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目分類 出版社分類



更詳細的組合查詢
中國評論學術出版社 >> 文章内容

序一:統一需要理想與詩意

  最近,有兩件事讓我有點糾結。一是“習朱會”後我邀請了台灣新聞界媒體領袖和政界意見領袖一行八人來滬舉行了三場座談;二是我的摯友——《中國評論》的總編輯周建閩年屆六十,要出版一本文集,囑我作序,面對他浩瀚的文字,我不知道該從何言起。這都關係到兩岸關係的過去與未來,是一個龐大嚴肅而複雜的問題,猶如面對一部二十四史,不禁感歎不知從何說起。

  黃年先生的兩岸論述充滿理想與詩意

  在“習朱會”前,人們最為關心的是“九二共識”會不會有一個升級版,人們廣泛呼籲要發展“九二共識”,哪怕有一個“一五共識”也好,因為“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的“政治連結點”,也是“兩岸共同政治基礎”,沒有“九二共識”,和平發展就不可能有“和平”,也不可能有“發展”,兩岸關係會“地動山搖”。但“九二共識”的“一中各表”,還是“各說各話”,“各說各話的九二共識,不可能處理深水區的問題”,也沒有辦法讓“九二共識精神的法制化”,“對於台灣來說,一國兩制,只有連結點,沒有主體性,而對大陸來說,一邊一國,只有主體性,沒有連接點。對於兩岸來說,一中各表,連接點和主體性都不夠明確和穩定”。怎麼解決這一組矛盾,困頓了兩岸民眾已經很多年了。

  於是黃年先生提出了“典範救贖論”與“兩個偉大說”,要為“‘一個中國’裝上輪子,呼籲兩岸簽訂具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在分治而不分裂的共同認知下,兩岸交戰政府轉為分治政府”,在連接點和主體性上取得一個合情合理的平衡關係。同時要“以‘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來支撐‘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再以‘兩岸同胞的偉大和解’來豐富‘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這是多麼具有詩意的想法。他把大陸的“民族復興”與“兩岸和解”兩大使命,兩岸的“連接點”與“主體性”有機的結合在一起,具有高度的智慧。

  黃年先生認為要重建台灣人民的中國認同,必須分兩步走,“首先要認知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用以培養台灣人是中國人的認同”,第二步是“在一個中國概念下如何整合的問題”。要做到習近平的“心靈契合”,“必須從重新確立‘一個中國’的定義開始”,這個“一個中國”就是汪道涵提出的:“一個中國是‘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是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中國”。解決兩岸關係“必須追求兩個最高的價值的目標。第一:為人類文明建立典範。第二:為兩岸同胞創造救贖”。而不是為統一而統一,統一必須要有理想要有創造力要有詩意。兩岸應當“以創造人類文明典範的高度來化解這個共業,而絕不可用增加人民痛苦的手段來繼續製造罪孽”。蔣經國的開放探親,鄧小平的開放改革,在香港以“一國兩制”取代“一國一制”,都是具有人類文明高度的大救贖。我認為黃年先生談得真是太好了,太有理想與詩意了。

  統一理論也需要升級

  這就需要我們進一步解放思想,傳統的“國家學說”、國際法中的“主權治權理論”,沒有給我們解決“一個中國”又“尚未統一”的兩岸關係現有答案,“統一可以是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也可以是維持中華民國的統一”。如今“台獨理論”已經升級到“不終結中華民國的台獨”,那麼“統一理論”難道不能升級到“不消滅中華民國的統一”嗎?

  與黃年先生一樣希望中國的最終統一不是以消滅“中華民國”式的統一,台灣民眾渴求在統一前有一個“合情合理”的身份與地位,持這樣想法的人在台灣不是少數,他們愛台灣,也有台灣主體意識,但他們敢大聲說出“一個中國”,也不回避統一,他們愛“中華民國”,也愛一個中國,有理想有詩意,敢在台灣堅持講統一實在令人敬佩。

  事實上,“中華民國”絕不是一筆負資產,而是我們必須接受的歷史遺產,承認不承認“主權與治權”,不是一個有沒有智慧的問題,而是政治條件是否成熟的問題。如果依2008年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如果沒有“太陽花”這樣“學運”,沒有“台獨”捲土重來的惡浪,如果代表兩岸公權力的“辦事處”建立,離黃年先生希望的“分治而不分裂地簽訂有憲章地位的和平協議”還會很遠嗎?

