     放愁吟,亂山銷碧,經進幾换秋陰。

     記檻外幽花媚客,酒邊香燭凝雲,綺懷滿襟。

     元端佳約空尋,影事空題白練,芳樽枉托青禽。

     想未忘,遠鴻歸雁,墮瓶結恨,斷箋封泪,銷他盡日西風弄脱,

     當階黄葉辭林。縱登臨,難排少年舊心。

     回想起,這已經是半個多世紀以前的事了,但當時的情况還歷歷在目,有些詩詞家的大作,我至今能背誦。

     去年,詠雩先生的石像,在其家鄉南海落成,我有幸參與揭幕活動,詠雩先生的音容笑貌,如在眼前。

     撥亂反正後,詠雩先生的大作,一再出版,我有幸參與《天蠁樓詩文集》三卷(羅雨林主編,花城出版社出版)的點校工作。每次出版詠雩先生的大作,福五世兄不厭其煩親自送到舍下,使我十分感動。

     葉恭綽是廣東番禺人,著名書法家,民初曾任段祺瑞政府交通總長。詠雩先生與之交往於上世紀二三十年代。葉老曾爲詠雩題寫“天蠁樓”齋名,還參觀過他的古代書畫藏品,有些還爲之作跋。葉老還是一位詞人,著有《廣篋中詞》,詠雩常與之唱酬,後來還贈送他手鈔本《天蠁樓詞》,那時天蠁詞還未付梓,該手鈔本爲詞人朱庸齋老師手書。葉老多住北京,解放後受聘爲中央文史館副館長,經常回粤探望鄉親。家兄鄧又同收藏清末名臣樑鼎芬信札,除了與先祖鄧華熙來往的書信外,還刻意收集樑鼎芬書信,總數達一百餘函,葉恭綽看後曾贊賞雲,“世兄堪稱擁有樑鼎芬信函第一藏家”,並應家兄之邀題寫“尊芬閣”齋名。著名詞人朱庸齋曾與葉老唱酬,交流詞藝,也爲朱氏詞集《分春館詞》題籤。廣東探花李文田,其哲孫李棪齋、李曲齋皆終身未娶,葉恭綽認識他們後寫了一幅蘭花的水墨畫相贈,並題寫“二難”兩字,蘭與難同音,寓意爲難兄難弟。更可貴的是葉老爲廣州名勝五層樓題寫“鎮海樓”古字榜書,懸於五層樓頂層,鐵畫銀鈎,氣勢磅礴。可惜1957年葉恭綽被錯劃爲“右派”,當時迫於形勢,當局忙把葉老所題牌匾除下,後來葉老得到平反,但所寫牌匾已不知去向。……以上葉老所有題字活動,均爲詠雩先生推介。葉老出於鄉梓深情且爲人厚道,凡詠雩引薦者幾乎有求必應。

     福五世兄爲資深教育工作者,廣東著名高校的領導人,對弘揚先人道德文章,不遺餘力,令人敬佩。福禄兄現已僑居美國,在尊翁大作編輯期間時有會面,他在香港從事鋼琴調校技術,久享盛名。福仁世兄居香港,好與文人碩彦交遊,我亦有聯繫。黄中羊世侄爲著名畫家,前幾年曾在廣州嶺南會舉辦畫展,我也因此得以拜讀他的新舊作品。他畢業於廣州美術學院,後到加拿大定居並繼續深造,所繪國畫題材新穎,用筆流暢,特别是人物畫方面,無不栩栩如生。所繪勞動人民形象生動,所繪士女既有中國畫的含蓄隽永,又有水彩畫的色彩自然。近年在加國所繪婦女形象,背景運用中國文物,一中一西結合,形成嶄新的意象,給人以美的視覺。他的作品在國内曾獲得全國美展銀奬,在加拿大亦獲奬不斷。凡看過他畫作的人,無不交口稱贊。

     我看過他在廣州畫展後,曾口占西江月詞一首雲:

     綵繪榮登碩士,當年國展拿銀。

     知青生活記猶新,洞悉農家貧困。

     技法清新熟練,感情充沛傳真。

     旅居北美寫麗人,成就中西驚震。

     詠雩先生的道德文章、藝術造詣,代代相傳,同享美譽,天蠁翁泉下有知,庶幾無憾了!

  二一二年十一月

    (作者:鄧圻同)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