  統一是不可一蹴而成的,它是一個漫長的相互融合的過程,我們不可能一天就合起來,也不可能一天就統起來,所以胡錦濤與習近平都一再告誡要“求同存異”,然後逐漸“化異為同”。所以無論“共同締造論”也好、“大屋頂”也好、“球體論”也好、“一中三憲”、“大一中架構”……等等,只要有一中成份和一中內涵,有統一的願望,有積極創新的思路,我們都不應該視而不見,不應該因不滿足其中一部分而加以拒絕,應肯定其中積極成分,加以凝聚共識,聚少成多,讓“一個中國”與“統一”不再成為一個負面的詞眼,而應該相互欣賞與鼓勵。
中國評論闡述民族核心價值觀
  我們一直期盼有一個理性討論這些問題的平台,有一個“擺事實,講道理,明是非,求共識”的媒體,讓不同黨派,不同立場,不同地域的人們,來討論中國的前途,討論兩岸的統一,討論振興中華,實現民族復興,討論世界和平,來討論民眾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正如習近平主席最近在全國統戰工作會上講話和在《人民日報》海外版創刊三十周年所作批示中所指出的:我們要“尊重包容差異”,“善於聯誼交友”,要“用海外樂於接受方式易於理解語言,努力做增信釋疑凝心聚力橋樑紐帶”。十七年前香港終於創辦了一個有這樣特點的思想性刊物——《中國評論》,它不僅成為在兩岸四地可以公開發行的一份政論刊物,而且為國際社會所重視,如今從這份刊物出發,還辦成了“中評社”,“中評網”、“中評出版社”、“中評智庫基金會”,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而創辦這刊物的兩位領軍人物就是我的摯友郭偉峰社長和周建閩總編輯。

  郭社長和周總編原來都是大陸資深新聞工作者,在中國新聞社分別任副總編輯與港台海外部副主任,但他們不安於現狀,有更大的理想與追求,想闖一片更大的天空與陣地。在汪道涵會長指導下,他們辭掉了“鐵飯碗”,隻身來到香港,創辦了民間刊物《中國評論》,中間的艱苦辛勞,只有他們自己知道。但他們欽服“共同締造論”,不滿統一理論的貧乏,一心團結兩岸四地的精英,終於辦成了人們必讀的“中評社新聞”、“中評網”、“中評月刊”、“中評出版社”。他們跟黃年先生一樣,不避兩岸的敏感問題,敢於直面,敢於破題,並且有許多詩意與創意,捍衛了我們民族的核心利益,闡述了我們民族核心價值觀,他們是真正在履行公民的義務,不怕戴帽子,不怕打棍子,受到了人們尊敬。

  我讀了周建閩總編輯《思繫中華》文集的初編,他涉及的領域與涉及的問題,真是目不暇接,有理論創新、一中框架、九二共識、中華文化的創新性發展、構造中國模式、兩岸治權問題、主權問題的討論、和平協議、軍事互信機制、兩岸政治定位、政治關係的合情合理安排、中美關係、和平發展趨勢、政治互信機制、厚植共同利益、一帶一路、兩岸經濟關係、海洋合作、心靈契合、取勢謀勢、迎接挑戰、求同存異、逐夢未來、民進黨出路、機遇與挑戰……一句話,這些浩瀚的文字,與黃年先生一樣,充滿激情、理想與詩意,激揚文字,指點江山,而不是一個乾巴巴的教條主義的說教者,與習近平的“命運共同體”、“中國夢”、“民族復興”、“兩岸和解”、“一家親”、“心靈契合”、“合情合理”等論述相似,我們國家太需要這樣的理論、新聞文化工作者了。

  建閩兄這麼快要六十歲了,這真讓我意外。他在我印象中一直是年青而充滿活力的,他為人正直、厚道、勤奮,令人稱許。希望他六十之後更成熟更有建樹,我衷心祝他迎來生命中的金色年華。
  如蒙允許,讓我這篇短文權作序言,祝大著問世。
  
  2015年5月25日
  (章念馳為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
最佳瀏覽模式:1024x768或800x600分辨率